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開國將帥 | 第一大將粟裕為何沒評上元帥
古有五虎上將,今有十大元帥,熱血男兒無不景仰那些馳騁沙場的名將。
在新中國的眾多開國將星中,粟裕大將是非常閃耀的一顆。
他曾以弱勢兵力打出七戰七捷,在解放戰爭中脫穎而出。隨後指揮華野縱橫中原,勇殲國軍王牌74師。在萊蕪、豫東、濟南戰役中,面對強敵他展現了出神入化的戰爭指揮藝術,淮海戰役更是立下不世戰功。粟裕簡直就是當代趙子龍,令人心馳神往。
可以說粟裕大將的戰功和能力讓很多元帥都望塵莫及。正因如此,很多人問,粟裕為什麼沒當上元帥呢?
元帥,是軍中翹楚,是皇冠上的明珠。粟裕以卓著的功勛位列大將之首,距離元帥僅一步之遙,這在不少人看來頗為抱憾。其實這個問題數十年來一直被人熱議,長盛不衰。當代網紅高曉松老師專門在一期《曉松說》中詳解過這個話題。
我看了那期節目,只記得矮大緊老師說他小時候去粟大將家玩過。大緊的母親好像跟粟家公子是同學,應該關係還不錯。這家世這背景,我等小民只得仰其項背!不知道大將有沒有摸著大緊小朋友的頭說:大緊啊,你要聽毛主席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言歸正傳,粟裕為什麼沒評上元帥,坊間有很多傳聞,主要有三:
A. 粟裕高風亮節,自覺資歷不夠,便主動請辭,把帥位讓予老同志。
B. 粟裕年輕有為,鋒芒太露,又不夠圓滑,因而人緣不佳,憾失帥位。
C. 粟裕失帥是遭遇了潛規則,成了高層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如果這是一道選擇題,那麼正確答案就是D,以上選項都不正確。
分析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謠言止於智者,我們當然不能被謠言牽著鼻子走。現在我就來逐個解讀這些傳聞的荒謬之處:
關於A。元帥不僅是解放軍的最高軍銜,軍隊最高領導權的象徵,也代表著無尚殊榮。元帥的人選是由國家領導人親自組織,按照嚴格的考核標準來評定的,是個極其嚴肅而複雜的工作。
因此,元帥不是誰想當就能當,也不是想讓就能讓的。羅榮桓元帥就曾主動讓銜,並呈上了書面報告,但也沒讓成。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關於粟裕讓帥的書面報告。元帥名單的出台過程中確實經過了幾次變動,但每個版本中都沒有粟裕。自己都沒評上元帥,何談讓帥呢?
關於B。搞政治當然少不了人際關係和派系鬥爭,但領導的意志和人緣的作用也不能無限誇大。
元帥軍銜需要對候選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職務、貢獻、山頭派系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評定,不是領導點誰就是誰,更不是誰人緣好就選誰。如果人緣真的那麼重要,一向脾氣耿直暴躁的彭德懷怎麼能上呢?
在現代企業里這也是樣,任何決策都要遵循嚴格的規則和流程。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嘲諷,那誰跟領導關係好,所以提得快。隨著我們工作時間和閱歷的增加,就越能認識到這種說法的幼稚可笑。領導的意志當然很重要,但還沒重要到能一言九鼎,秒殺一切規則的地步。
舉個簡單例子,老闆想提拔自己的愛將當總經理,但公司有規定,總經理候選人必須職級在X級以上,在公司管理崗位工作Y年,連續Z年績效優異。所以想當總經理,不光要跟老闆搞好關係,自己還得有過硬的條件。
關於C,也不靠譜。要是彭德懷、聶榮臻這一級的大佬只評了大將,那倒真有可能是被政治鬥爭給坑了,可粟裕的級別還不夠被坑。
簡單來說,粟裕與元帥「擦肩而過」的原因,就是他不夠格。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看懂這個「不夠格」的「格」是什麼。
1955年2月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明確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這個規定給出了評選元帥的原則。
再來看實際操作,1954年9月中央政治局規定中央軍委擔負對整個軍事工作的領導,軍委主席是毛澤東,委員有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1人。
很明顯,以上每個人都是元帥,而且名字的順序跟後來元帥的座次也絲毫不差!其中主席本來要授予大元帥,自己辭了,鄧是後來轉入文職,所以沒授銜。中央將元帥軍銜全部授予了軍委委員,也就是說,想當元帥,必須是軍委委員,粟裕這一點不夠。
再來看粟裕當時的職務。
粟裕在解放初是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代理第三野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一年前的淮海戰役中,他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兼華東軍區副司令員。不難看出粟裕的職務一直都是「副」和「代」,沒有真正擔任過部隊一把手。
參考1951年2月中央軍委發布的《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部署全軍的行政評級工作。其中總參謀長、總政主任,大軍區級定為3級,大軍區級副職定為4級。
後來的十大元帥全部是行政3級,粟裕則是行政4級。因為他長期擔任二把手,被評為大軍區級副職是恰如其分的。
至於粟裕為什麼那麼能打,卻當不上一把手,這個原因比較複雜,今後再說。
粟裕既不是軍委委員,也不是行政3級,評元帥當然不夠格。因此那些讓帥說、人緣不好說、派系鬥爭說就不攻自破了。
說到這裡,還是有很多粉絲會為粟大將感到惋惜,甚至不服,主要問題集中在:
問題一,不是說建國後轉業的軍人不能授銜嗎?陳毅後來去了外交部長,如果他不授銜,那粟裕能不能代表第三野戰軍去頂這個元帥?
其實陳毅如果不當這個元帥還真挺尷尬,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代表新四軍和三野。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大將裡面有個張雲逸,他不但資歷極深,而且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長期比粟裕高半級,後來被評為行政3級,與元帥同列,高於所有的大將。如果陳毅沒授銜,這個元帥恐怕也輪不到粟裕。
順便提一句,元帥里資格最老的朱德參加過1916年的護法戰爭,而張雲逸是參加過黃花崗起義的!當年若非張命大,他就是黃花崗第七十三個烈士了。
問題二,為什麼有些人戰功不如粟裕,卻能當元帥?
除了替粟裕惋惜,我們還應看清職場的真相。
網上有個小段子,沒有哪個煤礦工人靠挖煤又多又快而當上煤老闆。這話看似玩笑,卻大有深意。在企業里,業務骨幹們績效再好,也只是在為老闆打工,最多干到總經理。要想進董事會,那得持有公司的原始股,也就是公司的合伙人。
戰功是職務晉陞的重要參考,但想從將升到帥,實現質的飛躍,光有戰功還不行。這很無奈,但又很現實。
像十大元帥里不少人雖然戰功不如粟裕,但卻是共軍公司的原始股東。
比如賀龍,南昌起義總指揮,湘鄂西根據地創始人;
聶榮臻是南昌起義時的軍黨代表,紅一軍團政委,晉察冀根據地創始人;
陳毅跟著朱德領導南昌起義的殘部上井岡山,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領導者。
他們是革命的合伙人,如果沒有他們搭建我軍這個大平台,也就沒有後來各路名將施展的舞台。
公司合伙人除非退股,否則始終都高居核心領導層。
像賀龍當過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20師師長,晉綏軍區司令;
聶榮臻當過紅一軍團政委,115師副師長,華北軍區司令;
陳毅是新四軍軍長、華東野戰軍司令;
葉劍英雖然不顯山不露水,但紅軍時代起就是我軍總參謀長,始終位高權重。
就連後期一直病殃殃的徐向前,那也是軍委委員,堂堂紅四方面軍的創始人之一和代表。
更不用說彭德懷、劉伯承這樣資格很老,戰功又很顯著的大佬了。
十大元帥基本上每個人都是職掌一方的大員,職務也都高於粟裕。粟裕評大將當屬情理之中。
另外,現代軍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打仗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後勤、情報、訓練、裝備等很多重要工作。沒有戰功不等於沒有功勞。
那麼粟裕想逆襲成元帥就沒有一丁點希望了嗎?可能性倒是有,只是難度太大。
有兩個例子可以參考,一是比他還小几個月的林彪,不但當了元帥,還排第三,這個排名可不是按姓氏筆劃排的。南昌起義時林彪也只是個連長,夠不上合伙人的級別。但他很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賦,一直是我軍的頂級戰將,絕對主力。後來他在戰功和職務上都超過了曾經的老領導。
第二個例子是羅榮桓,十大元帥里資歷最淺的,淺得連自己都要主動上書退讓。他能當元帥,一是因為擔任了我軍第一任總政治部主任,代表了政工幹部。二是當年參加過秋收起義,代表了這個重要山頭。可以說羅的命很好,搭上了秋收起義這個大順風車,當然自己也夠強。
而粟裕出身低微,南昌起義時才是個小班長,運氣也不夠好,紅軍時期負過傷,耽誤了發展,後來又被派到偏師紅七軍團去吸引國軍火力,僥倖才活下來。然而他硬是在解放戰爭中打成了一代名將,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再偉大的英雄人物也會遭遇歷史局限這個天花板,何況是我們凡人。找准自己的定位,無論做資深員工還是創業老闆,都有利弊。有時候感世傷懷只是因為看問題的維度不夠。如果能從歷史人物的身上得到啟發,就會少一點抱怨,多一份淡然。
推薦閱讀:
※杜月笙丨做人當學杜先生
※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6)-隋唐的悲哀
※太祖秘史中努爾哈赤的五個女人都是怎樣的人?
※屠刀上的冷抒情 ——黃巢菊花詩新解
※想起了大司馬桓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