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的後腦勺為什麼沒了
本文轉自網易浪潮工作室
可能每一個扁頭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來自北方的家長。他們像是日本的手工藝人般虔誠,一代代傳承著睡扁頭的技藝,用硬枕頭、字典甚至磚頭來睡扁孩子的頭。
北方的扁頭孩子長大之後會發現,和有著圓潤頭形的南方孩子相比,頂著扁頭的自己簡直是個行走的板栗。當他們憤怒的回家質問爸媽他們為什麼弄丟了自己的後腦勺,卻發現家長為睡出了漂亮的扁頭而自豪。
這些家長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如此愛睡扁孩子的頭?扁頭是不是很可怕的事?怎麼才能治好扁頭?
睡扁頭的習俗從哪裡來
北方家長們大多熱衷給自己的孩子睡一個扁頭。如果問他們為什麼,家長一般都會回答這是傳統。再多問幾句,他們會說這樣比較好看。無論哪一種說法都無法令人信服,到底家長們這種審美從何而來?
其實睡扁頭主要是滿族過去的習俗,後來影響了廣大的北方地區。
根據文獻記載,很多古代文化都願意和頭形過不去。在中國,人工改造頭形也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之前的大汶口文化。但是真正影響到現在的育兒方式的,主要還是清代滿族的睡扁頭習俗。
《滿洲源流考》中提到,「舊朝舊俗,兒生數日,置卧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匾。斯乃習而自然」。乾隆皇帝這個官方解釋,確認了睡扁頭是滿族的舊有習俗。
皇帝金口玉言,說得比較簡略。造成扁頭的不只是長期仰卧,更重要的是特定的卧具。滿族嬰兒往往在搖籃中長大,搖籃「懸於樑上, 離地三四尺。用帶縛定小兒,使不得動」。嬰兒不能變化睡姿,再加上用東北土產大豆高粱填充的硬枕頭,最終造就了一個個扁頭。
這種睡法的確是成效顯著,滿人幾乎都成了扁頭。辛亥革命的時候,革命黨甚至能夠通過摸後腦勺來甄別滿漢。《中華全國風俗志》上就記載,「故辛亥之役,摸腦骨以別滿、漢,以滿人平直而漢人硬起也」。
能靠摸腦勺區分滿漢,也表示當時這個習俗還沒有在漢族中傳開。這主要因為清朝一直實行滿漢隔離政策,禁止滿漢通婚。等到開放滿漢通婚,離清朝滅亡只剩不到十年了。除了不能通婚,滿漢兩族甚至不能混住,滿人一直居住在滿城中,和漢人隔離。
睡扁頭這種風俗在漢人中得以傳播開來,是藉助了闖關東的風潮。東北原來是滿族的保留地,一般只有流放的漢人才能去東北。到了清末禁令鬆弛,大量移民進入東北。1911年統計東三省人口有1841萬人,超過1000萬人來自山東、河北、河南。其中山東移民最多,有八成移民都來自山東。
闖關東的移民們在東北學會了睡炕吃棒子麵,也學會了滿族人的育兒經。對於忙於生計的移民們來說,滿族的育兒方式的確節省照顧孩子的人力,所以當時「中下等人家,躬操井臼,無力雇乳媼者,恆用此法」。這樣滿族的育兒方式就在移民中流行起來,《清稗類鈔·風俗類》就記載,當時「燕、魯人之流寓者,亦多染此習」。
回歸故里的東北移民,在家鄉掀起了新的育兒風潮。闖關東不意味著和故鄉切斷聯繫,很多移民都是候鳥式闖關東,也就是春去秋歸,或者闖蕩兩三年再回到家鄉。回歸故里的移民們不僅帶回了貂皮人蔘,還帶來了經濟時尚的全新育兒方式,於是睡扁頭這種風俗就成了廣大北方地區的新風尚。
闖關東的移民們在東北學會了睡炕吃棒子麵,也學會了滿族人的育兒經。對於忙於生計的移民們來說,滿族的育兒方式的確節省照顧孩子的人力,所以當時「中下等人家,躬操井臼,無力雇乳媼者,恆用此法」。這樣滿族的育兒方式就在移民中流行起來,《清稗類鈔·風俗類》就記載,當時「燕、魯人之流寓者,亦多染此習」。
回歸故里的東北移民,在家鄉掀起了新的育兒風潮。闖關東不意味著和故鄉切斷聯繫,很多移民都是候鳥式闖關東,也就是春去秋歸,或者闖蕩兩三年再回到家鄉。回歸故里的移民們不僅帶回了貂皮人蔘,還帶來了經濟時尚的全新育兒方式,於是睡扁頭這種風俗就成了廣大北方地區的新風尚。
審美觀點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環境決定的。如果你家人都覺得扁頭好看,你的鄰居和鄰居家孩子也覺得扁頭好看,那你很可能也成為扁頭的支持者。隨著睡扁頭習俗的傳播,更多的人被塑造出來熱愛扁頭的審美,老輩人對扁頭的喜愛基本就是如此形成的。他們為支持扁頭找的理由,都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罷了,他們早已經認定扁頭是最美的。
扁頭沒有那麼可怕
雖然老一輩人追求睡出一個完美的扁頭,但年輕人卻不這麼想。一個撐不起帽子、戴不住耳機的扁頭,既不酷也不方便。更可氣的是,老輩人還說睡扁頭可以睡出福相,也就是睡出一張趙忠祥老師那樣的國字臉。如果你有著這樣一張臉,可能會憤恨為什麼爸媽不僅睡平了你的後腦勺,而且連正面也不放過。
相反,你的爸媽估計會居功自傲,認為這都是他們睡頭形有方的成果。在小區院子里和鄰居討論育兒經的時候,他們也會樂於向鄰居展示你的扁頭大臉。
不過這件事上,可能大家都誤會了,睡扁頭不會讓人的臉變大。
扁頭的確會對人的臉部造成影響,但不是讓臉變大而是讓頭變大。嬰兒還沒發育完全的頭骨像是一團面,在縱向受到擠壓,就會向橫向生長。因此扁頭的嬰兒往往額頭都很寬,相比過於寬的額頭,嬰兒的臉反而會顯得很小。另外,這種情況下嬰兒的耳朵會顯得更尖,這也和方面大耳的國字臉方向完全相反。
扁頭和臉大被聯繫在一起,主要是北方漢人的功勞。有著悠久睡扁頭傳統的滿族人,並沒有表現出臉大這個特徵。翻看清末滿人照片就能發現,滿族人以臉型狹長的居多,寬臉非常少見。不過清滅亡後,隨著滿族逐漸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扁頭窄臉這種印象就逐漸淡去了。
取代滿族人佔據人們視線的是扁頭寬臉的北方漢族。根據中國體質人類學的調查,漢族人多屬於圓頭型,超闊面。而且中國北部地區的居民,一般來說要比南部地區的居民頭更短而寬,臉更寬闊。在睡扁頭習俗盛行的山東和東北地區,這種北方漢人的特徵尤其典型,這就讓人容易把扁頭和臉大這兩個特徵聯繫到一塊。
臉大不能接受,頭大更讓人不能接受,還好這一切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嬰兒的頭骨發育比較快,臉部骨骼發育的相對慢,而且缺少髮型的修飾,所以頭骨變形的問題看起來格外嚴重。
其實在嬰兒時期,睡成扁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據統計,20%到50%的嬰兒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扁頭和偏頭問題。如果不是特別嚴重,這些問題一般不會跟著你長大。有外國研究顯示,到了三四歲,接近90%的扁頭綜合征患者會有所緩解,超過六成的人已經恢復到正常情況了。
到了青春期,仍然符合扁頭綜合征指標的人只有2%。國內的統計數字或許有不同,但是這個趨勢是共通的。在青春期隨著臉部骨骼的增長發育,頭骨的問題會越來越不引人注目。可能你還是沒有長成理想中的圓頭,但你的頭形總體上看其實已經正常了。
相比讓人變難看,扁頭讓人變傻這種說法更嚇人。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根據。睡扁的頭或許會影響觀感,但是不會讓人變傻。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網站上就提到扁頭基本不會對大腦有任何影響,無需過於擔心。
的確有一些研究指出了頭骨變形會影響嬰兒的發育,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偏頭這種情況。有研究表明偏頭的孩子神經發育會更為遲緩、聽力不如同年齡段的孩子,而且偏頭還會影響臉部發育的平衡。相比偏頭,至少扁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少得多。
怎樣改正扁頭
如果你不想將來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扁頭,那就應該注意孩子的睡姿。
孩子怎麼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頭怎麼長。睡姿是左右孩子頭形的重要後天影響因素。從90年代初開始,西方國家為了防止嬰兒猝死推廣仰睡。這個辦法雖然的確有效降低了嬰兒猝死率,但是同時期偏頭扁頭的比例也增長了不少。
僅僅是仰睡並不會導致孩子頭變扁,長時間壓迫同一位置才會讓頭骨變形。如果保持仰睡姿勢的時間過長,孩子缺乏活動,就容易影響到頭形,出現扁頭偏頭的問題。
如果孩子有扁頭的跡象,不用太心急,在嬰兒六個月大之前頭骨的可塑性都很好。一項國內的研究表明,通過矯正孩子的睡姿,可以很好的改變扁頭的狀況。只要注意睡姿,比如多調換孩子睡覺的方向,孩子清醒時多讓他趴著玩等,就可以緩解扁頭問題。
有的機構會推薦用矯正頭盔,但是它的療效還有爭議。矯正頭盔的效力,一直缺乏科學的對照試驗作為證據。英國的公立醫療系統就直言這種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矯正頭盔的效果,不推薦作為治療方案。
一項英國的研究指出,即使不戴矯正頭盔,嬰兒自然恢復的效果並不比戴矯正頭盔差多少。每天戴著頭盔還會有異味,多汗,刺激皮膚等問題。同時這個治療方案還非常貴,矯正頭盔造價至少數萬元。綜合這些因素,矯正頭盔這個選擇不是必選項。選擇與否,你高興就好。
如果你一直對自己的扁頭耿耿於懷,想擁有一個圓挺的後腦勺,這個願望很難實現。不用說成人,即使是六個月以上的嬰兒,頭骨都比之前要強硬,治療也更困難。成年人想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些特別的辦法。
可能你會去嘗試網上流傳的日本頭骨自行按摩矯正法。這個方法輕鬆簡便,徒手就能完成。據說這種正骨按摩在日本有著悠久傳統。不過通過眼保健操一樣的按摩動作就能改變頭形,未免也太兒戲了。這類日式整骨按摩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聲稱自己只有美容效果沒有醫療效果,意思就是沒有效果不要怪我。
日本原創靠不住,到了韓國發揮特長的時間了。可能因為韓國人頭形也相對扁,整容大國韓國早早就發明了頭骨整形技術。通過手術植入假體,可以讓扁平的後腦骨挺立起來。
據醫院網站上的描述,這個手術無需住院,四十分鐘左右就能結束。兩天之後不適感就會消失,三天之後拆掉繃帶,就可以洗頭洗澡了。即使韓國的整容技術發達,這樣莆田醫院式的廣告詞也讓人心存疑慮。而且赴韓國整容的糾紛不好處理,如果手術出了問題,你可能要頂著癟了的後腦勺走上異國維權之路。
其實扁頭這個問題有個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接受它。根據一項外國的研究,雖然很多父母擔心自己有扁頭經歷的子女在學校會受到歧視,但是這份擔心是多餘的。扁頭並不會降低別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也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負擔,更不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質量。扁頭與否,其實真的只是一件小事。
參考文獻
[1]Ball, R., Shu, C., Xi, P., Rioux, M., Yan, L., & Molenbroek, J. (2010).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caucasian head shapes ☆. Applied Ergonomics, 41(6), 832-839.
[2]Feijen, M., Franssen, B., Vincken, N., & Rr, V. D. H. (2015). Preval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and brachycephaly.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6(8), 770-3.
[3]Balan, P., Kushnerenko, E., Sahlin, P., Huotilainen, M., N??t?nen, R., & Hukki, J. (2002). Auditory erps reveal brain dysfunction in infants with plagiocephaly.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13(4), 520.
[4]Biggs, W. S. (2003).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ositional head deformit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7(9), 1953-1956.
[5]Collett, B. R., Gray, K. E., Starr, J. R., Heike, C. L., Cunningham, M. L., & Speltz, M. L. (2013). Development at age 36 months in children with 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 Pediatrics, 131(1), e109.
[6]Collett, B. R. (2014). Helmet therapy for 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and brachycephaly. Bmj, 348(3), g2906.
[7]D?rhage, K. W., Beckbroichsitter, B. E., Von, G. V., Sonntag, A., Becker, S. T., & Wiltfang, J. (2016). Therapy effects of head orthoses in 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44(10), 1508-1514.
[8]D?rhage, K. W. W., Wiltfang, J., Grabe, V. V., Sonntag, A., Becker, S. T., & Beck-Broichsitter, B. E. (2018). Effect of head orthoses on skull deformities in 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evaluation of a 3-dimensional approach ☆. 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9]Persing, J., James, H., Swanson, J., & Kattwinkel, J. (201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itional skull deformities in infant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practice and ambulatory medicine, section on plastic surgery and section on neurological surgery. Pediatrics, 128(6), 1236.
[10]Roby, B. B., Finkelstein, M., Tibesar, R. J., & Sidman, J. D. (2012). Prevalence of 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in teens born after the "back to sleep" campaig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 official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46(5), 823.
[11]張振標. (1988). 現代中國人體質特徵及其類型的分析. 人類學學報(4), 314-323.
[12]黃明樂. (2013). 東北滿族的睡扁頭習俗起源及其利弊初探. 科技視界(10), 205-205.
[13]宋兆麟. (2001). 滿族睡扁頭習俗探討.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
[14]杜利利, 蘭亞佳, 王海椒, 汪利民, 王正倫, & 陳衛紅. (2010). 漢族人頭面部特徵分析.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 11-15.
[15]吳至鳳,范立君. (2006). "闖關東"與民間社會風俗的嬗變.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7(1), 43-48.
[16]李智雅, & 趙聰敏. (2014). 頭顱畸形研究概況.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2(5), 503-505.
[17]范立君. (2006). "闖關東"與民間社會風俗的嬗變.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7(1), 43-48.
[18]馬良, 董榮芝, 裴連平, 王寶宏, & 宋國英. (2015). 扁頭綜合征的危險因素.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1(3), 326-329.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