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博士: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海藍博士: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一棟自己親手設計的300多平獨門獨院的別墅,前後帶有花園和果園。每天清晨,起床推開窗,花的清新和泥土的香氣撲鼻而來,過一會兒,小鳥和松鼠也來了,風光無限。房子里住著自己最愛的愛人和孩子,生活美好愜意,逍遙自在。

這樣的生活,應該是很多人的終極夢想吧。

海藍博士曾經就過著這樣的生活,但她卻放棄了這樣的詩意,義無反顧地從美國回到了國內。

-01-

有些東西比好生活更重要?!

海藍是復旦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德州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的博士後,中國眼科之父郭秉寬先生的關門弟子,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常年待在美國。

△1999年美國德州貝勒醫學院博士後期間參加國際會議

在美國的生活不用吸霾,享受自然閑適的生活,還能有不菲的收入和不忙的工作,過著魚和熊掌兼得的生活。

△在美期間,海藍博士和女兒的合照

可她心裡總有些東西放不下,時不時就在深夜朝她襲來,讓她無眠。

她說:

當初向大使館申請長久待在美國時,大使館同意了我的請求,但一封走流程的信,戳痛了我的內心。

信上大概是這樣寫的:「祖國培育了你,幫助你實現你的人生理想,我們同意你留在美國,但希望你有朝一日,能夠回到祖國,報效祖國」。

每位海外學子在申請留在國外時,都會接到這封信,但對於海藍來講,這份信的分量很重,一直壓在她心裡。

後來,她還是決定放棄在美國擁有的一切,回到中國。

2008年汶川地震,47歲的海藍博士帶著愛人和孩子作為汶川地震救災志願者,駐紮四川整整3年,為災區近10萬名師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救援。

從鳥語花香的詩意生活到極度艱苦的災區生活,她沒有「水土不服」,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為災區人民做心理抗壓力的輔導中,為無數人建造了一個從極度悲痛中重獲生活信心的通道。

△海藍博士給災後人民做輔導

由她擔任總督導的5.12「心靈守望計劃」被評為「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該項目獲胡錦濤同志親自頒獎。獲得如此殊榮,可見她的付出之大,可海藍卻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偉大,相反她覺得這不過是她該做的。

你或許以為海藍應該一直耕耘在心理學領域,才會有如此豐富的經驗,但其實,38歲以前,海藍還和心理學沒有什麼聯繫,她的專業是眼科醫學,並獲得了名校醫學博士學位和神經科學博士後的榮譽,但她也放棄了。

-02-

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1997年,中國的博士各行各業加起來只有5000名。海藍就是這5000名中的一位。

那時候,就「復旦大學醫學博士」這個頭銜,足以讓她在國內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了,她卻不止於此,經歷3年的波折,好不容易獲得了去美國做神經科學博士後的機會,並且從師的是美國眼科協會副主席。

在醫學領讀耕耘了20多年,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以為畢業後,就要登上醫學生涯的高峰和享受耕耘的收穫時,她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神經科學博士後的榮譽,轉學心理學,從零出發,這一年她38歲。

很多人這樣質疑她這一瘋狂的舉動,甚至懷疑她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

-1- 在美國,眼科醫生的收入是很高的,放棄這麼好的未來去從零開始學習心理學,背井離鄉的,前途未卜,太瘋狂了。

-2- 從自身條件來看,她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優勢,相反劣勢明顯:不了解美國人的文化,英語還有口音,一個中國人給美國人做心理輔導要想取得信任感會更難。

-3- 38歲的年紀轉換職業生涯,沒有多少積蓄,還得貸款申請學習心理,既要安撫親人們的反對情緒,還得建立自己對未知未來的信心,這條路上看的見的困難都足以讓人退卻,更何況看不見的......

她的確很任性,但也很理性。

她說:「煩惱會讓你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痛苦是因為命運想將你帶到更好的地方。」

「出生於醫學世家,受家庭影響決定學醫。在周圍人都認為我應該非常幸福的時候,我卻覺得身心越來越疲憊,壓力越來越大,內心越來越茫然、煩躁、孤獨,不知人生究竟何去何從?」

回想起當時的狀態,海藍認為讓她感到壓力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所做之事違背了自己的真實願望和需求。

△在美時期的海藍

在大學時期,海藍17歲,在班裡是最小的學生,經常有比她大五六歲的人,來找她諮詢戀愛問題,因為她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能夠解答同學們的一些疑慮。搬家時,她帶走的也儘是和心理學相關的書。

「為什麼我不可以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作為職業呢」?這個疑問在她心裡持續發酵。

人這一生,主要的時間都是在工作,幹嗎不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多對醫學並不感興趣的名家們,上一年班就等一周假期,回去好好放鬆一下,或者成天盼著周末和下班回去休息一下,我不願變成他們其中的一員。

相反,如果工作變成每天都像假期一樣,每天都像下班那樣的一種狀態,那不才是「好工作」嗎?

-03-

人生沒有走不出來的困境

想明白了以後,她再次走上了漫漫的心理求學之路,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自己沒有工作還要負擔學費的同時,海藍的愛人也因為2000年IT業的大滑坡而失業了,家裡的經濟來源完全斷了。

背負著債務和高昂的學費,海藍一家每天的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

在讀心理學期間,海藍開始打工貼補家用,幾年來沒有穿過新衣服,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從二手店裡淘來或是在別墅區里的人賣不需要的衣物時買來的。

那時候別人眼裡的海藍是偏離了正常軌道的,靠著過往的學歷和經曆本可以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日子哪裡會過得如此清貧,可她卻一頭扎在了心理學上。

再後來,她申請當起了美國危機干預熱線的義工,沒有工資,從最基本端茶、倒水、掃地做起,非常勤快,完全不把自己是個博士後當一回事,她非常快樂。

由於她的工作表現,很快就引起了熱線管理高層的注意,直接把她推薦給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心理健康公司的CEO,開通了她考取心理諮詢師後的又一扇大門。其實在此之前,海藍就已經給那家公司寫了很多的自薦信,卻都石沉大海了。

在成就別人眼裡的精彩,和做心中的自己之間,海藍博士選擇了後者。

08年汶川地震之後,您在那兒服務了三年,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如何更快地從在極度悲痛的情緒中走出來?

人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不管經歷什麼,生活還可以回到幸福的軌道上來。決定我們生活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如何來應對。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哪怕你截癱後,半年後也會回到原來的狀態。行動治癒恐懼,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有助於你從悲痛的情緒中儘快走出來。

記得有一個來自北川的60多歲的大姐,在地震中失去了最愛的孫女、愛人、房屋。她躺在臨時避難所的地上,絕望到等著下一次餘震把她永遠地帶離這個世界,可是頻繁餘震,沒有一次大到可以把她帶走。

我當時問她:」你最擅長的是什麼?「她很驕傲地說,種萵苣筍,餵豬,她的萵苣筍長得又粗又大,豬養得白白胖胖,鄰居都很羨慕她,可是北川已變成平地,她的村莊已經消失了,她的技能再也沒有用武之地,陷入了深深的無望。

躺了幾天後覺得無聊,就站起來四處走,看到志願者給災民剪頭髮,很忙,顧不得收拾地上的頭髮,天性閑不住的大姐,開始幫著志願者理髮師掃地。但理髮師少,需要理髮的人更多,理髮師說教她試試剪頭髮,她一試,果然還可以。於是就給災民們當起了義務理髮師。

我問她將來怎麼辦,她說:」聽說從北川來的很多災民,將來會集中住在安置地。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剪頭髮,我準備開個理髮室,別人收兩塊,我收一塊;別人收一塊,我收五毛,肯定可以活下去的。「說這話時,我看見她眼中充滿的是對未來的希望。

△海藍博士與汶川的孩子們

38歲從零開始,有沒有什麼具體的事情去推動您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我讀醫期間就已經發現有很多很多疾病,是無法醫治的。26歲我做眼科醫生時遇到的一個病人,對我後來的選擇影響很大。

那是一個三十齣頭的農民工,開山炸石的時候炸到了眼睛,當時的情況是只能為他做眼球摘除手術。他出院的時候要寫醫囑,我寫的是「痊癒出院「。我看著「痊癒出院」四個字,內心非常難過。從治療角度,手術成功、眼睛不再流膿流血就叫「痊癒」,但是實際上,他的人生痊癒了嗎?他是一個年輕的爸爸,是全家唯一的勞動力與支柱,現在他失明了,怎麼能叫「痊癒」呢?

從那時起,我立志做一個能夠從根本上幫助病人解脫病痛的醫生,而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一路考研、考博,去美國做博士後。一路研究下來,我發現組織發生病變之前,細胞已經發生了病變,細胞發生病變之前,我們體內的分子已經發生化學變化,而我們體內分子之所以發生化學變化,多數情況與我們的情緒有關。

那既然追根溯源,人的疾病與人的情緒有直接關聯,我為何不能在源頭幫助更多人預防疾病的發生呢?於是我決定放棄之前的醫學積累,從零開始學習心理學,而這也正是我內心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能不能結合你自己的經驗對年輕人擇業方面提供一些建議?

我想跟今天的年輕人分享的是,我們往往在選擇一個專業的時候,會有很多恐懼,我當時已經38歲了,轉身重新開始一個行業,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當你從事一個行業,內心越來越疲憊,除了工作給你帶來的收入以外,其他的你都不關心,說明你已經沒有在一個合適的軌道上了。

不要做一份只是為了賺錢的工作,一定要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而不只是看是否受人尊重,賺多少錢,因為當你喜歡一件事情時,能做好的話,收入會自然就有。

做一件由心而發的事情,為你的激情而工作,因為我們清醒的時間很大部分在工作,選擇自己喜歡的,至少有一半時間你會是幸福的。

您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學會自我關懷。

我們每個人大腦的本能狀態,就像裝了警報器或者住了一位偵探,會搜索過去、現在、未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和潛在的危險,而幸福是一條需要自我修建的康庄大道。

最新的研究表明,大腦可以重塑幸福之路,方法很簡單,就是靜觀自我關懷(Mindful Self-Compassion)。我現在是全世界11位靜觀自我關懷的老師之一了,但我每次學習,仍會有新的發現和成長,這是一個基本功,當你學習了自我關懷,就有一個錨定的對象,從你出生到死亡,唯一時時刻刻的陪伴關懷你的,只有你自己。不要定位在有誰當你的好朋友,或者愛人,首先定位自己好好愛自己一輩子,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對於未來的生活和事業,還有哪些期待?

我希望建立一個真正的百年企業,成為千家萬戶傳播幸福的品牌機構,培養一個很好的團隊,努力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好,這條路還很長,需要時間細化和完善很多部分。

△長城腳下,海藍幸福家

那當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悲傷的事情,是如何疏通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呢?

我們對情緒有誤判,分成正面和負面的,每個人都只想要正面情緒,但負面情緒才是我們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頭,發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建議首先定位,不要把它當作敵人,人生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是挑戰我們智慧、能力和胸懷的機會。

其次不要把時間精力用在對抗逃避上,而是聚焦在我們能學到什麼。

最後,在這個情況上做出利人利己的選擇。我跟其他人最大的區別,是我不把時間放在逃避糾結上,而是想這件事情我能夠做什麼,改變什麼,學習什麼,這是我一直以來遇到不愉快事情的態度。

在您看來,怎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很多人認為成功就是有位子、有票子,但這樣的成功未必帶來幸福。我認為人生真正的成功,是擁有內心的寧靜,和與人的和諧。哈佛最近的研究也證明如此,是幸福讓人成功,而不是成功讓人幸福。

最近忙嗎?

最近剛從美國回來。在波士頓呆了近一個月,非常興奮,因為發生了三件對我來說意義深遠的事。

  • 第一,參加了哈佛大學舉辦的「Compassion In Practice」Conference.聆聽了神經科學領域的領銜科學家Richard Davidson 和TaniaSinger 最新出爐的科學發現。簡單總結這次大會的話,就是關於關懷與自我關懷的研究結果,將革命性地改變我們對身心健康療愈、企業運營管理的傳統觀念,身心健康領域會進入關懷與身心關懷的浪潮。

△海藍博士與Richard Davidson合影

  • 第二,與靜觀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享譽全球的最棒的內觀老師Jack Kornfield 進行了多次一對一的溝通。關於如何帶領一個人從痛苦中走出、放下過去、不憂未來,我們有很多共同的信念和理念。

    我認為現代人不需要更多的知識,需要的是更深的了解自己,確定自己,過一個屬於自己的無怨無悔的人生,而不是在別人的標準中失去自己。而Kornfield 博士是自我探索和療愈方面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專家和老師。

  • 第三,結識了內在家庭系統的創始人Richard Schwartz。他的著作《You Are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認為「你才是自己命運的締造者」,我非常認同。

    許多人用一生等待合適的時候、合適的機緣、合適的人,把自己從不滿的現狀中解救出來,即便遇到了,很快也會發現不過是一場想像,因為沒有人真的能夠完全符合我們的心愿。

    Richard Schwartz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世界,內在世界的混亂和不和諧是我們痛苦和困擾的原因,再加上外部世界的變幻莫測,所以人生不如意。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並把握自己的內在世界,停止「內戰」,減少內耗,外在世界就容易把握和理順。

生活中,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判,是痛苦的主要來源。而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內心的寧靜和與人的和諧。——海藍博士

采寫:郭巧

策劃:十點讀書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生活怎樣才能生活的更好?
別讓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人生八苦(20~31)
為什麼向暗戀我七年的女生表白被拒絕了?
什麼事情大大提升了你的生活品質?

TAG:人生 | 工作 | 人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