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府池中水 泉城百姓家

「印月池頭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纓。肯誇風景殊人世,卻愛源流合聖清。」王府池中水 泉城百姓家2013-12-22 作者: 來源: 大眾日報

【 查看PDF版】

王府池子

張家大院中仍保留著清末民初的建築□ 本報記者 王新蕾「那邊,走過前面拐角,就是王府池子了!」上游水邊浣洗的婦女,揚著沾滿泡沫的手,熱心回應著遊客們的詢問。12月13日下午,記者自芙蓉街拐入小巷,沿著濕漉漉的青石板路,循著越來越清晰的水跡,來到了王府池子。冬泳的男人,浣洗的女人,置身人聲鼎沸的王府池子,且看水霧蒸騰、人影泛起,好一派泉城冬日景象。王府池子,深3米、長30米、寬20米,四周池岸由青石砌成。南側立有「濯纓泉」碑,碑文記載:「濯纓泉,水甘清冽,泉眼眾多……水流成溪,穿民居,過起鳳橋,曲水亭,入大明湖。」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水西橋外濯纓泉,日暖清秋放鴨天。薄暮採蓮人不見,清風吹轉渡頭船。」這是清代孔昭虔的《明湖棹歌詞》,文中的「濯纓泉」,就是王府池子。濯纓泉,取自《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北魏時,名「流杯池」,取「曲水流觴」之意;到元代,始名濯纓泉,曾與珍珠泉相連,匯水成湖;在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中皆有記錄。濯纓泉,為什麼叫王府池子,又為什麼「流落民間」?在北岸的張家大院里,住著最知曉王府池子歷史的一群人,他們世代生活於此,現已至第21代。生於1964年的張汝琢,是張氏家族第17代。他的父親張兆桓,曾任家族族長。站在池畔,張汝琢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南宋與金兵打仗,濟南守將是關勝,他曾經在此洗濯與金兵血戰時的槍纓,所以叫濯纓泉。」濯纓泉,是取自孟子的「濯纓」之說,還是源自關勝大將軍的濯纓典故,早已無從考證。唯一肯定的是,這座泉池曾被納入明皇子朱見潾所建的德王府,所以俗稱王府池子。「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傳到第六代,當朝皇帝為朱祁鎮,其長子繼承皇位,次子名為朱見潾,受封為德王。封地原定在德州,但他愛慕濟南的湖山河泉之勝,遂就藩濟南。經過精心選擇,他相中城區最繁華的地段——珍珠泉畔。成化元年(1465年)開工,歷時兩年竣工,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除了珍珠泉,他還把濯纓泉、硃砂泉都圈入,府第約為當時濟南城的三分之一。其中,珍珠泉和濯纓泉為『西苑』,濯纓泉由此成了德王府私家所有,俗稱『王府池子』。」張汝琢自幼住在王府池子邊,出身書香門第,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王府池子,可謂「如數家珍」。「印月池頭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纓。肯誇風景殊人世,卻愛源流合聖清。」這是德王朱見潾獨霸泉池後所作的詩,記錄了王府池子的往昔輝煌。據張汝琢介紹:「按照元朝定製,德王在宮室禮制上僅次於皇上一等。德王府內有正宮、西宮、東宮,院內造有泉池園林,布滿奇花珍木。當年德王府的遺迹,除珍珠泉大院和王府池子外,與德王相關的,還有德王祭拜天地的天地壇街以及小王府街、府館街。」當德王傳至第七代朱由樞時,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濟南生活了約172年,但好景不長,清軍的鐵騎踏碎了他們的美夢。「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攻破濟南,擄走並處死第七代德王朱由樞,德王府也被清軍一把火燒光,所有建築幾乎被毀壞。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山東巡撫周有德組織了數千人,在德王府舊址上修建巡撫衙門。這時候,王府池子被划了出來,圈在府衙西牆以外,流落到了民間。」在張汝琢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座泉池幾易其主的歷史交接。三百二十年傳承二十一代張家人王府池子幾經興衰,而世代居住於此的張家人,更是歷史的活化石。張家大院,現居住著張家第17代至第21代人,五代大家族同居在一個院落,在濟南城區是非常罕見的。熱情好客的李金蓮,是張汝琢的夫人,自1988年嫁到張家來,她就對張家歷史非常感興趣。談笑間,李金蓮拿出了保存完好的張氏家譜,「據張氏家譜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張氏家族的第九代人張國泰,購置了南至王府池子中心為界、北至起鳳橋八號,西以河中心為界、向東直到魏家衚衕,做為張氏家族的宅基地,世代居住已有320餘年了。」談起先祖的歷史,李金蓮神采飛揚,「張氏宗族的先祖,在成化三年(1467年)隨德王朱見潾伴駕來濟南,曾為『大明德王駕前帶刀指揮』。從這位先祖起,張氏家族曾有15代人在明清時期為官,最高的是第十一代張聖符,官居『武義都尉』,是正三品。」86歲的張汝芹,是張汝琢的長姐。得知記者對張家歷史感興趣,12月15日,張汝芹特地來張汝琢家做客,向記者講述她所知曉的那段往事:「原來的張家大院,東有騰蛟泉,西有起鳳橋,南北各有文武二廟,是個五進式大院落。院里的通道,全部是青石板,東西南排列五進院落,都是四梁八柱的結構。」老人所講的建築格局,現在已殘缺不全,目前保留的清末民初建築,只有中院北屋和東屋兩處,正是張汝琢、李金蓮家的居所。北屋內仍陳設古老傢具,後院是一個院套院式結構,有一棵兩百多年的石榴樹,每年能結四五百個石榴。在清末民初所建的東屋裡,記者一邊吃著石榴,一邊聽張汝芹繼續講述:「在院子南側,臨著一池水,曾經有一間大房子。那是『客位』,相當於現在的客廳,是家裡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緊接著王府池子,往南看去,窗戶底下就是水。」據張汝芹介紹,這間「客位」,也是書房,「在家庭中,孩子們上學的,就請先生來,在那念書。」在張汝芹的記憶中,起鳳橋八號,才是張家大院的正門。在起鳳橋東側,記者看到了正門原址。「原來的大門樓,是黑漆門板,還有雌雄二獅,旁有上馬石、落轎處。門樓子很漂亮,頂上兩端是蠍子尾,屋檐都是翹起來的。」指著舊景,張汝芹繼續回憶:「從前聽老人說,家裡有辭世的老人,就在這個正門小院辦白事,搭架子、擺祭台,還找和尚、姑子來做事。這個院子後來租給了中和醬園。」與家譜一起保存完好的,還有張家的財務本,清晰記錄了大家族的收支與分配,「民國二十七年,中和醬園全年房租三洋。」李金蓮還輾轉找到了一份1928年的濟南城區航拍圖,「紅線畫出的就是張家大院,你看前院擺的一個個圓的,這就是中和醬園的醬缸。」在張氏家譜上,記者還看到,兄弟們的名字,往往取自同一偏旁的兩個字,「璞、琢」,「鈞、銓、銘」,「虎、豹、彪」,「良、恭、儉」,「駿、馴」等。1929年出生的張汝銓,是張家第17代。提起家族歷史,84歲的張汝銓回憶起一件蹊蹺事:「有那麼十來年,從張家大院里,每年去世的、嫁出去的是4個,出生的、嫁進來的也是4個,一共流動8個。」嚴苛的家教下,張汝銓從小就規規矩矩,「你甭說別的,我騎自行車,遇到長輩都要立刻下車打招呼。我們都很敬重伯伯家的三哥張汝鈞,他是大學生。」生於1948年的張迺恭,是張汝鈞的兒子。張迺恭幼年記憶中的王府池子,經常有翠鳥光顧,「眼看著翠綠色的小鳥,一頭子扎進水裡,一會叼著小魚鑽出來。」生於1966年的張迺馴,是張汝銓的兒子,也是泡在泉池裡長大,「一早或一晚,這水最乾淨。早上一律不準洗衣服,大家都來挑水。」張迺馴認為,這種自律自覺,也保證了王府池子的水源潔凈。王府池畔泉城泉韻當中流「池花來啦!」12月18日晚上7點,濟南正經歷著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寒流。零下6度的低溫,絲毫沒有擋住王府池子南岸冬泳人的熱情。「那是我們的池花,王府池子一枝花!」幾句熱鬧的對白,立刻打熱了氣氛。「她是濟南市水裡剪紙第一人,能躺在水裡剪紙,還在老年大學教課,黃教授來啦!」「我今年61了,五十年前真是一朵花!」61歲的黃愛力,每天都來游泳,堅持十年了。2008年,就在王府池子,黃愛力一邊仰面,一邊剪了30幅奧運主題剪紙。掛著水珠,冒著熱氣,虎背熊腰的石蓄銀也上岸了,他徑直走到一側,開始甩胳膊、高抬腿。「零下十幾度,不管多冷,不管多大風,他都在這甩干,大家送外號『甩干機』!」三五個隊員,在石蓄銀帶動下,也甩了起來。「游泳,是一個親泉運動,體現出泉城泉水文化。」53歲的石蓄銀,2003年開始在這裡游,是公認的隊長,「外地人到濟南一看,濟南人真幸福,真羨慕濟南人,他們在礦泉水裡游泳!這是王府池子文化,也是泉水文化。」說起王府池子的好,隊員們你一言我一語,「這裡水溫恆溫,冬天和夏天相差一度,現在水溫大約15度,冬天都不結冰。」「池子比河裡也安全,不走船,又乾淨。」「水質也好,都能喝,打水回家,泡個茶,熬個稀飯。」「在王府池子游泳的,分成四撥人。有『早間到』、『午間到』,我們是『傍晚支隊』,還有『夜間到』,幾乎全天都有人,天天都有故事。」53歲的姜蘇民剛剛退休,他堅持游泳三年了,「原來我血壓高,游泳一年半之後,就不再吃藥了。」76歲的張宗祥,是濟南市名泉研究會會員,他是屬於「早間到」,每天早上六七點鐘去,堅持21年了,「最近搬家了,十多天沒去,怪想去的。那周圍都是些老戶,他們非常熱情,歡迎我們去游泳。政府對泉水也越來越重視,修上了護欄,非常安全。水質也好,游泳的都在那灌水。」「數著泉水冒泡長大」的張宗祥,自幼生活在杜康泉邊。自1993年買了相機,二十年來,張宗祥拍攝了濟南大大小小600餘眼泉,多次在王府池子舉辦名泉展,「爭取早點把濟南700多眼泉拍完。」北岸的張家大院,是歷代傳承、血緣相連的大家族;南岸的愛泉人們,更像在泉水號召下自發組成了一個大家庭。據歷下區園林局工作人員介紹,2009年9月,為保護遊人安全,在王府池子南北兩側加上護欄,並安裝七彩燈,完成周圍夜間亮化工程;今年五月份,王府池子剛完成一次清淤,當時出於保護泉池和街巷考慮,淤泥外運完全使用人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副教授辛益群,曾對王府池子一帶的植物進行過研究,「王府池子原來有一種水草,學名叫篦齒眼子菜,現在也不多見了。泉水保護,不能只著眼泉池流淌的水質,還要關注水生動植物。在河道清淤、古建築保護的基礎上,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與居民風貌,復古自然化最好不露人工痕迹,這才是泉城風格。」分享:

更多0
推薦閱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士子不媚上,百姓不懼死!
百姓百病灸療十八穴(1):足三里灸
圈內人士主導的改革只是圈內利益的調整,雖然口號激昂,振奮人心,但對圈外的百姓來說,只不過是一場認認真真糊弄人的表演秀而已。
從平民百姓到開國帝王,他們都具備這一特質
微觀點丨要讓西方輿論聽到中國老百姓的聲音,輿論戰才能轉勢!

TAG:百姓 | 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