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遇到「真愛」,要麼顛覆制度,要麼馴服人性。
文|肖璐
編輯 | 觸角
配圖 | 《晝顏》
大家好我是這篇文章的編輯——觸角。我在這裡出現,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本文可能會刷新大家對婚姻制度的認知,但有《晝顏》的輕微劇透哦~
上周五,電影版《晝顏》在內地上映,受到了4年前日劇《晝顏:工作日下午3點的戀人們》的影響,這部電影也頗受關注。
還記得日劇裡面的兩個女主角,在枯燥的家庭主婦生活里,紛紛在每天丈夫上班的時間裡,用「出軌」來尋找新的情感寄託。
那些細膩的戀愛情愫和極具美感的情慾,令很多觀眾沖昏頭腦,驚呼愛情美好,徹底忘記了道德的存在——追日劇《晝顏》在2014年成了一股熱潮。
但最後,她們雙雙被丈夫發現,並且得到了懲罰,與出軌後相愛的那個人分離,不禁讓人嘆惋。
在新電影上映之後,這些觀眾的再次追捧,從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他們的不甘心:
- 對於劇集中令人失望的結局,在電影中會不會出現扭轉?
- 天雷勾地火的兩人,最終能不能衝破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的桎梏,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晝顏》帶出了人類孜孜不倦也無法迴避的追問:如果婚後才遇到「真愛」,怎麼樣才是最好的結局?
01
婚姻和真愛,只能二選一嗎?
但看完電影的觀眾可能依舊會失望,因為它再次給出了同一個答案:
生活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企圖打破社會規範的人,違背道德的人都要接受應有的懲罰。
在電影《晝顏》里,男女主角時隔三年再次相遇。
前半部分依舊用盡夢幻場景和細節渲染兩人的再次重逢,喚起大家當年看日劇時令人沉浸其中的浪漫情愫。在日劇里他們的愛情是「偷「來的,而這一次,他們打算重新開始,並且給彼此一個正式的名分。
正當我們以為這一次終於能對關於【婚後遇到了「真愛」,然後呢?】的問題給出一個解答時,狠心的編劇卻臨時改了劇本,用男主角的死亡,來逃避對此問題的深入追問。
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從《安娜·卡列寧娜》到《失樂園》,從《包法利夫人》到《廊橋遺夢》,這個問題一再被提及和探究。
婚姻和愛情被擺在了兩難的對立面。
20世紀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拍了一部電影叫《婚姻生活》:
一對中產夫妻,表面上相敬如賓琴瑟和鳴,突然有一天男人毫無徵兆地就崩潰了,說他再也忍受不了這樣按部就班的生活,他要和他的情人逃到巴黎。最後的結局令人大吃一驚:出走的丈夫很快就回來了,而她卻突然變成了第三者。丈夫出走前他們已經很長時間不再做愛,出走後他們對彼此的激情卻突然死灰復燃。這對夫妻離婚後都重新找到了新的伴侶,卻依舊是彼此的情人。
伯格曼電影中的婚姻生活,彷彿一個魔咒,進去的人必然要失去愛情和情慾;當婚姻的形式消失了,愛情和情慾才會重新回來。
這弔詭的悖論大概與愛情,情慾(性)和婚姻的本質有關。
02
在婚姻裡面獲得愛情和性,有多難?
婚外情最令人困惑的問題是:婚後遇到的所謂的「真愛」,究竟是一種情慾(性),還是愛情呢?
日劇版本的《晝顏》有大量的情慾細節做鋪墊,觀眾幾乎將唯美的情慾與愛情划上了等號,而電影版《晝顏》則開始把重心轉到了愛情上。
情慾(性)是一種動物性的生物本能,而愛情,除了情慾之外,還多了一種更加精神層面的情感。
要區分情慾和愛情已經不簡單了,再把它們一起放進一個叫「婚姻」的概念中,真實情況更加複雜,撲所迷離。
按照社會學家的觀點,情慾(性)、愛情和婚姻,是三種互相獨立的存在。
阿蘭·德波頓在《在愛情與慾望之間》一書中寫道:
現代婚姻制度與以前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要求我們對愛情、性和家庭的所有慾望都針對著同一個人。
這並非易事。
婚姻制度的本質,是一種產權經濟制度,一種為了確保財產延續、獲得性交權利和生育許可的契約形式,一種道德上的恆常存在;
而不湊巧的是,愛情和情慾都建立在人性之上,與道德無關,並且難以長久維持......
將這所有這些互相衝突的元素捆綁在一起放進一個制度里,可想而知要保持一個穩定和恆常的婚姻難度有多大。
1995年,《廊橋遺夢》在美國上映引起全球轟動,這不是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但它也絕不是一部規勸「犧牲小我、回歸家庭」的道德範本。
它更多展現的是一種進退兩難的抉擇,一種人性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
據說《廊橋遺夢》放映當年便在全球引發離婚狂潮,而婚姻制度與人性之間的衝突最直觀的表現,大概就是離婚率了。
正如阿蘭·德伯頓所說,從來沒有哪個社會對婚姻制度持如此嚴苛的態度或如此高的期望,自然,從來也沒有哪個社會對婚姻制度產生如此多的失望。
03
為什麼我們會在婚後遇到真愛?
《晝顏》的故事發生在日本,一個離婚成本至今居高不下的國家,對於【婚後遇到「真愛」怎麼辦】這個問題,似乎更加棘手。
因為離婚成本太高,所以即便婚姻岌岌可危,《晝顏》中的女主角們情願瞞著丈夫做「背德妻」。
一邊忍受婚姻生活的日益空洞和乏味,一邊借出軌的激情作為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也不願意走到離婚那一步。
利佳子在日劇《晝顏》中有許多經典台詞:
只有在外面有了男人,才會因為自知理虧而對丈夫和孩子更好,否則誰會甘心為男人去洗內褲呢?結婚就是用失去熱情來換取安穩,過了三年丈夫只會把妻子當成冰箱一樣對待,打開就有吃的,壞了也不去維修。
這是婚姻中的女人對婚姻狀況的一種真實評價:安穩和激情似乎不可兼得。
而《晝顏》中的另一個女主角紗和,嫁了一個每天做面膜、時不時和女同事曖昧的娘娘腔丈夫,一個愛寵物都超過愛她的人。
他們沒有性生活,也沒有孩子,每天還要打工還房貸應付婆婆,雖然無論如何穩定,但這樣的婚姻對於想要尋求愛情的紗和來說無疑是糟糕的。
所以無論她如何欺騙自己,後來都無法掩蓋對生物老師北野的渴望。
婚姻制度要求人們服從道德和規範,人性卻永遠在騷動。
而婚姻中人妻人夫們騷動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渴望一個可以完全滿足我們所有需求的伴侶:
他/她既要滿足我們對初戀般夢幻的浪漫需求,又要成為我們經濟上信守契約的合作夥伴;他/她既要在情慾上讓我們激情四射,又要在面對瑣碎的家務和共同撫育後代的艱辛時表現出無限的耐心和包容;我們要求伴侶成為我們的左右手的同時,卻又抱怨牽著伴侶的手像牽著自己的手。
對「伴侶是一個完美的角色」的渴望——給婚姻賦予了一種沉重的意義和前所未有的重壓。
看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就知道。
「她們希望他們既是丈夫,同時又是行吟詩人和貴族情人。但是,人生僅僅給了她們一個純粹的丈夫而已。
艾瑪和安娜都被困在婚姻無愛卻經濟穩定的家庭,儘管在以前的時代里,這樣的婚姻可能令人羨慕,但現在卻令人不可忍受。
而同時,她們生活的中產階級世界又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婚外情。最終她們的自殺揭示出這種新式愛情理想不可調和的內在本質。」
所以電影《晝顏》對這種不可協調的衝突,也給出了一個千篇一律的答案:讓主角最終同樣以死亡為代價,也不能讓男女主角再次進入婚姻中,接受愛情和情慾無解的拷問。
04
婚後遇到真愛,最好的結局是什麼?
婚姻與真愛的衝突,代表的是需求的矛盾。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需求。
伴侶雙方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持的價值觀和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都會決定他們所處的需求層次。
如果雙方需求層次不匹配或者不能互相滿足,那麼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 比如,一個丈夫以為只要滿足妻子的物質需求就足夠了,而妻子的最大需求卻是得到愛和尊重;
- 或是,一個女人在婚前只是想找一個滿足物質需求的丈夫,卻在婚後奢望情慾;
- 甚至,在婚前也沒想過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婚姻......
婚後沉溺於出軌的紗和也許在一開始就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嫁一個這樣的丈夫,而利佳子則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跟丈夫進入婚姻,又都在婚後若干年才赫然發現自己真正要什麼。
婚後遇到真愛,怎麼辦?
面對一個不可能滿足你所有需求的人,和一段不可能什麼都能要到的婚姻里,我們只能做出抉擇:
想要得到婚姻制度的好處,就要承受婚姻制度帶來的缺陷;要想得到真愛,就需要離開制度帶來的安穩。
但最好的結局,是在婚前就有所準備和預期。
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預測,現有的婚姻制度終將消失。但在它消失之前,我們仍要承受它的不完美。
那種將愛情、性和家庭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理想婚姻是世人歌頌的範本,但要得到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許對於更多普通的夫妻來說,婚後執著於完美的婚姻並無益於完美的婚姻本身。最好的方式,是在婚前,就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 只要麵包,就得接受愛情的缺憾;
- 只要愛情,得接受物質甚至情感生活的不穩定;
- 如果都要,那就必須花更多的心思去尋找,並且做好心理準備——在婚姻制度下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去維持性和愛情。
很遺憾的是,人的需求或許也會變化,所以最好能在婚前形成自己的穩定價值觀和需求取向,並且接受雙方的需求在下半生會有微調或調整的可能。
婚後遇到「真愛」,要麼顛覆制度,要麼馴服人性。
但最好,是在婚前承認制度的不完美,認清需求,有所準備。
更多有趣有用的心理知識,請關注公眾號【心理公開課】。在焦慮時代,學點心理學,你會發現幸福也沒那麼難
推薦閱讀:
※38歲的陳喬恩公布婚期了,新郎真的是杜淳嗎?
※相親時怎樣套問出對方的身家?
※最傷夫妻感情的五大婚姻問題
※2012年1月11日晚小諸葛講手面相斷婚姻
※男人強勢好還是女人強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