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崇的「學徒式教育」如何讓孩子更早規劃好人生?
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崇的「學徒式教育」如何讓孩子更早規劃好人生?
艾科思科學教育
一個真正做項目的科學教育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
「學徒制學習」在美國開始流行起來,再一次釋放信號——孩子的課外時間,應該有更多可能性,以及更深入、更系統。
2017年6月7日,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將修訂大學認證和學生貸款政策,鼓勵在高等教育中更多使用「學徒制學習」。這不免讓人想到特朗普13年前製作、主持的一檔紅到現在的真人秀節目——《學徒》(The Apprentice,又譯為《飛黃騰達》,節目會挑選一位合適的人,成為特朗普的「接班人」,勝出這個「終極面試」的人,能得到特朗普公司的一份年薪25萬美元,為期一年的合約)。
學徒制學習,其實不同於體驗式學習
中國自古就有「學徒」的說法,孩子跟著某行業的前輩學習一門手藝,新手階段都稱為「學徒」。但自從各種新興行業發展起來,這個詞就提得少了,即使在美國教育界,孩子們也是學習歸學習,幹活歸幹活。
仔細琢磨「學徒制學習」這幾個字,最相關的概念,應該就是這幾年大家談得很多的「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亦即在社會實踐中學習。
什麼是「體驗式學習」?簡單說來,就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帶著異想天開的想法,在親身體驗中,發現問題,靈活調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價值和責任。
比如都是歷史課,傳統的教學,是讓學生記憶知識點,「體驗式學習」可能會讓學生製作一份「美國在建立之初,如何成為英國第一個殖民地」的大事件時間表;讓學生去實地拜訪弗吉尼亞居民,完成關於美國不同種族的實地調查;讓學生穿上當時人們的各種服裝,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讓學生採用多種角度撰寫一系列小說故事……
而「學徒制學習」雖然也強調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強調真實情景中的體驗和思考,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非掌握知識為導向,但它有4個明顯的不同:
其一,接受「學徒制學習」的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企業接受培訓和實踐,小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進行理論和知識教育。
其二,他們都有兩重身份,在學校,他們是學生。在企業,他們是學徒,是有薪酬的。
其三,他們要接受兩種考核,分別是學校的專業知識考試,以及企業的實踐技能考試。
其四,他們的目的不僅僅停留在「激發學習興趣」或「融合學科以便更高效地學習」,而是升級到體驗職場生活,尋找未來職業的高度。
換言之,每個學徒,都要儘可能為自己所在的企業創造價值,因為自己所參與的每一件事,都是實打實的商戰活動,企業投入了成本。
感受一下《學徒》節目中的經典實戰案例:為ShaniaTwain銷售香水、管理三輪車公司、為GM做2007Chevytahoe汽車推銷活動、為Trump-Taj-Mahal的casino做促銷、為BridalShop賣婚紗、銷售Trump-Ice礦泉水、為Hanes設計銷售T-shirt、為Levis設計宣傳冊、為蘭博基尼拍攝廣告短片、為GM設計宣傳冊……
「學徒制學習」下,學生們所做的事情,可能沒這麼「高大上」,但也是企業的具體業務。
瑞士&德國的孩子從中學開始體驗「學徒制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這次改革,是在大學生中推行,但「學徒制學習」最開始是盛行於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且都是從孩子的中學階段就開始。
「給一個中國大學生小組100本書,他們一周就能記住內容。但面對實際問題時,他們卻會陷入困境。」瑞士布勒集團總裁曾這麼說,該公司在中國擁有2300名員工,但每年校園招聘來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常常達不到企業的技術要求。
這或許說出了瑞士為何如此重視「學徒制學習」的原因。
在瑞士,孩子從中學起,每周要接受1小時的職業指導(professional instruction)課程。
七年級時,教師採取問卷或測量等方式,讓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地方職業局派出職業局委派代表來講解職業教育的情況,同時發放相關資料供學生了解,或帶學生參觀職業局,讓他們熟悉工作組織與流程,亦提供專業指導人員,以便學生諮詢。
等到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就可以申請體驗學徒工作,到九年級,就能進行學徒崗位申請和面試了。一系列準備後,學生要開始「職場見習」。
不過在見習之前,除了上網查資料外,學生還必須親自拜訪想去的企業或工作場合,例如醫院、商店、工廠、中小企業等。不管是想當廚師、工程師、維修技師、行銷人員等,還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他們都得在這個階段,給自己一個初步答案。
帶著這份答案,他們會在見習過程中,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專場和興趣。見習結束後,再和老師、同學就見習經歷和體會進行充分的討論,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
在瑞士,「學徒」階段是很多孩子規劃人生的起點。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早早開始探索個人的興趣、潛質,在職業與教育之間自由切換,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的人。比如學徒工瑪蒂·皮爾斯,她在16歲時就可以熟練組裝一台棉花清洗機,等4年學徒期結束時,她還會拿到一張機械工程師的文憑。
德國也是「學徒制學習」的主要推動者。
在德國,將工作與學校學習相結合的「雙軌制系統」非常流行。這裡沒有中考,學生初中畢業後,可以選擇進入文理中學,將來升入大學深造,也可以選擇「全日制職業教育」或「雙元制職業教育」——後者不同於前者,既要在企業中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也要在學校里學基礎知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學徒制學習」。
事實上,每年約有75%以上的初中畢業生會選擇「學徒制學習」的道路。
比如人民網曾採訪過的德國男孩多米尼克。他18歲時已經在奧迪汽車總部的汽車裝配車間做了一年學徒。他每個月大約有三周在奧迪工作,一周在學校上課。在學校里,他和其他學生一起學習汽車專業知識以及電腦、經濟、英語、數學等科目,在3年半的學徒期間,他無需支付學費,每月還能獲得近800歐元(約合人民幣6600元)的工資。
這種經歷意義非凡。德國未來工作研究所所長施耐德就曾總結,首先,學徒制可以讓年輕人很早確定未來要做的工作,並為此不斷努力;其次,企業發現人才後,可對其進行長期培養;再次,很多企業自己就擁有大學或與大學合作的專業,學徒可邊工作邊讀大學。
這樣的學徒比直接從大學畢業來公司的學生更有競爭力,與企業的感情也更好。
「學徒制學習」聽著聲勢浩大,其精髓卻不難借鑒,那就是:把世界作為課堂,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裡,找到專業導師向其請教學習,積累社會經驗。
說白了,學會給自己找導師,是學徒制學習系統的引擎。或換句話,學徒制,一定不是不等於學校或家長幫你找好當徒弟的地方,它的內核是自主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的能力。
推薦閱讀:
※家長們真的懂教育孩子嗎?記得永遠別對孩子說這10句話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拿別人家孩子給自家孩子做榜樣呢?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26
※天冷了,千萬別這樣叫醒孩子(身邊無數人中招!)
※如何成功的避開孩子對學習的抵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