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顯識經講解(1)——阿羅漢的所作已辦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釋:「如是我聞」四個字,表明這部經是阿難複述佛當時講經的內容,不是阿難自己講的。「薄伽梵」是指釋迦佛,「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是佛常住的用來講法的一個精舍;大比丘都是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五個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常隨佛各處聞法,護持佛的法藏。

為首的幾個大比丘,各自帶領著自己的弟子眾,跟隨世尊聞法修行。大迦葉帶領五百人,舍利弗也帶領著一部分人,他們合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比丘,大阿羅漢,已經證得四果,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了。不包括阿難,阿難還是初果人,其餘所有人都是四果。阿難為了作佛的侍者,他只能是初果人,不能當四果羅漢,佛不用四果羅漢作侍者,所以阿難故意不證四果,只保持初果人的身份。

佛涅槃後,在大迦葉帶領比丘們集結經典的時候,大迦葉就強迫阿難證四果,把他趕出結集經典的石窟中,說初果人不能參加結集經典。阿難出去後就開始用功,有一天在準備睡覺時,頭剛好要碰著枕頭還沒有碰到的時候,他就證了四果。然後他就去石窟中敲門,大迦葉問他是否證果,並且讓他從鑰匙孔里進來。因為阿難有禪定,只要證了四果,就有神通,於是阿難就從鑰匙孔里進來了。之後就以阿難為首,開始集結經典,複述當時佛講過的所有大小乘經典。

阿難還沒有出家之前世尊所講的經,阿難要如何複述呢?這部分內容,在阿難當了世尊的侍者後,世尊就再專門講給他聽,世尊講一遍阿難就能記住。阿難在場的時候,佛就不用單獨給他講了,他沒有在場講的經,世尊都要再給阿難單獨複述一遍,阿難都能記住。他就有這樣好的記憶力,過耳不忘,就像錄音機一樣,這是他無量劫前與佛一起起修所獲得的殊勝善根。

「漏」指的是貪嗔痴煩惱;「盡」是斷盡,貪嗔痴煩惱都斷盡了,叫作漏盡。斷我見證初果以後,修出初禪定,開始斷除一部分煩惱,證得三果。初禪定發起以後先斷貪慾煩惱,再斷嗔恚煩惱,再加初果的三縛結的斷除,這就斷除了五下分結,到四果的時候再斷除五上分結。這時,凡夫異生的散亂心、我慢心、對三界的貪愛、我執、我愛等等都斷除了,即意根對自我的執著性斷盡了。所有的貪嗔痴慢疑惡見這些見思惑都已經斷盡,對三界法一點貪愛也沒有,這些煩惱都通通斷盡,就是「漏盡」。如果還有煩惱就有漏,有漏就不能出三界,仍然在三界里受苦。

比如說三果人還有我慢我執煩惱沒有斷盡,他就不能直接出三界,他可能要在中陰身里再思惟觀行,斷盡煩惱以後才能出三界。有的三果人命終升天以後,在天上再斷除剩餘的煩惱,之後才能出三界。煩惱能把自己束縛在三界六道里,不能出離,因此每個眾生必須在了斷煩惱以後,才能出三界。只有證了四果阿羅漢,具有盡世間智,才能了盡三界世間法。也就是說阿羅漢們都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五陰滅盡,以出離世間,這屬於小乘人的智慧。阿羅漢們都具足一切智,具足出離生死的智慧,叫作慧解脫。

斷除了煩惱才能獲得自在,這個「自在」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七識心的自在,沒有了煩惱的束縛,對於世間一切法,心無掛礙,心得解脫,不受束縛。當然,世間一切法不包括大乘法。對於大乘法,阿羅漢還是不自在的,因為他沒有證得大乘法。但在五陰世間的世俗生活當中,他的心是自在的,能夠不被任何六塵境界所束縛,對三界的貪愛結縛全部都斷盡,他們的心已經得到了解脫,智慧也已經得到了解脫。心解脫就是心得自在了,智慧解脫最起碼是慧解脫的阿羅漢。

阿羅漢分為慧解脫和俱解脫兩種,慧解脫的阿羅漢只是修到了初禪定,還沒有修到四禪,沒有五神通,他在智慧方面已經有能力獲得解脫。什麼叫以智慧獲得了解脫?就是說他以這種智慧就可以出離三界,雖然他還沒有三、四禪定,但是他有初禪定,他的煩惱斷盡,沒有煩惱和我執的束縛,他命終就能滅盡五蘊十八界,出離三界。有解脫的智慧,就能不再被世俗法所系縛,這叫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原文:於去來今。照了無礙。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辦。棄大重擔。獲於己利。已斷流轉。生死有苦。以正智力,善知眾生。心之所趣。如是大聲聞眾。長老舍利弗。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俱在會集。

釋:這些阿羅漢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法,都明了通達無礙,這是俱解脫阿羅漢所具有的神通道力。對於四聖諦的觀行,佛在《雜阿含經》中講過,觀行五陰的虛妄,還要觀行過去世的色身和覺知心的虛妄;觀行未來世的色身和覺知心的虛妄,觀行這些法都不是「我」;觀行現在世的色身、現在世的心行、現在世的識心,也都不是「我」;觀行過去、未來、現在的五陰,無論好的五陰、不好的五陰、粗的五陰、細的五陰,全都不是我。這就是「於去來今照了無礙」的意思。

慧解脫的阿羅漢也能如此觀行,也證得過去、現在、未來世的色身和識心覺知意識,都不是「我」,於去來今照了無礙。阿羅漢不僅認識到了現在的我是虛妄的,也同樣認識到未來世的我也是不真實虛妄的,因此他們就不欣樂於未來世的色身五蘊,才能夠滅了意根對自我的貪愛,命終就能滅除五蘊,滅除意根第七識,出離三界。如果對未來有一念的喜心,這就是一種系縛,不能出離三界。要想出離三界,他連這一念的喜樂心都沒有,對未來世一點希求都沒有,所以才能夠照了無礙,從而達到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出離三界。

那伽梵指龍族,這些阿羅漢就像大龍一樣有力量,如實奉行佛之教導,一生求解脫就得解脫,棄捨了生死的沉重擔子,從此解脫休息了。四果阿羅漢常常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所要作的就是斷盡貪嗔痴煩惱,能夠出離三界得解脫,這是他們一生所要作的事情。「所作已辦」就是該作的事全部都作完了,三果阿羅漢還不能這麼說,只有四果羅漢才可以這麼說。因為三果人還有煩惱沒有斷盡,我執我慢沒有斷盡,四果阿羅漢所有的貪嗔痴煩惱都斷盡,諸漏已盡,才能說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棄大重擔,這個重擔是什麼呢?五陰十八界就是個生死大重擔,五欲六塵就是個大重擔。阿羅漢能夠棄大重擔,心無煩惱,三界的負擔都沒有了,也不管眾生苦不苦,卸下所有的包袱和擔子,衝出三界。獲於己利,自己終於得到利益,能了生死苦,得解脫了。阿羅漢只要自己能出離三界,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其他的就不管了;學佛的人如果都是這樣的心態,佛法就不能延續下去,佛法就將滅去,後世的眾生,無人宣傳佛法,無人教導,眾生也就不能從佛法中獲得什麼利益,生死苦惱不能解脫,常處黑暗深淵。

所以說小乘阿羅漢法,不是究竟的法,只能修學一段時間。我們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小乘佛法雖然不可避免一定要修證,但是不走涅槃這條路,自己成就以後還要利他,這就是菩薩的發心。菩薩心量廣大,不但要度自己,還要度和自己一樣受輪迴之苦的所有眾生,使他們同樣都獲得究竟的解脫,那就是大心菩薩的所為,所以菩薩也叫大心眾生。

「已斷流轉生死有苦」,阿羅漢們已經截斷了流轉在三界的生死之苦,「有」包括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即欲界有欲界的法,色界有色界的法,無色界有無色界的法,這三界的「有」都是苦。不但三惡道是苦,我們人道也是苦,那麼天人的呢?他們也同樣有苦。在「樂」當中有沒有苦?樂當中也有苦,而且這個所謂的「樂」本身就是一種苦,樂過後也是苦。

佛說的苦,有苦苦、行苦、壞苦三種。天人雖沒有苦苦,但是還有行苦和壞苦,因為他們的那種樂不是永久的,是留不住的,早晚會消失,這種苦叫「行苦」。樂的感受消失了,就叫「壞苦」。尤其是臨命終時,天人會有五衰相現,一、身體臭穢,二、花冠萎謝,三、衣落塵埃,四、兩腋出汗。天人的身體會變得臭穢難聞,沒有哪個天人願意去接近他,都躲避遠離他;天上的寶座坐不住了,頭上的花冠也枯萎了,原來衣服都是乾乾淨淨,永遠不落灰塵,現在衣服就要灰塵了,兩個腋窩也出現汗臭了,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就表明天人的生命快要結束了,他要受苦去了,這叫天人的「五衰相現」。這三界當中的生死有苦,阿羅漢都已經斷盡了,未來不再受生死苦受,不再來三界受生。

「正智力,善知眾生心之所趣。」阿羅漢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獲得解脫智慧,具足一切智,以此智慧,就能如實觀察眾生的心行,到底趣向於哪裡。見眾生所貪所喜樂的法,就能知道眾生命終會趣向於六道里哪一道,也能知道眾生是否能獲得解脫,入無餘涅槃。大多數眾生的心都在貪著三界世間法,未來不可能擺脫世間法的束縛,都要受於六塵的束縛,趣於六道,趣於世俗五陰,趣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出生死輪迴。

在這大會之中,聲聞眾以舍利弗為首,長老是對阿羅漢的尊稱,已經證了四果阿羅漢的人叫作大聲聞眾,長老舍利弗在他們當中是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居於聲聞眾的首位。無數菩薩摩訶薩在大會中列在大聲聞眾的後邊,表示菩薩摩訶薩有很多是在家眾,出家眾裡面比較少。佛在世的時候以出家眾為首,所以先表出家眾,再表在家眾。聲聞眾弟子和菩薩眾弟子都聚集在世尊講法的法會上,聽從世尊教誨。


推薦閱讀:

證阿羅漢果位的修持
阿羅漢,菩薩的法緣慈

TAG:阿羅漢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