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旋移綜合征的病因和病理

骨盆旋移綜合征的病因和病理

骶髂關節損傷在過去大多被認為是骨盆旋移綜合征的臨床診斷,也有的診斷為滑膜嵌頓或者中醫骨傷的「落小胯」。絕大多數患者有外傷史,臨床伴有下肢活動受限,大幅度扭動轉向軀體,或者在日常活動中受傷一側肢體遭受磕碰等等,這些都可引起骶髂關節面稍偏向前內或者後外方,導致骶髂關節錯位。機體受傷後為了自我保護,從而肌肉強烈收縮以抵抗疼痛,引起肌肉攣縮,強大的肌肉牽拉繼而導致骨盆歪斜,出現雙下肢不等長,走路姿勢不協調,比如「長短腿」、「高低肩」「身體歪斜」「脊柱側彎」等一系列體征。身體左右不協調扭動產生骨盆旋移剪應力,這一種剪應力主要作用於骶髂關節。軀體的急慢性損傷將通過各種軸向衝擊,打破骨盆-脊柱體系精密的「自鎖系統」使其發生移位,出現相應生物力學改變。

除此之外,骶髂關節損傷與性別的關係也極為密切,像月經期婦女、特別是孕婦或者孕婦在分娩後,機體內分泌調節功能紊亂,導致骨盆內外韌帶變得鬆弛,從而導致骶髂關節失衡不穩,出現錯位。孕婦在分娩時腹中胎兒擠壓產道,持續對骨盆造成衝擊,兩側腹直肌和腹外斜肌不停收縮帶動牽扯恥骨附著點,這種牽扯強勁有力,產生劇烈的信號傳達至骨盆,引起骶髂關節錯位。分娩後,鬆弛的韌帶未能完全恢復到以前狀態,如果後期過度勞累或輕微的扭傷更加容易引起骶髂關節錯位。

還有,對於中老年人骨盆旋移大多情況病因不明,存在很多干擾因素,無法做出明確的病因分析。可能是肌肉和韌帶的慢性勞損,使得骨盆不穩;也可能是骨質疏鬆,骨性軟化,自身發生改變;隨著年齡增加,中老年人機體內分泌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下降,韌帶鬆弛,(筆者認為肌少症是引起老年患者骨關節退變的核心因素),骶髂關節發生退行性改變引發關節鬆弛失穩導致骨盆旋移。其他方面還比如肌肉的彈性下降,肌張力減弱,肥胖症,身體負重過大等,都有可能導致骶髂關節不穩。

總之,在外力和其他內在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周圍的肌肉及韌帶損傷並且由於生理活動範圍過大導致耳狀關節發生微小的位移,其本身不能自動複位,引起耳狀關節內外力學環境的失衡外加相關的軟組織受到損傷。腰-盆-髖整體學說,奠定了歐美整脊領域的治療和理論基礎。法國整脊專家Kapandji進行多年臨床研究之後提出了脊柱側彎和旋轉的複合運動理論,他認為脊柱與脊柱之間不存在單純的側彎運動或旋轉運動;Fiyette化強調,髂翼是沿著恥骨聯合做軸心旋轉運動,這樣可以引起兩側的恥骨做上下以及前後滑移的相向運動;SrferdMitcbell是第一位正式提出腰-盆-髖共軛系統學說的整脊專家。究其根本,骨盆旋移綜合征多由於骨盆的各個關節發生扭動,碰撞,導致關節錯位所致。但是關節錯位和關節功能紊亂是兩個概念,關節錯位難以自己恢復,但關節功能紊亂在相應的糾正手段干預後是能夠自行複位的,程度略輕於關節半脫位。

推薦閱讀:

骨盆矯正的重要性
產後修復骨盆修復讓你美翻整個夏天
金手指自測 | 辣媽們,你們的骨盆還ok嗎?
每天六分鐘,五個動作教你改善骨盆前傾和腰痛。
骨盆閉合到底有多重要

TAG:骨盆 | 腰酸腿痛 | 產後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