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閱讀方法體驗,讓我有點害怕

最近的閱讀方法體驗,讓我有點害怕

之前閱讀的時候,覺得很多東西看了好像沒有印象,想引用的時候感覺又詞不達意或者壓根找不到出處了。

最近幾個月的讀書體驗讓我感受到,好像所有的東西能串聯在一起了,也能從書中看到思考方向,看到自己。

關於最近閱讀的一些體驗和技巧,就想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1.學會關聯舉例,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一本書的核心內容實際上是由很多概念構成的。每讀到一個重要概念,你可以停下來思考,還有哪些生活當中的現象可以用這個概念來解釋,並嘗試搜素各個領域對於這個概念的解釋來深化理解。

最近在看萬維鋼老師的《高手:精英的見識和我們的時代》,以這本書講到的兩個概念作為例子,來說明上述第一點提到的閱讀體驗。

該書第2章提到:

儉省思維模式的關鍵,是從已有的資源中發揮出創造性的價值。一個最普遍的創造方法,就是「想法的連接。

在看到這段時,就自己試著想了幾個關於創造性」想法的連接「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

曾經看過一個德國啤酒的廣告,挺著啤酒肚的男人就好像懷孕的准媽媽一樣在溫柔撫摸肚子。

德國啤酒廣告

准媽媽是brewed with love(以愛釀造)他們的寶寶,對於啤酒肚男人來說,他們要喝很多的德國啤酒才能釀造啤酒肚,他們的肚子也同樣表明他們是「以愛釀造」他們喜歡的啤酒。

用准媽媽們對肚子里寶寶的愛意,來連接喝多了啤酒導致啤酒肚的男人對這款啤酒的熱愛,何嘗不是一種「想法的連接」。

第二個例子:

網紅服裝品牌步履不停(嘻嘻嘻,雖然沒買過他們家衣服,但架不住文案寫得美啊,我愛看啊),最經典的文案: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們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

它是來自於下面這篇愛情長文案第二段中一些物景的啟發關聯,結合了文案作者自己的語氣風格和意境改編而來,也是步履不停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文案。

愛情長文案

第三個例子:

關注過行動派或者簡書的朋友們,應該聽過彭小六。

我之前聽過彭小六的《洋蔥閱讀課》,是講解閱讀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的,希望全民都愛上閱讀。

這個課當中有一個關於閱讀的工具——九宮格閱讀筆記工具,下面就是這個工具在閱讀中的具體應用:

彭小六-九宮格閱讀工具圖

上面這張圖片是我在行動派微博#洋蔥閱讀課#上搜索而來的,這裡無益於講解這個工具的具體使用方法(感興趣可以上微博搜話題#洋蔥閱讀課#去了解)。

談一下我看到這個工具的時候,腦海里浮現的一些想法:

彭小六可能是結合了九宮格思考法和RIA便簽法創造性的發明了這個閱讀工具。

在彭小六的九宮格閱讀工具中,把一本書的主要觀點結合讀書者自己的疑惑,用9個概念卡片來概括介紹,這和古典在生涯諮詢時使用的生命之花這個工具,以及致力於時間管理的鄒小強提到的九宮格人生平衡法,即九宮格思考法是不謀而合的。

上述兩個工具都是把我們對未來的目標劃分到9個不同領域,再來設置具體目標,而彭小六借鑒9宮格思考方法,把用於目標管理領域的思考工具用在了閱讀領域。

古典-生命之花圖

鄒小強-九宮格人生平衡法

仔細看彭小六的閱讀工具,除了有九宮格,在另外一欄可以看到兩個板塊:

Aha ( 啊哈,心理學上」頓悟「的一種形象化表達,表示讓你有一些豁然開朗,思緒噴發的靈感狀態);

接下來要做(實際上是應用層面,你怎麼應用於具體的生活場景),這兩個版塊的內容應該是有結合拆書訓練營趙周老師(《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作者)首創的RIA便簽閱讀法。

RIA便簽讀書法的操作步驟

R:在讀書時,遇到某一個啟發片段,停下來,划出來。

I :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知識,寫出自己的理解,這一步達到的是理解知識本身是什麼的程度。

A1:寫和這個知識有關的自己的經驗,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見到過類似的事情,情景。通過反思自己的相關經驗,讓這個知識真的和自己有關。

A2:寫下針對這個知識自己可以如何進行下一步行動,今後如何應用,讓知識真的在自己的生活里發揮作用。

彭小六將九宮格思考法、RIA便簽法的關聯經驗和應用這兩個層面相連接,就產生了《洋蔥閱讀課》上比較實用的九宮格閱讀工具。

我一般在書上寫自己關聯到的例子,在九宮格的筆記裡面就來記錄一些核心概念。來,甩兩張自己寫的筆記圖:

《學會寫作》閱讀筆記

《追時間的人》閱讀筆記

關於「想法的連接」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包括我們的語言隱喻,不管是我們日常表達還是廣告文案都有其應用。

把遙遠的想法和你手頭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就是我們心理學上說的遠距離聯想能力

這樣一些關聯性的例子,如果你一次性不能想到很多,可以先保留疑惑。之後碰到可以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的現象再及時記錄下來,但一定要有關聯舉例這個深化理解的過程。

再來接著舉另外一個概念的例子:

萬維鋼《高手:精英的見識和我們的時代》這本書第2章還提到了」認知抑制解除「這麼一個概念。要知道這個概念,你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認知抑制「。

我們每時每刻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比如你跟一個陌生人見面,你可能會重點注意他的臉,而不會注意他的衣服上是否有紐扣,這個時刻忽略和過濾信息的本能,就叫」認知抑制「。

那我們解除這種認知抑制的本能,能專門注意到一般人忽略的信息,從中發現一些東西,就是「認知抑制解除」。

這就好比吳伯凡老師在《認知方法論》當中提到的「盲維」狀態向「多維」狀態的轉變一樣。

比如你看事情不僅僅是從自己出發,也能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意見,就是一種「盲維」狀態的破除。

還比如我問一個朋友一般休息的時候你怎麼玩?她說還分情況啊,分在家還是外出這兩種情況。這也是看到了多種情況。

這樣一種「認知抑制解除」的狀態,或者「多元思考」的狀態,其實也和梁寧老師在《產品思維:30講》當中談到的點線面體這個概念內核也是一致的。

梁寧老師提到普通人和富人區別是什麼?

普通人勤勤懇懇、斤斤計較,在意每一個當下的點,但任何一個點都不會產生過多的收益,他們是在一個常態的面上,做著一個勤奮的點,更可悲的可能是這個面還在下沉。

那麼富人呢,他有面和體的思維。在做選擇的時候,他能看到他切入的點是在一條什麼樣的線上,以及這個面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上,這個經濟體未來是迅速崛起還是正在下沉。

「認知抑制解除」就是要從單一的點看到你所在的整個面和體是什麼樣的,當然起步時要從你能做得到的那個「點」先開始,那才是我們最真實的樣子,但是要有這樣一個點線面一體的思維。

這樣就把「認知抑制解除」、「盲維」、「點線面體」這樣幾個概念建立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整個理解也更加豐富了。

《與時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來也提過學習的本質就是概念的連接。你的整個知識樹通過這樣的關聯和連接的過程就會逐步構建,形成知識晶體,就不再只是單一的某個概念點了。

2.帶著功利性的目的閱讀,讀感興趣的部分

你為什麼會選擇閱讀一本書呢? 閑時消遣,還是想拿它來解決問題或者單純為了藝術欣賞?

拿到一本書的時候,看了書名之後,和大家一樣會去看目錄。我會在目錄部分勾選出我感興趣的篇章和內容。

然後把序言部分看一下,有些序言部分可能會直接告訴你哪一章是整本書的重點或者精髓,對於一些理解起來不太困難的書籍,就可以直接只看那個部分,看不懂的再跳回去看。

比如我看《深度渴望》這本書時,作者在序言部分就告訴讀者第三章是重點章節,當時就直接跳的第三章來看,這本書本身也不難理解。

然後有一些實用性很強的書籍,我會直接只看目錄部分我感興趣的部分,節約時間,而且也比較高效。很多書籍的核心概念會反覆提到,所以也不用擔心會錯過這些內容。

比起漫無目的的看書,你能去真正理解一個概念,想著以後怎麼應用可能更為實效。

帶著目的,同時進行主題式的閱讀方式也會特別好,很容易就讓你建立起關於某個主題一整套的知識架構。

比如我之前在幫學生做複習規劃的時候,就以主題為單位,看了一些時間管理和學習方法的書籍,《小強升職記:時間管理故事書》、《只管去做》、《搞定》、《好好學習》、《有效學習》等,能大致能夠了解時間管理和學習技巧的一些方法和原則。

帶著解決問題和實用的角度來讀書,讀書利已的同時,也是利他的。

3.總結文章前後觀點的銜接,思考行文的架構和思路

我有「總結文章前後怎麼去銜接,文章行文的架構和思路」這樣的一個習慣,可能是之前看外文文獻養成的。外文一大段看完之後,特別容易忘,而且你再返回去看那些內容,也特別浪費時間和精力。

我會在旁邊看完的空白部分,記錄整個文章文獻綜述部分講了哪幾點,作者怎麼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的,實驗設計是怎麼樣的,結果如何,討論部分討論了哪幾個問題,也會去思考哪些地方特別繁冗,哪些地方還可以再深化、沒有講清楚。

從這些文獻閱讀的經驗總結中,知道了有哪些雷區是在行文時需要去避免的。得益於此,本科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老師都說整個論文行文是特別流暢的。

作者是怎麼寫的,先講了什麼,再接著講什麼,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遞進還是對立的等等,然後在旁邊記錄整個行文的架構和思路,也會藉助思維導圖的軟體來進行這部分的整理工作。

比如下面是我在看萬維鋼老師《高手:精英的見識和我們的時代》第二章的時候,記錄的這一章的行文架構(沒看過書的可以忽略下圖當中的具體內容,只看形式就好):

《高手》第二章行文架構圖

這樣去梳理一遍,整個行文的脈絡就比較清楚了,既有運用到自上而下的結構,也有自下而上的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架構層次,就能幫助你在理解上更加深刻。

只是想告訴大家可以有這樣一個歸納總結的思路(特別是你覺得對你很有益處的一些實用書籍)。

這樣長久下來,你自己在做ppt演示或者講授的時候,你就能有思路去怎麼把一個東西講解地更為清晰深刻。

現在比較通用的一種表達邏輯是黃金圈思維,即是什麼(what), 為什麼(why) 以及怎麼做(how)這樣的思路,也可以有意識的結合具體情景,在演講、日常交流的時候去變換來使用。

4.我是小結:閱讀的終極目標,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劉楊菁在《學會寫作》當中提到:

任何寫作技巧,都是為了讓你更準確地定義你自己。

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想閱讀也是一樣的。

你會選擇讀哪一本書?你會因為書中什麼樣的文字內容而心生歡喜?你會因為書中什麼樣的內容而感到生命異常脆弱?你會因為什麼文字而潸然淚下,觸碰到你的靈魂?

你在書中找到了自己。你為曾經的自己哭泣,你可能因為現在的自己而心懷感恩,你也會為未來想成為的自己而盡情努力。

我害怕會閱讀的人,他們的一小時,可能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會閱讀的人,尤其是還在閱讀的人——董卿、蔡康永、戰隼、成甲、吳伯凡、彭小六……他們自信而又從容的樣子。


推薦閱讀:

要長大就要看書
我有一本書推薦給你
快速閱讀能學習掌握嗎?
這一類人,我勸你少指導別人如何看書。

TAG:知識管理 | 閱讀方法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