馬雲戳心演講:無論多少歲,你都該明白的5點職場真相

馬雲戳心演講:無論多少歲,你都該明白的5點職場真相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馬雲的一段視頻,他向現場很多年輕人傳遞人生如何規劃。

他在裡面講到的:「你什麼年齡,就要去做什麼事」,令許多人受益匪淺。

在20歲以前

做一個好學生

我大一那年,做了幾份兼職,忙得不得了,錢沒賺到,期末考試卻開紅燈。

我姑姑,一名大學教授,她有一天非常嚴肅地對我說:「你這個年紀就應該好好讀書。你要記得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那時候,我完全聽不懂,也聽不進去。覺得讀書沒有用,專業不喜歡,同時擔心自己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擔心與社會脫節。

畢業後很多年,一直後悔大學時沒有認真讀好專業,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

我後來還意識到,認真學習,除了提高專業知識以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培養自己專註的態度,堅持的習慣,和受益終身的學習能力。

這些習慣和能力,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發展。

我們現在看到的耳熟能詳的名人(如下圖),幾乎個個都是學霸。

2016年《國際金融報》對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過調查,其中年薪百萬級的董事長84%有高學歷,一半以上畢業於985高校

在讀書期間好好學習,真的很重要。

25歲上下的年紀

不要害怕犯錯

「25歲,不要擔心。任何失誤,都是一次屬於你自己的收入。」

沒有人喜歡犯錯。我曾經最反感的一句話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無數次實踐說明,正確面對失敗,恰恰是我們積累經驗最寶貴的方法

25歲,剛步入職場不久,如何能夠快速地累積經驗?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學習和嘗試,敢於試錯。

摔倒了,才能告訴自己下次不要這麼做。掉坑了,才會提醒自己下次要繞道走開。

馬雲在成功之前,失敗過無數次。

他想去考警察學校,5個人通過了4個人,只有他沒有通過;

他去肯德基面試,結果24個人通過了23個,也只有他一個人沒通過;

甚至在阿里巴巴開始創業時,他見了超過30個投資人,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投給他。

他成立了海博翻譯社,為了生存下去,背著大麻袋去義烏進貨,賣鮮花,賣禮品,甚至推銷醫藥給赤腳醫生。

而正是這些挫折,為他後來的成功累積了經驗,對貿易理解透徹,不怕被拒絕,不畏懼挫折。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避免失敗,而一直待在舒適區,這是阻止成長的最大的攔路虎。

想要確保安全,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你要知道,每一次失敗,對你而言,都是一種經驗累積,這些都是你寶貴的人生財富。

30歲以前

去跟隨某個人

馬雲在視頻里說:

30歲以前,去跟隨某個人。

去一家小公司,通常在一家大公司,你可以很好地學習過程,你是一台大機器的一小部分。

但是如果呆在一個小公司,你學習熱情,學習夢想,學習怎麼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很多事情。

因此,在30以前,不在於你去哪一家公司,而在於跟了哪個老闆。這非常重要,一個好的老闆,會教你不一樣的東西

對於選擇小公司還是大公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大公司看起來福利更好,也相對穩定。

可是弊端如馬雲所說,大公司組織配備齊全,每個人都只負責一小部分,也就是一個大機器上的螺絲釘

很多人在看似舒適的環境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消磨著時間,年齡在增長,但經驗卻沒有積累,漸漸地就失去了競爭力

前段時間,我的一位前同事被通知裁員。

她在知名外企工作了20年,可當她拿了10多個月的賠償金後,卻發現自己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不知道何去何從。

而小公司也並不完美。

無論是從平台視野,福利和薪資上來看,和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小公司不確定性更大。

據統計,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活不過5年,一旦公司倒閉,就面臨著失業的危機。

所以,對於每一個追求成長的人來說,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對一個老闆。

1999年3月,馬雲湊夠50萬元,開始了阿里巴巴創業生涯。

那時的阿里巴巴絕對是小公司,模式不清晰,看不清前景。而當時就有18人跟隨馬雲。

4月,Invest AB副總裁蔡崇信在和馬雲談了4天後,當即決定辭職加入阿里巴巴。

這就是跟對人的力量。

所以,對於年輕人,不要在乎公司的大小,也不要在意一時的得失。

關鍵是找到一個值得追隨的人,讓這個人賦能你,給你足夠大的舞台共同起舞。

30至40歲

為自己工作

馬雲說:「30-40歲,你必須好好想想,你有沒有在為自己工作。」

30歲-40歲是事業打拚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經驗累積格外重要。

前不久和一位前同事吃飯。她對我說,這幾年都在混日子。

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公司整體業績不好,再怎麼做也不會加多少工資。付出和所得不對等,與其努力不如讓自己舒服點。

混日子最對不起的人是誰?是公司嗎?不是。是自己。

時間轉瞬即逝,最應該打拚事業的年齡,卻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打工心態荒廢歲月,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為自己工作,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當你不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是聚焦在如何提升自己能力上,你就會認真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你會想:

如果這個業務是我自己的,我該怎麼做?

如果我想再不出錯,我該如何優化流程?

如果我未來想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我還會得罪這位客戶嗎?

如果再不改變,我的業務將跟不上發展,我是否應該採取行動?

幾乎所有在職場走到金字塔尖位置,或者職場轉型創業成功的人,都擁有為自己工作的思維。

30-40歲,打工心態和為自己工作的心態,將決定了經驗、能力和人脈上的巨大差距。

常年累積下來,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將帶來截然不同的結局。

40歲之後

你必須做自己擅長的事

「40-50歲,你必須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要再嘗試新的領域了,太遲了。你可能會成功,但是失敗的幾率太高,所以這個年齡段,請專註在你擅長的事上。」

我接觸了很多40歲以上的人,除了少部分成功人士以外,多數人活得都很迷茫。

人到中年,年齡和體力不再有優勢,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也正是在花錢的時候。

如果事業和財富積累不到一個台階,就會面臨所謂的中年危機。這種危機不但來自職場,也來自家庭。

所以,常會聽見對40歲+不利的新聞。

比如intel裁員40歲以上的老員工;IBM採用各種方法裁減40歲以上的員工;中興42歲程序員因為被辭退而跳樓……年齡歧視成為全世界公開的秘密

想避免中年危機,最重要的一步就在於這四個字:未雨綢繆。無論是財富還是能力,都需要提前準備,越早越好。

你不應該等到40歲再感嘆:

工作了20年,做的都不是自己擅長的事,所以職場上不去,事業不進反退。很苦惱,我該怎麼辦?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興趣點?

現在才來找,未免有點為時過晚。這樣說,讓人喪氣,可這就是現實。

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多數都有長時間的積累。

比如王薇薇,成為著名的婚紗設計師時,已經41歲。但是,在此之前,她在時尚雜誌《Vogue》工作了16年,是資深的時尚編輯。

再比如著名畫家摩西奶奶,她76歲才開始作畫,之後一舉成名。但是,對鄉村景色進行刺繡,是她一生的愛好。

40歲後做自己擅長的事,意味著你必須在之前,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長期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毫無目地的忙碌,往往會讓人誤以為充實。這絕對是一個陷阱。

每個人正確的方式都應該:

1、為自己工作,不斷培養能力和人脈;

2、找到自己擅長的事,並趁早做積累。

你是什麼年齡,就應該去做什麼事。你有你的節奏,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

你最需要做的,不是焦慮,不是比較,而是對自己負責。認準方向,不慌不亂,堅定地往前走。

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請不要停下你努力的步伐。

版權聲明:文章轉自公眾號「總裁參考」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TAG:馬雲人物 | 職場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