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橋鎮的女人們
來自專欄知識分子
撰文 | 劉鈍(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責編 | 程莉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前言
值此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知識分子》與《科學春秋》向所有的女讀者表示衷心的祝賀。下面這篇文章,介紹了一些尊貴的女性,是怎樣贊助並參與世界上最早最有名大學之一的建設和發展的故事;也講述了眾多可敬的知識女性,在最早現代化國家的這所名校里,為反抗傲慢與偏見、爭取女性入學和獲得學位的平等地位,以及參與大學建設和管理的曲折歷程;謳歌其中優秀代表在科學上的傑出貢獻。
「尤其在禮拜天有幾個專家的女郎,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的飄著,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水草間顫動,你看她們出橋洞時的恣態,捻起一根竟像沒有分量的長竿,只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裡一點,身子微微的一蹲,這船身便波的轉出了橋影,翠條魚似的向前滑了去。她們那敏捷,那閑暇,那輕盈,真是值得歌詠的。」(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
王后、貴婦與學院
劍橋和牛津是當今世界上極少數維持學院制的大學,這種傳統可以早溯到中世紀的修道院文化。兩所名校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許多學院的名字都完全一樣,例如兩校都有個王后學院,只是劍橋這家真的由王后所建,而牛津那家卻是一位富有的牧師為討好某個王后建立的;進一步說,劍橋的若干老學院都有尊貴的女施主,資格更老的牛津在這一點上卻略遜一籌。
最早給劍橋大學捐資的女人是愛德華一世的愛妻埃莉諾王后(Eleanor of Castile,1241-1290),她來自西班牙前身之一的卡斯提爾王國,是中世紀晚期最有文化修養的一位王后。1290年臨終前,她把一大筆錢贈給劍橋最早的學院彼得豪斯(Peterhouse),從此揭開女贊助人參與大學建設及管理的序幕。
?Rudolph Ackermann《從川普頓大街看彼得豪斯學院》(1815)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二古老的學院是1326年建立的大學學堂(University Hall),1338年更名為克萊爾(Clare)學院,為的是紀念它的女金主、愛德華一世的孫女伊麗莎白?德?克萊爾(Elizabeth de Clare,1295-1360)。這位貴婦不到30歲就三次喪偶,唯一的兄長也年紀輕輕戰死疆場,留下一筆可觀的遺產給她和另外兩個姐妹。克萊爾在第三任丈夫死後決心不再嫁人,而把錢財和精力用在學院建設上。傍河而建的克萊爾學院至今仍是劍橋最美麗的學院之一,它的紋章蘊含著對女施主的紀念之情:盾形左邊的三條倒V型臂紋來自克萊爾家族;右邊的紅十字是德?克萊爾第一位丈夫伯格家的族徽;環繞周邊的金色水珠,有人說代表她懷念亡夫的眼淚,也有人說象徵她在創院章程中表述的「撒播知識珍珠」的高尚願景。
第三古老的學院彭布羅克(Pembroke)也得到一位貴婦的垂愛,那就是彭布羅克女伯爵瑪麗(Marie de St Pol,Countess of Pembroke,c.1303-1377)。她本是法國人,嫁給了彭布羅克伯爵瓦朗斯的艾梅,婚後3年就當了寡婦。瑪麗拿出大量錢財建了這所學院,正式的名稱是瑪麗?瓦朗斯堂(Marie Valence Hall),後來被人簡稱為彭布羅克學院。這所學院與法國有特殊的關係,早期的章程規定優先錄取法國學生,這當然與庇護人及其丈夫家族都有法國背景有關。
?David Loggan《彭布羅克學院鳥瞰》(1690)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到此我們知道,劍橋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前三個學院都由女人出資建立並給與法理地位,其中第一個的贊助人是王后。
下面來看真正的王后(Queens』)學院,在其官網上列著兩位創建人:一是亨利六世的妻子、安茹的瑪格麗特王后(Margaret of Anjou,1430-1482);另一位是愛德華四世之妻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c.1437-1492)。她們都是英國歷史上30年玫瑰戰爭的關鍵角色。
15世紀的英國貴族仍然保持著中世紀騎士好勇鬥狠的傳統,動輒帶著全家男丁與隨從捲入血腥的爭鬥。玫瑰戰爭爆發前後,英格蘭有將近50個家族消亡,這也導致封建勢力的削弱與後來都鐸王朝開始向中央集權君主專政發展。另一方面,由於門第和政治的雙重原因,一些王公貴族家的女孩自幼成了其他權勢家族攀親的對象,有錢、有地位或兩者兼有的寡婦也不乏追求者,三嫁四嫁都不稀罕,甚至有的再嫁貴婦後來成了王太后或公爵夫人。擁有錢財或繼承大宗遺產的貴婦成了劍橋大學的重要金主。
安茹的瑪格麗特是一個具有法國背景的強勢王后,因為夫君亨利六世神經不正常,她成了蘭開斯特一派的實際領袖。由於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中的誇張描寫,瑪格麗特在一般人眼裡是一個聰明、冷酷、功於心計且帶有神秘色彩的女人。1441年亨利六世在劍橋創辦了國王學院,瑪格麗特則於1448年將一家供學生寄宿的旅舍改建成聖伯納德(St Bernard)學院,這就是王后學院的前身。今日王后學院的全稱是「聖瑪格麗特與聖伯納德女王學院」(The Queens College of St Margaret and St Bernard),為了簡略通常省去後面兩個聖徒的名字,而將單數的Queen』s改成複數的Queens』。
伊麗莎白?伍德維爾被其同代人稱為「大不列顛最漂亮的女人」,她在前夫戰死後,帶著兩個孩子秘密嫁給約克派的首領愛德華四世,不久愛德華四世打敗亨利六世自己稱王,伍德維爾也於1465年被正式加冕為王后,於是她成了王后學院的第二位庇護人。這個中等貴族家庭出身的女人,有一個人稱「約克的伊麗莎白」的女兒,後來成了都鐸王朝的首位王后即亨利七世之妻,因此後人說伍德維爾是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英格蘭王室的祖先,自詹姆斯五世以來所有蘇格蘭王室的祖先。都鐸王朝的建立結束了玫瑰戰爭,而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迎娶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為後作為謝幕曲。王后學院將瑪格麗特和伍德維爾並列為創建者,大概反映了都鐸王朝創立者的意向。亨利八世時代的大法官托馬斯?莫爾(就是那個《烏托邦》的作者)認為伊麗莎白?伍德維爾早年當過瑪格麗特女王的侍女,當代史家對此多持否定意見。
除了安茹的瑪格麗特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王后學院還有好幾位王后庇護人。首先是理查三世的妻子安妮?內維爾(Anne Neville,1456-1485),她於1485年臨終前成為這所學院的正式庇護人。安妮?內維爾是「國王製造者」(Kingmaker)沃里克伯爵的幼女,她的第二任丈夫是愛德華四世的親弟弟,也就是約克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三世。這對夫婦登上大位前就向王后學院捐出重資,以致不久這所學院就成為劍橋大學的首富。只是由於理查三世名聲不好(主要還是莎士比亞的那個劇本),外人較少知道他與妻子對教育和學術的支持。但是在王后學院每年兩次向捐贈人表達感恩的儀式上,主持人一提到理查三世和內維爾王后的名字,台下就會響起一片喝彩。王后學院的一個院徽上還有代表理查三世的銀豬頭。
此外,亨利八世的第一位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1485-1536)、喬治六世的妻子伊麗莎白王太后(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1900-2002)也都眷顧過王后學院:前者在失寵前曾以非正式身份照看學院;後者則是正式的庇護人。
15世紀英國還有另一位叫安妮?內維爾(Anne Neville,1414-1480)的貴婦,她是有名的書籍收藏家,嫁給富可敵國的第一代白金漢公爵。1428年,她首先出資建立了白金漢(Buckingham)學堂,到1542年更名為聖瑪麗?莫德林(St Mary Magdalene)學院。安妮?內維爾有一個有名的兒媳,一般稱作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1441-1509),她在15世紀初資助和創建了幾所著名的學院。
博福特夫人一生四嫁: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形式上的,當時她還是個3歲的小女孩;第二次出嫁時也只有14歲,第二年丈夫兵敗被俘瘐死牢中,後來生下遺腹子亨利?都鐸,這個英國的「趙氏孤兒」是蘭開斯特家族翻盤的希望,日後成了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第三次嫁給了第一代白金漢公爵與安妮?內維爾的兒子,當時她也就16歲,不意到了28歲再次守寡;第四次嫁給了愛德華四世宮廷的內務總管。1496年以後,博福特夫人曾出資幫助建立耶穌(Jesus)學院。1505年,她獨自出資重建了基督(Christ』s)學院的禮拜堂。1511年,根據她的遺囑建立了聖約翰(St John』s)學院,遺囑執行人也是她的懺悔牧師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1469-1535),後來成了劍橋大學校長。
另一個根據貴婦遺囑建立的學院是西尼?蘇賽克斯(Sidney Sussex)。 弗朗西斯?西尼(Frances Sidney,1531-1589)是第三代蘇賽克斯伯爵的遺孀,她與伯爵1577年結婚,沒有子嗣,1589年過世時留下5000英鎊和其他遺產,指定用來建一所新的學院。七年後學院成立,全名是「弗朗西斯?西尼?蘇賽克斯夫人學院」(Lady Frances Sidney Sussex College)。
?佚名《蘇賽克斯女伯爵弗朗西斯?西尼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歧視與抗爭
儘管眾多王后和貴婦成為劍橋大學的創建者、贊助者與學院庇護人,在這個深受中世紀修道院文化影響的地方,婦女還是被排斥在學院門外,連尊貴的女訪客都需經過院長特別批准方能進入庭院。國王學院在16世紀還規定家僕只能用男性。直到17世紀,有些學院還有不準僱傭55歲以下女僕的規定,連學生的換洗衣服都要放到學院門口,由洗衣女工集中取走和送回。1801年英國首次人口普查顯示劍橋大學的女性僅占男性的百分之一,而這少數女人可能是院長或大學高層人士的女眷而非學生和教師。到了19世紀後半葉,反對女權的聲音在劍橋仍然大有市場,著名的地質學家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1785-1873)公開羞辱有意參加劍橋大學地方考試的女孩——作為達爾文的老師,他後來也是進化論的堅決反對者,可見此公的頑固保守是根深蒂固的!就連標榜平等的自由黨首相格蘭斯頓都說,過多的女權主張會「損害女子嬌嫩、純潔、優雅的天性」。
另一方面,女權運動的種子也開始萌發,劍橋出現了兩所專收女生的學院。艾米莉?戴維斯(Emily Davies,1830-1921)出生在一個福音派牧師家庭,1862年父親去世後前往倫敦,編輯《婦女雜誌》並成為英國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1869年她與幾位朋友共同創辦了一所女子學院,地點在英國東南部的赫特福德郡,離劍橋有30多英里。1873年,學院遷至劍橋鎮北面不遠的格頓村,並改名為格頓(Girton)學院。新建的院舍非常漂亮,一色的紅磚建築,體現了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這是劍橋第一所專收女生的學院。
?格頓學院及其主要創建者戴維斯小姐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亨利?西奇維克(Henry Sidgwick)是三一學院哲學教授,他首先向婦女開放自己的講座。1871年他向另一位女權運動先驅、擔任過北英格蘭促進婦女高等教育理事會秘書(1873年任主席)的安妮?克拉夫(Anne Jemima Clough,1820-1892)建議,將她在劍橋市中心的房子租給幾位女子,這就成了紐納姆(Newnham)學院的前身。西奇維克是個開明的博學之士,除了哲學和神學,在經濟學上也頗有造詣。1875年,他與另一位婦女運動領袖米莉森特?福西特(Millicent Garrett Fawcett,1847-1929)合作,正式為紐納姆學院註冊並建成復古風格的新校園,克拉夫則被選為首任院長(第二任院長是西奇維克妻子)。今日紐納姆學院北面的那條街就被命名為西奇維克街。
米莉森特是個很能幹的知識女性,也是維多利亞時代婦女參政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其夫為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還擔任過下院自由黨議員與內閣郵政大臣。米莉森特本人因從事寫作與政治活動被王室封爵。亨利?西奇維克的姻兄則是英國國教牧首坎特伯雷大主教。這兩位有一定政治背景的人物聯手創建的紐納姆學院很快就對劍橋的古老傳統帶來衝擊。
幾乎同時成立的兩所女子學院很快就顯示出不同的風格,而且多少沾染上某些老學院那種自命不凡的陋習。戴維斯小姐埋怨城裡的克拉夫女士在向大學爭取學位的鬥爭中不夠堅決,她又自詡自己的女孩子們都穿緊身胸衣——的確,地處郊外的格頓學院更像傳統的女子寄宿學校。戴維斯院長聲稱「我們培養的是淑女,而紐納姆培養的是家庭女教師」;克拉夫院長則認為培養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教師是改變婦女從屬地位的最佳途徑。
據說西奇維克見到最初的五名女生時暗自叫苦,因為她們一個個都漂亮而時髦,一點不符合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古板「女學究」的想像(想一想夏洛蒂·勃朗特描畫的簡?愛)。下面這張攝於1872年的照片里可能就有五位淑女的身影,只是圖像不夠清晰無法細辨。不過我們可以從更下面那張格頓五女生的合影推想出來——據說紐納姆的姑娘比格頓的女孩更活潑靚麗。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紐納姆的首任院長也是一位典雅迷人的女性。
由於紐納姆學院地處劍橋中心,與幾所古老的學院相距不遠,因此比遠在郊外的格頓遭到更多的非議。建院不久就有人抱怨,紐納姆的女生不穿緊身胸衣在劍橋鎮上閑逛。學院本有三座大門,為了減少非議,向東通往銀街的兩道門一直鎖著,直到19世紀最後幾年才准許女生通行,而唯一開著的那道南門,要通過一片草場繞行很遠才能到達鎮中心。同時,大學圖書館、裝備精良的實驗室和多數講座都不對女生開放,校級獎勵和獎學金也將女生排除在外。
在是否承認格頓與紐納姆為大學成員的過程中,大學、學院和整個小鎮都經歷了激烈的紛爭。即使最終都被大學接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們還是沒有學位授予權。理由非常荒唐:女子不適宜從事學術活動,也無力與男人們競爭。1881年,大學勉強同意了將部分課程、考試向女生開放,但是仍然不給學位。1897年,大學要員們在評議廳開會,議決維持不授予女性學位的政策。消息傳出後,一群反女權的積極分子在評議廳對過三一街的書店(今劍橋大學出版社門市部)門前慶祝,有人惡作劇地從三樓窗戶吊出一個騎自行車的女假人——騎車女子是當時女權運動的一個象徵,也被大男子主義者視為離經叛道之舉。更有甚者,當日還有一些胡作非為的男子到紐納姆學院門口尋釁鬧事。
?1879年劍橋的反女權運動集會,牆上的兩條標語是「學袍不給格頓娘兒們」(No Gowns for Girtonites)和「大學屬於男人」(Varsity for Men)
圖片來源:McWilliams-Tullberg(1975)
由於大學遲遲不授予學位,一些劍橋的女生謀求獲得外校的學位證書。20世紀初,許多劍橋(以及牛津)的女學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拿到「同等學歷」(ad eundem)證書。她們多從利物浦碼頭乘船出發,由此被人戲稱為「汽船女郎」(Steamboat ladies)。1921年,大學准予向女生「商議授予」學士學位(conferred the title of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conferred這一微妙的英式學院用語,透露了女生的學位與「正式授予」(admitted)的男生學位是有區別的。直到1948年,劍橋大學才正式承認女性的學位具有與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
?格頓學院首批五名學生,全都有名姓可查,攝於1869年,其時學院尚在赫特福德郡
圖片來源:McWilliams-Tullberg(1975)
?1948年大學批准授予女生學位後,五名格頓女生穿著學袍拿著書本在校園擺拍
圖片來源:McWilliams-Tullberg(1975)
繼格頓與紐納姆之後,1885年又有一所名為休斯廳(Hughes Hall)的女子學院出現了。它本來是棲身紐納姆的一個為女性提供師範課程的訓練中心,首任院長伊麗莎白·休斯(Elizabeth Phillips Hughes,1851-1925)是紐納姆的畢業生,建院得到包括聖凱瑟琳(St.Catherine』s)學院牧師布朗、三一學院教授沃德以及紐納姆創院院長克拉夫等人的大力支持。
到了20世紀,又有兩所新的女子學院被劍橋大學接受:第一所是1954年建立的新堂(New Hall)學院,創院院長為女化學家艾莉絲?默里(Alice Rosemary Murray,1913-2004),2008年為了感謝校友愛德華茲夫婦的慷慨捐助,改名為默里?愛德華茲(Murray Edwards)學院;第二所是1965年建立的露西?卡文迪什(Lucy Cavendish)學院,那位叫露西(Lucy Caroline Cavendish,1841-1925)的女子是一位婦女運動活動家,1864年嫁入著名的卡文迪什家族,擔任公職的丈夫在愛爾蘭遇害後全力投入婦女教育運動,她的孫輩後人(一位女性語言學家)捐資建立了這所專收成年婦女(21歲以上)的女子學院。
到了20世紀70年代,劍橋大學的多數學院都實行了男女混讀,但有少數老牌學院仍然拒收女生。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那個在15世紀初由公爵夫人創建、以女聖徒命名的莫德林(亦作抹大拉,是《聖經》中被耶穌拯救的妓女,後來見證了耶穌的復活)學院竟是最後一所接受女生的學院;據說1988年全院表決實行男女混讀時,仍有45%的人投了反對票,一些本科生居然戴上黑紗、豎起黑旗,集合在門房前表示抗議。
另一方面,格頓、休斯廳也都開始接受男生實行混讀。但是今天仍有三所學院只收女生,那就是紐納姆、默里?愛德華茲和露西?卡文迪什,據說它們也是全英國僅有的三所只收女生的大學學院。
金花朵朵
提起劍橋,人們總要將它與牛津相比,據說當年為女性開放學位的辯論中,有的頑固分子說接受女生會導致優秀的「理工男」投奔牛津。不管怎麼樣,出了牛頓、麥克斯韋和達爾文的劍橋,一向是以盛產科學精英而傲視天下的。
19世紀劍橋的數學榮譽考試(Tripos,直譯「三角凳考試」,蓋因源於18世紀古典學科的這種考試要求考生坐在三腳凳上回答考官的刁鑽問題)是一項令人生畏的智力挑戰,以1854年為例,試卷多達16張紙,共211道題,要連續考8天,總計44.5小時。每年的考試也成為那些古老學院鬥法爭鋒的戰場,評議廳的發榜儀式更成為鎮上的一件盛典。優勝者的名單與事迹會出現在《泰晤士報》等大報上,榮登榜首的數學天才一夜之間就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知識英雄。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三腳凳」狀元(Senior Wranglr)及其獲獎年份包括約翰·赫歇爾(1813)、艾里(1823)、斯托克斯(1841)、凱萊(1842)、亞當斯(1843)、瑞利勛爵(1865);獲得第二名的則有皮考克(1813)、惠威爾(1816)、開爾文勛爵(1845)、麥克斯韋(1854)、G.達爾文(1868)和J. J. 湯姆生(1880)等。
1881年,來自格頓學院的夏洛特?斯科特(Charlotte Angas Scott,1858-1931)參加了「三腳凳」考試,總分排在第八,由於事先就有女生另計名次的規定,她的正式成績在「第七名與第八名之間」,但是不能參加評議廳的揭榜儀式。據目擊者記載,當主持人宣布完第七名得主和成績之後,場內齊聲高呼「格頓,斯科特」。當晚格頓學院為斯科特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晚宴,在場師生高唱亨德爾清唱劇《猶大?馬加比》中的「看,得勝英雄歸來」。實際上,斯科特的指導教師是大數學家凱萊(1842年的「三腳凳」狀元),但是她的成就還是被那些保守的古老學院漠視,隨後斯科特在格頓學院擔任數學講師直到1884年。大約同時,她通過倫敦大學的對外考試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885年斯科特移居美國,成為費城附近布林莫爾女子學院數學系主任,主要從事高維代數曲線研究,1906年被選為美國數學會副會長。
另一位「三腳凳」考試的女性優勝者是來自紐納姆學院的菲利帕?福西特(Philippa Garrett Fawcett,1868-1948),她是紐納姆創建人之一米莉森特?福西特的獨生女兒,參加1890年的考試得到高出第二名13%的驚人成績。還是由於那個男女成績分列的愚蠢規定,她沒有獲得Senior Wrangler的頭銜,只是在宣布女生成績時說她的分數高於本屆狀元。福西特的事迹極大地鼓舞了19世紀末英國的女權運動,但是她仍然無法在英國的一流大學找到合適位置。20世紀初英布戰爭結束後她曾主動前往南非教書,回國後在倫敦郡議會負責教育工作。
?菲利帕?福西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2年,一位名叫多蘿西的牛津女生來到劍橋的紐納姆學院,跟隨卡文迪什實驗室的貝爾納(John Desmond Bernal,1901-1971)作博士階段的學習和研究。多蘿西生於開羅,父親是殖民地教育部的官員。
貝爾納則是X射線晶體學這一新領域的權威,由於他與一些科學家的努力,X射線晶體學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的工具,對於確定生物分子結構發揮了關鍵作用。貝爾納也是一位關注社會問題、熱心政治活動的英共黨員。可能他的興趣太過廣泛,最終沒能在那個大有前景的晶體學與分子生物學交叉的方向邁得更遠,而他的愛徒和女友多蘿西卻因證實青黴素結構與破譯維生素B12結構等成就獲得196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5年後,多蘿西又破譯了胰島素的結構,她也被視為利用X射線晶體學研究蛋白質大分子結構的先驅之一。儘管與貝爾納關係密切,多蘿西既沒有嫁給他也沒有加入共產黨,儘管她在政治上屬於比較激進的左翼。多蘿西1947年就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65年獲得英國王室頒發的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1937年多蘿西嫁給牛津歷史學家托馬斯?霍奇金,後者也是一位英共成員,但不像貝爾納那樣執著於意識形態。多蘿西保持了自己的姓長達12年,直到1949年因為某個前輩主編文集時的要求才改用夫姓,據說那一天她曾對女兒說:「今天我失去了自己的姓」。今日一般文獻稱她為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1910-1994)。
多蘿西曾多次訪問中國,與生物物理所的梁棟材等中國科學家有過密切交流。她也多次出訪蘇聯以及美國戰機轟炸下的越南北方,當過迦納恩克努馬總統的顧問,但是不受美國政府的歡迎。從1976年到1988年,她擔任國際科學家反戰組織帕格沃什會議(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主席,該組織在冷戰期間扮演著大國政府調節人與信息交換媒介的作用,掌門人多為西方左翼科學家,多蘿西是任職最長的一位主席。
?1937年,多蘿西與貝爾納(中)等人在一起
圖片來源:Ferry(1998)
?1947年,聞訊入選皇家學會後與三個孩子合影
圖片來源:Ferry(1998)
?1971年,多蘿西訪問越南北部時與當地女民兵合影
圖片來源:Ferry(1998)
?1977年,多蘿西與中國生物物理(化學)家,正在比較胰島素的晶體結構圖
圖片來源:Ferry(1998)
?1991年,多蘿西與她在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的學生、剛剛卸任首相的撒切爾夫人交談 撒切爾夫人在任時還將老師畫像掛在唐寧街首相官邸,這一超越意識形態的舉動贏得英國輿論的普遍讚揚。圖片來源:Ferry(1998)
劍橋出身的另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1975年在達爾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1948-)。布萊克本出生在澳大利亞,後來移居美國,先後在耶魯、伯克利及舊金山加州大學工作,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與格雷德和紹斯塔克一道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格雷德是她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紹斯塔克是供職於哈佛醫學院的合作者。布萊克本擁有美、澳雙重國籍,但是她的分子生物學基礎是在劍橋期間打下的,當時她專門研究一種名為Phi X 174的噬菌體,博士學位導師是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2013)。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弗雷德里克?桑格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說起諾貝爾獎,最該提到的也許就是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1958)了,儘管她沒有戴上那頂桂冠。因為她的故事特別悲情,這裡不妨多說一點。富蘭克林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猶太知識分子家庭,1938年進入劍橋學習化學,屬於紐納姆學院。
1941年畢業時大學還不授予女性正式學位,因此她在劍橋只擁有一個「名義上的學位」(decree titular)。二戰期間富蘭克林曾在倫敦附近一家機構研究煤與石墨的特殊性質,並由此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1951年開始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從事蛋白質的X射線晶體衍射與DNA化學結構研究,但是她與原來主持這項工作的威爾金斯之間產生了誤會:威爾金斯認為她是自己的下屬,富蘭克林則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團隊總負責人物理學家藍道爾指派的。威爾金斯在一封私人信件中稱富蘭克林為「黑暗女士」(dark lady),可見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僵。
1951年前後,英、美有好幾個實驗室都在從事遺傳物質分子結構的研究。富蘭克林在此期間做出的重要工作包括:1951年11月提出A型DNA的X射線衍射圖形(儘管不夠正確),劍橋的沃森與克里克獲得她的演講內容後開始嘗試排列DNA的螺旋結構;1952年5月獲得關鍵的B型DNA的X射線晶體衍射圖像即51號照片;1952年11月在一份報告中說明A型DNA的對稱性,並指出磷酸根間的距離以及它們在DNA上的位置;1953年2月得出兩種DNA皆為雙螺旋的結論。1953年1月,威爾金斯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將51號照片交給沃森,這張由X射線衍射獲得的圖像清晰地顯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構造,後者與克里克立即重啟幾乎陷入絕境的DNA雙螺旋模型的建構。
?富蘭克林(1956)
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富蘭克林及其助手1952年5月得到的51號照片
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當年2月28日,沃森與克里克宣布發現了雙螺旋模型,他們4月25日發表在《自然》上的那篇劃時代文獻中,有一句話含糊提到富蘭克林的研究。而此時富蘭克林已經離開了國王學院,改投同屬倫敦大學的伯貝克學院貝爾納麾下。早年貝爾納在劍橋的發展遇到阻礙,進入兩所學院和繼承盧瑟福位置的努力都遭拒絕,因此於1937年轉到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富蘭克林與貝爾納合作得很愉快,最後幾年她主要從事植物病毒的研究。她與克里克和沃森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因DNA雙螺旋構造的發現而榮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富蘭克林於4年前因支氣管肺炎和卵巢癌告別人世。後來沃森與克里克皆坦承富蘭克林工作的價值,關於兩種型態DNA的闡述、A型DNA的對稱性,特別是51號照片,都是他們構建雙螺旋模型的關鍵線索。許多專業人士認為,如果諾貝爾獎早些授予DNA雙螺旋模型或富蘭克林還在世的話,最終的獲獎人將是克里克、富蘭克林和沃森。
?廣泛流傳的一幅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的圖片,上面的文字寫道:「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獲得來自富蘭克林工作的諾貝爾獎」 圖片來源:StartUpTown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1968年沃森出版了一本頗具爭議的暢銷書《雙螺旋》,內中的富蘭克林被描寫成一個毫無女性魅力、不會穿著打扮、心機很重的古怪女人,還誤將她說成是威爾金斯的下屬,猜測她的家庭生活不幸等等(如果沒有「政治正確」的顧忌,口無遮攔的沃森還可能說出「猶太人」、「老姑娘」之類的話)。沃森的書遭到很多人的批評,他後來在不同場合對富蘭克林表達了敬意。而在當年將她延攬至伯貝克學院,又目睹她度過五年快樂且多產時光的貝爾納眼中,富蘭克林則是完全不同的形象,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悼念文章中寫道:「就科學家而言,富蘭克林小姐最特殊的是,她所做的每件工作都極端透徹與完美。她所拍攝的照片(指51號照片),可以列入有史以來最漂亮的X射線照片之一。」
看看下面這些照片,我們就知道沃森的描繪是帶有偏見的,而貝爾納說的「透徹」「完美」和「漂亮」也不僅僅限於富蘭克林的學術工作。
?工作中的富蘭克林(上:1949,下:1955)
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在挪威登山(1940年代)
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在義大利托斯卡納旅遊(1950)
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與富蘭克林遭遇有點類似的劍橋女性還有一位,那就是喬絲琳·伯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1943-)。1967年,當時還在新堂(後來的默里?愛德華茲)學院做博士後的伯內爾,與其導師休伊什(Antony Hewish,1924-)一道,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最早被發現的四顆脈衝星。當時的研究報告共五人署名,休伊什排第一,伯內爾排第二,然而休伊什與另一人獲得1974年物理學諾貝爾獎,而伯內爾榜上無名。不過聊可寬慰的是後來伯內爾成為牛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被女王封爵,併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喬絲琳·伯內爾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62年紐納姆學院迎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女生,三年後在沒有本科與碩士學位的情況下榮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三隻活黑猩猩的行為》,她就是珍妮·古道爾(Jane Goodall,1934-),著名的人類學家、動物行為學家與動物保護主義者,前後長達55年在非洲致力於黑猩猩的野外研究。她的工作糾正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對靈長類動物的錯誤認識,揭示了黑猩猩社群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她也積極投身環境保護與國際慈善事業,1995年被封為女爵士,2002年當選聯合國和平使者。
?古道爾與黑猩猩親密接觸 圖片來源:網路
當代劍橋女性
今日劍橋大學的本科生中約有一半為女生,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約為40%。女學生的社團活動非常活躍,女子划船隊、鋼管舞團、女子品酒俱樂部,以及本科生小報中的女性專欄相繼湧現。同時,也有女性進入學術殿堂與管理部門高層,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女教授、女學者、女院士(Fellow)以及女性掌門人。
1975年,化學家、新堂學院院長默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副校長(2年期,非全職)。要知道,劍橋大學校長(Chancellor)僅是一種禮儀性的榮銜,過去都由王室成員或顯赫的貴族掛名,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以及當今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都曾擔任名義上的校長;真正當家的是副校長。2003年,劍橋大學又選出有史以來第一位全職(7年期)的女性副校長、人類學家艾莉森?理查德(Alison Fettes Richard,1948-),在她任上,劍橋大學於2009年舉行了隆重的建校800周年慶典。
劍橋大學的31所學院中,約有三分之一由女性擔任院長,包括最古老的彼得豪斯學院在內。以下是截止到2017年底的信息。
?劍橋大學現任女院長(2017年,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各學院官網)
人名前的Dame相當於女爵士,名後的縮寫為各種榮銜,如MBE表示帝國勳章獲得者、FRS表示皇家學會會員、FBA表示英國學士院成員等等。
參考資料
McWilliams-Tullberg, Rita. 1975. Women at Cambridge, A Men』s University——Though of a Mixed Type. London: Victor Gollancz.
Grinstein, Louise. & Campbell,Paul.1987. Women of Mathematics: A Biobibliographic Sourcebook.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Ferry, Georgina.1998. Dorothy Hodgkin: A Life. London: Granta Books.
Brady, Catherine. 2007. Elizabeth Blackburn and the Story of Telomeres: Deciphering the Ends of DN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Maddox, Brenda. 2003. Rosalind Franklin: The Dark Lady of DNA.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馬杜克斯著. 楊玉齡譯. 2004. 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羅莎琳?法蘭克林的一生. 台北:天下文化.
柯瑞思著. 陶然譯. 2013. 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 北京:三聯書店.
賈寶余. 饒毅. 2009. 珍稀品種:傑出女科學家. 科學文化評論. 6卷1期.
製版編輯: 黃玉瑩|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山東籍海外科學家:齊魯大地的學術困境和出路
※[閑話]怎麼樣衡量一個學術期刊的質量?
※偷4800萬篇科研論文,被滿世界通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40個學術網站,滿足你的科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