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道出中國真相,拿到公映龍標,卻……
來自專欄羅罔極
在這多元且紛雜的國家中——
有一群人,可能永遠沒機會讀到我的文章。
有一群人,可能永遠沒機會去一趟電影院。
他們活在社會的邊緣,每天為了賺取生存所需,幾乎犧牲了所有時間。
他們沒空刷微博追熱點,更不會看見知乎上各種大V的年薪百萬。
他們很少上網,隱藏在我們之外的世界,數量卻遠比我們想像中龐大無邊。
他們,是人類里的工蟻,一生都疲於工作,吃多少卻由蟻王說了算。
你看那螞蟻搬那麼大一個
它得吃好幾個月吧?
那是工蟻
吃多少,蟻王說了算
有一位導演,為這群人拍了一部片。
去年,第七十屆戛納電影節上,它成為唯一被提名的國產片。
田壯壯、顧長衛、崔健……二十名實力派導演聯合推薦。
現在,它一刀未剪,奇蹟般在國內上映。
但,它票房上的無人問津,似乎已經成為註定。
這真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悲哀。
《路過未來》
電影散場後,旁邊有人嘀咕道:它為什麼要叫「路過未來」呢?我不懂。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因為觀影前,我猜測它可能是個講述穿越到未來的科幻片。
看過後,我才發現它並無科幻色彩,只是以當下社會背景為題材的劇情片。
開場一幕,是我們都熟悉的場面:醫院挂號。
醫院內,各色人等無精打采,沉默地都在排隊,只有黃牛黨悄悄喊:專家號,誰要?阿姨,您要?好嘞,就這個價……
鏡頭平移——楊耀婷(楊子姍 飾)來到前台,想為父親掛個專家號,結果工作人員告訴她:專家號沒了。
由於黃牛黨賣的價格貴,楊耀婷只好改掛普通號。
你看,醫院本該是生而平等的地方,卻出現了以下三種人群——
楊耀婷,一心想給父親看病,帶著足夠的錢,走正規程序,卻掛不上號。
黃牛黨,不想看病,卻投機倒把,囤積自己根本用不上的號。
買票阿姨,也想看病,卻不走正規程序,而是帶著更多的錢,向黃牛黨買號。
僅僅一個長鏡頭,就勾勒出我們的大環境:黃牛黨和買票阿姨,相當於資本家的縮影,利用手中資源打破正規程序,為自己謀利的同時榨取普通人應有的權益。
這個普通人,就是楊耀婷一家人。
二十年前,楊耀婷一家從甘肅來到深圳。
父母剛攢夠買房的錢,卻因楊耀婷一場肝病,把錢花了出去。
此後,深圳房價的漲速,開始高於普通人的工資。
十年,二十年……楊的父母漸漸垂老,卻離買房越來越遠。
終於,製造業倒閉潮爆發,他們被趕出了深圳。
他們為這個城市付出半生,最後卻扎不下根。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活得越久,就越信命。
倘若了解2015年製造業的嚴峻形勢,你就會發現楊家的悲劇,在國內遠非個例。
那麼,催生這些悲劇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寫道:
事實上,我們現在並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等到我們的孩子長到40歲,他們在學校里學的一切知識可能都已過時以往,人生主要分為兩大時期:學習期,及之後的工作期但,這種傳統模式,很快就會徹底過時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條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然而,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隨著技術與社會的迅速變革,越來越多人會被淘汰,釀成悲劇。這不是預言,而是正在不斷發生,且必將逐漸加劇的事實……
楊的父母,就像諾基亞員工,不是不努力製造手機,而是製造出來的手機再無意義。
他們被迫回到甘肅後,原以為日子能好過些,卻發現農村老家竟也變了副光景。
首先:舊房改羊圈。
接下來,本屬於自己的地,被村內大戶佔據。
去打工,收割玉米,卻已沒有當年的技力,被諷刺是「細皮嫩肉的城裡人」。
影片中,出現最多的一首歌是《異鄉人》。
2017年,李健將《異鄉人》改編,新添上這樣的詞:
不知不覺把他鄉
當做了故鄉故鄉卻已成他鄉偶爾你才敢回望
現代社會,每隔十年就是一個時代。
也就是說,楊的父母,根本沒有故鄉,因為十年之後,那裡早已面目全非。
無論走到哪,都是異鄉人,永遠沒有歸屬地。
這是社會變革,給上一代移民異鄉的普通人帶來的悲劇。
那麼,被留在大城市的「移二代」,就比他們父輩的生活更好了嗎?
我們常以為,人類已經足夠發達,現代社會比從前幸福N倍。
事實果真如此嗎?
起碼對邊緣人士而言,不一定。
問:以下兩種不同的三天生活,你更願意體驗那種?
1:第一天,在原始森林徒步旅行10小時,在河邊開闊的空地搭營過夜;第二天,用獨木舟順流而下10個小時,在小湖旁露營;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在湖中釣魚,並在附近的樹林里采蘑菇……
2:第一天,在工廠里如機械般工作10小時,在擁擠的公寓大樓過夜;第二天,去醫院試新葯,靠摧殘自己的身體來換錢,回到同一棟公寓大樓睡覺;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填寫貸款表格,並做好永遠成為房奴的準備……
前者,是石器時代原始人的生活;後者,是現代社會楊耀婷的生活。
楊耀婷,也遠非個例。
由於出生貧困,上不成好學校,年紀輕輕就得工作,成為流水線上的一枚螺絲釘。
你說她不夠努力,所以活該?
那麼片中,有太多如她一般的「蠢人」——
李新民(尹昉 飾),從小被父親帶到深圳,剛發育好就成了孤兒。
立志要經商,可他總得先吃飽飯吧?
為了吃飽飯和交房租,他耗掉了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導致許多年連一本書都沒空讀完。
注意,這和「北漂」是有區別的。
《後來的我們》中,林見清雖是北漂,卻被父親供養多年,習得大學的能力,因此才有可能達成逆襲。
《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雖處監獄,卻用前半生積攢了無數學識,因此才有可能達成逆襲。
李新民呢?
生於極端環境,缺少學習機會,只能維持生存,看不到逆轉的可能。
在監獄裡,安迪還可以讀書。但在大城市,底層人士的時間全被勞累佔據,形成一個幾乎是永恆的循環。
不止學習時間被擠壓。
還有私生活。
楊耀婷的同事——
一位中年大姐,丈夫去別處打工,自己則無休無止檢查晶元。
逢結婚紀念日,才有機會相聚,度過一天奢侈的二人世界。
請看下面這張圖,有沒有種冰冷恐怖的感覺?
這,就是中年大姐乾的工作,你我的手機都要經過此處才能生產出來。
但,每天檢查晶元的中年大姐,卻用不上一部智能手機,更沒機會讀到這篇文。
你以為這就完了?
楊耀婷的另一個同事——
從鄉下漂到大城市,無學歷更沒見識。迷茫與困頓中,只好依託不斷整容,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因為沒錢,所以只能冒險,去小醫院做手術,結果造成無法挽回的事故。
她父親來到醫院,看到她面目全非,即使拿著身份證對比,也認不出屍體是誰……
這裡,是一個隱喻。
這是在說,那些漂泊異鄉的年輕人,已經漸漸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可大城市卻並不屬於他們。
他們原本擁有「根」,可迅速推動的時代巨輪,使得他們進退不能。
到底為什麼,片名要叫「路過未來」?
我想起《芳華》里的劉峰,拼盡一生建設社會主義,迎合主流的三觀與精神。
可多年以後,隨著時代推進,他所堅持的主流,漸漸變成了非主流。
未來已來,大哥大變成諾基亞,諾基亞又變成iPhone,可社會卻終究沒能有一個容下他的位置。
劉峰把未來寄託給社會主義,異鄉人把未來寄託給大城市。
可無論劉峰還是異鄉人,都有相當龐大地一部分,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漸漸淪為一名路過者,無權享受新世界的便利。
《路過未來》並沒有《芳華》般的大製作,也沒什麼藝術加工。
與電影相比,它其實更像是部紀錄片,恰好可與前陣子非常厲害的某部紀錄片遙相對應。
它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好萊塢式的戲劇結構,只是用多個單一的長鏡頭,平靜又凌厲地記錄著當下的他們。
他們是誰?
他們汗流浹背,奮力築起新的高牆,自己卻被這高牆永隔於外。
他們勞累不息,製造供未來世界享用的新科技,自己卻活得連原始人都不及。
他們,是組成這個國家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卻向來被我們當成微不足道的路過者。
導演李睿珺,為他們拍了一部電影,一部他們可能永遠無法看見的電影。
一部註定票房撲街的電影。
上映3天,票房只有104萬。
這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不知道。
就像我不知道,這個國家這個世界,為什麼會不斷發生那麼多各式各樣的悲劇。
李睿珺說:
拍電影的意義,在於拋出一個個問題。
也許找不到答案,但我們至少能做到銘記。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
※《雷神3·諸神黃昏》的故事情節是什麼?
※不是最棒的古墓麗影,卻是最好的勞拉
※電影《縫紉機樂隊》的票房為什麼不太理想?
※愛爾蘭5月必看新上映電影推薦!
※《我不是潘金蓮》導演馮小剛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