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此偏愛洛陽,為何葬在安陽?

□記者 潘立閣 通訊員 程召輝 邢建洛 文/圖

說起洛陽古代歷史上燦若星河的名人,曹操絕對是不可忽略的一個。由於《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許多人對他的印象仍停留在縝密而狡詐、多智而狹隘上。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和洛陽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16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陽晚報》聯合舉辦三國系列考古沙龍活動,讓我們在國內頂級考古專家的帶領下一起了解曹操與洛陽。

疑問

曹操如此偏愛洛陽,為何葬在安陽?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拖著病體回到了洛陽,這是他感情最深的地方。」省文物局副巡視員、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在考古沙龍現場說,為什麼已經風燭殘年的曹操這麼眷戀洛陽?還要從他的少年時代講起。

孫英民介紹,曹操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所以說曹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三代」。「後來,曹操來到當時的都城洛陽,讀書明理,不斷學習,他的人生觀就是在洛陽形成的。」孫英民說。

建立了人生理想的曹操發現,宦官、外戚專權已經讓這個龐大帝國搖搖欲墜。剛剛當上北部尉的他,就將一個違令的人處死,而這個人就是當紅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這一下讓曹操和宦官勢力決裂,在士人中聲名鵲起,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也成為他日後重要的政治資源。「所以說洛陽是曹操的成長地、成名地,他對這裡有很深的感情。」孫英民介紹說。

曹操如此偏愛洛陽,最後也在洛陽去世,為何葬在安陽?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雖然大權在握,但始終沒有稱帝,國號也一直是漢。他的高陵中出土器物上印有「魏武帝」字樣,但那是他兒子曹丕追封的。

「曹操一直以漢臣自居,洛陽是當時的國都,他葬在這裡會有違禮儀,所以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鄴城安葬,也就是今天的安陽一帶。」孫英民說。

鐵證

偉大帝王沒做到的事,曹操做到了

說起《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可以用狠毒、狡詐、多疑來概括,總之就是一個很危險的人。然而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曹操不僅十分體恤百姓,還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厚道人。

「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都說自己死後要薄葬,其中不乏漢文帝、唐太宗這樣名垂青史的明君,然而他們死後陵墓一個比一個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隊領隊潘偉斌說。曹操就不一樣,他不僅自己兌現了諾言,還讓子孫們也實行薄葬,「不封不樹」也成為曹魏時期墓葬最重要的特徵。

潘偉斌介紹,曹操墓葬的選址就很特別,它位於一片塬上,也就是一個高而平坦的地帶。「這裡不利於灌溉,耕種條件比較差,曹操是希望自己修建陵墓時儘可能減少對老百姓的影響。」潘偉斌說。同時,較高的地勢更有氣勢,能夠替代封土的作用,也可以避免地下水滲入墓室,可謂一舉多得。

曹操還要求自己死後隨葬常服,不再重新做衣服,這一點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證實。「他的衣服扣是用玉石做成的,上面有殘損,顯然長期使用過。」潘偉斌說。類似例子還有將玉璧、玉圭等禮器換成了石璧、石圭,墓葬結構更加簡單,沒有迴廊,墓室中鋪地的磚是舊物利用等,不勝枚舉。

看點

咱洛陽也有「天壇」,還是全國最古老的

雖然曹操沒有埋葬在洛陽,但他的後代們長眠於此,伊濱區萬安山腳下發現的曹魏大墓就在全國引起很多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前所長劉慶柱表示,幾年前考古界對於曹魏時期墓葬的了解還是霧裡看花,但隨著曹操墓以及洛陽曹休墓、曹魏大墓的發掘,讓大家對曹魏有了更深認識。尤其是曹魏大墓,不僅為曹操墓的真實性蓋棺論定,還在更宏觀的層面為中國古代都城布局提供了重要提示。

從城市格局上來說,漢魏洛陽城宮城算是北京故宮的鼻祖,它擁有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中軸線。「在曹魏大墓西面2.5公里處,有一個巨大的土丘,它正對漢魏洛陽城的宮城中軸線,相傳是曹魏時修建的圜丘。」劉慶柱說。曹魏大墓發掘後,發現從該墓到這個土丘的直線,和土丘到宮城中軸線的直線呈一個90度夾角。「這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曹魏大墓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這個土丘就是圜丘。」劉慶柱說。

所謂圜丘是古代用來祭天的禮儀性建築。「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這個圜丘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古老『天壇』,有著重大意義。」劉慶柱這樣說道。

推薦閱讀:

假如羅柏的位置由曹操或者孫權取代,劇情會怎麼走?
如果少年時代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少年時代的曹操一起穿越到漢武帝時代會怎麼樣?
如何評價曹操的《觀滄海》?
中國盜墓賊達10萬 曹操墓被視為廢坑不值一提
華佗真的有能力給曹操劈腦嗎?

TAG:曹操 | 洛陽 | 安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