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博士」與「進士」作為學位名的關係
來自專欄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
前兩天,維基大典有用古語「進士」取代今語「博士」來寫文言文的討論,並舉了越南語存古的例子。今天在知乎,剛好看到 @逐風天地 先生在問題《日語、朝鮮語、越南語保留的漢字詞中有哪些較古雅的說法?》下的回答,也提到了「博士」和「進士」:
所以漢語詞的「博士」和「進士」到底是怎麼一個關係呢?因為維基百科章法有一條「可古則古」,所以相比其他古文網站而言,對於語源的考察當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博士」古義即「博學之士」。在1822馬禮遜《英華字典》中,「博學之士」對應learned man這個意思:
到了1866-69羅存德《英華字典》中把「the learned」譯作「博士」:
同時出現了「doctor of law」的譯語「律法博士」,暫可認為是漢語「博士」對應英文「doctor」的最早例子:
但此時,翻譯都還不固定,同樣這本字典「doctor」的詞條下就沒有「博士」二字,且「doctor of law」也譯成了「律法士」:
再者「博士」二字還用來翻譯其他概念,如「professor」和「Scholar」等:
之後1884年,日本人井上哲次郎訂增了《英華字典》,新增訂本中「博士」依然沒有作為「doctor」的譯語出現在條目下:
但之後事情發生了變化,日本開始了學位制度改革。顯然是以漢語詞「博士」作為「doctor」的正名的,日文維基百科有:
然後順著注釋,摸索到一張圖:(這個破圖!!!!大家看得見博士那兩個字吧……)
出處見下面這個鏈接,是個紀念冊的插圖(還有別的),原圖不知道哪兒能看:
http://www.city.ogaki.lg.jp/cmsfiles/contents/0000003/3112/senkentenbon.pdf總之,正名確定下來,清朝在甲午後又官派大量留學生到日本求學,相應地還有大量日文書籍在中國翻譯出版,文化隨著人輸出、流入,「博士」這個詞也就在中日之間徘徊著。如1908顏惠慶《英華大辭典》,就是近代引入日本名詞規範的集大成之作,裡面只有「博士」:
「進士」是科舉制度下本有的術語,與西方學制下的博士學位含義是不同的,見1822馬禮遜《英華字典》:
但是古人的翻譯辦法,和今天人也一樣,遇到新體系下的新概念,也只能用固有語轉指。比如在1844衛三畏《英華韻府歷階》,這兩套不同的「學位」開始對應:
但可以看出都是文學類的,literary。此處「進士」與「LL.D」並舉,當為「法學博士」。
再到1847-48麥都思《英華字典》中,「doctor」出現了「進士」的翻譯,但同時還翻譯為「科甲、學士、學師」等,顯然還不固定:
但是,注意!「doctor」的其中一個義項正是「learned man」,還記得前文提到「博士」也對應「learned man」嗎?「learned man」這個義項可以把「博士」和「進士」聯繫起來,即「博士 ? learned man ? 進士」,無怪乎日後「博士」與「進士」都當過doctor的正名呢。
到了1866-69羅存德《英華字典》中,更是用「進士」來翻譯「doctor」了,甚至「舉人、秀才、翰林」也紛紛入位:
此時,我們似乎是見到了今天越南語中,用「進士」表「博士」的出處!
再到1872盧公明《英華萃林韻府》,利用中國傳統科舉的「學位」轉指西方學位的辦法,已經基本確定了:
之後,中國開始迎來了新學制改革,屬於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晚清的留學生無論學什麼專業,必須通過學部(教育部)的分科考試,才能在國家部門任職。資料可以直接查《清史稿》的選舉志,卷106、107:
「將學成試驗與入官試驗分為兩事,酌照分科大學及高等學畢業章程,會同欽派大臣,按所習學科分門考試。酌擬等第,候欽定分別獎給進士、舉人等出身。仍將某科字樣加於進士等名目之上,以為表識。」
比如像光緒、宣統年間,學部就考驗游學畢業生授予過11名「醫學進士」。此外,還有「工科進士」、「法學進士」、「醫學舉人」、「農學舉人」等等名目。
從科舉制度,到現代西方學制,此處可以看出其過渡!
到了民國初,赫美玲的《官話》字典中,「博士」與「進士」同時收錄。這部字典本身很有意思,同時收錄三類詞,古語或書面語,標「文」字或不標;清末嚴復主持的學部編訂名詞館標準術語,標「部定」字;日源新詞或傳教士翻譯、時下新譯語等,標「新」字。我們看到「doctor」詞條如下:
此處doctor譯為「博士」一項,取義還是「learned man」和古漢語完全一樣。而學位含義的則譯作「進士、進士學位」,同時標記了一個「新」字。顯然對該字典的編者而言,這一用法當是「新」生的,應該是認為清末新政的「時髦」叫法。
再之後的事兒就不難了,「進士」一詞「科舉味」太濃,行之不遠,也就廢了;而同時被日本接納的「博士」一詞,在近代日本巨大影響力的推動下,最終成為了正名。今天韓語中博士叫「??」bagsa,寫成漢字也就是「博士」,東亞通用。
1935年,民國制定《學位授予法》。該法第二條規定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
以及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位授予法》:
總結:
語源上,無論「博士」與「進士」都是中文固有語,用來指doctor的譯法,都屬於古漢語的引申。清末曾經一度用「進士」指doctor,是受科舉制度影響的,清王朝滅亡後也就不再使用,但越南語還保留著;而「博士」的譯法則東傳日本,最終成為了東亞共通的名詞,沿用到了今日。
我們回到維基大典的討論,寫文言文可不可以用「進士」代替「博士」呢?顯然從古漢語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可以的,且都是有實際用例。但並沒有誰更古誰不古的問題,因為都是「老瓶裝新醋」。用「博士」的優點在於與今天一致,便於理解,中日韓相通;而「進士」的優點在於可以聯繫到過去的歷史背景,與越南語相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