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科幻圈某些現象的感悟、反思
來自專欄最後的邊疆
有些人的邏輯很奇特或者說幼稚,非要看科幻小說才是迷戀星空、才會覺得宇宙遼闊偉大。他們買一大堆科幻小說卻不去看紀實的科技類書刊資料(好比把科幻電影當科教片紀錄片看)、一邊高喊愛仰望星空、星辰大海結果實際上很可能連恆星有幾種顏色光譜類型這樣的基礎常識都不知道,簡直是葉公好龍非常荒誕可笑。
這樣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分不清虛構的幻想和現實,出現過把公然科幻當科學,居高臨下的拿著科幻小說里的東西當真理去「教育」別人,甚至罵NASA是白痴指責NASA暴露地球之類的鬧劇。
毫無疑問這樣的行為只會給中國科幻文化的發展潑髒水招黑,令人厭惡。還有當《北京摺疊》榮獲雨果獎後那些人並不是慶祝,而是挖空心思的去抹黑。這說明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愛科幻,他們只愛自己的偶像。這就容易讓人把科幻跟偽科學、中二啥的負面事物聯想起來。所以任何有腦子有良知的科幻愛好者都要避免和制止此類事的發生。不要讓其他理智的科幻迷為那些中二的愚蠢行為背鍋。
正因為他們不學無術缺乏常識,所以有的人(我見過不少)就更容易先入為主的把旋轉的太空城市、核脈衝推進、曲速引擎等等事物當作國內科幻作家的原創發明。當成愛因斯坦、牛頓級的科學泰斗,而不是寫幻想小說的作家。並且把其說的每一句話都當最高指示、真理。
實際上多學現實科學知識會讓你更嚮往星空更覺得宇宙豐富多彩美的不可思議,從了解地球的生物圈到天文以及航天技術都會讓你更有好奇心更積極進取。大自然的神奇和壯麗遠遠超乎人類想像,看下面幾張圖,你就會驚嘆不已。
所以當你對科學、對真實的宇宙了解的越多越會覺得科學事實比虛構的科幻還精彩、迷人,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再看下面的那些驚人的照片,不是出自科幻作家之手,而是來自科學家工程師們不懈的努力。
ImagesImages事實上科幻本身是跟著現實科學探索、技術進步而跟著變的,是作家被科學家工程師引領,而不是反過來。例如19世紀的科幻作家認為太陽是無煙煤之類的物質在燃燒、上月球得靠巨炮打上去。然後在看幾十年科幻電影場景設定的變化,就知道是科技引領科幻。
當然也有少數科幻比較嚴謹、有前瞻性,例如ST、太空漫遊系列,某種程度上激勵、啟發了科學家、工程師。然而這也離不開作家、編劇、科學顧問等的科學基礎知識,本質和靈感還是來自在真實科學技術知識,其中阿瑟·克拉克本身就有倫敦國王學院數學、物理一等學位。還曾是青年天文學會成員、皇家空軍雷達專家,難怪克拉克寫的小說嚴謹、ST創始人吉恩·羅登貝瑞還是貨真價實的飛行員。
還有很多人當科幻是對未來的預言,這是很大的錯誤。真正預測未來的叫未來學(futurology或者 Futures studies),屬於社會科學,而不是文學。是基於事實和邏輯去分析推斷社會包括科技在未來可能的走向、變化。即使真正硬科幻例如太空漫遊系列也無法跟未來學相提並論,科幻本身是藝術而不是科學。況且很多科幻作家相關知識也是一知半解有偏差、邏輯思維也嚴密,局限大,得出的是不合理的結論,加上固有的藝術性、娛樂性,偏差就更大了。
下面就是例子
稍有天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O級恆星是是藍色的
下圖有不少O級、B級恆星
在上面提到的例子里如果一個人光看科幻不看科學事實,那就很可能會先入為主被誤導。另外這偏差例子是ST發現號里的,我是喜歡ST但我對ST出的偏差錯誤批判起來也毫不留情,而不是逃避,這才是科學精神理性客觀。
當然科學家、工程師也會犯錯,然而他們會犯錯不等於科幻作家和科學家、工程師寫的都是一樣的,在有的粉絲眼中其喜歡的科幻作家永遠正確不會犯錯,被質疑或者出了問題都怪粉絲或者別人看不懂沒理解等千方百計洗地而不是像我一樣去直面,這就是一種原始、幼稚。
所以一定要懂得分清科幻和科學、硬科幻和未來學。當現實科學和科幻發生衝突時請相信科學,而不是逃避、繼續相信虛構的幻想,否則這又成了一種宗教迷信,科幻不能當科學。遺憾的是潛意識裡分不清科幻和科學的人在我國還真不少。我記得當年科幻世界上還有讀者來信說科幻世界讓他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
再舉個例子:對於光看科幻不懂科學、活在虛構科幻中的人而言,像地球那樣鬱鬱蔥蔥的宜居行星才有意義值得開發佔據。而對我則是直徑上百千米的大型小行星就極其的誘人,開發價值無可估量。這就是思維差別,如果只看科幻容易讓人脫離實際眼高手低。
科幻屬於文化藝術但又不是純粹的藝術,是文藝和科學的混血兒,如果科學成分太低或者和已知科學衝突太大就成了漫威那樣甚至是奇幻,不是有名的大牌作家寫的用科學術語堆砌包裝一下就是硬科幻了。
另外記住要有批判性思維、敢於面對現實,而不是盲從、跟風。「隨大流」不敢獨立思考質疑是科學的敵人。科學的突破性進步往往是從新發現、新思考、質疑舊有的觀念開始的,剛開始是少數人當先鋒、是非主流的,例如布魯諾、伽利略等就是。而不是盲目的群眾引領進步、掌握真理。偶像崇拜也會讓人失去真正的思考判斷能力,在精神上、思想上成為偶像的狗。
對於科學進步而言,重要的是基於客觀的事實合乎嚴密的邏輯。而不是有多少人支持認同。曾經人類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然而太陽因為多數人的意志、想法而真的繞著地球公轉了嗎?
決不能陷入《皇帝的新裝》式的誤區——明明皇帝一絲不掛裸著身子,卻因為別人說穿了世界上最華美的服裝而不信自己的雙眼自己的判斷跟著群體附和起鬨,也說皇帝穿的怎麼怎麼漂亮。
最後補充一句,不要誤會。其實我並不反對或者抵觸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也不否定科幻文化的意義,我也喜歡漫威、貓和老鼠等大眾文化以及ST(星際迷航)、SW(星球大戰)等太空歌劇以及太空漫遊系列等科幻小說。我自己也搞過有關創作,例如下面幾個例子
ncc21382:分享我以前設定的兩個外星文明上面的都是我的原創作品,有些已經發國外相關網站了。然而我喜歡科幻、搞科幻創作並沒有讓自己把科幻、科學混為一談,也不影響我探究、學習和思考真實的科學知識以及寫文科普等(可以看我其他文章以及回答)。所以我強調的是分清虛構幻想和科學事實而不是否定科幻。
歡迎轉載傳播讓更多人看到。有的想法不新穎然而很多人就是意識不到、就是醒不過來啊,好比科學如此昌明的當下依舊有邪教、偽科學興風作浪的鬧劇。
評論區里有人討論暴露地球等問題,我只想說某些作家難道不知道有一種方式叫無線電測向儀(Radio direction finder)嗎?喜歡寫軍事、戰爭題材卻不知道無線電信號源定位技術,非得認為必須靠發送坐標才能知道地球位置,這就是知識上的欠缺。當然可能有粉絲後面會說了距離遙遠難以精確定位云云,大概忘記了有一種東西叫射電望遠鏡,目前人類解析度最強的射電望遠鏡陣列——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甚至能夠成像好幾百光年外的恆星原行星盤——繞著恆星形成行星中的塵埃、氣體吸積盤。下就是ALMA拍攝的。邊緣直徑相當于海王星軌道的三倍。
人類射電望遠鏡都能直接成像,何況區區的信號定位?
通過射電望遠鏡定位信號坐標後可以通過光學望遠鏡進一步觀察,關於這個參見我此前寫的另一篇文章
ncc21382:利用太陽引力透鏡實現高清成像系外行星已提上NASA研究日程人類無時不刻都在向太空發送強烈的無線電信號,特別是用來預警導彈用的大型雷達,功率是數以兆瓦計,有的大型洲際導彈預警雷達信號發射功率最高甚至超過250兆瓦(蘇俄的Don-2N預警雷達)。
中國的大型預警雷達信號發射功率應該也不會差太遠,這是什麼概念呢?40年前發射的2個航海家或者說旅行者探測器最大供電能力低於470瓦,隨著時間不斷的降低(因為鈈238的衰變消耗以及熱電轉換元件的老化),這麼小的功率在3倍於冥王星軌道的距離依舊能被地球接受到並且解碼信號。250兆瓦就是250,000,000瓦,自己想像就明白了。地球一直在發送暴露自己的無線電信號,有沒有坐標外星文明都能定位地球,並且進一步觀測。另外解讀未知語言編碼反而比直接用技術手段定位無線電信號源位置麻煩。無線電定位技術在二戰就有了,然而人類今天還沒徹底破解鯨類海豚的語言(這可不缺分析樣本,不是短暫的信號傳輸),這就是例子。
也許還有人說這樣只能知道發射源的經緯角,不知道距離。然而天文學上測距的辦法很多,最基礎的就是三角視差測距法。
也就是利用觀察者不同的位置觀測同一目標使從目標的角度差異中計算距離,立體測距、軍用光學測距儀就是這個原理。基線越長(好比雙眼的間距),能用此法測量的目標距離越遠或者測距更精確。目前人類受技術和經濟、生產力的限制只能依靠地球公轉的位置變化來獲得視差,所以其視差測距基線為2AU(天文單位,標準日地距離)。假如人類以後在冥王星軌道部署望遠鏡,那基線大約就是80AU(冥王星軌道的直徑)。這別說對於高等文明就是幾十年後的人類也能辦到。
DISTANCE DETERMINATION IN ASTRONOMYNASA官方對於天文測距的簡介
所以外星文明要想發現、定位太陽系容易的很。
當某個想法本身就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上,其本身也不會是合理的。就好比使用的原始數據有誤,那計算結果也不會正確。
我不否定某些科幻小說很精彩、有獨到之處,但是再精彩也不是事實啊,也不等於其思想符合人類進步潮流值得學習啊。似懂非懂不等於真的懂,很多看起來高大上的點子稍微想想實際上荒誕可笑,下面補充兩個例子。
ncc21382:關於三體里恆星際飛船推力和能量、燃料消耗的初步計算,歡迎指正ncc21382:《流浪地球》里地球能否飛出太陽系的簡單考證。所以科幻小說看起來再高大上再靠譜也不等於嚴謹真實。雖然絕大部分人很難有足夠的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去一一分析。但是保持清醒、牢記科幻和科學的差別,不把虛構幻想當真還是不難做到的。
有的事是直接有因果關係的——缺乏科學常識和邏輯思維的人只看科幻小說不看科學知識(書讀的少),就看不出虛構幻想里的漏洞錯誤,就以為寫的完美嚴謹無懈可擊進而覺得非常真實可信,最終就把虛構的科幻小說當成對未來的預言或者真理啥的。
科幻和科學是不同的,一個虛構一個真實,然而兩者不是對立的某種程度上是互相影響的,但是分不清兩者差別混為一談就是無腦犯傻了。
評論里有人提到劉慈欣的《擁抱星艦文明》,覺得那個是嚴謹的未來學。然而實際上那個不過是泛泛而談還存在硬傷。劉眼中的星艦文明是以永恆居住在飛船上的、有點類似游牧民族的文明。
的確藝術源自現實,地球歷史上有很多居無定所的游牧文明,然而劉顯然忽視了地球和太空特別是星際空間的差別。在地球上有牧草、水源還有空氣、陽光。而在星際空間只有極其稀薄的星際介質和同樣稀疏的塵埃。太空城市級的世代船即使做到100%回收利用資源,然而依舊會面臨能源(聚變或者反物質燃料)的枯竭、星際塵埃、微流星體對亞光速飛行中飛船的侵蝕,還有人口增長、意外事故等等帶來的問題,就需要補充資源。
前面我說過,星際空間非常空曠貧瘠,星際介質中雖然有氫、氦可以用磁場搜集(也就是巴薩德星際衝壓引擎)作為聚變燃料,然而這種行為也會產生阻力,最終會讓飛船慢下來困死在星際空間。其他物質例如水、碳、氮、金屬等更是無法在星際空間獲取。更糟糕的是隨著資源的日益匱乏,很容易引發乃至激化內部矛盾,最終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
另外注意,世代船是用核聚變或者核脈衝、甚至反物質推進加速到巡航速度例如10%光速後關閉引擎依靠慣性遵循天體力學軌道繼續飛向目的地,接近目標恆星系統後再調轉船頭啟動引擎減速以便被目標恆星的引力俘獲。因為物理學和科技的限制世代船只能攜帶加速、中途軌跡修正、抵達目的減速的燃料。不能像游牧民族一樣可以任性的隨便停下隨便跑。恆星之間巨大的距離更是不可能讓你路上有機會隨便停下補給休整。
因此所謂的星艦文明只能是一個文明恆星際遷徙擴張的臨時狀態,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地,當抵達新的恆星系統後要做的是紮根休生養息,而不是補給休整一下急著出發。在劉慈欣眼裡可能只有行星有開發價值,不知道無數的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更容易開發也更有價值。太陽系的資源就夠養活數萬億人口,太陽能本身更是強大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所以一個新的恆星系統要想消化完沒幾十萬、上百萬年甚至更久是搞不定的。
還有文明的發展也會導致生育率降低,參見發達國家的生育率就知道了,人口增長不會很快超出一個恆星系統的承受能力,畢竟恆星系統的資源、能源比星艦攜帶的那點不急不知道多到哪裡去了。至於何時再擴張,這個並不是人口膨脹到極限才會有,取決於國力和需求,需求包括好奇心探索欲還有對獨立新生活的渴望。
總結一下,劉慈欣雖然是寫科幻的老手,但是其對航天科技、天文學等並不了解,潛意識分不清歷史和未來、地球和太空的差別,邏輯也不夠嚴密。《擁抱星艦文明》只能算浪漫的太空歌劇式文章,很難算硬科幻,更不能說是未來學研究。
科幻分軟科幻、硬科幻、太空歌劇等,寫科學不嚴謹的軟科幻不是錯。錯的是明明是不嚴謹的軟科幻卻吹成硬科幻甚至近乎科學,這一方面是虛假宣傳。另一方面也是自尋死路——你既然標榜自己是硬科幻,那別怪被以硬科幻的標準去嚴格的找漏洞、邏輯錯誤等問題然後被批判一番。如果不吹自己是硬科幻,而是老老實實、有自知之明的定位自己是軟科幻那就不會被較真的審視找BUG了,所以自知之明很重要,無論是對作者還是其粉絲都是。
最近又有人跟提劉慈欣的《一個和十萬個地球》和《走了三十億年,我們幹嘛來了》,我覺得這也體現了其感性衝動、思維片面缺乏邏輯的特點。他把太空開發跟環保對立起來,這是一派胡言。
因為保護地球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污染環境的工業甚至人口遷出地球使得地球成為自然保護區、大公園。其次太空開發特別是長時間的太空航行(尤其是太空城市、恆星際世代船)需要高效的循環利用技術。充分回收廢棄物變為有用的原料資源,而不是一扔了之污染環境。
由此可見太空開發和環境保護實際上不但不是水火不容的矛盾,還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把兩者對立起來只能說無知又狹隘、缺乏邏輯思維。
可怕的是這樣思維片面的人竟然壟斷中國科幻的話語權,一家獨大很容易誤導人,這也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亂象原因之一。所以要百花齊放兼聽則明才是健康繁榮的文化生態。
記住人人生而平等。名人、偶像也是人而不是神,是會犯錯、有局限性的。所以去指出錯誤、質疑其觀點、評論其作品絕不是大逆不道的滔天罪行。如果名人有錯就不能質疑反駁,那就如同「我爸是李剛」、「嚴書記女兒」一樣搞特權蠻橫無理製造不公。
推薦閱讀:
※宇宙災難能毀滅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嗎?
※肉眼看到的星星有可能是銀河系以外的恆星么?
※【宇宙真相】學:拿掉大腦中的限制
※像哈雷彗星的那種橢圓的,不對稱的公轉軌道為什麼可以穩定存在?
※揭秘時間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