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之都、中國數谷,貴陽的野心有多大
來自專欄西部城事
文丨西部君 (微信公號「西部城事」,歡迎關注)
在西部缺少存在感的貴陽,這兩天出盡了風頭。
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博會」)5月26日開幕,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將連續第二年重聚貴陽,Facebook、谷歌也將首次參展。
能讓BAT三位大佬聚齊的機會並不多,上一次還是在烏鎮。可見,不管是從參展企業知名度、嘉賓咖位還是展會人數、規模,此次數博會,都算得上是互聯網數據行業的頂尖盛會。
數博會最開始其實不叫「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第一屆數博會的全稱是,「2015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暨全球大數據時代貴陽峰會」,主辦方是貴陽。2016年,升格由國家發改委、貴州省政府共同主辦,全稱變為「2016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暨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到第三屆,繼續升級為「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
數博會連年升級,國際影響力逐年遞增,與此同時,主辦方貴州和主辦地貴陽在整個西部大數據產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貴陽向「大數據之都」、「中國數谷」的定位進一步靠攏。
那麼,數博會選在貴陽,到底是看中了貴陽哪些優勢?
另外,重慶有西部大數據前沿應用研究院,成都有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的天府軟體園,「大數據之都」、「中國數谷」的名片,為什麼是偏偏被貴陽拿過去了?
1.政策加碼大數據,貴陽5年逆襲
貴州的數據建設,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國家信息中心評選的「2017年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大數據政府機構」,貴州包攬五席。掌握著人口、稅收和財政等基礎性數據的政府部門,開放介面,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
在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除了氣溫和電價低,伺服器運行的成本低之外,先天優勢其實不明顯,政策扶植是產業發展的絕對前提。
放眼整個西部,論政策優勢,貴州以及貴陽的確是遙遙領先:
2014年9月,「雲上貴州」在全國率先開放政府數據目錄;
2015年2月,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發展集聚區——貴陽·貴安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落戶貴州;
2015年4月,全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在貴陽成立;
2015年5月,第一屆數博會舉行,這是全球首次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峰會和展會;
2016年1月,全國首部大數據地方法規《貴州省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誕生;
2017年5月,全國首部政府數據共享開放地方性法規《貴陽市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實施……
有著官方加持的貴州大數據產業,在連創多個「首次」的同時,也形成了對相關企業的吸附力。
比如去年7月,蘋果公司宣布,投資10億美元在貴安新區建設iCloud數據中心。此外,2013至2017年,全省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8.5%,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2%,大數據相關企業從2013年不足1000家增長到8949家。
2017年《中國大數據發展報告》中的大數據發展指數排名顯示,貴州排在第七位,成為西部的領頭羊,其中「政策環境」指數,位居所有省市的首位,可以看出政策牽引的成效。
而作為貴州的省會,以及大數據中心的重點試驗城市,貴陽的排名,在四大直轄市之外的31個重點城市中,也僅次於深圳、杭州、南京,位居西部第一。
2.西部大數據第一城還遠遠不夠
貴陽的目標是「大數據之都」、「中國數谷」,在未來比贏重慶、成都和西安,當上西部大數據第一城當然不夠。既然野心是全國中心,就得跟IT大省大城來比較。
通過「大數據發展指數排名」可以看出,貴州排名靠前,政策驅動是重要原因。不過,在眾多一級指標中,人才狀況、投資熱度和創新創業等指數,在前十名中都處在墊底的水平。
《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評估報告(2018年)》也顯示,論大數據發展環境,貴州並沒有多少優勢,遠遠落後於上海、廣東、江浙等地。
為什麼?因為政策可以幫助產業起勢,但無法徹底催熟。市場經濟下的任何產業,要發展首先都得滿足一定的區位條件。
比如北京,位於國家政策中心,對政策風向有天然的敏感,還有最集中的985高校提供人才供應。此外,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互聯網+、雲、AI,這些與大數據相關的概念,都離不開資本的風投扶持。而北京正是流動資本的集聚地,共享單車的融資故事就是例證。
所以阿里在北京的望京設立的分部,網易的丁磊多年前將門戶撤離後,又重回北京。老一輩網民應該還記得,互聯網的第一塊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也是在北京中關村誕生。可見,IT產業的歷史積澱,孕育了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土壤。
相對而言,貴州以及貴陽,目前依舊沒有擺脫傳統資源型產業的依賴。此外,多山的喀斯特地貌,導致整個貴州地區交通不便,缺少同外界比較順暢的連接管道,在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中,影響力和存在感,遠遠比不上重慶、成都和西安,以至於高素質人才持續性流出。
貴陽乃至整個貴州,並沒有多少IT產業的歷史積累,其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也還處在起步階段,遠遠無法與東部發達省份比,更不用說北上深杭這樣互聯網發達的城市。
杭州有阿里、網易,深圳有騰訊,北京的科技公司像過江之鯽。相比之下,貴陽的短板很明顯:沒有掌握著億萬民眾衣食住行數據的互聯網龍頭企業,也沒有比較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哪怕放眼整個貴州,名頭最響的,還是茅台這種傳統企業。
換句話說,「大數據之都」、「中國數谷」的定位,以目前的建設水平看,還談不上大數據中心,而更多是大數據機房。
前者要求技術和人才積澱,後者完全可以靠政策扶持,像建設蘋果數據中心那樣,承接各個地區和各大企業的伺服器,形成全國最大數據彙集中心。
3.貴陽不應該滿足於做全國機房
在分析貴陽做大數據中心的區位優勢時,不少人提到,這裡氣候宜人,電價低,可以省去數據存儲伺服器的運行成本,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做全國機房的思路。滿足於做大數據機房,意味著永遠只是產業鏈的下游。
就像全球知名的代工廠富士康,雖然蘋果等尖端設備在這裡組裝生產,但富士康代工廠所在的那些城市,不會認為自己站到了科技的前沿。利潤的大頭,產業的話語權,還是在科技公司手上,代工廠所在地獲益的只是就業和稅收。
前段時間,中興遭制裁引發的關於中國缺「芯」的討論,也涉及到產業鏈的位置爭端。諸如蘋果、谷歌、Facebook和特斯拉等,觀念層面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才能夠佔據產業主導權和話語權。所以,它們往往將更低端的生產流程外包出去,減少運營成本。
大數據產業同樣如此。它高度依賴於科研,產業鏈的上游是創新,是不斷孵化的各種雲、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概念;產業鏈的下游,才是數據的管理和存儲,以及伺服器的運行。
這幾年,蘋果、高通、英特爾、微軟等一批世界500強,阿里巴巴、華為、京東、奇虎360、科大訊飛等一大批國內大數據領軍企業,紛紛落地貴州、貴陽。然而目前為止,這些頂尖的互聯網企業,他們的核心部門,尤其是研發團隊,依舊會選擇矽谷,或國內的北上深杭。
原因很簡單,一是人才,一是資本。
前者決定研發的上限,後者決定研發的變現和轉化。畢竟大數據是產業相對前沿的科技產業,伺服器和數據存儲只是硬體部分,數據的獲取和使用,才是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點上,在西部獨佔鰲頭的貴陽,與北上深杭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所以當地政府才給與了極大的政策支持,以平衡區位劣勢。不過考慮到大數據產業的環境掣肘,這種政策扶植,也可能埋下人造泡沫的風險。
對定位「中國數谷」的貴陽而言,擺脫對傳統資源的依賴,轉向更加綠色、前沿、有技術含量的尖端數據產業,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不過發展大數據產業,當然不能只滿足於做全國的核心機房。要成為大數據中心,還得孵化出有本土代表性的IT企業。這意味著在地形交通等天然的掣肘之外,在人才政策、科研創新和商業、資本環境等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
推薦閱讀:
※黑客教父郭盛華:如何通過漏洞繞過身份驗證請求
※日本的專利數量和質量都很高嗎?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VR直播時代漸進,今日頭條收購維境視訊,試圖打造下一個「抖音」?
※美高M3微型投影儀為什麼上市成手持主流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