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代的「為官之德」

中國古代的「為官之德」

2009-04-25 10:43:27|分類: 古代社會研究 閱讀156 評論1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 文化大觀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核心提示:古人云,為政以德.無德者若是身居官位,是下屬百姓之災,反之,則是百姓之福.為官有術,修德為本.

1、儒家的「官德」――為政以德

自古以來,為政者大多看重道德力量,講究以德服人。古人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於為政者來說,德為權之靈魂,權為德之體現。以德行權為民之大幸。

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這是儒家德治論的主張,儒家繼承和發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罰」,但也進行了改造。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主的權力,高於國家及法律,是區分「仁君」與「暴君」的標準,是執政、司法的指導方針。「為政以德」表現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輔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殺」。

儒家管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這就像將「德」放在北極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圍繞著它而運轉的。因此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範,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在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唐朝的魏徵提出的作為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必須要考慮的 10個方面,即《十思疏》,全面地提出了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對以後儒家「德「的管理思想起著重大的作用。這10個方面是:1)領導者一有慾望就要想到應有所克制;2)將有作為,就要想到如何安定百姓;3)位居高位,就要想到謙虛謹慎;4)擔心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容納百川;5)遊玩安樂,就要想到世間事物不可能全部享受;6)擔心鬆懈,就要想到凡事都應有始有終;7)擔心閉塞,就要想到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8)打算賞賜,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喜而濫賞;9)擔心讒言,就要想到修正自身以遠避小人;10)打算懲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怒而濫罰。

「為政以德」的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眾星共(4)之。』」

【注釋】

(1)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治,即「德治」。

(2)北辰:北極星。《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 南朝梁何遜《閨怨》詩:「思君無轉易,何異北辰星。」

(3)所:處所,位置。

(4)共:同拱,環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國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評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古人云「天上眾星皆拱北」,所謂「眾星拱北」指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北即北辰(北極星),就是我們東方文化所說的北斗七星,西方文化所講的大小熊星座。在夜晚,我們從浩瀚的夜空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北斗七星和他不遠處的北極星。古代的天文學家發現,一年四季,天體星座的移動,好像都是以北極星作為中樞,在聽從他的指揮和調遣,眾星拱衛著他,繞著他轉動。白天,北斗星隱去,沒有人感覺到他的重要,甚至沒有人感覺到他的存在;可當夜晚,面對黑暗,人們內心茫茫然而不知道邁向何方時,北斗星如約而至,給大家指引著方向,讓大家辨別自己應該到達的目標。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好象孔子的72位大弟子都誠服孔子一樣。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一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麼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這是要求管理者通過自身的模範行為,把一定的價值觀念,灌輸到組織成員的頭腦中去,使之轉化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為,不是通過外在的而是通過內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積極的東西調動出來,實行內在的管理自我控制,來達到管理的目標。

2、儒法並行的「官德」――明德慎罰

古代中國是官本位社會,一切社會生活都從屬於政治。因此,古代社會對「官德」的重視是前無僅有的。一直影響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上是儒法兩家,它們對古代官德的塑造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又以儒家的「仁政」思想影響最為深遠。

儒家思想對官員的道德教化主要集中為道德上的自律教化。這種道德自律教化思想在儒家經典中隨處可見。就孔子而言就有「為政以德」,「道之以德」(《論語·為政》),「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除了思想上確立一個以「仁」為目標的道德自律原則,儒家還提倡人要「自省」與「自責」。如「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論語·里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論語·學而》)。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用《中庸》的一句話來解釋人人要作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尤其是官員要「治國平天下」也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先修身齊家。在儒家思想看來只有身修家齊才具備成為官員的條件,也就是說要做官就必須先具備官德。

與儒家思想同時作用於中國古代「官德」的是法家。法家思想主要提倡的是以「嚴刑酷法」來約束個人行為,包括官員的道德行為。戰國時期慎到在其著作《佚文》中提出「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和謂之不法」,主張政府要依法行事。韓非明確提出「吏者,平法者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法也者,官之所以師也」(《韓非子·說疑》)。這就明確提出了以法令來約束官員的行為。在古代中國一直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旨,法家思想僅處於從屬地位,所以在「官德」問題上,古代中國社會基本上還是以儒家的道德自律為主要方式。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宋朝已經發明活字印刷,而到明清還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
為什麼古人的人均壽命那麼低。?
推薦一本介紹中國古代服飾髮飾穿戴裝束等等最好帶插圖的書?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希臘?
東漢劉秀統一中國重建王朝的過程如何?有那些重要的戰役?主要的將領以及敵人是那些?

TAG:中國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