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用兩隻手入侵伊拉克

高鵬湘潭大學歷史系 王雪純

當地時間12月4日,土耳其出動了營級規模的坦克與裝甲車部隊「進入」了伊拉克北部並開往摩蘇爾。對於這次行動,土耳其官方給出的第一個說法是土耳其進入伊拉克北部並非毫無根據,而是曾與伊方存有協議,即在伊北部訓練遜尼派部落武裝打擊「伊斯蘭國」。另外,土耳其也給出了第二個說法,即,已事先向美國和其他聯軍國家通知了這一部署。

對於第一個說法,伊拉克官方稱之為「謊言」,強調「派軍一事,伊拉克沒有任何信息,與土耳其之間也不存在任何商定。」然而,這一出土伊兩國上演的中東「羅生門」,根據邏輯推測並不難做出研判。自薩達姆政權被美國推翻後,伊拉克遜尼派的政治影響力陡降,從伊拉克此後的歷任總理都屬什葉派可見一斑,而「伊斯蘭國」脫離基地組織並迅猛發展也恰是在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之後,所以從邏輯上來看,什葉派當權的伊拉克政府,應該不會與土耳其有一份所謂的扶植遜尼派打擊「伊斯蘭國」的協議,因此可以斷定土耳其的這次軍事行動應該事先並未與伊拉克政府商定。更關鍵的是,土耳其也並未向外界展示土伊之間的這份協議,來強化並證明第一種說法。從經驗的角度來看,未與一國合法政權事先商議即自行實施進入該國的軍事行動往往不會是善意的舉動。伊拉克此前早已強烈表達國反對任何外國軍事力量在伊拉克的存在和部署,並多次拒絕與世界和地區大國簽訂類似協議,但土耳其仍執意於「幫助」伊拉克的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只能說明土國在這件事情上夾帶了更多的私貨。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如果土耳其意欲真正打擊伊斯蘭國,其北約成員國的身份完全使其有資格也有條件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聯軍進行集體行動(但遺憾的是,美國方面已表示土耳其在伊拉克的軍事部署並不屬於聯軍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行動),但最終土耳其卻選擇了令國際輿論大嘩的「單邊行動」,這種行為也引發坊間聯想猜測土耳其這隻大張旗鼓「看得見的手」究竟意欲何為?而據第二種說法來看,土耳其在提前知會美國和聯軍國家的前提下,才決定在伊拉克進行軍事部署,這說明美國已經默許了土耳其的此次行動,那麼隱匿在幕後的美國這隻「看不見的手」又說明了什麼呢?

看得見的手:土耳其的大國迷夢、對歐投名狀和偏執領導人

一方面,當前土耳其的對外政策是「脫亞入歐」加入歐盟,但因其伊斯蘭身份相比歐洲國家身份的異質性,遭到了歐盟發動機德國的明確反對,因此入歐進程陷入停滯。身份的異質性也反映在土耳其在北約中的尷尬地位,作為北約中唯一的伊斯蘭國家,文化差異使得近些年北約對土耳其的關注度遜於原屬蘇東陣營的中東歐國家。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土耳其想要通過「秀肌肉」的方式來彰顯其對北約的戰略意義和對歐盟的價值觀意義,抑或說土耳其很想利用各種機會遞交「投名狀」獻媚於歐盟和北約。另一方面,土耳其目前在全世界穆斯林國家中發展狀況最好,加之近年以來在伊斯蘭世界中的威望與日俱增,其意欲恢復當年橫跨歐亞非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極力重溫奧斯曼帝國時代的迷夢和榮光。再次,土耳其這個世俗伊斯蘭國家中的領導人埃爾多安,職位從總理換到總統,不變的卻是他本人所具有毫不妥協的強硬性格和宗教狂熱情緒。例如,埃爾多安在國內政治領域大膽改革軍隊,限制軍方權力,使得自國父凱末爾以來土耳其軍方享有的保障國家世俗化重要基礎的美譽已名存實亡,這也是最近10年以來土耳其政治生活逐漸伊斯蘭化的原因。埃爾多安也曾因公開誦讀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色彩的詩而獲罪,在土耳其這個世俗國家裡,埃爾多安卻是公認的宗教狂熱派。

在前兩個因素髮酵下,握有「一箭雙鵰」把握的土耳其介入了敘利亞內戰。推翻巴沙爾政權,既可以增大土耳其成為主導中東的地區大國的可能性,又可以顯示土耳其對北約和歐盟的重大戰略價值,提升其在北約中的地位或亦可為申請加入歐盟造勢。然而,2015年10月以來俄羅斯出兵幫助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打擊伊斯蘭國和各種分裂勢力的軍事行動卻擾亂了土耳其的如意算盤,使土耳其「一石二鳥」的計劃正在落空。在領導人埃爾多安個性強硬的第三個因素髮酵下,蓄謀多日的土耳其悍然擊落了俄S-24戰機,但這一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傷及自身,導致俄羅斯對土耳其實行了一系列諸如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制裁與報復。進而,埃爾多安三番五次強硬地對俄羅斯隔空喊話,迫使俄羅斯公布了能證明土耳其與伊斯蘭國進行石油交易的證據,土耳其的國際聲譽也遭受重創。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也為了擴展新的戰略空間,土耳其便轉向了伊拉克。

埃爾多安應該也意識到,在敘利亞問題上與具有反恐正當性的俄羅斯進行糾纏博弈總歸是不明智的,美國在此問題上形式上的中立與歐洲國家實質上的疏離,迫使埃爾多安以表面上支持打擊伊斯蘭國為名,順勢轉向伊拉克。這也並不能排除在土耳其與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石油交易被俄曝光以後,土耳其出兵被伊斯蘭國佔領的伊拉克摩蘇爾地區是為了保護伊斯蘭國,也不能排除土耳其此舉

可能是為培植當地與土耳其關係向來較好的庫爾德反政府武裝,趁亂削弱伊拉克政府的力量,加強土耳其在中東的影響力。

看不見的手:美國意欲重奪中東主導權

中東地區一直關涉美國的國家利益,對美國而言,控制中東的一大原因在於控制其豐富的石油資源,這也是握住世界經濟命脈的捷徑。既為美國經濟的優勢地位提供保障又能藉此獲得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而目前美國在中東地區尤其是在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戰略目標,就是維持一種「有限度的混亂」,使之擁有在中東保持軍事存在的借口從而得以繼續控制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在奧巴馬第一任期內重返東亞戰略的對衝下,美國對中東地區的關注度相較於前幾任美國總而言是下降的,在此期間美國實現了陸續從伊拉克撤軍,但同時,奧巴馬任上並沒有放棄改造中東的計劃,強調打造民主政權使更多的國家發生政權更迭是其任內不變的目標,推翻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便是奧巴馬政府命定的目標。所以美國對於伊斯蘭國勢力在阿拉伯國家間的縱橫捭闔般的攪局,實則懷抱一種樂觀其成的態度,尤其當伊斯蘭國勢力進入敘利亞與巴沙爾政權對抗之後,美國便可以置身事外,對敘境內的伊斯蘭國和其他分裂勢力進行暗中援助即可。2014年美國對伊斯蘭國空中打擊的出工不出力就足可以說明這一點,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以美國的軍事實力打擊伊斯蘭國只會比俄羅斯更強。

而自從俄羅斯出於自己的戰略利益加入戰局,沉重打擊了敘境內的伊斯蘭國勢力,並有「滅絕」伊斯蘭國之勢,而且還趁機打擊了敘利亞其他反對派,極大穩固了巴沙爾政權後,美國的這一戰略計劃徹底被打亂了,不僅如此,俄羅斯與伊拉克、敘利亞、伊朗三國有因為共同的敵人而走向四國結盟的可能性,如若實現則將極大改變中東的實力格局;同時歐盟與俄羅斯也有形成潛在的中東反恐聯盟的可能性,這一切都可能會使俄羅斯獲得對中東的主導權,會有將美國影響力排除出中東地區的可能,但美國在道義上和現實中又無法正面阻止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俄羅斯打擊恐怖主義這一人類公敵的行為無疑具有巨大的合法性,美國若不想喪失其道義性就不能阻止俄羅斯的行為),所以美國這時需要一國來牽制俄羅斯,同時分化北約與俄羅斯聯合反恐的趨勢,這時土耳其因自己的戰略利益需要選擇充當了這一角色,但很明顯土耳其擊落俄戰機的做法並未達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得俄羅斯藉機在敘利亞部署了更多軍事力量,加大了打擊伊斯蘭國和其他反對派的力度。由是,美國在敘利亞碰了硬釘子便進行戰略轉向,於12月1日宣布要派特種部隊前往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筆者註: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據點已被俄羅斯消滅了大多數,但伊拉克在美國的施壓下還未敢邀請俄羅斯援助其剿滅境內的伊斯蘭國實力),希望借反恐重新介入伊拉克、介入中東,以宣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並抵消俄羅斯在該地區可能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但此舉遭到了伊拉克的拒絕,於是土耳其便再次充當了美國的馬前卒。

從土耳其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動作來看,美國才是包括土耳其出兵伊拉克行動的幕後之手,這隻看不見的手,為了達成不便昭告天下的「重返中東」之目的,而最終選擇了土耳其作為其戰略先導和代理人,亦正如文章開頭土耳其人所承認的那樣。

土耳其在11月上旬對俄羅斯和伊拉克兩次有失道義的做法,有其強硬的領導人渴求地緣政治影響力和對歐獻媚的考量,這是一隻外界可以看得見的手;但以土耳其的國力來衡量,尚不足以使之做出甘冒戰爭風險的邊緣決策,以土耳其的聲譽得失來衡量,也不足以使之做出甘冒喪失國際信譽的挑釁,這隻能解釋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火雞」背後的操控。對於原本就局勢錯綜複雜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局勢而言,土耳其的介入究竟會引發何種中長期效應,是仍待觀察的命題。

推薦閱讀:

強攻庫爾德—土耳其這次真要跟美國翻臉了?
活捉一枚女戰地記者,聽她聊聊穿越巴格達的日子 | 會員沙龍
為什麼說國際公約都是一紙空文?
這裡曾經是伊拉克的上海灘,經歷了薩達姆和英美聯軍,現在卻是這個樣子
基爾庫克之戰爆發

TAG:土耳其 | 伊拉克 | 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