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旅人筆記

杜甫草堂

我原以為杜甫的草堂只是幾間破茅草屋,一間紀念室而已,就像杜甫詩中所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進去後才發現原來是一個很大的場所,風景又很優美,是一個人人都喜歡住的地方。記得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史》時,老師介紹杜甫生平時,有這樣的一個鏡頭在我的頭腦里一直揮之不去,說是在一艘破舊的小船里,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躺在船板上,病入膏肓,他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身邊沒有一個照顧他的人,幾天後這位老人終於走完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位老人就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聖」的杜甫。

從此我一直把杜甫這一名字與貧困潦倒聯繫在一起,但看了草堂,發現原來杜甫並不像我想像的這樣貧窮。

杜甫草堂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當年只是杜甫臨時搭建的一個草棚。杜甫自己在詩中記敘,那時他們一家蝸居其中,每逢雨季,屋裡水漏如注,苦不堪言。

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卻是寬敞明亮,乾淨整潔,讓我們這些後輩們絲毫感受不到「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痛苦與尷尬,屋頂上雖然仍裝腔作勢的蓋著茅草,卻厚實得怎麼也不能讓人相信它會在成都的勁風中飛灑江郊,但這又實實在在就是杜甫的草堂。

在這裡,詩人先後居住了四年,寫下了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具有田園風味的篇章,以及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等現實主義的不朽之作,草堂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迴,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由於這兒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建築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縈迴,小石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

景區中設計了杜甫詩中曾描述過的小石橋橫跨溪上,頗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味。柴門的東面,有一竹木掩映紅牆相夾的花徑,走入花徑,便是被稱作是草堂的標誌之一的「草堂影壁」。

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杜甫是個世界文學史上的奇才。在其的一生中,他的目光里始終充滿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思,他的筆下始終傾注著對人民的滿腔熱情,他的身上始終散發著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生前,他記錄了人民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的生活;死後,他是世世代代傳誦景仰的典範。他的文字被譯成了各種語言,在世界範圍被廣泛的吟詠。他用他無與倫比的筆,完成了中國律詩的巔峰之作,他的詩超越了單純的文學範疇,更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史詩作品。

今天,在成都,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觸摸這個傳奇般的名字,聆聽一個偉大靈魂的沉重心音。從面前這「水檻」、「柴門」里領悟當年杜甫「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像出當年詩人在這裡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於是我們也能理解後人們不願意讓他老人家再繼續受苦挨凍,就按各自時代最流行的時尚替他重新設計草堂的式樣,擴大了院落的面積,甚至於在房後堆起了假山,在門前設計了溪水的良苦用心。猶如草堂中一幅對聯所寫「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是呀,杜甫在盛唐時期得不到的東西,在今天卻意外地得到了,祖國河山並不是永遠只是李唐所有。

記於2004年6月,修改於2011年2月

(文中除第二張照片外,其餘照片均是魏斌先生拍攝)

推薦閱讀:

方格筆記本,傳統筆記的最佳選擇!
店鋪風水禁忌知識有哪些(一)雲龍筆記
(12)子平閱微筆記(21):為「有官莫尋格局」正名
擇日筆記
(535)[轉載]袁東峰四柱八字分析筆記

TAG: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