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寺廟100座圖文收錄 大明寺
中國寺廟100座圖文收錄 大明寺
22。大明寺
揚州是我國南方的文化古城,它秀麗多姿的園林,自古聞名遐邇。大明寺就建在揚州市區西北約2公里的蜀嵐中峰上。唐朝高僧鑒真在東渡口本之前;曾在寺內居住和講學,此後大明寺便成為中口兩國文化交流和傳播佛教的勝地。大明寺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457一464)故稱大明寺。到隋代仁壽元年(601),由於寺內建有棲靈塔,又稱棲靈寺。唐會昌三年(843)塔毀,復稱大明寺。至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遊揚州時,又改稱法凈寺。1980年重呼大明寺。它是揚州的八大著名古剎之一。
大明寺的原有建築,在清代咸豐年間(1851一1861)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為同治年間(1862一1874重建,計有天土殿、大雄寶殿、平遠樓、鑒真紀念堂、平山堂、谷林堂、歐陽祠、芳圃等殿堂樓閣。大明寺前有一座三間三樓的牌坊,坊前有石獅一對。寺們兩旁的圍牆嵌有兩塊巨大的石刻,東面刻「淮東第一觀」,西面刻「天下第五泉」。入寺門是天土殿,殿內正面有彌勒佛像,兩旁為四大天土像。出天土殿,經庭院到大雄寶殿,殿內正面供奉釋迎牟尼像,背後塑有觀音菩薩像,兩旁為十八羅漢像,塑像質樸而有神韻。殿堂已整修一新;金碧輝煌,香煙繚繞。出大雄寶殿往右為鑒真紀念堂。它是我國著名建築家梁思成仿照鑒真在口本奈良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式樣,於1962年設計的,建成於1973年。殿內安置有仿照口本所藏鑒真像製成的楠木鑒真坐像,生動地刻畫出鑒真大師弘揚佛法的執著精神。東西兩側牆上是鑒真東渡事迹的絹飾畫。在鑒真紀念堂前建有碑亭,正面刻趙朴初所撰碑文。殿堂兩側有長達80米的迴廊與碑亭相連,構成一獨立庭院,為寺院增添美景。
鑒真大師俗姓淳于,揚州人;14歲隨父在揚州大雲寺出家為沙彌,18歲受菩薩戒。他曾赴長安、洛陽等地遊學求師,後來佛學造詣極深,55歲到大明寺講學。唐天寶元年(742,他接受口本人唐學問僧榮睿和普照弘揚佛法的邀請,發願東渡傳教,但歷盡艱險,前五次都失敗了。直至12年後第六次才獲得成功,到達目的地、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他在口本10年中,將中國的佛學、建築、雕塑、醫藥等東傳,帶去了燦爛的唐代文化,替口本的天平文化奠定了基礎,為中口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加強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經過天土殿後西牆,有一小圓門,門額上題有「仙人舊館」四字,入內便是平山堂。相傳此堂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北宋慶曆八年(1048),於楊州任知府時所建。他曾在這裡舉行擊鼓傳花酒會,同文人雅士吟詩作賦;元代荒廢,至明代萬曆年間(1573一1620重修。清代康熙時期(1662一1722於堂前建行春台。咸豐年間(1851一1861)毀於兵火。同治九年(1870)再重建。堂為五楹,前有卷廊,後有短廊與谷林堂相接。站在堂前極目遠望,因江南諸山與堂平,故稱平山堂。歐陽修在此書有一匾:「遠來山與堂平」。堂前遠山近水,景色之壯麗被譽為淮南第一。這裡有不少楹聯贊其美,其中一聯:「銜遠山,吞長江,其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又一聯:「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均富有詩情畫意。
在平山堂之後有谷林堂,是蘇東坡出任揚州太守時,為紀念歐陽修建於北宋元裕七年(1092。其名系取自蘇東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和扶疏」的詩句。堂坐北朝南,面闊五楹,中懸「谷林堂」匾,相傳它是蘇東坡讀書之處。在谷林堂之後是歐陽祠,為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庸重建於清代光緒五年(1879)。祠為方梁方柱,挑角飛檐。堂內有歐陽修石刻畫像。在歐陽祠西面有芳圃,又名西園。為清代光綠卿汪應庚建於乾隆元年(1730)。園內有一鑿石而成的池,池上有橋,池中水波清且漣漪。池的東面有一黃石假山奪水而出,山上群峰突兒,這是揚州當代疊石世家土老七的傑作。在山石之東有康熙御碑亭。在水池之北。育乾隆御碑亭,附近還有觀瀑亭和美泉亭,即天下第五泉;泉水甘冽清甜。現設有「五泉茶社」。園內岡申『四起,竹木蔥籠,藤蘿蔓繞,曲徑通幽,意境深遠,有山野之趣。
在平山堂東南有平遠樓,創建於清代雍正十年(1732。咸豐年間(1851一1861)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為同治時代重建。其名是取自宋代畫家郭熙的《山水訓》:「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緲。」平遠樓坐北朝南,背倚岡申『而建築,樓分三層。樓前庭院的東側立有巨碑,上刻「印心石屋」四字,是清代道光皇帝親筆書寫刻成的。院中湖池山石,花繁草盛。登樓遠眺,江南焦、金、北固諸山歷歷在目。
綠島小夜曲
推薦閱讀:
※中國最憋屈的無價國寶, 重7千斤, 被寺廟和尚用來腌制了300年鹹菜
※春節快到了,去寺廟的朋友們,佛前有十不求!
※深夜寺廟門口傳來小貓一樣的哭聲,清晨開門後送來千里的緣分
※在寺院做功德 積小善成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