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蘇傑「讀書筆記(需求分析)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蘇傑「讀書筆記(需求分析)

發現一個問題,然後設法將其轉化為一個任務來解決

產品的廣義概念:可以滿足人們需求的載體。 我的理解則更直白一點:產品就是用來解決某個問題的東西。

1需求採集方法:「需求採集人人有責」,從而「儘可能多地採集」(先開放式問題,為後者收集具體的 封閉式問題)

  • 「數據分析」:數據分析是如何轉化為商業價值的。整體的思路是:在對產品足夠熟悉的基礎上,先做出方向性的假設,再提取相應的數據並分析,得到一些 現象,最好是之前沒發現的現象,然後嘗試解釋,接下來做用戶調研修正解釋,最終 指導產品發展方向。
  • 「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通常封閉式問題比較多,適合大用戶量的信息收集,但不夠深入, 一般只能獲得某些明確問題的答案,調查問卷不是考試卷,不適合安排問答題
  • 「用戶 訪談」:用戶訪談的提綱通常是開放式問題 ,無論是網上還是線下,作答時間最好不要超過 10 分鐘,否則很多人看一眼就被嚇 跑了。開篇一般放一些簡單的不需思考的問題;很想知道的內容,需要思考的,較適 用於我們心裡還比較疑惑的時候去尋找產品的方向,適合與較少的訪談對象進行深入 的交流
  • 二手需求採集工具——單項需求卡:理念就是:產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員的事,而是涉及 產品的每個干係人的義務,至少得參與「採集」的過程,理想的狀態是產品的所有干 系人都參加過「需求採集」的培訓,然後在日常工作中養成主動提交需求給產品人員 的習慣,但實際很難做到,所以作為專業的需求分析人員,就應該盡量降低同事們, 比如銷售、服務、技術人員提交需求的成本,也是節省我們自己的時間。

  • 現場調查:說簡單一點就是打入「敵人」內部,和客戶一起工作一段時間,深度 了解需求。它是一種典型的定性分析,持續時間長,從幾小時到幾個月,既能聽到用 戶怎麼說,也能看到用戶怎麼做,不過受眾面極其狹窄,一次只有一個,要特別小心 被「非典型」用戶帶到溝里去。
  • AB 測試:基於大用戶量比較合適,比如有一個按鈕不知道是放頁面的左邊好,還 是右邊好,而我們有 10 萬用戶,那就先隨機挑選少量的用戶發布這個按鈕,1000人放 左邊,另外 1000 人放右邊,然後過一段時間分析結果,再決定剩下的 98%用戶該怎麼 辦。很明顯,這也是讓用戶直接參与了設計,這樣低成本的方法讓很多傳統行業的同 學羨慕不已
  • 日記研究:互聯網新興的個人應用比較適合,某個新產品出來以後,很多業內的 朋友都會去嘗試,然後寫一些使用體會,但作為產品設計者在看這些日記的時候,要 明白日記的作者往往是同行,而不是主流用戶。
  • 卡片分類法:我們把產品的各種需求寫在便利貼上,讓用戶一起討論並完成分類。 這能讓你深入了解用戶是怎麼給產品劃分模塊的,用戶認為這個網站應該是什麼結構。 因為產品設計人員的思維和用戶的思維通常不一樣,這也就導致了如果是產品設計師 來單方面決定網站結構的話,很可能導致用戶理解的困難,所以卡片分類法能讓最終 的產品更加符合用戶的心理模型。
  • 自己提需求: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每一個靠譜的產品都會有一群粉絲用戶,不用 你去找他們採集需求,他們也會給我們驚喜,主動提出很多需求,作為產品的主人, 我們好意思還沒有用戶了解產品么?產品要用才能感覺出好壞,特別是自己做的產品。 產品做多了,我們隨便看看別人做的產品,總能一下子挑出很多問題,提出很多需求, 反過來看自己的產品越看越完美,這一定有問題,所以必須用自己的產品,最好是發 動認識的人都來用。

2需求分析過程:產品經理要「聽用戶的但不要照著做」,必須「明確我們存在 的價值」是「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這一過程即需求分析過程。

產品經理要通 過「給需求做一次 DNA 檢測」,來「確定需求的基本屬性」、「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 「初評需求的實現難度」,從而計算出需求的「性價比」。

用戶需求 VS.產品需求

用戶需求:用戶自以為的需求,並且經常表達為用戶的解決方案。

產品需求:經過我們的分析,找到的真實需求,並且表達為產品的解決方案。

需求分析: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找到用戶內心真正的渴望,再轉化為產品需 求的過程。需求分析是「首 先:樹葉——樹枝——樹榦,其次:樹榦——樹枝——樹葉」的分析過程,所以說完 整的需求分析是一個「分-總-分」的過程。

3用戶研究:針對所有有這個痛點的用戶進行研究發現規律得到印證

  • 明確目標
  • 選擇采 集方法
  • 制定採集計劃
  • 執行採集
  • 資料整理
  • 然後進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階段

4滿足需求的三種方式

之前我們說過,需求來源於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那麼減小這個差距就有三種方式:

  • 改變現狀:是我們最常用的,去開發某種產品,但也是最笨的辦法。
  • 降低理想:不要忽視精神的力量,什麼「打預防針」、「醜話說在前頭」這類句子 想必大家都經常聽到。
  • 轉移需求:因為人類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引導用戶去關注其他事物,他就會 覺得這個差距沒那麼可憎了。我們也可以說,人的行為是需求驅動的,想改變人的行 為,可以尋找更強烈的需求展現給他,而讓他不再糾結於原來的需求

5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我們先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然後一 步步確定每個產品需求的基本屬性、商業價值、實現難度、性價比等。

模塊:一般來說,根據人類記憶的特點,產品有 5±2 個模塊比較合理,如果超過 7 個,你就要考慮重新劃分,甚至增加一個基本屬性叫「二級模塊」。

6需求種類知多少

然後,需求的提出者需要自己辨別一下這個需求的種類,為後續的商業價值判斷 提供一些輔助信息。我們嘗試過幾個維度,如表 2-5 所示:

分類:可以分為「新增功能、功能改進、體驗提升、Bug 修復、內部需求」等。

其實產品需求遠非我們直接可以想到的功能需求,還包括了很多非功能需求,比 如:性能、可培訓、可維護、可擴展……有很多需求不是為終端用戶做的,而是為銷 售、服務、測試團隊的同學做的。

通常來說「產品功能需求+產品非功能需求 = 產品需求」,而「產品需求+市場需 求+開發需求+測試需求+服務需求+…… = 產品包需求」,對這些概念感興趣的同學 可以去查閱「需求管理」相關的資料。

層次:把需求分成「基礎、擴展(期望需求)、增值(興奮需求)」三層,理論 依據參見KANO模型17 (KANO 模型以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的名字命名,是一種對顧客需求或者說對績效指標的 分類,通常在滿意度評價工作前期作為輔助研究模型,KANO 模型的目的是通過對顧客的不同需求進行區分處 理,幫助企業找出提高企業顧客滿意度的切入點。)

7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

商業價值,或者叫商業優先順序,是對上述幾種商業價值指標的綜合評判。這一條 是整個需求列表中最核心的部分,這裡的判斷直接影響著產品未來的方向。有時候我 們還在列表裡增加一列「商業價值描述」,通俗點就是這個需求的賣點是什麼,可以 給用戶提供什麼價值,對公司又有什麼幫助

8初評需求的實現難度:絕對不能因為某個需求的商業價值很大就馬上去做,也不能因為另一個需求的商 業價值不大就不做。

首先:簡化為人力成本,即工作量,其他資源的消耗,比如額外的硬體成本,我們 會發現只有極少數的需求會有這樣的問題,不具有普遍性,所以碰到的時候都做特例 處理。

其次:我們把工作量再簡化為開發量。我經歷的項目,各類人力資源有:產品、 開發、測試、服務等。但一般情況下,團隊里產品人員資源相對富裕,測試資源可以 調配,服務資源可以臨時補充,所以開發資源經常成為瓶頸。於是,我們一般評估每 個需求的開發工程師工作量來表徵其實現難度,這背後的道理是以團隊里的瓶頸資源 為評估基準(如表 2-7 所示),大家視自己團隊的情況靈活應用。

開發量是非評估不可的,我把它叫做「初評」,允許誤差,並且會要經驗豐富的 人來評估,通常是技術經理,或者系統分析師、架構師./。這裡的評估一般用「人 天」作為單位,某個需求需要「1 人天」意味著需要 1 個人做 1 個工作日。

9性價比啊性價比:我們已經做了需求採集,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 ,知道了某個需求的基本屬 性、種類、商業價值、開發量,現在似乎應該開始寫文檔、幹活了,但經驗告訴我們 不是這樣的:絕對不能因為某個需求的實現難度很小就馬上去做,也不能因為另一個需求的實 現難度大就不做.

性價比 = 商業價值÷實現難度(簡化為開發量)

10需求 PK:活下來的永遠是少數

按產品線劃分的團隊對產品本身是有利的,產品經理權力更大,可以按照自己的 想法做,資源有保證,產品規劃不容易被動改變。此外,各種職能的員工之間溝通順 暢,單線領導,開發的頭、測試的頭等都向產品經理負責。

按職能線劃分的團隊對多個產品間的資源共享有利,可以讓資源流向更需要的地 方,保證對核心產品的投入,但是效率不高,由於產品規劃的決策需要在更高層面上 敲定,單個產品的發展速度會有所降低。此外,資源戰爭可以把「鯰魚效應 18(鯰魚效應即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极參与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 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向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兩種組織結構,給我「一攻一守」的感覺,產品在創業期的時候,需要全速發展, 必然是產品線結構,產品經理帶頭往前沖。而當公司里有多個產品慢慢成熟之後,就 多用職能線來更充分地利用資源.

11準備出發:把需求打個包

項目管理的內容:做項目,終極目標就是:多快好省 ,即範圍大、時間短、品質高、資源省。

我們把產品需求列表按照「性價 比」從大到小排序過了么?從上往下看,每一行後面都還對應著一個「工作量」,現 在我們只要做一個簡單的加法,一行又一行地從上到下依次納入項目,能做多少,一 目瞭然,我們把這個動作叫「需求打包」,而對這些需求的整體描述,也就是商業需 求文檔里的功能說明了。

第一,「需求打包」最好打包類似的功能點。是否類似取決於需求的基本屬性, 這是「確定需求的基本屬性」那一節里做的事情。一般來說業務上邏輯關係密切的需 求才會包含在一個項目里.

第二,需求依賴,功能互相之間有依賴關係。那些只能先做的功能,應該在產品 需求列表裡註明;功能與人力資源之間的依賴關係也會經常存在,比如有些功能只能 由團隊里的特定成員來做。

第三,需求的粒度大小問題。商業價值很高的功能,如果細分的話,我們會發現 其中也有價值相對低的部分,所以需求的粒度應該盡量細,前提是細化引起的管理成 本上升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給個生活中的例子幫助理解:大開間辦公區域里的燈,不 可能用一個開關控制,也不可能每一個開關只控制一盞燈。具體細到多少,要根據具 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的經驗是,在需求列表裡出現的任意一行,工作量最好不要超 過「5 人天」。

戰場:產品會議

12BRD 怎麼寫,都包含哪些內容

項目背景:我們在哪裡?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解決什麼問題,可以列出一些數 據說明項目的必要性。

商業價值:我們去哪裡?最關鍵的重點!大老闆們最感興趣的,做了這個項目以 後有什麼價值,一定要說在點子上。一般我們還會預測一下相關數字的變化,提出這 個項目的商業目標。

功能需求描述:我們怎麼去?通過做哪些事情來達到目標,把打好包的需求描述 一下,可以用功能列表的形式表達,但最好能畫出業務邏輯關係。當然我們也經常會 搞點技巧性的東西,比如故意加入一些讓老闆砍的需求,希望老闆砍完之後心有愧疚 不好意思再砍我們真正想做的東西,這有點類似談判技巧里的玩意,大家可以試試, 但不要在這上面太花心思了。

非功能需求描述:提一下重要的非功能需求,如果有的話。

資源評估:第二個重點!大老闆們要看成本,他們在了解達成項目的目標需要多 大的花費以後,才能做出決策。

風險和對策:有的項目會有一些潛在風險,這個時候不妨拋給老闆們看一下,並 且給出自己的對策,說不定你覺得是很大的麻煩,在老闆那裡一句話就可以搞定。而 且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我們無法了解某些功能是否會與公司將來的戰略衝突,這時候 提出來也是讓老闆們把一下關。


推薦閱讀:

關於鄒劍波在交大軟院的演講
工業產品數位板繪製教程
淺談產品框架與細節
關於網頁的柵格化設計
產品展示如何做才利於網站增強銷售力

TAG:產品設計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