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生樂生與當代幸福人生

貴生是一種理念

貴生是人們對「生」的一種觀念,是以生為貴。「生」在,一切由生而來的快樂同在,「死」則萬緣俱滅。不但人類有貴生的強力願望並永遠為之付出,即使是動物也都有生的慾望,它們築巢、覓食、避害都是為了生存。至於怎樣生存得優越些,我們還無法得知動物的展望。總之貴生不是人類獨有的對生命的認識。「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為生」,「一切含氣,莫不貴生,生為天地之大德,德莫過於長生」。

《太平御覽》668卷《養生》。

「貴生」的理念一旦與道教結合,如何生得優越幸福,成為一門學問,於是貴生就變得紛繁多彩,蕪雜有加。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貴生的觀念卻伴隨一個人的生命全過程,沒有人會輕而易舉地放棄「生」的慾念,直到生命體征的消失。

人生之目的是生,生之要素就是活動。有活動即是生,活動停止就是死。不過此所謂活動,乃依其最廣之義;人身體的活動,如穿衣走路,心理的活動,如思維想像等皆包括在內。

參見馮友蘭《覺解人生》。

活動之原動力是欲,包括心理學中所謂本能衝動及慾望。毫無疑問,貴生成為事實要靠慾望來支撐。

無須擔心慾望的有無及強弱,人生一定是有欲的,有欲之心是出於自然的。有欲不能無求,有追求必然出現競爭,競爭不能不出現亂象,所以聖人立仁來和解競爭帶來的矛盾,以講信義來阻止無序的競爭。人的慾望皆能滿足而不自相衝突,人與人之間的慾望亦能滿足而不衝突,則美滿人生,當下即是。可惜的是慾望是永遠互相衝突的。個人的慾望政治化以後各種衝突都會隨之而起,或成就輝煌,或後果不堪設想,但並不因為後果不堪設想而放棄慾望,因為貴生的理念不能用幼稚與成熟來評判,它不是樂生的代名詞,而是出於本能的嚮往,「貴生」是引導樂生,進入幸福人生的一盞燈,能否進入幸福境界,還要看各自的修行。

樂生是一種不間斷的實踐

「樂生」就是使生命充滿快樂,是在「貴生」理念引領下的不間斷的養生實踐。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

《太上老君內觀經》。

「生」與「道」掛上了鉤,樂生這一實踐就蘊含了宗教色彩。道教認為生道合一才是真正的「生」。父母和合,人受其生。為了擁有「生」,倡導性命合道當寶愛之。於是誕生了大量的有益於「生」的樂生的實踐。導引、服食、內丹修鍊等等成為樂生實踐的主要內容,人們放棄了一蹴而就的功利思想,堅持自己的修為,朝健康人生、幸福人生目標挺進。

《抱朴子內篇》:「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憫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動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道藏》28冊193頁。

這段文字敘說的是屬於心靈上的修鍊,博愛仁慈,寬容律己,以空見色,萬物與我無由,以此作為樂生的實踐。王重陽祖師有相同的論述,他說;「諸公如要修行,飢來吃飯,睡來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學道,只要塵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靜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人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修行在拉屎撒尿吃飯睡覺之間,千萬不要把修行成為新的煩惱。真正的修行還是在於主動關心身邊的人。

王重陽《三州五會化緣榜》。

其實這並不難,只要求付出慈愛,正如現在五十歲退休在家的人,他們除了吃飯睡覺外,還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社區志願者的工作上,他們的生活煥發出快樂的、積極上進的朝氣,這是心靈的修鍊。不過心靈修鍊中的「立功」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磨鏡般的忍耐與堅持。切忌行百里者半九十。

「但能養得真人就,勝如貧子獲萬金」,通過貧子獲萬金的比喻,對修鍊成仙的價值做出認定。傳統道教認為服食、導引、煉丹、房中是道教養生修鍊的主要方法。這是最具體的樂生實踐。修鍊成仙,長久以來一直是議論的熱點。這些方法能否培育當下的神仙?如何證明其有助於幸福人生的構建?這是能不能樂生長生的關鍵。道教認為神仙確有,凡人通過心靈和生理修鍊是可以成仙的。但得到的質疑是「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若信可然,當有得者,此人何在?目之未見。此殆影響之論,可言而不可得」。「絕五穀,去滋味,寡情慾,抑富貴」是不可取的,否則人與草木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有人堅持認為成仙可就,但人之所以不能修鍊成為仙人,主要是名利不滅,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轉發。這對矛盾今天依然存在,這種責難時有耳聞。所以今天我們講樂生特別要以今天的科學成就為背景,關心他人為己任,以此立論,使道教的養生思想走進千家萬戶。我們強調樂生並不放棄今天的物質條件,而是要利用飲食調節,環境整治,醫學衛生,心理輔導達到大眾樂生,真正體現道教的「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崇道思想。

幸福人生是一種境界

人們都說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是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首先要知道幸福屬於情感世界,是一種滿足感,是人畢生的最高追求。人生有追求,生活就會生龍活虎。人生沒有追求,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深感缺少快樂與幸福。其次幸福作為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生活狀態,而是取決於心理狀態,是變化著的。再者幸福的內涵極其豐富,又因人而異,它沒有模式,沒有樣板,而是存乎於人心。有人認為,有錢是幸福,可惜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幸福變成了不幸福;有權就是幸福,「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窮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這是勢落後的幸福;有的認為健康是幸福,但免不了這裡痛那裡癢,精神面貌不發揚。古人認為子孫滿堂有福氣,五代同堂有壽相,不愁衣食住行是富裕,無疾無恙無災障是康寧。這是幸福的一種境界,是世俗間的追求。可惜有錢無福,有福無壽,有壽無錢,難以周全,難以滿足。法國阿米艾爾說幸福的真正名詞是滿足。在現實生活中,知足的人,雖然物質貧窮,但是內心卻擁有滿足的喜悅;不知足的人,雖然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卻一貧如洗。

再來看看道人追求的是怎樣的幸福,他們的幸福能否成為你的追求。「一個閑人天地間,大笑一聲天地闊。衣則四時唯一衲,飯則千家可一缽。有酒一杯復一杯,有歌一闋復一闋。日中了了飯三餐,飯後齁齁睡一歇。放下萬緣都掉脫,脫得自如方快活。用盡醒醒學得痴,此時化景登晨訣」。「君不見安樂窩中懶散人,不貪富貴不求名;人笑我貧我不貧,爭奈身貧道不貧」。

見《白玉蟾快活歌二首》。

說他是馬路上的乞丐,一點不錯,但是他生活得自在逍遙,自感幸福。衣一件,飯一缽,杯復杯,歌連歌除此以外全部被解脫,他沒有金錢地位,但他自己覺得身貧道不貧,言下之意十分滿足。

當年王重陽逼迫大弟子馬鈺在家鄉沿街乞討,大家知道馬鈺是富豪之家,沒有生計上的困難。後來馬鈺寫了一首詞追記他們乞討的事。詞曰:「穿茶坊,入酒店,後巷前街,日日常游遍。只為饑寒仍未免。度日隨緣,展手心無倦。願人人,懷吉善,舍一分錢,亦是行方便。休笑山侗無識見。內養靈明,自有長生驗。」如果是為了去除執著,是忍辱的苦己修行,這也只是暫時的,但是這種生活是不快樂的,以此換來的長生有什麼意義,它不可能成為幸福之門,自己一貧如洗還拿什麼救濟天下。作為變相的廣告尚能接受,作為一種追求,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為如此,這種苦己修行加快了式微的步伐。

道教認為,修鍊成仙是真正幸福的人生境界。珍愛生命,合道修鍊,不貪瞋痴,隨緣度日,逍遙度世,成為達到這種境界的座右銘。上面文字可以說明學道為了生活,生活為了學道,隨緣度日,誓不貪求。人生在天地之間,衣食自然分定,所以不應再有貪戀之念。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都是因為前世根基,所以不得心懷嫉妒。學道唯一,順從自然,溫飽足矣,不必外求,沉湎外求,禍福必至。道人心中有道就是幸福,合道就是幸福,物質條件可以擱置一旁。

我們再來看看老子筆下的幸福人生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是從社會管理層面上講的,首先是虛其心,使百姓的心靈得到熏陶,正確處理向社會索取;不擾亂社會秩序,給他人以平和安靜的生活環境。其次是實其腹,讓百姓有飯吃。這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民以食為天,沒有飯吃就要造反,有飯吃的就怕失去優越的物質條件,整天提心弔膽,生怕豐富的物質被人佔有,幸福生活被攪得支離破碎。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地居住下來,是生活安定的標誌,沒有遷徙的煩惱,雞犬之聲相聞但互不干擾生活,這是安居樂業的生活模式。如果無家可歸,無路可走,社會就不安定,幸福就會被自己或被他人攪得一團糟。

老子的主張啟示我們幸福是有底線的,沒有人會說無衣無褐、無食、無居處、無後代是幸福的。

既然幸福是一種滿足,一種沒有固定模式的感覺,那麼我們憑什麼來感知幸福呢?當然是憑心。

「何謂心?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

《虛靖天師心說》,《中華道藏》27冊760頁。

這是從心的地位作用闡釋一切皆由心生。「心者形之本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這是從心、神、形的關係闡釋「心」的重要,在人體臟器中心有主宰作用,在精神領域同樣由「心」主宰。

《中華道藏》25冊191頁。

「心稟五常,嗜好不一,或謀經史,或愛琴書。時慕游俗,乍希恬靜,莫不由心,故出心也」。

《中華道藏》25冊195頁。

當然這個「心」不屬於臟器。簡言之,「心」是欲與不欲的司令部,作用於評判是非,揣摩選擇。正因為「心」易動易變,所以對幸福人生的感知也在變。

道教信仰要求每一個人要有清靜的心。這個「心」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人的精神面貌,這就是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慾望之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心緒,影響著人的精神修養,影響著它對精神生活的感知。

信仰道教就是希望在道教里尋找一種依靠,通過這種依靠,純潔信仰,不斷糾正感知的客觀性與真實性。這種依靠本來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最原始的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求道的路徑也各不相同,幸福的人生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心清意靜天堂路,意亂心慌地獄門。天堂佛國神仙境界的大門,在信徒的心目中早已開啟,當你感知到他們存在的時候,你就進入了人生的幸福境界。

結語

貴生是一種理念,樂生是不斷的養生實踐,幸福人生是一種境界,它是因心的變化而變化的。感悟自己的生存狀態,滿足了就是幸福的。有人說:接受和服從於當下,做到心靈上的全部接受,才能找到通往幸福人生的真理之路。如果被迫接受和服從當下,那麼「忍」的色彩太濃,是委曲求全。佛家講忍,儒家講忍,道家也有忍的影子,但真正的修道者是講究率性與柔弱不爭,這是主動接受而非忍受,認識到人生該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顆心。所以沒有壓抑感,主觀上有幸福感,這就是順其自然地活在當下是最好選擇,

世界本來是和諧的,萬物是和諧的,宇宙是和諧的。自從有了人,自然界原始的和諧生態發生了變化,就變得不自然不和諧,高度的物質文明還在破壞著自然界的均衡發展。我們的天職是在物質世界的迅速發展中,科學地尋找化解身內身外的一切衝突的方法,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重返和諧,重返自然,共創道家的幸福人生。

(責任編輯:張恆溢)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發展的新境界
當代詩歌的終結:韻律才是詩歌的本體
為何說隋煬帝楊廣「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傳統文化應實現當代傳播
「荷花獎」當代舞1

TAG:人生 | 幸福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