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曙林中醫----關於皮膚病

吳曙林中醫----關於皮膚病

健康的皮膚在人體表面,柔軟而富有彈性,皮膚做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任何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皮膚病是有關皮膚的疾病,是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皮膚病是皮膚(包括毛髮和甲)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後,其形態、結構和功能均發生變化,產生病理過程,並相應的產生各種臨床先後表現。皮膚病的發病率很高,多比較輕,常不影響健康,但少數較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皮膚病的病因:

許多皮膚病,是由於其它刺激,如搔抓、磨擦(機械性)、熱水燙、日晒(物理性)、肥皂洗、用藥不當(化學性)和飲酒等因素的不斷作用所致。其中,以搔抓最為突出,最為重要。由於經常搔抓的機械性刺激,常使損害變厚或擴大,疾病遷延不愈。反之,如停止搔抓,則不易治癒的慢性濕疹、瘙癢病,或神經性皮炎等常可較快痊癒。除此,年齡,性別,職業,季節,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亦與皮膚病發生有一定關係。

導致皮膚病的病因有很多,一般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大類。外因主要有風、寒、濕、熱、蟲、毒侵襲;內因主要有血瘀、血虛風燥及肝腎不足等。其次,經常使用熱水燙洗、肥皂水洗、過度搔抓、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用藥不當、強烈日晒等。也是促使皮膚病發展或加重的因素。

西醫學認為,皮膚病的發生可因生物因素、化學因素、環境因素,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神經精神障礙、遺傳因素等,以及職業、個體素質和社會因索等,使皮膚髮生各種病理變化而致。從中醫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常見的幾個方面:

1.風 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許多皮膚病與風邪有關。風邪既可單獨侵襲.又可與他邪相合侵襲而致病。

2.寒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當氣溫驟降、冒雨涉水、汗出當風,寒邪乘虛襲表,毛竅腠理閉塞,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乃至氣血凝滯而致病。

3.濕 濕為陰邪,有外濕與內濕之分,以外濕居多,但外濕與內濕常相合而為病。當氣候潮濕、冒雨涉水、居處潮濕等,濕邪侵入肌膚,逗留不散,與氣血相搏而致病。

4.熱 熱為陽邪,與火同類,僅程度不同,火為熱之甚,熱為火之漸。外感火熱之邪及過食辛辣、情志內傷引起的臟腑功能失調而化火化熱,均可蘊結肌膚。不得外泄,熏蒸肌表而致病。

5.蟲 蟲所致的皮膚病有兩種。一為蟲體直接致病,如疥蟲所致的疥瘡,真菌所致的癬。一為蟲毒致病,主要由蟲的毒索、毒刺、毒毛及分泌物刺激皮膚所致,如蚊蟲、臭蟲、虱子叮咬所致的損傷和蟲咬皮炎,桑毛蟲、松毛蟲的毒毛所致的皮炎等。此外腸道寄生蟲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生濕生熱,積聚肌膚所致。

6.毒 常見的毒邪有食物毒、藥物毒、蟲毒、漆毒等。毒邪所致皮膚病的特點為:發病前常有接觸某種物質或服藥、進食、毒蟲叮咬等中毒史及稟性不耐或對某種物質過敏史。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後發病。

7.血虛風燥 血虛風燥也是發病過程中的一種病理變化,同時也可成為發病的病因。病久脾胃虛弱以致血虛,或失血過多,或外邪入侵,郁久化熱,熱傷津血,或瘀血內結,或老年氣血虛弱.均可形成血虛風燥之證。

8.肝腎不足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皮膚病雖發於外,但與內在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繫。臟腑功能失調均町致病。其中又以肝腎不足為多見。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血燥則精傷,精少則血虛,故臨床上肝腎同病。

9.血癌 血瘀是發病過程中的一種病理變化,有時也是導致發病的病因。外傷、氣滯、氣虛、血熱、寒凝均可導致血瘀,血瘀凝滯不散,瘀積肌膚,可阻塞經脈,瘀結成塊或使肌膚失養而致病。

吳曙林中醫告訴您皮膚病的治療:

皮膚病雖發於人體體表,但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因此,皮膚病的治療與瘡瘍一樣,除某些皮膚病可單獨用外治法收功外,一般情況下必須是內治與外治並重。

1.內治法

(1)祛風法 疏風清熱:用於風熱證。 疏風散寒:用於風寒證。 祛風勝濕:用於風濕證。 驅風潛鎮:用於風邪久羈證、頑癬類皮膚病。

(2)祛濕法 清熱利濕:用於濕熱證。 健脾化濕:用於脾濕證。 滋陰除濕:用於滲利傷陰證。

(3)清熱法 清熱解毒:用於實熱證。 清熱涼血:用於血熱證。

(4)潤燥法 養血潤燥:用於血虛風燥證。 涼血潤燥:用於血熱風燥證。

(5)活血法:用於氣滯血瘀證。

(6)溫通法 溫陽通絡:用於寒濕阻絡證。 通絡除痹:用於寒凝皮痹證。

(7)補腎法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內熱證或肝腎陰虛證。 溫補腎陽:用於脾腎陽虛證。

(8)軟堅法 消痰軟堅:用於痰凝結聚證。 活血軟堅:用於瘀阻結聚證。

2.外治法

1)外用藥物的劑型

溶液:又稱濕敷劑、水劑、熏洗劑。是藥物有效成分的水溶液,或藥物的煎出液、浸出液。具有清潔、止癢、消腫、收斂、清熱解毒的作用。

粉劑:是將單味葯或復方研成極細粉末的製劑。具有保護、吸收、乾燥、止癢的作用。

洗劑:又稱水粉劑、混懸劑、振蕩劑。是藥粉與水混合在一起的混懸液。具有保護、乾燥、清涼止癢、消斑解毒的作用。

酊劑:是將藥物浸泡於75%酒精或高濃度的白酒中,密封7—30天後過濾而成(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劑)。具有收斂散風、殺真菌、止癢作用。用於鵝掌風、腳濕氣、牛皮癬、斑禿等。

油劑:是將藥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的油劑或藥油與藥粉調和成糊狀的劑型。具有潤澤保護、解毒收斂、生肌止癢的作用。

油膏:又稱軟膏。是將藥物研成細末,與凡士林、羊毛脂、豬脂、或蜂蜜、蜂蠟等基質調成均勻、細膩半固體的劑型。具有保護、潤滑、殺菌、止癢、去痂的作用。

(2)外用藥物使用原則

根據皮膚損害的表現來選擇適當的藥物和劑型。

1:根據病情階段選擇劑型:一般認為,皮膚炎症在急性階段,主要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而無日月顯滲液時,可選用洗劑、粉劑;如有大量滲液或明顯紅腫時,宜用溶液濕敷。亞急性階段,滲液少、紅腫減輕,以鱗屑、結痂為主,則用油劑為宜。慢性階段,皮膚浸潤肥厚、角化過度明顯,則用油膏為宜。

2:控制感染:皮損繼發感染時,先控制感染,然後再針對原來皮損選用藥物。

3:用藥宜先溫和後強烈:先用性質較溫和的藥物。尤其是兒童或女性患者不宜採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外陰部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4:用藥濃度宜先低後高:先用低濃度製劑,以後根據病情需要逐步提高用藥濃度。頑固性慢性皮損可用刺激性較強和濃度較高藥物。

5:隨時注意葯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葯,或改用其他藥物治療,並給予及時處理。

(3)針刺

針刺包括體針與耳針,有止癢、止痛、鎮靜、安眠、消炎、促進毛髮生長、調節血管舒縮、調節內分泌等作用。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以知其內;至其內,已愈其外」。皮膚是人體的最外表,「觀其外,以知其內」,看到外表有病,能夠推斷是哪個臟腑失調。大多數的皮膚病都是因為內在臟腑的失調所引起。「治其內,以愈其外」就是指治療體內的失調,外面就能好,經過治療,達到皮膚病的痊癒。有時也要看治療什麼類型的皮膚病,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慢性蕁麻疹這類的疾病,中醫優勢很大,西醫基本沒有什麼好辦法,但是真菌性的疾病如灰指甲等還是西醫為主流。但是如果條件充許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永遠是最好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注意呢:

1、注意個人衛生,清潔皮膚時盡量輕柔、徹底,保持皮膚清潔。

2、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3、易患人群應避免使用含油脂過多的護膚產品,以防阻塞毛孔。

4、增加體育運動,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5、盡量避免皮膚外傷,如出現傷口,應該及時消毒,並保持清潔,盡量使其乾燥,不給病原菌提供溫暖潮濕的環境。

6、出現問題時應積極治療,避免抓撓、擠壓。

總而言之,皮膚病看似很不起眼,也不為廣大朋友重視,殊不知它卻暗藏致命的隱患,切不可小視。對皮膚病這種疾病,是有很多注意的點需要注意的,大家一定不能小瞧皮膚病症,如果自己身體上出現的皮膚病症的話,就需要及早治療根除病症,在平時做好個人衛生在一定程度就能夠遠離皮膚病的困擾,同時也希望大家多多了解皮膚病這種疾病,能夠幫助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皮膚還有健康的身體。

吳曙林醫生簡介:畢業於湖南中醫藥大學,從事中藥採集、配製和門診工作,系祖傳第四代醫家,師承中醫名家。行醫已有二十餘年,擅長中醫內科、婦科、皮膚科、風濕、痛風、腰椎尖盤突出、肝膽泌尿繫結石、風火牙痛、痔瘡、胃病及各種慢性疾病。


推薦閱讀:

麻醉的前世今生(轉自搜狐網)
國外醫生為什麼能休假
驚現77歲醫生輪轉培訓,生命不息 培訓不止 !
臨床實驗室規劃設計方案SICOLAB
安徽某院發布醫療糾紛處理技巧——罵不還口!

TAG:臨床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