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是你窮下去
理財本就是生活一部分。
比如我即使忙著,也珍惜每天每一分鐘,盡量讓自己快樂。
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時間,要讓它過得有意義。
昨天請朋友吃飯,一年裡難得下廚房。
很多人就問,二小姐你怎麼不聊理財了?
理財本身就是平衡生活。
我們賺錢,打理錢,不就是為了更從容快樂去生活嗎?
如果說錢需要打理,一個人的信用、情感、人脈、時間,更值得去打理和配置。
周末了,聊聊最近的思考。
一
最近招人,發現人很難招。
北京這麼多人,但認真的人很少。
投了一圈職位,來聊的主要有幾類朋友。
一是更想要輕鬆安逸的工作,二是想擠進大廠在底層搬磚,三是年紀太大,過了30歲、35歲,還在和95後投遞同一個崗位。
前兩類我是知道的,自己當初畢業也有大廠光環,花了兩個月等一個阿里巴巴內推機會。
最後沒去成,進了互聯網金融公司。
現在看來是慶幸,14年正好互金行業爆發,跟上行業的節拍,快速成長,中間自己也開始理財。
後面發現另一波紅利是自媒體,又踏上節奏,來到公眾號聊理財。
現在回頭一想,年輕時真該找對行業,找准機會,找對人,然後一頭扎進去,跟上行業紅利期。
那些所謂的輕鬆工作,大廠光環,真不能讓很多人逃過後面的中年危機。
比如第三類找工作的朋友。
之前我聊過中年危機,表面看著是年紀大了,生活、職場壓力來了,自己無法應對。
但本質上是,本應該和年輕人拼資本的年紀,還在和他們拼體力。
所謂的危機,或者是自己的選擇。
如果年輕時候,做好個人時間、錢的配置,人到中年,工資不再是唯一收入來源,工作也不是唯一依賴,危機還這麼重嗎?
二
生活或許是公平的。
選擇了安逸和舒服,就要承擔生活的壓力。
我一朋友,三年前來北京,說想在這邊發展。
找了份金融方面的工作,開始北漂的生活。
過了適應期,工作強度越來越大,除了惡補很多專業知識,其他時間還要處理業務諮詢、完成業績指標。
總是感嘆壓力好大,事情太多做不完。
那是8月份的北京,天氣很熱,有次她出去跑業務,被客戶放鴿子,沒完成當月業績考核。
微信上和我抱怨,說堅持不下去了想回家。
一個月後,她收拾行李回家了。
後來我問她,現在過得怎麼樣?
她說考了一次公務員,沒過。
現在一家小公司打雜,聽老闆指示,工資勉強夠吃飯,生活過得沒有驚喜。
三
相比手裡的小錢,更該打理的或許是自己的時間。
比如我一個朋友,早些年從打工階段過來,幾個人的團隊起步,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如今有了不一樣的局面。
雖然他的公司沒多大名氣,但超過身邊大多的同齡人。
三十而立,有家庭有事業,公司發展到百號人,每月流水幾百萬。
每次見他都打滿雞血,隨時準備戰鬥。
說話語速特別快,執行力也強,時間安排滿滿當當。
一周至少出差三次,經常早上還在北京總部,中午就在廣州分公司開會。
每天至少三個大會,隨時可以在公司某個角落、和部門負責人碰進度。
還要把關公司面試,各種投資人應酬,想著公司發展優化,怎麼做戰略調整。
晚上也不敢多休息,坐晚班飛機去另一個分公司,日程排得滿滿的。
夜裡加班到一兩點是家常便飯。
他說:我不敢讓自己停下來,一旦自我放鬆,就很容易安於現狀。
四
我看過一句話:窮人吃不了奮鬥的苦,富人吃不了生活的苦。
其實並不對。
人和人最大的競爭,本質上是認知的高低。
有錢人不像編劇們寫得滿腦肥腸,飽暖思淫慾。
反而更能吃苦,更會配置時間、資源和精力。
比如之前文章里提到的幾位朋友:年入百萬的人,過得怎麼樣?,他們反而更勤奮。
一天24小時,把時間、精力、人脈配置到生活里。周末也在忙連接人脈,對接不同的項目。
相反,窮人不願選擇,寧願吃生活的苦。
朋友圈或者焦慮文章里,總會提到貧窮,沒有錢的窘迫,艱難的生活,真的只是因為別人說的階層、資源不均嗎?
有趣的是,如出一轍,知乎上有個類似問題,有個比較準確的回復:
不必提什麼階層固化、寒門難貴子,如今信息快速變化,每隔幾年總有新機會。
不一定非要買學區房才能接觸最好的知識。
用好互聯網,保持學習觸覺,也能找到最前沿的資訊和課程,比如國內的網易公開課,國外的Mooc。
比如要進入人工智慧行業,完全可以自學國際上知名專家的網課。
是的,即使出身不好,父母沒有給更高的起跑線,
但總有一小撮人,他們不想在遊戲、直播,舒適的狀態里麻痹自己。
而是去配置時間,做那些難度更高的事情,比如換個上升期的行業,周末報班學個技能,或者付費進入一些小圈子。
最終在貨幣的泡沫,避免沉淪和被收割的命運。
推薦閱讀:
※窮人用一輩子在學習富人的3個特質
※發財「夢」一夜暴富的窮人(原創)
※你是「窮人」還是「富人」?一個公式算出來!
※窮人or富人取決于思維方式
※沒野心只能一輩子當窮人 尋找捷徑成為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