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59--張 良 ● 俠客復仇謀略師

如果說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開創了劉氏幾百年的大一統江山,那麼他最感謝的人應該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張良。劉邦成功開國後封賞功臣時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周恩來也曾經給過張良超高的評價,說項羽打一百個勝仗,頂不了張良出一個主意。那麼張良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的傳奇故事對我們後人有什麼啟發呢?我們一起走近「謀聖」張良的精彩人生。

張良,字子房,出生於約公元前250年,祖父和父親都官至戰國時期韓國的宰相。因為張良是貴族高官後裔,從小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飽讀詩書。21歲時,秦始皇滅掉韓國,張良懷著國讎家恨走上了復仇的道路。33歲時,準備多年的張良策划了一起刺殺秦始皇的行動。當秦始皇的車隊行走至博浪沙(今河南新鄉南部)一帶時,張良下令大力士揮起120斤的大鐵鎚砸了向了最豪華的那輛馬車。因為秦始皇比較謹慎,並沒有坐在這輛車上,所以刺殺失敗。但是,張良逃脫後卻因此名聲大躁。

後來,被秦始皇追殺不得不隱匿起來的張良逃到了下邳(今江蘇徐州東南部),因為喜歡打抱不平,在當地逐漸有了一些聲望。然後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圮[pǐ]上拾履」的故事。話說張良有天在橋上散步,有位老人家把鞋子掉在了橋下,便毫不客氣地叫張良去撿上來。張良撿上來後,老人家還吩咐張良幫他把鞋子給穿上。張良看是個老人家,就憋著火照辦了。老人家對張良很滿意,於是約張良五天後的早上在橋頭見面。五天後,張良到晚了,被老人家呵斥一番,於是再約五天後再見面。張良連著遲到了兩次,第三次乾脆半夜就去了。老人家很高興,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據說張良憑藉這本書,成為了傑出的軍事家,輔佐劉邦建立了大業。這個老人家,被人稱為「黃石公」。

42歲時,陳勝吳廣組織農民軍起兵反秦,天下大亂,張良因為一直想滅秦為韓國報仇,於是也號召了上百人的隊伍。因為勢單力薄,準備投奔農民軍領袖景駒,結果,半路上碰到了劉邦。張良經常對別人講解《太公兵法》,很少有人能理解,但劉邦沒念過多少書,卻總能理解張良的意思。因此,張良便認定劉邦可成大事,於是放棄景駒心甘情願給劉邦出謀劃策。

43歲時,項梁項羽叔侄發展最快,兵力最強大,於是召集各路起義軍首領會晤,張良便提出擁立韓王成為韓王,光復韓國,項梁同意了。張良復國的政治願望已經實現,自己也成為了韓國的司徒,相當於丞相。雖然揮師努力收復韓國故地,但是屢屢失敗,未能打開局面。

44歲時,劉邦安排韓王成留守故都陽翟[dí],把張良帶在身邊,揮師西進,和項羽比賽奪取關中。因為南陽久攻不下,劉邦打算放棄,繞道西行。張良指出萬萬不可,若南陽和關中兩地秦兵夾擊,我軍必敗,建議劉邦採用攻心術拿下南陽。劉邦依計行事,成功攻克。隨後,張良又建議劉邦智取嶢[yáo]關(今陝西商州西北),不可強攻。嶢關是進軍秦都咸陽的最後一道關口,易守難攻。張良以財幣誘惑守將,以疑兵虛張聲勢,威逼利誘拿下了關口。隨後不久,劉邦率大軍抵達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45歲時,劉邦想在咸陽安享富貴,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劉邦不聽。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示意劉邦天下未定,不可沉溺享樂,不能助桀為虐,劉邦覺得張良分析得有理,於是「約法三章」,退出咸陽。不久,就發生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故事「鴻門宴」。因為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此時項伯正好在項羽麾下謀事,張良便請項伯幫此一忙,於是在宴會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項伯出劍保護,劉邦得以虎口脫險。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天下大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便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幾個月後,項羽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張良逃出彭城,又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

46歲時,張良在劉邦即將覆亡的危難之際,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策略。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現在與項羽有了隔閡;彭城之戰,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派使者責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當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47歲時,張良成功阻止劉邦分封原六國的貴族後裔,使得兵心穩定,為徹底打敗項羽奠定了必要的軍事基礎。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線上順利進軍,勢如破竹。韓信攻克齊地後要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劉邦當著使者的面大罵一通,張良立即踩了劉邦一腳,劉邦快速反應過來,於是穩住了韓信。因為如果此時韓信變卦的話,劉邦擊殺項羽恐怕夠嗆。一年後,項羽兵敗自殺,劉邦正式建立西漢王朝,張良被封為留侯。

54歲時,劉邦有換太子之心,呂后請張良出主意,張良指出只要請到「商山四皓」(四名德高望重的知識份子)來輔佐太子,太子之位就安全了。呂后照辦。劉邦見太子勢力龐大,奈何不得,於是放棄換太子。後來張良辭官歸隱,專修黃老之學。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終年65歲。

縱觀張良的一生,不得不佩服他是一位極其成功的政治家、謀略家,相較於早他兩百年的范蠡,張良甚至還高出一籌。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完成了滅吳的歷史功勛,但是還未等到勾踐的同意就偷偷溜走了,畢竟還冒了點生命風險。但是張良的做法更高明,他不僅成功封侯,福蔭子孫,還能夠明哲保身,並且讓劉邦、呂后一生都尊敬他。

張良的成功給了我哪些啟發呢?山谷先生想了三點:第一,要有理想大志,並且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實現;第二,為實現理想要去鑽研專業學問,成為專業領域頂尖人才;第三,做事情要抓住關鍵要害,有所為有所不為。

先說第一點,我們看看張良是如何樹立理想並堅持努力一步步成功的呢?他從一個國破家亡的貴族變成了一個刺殺秦皇的俠客,又從一個被全國通緝的逃犯變成了一個起義軍的小頭目,然後又從一個勢單力薄的土匪頭子變成了劉邦帳下的第一謀士,不得不說他經歷了無數次的死裡逃生。其實,張良的一生就是在復仇,只不過他從魯莽的暗殺行動轉變為借他人之力來完成自己的大計。光這一點,必須承認張良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是一個善於變通的人。秦始皇是那麼容易刺殺的嗎?早他十年的荊軻涉險刺秦王失敗,就意味著秦始皇在安保方面必定會多加小心。張良雖然也失敗,不過他沒有放棄,但也不會再去用這樣的方式冒險了,於是很快轉變為借劉邦的力量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和個人目標。

張良的政治目標是什麼?最初就是光復韓國,因為有國才有家。那他的個人目標是什麼呢?像祖父和父親一樣,封侯拜相。韓國雖然一度恢復,但是地盤始終不能穩定下來,無法正常生存。後來韓王成又被項羽殺害,復國的願望徹底破滅。於是張良把希望寄托在劉邦身上,此時他已經意識到分封制已經是過去時了,然後就把政治目標改變為幫助劉邦建立新的國家,這也是居功至偉的大業。當然,完成這個政治大目標,個人目標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那麼張良為什麼要鎖定劉邦,而不選擇項羽或者其他人呢?因為劉邦聽得懂他講的《太公兵法》。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劉邦可是張良的知音哪。張良是一個落魄的貴族士子,士為知己者死,他豁出去了。終於,劉邦在很多大戰略上從來都對張良言聽計從,於是最終擊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劉邦在攻下項羽的老巢彭城後,被項羽「以少勝多」反殺,差點被滅。很多諸侯王棄劉投項,而張良仍然不離不棄,盡心儘力幫助劉邦策劃反擊,這需要足夠的勇氣呀 ,這是「從一而終」的大智慧。

再說第二點,張良為何能夠從一個刺殺秦皇的莽夫變成一個天下無雙的謀士呢?這得益於他的老師「黃石公」。一來,黃石公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很顯然這本兵書在當時是珍寶,很少有人能夠讀到。二來,這個事本身也告訴張良,黃石公肯定是一個世外高人,按照高人的指點去做肯定不會錯。所以,張良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鑽研兵法,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智謀過人的軍事家。因為此時此刻,張良就是一個躲藏在下邳的逃犯而已,他還能張揚地去幹什麼大事呢?沉下心來學習,同時等待機會,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儘管他這個時候已經三十多歲了,依然是超值的。因為學習知識永遠都不虧。當然,最重要的是一點是,張良學得很精,而不是淺嘗輒止,不然就沒有後來的「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大才。

那麼,張良為何能夠一直得到劉邦重用和尊重呢?那就不得不說張良的智力優勢實在太突出了,他出謀劃策總是可以抓住關鍵要害,眼光看得長遠,讓劉邦徹底信服。其實,如果我們細想,與其說張良研究的是兵法,不如說他琢磨透了人性。您看,當劉邦的另一個謀臣酈食其在劉邦大敗時提出分封原來六國的貴族後裔,目的是集中這些貴族的力量對抗項羽,連授印都製作好了。張良得知後,大驚失色,馬上勸阻劉邦,說這些貴族都是牆頭草,誰強大就依靠誰,他們其實沒什麼真正實力,如果把地盤都分出去了,誰還替咱們打仗呢?這些將軍士兵們都指望著打贏了勝仗得到封賞呢,如果現在都把地盤分沒了,大家都沒有利益期待了,軍心離散,恐怕必敗無疑。這個時候,劉邦其實已經走在犯大錯的路上了,如果沒有張良的及時糾偏,恐怕楚漢爭霸的結果是項羽完勝了。

再說張良解決「換太子」一案,他是怎麼處理的呢?他不是當面去勸諫劉邦不要廢長立幼,而是想辦法讓太子無法被換掉,那就是請來民間大儒隱士「商山四皓」歸附太子門下。這一招極其高明,既沒有讓自己露面,以免有干涉皇帝家事之嫌被劉邦猜忌,也沒有得罪呂后,還把事情辦成了。一個小主意,卻能一石三鳥,令人不得不服。

回到我們現實生活工作中,如果您可以找到像張良這樣的一個大才子,把自己的理想和對方的理想融合起來,一起合作共贏,大事豈不可成?當然,我們得先讓自己有識人之明!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大漢王朝運籌帷幄的謀略家
反經-職場謀略
《古代智謀故事》之處事謀略(一)
曾文正公的「六不為」
向"鬼谷子"學企劃!

TAG:謀略 | 復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