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篇】《兩漢刊誤補遺》原文校正·第一卷第九節·東西秦

【資料篇】《兩漢刊誤補遺》原文校正·第一卷第九節·東西秦

來自專欄華夏歷史人物誌

【原文內容】

此東西秦也刊誤曰按文多西字仁傑曰漢紀曰此亦東秦與刊誤之言脗合通鑒多采漢紀之文於此乃獨用漢書本紀者按上文敘齊秦形勝相埒之意而結之曰此果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矣熟復之語意血脈法當如是去一西字則不相貫矣如刊誤之意去西字則下文齊字亦所當去故通鑒仍作東西秦


【下為重新校正後內容】

此東西秦也。

刊誤曰:按文多西字。

仁傑曰:漢紀曰此亦東秦,與刊誤之言脗合,通鑒多采漢紀之文,於此乃獨用漢書。

本紀者,按上文敘齊秦形勝相埒之意,而結之曰,此果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矣。

熟復之語意,血脈法當如是,去一西字則不相貫矣,如刊誤之意去西字,則下文齊字亦所當去,故通鑒仍作東西秦。


【注釋】

此東西秦也。

譯文:《漢書·高帝紀》記載,齊國與秦國,實為東西二秦。

刊誤曰:按文多西字。

譯文:時人對其校正道:史書中在這裡的記錄,多寫了一個西字。

仁傑曰:漢紀曰此亦東秦,與刊誤之言脗合,通鑒多采漢紀之文,於此乃獨用漢書。

譯文:吳仁傑道:《漢紀》中在記錄此處時,是直接記載為東秦,與世人時人校正後的觀點相吻合(脗,通吻)。而《資治通鑒》多採用《漢紀》之文,卻偏偏在此處賺用《漢書》中記載,為東西秦。

本紀者,按上文敘齊秦形勝相埒之意,而結之曰,此果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矣。

譯文:《史記·高祖本紀》中,是按照前文敘述齊國與秦國的形態和地理相近之意,所以才總結道,齊國的確是又一個秦國,所以不是非常親近的子弟,是不能讓其當齊王的。

熟復之語意,血脈法當如是,去一西字則不相貫矣,如刊誤之意去西字,則下文齊字亦所當去,故通鑒仍作東西秦。

譯文:後來記載中之所以要將東西秦並列,重複用字,只是因為這裡有血脈相通之意,即,去掉西字那麼東西秦便不再連貫,相反還有分割血脈之意。而如時人校正的觀點,去掉西字,那麼下文的齊字便也應當去掉。所以,這才是《資治通鑒》為何偏要在此用東西秦這樣記載的原因。


注釋:

作者吳仁傑關於「東西秦」的考證,只是鑒於宋時之人的錯誤觀點所進行的更正,但對本身「東西秦」之意並無它意。

不過,既然作者提到了這一點,那筆者就多說幾句話吧。

這裡的「東西秦」,其原文是出自《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和大臣田肯關於齊國的討論內容。

這裡主要還是田肯的觀點,他認為,齊國地理位置優越,且遠離漢庭中央,又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所以,田肯對於劉邦的建議就是,東方的齊地幾乎就是西方的秦地,他們都是一樣的存在,都會對漢帝國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派駐到齊國的人,一定要是劉邦最親近也是最信任的人。

而後,劉邦便將自己唯一成年的兒子,也就是漢帝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長子劉肥,封賜為齊王,令其坐鎮齊魯大地。

從之後的歷史發展,我們也能知道,劉邦的這一決策,是真的太高明了。

因為在之後從惠帝開始到文帝初年這段時間裡,為穩固大漢帝國出力最多,也是貢獻最大的,正是齊王劉肥及其子嗣。

先說齊王劉肥,從平定陳豨之戰,到征討英布之戰,齊王劉肥坐下之齊軍,幾乎是劉邦最得力的助手,尤其是其動輒出兵十幾萬,更是宣示著齊王劉肥的強大實力以及赫赫軍功。

而在惠帝到兩位少帝期間,呂家最大的外患也依然是齊王一脈。

至於之後在長安所爆發的諸呂之亂,可以說,要是沒有齊王一脈的鼎立相助,恐怕那些大臣都不一定就能贏。

但,最大的悲哀還是劉肥,死的太早了,不然,也就不會讓他的子嗣們被那些大臣給擺了一道,明明答應的事成之後用齊王一脈為帝,結果卻請來了代王劉恆為帝。而後也就間接導致了濟北王之亂,於是,隨著大將軍陳武的領軍東征,劉肥一脈便盡皆被誅。

不過,對於齊王一脈穩定大漢的功績,我們還是要承認的。

當然,也正如本文作者所提到的東西秦,哪有什麼漢帝齊王,都姓劉,所以又何必去爭什麼虛位呢?如此,也就不會導致最後那悲慘結局了。


推薦閱讀:

執忠絕域,一騎當千!大漢十三孤狼傳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六】: 一隻引發了颶風的蝴蝶
劉邦俯首,項羽無奈,這位大爺才是秦末漢初的掃地僧?!
漢朝最慘開國功臣:死後被劉邦剁成肉醬,誰敢收屍就將誰下油鍋
漢朝最「無用」的丞相,看似無能卻讓天下太平

TAG:漢朝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