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筋經專題」系列2

真傳易筋經補編少林易筋經十二式圖解真傳易筋經王洪欣傳授韋陀式易筋經周潛川精解易筋經十二式之淺注修鍊易筋經的秘訣-謝遠基易筋經義堂內修韋陀十二式之韋馱獻杵練法解說增力一號 讓你擁有驚人臂力大力神功15天大見成效!48天超乎想像!真傳易筋經補編【張義尚】筆者前輯《真傳易筋經》,乃將黃克剛老師當年所授輿公山人世代秘傳之易筋經加以整理。發表於《氣功》雜誌1995年6—9期,旨在為有志於修習道家功法者指出一條簡捷而效速之途。此後函詢者紛紛,實難一一遍答,為進而闡釋該法,使讀者更為明了,故今作此補編。道家養生功法之第一步就是築基。築基有先後天之分,古哲多未明示。唯孫汝忠《金丹真傳》有明白指示,此外練道家獲大成就者張三丰有「後天築基」歌,歌曰:「氣敗血衰宜補接,明師親授口中訣。華池玉液隨時吞,桃塢瓊漿逐日吸。絕慮亡思赤子心,歸根復命仙人業。丹田漫暖返童顏,笑煞頑空頭似雪。」蓋後天為先天之根本,物質為精神之根基;修好後天,先天自見。故佛家密法有心氣不二、脈解心通之論;在道家學說,以人身不外陰陽,陰陽即是性命,故千言萬語,隱喻百端,無非是講如何掌握陰陽,實修性命而已。陰陽之理是一,陰陽之事則迥異。道家重事不重理。事分內外,外事指地元爐火、天元神丹,目前已成絕響。內事指人元金丹、同類陰陽,目下亦已成魯殿靈光,真知者稀,且修此者關及福德因緣,亦非一般人所可問津。故今補編所談,皆就人身整個後天形(包括精)、氣、神三者鍛煉而言。這一功法,在道家稱「煉精化氣」。但此精非淫慾之精,故此處所說之形,就整個人體物質精華而言,即外而皮毛、肌膚、經絡、骨髓,內而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皆在其中。養生方法無量,但總不出此形氣神之三調。又調雖分三,但總是一體,即形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反之,心調則氣調,氣調則形調。煉精化氣即是調形之功,鍊氣化神即是氣化還原之法,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即是煉心養神之妙。精氣屬命,虛寂靈感屬性,形氣並煉,即性命雙修也。又須知精氣有形,心性無相,而氣為形神調和之中介和樞紐,故道家功法特別重視氣化、調息,古之養生家有鍊氣之士別名。形、氣、神三者固然不可分割,然在具體運用上卻不無有輕重之偏向。是以煉精化氣即築基,內容包括導引、武功、鍊氣服食、行善積德等。道家南宗之極功,同類陰陽之築基、得葯、結丹亦屬此部。此皆偏重於鍊形。形固則氣神無有不隨之而含宏光大者也。及至鍊氣化神,即進入忘形養氣之境,此時自當以鍊氣為重。這與三元大法中之煉己、還丹與溫養,正相當也。最後還虛合道,純以煉神養神為主。此時通天徹地,無形無相,與宇宙界合而為一矣。至此,如司馬承禎曰:「淺者唯及其心,深者兼被於形。」所謂化形而仙,與佛氏之涅般虹化相當也。簡易萬全功法我在前編《真傳易筋經》中,有些地方未予詳述,乃是讓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研究有素者可據本人情況量體裁衣,自作活計,而有些人就難領會;又,動功方面沒有示範,這些都是遺憾。如「外壯神勇歌」釋「九易筋骨成神勇」的一步功夫,原來傳授需童男(女)推揉拍打,這行之較難;而導引動作達三百餘式又嫌太繁,雖經黃師緊縮成「五行動功」,但有動作機械斷勁之感,不似太極拳之連綿自然。今據我個人六十餘年研習之所得,整理出簡易萬全功,該法簡便易學,而內涵深邃,習之有利無弊。本法分內外二部,今分述如下。一、動功修鍊法1.預備法:首先是立志修身,認識真我。《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返身而誠,樂莫大焉!」釋迎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南宗初祖張伯端說:「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儒家強調:「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有為者亦如是。」凡練習本法者應具此信心,認識自己和前輩一樣,無欠無缺,根據本有而不甘居下流。這是思想上要作到的第一步。其次是納清吐濁,轉換形骸。即用《真傳易筋經》前編「九轉呼吸法」中預備功法,以「哼、哈、嗨」3字9出濁氣,此為早起時必行之功。若在平時,則於認識真我之後。以鼻吸口呼。靜、緩、勻吐出濁氣3次。意想全身轉換為光明無瑕之清凈幻身。因心氣本來無二,心轉則自然身轉,故可全身皎潔如秋月,光明似水晶而住。此依藏密無上瑜伽直觀自身為本尊之理趣而建立者。2.正修法:人身氣化賴五臟六腑以進行,臟腑互有聯繫,互相制約,又與身外大自然相通。欲平衡陰陽,促進氣化,當從治理臟腑著手,尤其治臟更為重要,臟治則腑亦治矣。(一)修補五臟法(1)清金——開天引氣,內煉所宗。肺臟位於體腔中至高之域,為「五臟之天」,專司吸清吐濁,內外二氣之轉換。潔身始於此,如開天門,乃一切修身養生之所宗奉。具體作法是,心神寧靜後,全身放鬆,兩目向前平視,舌抵上齶齒間,兩足先正立(足尖分開或併攏俱可),隨後左腳向左方平開一步,使兩腳距離比肩略寬,頂頭拔背,沉肩墜肘,兩手下垂,展指鼓掌,下身塌腰坐胯,氣沉丹田,使兩足有下沉感。如人地九尺,再意想全身舒活、自然、愉快,放銀白色光亮,空明晃耀。安穩不動。此是無極樁式,最少站三五分鐘,多多益善。隨後兩手輕柔勻緩地向前上舉,直至頭之兩側,手心向前,舉手時與吸氣相配合;再由呼轉呼,兩掌心翻向左右外方而下落,至與肩平。(2)安神——氣能益神,金火交融。肺屬金,主司呼吸;心屬火,主司血液循環。兩者相輔相成。若以氣化論,金由火煉而益堅,火由風鼓而更熾,金火交融,紅白兩光所結,陽焰彌天,氣血並茂,生命之力旺盛。具體作法是承上式,於呼氣將盡轉為吸氣時,意想身放紅光,與白光融和。動作上兩手亦不停,隨之轉腕向下、向內、向兩肋下腋窩穿去,身胸仍穩住不動。接著吸滿轉呼,身仍不動,兩手轉至與乳平,掌心向上,直向前面平伸而去。(3)益腎——火入水中,本固枝榮。如上風火交融,若無腎水相濟,亢則成害,故必須引離火下入坎水之中,則水火既濟,地天成泰。腎為先天之本而益固;腎又為肝母,母壯能益子,肝木亦能受蔭,故曰本固枝榮。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身向下俯,兩手翻掌,掌心向下,觀想紅白火焰迅速下流,直人於藍黑色腎海湧泉,和融而成紫色之光。吸後即轉為呼,兩手隨之沿腿上移,恢復身體正立,兩手約撫於髖骨少腹兩側。意想全身上下內外顯現白紅藍黑和融所成之紫色光明。(4)疏肝——木金交並,四象和合。肝屬木,木得水蔭後木氣自能上升,以益心主;又肝司人身兩脅,木氣暢旺,臟氣無有不壯旺者。至此金木水火,互為制約,互為生扶,所謂金火相拘,水火既濟,木金交並,為四象和合歸根。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身隨之後仰(盡量翻仰,會使氣充兩脅),兩手從髖骨再向左右分開至後背,使掌心緊貼兩軟腰部,兩眼遙望天空,意想宇宙間充滿白紅藍黑紫青綠之光明。氣吸足後即轉為呼,兩手離開軟腰,向後、向左右劃圓弧而上,至與肩平,略成「一」字,而兩手心相對應,若將起抱狀。(5)厚土——土資萬匯,其德唯容。脾屬土,內應胃府。土載萬物,為後天之本,肺心腎肝四臟皆賴後天脾胃水谷之氣以資給養與運化,就如上節所言四象和合,亦賴中土調和,所謂「五行全要入中央」。中央意土色黃,無物不包藏,故曰「其德唯容」。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以腰為軸,向後收縮,而同時臀部卻反向前送,使成縮尾狀。並且兩手由左右外方再儘力向左右、向前劃大圓弧,彷彿囊括宇宙間真氣無遺,然後又向內、向後收至胃府,內外上下金光燦爛,兩手同時收至脅下。隨即由吸轉呼,兩手轉腕,向後、向左右橫撐,直至前下方兩膝之外。注意:以上5式,第(2)與(5)兩式均有兩手收腕至脅下之式。但第(2)式系由左右向下向內收來,收至脅下時隨之手心向上,兩手向前平伸而出。第(5)式由前向內上來,收至脅下隨即轉腕,兩手心向左右膝外方,即兩手向下、向左右撐出。兩者轉腕動作恰恰相反,宜知之。(二)通調經脈法此為本法動功的第二段。人身十二正經、十五大絡,以及奇經八脈,另有孫絡、浮絡,乃是臟腑與各器官、各系統之聯繫通道,一如電器電話系統之通路然。五臟既修補,經絡當通調,方能顯示出整個人體生命之巨大能量和活潑靈機。經絡系統中,沖、任、督、帶四者最重。此系根據內經學說而言,若就更深的人體生命科學而論,則人身既是統一體,並且是開放性的巨系統,身之與心是二是一,心即是身,身即是心,心身氣脈,不可分割。大周沙界,細人微塵,彈指完成八萬劫,一毛孔轉大**,此近人「全身無處不氣路,無處不丹田」之說所由出。此種經脈系統之調整,能使形質由粗化精,由鈍轉妙,能量由淺入深,由小變大。道家之導引功,佛密之金剛拳(不死運動),皆是本此理論而建立者。以下分述之:(1)通任督——理任通督,接連四末。任為陰脈之海,督為陽脈之海,接連四末,包括手三陰、足三陰、手三陽、足三陽,即是道家之小周天和大周天的經脈通路,此節功夫,乃是人體的縱向採氣納氣法。至此當觀全身空明如水晶,前有紅明之任脈,後有微帶紫蘭色之督脈,或者直觀全身空明通透如虹霓。承前由呼轉吸,手足陰脈與任脈相通無礙。隨頭身向下俯,目視尾閭骨尖,如欲以口咬尾閭者。隨之頭向上仰,身向前上鑽腰脊下偃,臀部後上翹,全身陰脈貫通,有充實暢通而無礙感。此時由全身陰脈收攝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合為一體。不停由呼轉吸,兩足隨之蹬勁,緩緩使全身上起,恢復到入手立正之站式。同時收攝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充實於我之足三陽、督脈、手三陽等處。(2)通側帶——橫通八極,活側固帶。此為橫向理氣採氣之法。凡身之側脈宜活,帶脈宜固。承上不停,由呼轉吸,頂頭拔背,沉肩墜肘,緊縮帶脈,氣沉丹田,全身鬆開,外與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渾為一體,隨由前向左,向後平轉,上身盡量左旋,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動,右手撫於左胯外側,左手掌撫於右臀之外側。吸後轉呼,身手隨之向右平轉,回復到正立之式。再不停吸氣,上身盡量向右平轉,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動,左手撫於右胯外側,右手掌撫於左臀之左外側。吸滿隨呼,上身向左平旋,恢復如前正立之站式。(3)通全身——徹地通天,無物能礙。前之直通、橫通,尚有定位、定點、定向,至此轉入無方所,無時限,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與法界合而為一,虛空亦復粉碎之境。隨將兩手仰掌上提,約至臍上膻中之位,不管呼吸。不停,以腰腹為軸,引右手仰掌,向左向前上方穿出,約與目齊,左手同時變俯掌,緊沿右小臂之外,由膻中經左肋,向下向後抽拂,亦可以肘倒殺。不停,隨轉左手仰掌,向右向前上方穿出,高與目齊,同時右手變俯掌,緊沿左小臂之外,向右向下後抽抵。如是左右手上下前後交叉相反穿刺倒抽,其動作路線皆呈螺旋形,同時以短吸短呼應之。如一吸而右穿左抽,一呼而即左穿右抽,如斯任意而行。最少連作12遍為準。前此兩段動功,連行若干次(量力而行,不宜勉強)。至不欲再行時,以意念收攝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歸於神闕,想我即宇宙法界,宇宙法界即我,內外凝固,合而為一。如果至少三五分鐘。一趟功圓。按:此為老年體弱者每趟功畢之尾功,若年壯體實之士,還宜依靠前編善後尾功,修還虛解座法,宜知之。必須注意的是,實際鍛煉時,學者必須靈活自裁,因應變化,尤其在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上,篇中只是示例,如清金中開天引氣的一式里,兩手上舉吸氣,向左右分開下落至與肩平,呼氣是一個呼吸,其實還要與動作的快慢、剛柔相配合,若上舉緩慢而柔和,呼吸也很短促時,也可在上舉時即有兩個三個呼吸,甚至完全不管呼吸,如練太極拳一樣。兩手左右分開下落時也一樣。但在上舉之初必是吸氣,上舉完成之時,必是吸氣之終。至於兩手分左右下落之初,必是呼氣,落至平肩之時,必是呼氣之終。余可仿知。又按:道家的導引、佛密的金剛拳,都是著眼於形氣的鍛煉,在一個高級功法的整個進程中,動靜各有其宜。是依功法本身的需要而決定的。故動功不比靜功,一般都是依師而修,何時當修?要怎樣修?都要靠師傅指示。不當修而修或修而不得法,都易出故障;若當修而不修,則功夫難以進步。需知動功的重要性,根據密宗經典和上師傳授以及歷代祖師傳記,有專修金剛拳而即於座上解脫,肉身虹化而入涅槃的,在內家武術中,也有技近乎道的說法。也有由武入道以致成道的傳說(如金道人)。不過靜功是無為心法,多賴自悟,動功是有為法門,專賴師傳。若不遇明師,怎麼辦呢?個人的看法:除本功外,太極拳(以楊吳兩式為優)可當首選,若圖精簡扼要,金家功夫的開合功法,是大可值得利用的。但也都離不了得有明師的言傳身教。故紫陽真人曰:「始於有作無人見(看似簡單平常,多不注意),及至無為眾始知(功能出現,方感神奇),但見"無為』為要妙,孰知"有作』是根基。」善後除障法不拘練動功或練靜功,每一趟功畢之後,須更明了憶念自己不是庸俗渺小之軀,明確認識真我,並明確真我的價值和責任,精進以赴。收功,不是教你休息、散亂、放蕩和胡思亂想。而是要你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過活,努力實行你所應當去做的一切。也就是把行動與生活打成一片。儒家說:「吾日三省吾身」,也是這個意思,但還不夠!這是本法與其他一切小術、小法、小道不同的分界線所在。若見時間不斷推移,空間不斷顯現諸法,遂忘失真我,隨緣妄行,皆是障礙,必須除之!方能善後。除障之法:第一,是常觀自在,不昧真我。如上已說;第二,是明我本體無欠無餘,一切含靈、非靈(包括所有動、植、礦)也無欠無餘,和我一樣,平等平等;第三,是隨時體查身內身外所有一切信息,善則守之行之,惡則去之忘之;第四,是徹底明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平常、平常!如是如是;第五,是要隨時存心光明磊落,不為己私。寬以待人,嚴以責己,謙虛謹慎,助人為樂。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有惡念惡行,當憐憫之,多方潛移默化之。二、靜功修鍊法動功與靜功,一陽一陰,猶如太極之兩儀,陽之與陰,各有妙用,各有所宜,可以專修動功或靜功,也可以二者合修,以一功為主,另一功為輔或二者平衡。大抵動靜合修者,早起宜先靜後動,夜功宜先動後靜,都是直接相連,在前者先修前行預備法,動、靜都是正行,正行修畢,方接修善後除障法殿後,這是一般的配合次序。但也有例外,當因應取捨之。易筋經靜功正行,是以本身陰陽為主,凝神調息,性命雙修,以啟迪先天之法。入手須明後天的幻身,來自母體,而在母體與母相連之處,唯是臍帶,乃先後天陰陽二氣交會之所,故古仙云:「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乃修道者探求玄關、建立法基比較適宜之所在。故收心入靜之後,即當凝神於斯。亦即兩目寂照於是,兩耳返聽於是,全神內守於是也。靜功是入定之前行,由靜入定,功深者,行往坐卧,皆是修持,甚至亦無入出之可言,但初學靜功入門,一般都用坐式,尤多強調七支坐(雙翻趺坐法)。但由於生理、年齡、習慣之不同,亦不應過分勉強,故單趺坐、仙人坐、天王坐等,亦可隨宜。易筋經靜功入門,除坐式外,尤重站樁式,其法與動功第一段清金中之無極樁無別。隨以手結太極印(亦稱子午連環訣),即男子右手在外握左手,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無名指根節(女子相反),覆於臍輪之上。或以右掌重疊左掌之上抱臍輪亦可,如跏趺坐、手結三昧印亦可(圖2)。隨即默查臍輪內動氣之根蒂,氤氤氳氳,杳杳冥冥,用逆呼吸法,內氣升則外與鼻吸相應,而覺宇宙之真氣從全身八萬四千毛孔而攝人臍輪,使全身皎潔晶瑩,內氣降則外與鼻呼相應,而感全身內外、臟腑、經絡、筋骨、皮肉渾為一氣,變為光蘊之身,與身外宇宙之凈光真氣合為一體,天地人三才一貫,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如斯久之,則「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自可親見「玄關一竅」矣。此以靜修氣神為主之功法,可以激發人體之潛能,打通天人合發之秘鍵,功淺以氣為主者,每座最少應修百零八息;若功深以養神為主者,或年老體弱不堪修習動功外壯者,則每次至少應修1一2小時以上或儘力而為之,總以多多益善。功能啟迪先天,打破後天陰陽時空之限制,而與三維四維以上之宇宙相應,並可與高級生命之靈體相通。關於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之法,可參閱1982年《氣功》雜誌第10期拙著「胎息經注釋」和1993年第10期「就胎息經注釋答讀者問」兩稿,至於以煉神為主之修習法,即是見性明心之事,佛氏言之至詳,當於金剛、圓覺、楞嚴、法華、維摩、華嚴及禪宗語錄中求之;其在道家,則又當讀周易、內經、老子、莊子、關尹子等古籍矣。為了聊示一斑,姑輯古哲訓示數則如後,以資啟悟:圓覺經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一了知,不辨真實!宋張拙秀才悟道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一作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煩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畢。諾那上師大圓滿觀:無修元證無證者,無取無舍任運住,真實體性真實觀,所見一切皆法身,法性自性互含攝,明體之上無生佛,瑜伽者於此認得,即是本來大覺王。證驗舉隅為了能對學習《真傳易筋經》有啟發借鑒引深的作用,本處只選取了具有這方面代表性的安徽安慶石化職工大學教授余兆祖同志的來函,又因余君信幾乎涉及了整個的佛家、道家、中醫學說的探索和實踐,為了精簡內容,我這裡只摘錄了他對於易筋經方面的實踐和認識。余君浙江紹興人,出生於1945年,1968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分配到青海工作,1973年患肝炎、體質大為下降,遍服中西藥而罔效,因而研究中醫和道、佛學說,並堅持實踐,才打開了他的困境,還得到了法樂,現節錄余君來函如下。「老師於近年來見諸於刊端的大作,如《道家養生內煉諸家舉要》、《再談修道》及1995年連載的《真傳易筋經》等,弟子均悉心研究數過。晚學於近年來,游心於道藏釋典,就粗覽所得,皆未出老師《舉要》一文所舉之脈絡,師以六十年所得凝於一文,可謂薈粹精華,綱舉目張,而諄諄提掖後學之情亦滋於言表,讀之感人肺腑,可謂曉之以道,動之以情。」「我1973年因患肝炎,體質大為下降,為尋求康復的方法,開始研究中醫藥、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然遍服中西藥物而未效。1980年在身體瀕於崩潰,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接觸到修道方面的書而開始步入修道之門,煉至10天,即有一股清涼之氣沿督脈升頂。又7日,丹田中有如大氣泡翻滾、沿任脈衝至面部,整個面部抽搐、全身跳動,精神即為之一振,從原來一頓飯只能吃幾口,一下就增加到一頓能吃一大碗。遂感到練功的確是太妙了。故從1980年至今已歷16個年頭,除每日練功不輟外,繼續系統地研究各種中醫、道家、佛家經典,為了能對道家的修鍊術有個全面認識,還自費購買了全套《正統道藏》和《藏外道書》及坊間所傳各種版本的道書,藏書已達數萬冊。為使資料的整理工作更為有效完善,我三年前還自費購買了電腦,並組織了一個炎黃文化讀書會,有十個志同道合修鍊多年的道友,定期地在一起研究佛道經典和道家丹法。」「我是從1980年開始研煉道家內丹,由於未能得明師指點,故只能從研讀丹經慢慢摸索,所依口訣,只是三豐祖師《道言淺近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勿忘勿助。故至今還不甚清楚內丹修鍊的全過程。只記得煉到1985年時,全身如火燒,鼻息似噴火,後來就在丹田漸漸地聚成一個如同乒乓球大的灼熱氣球,每天煉功時熱,不煉功時,甚至晚上睡覺後也灼熱難忍。如此持續了將近兩年。後來漸漸覺得全身毛孔開啟,中脈貫通,可以接收到種種信息。呼吸也時時進入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狀態。此後從功法來說,就只用無為沐浴,溫養還虛。丹經曰:"沐浴成空,則成仙機,不成空就落左道旁門。』如此義溫養了近十年。不料到近幾年,"常感有陰虛陽亢的景象出現:不能吃造火的飲食,不能穿太陽晒乾的衣服,有大量濁氣從雙腳排出,還有出現了大圓滿金剛練覺受等等。」「目前,晚學除了按一般的練功原則,在四正時,正式地打坐外,在行住坐卧之中,每有片暇便凝神調息,都可進入良好的功態。此外,針對自己體質的特殊情況,辨證練功,每晚到戶外采星月之陰氣以平秘自身之陰陽,並避免吃一切可能動火的調料與食物,用專門的乾淨鍋來煮食物吃,經常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儘管已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有時還是會因誤吃食物而引起上火。若辟穀時,就感到身上最為舒服乾淨。」「晚學於11月初又系統地將老師諸文細細揣摩一遍,感到我初入門時所自悟的方法,竟完全與"九轉呼吸』的"第一轉、服氣』相同。一初煉時,由於未得明師指點,我只能自己探索。初從太極拳"氣沉丹田』而悟,嘗自問自答曰:"何為氣沉丹田?』答:"氣要達至肚臍以下。』問:"如何得知氣已到臍下?』答:"則必以意隨氣而下。』亦步亦趨,同歸於丹田。出則意氣相隨,亦步亦趨,同從鼻送出。如此日日不忘,時時相續,漸調息至細長勻深,或3分鐘1息,或5分鐘1息。煉至10日,丹田躍然間出現一熱氣團。又於日常行住坐卧之中,甚至吃飯、讀書或將睡著之際,均惺惺昧昧,若有若無地操煉之,發現確是"一日中,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最妙莫過於午睡中之煉,息調勻後睡去,及至醒來,呼吸仍在不調自調之中,丹田乃至全身,都蕩漾在一片浩然溫煦的真氣之中,真覺得雖未成仙,但神仙的境界已心領神會矣!故與此法特別相應。第二轉未曾出現;第三轉無意中也過去了。第四轉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第五轉的大停氣功夫,當時是否出現,已記不清了。第六轉導氣未煉。但到1985~1986年,出現了丹田熾熱,全身火燒之象,似乎與第八轉火氣相應,當時雖未如師文所示之法來煉,也未吃壯陽之藥物食物,但特別喜歡吃花生米。1988年後,功夫似徑入第九轉伏氣,鼻息似有若無,自在寂照,境界體驗頗多不提。但總是丹田溫度過於熾熱。對照師文,發覺我往日之弊端,均出自略去第八轉水氣功夫。故從今年(即1996年)11月4日起,每日2至3座,均補習水氣功夫。每隨觀想月輪,及至清涼之菩提月液從頂灌下,潤澤全身,則涼爽舒泰之感難以言狀。及至11月11日,往日之一派火感景象已糾至95%以上,可謂桴鼓相應、立竿見影。另善後尾功也很重要,吾往日每坐中還虛功雖作,但遠不及此完善"解座法』中之煩逆轉也極有特色,一般的收功法均是收入丹田,而此處是"愈轉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轉畢,果如其文。每初上座,以"哼、哈、嗨』三字吐上、中、下三焦之濁氣也很重要。按文操習之,只覺得終日唾液源源而來,全身格外地感到輕鬆舒泰。我素不喜坊間丹經動輒任督周天運轉,而崇尚老子"清靜自正、無為而成』之道。老子曰:「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真傳易筋經》與老子之旨頗合,可謂是修道書中之珍本無疑。」從上可見,余君是一個性格內向,學識淵博,夙根深厚,願力廣大的真誠修道者。其次,余君的科學眼光、求實精神、革新理論、堅定毅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余君修持整個16年的過程中,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第一是由於他已有相當的定力,故他對外界的影響特別敏感,證明了人體這個小天地與身外宇宙這個大系統確是息息相通的。故參同契說:「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第二是對於調理氣血,升降水火,全憑臨機應變,轉換陰陽,故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呂祖說:「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余君對外界的影響刺激既敏感,而對於升降水火,又能靈活掌握,量體裁衣,自作活計,所以雖無明師指點,也能練出不凡的功能來。這與他平日讀書之淵博是分不開的。不過對於同類陰陽問題,則仍是未能超越「饒君智慧過顏閡,不遇真師莫強猜」耳。尾跋練易筋經能出生神力,是武術界有名的功法,當我學習此功時,也是抱著這個目的而去的。猶憶黃師 設儀(在涪陵藺市天平寨黃師家中),擺十二支香、十二支燭、十二付杯筷、十二盤供品。禮神後說:「此表示功夫十二年而大成,此功是大道,不只是健身增力的小法。」我當時還以為黃師是故神其說,但後來廣學各派武功道功,尤其藏密無上瑜伽二三灌頂修法中的脈輪觀、寶瓶氣、拙火定、欲樂定,與黃師所傳閉氣、導氣、火氣、水氣,雖觀想不盡相同,而內容實大同而小異,並且黃師傳有服氣、換氣、調氣、凝氣,以為閉氣(即寶瓶氣)之前行,功法更為穩妥,最後伏氣洗髓,直入般若之堂,與密法第四灌頂之修光明,也是相通的,方知師言之不謬,而武道相通,也是有它確切的根據了。本功以呼吸鍊氣為中心,藉之以練精養神,對於道佛兩家的隱語喻言,完全揚棄,依法進修,功驗可靠。筆者三十年代曾實踐獲益,不欲辜負師傳之大德,故不辭辭費,聊充識途之老馬耳。近來各種氣功功法紛出,爭妍鬥奇,但在社會上一般人的認識中,也出現了誤解:第一是一說氣功,就聯想到江湖賣藝之流,如睡卧釘床、金槍刺喉、紙上懸人、手握赤鐵等雜耍表演,以為不過如是;第二是過分誇大意念作用,不問功能量級大小,彷彿氣功萬能,結果不免失望;第三是被氣功師出山之類的宣傳所惑,不明氣功理論內容和實際,輕易盲從,勞而無功,遂走上不信氣功甚至反對氣功之路;第四是雖然確信氣功是人體生命科學的尖端科學,但不肯下苦功鍛煉,淺嘗圖效,縱遇明師真傳,到頭仍是枉然。這些都是對氣功認識不正確所致,需加以糾正。目前氣功功法雖多,但真正效好的、高級的功法也並不是那樣普遍。核以理論和實踐,我深信本功不失為探討生命科學有價值的途徑之一,但若知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篤,以為學氣功只要交了費,功夫就會自動上身,這是一種抱僥倖心理的、不現實的懶漢貪饞思想,我勸他最好不要妄想,以免徒勞!道自心中求,心空道可修。若為希福果,尚隔一江舟。諸生於道已得,執著人我即非,務要放下身心,乃能沖開龍虎。自修自檢,克念克思,貪嗔不起,一意存誠,道義之門,便是玄牝。一朝得葯,遍體生春,那時德馨,香如桂花,津甜如蜂蜜,乃知其好處。務竭誠努力,勿誤勿怠,切切勉之!劫運已興,道運亦啟,切勿自己耽延、負天恩也!慎行之!審修之!切切!切切!少林易筋經十二式圖解動作姿勢

1、韋馱獻杵第一式自然呼吸,兩腿挺膝,兩足跟內側相抵,腳尖外撇,成立正姿勢,軀幹正直,頭頂之百穴與襠下的長強穴要成一條直線,兩掌自然下垂於體側;目平視,定心凝神,然後雙手向體前分抬合十,停於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後約靜立一分鐘。

2、韋馱獻輪杵第二式接上式;自然呼吸,兩掌後胸前向體側平開,手心朝上,成雙臂一字狀;同時兩足後跟翹起,腳尖著地,兩目瞪睛平視;心平氣合。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

3、韋馱獻杵第三式接上式;逆呼吸,兩掌分別上抬,至雙臂成U字狀時,變肘微彎,掌心朝上,儘力上托,同時咬齒,舌抵上齶,氣布胸際。式定後約靜止半分鐘

4、摘星換斗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單吸不呼法,兩腳後跟落地,全腳掌著地。左掌回收於背後,掌心朝下,儘力下按;同時扭頸,目視右掌。式定後要氣布胸際,深長鼻吸,自由鼻呼,約靜立半分鐘。 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右掌下落於背後,掌心朝下,儘力下按,同時左掌自體後擎天而起,扭頸,目視左掌。式定後用逆呼吸單吸不呼法,約靜立半分鐘。

5、倒曳九牛尾選自:365知識網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腳跨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從體後向體前雙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於面前。左掌順式雙拳,拳心朝上停於體後,兩肘皆微屈;力在雙膀,目視右拳。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左式:左右手腿勢互換,左腿蹬力,身體隨之前移,重心落於右腿,繼左腳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掌從體後向前翻抬,右拳從面前向體後翻落,成左式;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

6、擊爪亮翹式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腳東於右腳內側成立正姿勢;同時雙拳回收於腰際,拳心朝上,繼而鼻吸氣,挺身,怒目,雙拳雙立掌,向體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儘力外挺;然後鼻呼氣,雙掌再雙握拳,從原路回收於腰際,拳心向上,再鼻吸氣,雙拳雙五掌前推,如此反覆七次;意在天門。

7、九鬼拔馬刀式右式:接上式;順呼吸;順拳雙掌後腰際外分上接,至大臂與耳平行時,拔肩,屈肘,彎腰,扭頸,右掌心朝內停於左面側前,如抱頭狀;同時左拳雙掌,回背於體後,儘力上接。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左臂伸直,左掌從體後向體側上接,同時右臂伸直,右掌順左從頭後經體側下落,成左式,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

8、三盤落地式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開,成馬步,同時左掌下落,右掌從體後往體前上抬,至兩掌心朝上於胸前相遇時,繼外分,雙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於雙膝之前外側。式定後舌抵上齶,瞪睛,注意牙齒,約靜蹲半至一分鐘。然後雙腿起立,兩掌翻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與胸平時,再翻為掌心朝下,雙馬步,再成8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椿靜立約一分半至三分鐘。

9、龍探爪式右式:接上式;順呼吸;兩目平視,左足回收於右內側,成立正姿勢;鼻呼,左掌自胸前雙拳,順式收於腰際,右掌自胸前雙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體左伸探。足迴向左式:左右手勢互換,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從左至右經膝前圍回;鼻呼,直身,雙握拳停於腰際,同時左拳雙爪,從腰際向體右伸探。

10、虎撲食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兩目平前視,上式結式為雙拳停於腰際。右腳向前遇一大步。左腳跟掀起,腳尖著地,成右弓步;同時俯身,拔脊、塌腰、昂頭、兩臂於體前垂直,兩掌十指撐地,意在指尖。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左式:身體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撲食左式,凡動作相反,為左右互換,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

11、打躬擊鼓接上式;順呼吸;上右足平行於左足內側,距離約與肩寬然後從雙為弓腰,垂脊,挺膝。頭部探於胯下,同時兩肘用力,兩掌心掩塞兩耳,兩掌夾抱後腦,意在雙肘尖。式定後隨意停留片刻。

12、掉尾式接上式;順呼吸,挺膝,十趾尖著地,兩手下落,微屈,兩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時瞪目視鼻準,昂頭,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後腳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後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腳根頓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後起立,成立正姿勢。招式詳解一、韋馱獻杵第一勢(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併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轉自365知識網 http://www.zhishi365.com/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二、韋馱獻杵第二勢(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三、韋馱獻杵第三勢(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四、摘星換斗勢(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五、倒拽九牛尾勢(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六、出爪亮翅式(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七、九鬼拔馬刀勢(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八、三盤落地勢(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鐘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覆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九、青龍探爪勢(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十、卧虎撲食勢[ 轉自365知識網 http://www.zhishi365.com/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餘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左右相反。十一、打躬勢(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十二、掉尾勢(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準備。 (二)動作姿勢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複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真傳易筋經黃克剛 傳授  張義尚 整理一、外壯神勇歌釋二、內壯玄功歌釋三、九轉呼吸法1.預備功法①除濁法②安神法2.九轉正功①第一轉服氣②第二轉換氣③第三轉調氣④第四轉凝氣⑤第五轉閉氣⑥第六轉導氣⑦第七轉火氣⑧第八轉水氣⑨第九轉伏氣四、善後尾功1.還虛功2.解座法五、尾跋一、外壯神勇歌釋若練外壯,約有九步。歌曰:一曰立鼎除內傷鼎,是莊嚴安定的象徵。故本功第一步的站式以之命名,此步站式有二:一是並足式,兩足兩膝並緊站立,提肛、收臀、塌腰、拔背、頂頭、微收下頜、兩手握拳,一拳拳背壓於尾閭之處,拳心向後;另一拳以拳背向前,以拳心按於臍輪之上。全身骨節對準,肌肉有收緊內斂之勢,但精神卻呈完全放鬆之態。口唇微合,舌頂上顎,面帶微笑,兩足如入地九尺,安穩肅穆而立。此為一般青壯年的站式。若中年以上或有病之人,則應取平肩式站法,即兩足寬與肩平,或略寬於肩,身形肌肉與心態,均應同時放鬆,其他對兩手頭面等要求同並足式不變。這一步功夫的主旨在除內傷,對於身內臟器的鍛煉,是以上焦心肺為主。以肺在五臟最高處,故名華蓋,總司體內外氣息的采攝交換與調整。天人一氣相通,自能改善增強整個呼吸來統對於全身之影響。肺心相連,心為血液循環之主宰。一氣一血,同是上焦臟器之所主宰,也同是人體生命活動之主要標幟。氣充血足,百疾不侵,故為養生健身之關健性步驟。明白了上面道理,再依次地行九轉呼吸法,詳見後面第三節。至於第一步功夫的正常合格標準,當隨學人具體情況而定。從時間上講,大概最少要120天(4個月左右),多一點時間更好,以基礎所在,不可玩忽視之也。第二安爐探陰陽煉丹之法,鼎安於上,爐位於下。爐在人身正相應於下焦肝腎之部位。功法取乾坤相對、坎離互藏、上下交泰之意,方能成其變化;尤其腎為先天之主,乃安身立命之所、精氣歸根之地,故此步與第三步,均當著眼於斯。根據中醫《內經》學說,陰陽即天地之道,乃「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是大陰陽,人身是小陰陽,大小雖殊,一氣全通,我們只要能以一定的呼吸,激發出全身各系統、各臟器之元始本能,自能三才一貫、陰平陽秘,完成太極之本體。曰「探」者試探義,即包括許許多多踐履印證微妙變化之過程在。其具體作法,即基於平肩樁站法,兩膝微屈而立,兩手結太極印,即左手拇指尖掐左手中指尖之午位,右手拇指插入左手大中二指之內,掐於左手無名指根節之子位,其餘四指包握於左手四指之外,此手印亦稱「子午連環訣」,然後置臍腹之前二三分許;亦可以虎口相對,大指向後或向前,叉於兩軟腰之處,依之而運用九轉呼吸之法。又當藉助於降魔杵為道具(杵為倒人字形),以之抵于丹田以下之兩跨內側精囊之處而行呼吸。三煉睾丸造精廠「睾丸」包括玉莖,二者皆屬腎系,乃人身主要生殖器官。易筋經功法對它特別重視,這是因為它處任督交界之所,對大小周天之運轉而言有引渡作用,對日後同類陰陽之行持而言,更是階梯法程。這本來是人體正常生理必需知道的知識,不過在封建社會舊禮教束縛時代,認為言這些器官不雅馴,故氣功家多語焉不詳,或避而不談。練習之法,先須吐濁納清,努氣至於睾丸,以雙手由輕至重,自松至緊,由勉強至自然,周而復始,行攢、掙、搓、揉、拍等訣;又再努氣至玉莖之頂,行咽、洗、養等訣。詳須師授。女子行持,當以兩乳及兩乳當中之膻中穴代之,當從師授。附洗藥方:即以食鹽、地骨皮等量,或蛇床子、地骨皮、甘草等量,水煎至沸,乘熱燙洗下陰,日行二三次或一二次,習以為常,以使氣血融和、皮膚舒暢。若於燙洗時加行吞吐呼吸之法,則是「泥水探珠」最上乘之方法。尚按:這一步功夫,與中國古代性知識有關,當參考中國古代房中諸書,若論修持,尤當參考藏密雙身法,然此與中年以後之行者已無緣,因格於生理條件之限制,勉強行之,徒勞無功也。四鎮心原不驚惶此心原即胃腑與絳宮之位,須用護心劍之道具行功。護心劍即二尺幾寸之木棍,上端作團形饅頭狀,其功法系用低馬步式,以心窩抵於木饅頭上而行呼吸,可以收鎮心神之效。心窩絳宮即膻中,何以又有心原之名?蓋膻中即是氣海,胃腑即是中焦水谷之海,胃神經與腦之關係最為密切。凡胃有病,每致頭暈,我國人每每心腦不分,以心代腦,故此心又是指腦神經,心原即心之本源意。且膻中地位,正處於臍以上之軀幹中心,故以心原名之。五鎖玉關真精長武術界以腰背兩腎中間之脊柱為玉關,中醫稱之為命門,故鎖玉關有強固命門之意。命門強固,即能使真精不斷增長,而真精真氣與真神,又為人身上藥之三品,故其地位非常重要。易筋經外壯行功到第五步,即需用玉關鎖之法器(如圖1形)抵在背後軟腰之處以練呼吸,自能使真精源源發生。腎為先天之本,久病必及於腎,故此五步功法兼有培補先天之義,不可不下紮實功夫堅持長期鍛煉之!圖1六透三田氣自剛上中下三田充實,乃是氣滿任脈之驗。通過上面五個步驟,身內臟腑之重要臟器,俱已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在此基礎之上繼續加深九轉呼吸之修習,三田真氣不斷充盈,「黃中既通理,潤澤達肌膚」,都是自然而然的徵驗。七貫任督河車路氣滿則任督自開,運行自有逕路,其氣由丹田而下,穿尾閭,沿脊背,上泥九,經上田、中田而返下田為一周,是為通小周天,也叫運河車。河車有氣河車、精河車、金水河車之不同。初功通關,一般都是氣河車,也叫子午河車,只覺一股暖氣周流而已。通關之法,九轉中有導氣,見後。若兼用動功,則蜀東金家功夫中開合一法,最簡最神,可以借用。八藏馬陰龍虎降****收縮不露,即所謂「馬陰藏相」,乃康強無病之徵。男子沒有精液漏泄曰降白虎,女子月經斷絕曰斬赤龍。這就是比喻身體已經復返青壯的一種徵候。此步沒有特殊作法,但是否達到這個境界,則是是否已可轉入第九步之標準,不可馬虎!九易筋骨成神勇功至八步,已是五臟真氣充盈,須由內達外,使全身筋骨皮肉皆受到嚴格鍛煉,由骨中生出神力來。駢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頸,是謂神勇。此步行功,有條件者,當備童男童女,進行推操拍打之法,又當備辦木槌、木杵、石子袋等作為道具,初由臍腹下丹田周圍始,以手推揉拍打,由內至外,從輕到重,周而復始,又從胸肋等處從上向下推揉拍打,再從背部由上而下逐一推揉拍打。道具初用木槌、木杵以至石子袋等,由輕至重拍打之。總要從上至下,從內到外,不可倒打。最後再練四肢,亦各分上下內外,依次拍打,直至指尖末稍。若無條件者,亦可以意導氣鍛煉,或改用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內家拳法以代之,不過此需自力,較為多勞耳。調攝補益不老方調是和合、整理、均平、混融義,人身內陰陽與外陰陽,人與宇宙間、同類間、有生物、無生物、有象、無象,在在均有陰陽互交互換往來不竭之機。攝即採取,凡有不足,當采來為用,如是有餘,又當釋放求平,曰調曰攝,皆是意到而已,自然而然,不勞作為,能調攝即自有補益之驗。此外壯神勇法之練功模式,與中醫《內經》陰陽、臟象、氣化、養生學說完全相符,能為人體生命之延續不斷添油,身心自能健康,勝於常人,學者識之。二、內壯玄功歌釋此編於內臟精氣神之鍛煉法,可以不假體外之法器道具。內外動靜在築基此言入門初步,不論你是練內壯還是外壯,是練動功還是靜功,其主要目的在於築基。蓋外壯內壯,途徑雖然不同,功夫深淺有別,但第一步總要築固基礎,以後才能逐步前進。若基礎功夫不鞏固,擾如沙上建屋,必不能成。莫把玄關須臾離諺曰:「修鍊不知玄關,如入暗室一般」。外壯功夫的玄關,一般俱指臍下丹田,把那個地方練充實了,再逐步外擴,遍及腰腹兩脅胸背以至四肢。比較高深一點的內壯功夫,則玄關有死有活。死的玄關,或在臍內,或在臍下,或在體內,或在體外,也並不是只有一個死點。不過在體內者,一般都在由頂門至會陰之一線,故曰:「黃庭一路皆玄關」;其在體外者,或高或低,或遠或近,各有所宜,並隨傳授而不同,不過總有一個所在,故曰:「死」。至於真正玄關,則是在神氣相交、虛極靜篤之後,靜極生動、六陰之下一陽來複,才是真正玄關。這個玄關,莫能形容,無可彷彿,功到則現,功寂則隱,故曰「活」。凡練氣功,尤其內壯功夫,首需弄清這玄關,把握不放,功夫才能進進不已。故曰「莫把玄關須臾離」。首除七情不治病,始終一生無虛疾真能做好築基功夫的人,身體必定強健,精神必定壯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必定不能侵擾牽纏,而由五臟陰陽虧虛而來之虛損,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鍊氣功夫精益精,氣歸元海無喘息鍊氣功夫,呼吸九轉,由初轉服氣到九轉伏氣,從淺入深,由粗及精,一旦達到極境,自然氣歸元海,無出無入,哪裡還有鼻孔喘息的感覺呢?百節通透元陽旺,寒暑饑飽不相通氣足即血足,氣血俱足,則元陽壯旺,全身百節通透,活力充沛,表現出與一般人不能相提並論的境界,可以赤身睡卧雪地而不感寒,曝晒烈日之下而不覺熱,一食數餐不飽,百日不食不飢。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漏遺。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術御無敵。「黃庭」有種種解釋,《道藏》中有《黃庭內景》、《黃庭外景》之經文,此間是指心室,專言心不動念、志為氣帥之妙。「真主人」即是正念,一正念在前,則邪念不存。「玉關」即兩腎間之命門,煉外壯功夫時,且有玉關鎖之法器;煉內壯功夫,不一定用法器,只要正念常存,則自然玉關緊鎖而無滑泄夢遺之失。當然,如能外內同煉,則功驗更是不凡,此亦須知。《青峨經》與《素玉經》為同類,只是一為女修之術,一是男修之法。功夫真能達到玉關緊鎖而又對森羅萬象寂照一如,無有差別念生,則人我相滅,動靜不二,縱有擅長青峨經術之異性,亦可以從容駕馭而無虞。其所以能如是者,細體歌意,玉關之所以能鎖,固是氣脈作用,而黃庭中之真主人坐鎖不動,則更是氣脈作用之核心。此節與佛法密宗三灌「轉毒成智」之修法有相通處,但這裡只是從本法的功驗方面講,並不是說非如是行持不可。功成九轉須洗髓,三際頓斷空色一。大道平直法自然,寒空萬里連天碧此言洗髓之功,專在三際頓斷、空色兩融,則「寒空萬里連天碧」而入法性矣。「三際頓斷空色一」一句,即是洗髓功法。此言「功成九轉須洗髓」,是言九轉呼吸俱已練成,即須接修此洗髓之功。實則九轉伏氣之中,已有三際不住之任運修習,此言頓斷,是功夫更見得力。至空色兩融,包括受、想、行、識,共五蘊,皆能與空雙融無礙,此是佛法大乘般若宗之觀習,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應深究《金剛》、《般若心經》,尤其禪宗頓悟,密宗解脫道——心地法門,皆宜細參。眾生分別心熾燃,逐途成滯,帷菩薩識心泯盡,四智圓明,玄冥自然,與道合真,如寒空萬里,不染纖塵,與碧空合一而無際矣。猶憶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浣瞻禮南海普陀道場,至法雨寺觀音圓通寶殿,門外右首一聯:「五蘊皆空,即眾生而觀自在」;左聯上首二字先為布幕遮掩,亟欲知之,隨有微風徐來,恰恰揭開布幕,露出全聯云:「六度齊備,惟菩薩親見如來」。這是我親身的經歷,俗話說「心到神知」,歷驗不爽,此不過略示一例於千萬耳!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晨於忠州之蝸居三、九轉呼吸法實踐鍛煉易筋經的外壯或內壯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訣,唯是九轉呼吸法。此法因為過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經中,沒有透露,黃師傳功時,對一般人只說呼吸有九轉,也沒有發揮。我既得師秘傳,今特將師授口訣,結合個人經驗,扼要敘述如後。1.預備功法易筋經的呼吸鍛煉,若練外壯神勇,一般系從立鼎安爐的站功姿式下手;若以內壯為主的,則以坐法為先,雙趺最好,單趺或自然盤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其次,除濁氣。以鼻吸體外清新空氣入內,直入下腹,吸氣已,隨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隔以上之濁氣。次又如上吸氣,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濁氣。三又吸氣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濁氣。如是連作三遍,共吐九口濁氣。此為早課必行之功。余時鍊氣,則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無需念字。再次,安神。口唇閉合,眉心舒展,面帶微笑,舌尖輕抵上鄂齒間,兩目向前平視,凝光不動。俟凝定,漸漸內收,由兩眼當中的鼻樑處(山根穴)入內,再向下行,直注於臍後腰前微下之丹田中,兩耳也隨之入內,傾聽丹田所在之處。2.九轉正功此為練氣正行。練氣,有剛氣、柔氣、中和氣之別。剛氣,呼吸有力,氣入充滿全身;柔氣,多用自然體呼吸,氣之出入,當以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應;中和氣則介於剛柔之間。本法屬中和氣,則更偏重於柔。又有順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順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縮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則是吸升腹縮,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順呼吸,個別特殊體質,感到逆呼吸較舒適,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與吸,俱全身肌肉向內收縮,逼氣入骨的,則為內壯呼吸,但初學是不能隨便採用的。此下分別介紹九轉功夫第一轉 服氣除濁定神已,即以兩鼻孔徐徐細、勻、深、長吸氣,直入臍後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時舌尖微向上舐,整個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脹為度;吸後就呼,中間不可停頓,仍要細、勻、深、長,直趨兩鼻孔而出,舌尖同時微微下移,腰腹全部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縮,以幫助壓氣外出。出入的氣,細如一線,往來到底。出完即吸,吸後即呼,如膠似漆,綿綿不綴。這樣一住一來,不斷地吸氣呼氣,舌尖隨著不斷地輕輕上下動搖,腰腹部也隨著不斷地四向外張內縮,並且口鼻不可見呼吸之形,自己不得聞呼吸之聲,外相要好似無呼無吸一般。如口中津液充滿,即分小口微微仰頭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時鼻孔里還感覺有氣出入,後來功夫深了,就只覺腰腹外膨,氣即攝入,腰腹內縮,氣即擠出,鼻孔如同虛設一樣了。此功夫專修,早上一次,上午二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業餘修習,早午晚各一次。初學每座三十分鐘左右,以後漸加至一點以上,量力而行,總以不感疲勞勉強為原則。若計數修習,一呼一吸為一度,初學四十九度,漸加至一百餘度,最多不超過三百六十度為準。第二轉 換氣練氣功夫,很難一帆風順,初學服氣,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須集中精力,克服困難。經過一段時間,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軌。但已上正軌之後,又經若干時日,可能又出現呼吸不勻,心氣不能一致,甚至氣喘如牛,心亂如麻。這是臟腑受煉而起急劇變化之故,名之為「換氣」,是好現象,不要驚疑害怕。當將全身放鬆,心神放自在,照樣鍛煉下去。所以換氣的口訣,只有堅韌二字。換氣,是鍊氣中的一個過程,大抵初學鍊氣的人,多數要經過這個階段;還有煉不如法,身體或精神上有勉強不自然時,也能出現這個現象,說他是好,因已有明顯變化之故,但終究要超越它,故有放鬆、自然之訣。若是在先已練過氣功,或者資質特別相應,也有可能不出現這一過程,總要任其自然,有了不驚疑,不有也不著急,才能順利前進,不入岐途。第三轉 調氣經過換氣階段,漸漸又可達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為「調氣」,調氣的意義有二:一是有為功夫,就是使不調者仍歸於調;二是功夫的階段,則是指氣已調順的境界。什麼是調氣的有為功夫呢?服氣時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細勻深長,此調氣的呼吸要求,則專在自然從容四字上留意。應當能調到幾許細即幾許細,幾許勻即幾許勻,幾許深即幾許深,幾許長即幾許長,做到自在悠閑、緩急中度,一點沒有勉強為準則。呼吸已調的境界又怎樣呢?氣息往來自然、勻整而有力、舒適,即已是達到了「調氣」的境界。功到「調氣」階段,大腦寧靜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種種證驗感覺發生,或身輕如毛,或體重如山,或四體動蕩,或覓身不得,或有寒熱驟生,或有見聞異境,其他尚多,難以盡舉,此當不驚不喜,不見不聞,專心行持,他非所知,是為至要。第四轉 凝氣於空氣清新所在,以兩鼻從容細勻深長吸氣,納入丹田。於吸氣的終了,即心氣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動,用以增益氣神,填補虛損,約經三、五秒鐘,稍覺不耐,即將氣緩緩放出,同時存想清新之氣並未隨出。每次停住的時間,隨功力進展,逐步增加,由數秒漸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緩緩而進,總以呼氣時仍然從容自在為度。此凝氣功夫,只限於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體或精神上的緊張不自然,都是錯誤。前此一至三轉,忌飽腹行動,此功則正宜飽腹從事。於每座功完,最後一口氣呼出時,更應神入丹田,覺氣亦安住丹田,並未隨呼而出;並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後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皆當常保此意態而勿失,切要勿忽。天氣晴明之時,每早宜於朝陽初出之際,增加對日行動,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長膽力,亦是要著。按前此流傳的內養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過內養功的停氣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過九字(即入氣出氣各佔一字,中間停氣七字)。本法最初停氣的時間。亦只一字、二字,後則可以盡量延長。又高級層次至此,當修體呼吸。體呼吸法亦有淺深層次,當根據學人之資稟量級而有多種變化,須量體裁衣,勉強不得。此賴明師之指點,非紙筆文字之所能為力矣。第五轉 閉氣此是大停氣功夫,前此凝氣,至不耐即出,此則須儘力多住,此為不同之處。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須有前面迴轉為基礎,若無墓拙,是不能修習的。若勉強為之,無益有損。按此轉即是修剛氣,不過是由漸而至,與下手直接修習為有別。此種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彆強調,但對修習者的年齡限制很嚴,一般都要在三十五歲以前,並且還要體質強壯的才能勝任。第六轉 導氣導氣是在閉氣功夫已穩固之後的作法,功至此步,須練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空徹,心中有白亮號字上升出頂門,攝集宇宙間所有精英,化為白色金剛;再由頂門下入心中,自身即化為金剛,堅固至極,無物能壞。再入正修,此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密語通關。訣曰:「①字導氣起丹田」,即用氣之後,存想心氣凝結于丹田,現一白色①字。「②字導氣至命門」,①字下行而穿尾閭至命門,轉成白色②字。「③字導氣在夾脊」,②字沿脊上行至夾脊變成白色③字。「④字導氣至頂門」,由③上行過玉枕,入泥丸,變成白色④字。「⑤字導氣至喉間」,泥九之④下行至喉,變成白色⑥字。「⑦字導氣至心原」。「⑧字下行入心間」。變成白色⑨字。此⑨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白①字輪流一周。至此方讓氣出,又再閉氣行之,周而復始,每座最少修一百零八轉(觀想字如圖2)。圖2第二階段,是導氣四末。即閉氣以後,存想氣透手指足趾之末稍,更或從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講的發放外氣,即是此類。此是氣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按:導氣至於身外之法,黃師戒謂不宜多練,多練恐於身無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壞、誅四法,除誅法不宜亂用,壞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長可多用。蓋高級功法,自別有善巧,此須學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第七轉 火氣火氣的修習,是增加健康、延長壽命、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鑰匙,須於閉氣、導氣已得自在之後修之。其法:觀想丹田所在,有一紅日,色紅,光明,透亮,火熱,熾然,任何物體遇著,都會立刻變成火焰,其火焰溫暖、舒適,能使人產生無限安樂。以觀鼻前徑寸之地,乃宇宙大氣之精華,能使丹田之火,不斷增長。於是,從容細勻吸氣,納入丹田,前後二陰之氣,同時微向上提,與外入之氣,會于丹田,盡融入於紅日之內,光熱因之愈益增長熾盛。至氣不能耐,緩緩放出,但紅日的觀想不要放鬆,每次最少應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穩固之後,應觀光熱外侵,凡火熱觸處,立刻轉為紅熱之火體。初由丹田而滿腰腹,又由腰腹而滿兩肋,而滿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髮,整個身體成為一輪紅日。凡火熱到處,皆有溫暖、舒適、安樂之惑覺,儘力而往。煉此火氣之時,應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熱之品;或更以壯陽益氣之藥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茴、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紅鉛等葯適當配丸長服之。又此火氣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長不宜超過項輪,此點值得注意。第八轉 水氣火滿全身,應修水氣。先將全身放鬆,意想自身玲瓏光潔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觀頂上高約一尺,懸一月輪,清涼皎潔,寂照光明,與秋夜碧空的月輪一樣。次想皎月流出清涼甘露像乳一樣潤澤,冰一樣涼爽,功能潤枯澤朽,起死回生。斯後調整呼吸,用小停氣法,於吸氣之時,想甘露隨氣灌入頂門,直趨丹田,停息時,想潤澤全身,安適異常,停後不需久住,吸、停、呼約各佔一字即可。隨呼氣時,清涼安適觀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積愈多,充滿全身,全身即變成一個月輪。以後專住此觀,呼吸任其自然,時間愈久愈佳。此上火水二氣,一貫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調理陰陽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過觀想不同。此處觀法,與佛法密宗接近,不過不觀脈輪。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故此水火的觀修,也是性命雙修的一法,不要輕視。第九轉 伏氣伏氣亦稱胎息,是呼吸氣微,彷彿鼻弄中無出無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為功夫,到此方入無為正定。其法:先須停止頭腦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運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無所著」之正念。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辨析現在,安安穩穩,舒舒適適,自在寂照而住,時間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長住,需隨時提起此念,不斷熏習,不斷緩緩增加住的時間。日積月累,自然可以達到長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這裡,境界體驗甚多,唯一的要訣,是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既不跟著內外緣境轉變牽纏,也不要去制止壓伏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難以住止的境界里,這就叫「轉不住為住」卻成大住長住。此上九轉功夫,每一轉修習時間的長短隨修習者的體格、年齡、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別。一般的情況是:一至三轉,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轉,大約需修習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兩轉,最少修習一百天。至九轉伏氣,則是終生(身)行持功夫了。3.善後尾功此中分二。(1)還虛功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後,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後,遍身完全鬆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雲絮中,遍體空鬆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鬆空透的雲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準,可免走漏滑遺之險。(2)解座法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於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盤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兩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刻而終。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乾,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後,始可行之。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若年老休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二日於忠州蝸居陳盛甫親傳易筋經練法史明我國歷代著名武術家大多數喜練易筋經,將之作為看家養生功夫。陳盛甫教授生前所傳授的易筋經被武林人士稱為地功門絕學之一。在地功門中又稱其為十二大勁功,偏於練力。習練時配合呼吸,運用內家功法,靜中寓動,調節身體內臟機能,練氣練力,易筋通脈疏絡,意、氣、神並行,可達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增強功力之功效,是不可多得之養生長壽功法。陳盛甫先生壽近九十時身體仍然健壯,當與習此功有很大關係。下面是這套秘傳易筋經功法的詳細習練法。預備式——無我無為入定式每日清晨選空氣新鮮、環境幽靜的場所,面向東方,迎著東升旭日,自然站立,雙手自然環抱于丹田處,調整呼吸,全身由頭至腳逐節放鬆,通身不用任何拙力,採用腹式呼吸法,使自己意念集中到丹田。靜氣寧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雜念,使大腦處於一種似覺非覺的安靜狀態,無我無為,此即為入定式。待入定約15分鐘後,可按照下列程序逐式進行演練。練習第一式如自我感覺已很純熟時,方可繼續練第二式,依次類推,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第一式:按掌由預備式始,左腳向左橫邁一步,兩腿緩緩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尖朝前微分呈八字形,約成75度角。雙手由丹田處緩緩回收至身體兩側,兩臂同時內旋,雙掌同時向上翹起,使手臂與手掌間成90度角,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地向上翹起。吸氣時,雙肘微微上提微屈,雙掌自然隨之向上抬起;呼氣時,雙掌隨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壓,氣沉丹田,內勁直貫雙掌。心中默數49次,意念隨呼吸而行,且氣貫兩掌,整個動作須著力而行,一提一按是為一次,自會感覺有一種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達肩井穴。第二式:翹指接上式,雙臂屈肘緩緩上提,至雙掌與腰部平行時,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下,再將雙掌其餘四指依次扣於掌心成握拳狀,拇指著力上翹49次,意隨呼吸而行。以自覺從虎口合谷穴產生一種酥麻感傳至肘部曲池穴為佳。此式實作起來相當費力,但對於習練勁力、功力亦相當有效。學者切不可畏難而半途放棄。此式尚有另一種練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兩腿外側,其餘四指緊握成拳。隨呼吸,拇指儘力上翹;同時,其餘四指握緊成拳,如此心中默數49次,自會感覺一種酥麻之感由掌心經合谷穴、曲池穴,直達肩井穴;同時,肩部之雲門穴、中府穴亦可得到很好地振動,其功效相當顯著。第三式:握固接上式,兩臂緩緩放下,然後先將拇指扣於掌心,其餘四指依次回扣掌心,握緊成拳,這種握拳方法稱之為「握固」。肘尖朝後,兩臂伸直,虎口朝前,兩拳緊貼於兩腿外側。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手臂內側之內關穴有脹麻感為佳。第四式:平握接上式,雙手由拳變掌,然後兩臂由體側向上自然平舉,當與肩平時,雙掌緩緩向身前平行劃弧,使兩臂平行,高與肩平,兩臂稍屈,拇指扣握於其它四指之間,成握固狀,虎口朝上。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肘彎尺澤穴和胸肩前中府穴產生生脹麻感為佳。第五式:舉握緊接上式,兩臂由平行狀緩緩向上直伸,拇指仍握於四指內,虎口朝後,拳心朝頭部,拳背朝外,手臂不可貼靠頭部。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缺盆穴至氣戶穴,最後到乳根穴產生一種脹麻感為佳。此式尚有附式:即將兩拳變掌,掌心朝上,掌指向後,意念有掌指托天之意。隨之有氣感後,不可強行控制,任其自然。或心無雜念,默默意守下丹田即可。此式屬地功門中日月天地功之一部分,學者切勿輕視。第六式:鼻拳接上式,兩臂緩緩放下,兩臂劃弧屈肘,拳變掌對準鼻部。掌心向外,掌指相對,虎口向下。然後將大拇指緊握於其餘四指內,成握固式,雙手握拳如拉弦狀。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小海穴有一種牽制刺痛感為佳。第七式:擔拳接上式,下肢姿勢不變。兩臂緩緩分開,並向左右伸展與肩部平齊,雙拳仍成握固式,虎口向上,拳心向前。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手三里穴至肩一穴有一種酥麻感為最佳。第八式:壓趾接上式,雙腳腳尖著地,腳跟抬起;兩臂邊內旋邊徐徐向前劃弧,雙臂呈水平狀,與肩同寬,務必伸直,虎口向上,拳心相對,大拇指仍握於四指之內呈握固狀,姿勢不變。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每握一次,兩腳也微微上踞一次。以自覺手臂尺澤穴、腿踝處之崑崙穴及膝窩內委中穴有一種脹麻感時為佳。第九式:耳拳接上式,雙腳跟著地後,身姿仍同第一式。兩手臂仍保持上式平伸,然後兩臂屈肘,使兩小臂向上,兩拳直對兩耳部,拇指仍握於四指內成握固狀。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兩拳同時緊握49次。以自覺從小海穴、肩貞穴、天宗穴至肩外腧穴產生一種脹麻感為佳。第十式:山拳接上式,下肢姿勢保持不變。兩小臂緩緩離開耳部,兩前臂與肩平齊,兩小臂上舉與頭部形成「山」字狀,拇指緊握於四指之內,虎口向內,拳心向前。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兩拳同時緊握49次,每握一次,胸部自然向前微挺。以自覺雲門穴、章門穴、期門穴產生一種脹麻感為佳。第十一式:臍拳接上式,下肢姿勢保持不變。將兩拳翻轉至肚臍兩旁,拇指仍握於四指內成握固狀,拳心向內,虎口向上,兩拳拇指與臍同高,兩拳微微相抵,距臍約一寸。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然後,深吸氣三次,使氣直沉丹田,口鼻齊呼,出氣時丹田外鼓(另一種練法:用舌在口內輕攪,覺口中津滿,分三次緩緩咽下,隨氣送至丹田部位)。以自覺胸腹內濁氣排出體外為佳,丹田充實,胸部自然會舒暢,頭目清新,精神煥發。第十二式:端拳接上式,身體姿勢不變。兩拳變掌,手腕外旋,使兩手掌心向上,仍處於臍部,十指自然分開,掌指朝前,雙手如端一重物,腿膝伸直,足尖點地,腳跟抬起緩緩屈腰向前,至手臂略擦地之後,又緩緩向上起,待身體直立後,兩手近鼻端,翻掌緩緩下壓,如此反覆三次,足跟方落地。然後,雙手自然放手身體兩側,靜立片刻,待意念解除後,收勢歸原,緩緩行步散功。至此,全套功法全部結束。此套功法乃練氣練力,易筋通脈之法,務須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每次二十分鐘至半小時即可,專心練習至百日,青壯年可全身勁力大增,神勇無比;年老體弱多病者也可強健體魄,舒筋長力,祛病延年,其效如神,惟專心習之者自明。本套《易筋經》所涉及的穴位,讀者可參閱中醫針炙挂圖,亦可參考針炙方面書籍。此套功法無出偏之說,初習時應純任自然,自會功力上身。,也叫子午河車,只覺一股暖氣周流而已。通關之法,九轉中有導氣,見後。若兼用動功,則蜀動金家工夫中開合一法,最簡最神,可以借用。(八)藏馬陰龍虎降****收縮不露,即所謂「馬陰藏相」,乃康強無病之徵。男子沒有精液漏泄,曰降龍虎,女子月經斷絕曰斬赤龍。這就是比喻身體已經復返青壯的一種徵候。此步沒有特殊做法,但是否達到這個境界,則是是否轉入第九步之標準,不可馬虎。(九)易筋骨成神勇功至八步,已是五臟真氣充盈,須由內達外,使全身筋骨皮肉皆受到嚴格鍛煉,由骨中生出神力來。馬並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頸,是謂神勇。此步行功,有條件者,當備童男童女,進行推揉拍打之法,又當備辦木槌、木木午、石子袋等作為道具,初由臍腹下丹田周圍始,以手推揉拍打,再從背部由上而下逐一推揉拍打。道具初用木槌、木木午以至石子袋等,由輕至重拍打之。總要從上至下,從內到外,不可倒打。最後再練四肢,亦各分上下內外,依次拍打,直至指尖末梢。若無條件者,亦可以意導氣鍛煉,或改用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內家拳法以代之,不過此需自力,較為多勞耳。調攝補益不老方調是和合、整理、均平、混融義,人身內陰陽與外陰陽、人與宇宙間、同類間、有生物、無生物、有象、無象,在在均有陰陽互交互換往來不竭之機。攝即採取,凡有不足,當采來為用,如是有餘,又當釋放求平,曰調曰攝,皆是意到而已,自然而然,不勞作為,能調攝即自有補益之驗。此外壯神勇法之練功模式,與中醫《內經》陰陽、臟象、氣化、養生學說完全相符,能為人體生命之延續不斷添油,身心自能健康,勝於常人,學者識之。「九轉呼吸法」,蜀中黃氏《真傳易筋經》之核心本實踐鍛煉易筋經的外壯或內壯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訣,唯是九轉呼吸法法。此法因為過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經中,沒有透露,黃師傳功時,對一般人只說呼吸有九轉,也沒有發揮,我既得師秘傳,今特將師授口訣,結合個人經驗,扼要敘述如後。1、預備功法易筋經的呼吸鍛煉,若練外壯神勇,一般系從立鼎安爐的站功姿勢下手;若以內壯為主的,則以坐法為先,雙趺最好,單趺或自然盤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其次,除濁氣。以鼻吸體外清新空氣入內,直入下腹,吸氣已,隨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濁氣。次又如上吸氣,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濁氣,三又吸氣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濁氣。如時練作三遍,共吐九口濁氣。此為早課必行之功。余時鍊氣,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無需念字。再次,安身,口唇閉合,眉頭舒展,面帶微笑,舌尖抵上鄂齒間,兩目向前平視,凝光不動。俟凝定,漸漸內收,由兩眼當中的鼻樑處(山根穴)入內,再向下行,直注於臍後腰前微下之丹田中,兩耳也隨之入內,傾聽丹田所在之處。2、九轉正功此為練氣正行。練氣,有剛氣、柔氣,中和氣之別。剛氣,呼吸有力,氣入充滿全身;柔氣,多用於自然體呼吸,氣之出入,當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應;中和氣則介於剛柔之間。本法屬中和氣,則更偏重於柔。又有順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順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縮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則是吸升腹縮,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順呼吸,個別特殊體質,感到逆呼吸較舒適,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與吸,俱全身肌肉向內收縮,逼氣入骨的,則為內壯呼吸,但初學是不能隨便採用的。此下分別介紹九轉功夫第一轉 服氣除濁定神已,即以兩鼻孔徐徐細、勻、深、長吸氣,直入臍後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時舌尖微向上舐,整個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脹為度;吸後就呼,中間不可停頓,仍要細、勻、深、長,直趨兩鼻孔而出,舌尖同時微微下移,腰腹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縮,以幫助壓氣外出。出入的氣,細入一線,往來到底,出完即吸,吸後即呼,如膠似漆,綿綿不輟。這樣一往一來,不斷地吸氣呼氣,舌尖隨著不斷地輕輕上下動搖,腰腹部也隨著不斷四向外張內縮,並且口鼻不可見呼吸之形,自己不得聞呼吸之聲,外相要好似無呼無吸一般。如津液充滿,即分小口微微仰頭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時鼻孔里還感覺到有氣出入,後來功夫深了,就只覺腰腹外膨,氣即攝入,腰腹內縮,氣即擠出,鼻孔如同虛設一樣了。此功夫專修,早上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業餘修習,早午晚各一次,總以不感疲勞勉強為原則。若計數修習,一呼一吸為一度,初學四十九度,漸加至一百餘度,最多不超過三百六十度為準。第二轉 換氣練氣功夫,很難一帆風順,初學服氣,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須集中精力,克服困難。經過一段時間,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軌。但已上正軌之後,又經若干時日,可能又出現呼吸不勻,心氣不能一致,甚至氣喘如牛,心亂如麻,這是臟腑受煉而起急劇變化之故,名之為「換氣」,是好現象,不要驚疑害怕。當全身放鬆,心神放自在,照樣鍛煉下去,所以換氣的口訣,只有堅韌二字。換氣,是鍊氣中的一個過程,大抵初學鍊氣的人,多數要經過這個階段;還有煉不如法,身體或精神上有勉強不自然時,也能出現這個現象,說他是好,因已有明顯之故,但終究要超越它,故有放鬆,自然之訣。若是在先已練過氣功,或者資質特別相應,也有可能不出現這一過程,總要任其自然,有了不驚疑,不有也不著急,才能順利前進,不入歧途。第三轉 調氣經過換氣階段,漸漸又可達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為「調氣」,調氣的意義有二:一是有為功夫,就是使不調者仍歸於調;二是功夫的階段,則是指氣已調順的境界。什麼是調氣的有為功夫呢?服氣時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細勻深長,此調氣的呼吸要求,則要求專在自然從容四字上留意。應當能調到幾許細即幾許細,幾許勻即幾許勻,幾許深即幾許深,幾許長即幾許長。做到自在悠閑、緩急中度,一點也沒有勉強為準則。呼吸已調的境界又怎樣呢?氣息往來自然、勻整而有力、舒適,即已達到「調氣」的境界。功到「調氣」階段,大腦寧靜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種種證驗感覺發生,或身輕如毛,或體重如山,或四體動蕩,或覓身不得,或有寒熱驟生,或有見聞異境,其他尚多,難以盡舉,此當不驚不喜,不見不聞,專心行持,他非所知,是為至要。第四轉 凝氣於空氣清新所在,以兩鼻從容細勻深長吸氣,納入丹田。於吸氣的終了,即心氣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動,用以增益氣神,填補虛損,約經三、五秒鐘,稍覺不耐,即將氣緩緩放出,同時存想清新之氣並未隨出。每次停住的時間,隨功力進展,逐步增加,由數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緩緩而進,總以呼氣仍然從容自在為度。以凝氣功夫,只限於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體或精神上的緊張不自在,都是錯誤。前此一至三轉,忌飽腹行動,此功則正宜飽腹從事。於每座功完,最後一口氣呼出時,更應神入丹田,覺氣亦安住丹田,並未隨呼而出;並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後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皆當常保此意態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氣晴朗之時,每早宜於朝陽初出之際,增加對日行動,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長膽力,亦是要著。按前此流傳的內養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過內養功的停氣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過九字(即入氣出氣各佔一字,中間停氣七字)。本法最初停氣的時間,亦只一字、二字,後則可以盡量延長。又高級層次至此,當修體呼吸。體呼吸亦有淺深層次,當根據學人之資稟量級而多種變化,須量體裁衣,勉強不得,此賴明師之指點,非紙幣文字之所能為力矣。第五轉 閉氣此是大停氣功夫,前此凝氣,至不耐即出,此則須儘力多住,此為不同之處,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之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須有前面四轉為基礎,若無基礎,是不能修習的。若勉強為之,無益有損。此轉即是修剛氣,不過是由漸而至,與下手直接修習為有別。此種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彆強調,但對修習者的年齡限制很嚴,一般都要在三十五歲以前,並且要體質強壯的才能勝任。第六轉 導氣導氣是在閉氣功夫已穩固之後的作法,功至此步,須煉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徹,心中有白色號(倚天按:應該不是「號」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頂門,攝集宇宙間所有精英,化為白色金剛;再由頂門下入心中,自身即化為金剛,堅固至極,無物能壞。再入正修,此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密語通關。訣曰:「*字導氣起丹田」,即用氣之後,存想心氣凝結于丹田,現一白色*1字。*2字導氣至命門,*1字下行而穿尾閭至命門,轉成白色*2字。*3字導氣在夾脊,*2字沿脊上行至夾脊變成白色*3字。*4字導氣至頂門,由*3上行過玉枕,入泥丸,變成白色*4字。*5字導氣至喉間,泥丸之*4下行至喉,變成白色*5字。*6字導氣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間,變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為白*1字輪流一周。至此方讓氣出,又再閉氣行之,周而復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轉。第二階段,是導氣四末。即閉氣之後,存想氣透手指腳趾之末梢,更或從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講的發放外氣,即是此類。此是氣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按:導氣至於身外之法,黃師戒謂不宜多練,多練恐於身無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壞、誅四法,除誅法不宜亂用,壞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長可多用。蓋高級功法,自別有善巧,此須學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應該是藏文,可惜無法打出來,故只好這樣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懷疑這六個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於印刷有誤也不能確認,不過我想不必觀想出具體文字的形象,只要存著這個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第七轉 火氣火氣的修習,是增加健康、延長壽命、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鑰匙,須於閉氣、導氣已得自在之後修之。其法:觀想丹田所在,有一紅日,色紅,光明,透亮,火熱,熾燃,任何物體遇著,都會立刻變成火焰,其火焰溫暖、舒適,能使人產生無限安樂。以觀鼻前徑寸之地,乃宇宙大氣之精華,能使丹田之火,不斷增長。於是,從容細勻吸氣,納入丹田,前後二陰之氣,同時微向上提,與外入之氣,會于丹田,盡融入於紅日之內,光熱因之愈益增長熾盛。至氣步能耐,緩緩放出,但紅日的觀想不要放鬆,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穩固之後,應觀光熱外侵,凡火熱觸處,立刻轉成紅熱之火體。初由丹田而滿腰腹,又由腰腹而滿兩肋,而滿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髮,整個身體成為一輪紅日。凡火熱到處,皆有溫暖、舒適、安樂之感覺,儘力而往。煉此火氣之時,應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熱之品;或更以壯陽益氣之藥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紅鉛等葯適當配丸長服之。又此火氣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長不宜超過頂輪,此點值得注意。第八輪 水氣火滿全身,應修水氣。先將全身放鬆,意想自身玲瓏光潔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觀頂上高約一尺,懸一月輪,清涼皎潔,寂照光明,與秋夜碧空的月輪一樣。次想皎月流出清涼甘露像乳一樣潤澤,冰一樣涼爽,功能潤枯澤朽,起死回生。斯後調整呼吸,用小停氣法,於吸氣之時,想甘露隨氣罐入頂門,直趨丹田,停息時,想潤澤全身,安適異常,停後不需久主,吸、停、呼各佔一字即可。隨呼氣時,清涼安適觀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積愈多。充滿全身,全身即變成一個月輪。以後專住此觀,呼吸任其自然,時間愈久愈佳。此上火水二氣,一貫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調理陰陽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過觀想不同。此處觀想,與佛法密宗相近,不過不觀脈輪。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觀修,也是性命雙修的一法,不要輕視。第九轉 伏氣伏氣亦稱胎息,是呼吸氣微,彷彿鼻中無出無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為功夫,到此入無為正定。其法:先須停止頭腦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運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無所著」之正念。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辨析現在,安安穩穩,舒舒適適。自在寂照而住,時間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長住,需隨時提起此念,不斷熏習。不斷緩緩增加住的時間,日積月累,自然可以達到長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這裡,境界體驗甚多,唯一的要訣,是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既不跟著內外緣境轉變牽纏,也不要去制止壓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難以住止的境界里,這就叫「轉不住為住」卻成大住長住。此上九轉功夫,每一轉修習時間的長短隨修習者的體格、年齡、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別。一般的情況是:一至三轉,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轉,大約需修習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兩轉,最少修習一百天,至九轉伏氣,則是終生(身)行持功夫了。善後尾功此中分二。(1) 還虛功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後,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後,遍身完全鬆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雲絮中,遍體空鬆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鬆空透的雲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準,可免走漏滑遺之險。(2) 解座法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於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盤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雙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刻而終。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乾,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後,始可行之。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若年老體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附錄:傅金銓《真傳易筋經序》(同塵 供稿)順施則凡,逆施則道,亘古及今,萬仙萬佛不能外此而別有造化。順逆者陰陽也,陰陽交而萬物生,陰陽隔而天地否,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之在天下,薦紳先生或有能言之者。概自釋迦把斷要津,金缽盂遂沉海底。釋部談空,真機罕露。彼只知權頓漸三法,不知精氣神三寶。人皆知三教一源,又孰知三教一法乎?祖祖相傳,同是這個。惟此聖神功用,運之於內則成道,運之於外則成力;運之於求嗣則中的,運之於御女則無敵。祖師慈悲,但願舉世盡成仙佛,讀者其知所輕重矣。吾聞有道之士,神威懾人,揭地掀天,排山倒海,叱逐風雷,斡旋造化,意之所至無不披靡,力云乎者小矣!是書無刻本,傳寫甚訛,茲得黃輿山人秘本,用校魯魚,付梓公世。大清道光三年歲次癸未花朝日,濟一道人傅金銓題於合陽丹室張義尚先生《真傳易筋經》(殘篇)大江東按:「九轉呼吸法」,是張義尚先生所著「蜀中黃氏《真傳易筋經》」的一部分。 查張義尚先生《真傳易筋經》原刊載在浙江《氣功》雜誌1995年6-9期中。另查在 浙江《氣功》雜誌1998年1-3期尚有《真傳易筋經補編》。「雄霸」先生已經轉發了大部分,因本人手中資料不足,不能補上欠缺,希望有以上諸期雜誌的朋友煩勞發上來!今天,我翻了一通,找到浙江《氣功》雜誌1995年6期,有張義尚先生的《<真傳易筋經>介紹--兼論修道從何下手》,現打字輸入發上來,希望其餘部分道友若有空找到也發上來,補充完整,以饗同好!同塵先生是否也作下補充或提供資料!《真傳易筋經》介紹--兼論修道從何下手《真傳易筋經》介紹--兼論修道從何下手張義尚修道因層次高低、功法深淺而有千差萬別。道家的人元金丹,是命功的極致;佛家的明心見性,是性功之高標。筆者此前曾發表多篇略述道家《金丹真傳》同類陰陽的真象,乃從高處著眼而談修持的內涵和理論的。但高級功法非一般人所能踐履,則有志修身者是否就此知難而退呢?我以為作學問應當從高處著眼,同時也應從低處著手!即所謂「低處修時高處到」。所以鍛鍊形氣的功法也應重視。同一「鍊形」之道,內容有高低精粗之分。低層次者,大都偏重在外形之動作變化,如《道藏》所載古傳各種導引法,外家拳術及學校中一般體育運動鍛煉皆是。其次較高者,大都已注重形氣結合,內外並煉,如內家功夫中之太極、形意、八卦、大成等拳術,蜀中《真傳易筋經》、《五禽戲》等亦屬之。又如蜀東金家真傳之開合功,動作只有兩個,以統攝陰陽、開合、吞吐、浮沉、進退、起落,既是養生益智之高功,又為武術技擊之神功。儘管目前大氣功師層出不窮,功法也五花八門,但論鍊形功夫,實無有精簡高妙能過之於「開合功」者。不過此功非明師口傳親授而又勤學苦練者不能登堂入室。又有所謂「自發動功」者,乃神入渺冥、靜極而動之產物。道家南宮派有此方法,但古代祖師對此褒貶不一。筆者以為此法出於自然,用之得當也可補「鍊形」之不足;若認為奇特,唯此獨尊者則過矣。若以佛家秘宗各派之「金剛拳法」相證,則可以正確對待。我現在所要介紹的是蜀中《真傳易筋經》。世傳《易筋經》,一般都認為是佛家入門修身,為日後修習明心見性奠定基礎之功夫,乃出自印度高僧、東土禪宗第一代達摩祖師。不特武術界習之,即使文人也有煉之以資健身者。但內容卻非一致,或則繁雜而寡要,或則簡要而失真,蓋以師授雖一,悟解有別,目的不同,取捨自異,也猶書法臨摹,母帖雖一,所習成品絕無完全相肖,故不足為奇。蜀中《真傳易筋經》,是我在1938----1940年間讀書於北碚復旦大學(抗日西遷於北碚)時蜀東涪陵人黃克剛老師所傳授。由當時經濟系主任衛挺生教授支持,我利用整整一個寒假,在衛教授的北碚天生橋的家中,和黃師兩人,把全部功法整理記錄下來。黃師所傳為其家世傳輿公山人之遺意,比傳世《古本易筋經》精簡扼要的多,傅金銓有淵博學識和相當證德,曾為《易筋經》題詞:「輿公秘傳易筋經,先佛妙諦道難命,擇人而授先聖德,世守勿替衣缽存。」《真傳易筋經》功法,有外壯、內壯、動功、靜功、鍊形、鍊氣、煉意等不同。若就淺深層次而論,大抵初功多是外壯鍊形之動功,次則是內壯外靜內動之呼吸吐納等煉法,最後方是鍛煉意念,此中又有識神、元神、先天、後天,及先天之先天等層次,到了最後,則外形是靜,但已靜中有動,動仍是靜,動靜無分,歸於自然之大道矣!自來道家對傳授「命功」最為慎重,故多出以隱語,世人倘恍迷離,無從下手。北派強調性命雙修,不外乎「本身陰陽」之調煉,見效緩慢。佛家儘管不重氣功,也無所謂命功,然於小乘禪定、天台止觀和密宗修身等法卻講的踏踏實實,次第井然。《真傳易筋經》就黃師所授的內容中有吐濁納請、九轉呼吸、外壯內壯、存身洗髓和藏文字母觀想等而論,明顯與藏密中九節風、寶瓶氣、拙火定等有一定聯繫。道家南宗重「身外陰陽」,陳泥丸翁云:「莫言已是顯現成,試問幻身何處得。」故不修幻身則已,若欲兼修此五蘊幻身,即此血肉之軀入無餘涅槃,證金剛不壞之虹霓身者,非善巧利用「身外陰陽」,尤其「同類陰陽」不可。此所以藏密無上瑜加重二、三灌頂之修法,而道家《金丹真傳》中更有特別不共之絕密功法!!《真傳易筋經》中「內壯玄功」歌:「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遺漏,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術御無敵。」明顯透露了無上瑜加雙運道。不過其實際操作,書中未予發揮,仍需師授。並且此等功夫乃是已達般若絕頂、轉毒成智、火里載蓮的欲樂大定。若非自身通靈,能如鳩摩羅什能吞針出針者,切忌輕易妄為。否則獅子跳處驢亦躍,未有不喪身失命者,慎之慎之!從上可之,本法出處很明確是道佛兩家相融後產物,與傅金銓大有攸關!黃元吉絕學不可妄解——略評《顛倒之術》黃元吉絕學不可妄解——略評《顛倒之術》武漢 靜虛子自近代仙學巨子、丹功名學者、前道協會長陳櫻寧翁私淑黃元吉真人玄關一竅絕學以來,當世丹功名家,皆推崇備至。真修實悟者,更仰戴為不二法門。近日驚聞,1899年即創「敲竹鼓琴」新法的張執陽,便是黃門「直指單傳」嫡傳第一代的「一代宗師」?!可憐陳翁雖自1905年後,便廣游名山,虔誠訪求仙術,卻無緣得遇。1933年後,陳翁以刊物大弘仙學,實有弘道大功。1961年後,陳翁被尊為全國道協會長,更私淑仰慕黃翁玄關絕學,但苦求而不見黃門嫡傳高人,無緣親聆教誨。惜哉!園頓子,櫻寧翁!梅自強先生在《顛倒之術》編者的話中,即以黃門「直指單傳」第四代傳人自居,文中又雲,己實得師門九層功法的前七層。對黃門精華至寶、玄關一竅,理當洞徹精微,如數家珍。解奧之文,當與黃元吉真人傳世佳著若合符節。可是梅氏之解奧,在很多理法關鍵處,與黃真人二著,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梅氏解奧之依據,本於該書「九層十法真傳」。梅氏真正師承,實本於張執陽。張執陽所傳乃安樂法門,後天小術也;黃真人所示為傳統正功,天仙大法也。梅氏傳承張氏之學,以之解奧黃翁真傳,實弘張抑黃也。夫以後天安樂小術,解奧先天傳統正法,豈能不妄不誤?略舉數則玄關理法,黃翁與張氏在根本處,互相矛盾對立之論如下:一、黃翁以受胎成形,示玄關之理為修先天性命;梅氏則執父精母血後天色身為本。梅云:「真與正的標準,集中表現在三關九竅中的諱莫如深的為首一竅玄關。因這一竅是人體受胎成形的起點即父精母血,即性與命、神與氣的合成物.」(顛P300——11、13。即《顛倒之術》,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頁,第11至13行。又括弧內所示,如不標明出處,皆為本文作者小注。後仿此。)傳統丹功常以受胎成形之理,示人逆修返還之法。受胎時,父精母血只能成就凡體色身;並非神氣,更非性命之根。有情生命之根、之主,乃先天性命。先天之命,乃太虛一元真炁。先天之性,本在炁中,靜合為一;胎息一起,由先天一炁動分判出,隱藏於歷劫不壞之種子中。凡有情之物,基於持種之因,再由一念之不持,貪淫慾而入胎受種。先天性命的太虛一元真炁,亦同時入胎受種,化生諸多不同有情物類,此即有情生命之主、之本。父精母血,僅人及有情物受胎成形,後天凡體色身之本;僅先天性命暫時寄居之屋舍而已。傳統丹功,借後天有形,逆修返還此先天性命,方可點化陰神,轉識成智。引黃翁著述為證:「若論喬丹之道,生神之理,實與凡父母生育男女無異,亦與凡俗之投胎奪舍相同,所分別者,凡人生之受氣,成就一個有形有色之體,只因一念不持,」(P95——15、17。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樂育堂話錄》第95頁,15至17行。後仿此。)「人未生以前,此氣渾於於穆,同夫太虛一炁。自念頭(歷劫不壞持藏種子見有情物性慾交媾動淫念)起處,不知不覺此氣即落於父精母血之間,然而此時只有精血一團,無有形骸肢體……,於是有個腔子,我之元氣即附於腔子之內,……。要皆元氣伏於腔子里,而後才成一身一形,內有知覺之靈,神明之變也。後之人慾修金丹,以成金仙,又豈可離此腔子而外有所圖哉?(P132一8、16)。二、求玄關的心印法訣有根本差別,黃翁傳承天仙大法;梅氏無旨無法,並妄指山根、上丹田為玄關。傳統正宗丹功,歷世所分南北二宗,東西兩派、文始派、隱仙派,乃至今人所謂「中派」,眾位已得道仙真,皆以同一求玄關的心印、法訣,入手孕、調葯而求得先天一炁即小葯作丹頭。玄關心印為在下丹田外鼎處,和合神炁求內鼎。若不知鼎器、藥物、火候之要妙,微陽生與小葯生不同景征之玄秘,按法訣於外鼎處,求得內鼎,先立玄關之體,則亦不能真得外鼎之用。若不得內鼎,妄執色身固定處所,無論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乃至身內身外任何固定處所為玄關,皆是門外漢之妄語。何必徒作口舌之爭、文字之戲哉!玄關外鼎器在行孕、調葯之功時,雖在心下(絕非山根或上丹田)腎上的空間內浮游混化;當內鼎一立,功成景現時,機發成竅,必歸根於下丹田中的炁穴。古真與黃翁以「竅中竅」示之。前一個竅字,既示外鼎亦示下丹田;後一個竅字,既示內鼎亦示炁穴,即玄關現於炁穴中。黃真人悉遵傳統功法。引證如下:「吾示在關一竅,是修道人根本,學者之先務也。不比中下二乘,說竅有形可指,有名可立。爾等須從混沌又混沌(此既隱示混化先求微陽生,再求小葯生,求內鼎之法。學者當具隻眼,不要誤認無故重複是幸。),方有丹藥底本,神仙根基。」(顛P154——16、17)。「此個中字,所包甚廣。其在人身,一在守有形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在外鼎處),不即不離是。一在守無形之中(求內鼎法)——《中庸》雲,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顛P254-11、15)。「此個氣穴,非有形有象,肉糰子上;是神氣合一之氣穴也。神氣聚則有形,神氣散則機息……,金鼎非真有鼎,玉爐非真有爐,亦無非神氣合一(求內鼎),凝聚於氣海之旁,即男子媾精之所,女子系胞之地(在外鼎處)是。」(顛P95——6、11)。「古雲,入定工夫在止觀。何以止?止於臍下丹田(在外鼎處)。何以觀?觀於虛無法竅(求內鼎)。」(P74——14、15)。「三豐雲,凝神調息(求內鼎)於丹田之中(於外鼎處)。蓋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息歸於元海曰調息。」(顛Pll0——13、14)。「時時以神光直注下田,將神氣二者收斂於玄玄一竅之中。」(顛P32——9、10)為了防止不得真傳之修士,下手興功,即把上乘法中,純神還虛、合道圓性之外鼎器上丹田,誤當為初成築胎神之基法中,孕、調葯之鼎器,而不能求得先天一炁。黃翁特示「此性原在離宮,理宜離官(此處離官指上丹田泥丸宮,非指中丹田絳宮)修定,始見本來性天。不知此特氣質之性(生死輪迴之本),而未可言虛無之性也。學人慾見真性,求之離官難矣。惟有坎官(明示下丹田),是我先天一點真正乾陽(仙佛真種,復性之本)。下手興功(興功二字,當具隻眼。乃和合神炁求內鼎也。並非一神自凝之孤修。),即從此處神光了照。久久自見本來面目。」(顛P97——4、6)。真修實悟者當知:梅氏所傳承張執陽的初層法中,以凝神守山根為得玄關竅,對傳統正功而言,此不過是收攝六根,意專一緣,為興功前之預備工作而已。若不能意專一緣(第六識之本性即變易不停,遷留不居。初修之士,未得金華,何能相因?真專一緣),只能算是休息,並非練功;若偶有修者,以此為法,苦煉而能一神自凝、毫不動念,亦不過陰神家活計,只可出陰神;萬不能得先天一炁為丹頭,亦無真正果證。蓋人生出胎,後天口鼻之息一起,識念即緣息而進,從此後天主事,先天之性隱泥丸,先天之命藏炁穴。性命雙修之入手興功,必須專意凝神(含先天之性)於下丹田藏先天命之處,以性求命。古真云:真土擒真鉛;火燒苦海;水府求玄;鬼窟盜寶。梅氏持張執陽之傳承,謂不須苦修即得玄關。如「以其右手中指,從他的祖竅(即上丹田玄關竅)直下祖脈(督脈上端鼻準)再旋迴至受傳者的祖脈,沿鼻柱上到祖竅,「指點」而言曰:「玄關就在兩眼之間。」這就是學中人常說的「真傳一句話」……,故不惴背叛而全盤托出。」(顛P301——11、29。此段引文內括弧內容及文中之引號,皆梅氏自注。)梅氏於初層功法的注③亦重複此指(顛P323——21、24)。所謂「一脈真傳」,有人指明即得,不修而有,知之常存。何等眩人?不必知孕、調葯中之鼎器、藥物、火候;不必苦煉孕、調葯之功,亦不必辨孕葯及調葯功成之景征,迅即采封小葯火爐;這些都是傳統功法中,口傳心印、秘而不宣之玄密。貪求速成者,妄圖省事;不知真訣之混徒,正好乘機胡混騙人,欺世盜名。………………(中間部分文字遺失)三、《悟真篇》首示喚龜招鳳築基權法,張執陽東施效顰,徒用其名,妄解其旨。紫陽仙祖於《悟真篇》中,首示「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指點漏體之人,當先修初成築胎神之基的權法。歷代得道仙真,多有同指。不得真傳之人,卻常如張執陽、梅氏一樣、往往隨意妄解。更可笑是梅氏還自詡為該二氏之首創發明,自誤誤人。余今不惜罪過,略加直指。此詩第一句示先行孕、調葯之功,求取白虎首經至寶即先天一炁即小葯。敲竹(虛心實腹,凝神炁穴)喚龜(孕葯功成,微陽生後,再調葯)吞玉芝(玄關現、玄牝出、小葯生,二候采牟尼)。第二句示接行小周天功,團聚刀圭內葯。鼓琴(立天心斗杓,意鼓息吹,火逼金行)招鳳(四候有妙用,抽鉛添汞,還精補腦)飲刀圭(六候別神功。行一得玄妙機小周天后,神炁和合,戊己二土,凝成刀圭內葯)。第三句示三百個得玄妙機小周功足,當行采、服金丹大葯之功,築完胎神之基。故云,近來透體金光現(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喚龜之功,必當在招鳳之功前。豈可顛倒胡混哉?如若不信吾言,請看黃翁之教:「破漏之人與年老之體,後天鉛汞將盡,性命何依?不得不用敲竹喚龜、鼓琴招鳳二法(故稱權法而非清凈正法常法),而後有玉芝靈苗(真土擒真鉛,孕、調葯功取先天一炁即小葯),刀圭上藥(真鋁製真汞,鉛汞歸真土,小周功後凝珠成象,團聚成內葯),可采(二候采牟尼)可練(四候有妙用),化凡軀於烏有,結聖胎(近來透體金光現,築成胎神之基。初結胎,看四正,中成功前期,必有四正溫養道胎之功)於靈關(土釜黃庭)。等火候至密,(尤其是小周天功的程限規則),非得真師口傳,萬不能洞徹精微(不與凡人話此規)。」(顛P122—-25、28)。又雲「若夫年老之人,……故老年人氣血已枯、竹若不敲,安能大覺(小葯生玄關現、玄牝出之時至神知的覺覺、覺覺、覺覺。)?琴若不和,安得長神(小周天功之乾坤交媾,抽鉛添汞、還精補腦)?故解敲竹者,即寂然不動(寂、寂、寂),感而遂通(覺、覺、覺),皆示孕葯真功心印)。喚龜者,即禮下於人(凝神下丹田),心有所得(先得微陽生再得小葯生)。至鼓琴一喻,以真陽一到(小葯生時玄關現、玄牝出,橐籥之象自現,闔辟機緘自成),自鼓盪其陰霾(小周沐浴、升降四侯妙用),和合氣血(凝珠成象,團聚內葯也。」(P114一17至P115—5)。梅文卻雲「張執陽宗師發掘古道經竅潛力,創編出兩種新功法,即「鼓琴招鳳」與「敲竹喚龜」。(顛P309—11、12)。「鑒於古道純賴自力更生,更發現太虛中還有某種不知名物,可以根據天人相應原理,用人工予以招徠,補我之不足。故對太虛不名物給予強名為「太虛真氣」,並形象地比喻為「鳳」,即以「鼓琴招鳳」名之。所謂「琴」即生理上的鼻腔——弦,即橐籥,即入靜後的細微呼吸……這些都是從實踐檢驗肯定而後發明的,故張執陽能成一代宗師,可惜礙於清規,初只直指單傳一人,二代傳我師等五人。」(顛P327—13、22)。「鼻腔中空如竹,用橐籥予以敲叩…靈龜即尾閭關內命宮中的命氣,人們的命蒂、命根。靈龜化氣升騰,…,而目的是「徒於南冥」亦即「圖南」。「南」者,玄關也,腦也,泥丸也,先天「乾鼎」也,後天離宮也。不知這些玄機奧秘的真諦,很難理解老、庄和《參同》。」(顛P331一13、28)。梅氏的招鳳之功在前(梅氏三層功);喚龜之功在後(梅氏五層功)。更妙的是梅氏自詡雲「這兩部藉助外援的功法,除我為文提供外,再無人提及。喜被納入《中國功法百家》及《中國流行氣功選》之中。」(顛P124-11、12)。此本《悟真篇》首創示之法(創自古仙真,首示自紫陽仙祖),張執陽與梅氏皆不知其旨,連層次都不清楚,更遑論功法、心旨?徒用其名,東施效顰不亦羞乎?妄解經旨以假亂真,不亦損乎?後天小術自詡風騷,不亦狂乎?何必強不知以為知,東扯西拉借老、庄,《參同》遮羞,誑曉後學!爾實不解玄機奧秘的真諦。因此吾今更有說焉:丹經凡雲橐籥、闔辟,皆示氣炁同根,相關互用之機,悉示武火片時之功,銷陰復陽以成「盜」機(清凈正法視為權術、助功,不得已而不可不為也)。豈可按梅氏以「入靜後的細微呼吸」的文火解之?(文火雖是清凈正功,單用亦不得其用。)若此之輩,實未得真傳,不知火候之旨矣。初成功法的三個層次中,皆有文、武火之交相互用。豈張梅二氏之學所可窺哉!龜非玉芝;龜乃命氣,孤陽不生,難作丹頭。玉芝指先天一炁小葯也,乃含汞之鉛。龜欲成玉芝,須調葯之功和合後天性命,陽生陰長白虎首經始出。古云:元黃若也無交媾,怎得陽從坎下飛也。小葯只能采封於爐內,達摩大師所云,二候采牟尼。黃翁借用《悟真篇》之語.以「前行短」示之,則已明示此爐並非張、梅二氏所云「乾鼎」泥丸也。(自稱嫡傳之人,處處皆背祖訓,世間亦幾稀矣!)。入爐溫養後,爐中火發,始可行小周天四候有妙用之功,升降乾坤而乾坤交媾。若問坎離交媾的爐在何處?只能漫應曰在心下(可知絕非山根或泥丸)腎上;具體位置只能待真師口傳。清凈正功,非安樂小法,更非旁門小術與左道邪術,豈可於身外別有所求哉?前文以受胎成形示玄關之理時,曾明示先天性(一炁動分後隱藏於歷劫不壞種子中,並非輪迴種子,幸勿誤會)命(太虛無炁。此非梅文中同名之所指)已於受胎時,墮入色身之中,今更直指其藏於色身內之太虛中,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垢無凈。古德雲吾有一定,秘在形山;古真常書一「中」字,示人尋求之。恩師有詩云:「片時成六侯,一刻會源頭。大道從中出,元機莫外求。」若此正理,欲求天仙清凈正法者,絕不可有絲毫懷疑變通(常嘆不得真傳學者,對示真法者,盲而不知,妄評繁瑣不清凈。口中空喊清凈;行功實往外求;何曾真清凈?豈知仙佛正宗,清凈之真旨哉?)。否則,請向三千六百門,八萬四千法去問津。梅氏以為然否?今再以爾託庇的黃翁之教證之:「所謂真一之氣,乃鴻蒙未判之元氣,混沌初開之始氣。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莫不由之;成仙成佛亦豈外是。以故修道之士,必於此氣認得清以後,才有作用,其在人身,雖貫乎精氣神之中,而實無跡可尋。非口鼻呼吸之凡氣,非虛靈知覺之靈氣(靈覺識神,雖含玄影,卻非真性),非坎離心腎之動氣(後天神,薰蒸溫養,亦非命本)。…,先天則生乎陰陽(靜本合一,胎息為界,動立判分),後天則藏於陰陽(金藏礦中,玉隱石內,後天生化,悉由主宰)。」(P69-4、8)並棒喝直指「第後學淺見,不知人有清明暗,皆是氣機運行,而專以氣之清明,尋虛無一氣;而於昏濁之際,則以為不在也。詎知此個元氣,不因清明而有,亦不為昏濁而無。」(P43—14、16)。如上所述,梅氏真正傳承的張執陽《內丹功九層十法竅訣直指》與黃元吉真人傳世二著精華,初成功中,求玄關及小周天功的理、法、訣、景、旨,在關鍵處根本不同。豈可妄稱為黃門絕學?從光緒十年(1884年)黃真人自著《道德經注釋》至庚子(1899)年,僅僅十五年,張執陽就背離師門正法而自創新法,若張氏果系黃門「直指單傳」的衣缽正傳,豈非有欺師滅祖之嫌乎?己傳承載譽寰中的高師衣缽者,會如此嗎?嘗思聰穎如白祖,自幼從師,侍師十年始得初成之法,侍師十二年始得傳三成全法。又如證大成之伍祖,侍師十九年,始得全傳。二祖皆深懷師門厚思,每自嘆侍師時短,恐難得全旨;更皆傾全力,著書度世,弘揚師門傳統正法,皆證大成正果。對比二真人,張執陽不亦狂乎?不亦愚乎?若此心性氣質,何能逃黃真人法眼?何望能得真傳?又梅氏之師龍騰劍氏,在民國八年(1919年)親出《重刊樂育堂語錄跋》,並未冒稱黃門弟子。故其在距光緒十年短短三十五年之內,就不知開宗祖師、晚清鴻儒黃元吉真人為何時代之人?竟妄指為元代凈名派名道,同名的黃元吉,落為笑柄。(請參本文附錄)。即此三據,梅氏豈可妄稱張執陽所傳為黃門「直指單傳」之嫡傳?園頓子生前,欲鉤玄黃翁之學而未果,吾本不欲多事,因梅氏迷於張執陽後天安樂小術,妄解黃翁《道德經注釋》,使傳統正宗丹功,面目全非。揚張抑黃而又以黃門「直指單傳」之嫡傳為標榜。若此,將迷誤今世及後世真崇黃元吉傳統天仙正法之修士、真崇園頓子之學者,誤墮入張執陽所創立安樂小法而不自知。故不得不冒譴喋舌,以警醒之。接引仙佛真種,入天仙正門。梅氏若真宗黃門,當研、弘黃門正學;若仍宗張執陽,請自認清宗祖,不必以黃門傳人自居,冒名求售旁門私學;更不必以傳統天仙正法為標榜,以偽充真亂真,惑眾欺世;既不恥於世間,更不容於仙門。吾文謬妄之處,有違黃翁二著及傳統天仙正法之處,祈賢者教正之,弘揚傳統正法。附錄、淺析《重刊樂育堂語錄跋》——龍騰劍並非黃門弟子「右樂育堂語錄四卷,為黃元吉先生門人記錄①。先生生於元代,張三丰集中,敘述師承,先生姓名亦在其列②。是書出成於道咸年間,計時幾歷千載,而猶聚徒講學,殆所謂留形住世之儔歟③!世衰道微,人心陷溺,非闡明性命之學,無以喚醒群迷;而古來談道之書,如參同悟真,文字玄奧,解人難索;此外諸書,多借龍虎鉛汞坎離水火等名詞,牽附比喻,讀者如入五里霧中,杳不知其所指;求其明白簡易,深入顯出,於行工次第,確有程序可循者,不稍概見④。是書樸實說理,暢發玄風,誠性學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⑤。騰劍往年,曾獲舊本,殘缺不完⑥。戊午來省,得借觀於康千里處。⑦恐希世之寶,年久而散佚也;愛商之同學諸子,精校分刊,廣為印刷,以公諸後世之讀者,潛心玩索,當不河漢余言⑧。民國八年己未七月中浣榮縣龍騰劍謹跋⑨。(P209——2、12)以上原文全錄,斷點亦悉遵原文。為分析便利,略加標點,聊分為九句,普按九句順序進行剖析。綜觀龍氏此跋,不但無一言自認為黃門弟子(梅氏卻冒尊其為第三代嫡傳);並且處處顯出,偶逢機緣,得窺全書。亦未見龍氏尊奉《樂育堂語錄》為祖經,以弘揚祖經為本門弟子神聖職責;僅見私淑黃門之後學,弘揚正法,建功立德之心。與梅氏在《顛倒之術》書首,編者的話中,偽造傳承,誑編宗譜,自詡「直指單傳」衣缽正傳,大闡「祖傳」絕學的充滿自豪感,恰成鮮明對比。現逐句淺析如下。首句即明示龍氏非黃門後輩,故行文漠不關心亦不尊重師承源流;對提到師門祖訓亦未頓起恭肅敬頌之心;僅平淡地說「為黃元吉先生門下記錄」。若果系黃門第三代後輩,豈敢直呼開山祖師之名,並僅稱先生?豈敢直呼先伯、叔祖師為黃元吉先生門人?此皆大不敬也!當改其文為:皆先伯、叔祖師記錄開山祖師元吉翁黃真人之慈訓。第二句、第三句更示龍氏非黃門後學,更非衣體正傳,執掌宗譜者。故於短短三十五年內,即不知開山祖師為何時人?更不知其從何所來?隱何所去?落為笑柄。第四句、第五句亦可看出,龍氏非黃門弟子。故行文對再版《樂育堂語錄》毫無弘揚祖經為本門弟子不可推卻的責任與自豪感之意;只有黃門之外,私淑黃翁絕學的修者,弘揚正學,自度度人之心,亦如今之有識學者,私淑黃翁絕學一樣。第六句更示,龍氏以前所學,非黃門之學。故不把黃翁僅有的二本傳世佳著之一的《樂育堂語錄》,作為入手必研的祖經,專遵而篤行。只不過偶以機緣而「曾獲舊本,殘缺不完」,僅略識正宗絕學而已,尚無緣得窺全豹。第七句亦示龍氏非黃門子孫,故直到重刊語錄前一年,民國七年成午(1918)年,才因緣具足,得借觀於康千里先生處,得窺《樂育堂語錄》全文。則龍氏在此前之所學,只不過是張執陽所傳後天安樂小術而已(張執陽傳王慧清再傳朱恆泰再傳龍氏)。(顛P309——6、15)第八句示,龍氏雖非黃門正式入門後輩,卻遠比張執陽等夙緣深厚。方能得遇黃翁絕學,且能識知求,私淑弘揚天仙正法,自度度人。並未自欺誑人,冒稱黃門傳人,甚或妄尊「直指單傳」衣缽正傳;亦未誑稱弘揚祖訓,欺世盜名;故行文曰「恐希世之寶,年久而散佚也。」表明此著乃黃門傳承祖經至寶;並非龍、官、劉組成學會自家之珍。龍氏亦未妄解真經貽誤後學。以此不求名利弘道之功,必綰後劫仙緣。第九句示再版時日為民國八年己未(1919年)七月,更未誑人,妄署黃門第X代弟子龍騰劍謹踐。使人知來龍去脈,正防奸人偽冒,欺世誑人(世人不研龍氏留存此跋。何能知,何能信梅氏欺世盜名?)。龍氏自有緣見《樂育堂語錄》完整文本起,時僅一年,即廣刊濟世,弘道之心誠願大,功德彌高,乃真修者風範。與冒名求售,為浮世虛名,不惜陷親師於不義,更不惜顛倒黃翁天仙絕學、入手正傳以誑人誤人之徒,誠為涇渭分明,不啻天壤之別。」龍氏雖弘黃翁絕學,並未誑冒黃門後輩;亦實未得黃翁絕學,孕、調葯求玄關入手正法。真崇黃門之修士,當於黃翁傳世二著《道德經注釋》與《樂有堂語錄》中求黃真人真傳。萬勿受騙,為梅氏所欺,誤入張執陽所傳後天安樂小術法門,空誤一劫人生之「天賜之命」。「天命之謂性」的先天一炁,所具足成仙作佛之本的機緣。是幸!修當思,黃翁二著,成書於光緒十年(1884年),真正黃門及門弟子、數千從學,早已傳抄深參、刊書弘揚、專研篤修,視為黃門之天寶祖經。張;王;朱、郭、陶;龍、官、劉;若果系梅氏誑編的黃門四代後輩。為何皆不弘祖經?並且揩手中無祖經?不尋、不研、不修、更不傳祖經及宗譜?僅龍氏偶得殘本,直至民國七年,始得借觀全本於外人康千里先生處?立即奉為瑰寶,僅一年,民國八年,立即廣刊弘揚,寫後跋記述重刊經過。可見龍氏等誠為識寶、愛寶、有力弘寶;願捐資弘寶之善信。從1884年至1919年,由張執陽到龍騰劍未弘寶者,實無寶也。其四代非黃門後輩明矣。由此,揭露出梅氏於《顛到之術》中,偽編宗譜,誑稱第四代「直指單傳」衣缽正傳,純系子虛烏有之謊言。實為欺世盜名,偽冒正宗的大騙局。梅氏仿冒正宗欺世盜名事小,以假亂真,淆亂正切,貽誤真修者事大。警之!梅氏實為張執陽門下第四代後輩。按其冒認黃門,所偽編之宗譜,梅氏亦只能冒誑為黃門第五代。不知其為何升格,尊其師輩為第三代?吾不知其祖師輩:張;王;朱、郭、陶;五人三代,何代因何故,被其清剔出宗門了?善後尾功此中分二。(1) 還虛功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後,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後,遍身完全鬆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雲絮中,遍體空鬆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鬆空透的雲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準,可免走漏滑遺之險。(2) 解座法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於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盤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雙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刻而終。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乾,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後,始可行之。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若年老體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附錄:傅金銓《真傳易筋經序》(同塵 供稿)順施則凡,逆施則道,亘古及今,萬仙萬佛不能外此而別有造化。順逆者陰陽也,陰陽交而萬物生,陰陽隔而天地否,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之在天下,薦紳先生或有能言之者。概自釋迦把斷要津,金缽盂遂沉海底。釋部談空,真機罕露。彼只知權頓漸三法,不知精氣神三寶。人皆知三教一源,又孰知三教一法乎?祖祖相傳,同是這個。惟此聖神功用,運之於內則成道,運之於外則成力;運之於求嗣則中的,運之於御女則無敵。祖師慈悲,但願舉世盡成仙佛,讀者其知所輕重矣。吾聞有道之士,神威懾人,揭地掀天,排山倒海,叱逐風雷,斡旋造化,意之所至無不披靡,力云乎者小矣!是書無刻本,傳寫甚訛,茲得黃輿山人秘本,用校魯魚,付梓公世。大清道光三年歲次癸未花朝日,濟一道人傅金銓題於合陽丹室張義尚先生《真傳易筋經》(殘篇)大江東按:「九轉呼吸法」,是張義尚先生所著「蜀中黃氏《真傳易筋經》」的一部分。 查張義尚先生《真傳易筋經》原刊載在浙江《氣功》雜誌1995年6-9期中。另查在 浙江《氣功》雜誌1998年1-3期尚有《真傳易筋經補編》。「雄霸」先生已經轉發了大部分,因本人手中資料不足,不能補上欠缺,希望有以上諸期雜誌的朋友煩勞發上來!今天,我翻了一通,找到浙江《氣功》雜誌1995年6期,有張義尚先生的《<真傳易筋經>介紹--兼論修道從何下手》,現打字輸入發上來,希望其餘部分道友若有空找到也發上來,補充完整,以饗同好!同塵先生是否也作下補充或提供資料!《真傳易筋經》介紹--兼論修道從何下手張義尚修道因層次高低、功法深淺而有千差萬別。道家的人元金丹,是命功的極致;佛家的明心見性,是性功之高標。筆者此前曾發表多篇略述道家《金丹真傳》同類陰陽的真象,乃從高處著眼而談修持的內涵和理論的。但高級功法非一般人所能踐履,則有志修身者是否就此知難而退呢?我以為作學問應當從高處著眼,同時也應從低處著手!即所謂「低處修時高處到」。所以鍛鍊形氣的功法也應重視。同一「鍊形」之道,內容有高低精粗之分。低層次者,大都偏重在外形之動作變化,如《道藏》所載古傳各種導引法,外家拳術及學校中一般體育運動鍛煉皆是。其次較高者,大都已注重形氣結合,內外並煉,如內家功夫中之太極、形意、八卦、大成等拳術,蜀中《真傳易筋經》、《五禽戲》等亦屬之。又如蜀東金家真傳之開合功,動作只有兩個,以統攝陰陽、開合、吞吐、浮沉、進退、起落,既是養生益智之高功,又為武術技擊之神功。儘管目前大氣功師層出不窮,功法也五花八門,但論鍊形功夫,實無有精簡高妙能過之於「開合功」者。不過此功非明師口傳親授而又勤學苦練者不能登堂入室。又有所謂「自發動功」者,乃神入渺冥、靜極而動之產物。道家南宮派有此方法,但古代祖師對此褒貶不一。筆者以為此法出於自然,用之得當也可補「鍊形」之不足;若認為奇特,唯此獨尊者則過矣。若以佛家秘宗各派之「金剛拳法」相證,則可以正確對待。我現在所要介紹的是蜀中《真傳易筋經》。世傳《易筋經》,一般都認為是佛家入門修身,為日後修習明心見性奠定基礎之功夫,乃出自印度高僧、東土禪宗第一代達摩祖師。不特武術界習之,即使文人也有煉之以資健身者。但內容卻非一致,或則繁雜而寡要,或則簡要而失真,蓋以師授雖一,悟解有別,目的不同,取捨自異,也猶書法臨摹,母帖雖一,所習成品絕無完全相肖,故不足為奇。蜀中《真傳易筋經》,是我在1938----1940年間讀書於北碚復旦大學(抗日西遷於北碚)時蜀東涪陵人黃克剛老師所傳授。由當時經濟系主任衛挺生教授支持,我利用整整一個寒假,在衛教授的北碚天生橋的家中,和黃師兩人,把全部功法整理記錄下來。黃師所傳為其家世傳輿公山人之遺意,比傳世《古本易筋經》精簡扼要的多,傅金銓有淵博學識和相當證德,曾為《易筋經》題詞:「輿公秘傳易筋經,先佛妙諦道難命,擇人而授先聖德,世守勿替衣缽存。」《真傳易筋經》功法,有外壯、內壯、動功、靜功、鍊形、鍊氣、煉意等不同。若就淺深層次而論,大抵初功多是外壯鍊形之動功,次則是內壯外靜內動之呼吸吐納等煉法,最後方是鍛煉意念,此中又有識神、元神、先天、後天,及先天之先天等層次,到了最後,則外形是靜,但已靜中有動,動仍是靜,動靜無分,歸於自然之大道矣!自來道家對傳授「命功」最為慎重,故多出以隱語,世人倘恍迷離,無從下手。北派強調性命雙修,不外乎「本身陰陽」之調煉,見效緩慢。佛家儘管不重氣功,也無所謂命功,然於小乘禪定、天台止觀和密宗修身等法卻講的踏踏實實,次第井然。《真傳易筋經》就黃師所授的內容中有吐濁納請、九轉呼吸、外壯內壯、存身洗髓和藏文字母觀想等而論,明顯與藏密中九節風、寶瓶氣、拙火定等有一定聯繫。道家南宗重「身外陰陽」,陳泥丸翁云:「莫言已是顯現成,試問幻身何處得。」故不修幻身則已,若欲兼修此五蘊幻身,即此血肉之軀入無餘涅槃,證金剛不壞之虹霓身者,非善巧利用「身外陰陽」,尤其「同類陰陽」不可。此所以藏密無上瑜加重二、三灌頂之修法,而道家《金丹真傳》中更有特別不共之絕密功法!!《真傳易筋經》中「內壯玄功」歌:「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遺漏,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術御無敵。」明顯透露了無上瑜加雙運道。不過其實際操作,書中未予發揮,仍需師授。並且此等功夫乃是已達般若絕頂、轉毒成智、火里載蓮的欲樂大定。若非自身通靈,能如鳩摩羅什能吞針出針者,切忌輕易妄為。否則獅子跳處驢亦躍,未有不喪身失命者,慎之慎之!從上可之,本法出處很明確是道佛兩家相融後產物,與傅金銓大有攸關!(浙江《氣功》雜誌1995年6期243-244頁)王洪欣傳授韋陀式易筋經

2011年6月21-6月23日江蘇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少林寺嫡傳達摩易筋經十二式總綱:意不亂、氣不散、力不丟。(博主在上海參加王老師兩天的易筋經教學中,王老師提到練易筋經的總綱:氣不散、力不丟。在此基礎上博主加入了:意不亂。王老師還同時強調可以配合南師傳授的安若般若、十六特勝等來習練易筋經,易筋經最終合於禪定,是禪定的助道品。)要領:一般向上做動作時吸氣,向下時呼氣,不分方向的做動作七次,分方向的做三次。動作以緩慢,順暢為原則,自己去感覺一下。如有不對,懇請斧正!熱身運動1、擴胸,做兩個八拍;上下甩臂;2、手雙扣向上伸展,向左右分別做八拍,彎腰,向前伸,抬頭,眼睛看前方,腿要筆直,向下按,向左按,向右按,抱腿,頭貼腿;3、按摩兩膝蓋至發熱,然後蹲下,做兩次;4、弓步,左右壓腿,注意前後腳基本平行,身子要直要正(腳和身子歪了可能會引起骨架歪的,所以要注意),昂首挺胸,目光看著前方;5、向前伸臂,掌心朝上,變拳收回放在腰間,左腿抬起,腳尖內收,湧泉穴對著右膝蓋,出左腿,蹲下,右手摸著右腳,左手摸著左腳,壓左腿,兩手不動,身子中心換至左腳,壓右腿。加強壓腿法:坐下,腳尖內綳(這樣腿會更加直),右手摸右腳尖,左手放在膝蓋位置,正壓反壓,反向一樣。1.環拱當胸勢兩腿併攏,開左腳與肩同寬,(吸)兩手從兩側向外分開起至頭頂合十,(呼)落至胸前,調息三次,氣灌兩掌,磨掌,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肘互撐(使用80%的力量),調息三次,觀想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至胸部,到腹部分至兩腿,到湧泉穴出入地2.平接甘露勢承上姿勢,恢複合十於胸前,指尖向外,伸向前,打開,緩緩分開雙臂,略高於肩,調息七次,觀想是氣從勞宮穴進入從湧泉穴出入地。3.掌托天門勢承上姿勢,掌心向下,徐徐放下,抱圓,掌心向上,緩緩從胸口起來,到胸口位置時,翻掌,掌心朝外,向上托,高點,但是手要略彎曲,如托重物,調息七次,觀想是氣從勞宮穴進入從湧泉穴出入地。4.摘星換門勢承上姿勢,右手稍向上,手掌略高於額頭,在前方掌中勞宮穴如一面鏡子,調息三次,觀想勞宮穴照出自己的五臟六腑,左手向下向後,手背貼著後背,指尖向上,位置越高越好。複位,反向同樣。5.倒拽九牛尾勢承上姿勢,緩緩打開雙臂,掌心向上,合十,降至胸口位置,氣灌兩掌,磨掌,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出右步成扎馬姿勢,分掌右手向左,左手向右,握虛拳,做拉的動作,右拳向右,左拳向左,意想拉著九頭牛的尾巴,拳位置停在與下巴等高位置,目光注視前方,扎馬要沉,左腿要低點,調息三次;反向同樣。6.出爪亮翅勢站立,手成爪狀,手心向上,緩緩上至胸口位置時手心向外,呼!出爪,此時,怒目圓睜,屏氣凝神,一會之後,爪變軟變成掌,目光變得柔和,一波三折落下,重複做七次。7.九鬼拔馬刀勢雙手向外手心朝上,起,右手舉起,左手落下,右手摸左臉,左手背貼後背,位置越高越好,向左180度緩緩轉到眼睛看正背後,轉動時吸,到位時呼,轉回來,呼吸同上,做三次,再反向做三次。8.三盤落地勢(三盤指的是身體上中下三盤。三盤落地指的是全身落地)雙手向上,掌心朝上,高於頭頂時手心朝下,呼!瞬間蹲下,手臂手掌向下用力按的感覺,但是不著地,屏氣凝神,一會之後,手心朝上,分三次站起來,先起到低於平膝蓋位置,然後至與膝蓋相平位置,然後站直,全過程的盡量緩慢,做七次。9.青龍探爪勢手成龍爪之勢,緩緩起來至腰間,左爪放在腰間,右爪繼續起來到脖子處,身子微偏向左,出右爪(呼),屏氣凝神,一會之後,收回(吸),做七次,反向也是做七次。10.卧虎撲食勢承上姿勢,雙爪在腰間,左腳內扣,右腳出一步,雙爪起(吸),吊至頭頂,下(呼),右手在右腳旁邊,左手在與右腳20-30厘米左右位置,五指支撐,身體往後,低頭,頭越低越好,身再往前,低腰,抬頭,左腿微微彎曲,腳跟起來,來回做三次,反向同樣。11.折躬勢手心朝上雙臂緩緩舉起至頭頂(吸),合十,向後向下(呼),至頭後面打開手掌掩耳,使得耳廓把耳孔包住,彎腰低頭,越低越好,一呼一吸做七次,吸時按掌,呼時鬆開。12.掉尾勢雙掌前伸舉起,雙扣,掌心朝下,彎腰,手分開落地按地,腿要保持筆直,提起後跟(吸,屏氣),落下後跟(呼),做二十一次,手起,雙扣,手心朝上,甩尾,屁股與手左右方向相反,屁股向右同時手向左,做七次收功承上姿勢,起,伸手朝外,回至丹田,守一會丹田,然後收功。備註功效說明(參考八段錦):1、雙手托天理三焦功用:此勢以調理三焦為主,三焦分屬胸腹,是水谷出入之道,總司人身的氣化活動,常做有疏通水道丶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2、左右彎弓似射鵰功用:以理以左右開弓之意,左右伸臂擴胸,起到強健胸肌丶臂肌和肋肌的作用。3、調理脾胃須單舉功用:此動作可以使內臟上下牽拉,運動脾胃,起到提高消化功能,增加吸收能力的作用。4、五勞七傷往後瞧功用:透過運動,令到全身骨節得到最佳的運動,並令筋脈皮肉都得到調節。5、搖頭擺尾去心火功用:此勢通過搖動全身,令器官得到活動,達到散熱清毒,去心火的目的。6、背後七顛百病消此勢全身放鬆,令全身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都得到有節奏的震動,以抖落自身的病氣,以消百病。7、攢拳怒目增氣力功用:此動作以攢拳怒目的形態,以增加周身之氣力和骨力。8、兩手攀足固腎腰功用:此動作透過活動全身,加強身體的血液循環,以達強腎藏精的功效,改善腰肌勞損的問題。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易筋經之韋馱十二勢功法簡介韋馱十二勢則是以易筋為主,何為易筋呢?為何要易筋?講人身之筋脈,一出娘胎,降生世間,有體格健壯的,有體形削瘦的,有精神健碩的,有體弱無神的,等天賦不同,人各不一,可分為筋壯者,筋舒者,筋攣者,筋弱者,筋馳者,筋和者,筋縮者。因為古上醫者認為,筋馳者病,筋攣者瘦,筋弱者懈(懈貽無力),筋縮者亡,筋壯者強(剛),筋舒者長,筋和者則康,縱觀現代社會眾生,一目了然,莫不如此。易筋者,「易」在中文裡的意思是變化,觀天地萬物,日月星晨,黑夜白晝,春夏秋冬四時變化,陰陽虛實,禍福順逆,變化無端,皆在變化易動。筋者,?內經?中說,筋人身之經絡也,在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不在,聯絡周身通行血脈。「筋」為精神之外輔,人在日常生活中能靈動活潑,各種運動,行走四方,創業奔波,皆「筋」的功用。可見筋脈在人體之重要。現代社會,經濟漸次發達,工作模式不斷變化,由野外勞做而變為室內工作,由體力勞動而變為腦力工作,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壓力增大,煩惱日多,交通發達而少於步行,居寓高樓而懶於運動,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各種疾病不斷滋生,醫療費用不斷攀升,因此社會大眾對身心健康也日漸迫切。但疾病之起因,皆因居住工作,生活方式之改變,工作繁忙,肢體漸懶,安逸享樂,懶惰不動,肥膩充食,難以散化,四大不調,諸病乃生。此時知涵養生命之根本,依「易筋經」之法修練,調和陰陽動靜,筋脈隨功行變易,使巳病之軀或亞健康之體得以修練涵養,身心得以蛻變,達到外堅固,內清虛,陰陽相和,百脈暢順筋脈強健而柔和,成無疾長壽之體魄。易筋經韋馱十二勢動作動作名稱1.環拱當胸5.倒拽九牛尾9.青龍探爪2.平接甘露6.出爪亮翅10.卧虎撲食3.掌托天門7.九鬼拔馬刀11.折躬勢4.摘星換斗8.三盤落地12.掉尾勢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極其珍貴---民國版古本少林寺嫡傳達摩易筋經

極其珍貴---民國版古本少林寺嫡傳達摩易筋經《易筋經》的版本太多了,不管哪個版本的《易筋經》只要認真習練,都能強身健體。但根據長期習練的經驗和對各版本的比較後,我們認為王洪欣老師的這套《易筋經》最接近於古本《易筋經》的動作要領,王洪欣老師的這套《易筋經》經南懷瑾老師親自指導後,融入了安般法門和心地法門的心法內涵,使這套《易筋經》更接近於原始傳承之精華,的為修道者入禪定最勝之方便法門。《易筋經》的奧妙在於它的心法部份以及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和呼吸的配合,因此未經親自參加學習者,千萬不可按圖學習,不得要領,徒勞無功,妄加習練,反而有害,不可不慎。現謹發此博文,為已學習者細加揣摩習練之用,亦僅為初學者瞭解之用。註:第八屆、第九屆《禪修前的準備》將一起來學習這套《易筋經》動作。詳情請點擊:《易筋經》韋陀十二勢---王洪欣老師傳授易筋經全名:易筋洗髓內功心法。王老師說易筋經功法有四百多個動作。現在這個韋陀十二勢對我們最有益。通過兩天來,與大家一起跟王老師學習易筋經。課後跟同學交流,現整理學習筆記如下。本記錄不太全面,難免有錯,某些要領文字難以表達,只供大家參考使用。錯漏之處,希望大家指正,完善。如需修習者,應找專人現場指導為好。圖片為網路下載所得,由於版本不同,僅供參考,動作以文字描述為準。前言:易筋經整個過程都是閉嘴,只用鼻子呼吸,最好是舌頂上齶。動作與呼吸要配合來做,某些動作還需要觀想。有些動作需要開目,有些動作開目閉目都行,看個人喜好而定。除了某些動作需要快速來做,其他動作均要求緩和勻,不能急促。每個動作都有它的道理和作用,如果時間限制,不能做全套做完,也可以只做某些喜歡的動作,也會有相應的效果,有時間最好能全套做完。另外,動作與動作之間都是連貫的,動作間的銜接處要留意,即使有看似斷開的地方,也要保持氣不散,意更不能散;呼氣或放鬆時,即使有氣散的感覺,也要保持意念上的連接,做到意不散。閉氣時不要刻意,順其自然,功夫越久,息越長。氣不散,力不僵,用意不用力,以意帶力,除特殊動作外,基本都用3-5成力,不用剛猛的力。氣要與動作配合,動作開始時呼吸開始,動作結束,呼吸結束。以心領氣意與動作配合。氣力保持平衡在一個狀態。不急不燥,心平氣和,重在找內在感受。三個要點:1、緩,指動作,呼吸。2、勻,指動作,呼吸,不要忽快忽慢,除特殊動作外。3、細,指呼吸,除特殊動作外,越細越長越好。動作之間可調息一次。動作、心量要打開、舒展、大方。每天至少練一次,特別是剛學的近期,越多越好。一個星期後慢慢會有體會。 功貴在行,貴在恆,貴在勤。熱身動作(略述):1、擴胸。 2、上下甩手。3、兩手抱頭左右轉腰。4、摩膝、下蹲,重複兩次。5、十指交叉反手上舉,左右擺腰。6、十指交叉反掌壓地,再左右壓地。7、雙手抱一個腳,低頭壓腰,左右一次,再雙手抱雙腳低頭壓腰。8、弓步向前,抬頭挺胸,一手放腰一手放膝,左右壓腿,此乃弓步壓腿。9、十指交叉反掌上舉,左右弓步壓腿。10、先提左腿,下蹲後左腿伸直,兩手握兩腳,抬頭往前上方看,先壓左腿,再換壓右腿,此乃仆步壓腿。11、坐下一腿伸直一腿彎曲,正反手抱腳尖壓腰,左右各一次。12、雙腿並排坐地,雙手抱腳尖,抬頭壓腰,下巴盡量和腳尖接近。預備勢:雙腳並立(呈平行狀態,不可八字形),雙手自然下垂,稍收腹挺胸,下巴微收,頭要頂(像在頭頂處吊著一樣),雙目平視,舌頂上齶,牙關輕扣,雙唇微閉,調順呼吸。左腳向左開半步(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雙手從左右兩側緩緩向上打開,同時開始吸氣,兩臂與肩平時翻掌心向上,繼續吸氣向上,至頭頂合掌。稍閉氣,然後將合掌(指尖朝上),緩緩下降至胸前(邊下降邊呼氣),用二三成力,不能僵硬,肩膀放鬆(肩一緊,氣就不能下沉)。保持姿勢並靜心調息三次(自然的一吸一呼為一息)。第一勢:環拱當胸

氣貫兩掌,雙掌互摩,兩掌變為左下右上,然後左右平移,雙手交叉握腕。兩肘用力互拉(兩肩放鬆一點,不要太緊),大概用八分的力。保持姿勢和用力,同時開始呼吸。觀想氣從頭頂百會穴入,經頭頸至胸部膻中穴(此過程吸氣),然後從胸部(膻中穴)經腹部(關元穴)分兩腿而下,從足底湧泉穴出(此過程呼氣)。靜心調息七次。第二勢:平接甘露

接上勢,兩掌漸松,摩掌回復至合掌狀態,心平氣和,調息一次。然後把合掌轉向前,與胸成垂直狀態,兩手往前伸直,把合掌推至最前方(此過程吸氣)。然後反掌,掌心朝上,兩手向左右兩邊平伸,舒展略比肩高,雙手盡量往後把胸部拉開(此過程呼氣),觀想氣從掌心勞宮穴入至胸部膻中穴(吸氣),經腹部(關元穴)分兩腿而下,從足底湧泉穴出(呼氣),靜心調息七次。第三勢:掌托天門

接上勢,翻掌朝下,雙手緩緩放下,(此過程呼氣)。氣貫兩掌,在身前翻掌向上,手呈抱球狀,雙手慢慢上提,至胸前(此過程吸氣)。在與胸平的位置,開始翻掌上舉至頭頂,手肘稍曲,兩掌之間相隔約一拳頭的距離,大概10至15厘米(此過程呼氣)。目視兩掌之間的虛空,觀想氣從掌心勞宮穴入至胸部膻中穴(吸氣),經腹部(關元穴)分兩腿而下,從足底湧泉穴出(呼氣)。靜心調息七次。做完以後雙手緩緩向左右兩側打開(呼氣),兩手伸平與肩同高,掌心朝下(呼完)。呼吸與動作同時生起,同時結束,內外協調,內與外合。前三式是調合內在氣息,把濁氣排出。第四勢:摘星換斗

接上勢,稍往右轉身,膝蓋不要彎,腳不動,同時右手轉向前上方(吸氣),手臂上舉過頭,手肘稍曲,右手翻掌,掌心勞宮穴對右側乳中穴。與此同時,左手向後,緩緩放下,此過程左手伸直,手肘不曲。完全放下後才曲肘反掌,置於後背,大拇指抵脊柱,越高越好(此處左右手的動作是同時進行完成的,此過程吸氣)。目視掌心,觀想掌心如鏡,顯現自己的臟腑(可觀想手掌放光照內臟)。調息三次。然後雙手緩緩舒展放平與肩同高,雙臂伸平(腕和肘不曲),把氣呼出。雙臂繼續旋轉(手肘不曲),同時吸氣,變為右手反掌置於後背,左手上舉翻掌,掌心勞宮穴對左側乳中穴,同時向左稍轉身(此過程緩緩吸氣)。目視掌心,觀想掌心如鏡,顯現自己的臟腑(可觀想手掌放光照內臟)再調息三次。最後雙手緩緩舒展放平與肩同高,掌心朝下,把氣呼出。第五勢:倒拽九牛尾

接上勢,反掌向上,同時吸氣,至頭頂合掌,稍閉氣,然後將合掌緩緩下降至胸前,指尖朝上,下降的同時呼氣。然後調息一次。氣貫兩掌,雙掌互摩,手掌變為左上右下(身體往哪個方向轉,就哪個手掌在下面),邁右腿扎馬步(呼氣)(馬步的標準以本人三個腳板的長度為兩腳之間的距離,胯後收、膝微內扣,膝不超腳尖,腰直,兩肩松,大腿水平或略高)。然後雙掌上下偏斜互移打開(吸氣),左掌往右上方肩膀方向移動(高於肩膀)右掌往左下方移動(移動時吸氣);再把兩掌變為握空拳的手勢(手中像握著一根粗繩的感覺,雙拳不用力,放鬆)。然後重心稍下壓,兩肩增力(內在力,力在三分,以意為主,以意帶氣帶力),用肩與腰力拉開兩空拳,左腿內扣,往右轉腰,兩手空握,交叉拉開(手與臂用意而不用力,重在兩肩用內力用意拉開而完成動作)。右手從里側拉到右邊,手肘稍向內彎,手背向前,拉開後,前空拳與肩同高,眼看空拳(拉開的時候,身往哪邊轉,哪邊的手就在里側出來);與此同時,左手從外側拉至左下角。馬弓步重心稍向右,稍前傾,身體重量六七成放在右腿上,左膝稍曲,腳底著地,胯收,小腹微收,小腹空松,有舒適感。兩手不用力,相對放鬆(以上拉開過程呼氣)。保持姿勢,目視前拳,靜心調息三次。然後轉腰回正面,重心拉回中間,腳不離地,恢復扎馬狀態(吸),與此同時,雙手保持空拳狀態,兩臂左右伸平,與肩同高。同時空拳打開(手掌不彎,也不要太直),掌心朝下,此時仍是馬步,然後右腳伸回,緩緩呼氣(收腳時呼氣),恢復站立與肩同寬姿勢。然後反掌,繼續吸氣向上。至頭頂合掌,稍閉氣,將合掌緩緩下降至胸前,下降的同時呼氣,調息一次。換方向,向左再做一次。做完後,恢復到站立與肩同寬姿勢。雙手平肩不放下,掌心朝下,把氣呼完,調息一次,然後雙手緩緩往前移動(吸氣),移至雙手成平行狀態,與肩同寬同高,邊移邊吸氣。然後雙手緩緩放下至大腿,邊放下邊呼,把氣沉下去。第六勢:出爪亮翅

接上勢,站立調息一次。然後雙手掌朝上,手指稍彎,略呈爪狀。緩緩向上提,移至胸前,翻掌向外,手背對肩(此過程吸氣)。稍閉氣,有畜力待發之勢,然後用力將兩掌推出(同時呼氣,雙手與肩同寬同高,手腕懸起來,以氣催力),怒目相向。兩臂盡量往前伸,身體直立不動。手指向上,稍往前彎。氣貫掌心,力達十指,稍閉氣。閉到不能閉時,吸氣放鬆,一波三折緩緩放下(把氣從手到到肩到腰依次放到下面),此過程共調息三次。越柔和自然越好,越能配合呼吸越好,緩緩輕柔而下。具體動作如下:手掌豎立,把稍彎的手指立直併攏放鬆,同時吸氣,目光變柔和。然後把手掌緩緩下垂,同時呼氣(此時手臂不下垂,仍然保持與肩同寬同高狀態)。手肘稍向下向後移動,兩掌稍往上提,同時吸氣,雙手再稍向下移,兩掌再放下,同時呼氣。最後再重複一次,雙手緩緩落至腿上。以上全部動作為一次,共做七次。第七勢:九鬼拔馬刀

接上勢,站立調息一次。雙手掌心朝下在兩側緩緩上提,同時吸氣。與肩平時,把氣呼出。再吸氣,同時左右手一起移動(左後右上),手肘不曲。右手上移,手掌摸住左臉頰。與此同時,左手緩緩放下,然後反掌置於後背脊柱,越高越好。然後頭跟腰往左轉,同時吸氣,雙腳保持不動。轉至極限,眼睛可以看到後面,然後呼氣(轉的同時吸氣,停下時呼氣)。呼盡後邊吸氣邊轉回正面,然後呼氣。動作要慢。重複以上動作,共左轉三次。然後兩手恢復左右伸直平肩狀態,掌心朝下,同時呼氣,伸平時呼完。然後再吸氣,左右手交換位置(換手過程中兩手伸直,手肘不曲,雙手同時運動)。再右轉三次。最後兩手恢復左右伸直平肩狀態,掌心朝下,同時呼氣,伸平時呼完。第八勢:三盤落地

接上勢,站立調息一次。然後平肩的雙手稍往上提,略高於肩,同時吸氣,氣貫兩掌,稍閉氣。然後身體急速往下蹲,同時呼氣(雙腳註意要平行,抬頭直腰瞪眼),兩掌像按著兩把寶劍一樣,急速往下插。閉氣稍蹲一會,然後慢慢反掌向上(閉氣翻掌),氣貫兩掌,雙手像托著千斤重的東西,往上緩緩托起和站起一點高度,同時吸氣(每次托起時吸氣,中間停下時呼氣,起一次調息一次),共分三步托起才完全站起來。三步動作均要緩緩而起,呼吸也不能快(第一次起一點,第二次大腿約與地面平行)。起來後,雙手平肩時翻掌心向下,上提略高於肩 (吸氣,稍閉氣),再重做。以上全部動作為一次,共做七次。做完後,雙手平肩,翻掌朝下,把氣呼完,然後雙手緩緩往前移動,移至雙手成平行狀態,與肩同寬同高,邊移邊吸氣。最後雙手緩緩放下至大腿,邊放下邊呼氣。第九勢:青龍探爪

站立調息一次。雙掌朝上,手指稍彎,呈爪狀(不僵硬),緩緩往上提,同時吸氣。提至腰間(肩要放鬆),稍停,先調一個呼吸。然後左掌停下,保持姿勢不動,右掌繼續上提和吸氣。提至胸前與肩平,右掌豎立(略呈爪狀),吸滿氣。然後右掌快速往左用力推出(手臂與肩同高),同時呼氣,氣貫右掌,腰部也往左轉90度,雙腳保持不動。目視手掌,使右掌手指變為抓物狀(緊扣),用力往回拉(腰肩肘指同時用力),拉時吸氣,眼睛看著手拉回。回到原位後,手掌變為豎立狀態(略呈爪狀),再往左用力推出,來回共三次(整個過程兩手都要適當的力,放在腰間的手也不要太放鬆)。做完後,右掌緩緩放至腰間,同時呼氣。然後換左手做一次。最後左掌緩緩落至腰間,同時呼氣。第十勢:卧虎撲食

接上勢,站立調息一次。此時兩掌朝上略呈爪狀放在腰間。然後左腳內扣,右腳向右側移弓步(後腿直),同時往右側轉腰,面向右側,挺胸平視,兩爪朝上。雙手從左右兩側緩緩上提,雙爪朝下(手腕下垂,像提著東西),同時吸氣。提至略高於頭時,雙手緩緩向前方移動,至雙臂平行狀態(向上向前提到頭的前上方)。然後雙掌向下落,同時呼氣(最好稍帶一點剛猛之勢向下撲,速度不快不慢),放在右腳兩側(不超過腳尖的位置),以十指撐地,右掌離右腳較近,左掌離右腳稍遠,約一個身位,約與左腳成直線相對的位置。此時兩腳跟離地,左膝稍曲,抬頭。然後低頭,同時兩腳跟落下著地,左右膝伸直,屁股往後靠,手指按地不動。緊接著,屁股往下往後坐(不著地),以左腳尖撐地(左腳跟提起),右腿伸直,右腳尖與腳跟皆著地。手指按地,手臂伸直。下坐的同時低頭並呼氣(把頭壓到最低)。氣呼盡後,用左腿之力蹬出,身體重心往前上方移動,頭跟著身體緩緩抬起,此抬起過程吸氣,頭部和身體盡量呈弧形上升。兩腳跟皆離地,左膝稍曲。身體重心靠腳尖與指尖撐住,抬頭目視前方。腰要低,不可弓腰,頭和臀部要高,保持姿勢不動,調息三次。然後再後坐低頭,再向前蹬出,如此三次。最後兩腳跟落下著地,左右膝伸直,屁股往後靠。兩手保持爪狀站起來,放腰間,身體轉回正面,右腿向左伸回,與肩同寬。起來的時候吸氣,站好後呼氣並保持雙爪朝上狀態。然後換方向,往左側做一次上述動作。完後,雙掌從腰間邊呼氣邊緩緩放下。十一勢:折躬勢

雙手在身前呈平行狀態,緩緩上提,掌心朝下,同時吸氣。保持平行狀態上升,至頭頂時合掌。稍閉氣,然後把合掌緩緩後移至腦後,指尖指向正後方,兩肘打開,此過程呼氣。緩緩打開雙掌,貼頭前移,兩掌心把耳朵往前摺疊捂住(兩肘打開,胸也打開,頭稍抬),使耳朵與外界空氣隔斷,也不需太用力按壓。按壓時,兩肘向兩側平撐開。調息一次。保持捂耳動作,先吸氣,然後往下彎腰到極限,同時呼氣,雙腿與地面垂直。頭略抬,保持動作,然後調息七次。兩肘用力向內壓耳時呼氣,放鬆還原至初捂耳時吸氣(呼氣時漸漸用力壓耳,吸氣時漸漸放鬆,但不漏氣)。第七次呼盡後,慢慢放鬆,邊吸氣邊抬頭(腰要直),回復站立捂耳姿勢。然後慢慢呼氣,同時雙手緩緩上舉伸直 (從頭頂向左右兩側放下,先手心向上,再向兩側,再手心向下),再慢慢放下至腿前(呼盡),此過程手肘不曲。以上全部為一次,再重複做一次,共做兩次。十二勢:掉尾勢

接上勢,站立調息一次。腳與肩同寬,約在關元穴稍下的位置雙手交叉,手心向上,雙手緩緩上提並吸氣。到胸前時,慢慢翻掌向上,舉至頭頂,同時吸氣。眼看掌背,雙腳不能離地,雙手盡量上提,有被吊著的感覺,把身體拉直,調息一次。先吸一口氣,保持手勢,眼看掌背跟著雙手緩緩下落至胸前,同時呼氣(不要呼盡),此過程雙臂總是用力伸直的,腿跟地面垂直不動。在胸前稍停約兩三秒後,繼續往下落至腳前地面,同時呼氣。此時手指交叉,掌心貼地(如手掌不能貼地,可以把兩腳距離稍拉寬再貼地,或者兩手分開把指尖代替手掌貼地。以後練習久了,自然可以雙掌貼地),頭微抬。手掌(或者手指)按在地上,抬起兩腳跟,同時吸氣,稍停一下,閉氣(起時重心放在腳尖)。然後用力將腳跟蹬地,同時快速呼氣(蹬地後重心在腳跟)。然後,身體後拉一點,再如前抬腳蹬地。如此抬腳跟蹬地,共21次。然後雙手翻掌向上,仍置於前下方,但不貼地,雙臂自然下垂,彎腰狀態。雙手往左右擺動搖髖,手往左擺時,臀部同時往右擺,手往右擺時,臀部往左擺(手先往左擺,再往右擺,像鐘擺一樣,要自然,不僵硬)。擺動時呼氣,吸後再反方向擺,或者自由呼吸亦可。左右擺髖各七次。最後雙手擺回中間,緩緩上提,同時吸氣。至胸前,掌心對胸,兩手慢慢分開(分開時成圓形狀擴展,肘緩緩變直),同時呼氣,往左右兩邊伸平,掌心朝前。然後吸氣,同時雙手呈抱球狀,把兩掌回收至胸前,掌心對胸。慢慢翻掌朝下(掌心向下),同時呼氣,雙手緩緩放下,將氣下沉。最後,站立放鬆,閉目調順呼吸(調息數次),收功完畢。參考組圖:圖片為網路下載所得,由於版本不同,僅供參考,動作以文字描述為準。第一勢:環拱當胸第二勢:平接甘露第三勢:掌托天門第四勢:摘星換斗第五勢:倒拽九牛尾第六勢:出爪亮翅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 第八勢:三盤落地第九勢:青龍探爪 第十勢:卧虎撲食 十一勢:折躬勢 十二勢:掉尾勢後記:易筋經之韋陀十二式功法簡介:相傳達摩祖師在少林寺教授修習禪定之初,僧眾身心多萎靡不振,體弱乏力,神思欠佳,故而傳易筋、洗髓二經。在禪定之餘活動筋骨,健樂精神,調合身心,以助禪定修證之用。它包含了諸多習練之法,及根據身心之不同情況,擇法練習。韋陀十二式則以易筋為主,何為易筋?為何易筋?講人身之筋脈,一出娘胎降生世間,即各有所別,有體格健壯者,有形體消瘦者,有精神健碩者,有體弱無神者,先天不同,人各不一,故分之為:筋壯者,筋弱者,筋舒者,筋攣者,筋弛者,筋和者,筋縮者。故認為:筋弛者病,筋攣者瘦,筋弱者懈(懈怠無力),筋壯者強,筋縮者亡,筋舒者長,筋和者康。觀芸芸眾生,莫不如此。易筋經之「易」,是指變化,變易之意。筋者,在骨節之外,在皮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不在,聯絡周身,是之行、住、坐、卧,皆能自如且靈動活潑,皆筋之功用,由此可見筋脈對人體之重要。人之有病,皆因煩惱日多,肢體漸懶,或安逸享樂,懶惰不動,或肥膩充食,難以散化,或四大不調,諸病乃生。此時能知涵養生命之根本,調和陰陽動靜,和合身心,易筋經乃是一上好功法,經過練習可使筋脈隨功行變易,達到外堅固內清虛,陰陽和合,筋脈健康,身心康和,若修習佛法禪定者,輔助練習,調和動靜,和合筋脈,尤有助益。南師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中講:中國文化講修身養性,是身和心兩方面。靜坐修心是一方面,這個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修心的,就必須起來應用。所以這一次我們實驗學校的郭校長,與少林功夫的王老師配合,教大家易筋經。什麼道理啊?就是修身。身的方面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強烈的,強烈運動有時候傷身體,譬如西洋的運動,跑步,跳高,打球啊,有時候比較劇烈。像中國少林武當這套內養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話「動以修身」,運動是在修身;「靜以修心」,打坐時修心;「身體兩健」,身體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動靜相因」,動是靜的因,靜也是動的因,動靜相互為因果。在太湖大學堂教授少林功夫的王老師,南師評價他說:(一)我們這裡的王老師是少林寺的老前輩,請他來教大家練武,鍛煉身體。你看我九十多歲,你們還沒有我這個精神,沒有我這個身體,這樣是不能做事的,你們的身體都有問題。所以讓你們每天打拳不是打著玩的,是鍛煉身體。王老師已經是五、六十歲的人了,你們看他精神多好,身體多好!一分精神一分事業,沒有健康的身體就沒有精神,跟別談學問了,這都要注意。(二)譬如為了你們身體健康,請王老師來教武功,練易筋經、少林拳,他可以說是很有經驗的武林前輩了。我們過去學武功,要專門單獨磕頭拜師、行師禮、送學費的。在這裡開放你們自由參加,所以說你們非常幸運。因為怕文化有斷層,你們年輕不了解,特別告訴你們一下;不是要向你們邀功,是希望你們知道珍惜這個機會。南師在《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中提到易筋經:第三堂---瑜珈體功 《易筋經》 《洗髓經》。希望大家這一次聽了要好好去修,時間來不及了,再過一陣子也許我死了,你們沒有人問了。剛才下課的時候,有年輕同學來跟我講,希望了解一下修密宗同瑜珈的配合。密宗修三脈七輪,有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修安那般那的方法叫修氣。修密宗必須要練習「體功」,這是我們漢文翻譯。修鍊身體的工夫有三十六種密宗的拳法,就是瑜珈變出來的。何碧媚因為明天有事要先離開,所以,同學要求她把幾年所學的體功示範給大家,她現在就來做這個瑜珈體功。這是現代印度瑜珈另外一派,印度也有很多派別的。(何碧媚示範)中國禪宗講達摩祖師到少林寺,傳下來的有兩個頂尖的工夫,不是打拳,是練體功,一個是《易筋經》,一個是《洗髓經》。少林寺已經幾次被毀,民國初年(一九二八)被馮玉祥部隊中的一個石友三統統燒掉了。現在少林寺舊的練武場裡頭,還有少數的圖案。世界上《易筋經》有好幾種不同版本,我在峨嵋山廟子里發現了一個古本的《易筋經》,完全跟一般的兩樣。我沒有時間把它繪下來,但要點記住了,那是靠一個年輕童子幫忙練習的。實際上達摩傳了武功沒有?沒有。他當時來看一般的中國修行人,光想修行打坐,身體沒有搞好,不能得定,所以,就傳了瑜珈。開始瑜珈的圖,就是《易筋經》的基本。有人說《洗髓經》沒有了,那是把骨髓都換了的功法。後來據我的研究,所謂《洗髓經》就是不凈觀與白骨觀配上安那般那,把整個的生命,父母所生的身體轉換了。專練要十三年到十五年,整個身體變了。對不對留給大家做參考。像剛才何碧媚所示範的瑜珈,她學了四五年的工夫,沒有放棄。她這些動作配合修安那般那最好,所以,密宗叫做體功,是密宗三十六種拳法之一。大家到西藏學密宗,一般人只想修行成佛,修些觀想啦、灌頂啦,念念咒子,都是很基礎的。但是灌頂、念咒子、觀想,這個叫加行,是修持的一個加工的方法,並非最高,但體能修鍊很重要。王洪欣師傅簡介:王洪欣老師,是少林寺曹洞宗第33代拳法傳人,法名釋永欣。1983年「少林寺武術協會」自成立以來,任常務理事。2002年任「少林寺拳法學院」副院長,兼總教練。2006年由香港政府「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引進受聘於「香港少林武術文化中心」任武術總監。2009年至今,應南懷瑾先生之邀請,任太湖大學堂武術總監。2013年6月,應賴世倫老師之邀,任上海百草箱國醫學堂客座教授,武術總監。永欣師傅祖居嵩山少林寺後山。自幼與少林寺諸位大德高僧:行正方丈、行書、德禪、素喜、德根、素雲、行章及功夫大師吳三林有緣。因兒時常到寺院玩耍,自幼受佛法熏染,親眼目睹近代少林功夫大師吳三林、釋行書、釋德根、海登法師等大師功夫演練及養生功內功修練,即醉心少林功夫。因緣造就,得以拜嵩山少林寺功夫大師釋行書門下習武修佛。釋行書大師集佛學、功夫、書法、養生內功、禪醫為一身,為當世武學大家。永欣師傅自幼勤奮,寒暑如一,虛心恭敬,深得釋行書大師之器重。五十年來,王洪欣先生潛心修習,研究少林禪學,傳統功夫,中醫經絡學說,易筋經,洗髓經內功養生功法,收益非淺。達到暨剛勁有餘又筋脈柔和,手法如綿的境界。對少林禪,武醫及內功養生心法造詣頗深。周潛川精解易筋經十二式之淺注周潛川先生注釋易筋經十二式文章,由來已久,網上甚眾,義理兼備,招法清晰,為韋馱十二式不可多得之註解,我把其中要點簡單歸納一下,可以在初學的朋友看文章時候有所幫助,稍有領悟,我也會很高興。而具體招式細則,網上有曹英峰先生傳授,我就不多說了。《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此段周潛川先生簡述了《易筋經》一書的來源,我們知道,易筋經一書自清朝初年問世後,由於書內有李靖、牛皋的序言而普遍認為是禪宗初祖達摩所流傳,現在學界一般不承認這個觀點,而少林僧侶則多堅持這個看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現在《易筋經》一書是否為達摩所傳,已經無關輕重,關鍵是該書已經廣為流傳,並沒有隻局限於某個小圈子裡;靜功修鍊是修道之人的主要練功方法,而各種小鍊形等方法也僅能活動身體,促進局部氣血,而不能進功助益,很多僧人之所以體胖,就是因為長期靜坐只陰不陽而至,所以動靜雙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所謂一體兩面,一而二,二而一也。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我根據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茲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此段文字中,王祖源的《內功圖說》(1881年)刊行量很大,影響不小,其中所記載的易筋經十二式是王祖源親訪少林寺後所得,而後根據潘所著《衛生要術》一書中的圖示而製成,原書中只有口訣,而沒詳解,潛川先生在此段介紹中講其自身體會為: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不過此段是潛川先生在正確的練功引導下所得的體悟,這也是明理後再練習所應有之效。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精義。尤其對於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裡下手,單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鬆。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並踵站立著,一經並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鬆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準,兩隻腳的距離等於一個腳的長度。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側空襠里,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顒穴」(即肩的尖端處),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著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呼吸有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斂了。這段是潛川先生解說韋馱獻杵第一式的口訣內容以及詳細說明,第一段中說明了之所以易筋經十二式開始三式的名字都叫韋馱獻杵,是因為這是一體三環,密切相關,這頭三式不光如周先生所言為練氣的基本功夫,更是要長期堅持鍛煉的根本功夫,而「肺為氣笥」則直指第一式之起手功夫為強化肺之功能。我國古代所說之肺實指整個呼吸之器官功能,故韋馱獻杵第一式,主要就是強化肺部,鍛煉呼吸之能力,肺為各臟之母,母強而子壯,而如何鍛煉加深呼吸的功能則在下面做了詳細的說明,首先強調四正:1、從下往上說起,腳要正,腳跟和腳尖要齊,腳尖和膝蓋要齊;2、脊柱要正直,不可彎曲;3、頭要正,眼要平;4、雙手端起要平,要整,手根的位置在膻中穴,也要對正。近觀薛顛先生書云:胸背筋開,則氣沉丹田。正是這一式的目的。第二式、橫擔降魔杵的口訣:足趾柱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後,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掌心向下),順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名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後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餘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徵,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這段說的是韋馱獻杵第二式,先說腳趾,口訣里講"足趾柱地』,而易筋經原書口訣為"足趾掛地』,何為掛地,古人翻地用耙子,就是豬八戒用的釘耙,這裡是比喻雙腳腳趾如同釘耙的釘齒一般勾掛在地面上的意思,而潛川先生所傳口訣為"足趾柱地』,這裡柱的意思是支撐,支持之意,也就是要足趾擔負全身重量的意思,如同房屋基石之立柱,其用意和足趾掛地的效果是一樣的,目的是要強化從足趾到腹部的筋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皆走腿之內側,故腳尖踮起及足趾掛地之之功效實為強化肝腎之功能也,這一點學者不可不知,而兩手平開,則上肢筋脈撐開,這一式有兩掌平伸陰掌以及和兩掌立掌,還有兩掌平伸陽掌之分,各有方法,而調節足下,手上之關鍵則在於心平氣靜,目瞪口呆之調節,這裡講的目瞪,講要聚精會神,則身不搖動;口呆,是口不要開合,則氣不散亂,也就是要均細呼吸之意也。第三式、掌托天門的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舌下生津將齶抵,鼻中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弛力還將挾重看。這口訣的意風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杵」之後,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向上作半個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朗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直對「天門」(前額髮際內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已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著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升起後踵,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後踵且須微微向兩外側分開些,使「陰蹺」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穴雙雙鬆開,以期「督脈」會絡三陽氣脈,發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般的堅強,似樹榦一般的牢固,尤其以兩側的脅、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道,特別感覺明顯。其次,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左右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後,耳根震動,上及兩鬢為度。同時舌頭微微接觸上齶.承接津液,含在口內,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把息調勻,調到細而且長,綿綿不斷的標準。再次,把掌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杵」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後踵,還原站立著。這一段,潛川先生講解了韋馱獻杵的第三式,何為掌托天門,意思很明確,並非是好像手掌托著天門一般往上用力,而是通過內視之法從頭頂天門穴往上觀去,實則意思則為使得全身氣脈從下往上灌輸之意,故口訣里有"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之句,此式八段錦中亦有此種練法,其意為調理三焦氣脈,而潛川先生注釋之語也是這個意思,其間更是詳細解釋了如何能夠從下往上調理三焦之具體之法,也說了要用呼吸帶動調節之法,雖然未為詳盡,不過大意如此,很明白了。第四式、摘星換斗的口訣:只手擎天掌復頭,更從求內注雙眸,鼻吸口呼頻調息兩手輪迴左右侔。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著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單掌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掌向前方轉變到左面而內向著頭頂,仍舊保持陰掌(掌心仍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手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掌則相反地向下降落,—邊下落,一邊向背後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的宛宛中)。這時內里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必會自然發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微微運動著。呼吸的次數可以隨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其次,照著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舉,掉頭左視,右手下落,貼著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樣地體會運動。這樣地交替輪迴操作三五次,但必須兩手的次數相等。有些人練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勁」向外,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掌托天門的方法,它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斗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回內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斗的含義,從外向內才謂之摘,等於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這一段中,是解釋易筋經第四式的練法,其中這一句"這時內里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這段話的意思是根據最早來章氏易筋經一書中的十二式註解而來,原書講解這式呼吸時候為"吸氣不呼,鼻息調勻』,這裡很多人看了後會產生歧義,吸氣如何不呼哪,豈不憋死了,其實潛川先生已經在這裡說明了,用鼻吸氣,而用口來呼氣,這裡依我的體會這裡的口呼氣,用吹氣一詞更為準確,要用嘴緩緩幾位柔和方好。另外就具體動作而言,潛川先生解釋甚多,手掌外托,抻拔胳膊內側陰麵筋經,而手掌回扣,則抻拔胳膊陽面及後背之筋經也。第五式、倒拽九牛尾的口訣: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用意存於兩膀,擒拿內視雙瞳這口訣的意思,是接著摘星換斗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條舉如下:第一動作,就摘星換斗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向下垂,順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拔,如雞頭形。氣機集在掌心的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後倒拉的滋味。第二動作,在右手運動的問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著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做前弓後箭。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動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後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的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於前,左手擒拿於後,心念集中在兩掌,隨著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著運動,在吸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右家向後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戰動著。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隨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後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覆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這一段是解釋倒拽九牛尾的練法,這式重點正如潛川先生所云,後拽前牽,韻味無窮。膀腋胯腿,周身協從。吸來呼去,順力逆行。手捉腳踏,意乃從容。而本式擒拿手之手型則為峨嵋派一脈所傳,為周先生移植到了這裡。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訣: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來,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後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借著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後例拽的「內勁」勢子,把後面的箭步隨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後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先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掌指短立筆直,掌心向外),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觀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現,不可追求)。其次,再把排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韻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內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複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後,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出爪亮翅這式,口訣已經由潛川先生修改,原口訣為: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這式練法,周先生述說甚為詳盡,呼氣出掌時候,力由輕而重,到極處為最用力,力如排山,而背往後靠,頭往上頂,眼要睜大專註,(肝通於目,瞪目有泄肝火之效);吸氣收回時候,則也不可懈怠,要如海潮汐落,緩緩而行,則氣血自然隨之收回身上,有人以為這裡應該觀想明月,且還把手之形狀比作月牙、滿月等,竊以為並非如此,這式鍛煉三陰氣脈,抻拔手臂筋經,如海潮者,氣血也,煉到功深,則自會陰中陽現,所以潛川先生云:不可追求,自然發現。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的口訣:側首屈肱,抱頭拔耳,右腋開陽,左陰閉死,右撼崑崙,左貼胛膂,左右掄回,直身攀舉。這口訣的意思.是接連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在劍術裡面與拔劍式是相同的。茲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後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隨著作圓周向後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掌(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後進行,直抵後腦,用掌心抱著「玉枕關」,用手指輕輕拉著左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隨同動作,掉頭扭項,面頰向左正方旋轉,後腦轉向右方,迎接右家相抱。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把頭抱著,把耳攀著,這時的右肩與臂、臑,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後,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著運動。這時心念隨著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弛相應,運動三五次。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後參前,先就原來排山家的架子,順式向下降落,由陰掌變為半陰半陽掌,反手向背後作圓周的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為陽掌,掌心正向背後,於是用手背循著左腿,偎傍著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著背心,掌背貼在兩個胛骨的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隱約彷彿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著,同時與右手抱頭、撥耳的運動,順應它激微響應著。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鬆而又要筆直,不能隨著動搖。第六種操作,把呼吸配合著上述五項運動,從第一種動作開始,即須「氣沉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氣的意思,輕輕呼吸。頭、頸、胸、肩才能特別放鬆,全身才能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這一式原口訣為: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立氣靜。潛川先生加入"右腋開陽,左陰閉死』,一開一閉,說的甚為貼切,這式名九鬼拔刀,講的是十個手指用了九個指頭的陰面,故稱九鬼。而這一式,頭背扭轉,肩手反襯,正是鍛煉脊柱的好方法,文中重點在於開陽閉陰,弗嫌力猛,意灌肘尖,氣靜心平。八式、三盤落地的口訣;上齶抵尖舌,張眸又咬牙,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兩掌翻陽起,千斤彷彿加,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把它分析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一、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地立著不動,兩手分別從後腦和背心,各順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為一字形,掌心向下。二、次在兩手平伸之後,隨即把左腳順著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襠,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尺五寸為標準,但高長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蹩扭為原則。三、兩腿下彎,變做「騎馬襠」,騎馬襠的標準,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臏骨成水平線為度。同時腰背脊柱,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襠成九十度的角。四、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襠的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彎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後,都用陰掌(掌心向下),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綿綿不斷往下沉壓按去。兩掌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臏骨相平為標準,即當停止下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五、將下按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掌心向上),彷彿兩掌心裡拿著很重的東西一樣。六、變好陽掌,雙手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後,隨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隨著上升,這時覺著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標準,以雙腿立起豎直,雙掌上拿與胸部相平為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內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三盤落地,肩為上盤,胯為中盤,腳為下盤,此式動作潛川先生注釋已經闡述明白,不再贅述,文中有幾點尚需注意,一個是上下起動時候,脊柱要正直,不可彎曲前傾,要如棍插地一般,而人之三盤則如串上之珠,上下疊落,下蹲時,頭略抬,則可身子不彎,還有就是要緩,起吸落呼,越緩慢越好,不可時快時慢,另此式可演變為樁功,另有練法。第九式、青龍探爪的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左掌糾行,蜷傍脅部,右爪乘風,雲門左露,氣周肩背,扭腰轉腹,調息微噓,龍降虎伏。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臟、肝臟、膽臟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析操作次第如下:一、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分的距離,掌心裡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枚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探爪)。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後倒退,肩、臂、腕、掌隨著它運動,一齊向左後方縮去,不能緊張。二、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借著左掌向左後方縮去的勢子,頂著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浪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雲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雲門穴」閉著。三、在左拿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隨著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以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鬆緊合度。四、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出「噓」字的音調,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個接著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著。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五、頭頸也跟著向左側方轉天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六、以上五項動作都操作完畢,再照這種次第,反縮右掌,探深左掌,向右側方抓去,照左邊遠動的要領一樣,與右邊交替轉番練二三次。潛川先生所傳青龍探爪的口訣,甚為詳備,從養生講,手厥陰心包經直通中指,故此式中指根要伸舒,意在使心火下降以制腎水,水上而火下,水火即濟,旋轉帶脈而練腰腎,而調息微噓,則指呼氣用嘴輕吹而噓,而一開一閉之欺門穴為肝經之募穴,也是降火之法。第十式、卧虎撲食的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翹尾朝天掉換行,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還將腰背偃低下,順式收身復立平。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來鍛煉經絡的,在武功的運動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技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將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後,一、先就青龍探爪的架子,順著右掌左探,左掌內縮的姿勢,隨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把有腿彎曲,左腿伸直,變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襠」。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二、順著兩腿變化弓箭襠,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右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擘,以正對右腿膝臏骨的前面為度。三、左掌也隨順著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著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撲,象老虎撲食的樣子。適與右掌平整看齊。四、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隨即雙掌下撲,把雙掌的掌心貼著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後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鬆,脊柱凹平,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五、隨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網似的,點柱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隻腳的後踵也離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點住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六、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七、在雙手肘關節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向上翹起,只翹起下半段的小腿。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為標準。八、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後,隨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述動作,繼續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鬆口氣再升起來。九、這時內里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候,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候,當同時吸氣。卧虎撲食一式,同上式同氣相求,兩勢合煉,心腎相交、水火互濟,即降龍伏虎之意。口訣中"還將腰背偃低下』一句,(原書中為"偃背腰還似砥平』)說的是卧虎之卧在於腰,此處要平整如砥,不可高抬而起,就著往前探身的動作,而鍛煉督脈之功能;而對於外在的練法則是鍛煉四肢末節,尤其對於指上功力極為有助力,為武功點穴等之基礎;虎尾腿在峨嵋十二樁中屬於武技的掛法,鉤掛之意,同時也是一種攻擊身後敵人的有力腿法,此動作可加大前手之力度,而做好尤為難也。第十一式、打躬擊鼓的口訣: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舌尖微抵齶,兩肘對平彎,掩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著卧虎撲食的架子,而鍛煉腰腿的。茲分條敘述操作的次序如下;一、就卧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後,隨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二、隨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著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兩掌離地,反掌把後腦的「玉枕關」貼著,貼的姿式,掌心把兩耳孔塞閉著,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站著「玉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三、貼好「玉枕關」之後,隨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鬆而須要筆直。立直之後,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後腦的「玉枕關」。左右兩手交互著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節奏,照規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鍾」一百零八杵的撞鐘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鐘」、「大呂」合奏,始為「鳴天鼓」。初學的人,不必這般細緻講究,只運用指頭輕敲,發出鼓聲就可以了。四、鳴天鼓做完之後,繼續就原姿勢雙掌抱著後腦,慢慢俯身彎腰,腰胯放鬆,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向胯下彎垂,以不能再垂再彎為度,但不可硬作強求,能彎垂多少算多少,同時雙腿要挺直,不能彎曲的。與打躬的樣子相似。五、彎腰與垂頭之後,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鼓一次。六、在彎腰與垂頭的動作中,牙關微微咬緊,同時呼吸大半閉著,只可很微細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深了,可以完全把氣閉著。直立起來之後,則照普通呼吸本勢中,鳴天鼓之法,不管用掌心還是掌根,都要用力按住,不可鬆動,《河間六書》:「雙手閉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由脈氣流行而閉之於耳,氣不得泄,沖鼓耳中。故聞之也。」腎開竅於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腎虛則髓海不足,易致頭暈、耳鳴。練習時的掩耳和叩擊可對耳產生刺激。俯身彎腰,不可一彎而下,需從腰椎慢慢下彎,整個脊柱保持抻拉,慢慢一節一節下彎,收回時候則也要從腰椎開始一節一節往上卷著收,如卷尾之狀,此式可以斂氣入骨。第十二式、掉尾搖頭的口訣,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搖頭,凝神一志,直起頓足,伸肱直臂,左右七次,功課完畢,祛病廷年,無上三昧。這口訣是易筋經的最後一個,也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方法。看來簡單,實則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通調和,使全身氣血因各別鍛煉之後,統一鬆散開來,會全身在練功之後,覺得輕鬆舒適。茲分述操作次序如下:一、就打躬擊鼓的架子,把兩掌從後腦向正前方推去,使兩隻胳膊伸直與肩相平行。二、把兩掌十指交叉,輕輕扣著,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攏,約距胸兩拳遠近,隨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時腰部放鬆,隨著雙掌下推之勢,一齊下彎。但,雙腿須要筆直。三、雙掌推到地上,將頭部四面微微搖轉。四、隨即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不可參前落後,恢復原來直立的姿勢。五、雙掌鬆開,向左右各揮動七次,兩足各頓地七次。六、這個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七、雖然不用特別的呼吸,但要把意識集中兩個地方。在直立的時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時候,則集中在掌心裡。因為這樣意識集中,呼吸放鬆了,是接著去練「靜功」的準備階段,也是「由動入靜」的聯繫辦法。此勢為掉尾,是使全身放鬆,調理周身氣機,隨著做拔伸下肢後,再「起而頓足」,使全身鬆開。而頓足七次不光可以震動鬆開肌肉腠理,更可以消除中因呼吸、動作的不協調所引起的不適感,"瞪目搖頭』不可只搖動頭部,而是帶動脊柱直達所吊之尾,"伸肱直臂,左右七次』,這個姿勢並不單單只是手臂揮動七次,而是先向前推後向兩旁分開,待胳膊左右伸直後再向前揮出,猶如水中翻浪。則此時內外交融,而入於靜功。修鍊易筋經的秘訣-謝遠基易筋經是中華武術氣功的上乘功夫,當今世傳約有100多個版本,其中以少林寺秘傳的《易筋洗髓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和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健身氣功易筋經》為影響最廣。此三個版本雖然動作有所區別、修鍊難度不一,但都以12勢為基本動作,即由韋馱獻杵(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卧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12勢組成。為了讓該功弘揚光大,造福大眾,本人將祖上所傳的修鍊易筋經的秘訣公開,以饗有緣之同道。秘訣一:明確陰陽平衡的修鍊目標修鍊易筋經的根本目標,就是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後激發人體潛能。其一,易筋經確定的陰陽平衡的修鍊目標源於群經之首《周易》理論。修鍊易筋經的過程就是通過調心、調身、調息的方式進行人體與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能量的和諧有效交流,達到平衡身體內部陰陽,並實現個人和外部世界陰陽平衡的過程。正如《易筋經總論》指出:「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曰月,搏掌上之陰陽。」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體本身,都是由陰和陽兩方面組成的對立統一的整體。陰陽平衡,在體則氣血兩旺,身體健康;在用則周身穩固激發人體潛能,不懼他人擊打推撞。如果偏陰偏陽,在體則氣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則力量受阻頂癟丟抗,受制於人。從事物屬性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故上為陽下為陰;水為陰火為陽,故血為陰氣為陽;腎水為陰心火為陽;柔為陰剛為陽。從事物運動來看,動為陽靜為陰;開為陽合為陰;虛為陽實為陰。所以修鍊易筋經,必須陰陽相合,上下相隨,氣血調和,心腎相交,這才是正道。其二,易筋經本質上就是修鍊人體之陰陽整體平衡。比如:韋馱獻杵第一勢是修鍊手陽明大腸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韋馱獻杵第二勢是修鍊手太陽小腸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韋馱獻杵第三勢是修鍊手厥陰心包筋(經脈)之陰陽平衡;摘星換斗是修鍊手少陰心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三盤落地是修鍊足少陰腎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出爪亮翅是修鍊手少陽三焦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倒拽九牛尾是修鍊足太陰脾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九鬼拔馬刀是修鍊手太陰肺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青龍探爪是修鍊足少陽膽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卧虎撲食是修鍊足陽明胃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打躬勢是修鍊手足太陽膀胱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工尾勢是修鍊足厥陰經經筋(經脈)之陰陽平衡。修鍊易筋經,就是讓12經筋(經脈)陰陽匹配,左右對稱,高下相召,屈伸相應,並做到陰陽各半,剛柔各半,虛實各半,不可過陰過陽過實過虛過剛過柔,還要力求達到陰陽互為其根,轉陰成陽,由靜生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因此,只有修行者以陰陽互濟、陰陽平衡的境界為修鍊目標,並用來指導日常修鍊,才是真正理解了中華民族上乘武功易筋經的要義。秘訣二:全身放鬆是練好易筋經的前提條件練好易筋經的前提條件是要全身放鬆。即要求練功時做到心神安靜專一,全身松沉到位,周身協調一致,不得太過緊張,處處筋肉要放鬆。其一,易筋經全身放鬆的指導思想既符合萬物順應自然的法則又符合養生之道,也是一種脫規矩而合規矩的練法。練習時,全身內外、上下、左右、四肢全體、大腦思想全部放鬆鬆開。松則氣通無阻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視,耳不外聽,有調息忘卻鼻息,有意念卻隨意漫行,無拘無束,意形相合。練功通過放鬆進入一種養精、氣、神的過程,從而達到神經細胞的休養,進而保持全身的活力。在習練中,只有充分放鬆,才能真正做到調心、調身,調息有機結合,即在頭部引領全身放鬆後,通過動作變化導引氣的運行,做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如此方可起到提高內功健體強身的作用。其二,易筋經強調全身放鬆但其要義卻是松而不懈。松是指全身各關節、肌肉筋腱的放開,拉長,放鬆即松腰、松筋、松肉,松骨等等,還包括精神上的高度松靜。練功時要求放鬆,不僅是肌肉、關節、筋腱等肢體的放鬆,而且意念也要放鬆,肢體松要做到松而不懈,意念松要做到松而不散。這樣才是內外一致,周身放鬆。其三,易筋經的放鬆是—種有目的性的放鬆。平時我們說的放鬆主要是在意念支配下肢體的不緊張,一般是沒有目的性的,如果受到遇到巨大聲音、外力等外界刺激,往往會立刻緊張起來,肌肉收縮,身體變得僵硬,外力越大思想和肢體就越緊張,身體會更加僵硬,受力部分就會產生本能的頂抗。而易筋經的放鬆是與調心、調息相合的放鬆,是在大腦支配下的肢體放鬆,這種松是具有一定的規則和目的性的。這種意念導引下放鬆的狀態下練功,可以使身體氣血更加暢通,更加輕快靈活,陰陽相隨,進入「如在白雲中,人自無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筋經是一種調養身心激發潛能的上乘內功,不是疲勞身心的體力勞動,具有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愉悅心情、鬆弛神經的功能,並且越練會越感到舒服,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注重了全身放鬆這個前提。秘訣三:注重調身是練好易筋經的重要基礎調身是練習易筋經的重要術語,是出功夫的重要基礎。什麼是調身呢?調身其實是人運用意念調節掌型、步型、身型,掌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動作,使之符合易筋經的規範,即調準易筋經的基本動作,從而逐漸達到練功要求和目的一種手段。其一,「準確規範」是易筋經調身的第一原則。易筋經以12勢為基本動作,必須做到準確規範。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易筋經初學時就一定要把動作盡量做到規範,準確、舒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導引道路毫無瘀滯,從而為以後的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易筋經》云:「起功時要起腳掛指,離地升空。」這就是說腳跟離地,踮起腳尖,腳趾抓地之意,只有做到準確規範,才能有利於氣道順暢,對於通後三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內存聯繫的有機整體。經絡遍布全身,是人體氣、血、津液運動的通道,有如網路一樣聯繫周身,將人體所有的內臟器官、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緊密地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並有陰陽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經絡具有通行氣血,營衛全身,溫養臟腑組織器官,濡利筋骨關節,調節陰陽平衡,抗禦外邪和保衛機體的作用。其二,「遵守經脈運行規律」是易筋經調身的第二原則。人體按十二經筋循行路線劃分為十二經筋。十二經脈循行於十二經筋之中,對十二經筋起著營養和主導作用,也起著保護和調節作用。《易筋經》所言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經筋。《易筋經》12勢本質就是遵守經脈運行規律,通過改善十二經筋的方法去修鍊十二經脈陰陽平衡。其玄妙之處在於通過特定的姿勢,也就是通過正確的調身,使整條經筋處於激發態,從而刺激了所對應的整條經脈,使整條經脈處於有序的狀態,加強了經脈的通導性,使氣血通暢,實現人體陰陽平衡,進而激發潛能增強內功。練習易筋經時,只有每個動作都達到了準確規範,符合經脈循行規律,才能起到抻筋撥骨,舒縮肌膚,血管、神經,滋潤骨膜、靈活關節的強身壯體作用。其三,「剛柔相濟,虛實相兼」是易筋經調身的第三個重要原則。因為易筋經12勢的動作有剛有柔,且剛與柔是在不斷相互轉化的,有張有弛,有沉有輕。這一點要格外注意。比如在"倒拽九牛尾勢"中,雙臂內收旋轉逐漸拽拉至止點是剛,為實;隨後身體以腰轉動帶動兩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為虛。又如"出爪亮翅"勢中,雙掌立於胸前呈擴胸展肩時,肌肉收縮的張力增大為剛,是實;當松肩伸臂時,兩臂肌肉等張收縮,上肢是放鬆的,為柔;兩臂伸至頂端,外撐有重如排山之感時,肌肉張力再次增大為剛,是實。這些動作均要求習練者在用力之後適當放鬆,鬆柔之後尚需適當有剛。這樣,動作才不會出現機械、僵硬或疲軟無力的鬆弛狀況。因此,習練本功法進行調身時,應力求虛實適宜,剛柔相濟。要有剛和柔、虛與實之分,但習練動作不能絕對的剛或柔,應做到剛與柔、虛與實的協調配合,即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否則,用力過剛,則會出現拙力,僵力,以致影響呼吸,破壞寧靜的心境;動作過柔,則會出現疲軟、鬆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這是調身時要特別注意的。秘訣四:注重調息是練好易筋經的關鍵練好易筋經的關鍵是要學會調息。其一,易筋經本質上是一種調息術,即吐納術,練功的過程就是吐故納新,採氣換氣的過程。調息是人體的一種機能,是運用意識調整呼吸,通過規範的吐納動作與外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調息的目的就是守息,就是養氣。其二,易筋經調息方法分為自然調息法,逆式調息法、化境胎息法三種。其中逆式調息法是練習易筋經的主要呼吸方法,即在呼吸時橫隔膜肌收縮,腹部隨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動為主的呼吸方式。通過調息可改善和提高呼吸系統的通氣、換氣和產能機能,使生命體內正氣充盈、旺盛,使人體的各種身心活動得到充足的能源與強大的動力,從而調通經脈、運化氣血津液,提高易筋經功力,促使人身心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其三,調息實際上就是開合。開合其實就是吐納,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內氣與外氣的出入交換。開合是由內而外的開合,是通過調息後帶動肢體內外、臟腑經絡,筋骨肌膚的開合。首先是丹田開合。正如拳諺云:「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哼哈二氣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開一合,一吐一納。呼吸往來氣通周身,從而帶動了全身之氣的開合呼吸吐納。再進一步,周身內外、臟腑器官,經絡竅位、肌膚毛孔也都在開合呼吸、吐納換氣。一開,氣開,竅開、百脈開、肌膚開、毛孔開:一合,氣合、竅合、百脈合、肌膚合、毛孔合;一呼,氣呼,竅呼、百脈呼、肌膚毛孔皆呼,排出體內濁氣;一吸,氣吸、竅吸、百脈吸,肌膚毛孔皆吸,納入清新氧氣,甚至眼、耳兩竅都參與吐納換氣。這種由丹田主導的逆式調息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納呼吸機制,能更有效地促進新陳代謝,清除體內垃圾,增強細胞再生能力,營養內臟組織器官和肌膚骨骼,培植太和元氣,涵養浩然正氣,充實混元內氣,增強衛氣能量,形成護體氣膜,不僅能防病抗疾,而且能延緩衰老,還具有抗擊打能力。正如《易筋經》云:「下而擊之謂之吸,逆而行之謂之呼。下擊者,氣由正面降下而下擊也;逆行者,氣由背面逆而上沖也。」這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吸下呼上的意思就是在吸氣的時候是以意領氣順任脈而下,呼氣的時候領氣順督脈而上行,使氣便於迴環,一呼一吸,行遍全身,完成小周天運轉。其四,易筋經調息具有特殊特點。本功法調息有自己的特點,在練習某些特定動作的過程中,有時要求呼氣時發音,但不需出聲。比如「三盤落地」勢中的身體下蹲、兩掌下按時,要求配合動作口吐「嗨」音,目的是為了下蹲時氣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緊張,引起氣上逆至頭部:同時口吐「嗨」音,氣沉丹田,可以起到強臂、壯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該勢動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氣,並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張,音從喉發出,上唇著力壓於齦交穴,下唇松,不著力於承漿穴。這是易筋經調息的特別之處。另外,練習「出爪亮翅」勢「工尾」勢個別動作時,為使氣息順暢,要把逆式調息法和自然調息法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出效果。比如「工尾」勢的抬頭、挺胸、塌腰、翹尾動作,在以腰為中心左右搖頭擺臀的過程中,若只單獨採用以逆式腹式呼吸方法進行調息,不結合自然呼吸法,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秘訣五:注重調心是練好易筋經的基本環節練習易筋經要高度注重調心。其一,調心即意念,是大腦的_種機能,是建立在客觀世界之上,通過語言、形象、動作等形式的反饋,構建、重組、優化,達到調和人體陰陽和激發人體潛能目的的工具。意念作為一種心理過程,它本身的產生、動作都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意念發揮作用,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因而從一定意義而言,信息就等於能量。比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手上托時,要求用意念觀注兩掌;摘星換斗勢中要求目視上掌,意存腰間命門處:「青龍探爪」勢時,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動作雖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卻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識思維活動。如"三盤落地"勢中下按、上托時,兩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勢中伸肩、撐掌時,兩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勢中拽拉時,兩膀如拽牛尾;「打躬」勢中脊椎屈伸時,應體會上體如「勾」一樣的捲曲伸展運動。這些都要求意隨形走,用意要輕,似有似無,切忌刻意,執著於意識。其二,練習易筋經時,有人的手指、手掌或身體其他部位會出現了大、小、輕、重、熱、涼、麻、癢等「八觸」;有些人出現腸鳴、放屁、打暖或身體某部位產生跳動,或在體表產生絲線樣走動,或病灶處有隱痛,或某部分有觸電感覺;有些人卻產生頭髮豎起,腳趾、頭頂突然針刺樣疼痛,或在眼前出現各種顏色與光環,等等,這些都是練習易筋經中意念產生作用的結果。其三,練習易筋經過程中意念不能過於執著,要純任自然,做到適中放鬆,松而不懈,這樣才能"運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_般而言,練習易筋經中意念過弱,其意念對象黯淡模糊,就會造成「火冷」之狀,達不到練功的目的和效果,甚至會導致氣往下沉或氣散。若練習易筋經中意念過強,凝神過度,偏於執著,則練功時會出現神倦乏力,頭痛頭脹,口乾舌燥之弊。秘訣六:「氣」是練好易筋經的核心要素《易筋經》將練功分為三個層次,即練筋、練膜和練氣。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須練氣。修鍊內氣,是練好易筋經的關鍵環節,是其核心要素。正如《易筋經》原文指出:「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鍊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如何在練習易筋經中把內氣練出練好呢?關鍵是要做到調心、調身、調息高度協調配合,充分實現「三調合一」,即在易筋經12勢的調身中努力做到意領息隨,即以意念引導之,呼吸配合之,努力發揮丹田的核心作用。這同時也是一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百日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還道等階段。秘訣七:循序漸進是練好易筋經的基本方法其一,練好易筋經要符合質量互變原理。我們練習易筋經時,一定要符合質量互變原理,循序漸進,要有恆心和毅力。其二,要選擇合適的版本修鍊。易筋經作為一套完整的套路式鍛煉功法,各地所傳版本有繁有簡。比如清代周述官所傳《易筋經》所傳練形之法計有正身,側身、半身,屈身、折身、扭身,倒身、翻身、行身、定身、卧身等共224個動作,內涵極為豐富,與少林達摩版的體系有傳承關係,但也有所增益。其動作雖多,但本質上是以韋馱獻杵、倒拽九牛尾、青龍探爪、九鬼拔馬刀等經典功架為主幹。因此,修鍊者應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選擇合適的易筋經版本,循序漸進,進行全套完整練習,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單個動作的練習。追求內功修鍊上層次的,當以少林嫡傳十二式易筋經為最佳。只追求健身養生需要的愛好者,認真練習好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健身氣功易筋經》即可。其三,修鍊時要符合個人實際。關於練功時間,《易筋經》在文中就指出,初練者以「日行三次」為宜,即早,中,晚三次。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身體條件的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練功次數,並靈活地選擇各勢動作的活動幅度或姿勢。比如「三盤落地」勢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撲食」勢中十指是否著地姿勢的選擇等等,習練時都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此,才是符合質量互變定律。秘訣八:注意影響修鍊易筋經的若干因素為了練習好易筋經,要注意如下一些基本環節,其一,要了解易筋經的創立及其發展歷史,比如易筋經相傳為天竺和尚達摩結合五禽戲,八段錦等中華傳統武術氣功所創立,也有人認為是明末天台紫凝道人結合道家傳統氣功所創立,還有其他的一些歷史等。知道這些歷史,可增加對功法本身的了解,還可增加練功的興趣和信其二,要掌握易筋經基本功理,領悟到位,包括整套易筋經功法組成及12勢的修鍊方法、步驟、過程等。對於易筋經基本功理,修鍊者不能輕視,要認真學習,用以指導修鍊,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要掌握人體科學和傳統經絡理論、人體力學規律、人體內臟和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運行規律特點等。其四,要選擇明師指導修鍊。練習易筋經不能沒有師父教,也不宜隨便認個師父就去練習。明師既可以是名師,也不定是名師,關鍵在於其有沒有真本事,會不會教人。其五,要重視練功環境。四時節氣,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練功時,要選擇陽光溫和,樹木花草多、空氣新鮮的地方或在空氣流通的室內練功。如果空氣不好,不如不練功,因為這反而吸入過多的有害氣體而不利於身體健康。畢竟,練習易筋經本質上就,通過空氣與周圍的環境發生能量交換活動。此外,飲食衛生對練習易筋經也有影響,抽煙,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對練習易筋經影響也比較大,要特別注意。綜上所述,如能堅持按以上秘訣的指導下練習易筋經,可在數年間把此門功夫修鍊至一定的境界,達到強身壯體、提局內功之目標。易筋經義堂內修韋陀十二式之韋馱獻杵練法解說韋陀獻杵第一式,屬於正面樁式,也可以叫韋陀獻杵第一動,因為後面兩式和這式是有連帶關係的,之所以都叫韋陀獻杵,是寓意自己能降伏心中之魔而最終不再用這降魔法器,口訣中云:雙手如拱,心存靜極。又云: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這些口訣都是講要定神澄心之意。潛川先生說這三式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誠如斯言,不光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根基,久練這三式,則人體精氣神自然得到鍛煉,一般疾患足以掃除了,這套功法在最早的來章氏易筋經一書中,交代其來源為"昉自釋們』也就是說從禪門而來,而觀其名稱動作,乃是通曉道家導引、佛門吐納的高人煉家以之強身健體,鍛煉身心,不至於枯坐靜修而使身體發生陰陽偏頗之功用,其原理亦符合易筋經原書之主旨。而流傳變化中,由於各人之理解不同,對每式的動作要領等等都有所自悟和闡發,這是必然之事,這才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練法,有的繁複而龐雜,有的簡練而專一,不一而足,就我所練習這套韋陀十二式而言,也是有所變化的,如在第一式前面,有一式提杵式,而在第二式和第三式中間有一式撈月式,其餘各式亦有小節,每式中間尚有轉換式,但基本大同小異,所加各節也是前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今就韋陀獻杵第一式的練法和要點簡述如下:第一點、腳的要求,雙腳平行站立,不可腳尖歪斜,寬度同肩寬或者略寬一點,但不可過寬或者過窄,人體重心放在後面腳跟,則要前腳趾用力抓地,口訣里說,足趾掛地,就是用腳趾頭勾住地面的意思,這樣可以使腳心的湧泉穴得以內縮涵空,古人把手部和腳部都比喻為一張弓,這是有道理的,而腳平踏在地面上,並不是不可以,但效果肯定沒這樣好。第二點、腿部的要求原來是馬步,但現在很多人已經站不了了,故按照原來要求直立就可以了,但膝蓋略曲,以利臀部有下坐之意,"如坐高凳』的比喻說的很到位,馬步要單獨訓練,以後逐漸加到裡面,馬步有下氣之功效,久練就會明白。第三點、軀幹的要求,潛川先生在文章中說"脊柱要直』,人體的背部,在古人的劃分中稱為陽面,胸腹部位稱為陰面,而四肢也是這樣劃分,手臂和腿的內側稱為陰面,而外側稱為陽面,萇氏武技書云:「鍊形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督脈統領諸陽經,任脈統領諸陰經,故背為陽,腹為陰,二經下交會陰,上會齦交。」剛才說足是一張弓,則脊柱更是一張弓,古人講:"背圓則胸平』、" 背如箕底方為緊,掌穿力自如反弓』、" 陽散而陰聚』,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也就是後背要挺拔並向前裹,有張開,撐開之意,配合韋陀獻杵雙手往前起合的姿勢往兩邊張開,再向前卷,前面陰部要放鬆,心窩要微收,古人講"虛心實腹』只有虛心,方能實腹,不然胸部一緊張,呼吸就不能順遂,更談不上鍛煉肺部呼吸之效能了;頭頸部要挺,頸骨開張,則氣填實,配合臀部下坐,使得脊柱真正正直挺拔;肩部要下扣,不要端起來,要放鬆沉,鎖骨要平並向兩邊打開,形意拳大師薛顛講:「膀扣開胸精氣上升,陰氣下降任脈通行」、「胸背筋開,氣下丹田」等句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第四點、上肢的要求,兩手端起要平,肩、肘、腕部要在一個平面上,掌根、肘尖和雙乳連線正好是一個四邊梯形,因為鎖骨下沉橫撐,所以這個梯形短邊的兩個角要有張大奔長方形去的意思,雙手立掌合十,掌根可以不用接觸,指尖輕貼住就可以,猶如兩個手心擠住一個小球,不讓它掉下來。第五點、呼吸和意念的要求,有人講,易筋經十二式沒有呼吸方法,所以要用自然呼吸,這話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既然承認十二式是內功之法,而非活動之體操,就不能不重視呼吸之功,因為只有通過呼吸,才能內外交換,強化內里,而不至於偏頗於外,少林一脈的呼吸和動作配合原則是這樣的:起為吸,落為呼;進(回)為吸,出為呼;開為吸,合為呼;這是大致原則,具體到細節,則有更多變化;意念的要求,開始時候要關注肢體各關節的漲縮變化,讓動作尤其是內部要求達到標準,現就第一式的動作說明如下:1、第一式的架子擺好後,吸氣,呼吸要遵循均、長、細、緩的原則,要吸到腹部,肚臍吸氣,手心也在吸氣,全身毛孔無不吸氣,吸氣時,合十雙手的肘關節猶如有繩索外拉,肩關節打開,背要後靠,頭要挺拔,提肛縮腎,如果看做一個等邊梯形的話,則兩肘尖為梯形兩個銳角,兩個銳角有增大之勢,此為"開胸』;呼吸轉換的時候不要太快,要稍稍閉住一下氣息,再轉為呼氣,呼氣時候,臀部微下坐,雙肩之鎖骨下沉橫開,背部展開往前裹卷,此時的等邊梯形的兩個銳角有往左右開大之勢,保持住這種前卷外開的狀態,此為"合背』。2、整個的動作就是開胸合背,上體軀幹的開合,讓胸內隔膜得到鍛煉,使得呼吸順遂深沉,慢慢會有精氣入腹的效果,配合馬步的練法,則堅固下盤,使得人體達到上虛下實的狀態。易筋經義堂內修韋陀十二式之韋馱獻杵第二式練法解說1、獻杵。承接上式,意若捧杵,雙手手心朝上,如同將一個鐵棍托在手心中,然後齊胸往前推出。此時身體直立,手往前伸,背往後靠,頭往上頂,腳下十趾抓地,重心放在後腳跟處,而肘部朝下,不可偏移,而略有彎曲。手上拇指撐開,不要併攏,有虎口扣住鐵杵之意。此動作保持住,呼氣前推,背後靠,吸氣保持原樣,而胳膊要保持不可移動。是為了讓肩部放鬆下來,故這動作不用練太多時間,可做7息。2、陰掌平舉。兩手收回,保持手心朝上,僅將曲肘收回胸前,然後隨呼氣往左右伸開,此時雙腳尖同時踮起。伸開的時候,也要有把鐵杵平托之意,而使得手心依舊朝上,肘部同樣不可完全伸直,略微彎曲,此時兩肩不可聳起,待兩手完全伸開後。咱們平舉的時候的習慣,不太注重肩部和肘部。第二式肩和肘的要求其實很重要。所以開始時要求手心先朝上。手心朝上,咱們的肘部自然就朝下了,而肩部有往外翻轉的意思。而胳膊的狀態就是沉肩墜肘的要求。這個時候,想聳肩也聳不起來。先保持這個姿勢,吸氣的時候,兩臂有上托重物的意感。呼氣時候,則有往兩邊伸出的意感。可以想像一個大桿。平托在胸前,配合呼吸。大家可以試下。我開始是這樣練的。用暗力,不能肌肉緊張。這個功態盡量保持到20息以上,達到胳膊不酸的程度為佳,不酸,說明腋下之筋已經放長;有酸痛感覺則經筋未長。胳膊保持這個姿勢後,可以摸摸肌肉,應該是軟的,而胳膊仍然酸痛,則是用的筋力。儘可能做到20息以上。3、陽掌平舉。將兩手翻轉成手心朝下,此時胳膊不能動,肩和肘不能變形,還要保持沉肩墜肘,僅把腕部轉動,然後雙手左右分開,保持這個姿勢,吸氣時候保持不動,呼氣則有左右夠物之意。也就是彷彿左右有東西,而自己雙手要同時夠到卻夠不著的意思,頭部頂起平視,意想兩手食指、中指向兩邊無限抻拔伸展,往外跑,指尖要微微蠕動,彷彿扒住空中之物。吸氣時候,手指要略微往回曲下,有扒住回拉的意思,且最好有"指下留痕』之意,尤其是中指和食指。呼氣,指頭往遠里放,有往外竭力伸出之意,要夠夠不著,指頭是微動,不是大動,這樣是更加深一步抻拉兩臂梢節的經筋,梢為筋之餘,這就是以練梢以抻筋。此式要多練,最好30息或更多。這個練30息以上,則力氣大增,手上感覺非常有勁,有透勁。4、豎掌平舉。這式練到胳膊有勁,而有不欲放下感覺的時候,則在此基礎上,將手腕翹起,變成立掌,掌心朝外,五指分開,虎口,也就是大指和食指連接處更要撐開,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最好30息或更多。這個變式主要練習左右分撐,那麼意念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有如下方法:A、左右各有兩扇門,如欲要從兩邊擠住我,而我則握住兩邊的門鼻左右分撐推出,而門鼻子則為圓球形,恰好為手掌抓住,且此球不住加大,而我手掌要撐開抓住,手心要有微縮吸住的意感,且左右分推,推的時候不要有動作,力量的傳遞是由人體脊柱左右膨脹分開,通過肩胛骨,再經過手臂,肘關節等傳遞到手,推撐的時候要呼氣,吸氣時候不要撐,保持住就可以,手心要有吸縮的意思,兩邊胳膊的要求同第一式第一種練法的要求一致,肘部要沉墜,肩部要平塌,不可聳起。B、左右各有兩頭猛獸,從兩邊襲來,我則抵住兩頭猛獸的頭部,手掌有抓扣之意,而掌心和猛獸嘴部相抵,有回縮之意,我則左右撐推,其餘同上。C、左右兩手掌翹起後,意念兩隻手掌的指頭尖被皮筋連起來,且大力回縮,我則用力外撐拉開,指尖有後翹拉回之感。還有很多種意念方法都可以運用,意思都是一樣的,就是要用用自己的脊柱中心線往兩邊撐出,這樣則使得人體內部,尤其是臟器得到充分活動,要有脊柱要膨脹,五臟都要外撐的意識,這樣才會有效果。要知道,意念活動包括動作要求都是過河之筏,其用途都是為了達到某一效果和要求,不可拘泥不化。下面說說外部姿勢的要求,變式中,腳部由原來的腳前掌著地為重心改變為腳後跟著地為重心,而足趾要用力扒住地面,使得不至於後傾,從而腳心涵空內縮,頭部微微上抬後仰,從而頂心也有回縮之意。其餘則同於第一種練法。註:第二式,第一種練法看著很簡單,可要堅持下來實際很難,也許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個側平舉嘛,可如果按照要求去做,很累很難受,因為要保持動作的要求和要領,殊為不易,尤其是兩端手指頭的抻拽之意,兩端的手猶如自己有生命,向兩邊跑,而自己意念里也要有扒住回拉之意。這種練習會讓上肢筋脈充分伸展。人體平時活動不到的筋節由於拉拽而鬆開,梢節的氣血也會隨之增強。易筋經義堂內修韋陀十二式之韋馱獻杵第三式練法解說1、海底撈月。此式由第二式而來,第二式雙臂平舉練完後,將雙手收回,隨呼氣再往前伸,伸開後,手心轉向下,同時吸氣,接著隨呼氣雙臂向下按落,身隨臂落,自腰而折,腿部膝蓋處不可打彎,待上身與下身成九十度時候,不可再彎下,頭部不要低垂,此時,雙臂放鬆,純由重力下墜,雙手掌心相對,猶如抱住地面一個石頭槌,手要張開,十指尖微扣,此時,隨吸氣,腰部挺勁,如欲挺起,雙手指尖稍用力,如抱住石頭槌而起,球愈起而愈重且變大,此時雙手之間距可稍大些;呼氣,如將手中石頭槌往下放,則石頭槌變輕變小,雙手間距也變小,同時腰部略沉,此式調和陰陽,也練腰,足腎氣。可做七次,如欲多做,則以七為倍數即可。運動時候,手臂不可起強勁,一定要任重力墜下,唯手指尖稍用力,且有合住之意。各動作均要微動,不可做出來,開始可以略微大些,熟練後盡量做到微動,呼吸要均勻舒緩,不可驟急,此處為第二式過度到第三式之海底撈月。2、掌托天門。做完後,雙手猶如捧住石頭槌,隨吸氣,將此球抱起到胸部,然後雙手改為托住,隨呼氣往上推出,同時腳前掌略抬起,五趾用力撐地欲起,此時眼睛不可隨手上升而往上看,要往前平視,而神意則從頭部天門處向上灌注,托球之手,要五指分開,要有抱、托、捧住之意,吸氣時候,要把鼻放在肚臍上,從下而上,肋骨拔張,灌於肩部。呼氣,則雙臂上推,肋骨開張,同時下部、腹部放鬆放開。如此循環而已,開始鍛煉,全身發緊,後背雙肩酸麻感甚重,此時要著力放鬆肌肉,不可讓肌肉緊張,蓋各式為鍛煉筋骨,並非鍛煉肌肉。3、變式。此式熟練後,全身酸麻感消失,且能以標準呼吸三十次以上,即可將上托之手變成在上面抱住石球,此時雙手手腕內扣,五指張開略用力,有扣住抱住石球之意,雙臂亦有夾緊的意感,頭部天門處亦有向上推頂石球之意。腳下也有變化,腳後跟略往外分。意念把會陰夾住。這樣臀部以上變得開展。整個感覺後背拉緊。尾骨要向前收緊,腰椎才能夠不向前塌,向後鼓出。這樣雙手向上推時,注意將腋窩的皮膚伸展開,這樣力從腹股溝生起。吸氣時候,有擎住,合住的意思,應該有縮的意思,但外形不要變。其餘則同前。這式,變式練法中,雙掌抱夾球體,則不光有上舉上頂之勁,雙小臂更有夾合之力,肘尖有外分之意,帶動肩部、背部有往兩邊橫開之意。此為我門第三式變式練法。增力一號 讓你擁有驚人臂力如你想臂力驚人,可用本方,幾次之後力可推牛並不虛言,神驗。方法:用豬肚1個裝入人蔘5兩、花椒1兩、乾薑1兩半、蔥白7兩、粳米5兩(煮熟)縫合,微火煮熟,空腹食之,分9次服完,連服5料,可力大無比。大力神功大力神功,是我國古代武功秘練精粹之一。大力神功,旨在增強功者的「實力」,「本力」,「娘力」……練習者只要持之以恆,就會收到令人吃驚的效果!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一個人的力氣特別的大,精力特別的充足,而且特別的有長勁(耐力),有永遠使不完的勁!按照傳統武功理論,大力神功是「以氣練力」為練功原則,此功歷代被視為「鎮山之寶」,「不傳之秘」!少林寺鎮寺之寶乃是「易筋經」,「易筋」的作用是「長神力」,「水火不侵」,「成就金剛不壞之軀」(共有九大神奇功能)!《易筋經》中就有專論「長神力」的功法!其他如「熊氏易筋經」、「喻氏易筋經」各家易筋經功法中,都是以「長神力」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其他又如民間秘密流傳的「大力功」、「千斤神力功」、「神力千斤鼎」……也都是以長氣力為宗旨的!各位如果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看一看中國的傳統功法,你如能心平氣和地研究他們,你就會發現:「練力」,是中國傳統功法的精粹之一!以下的功法體系,是綜合各家各派的練功心法,精心編製而成的,首次公開,全盤披露!勤練之,大長神力!女子練之,氣力賽過男人。一段功㈠預備式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十趾輕如地,足心涵空。兩膝微屈。直腰,拔背,收下頜,懸頂。眼平視。兩手自然垂於體兩側。自然呼吸,心平氣和。㈡下壓式全身站立預備式相同,兩手垂放於體兩側,手掌上翹,十指分朝兩側,掌心向下。緩緩,深長吸氣;然後呼氣,呼氣時,兩手掌跟下摁,十指上翹,同時,頭往上頂。又吸氣,然後呼氣,重複頭上頂手下壓的動作……24次。說明:全身放鬆,動作要輕柔,緩慢,要配合呼吸。要掌跟下壓後,不能回收,這樣一直壓下去,壓到練功結束為止。㈢前推式站立預備式。兩手向前推,與肩同高,與肩同寬,掌心朝前,十指朝上,虎口斜相對。肘微屈。深長,緩慢吸氣,然後呼氣,呼氣的同時,兩掌前推,十指後拗。兩手前推與背部後爭形成爭力。然後又重複上述呼吸,兩手再度前推,毫不放鬆,一直推到練功結束為止。24次。㈣上舉式站立姿勢同預備式。兩手臂上舉於頭頂,掌心朝上,十指斜相對,肘微屈。深長,緩慢吸氣,然後緩緩呼氣。呼氣同時,兩手向上推,十指向下拗。如此重複24次。注意兩手上推時,全身要有向下沉的感覺,使形成爭力。㈤分推式站立姿勢同預備式。兩手左右直臂分推,成一直線,與肩同高。掌心朝外,十指朝上。深長,緩慢吸氣;然後緩緩呼氣,同時,兩手左右分推,十指回拗,共24次。有兩對爭力!兩手左右分推形成對爭;頭上頂與腳下沉形成對爭。㈥後推式站立姿勢同預備式。兩手從兩胯向後推,十指斜相對,掌心向後。深長,緩慢吸氣;然後緩緩吸氣,同時兩手向後力推,十指前翹,共24次。兩手後推時,腰部不能後屈,腰部應與兩手形成對爭。二段功㈦手屈伸式全身俯卧,以兩手十指尖和兩腳尖著地,全身凌空挺直。兩手肘緩緩彎曲,使身體接近地面,同時深長緩慢吸氣;接著,兩肘用力伸,使兩臂挺直,同時深長緩慢地呼氣。重複上述動作,24次。注意:動作和呼吸都必須緩慢,自然,不能像做俯卧掌那樣快速做。㈧腳屈伸式單腳站立,另一腳前伸抬平,兩手前伸或左右平分起平衡作用。深長,緩慢地吸氣,同時,支撐腳緩緩屈膝下沉,直到臀部輕觸到腳後跟為止;深長,緩慢地呼氣,同時,支撐腳緩緩挺膝上抬,直到膝部即將挺直為止。緩慢地重複上述動作24次,換腳後,又完成24次。㈨腹屈伸式人坐凳子上,兩腳前伸,夾住柱子。上身往後舒展,後仰,至極點,兩手十指輕觸地,同時,深長緩慢地吸氣;上身從原路蜷回,前俯,兩手前伸至尖。緩緩呼氣。輕微重複上述動作,24次。㈩腰屈伸式兩腳並立,膝挺直,兩手握拳別於後腰兩腰腎處。深長,緩慢吸氣,同時前屈,頭徑脛骨處靠攏,動作要緩慢;深長,緩慢地呼氣,同時,上身緩緩抬起並向後仰至極限。緩慢而輕柔地完成上述動作24次。三段功(十一)緊身式站立姿勢同預備式。兩臂側平舉,成一字形,與肩同高。兩手握成拳,越握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不勁放鬆。81次後,兩手腕內屈,越屈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屈肘,大小臂夾緊,越夾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手臂緊夾兩脅,越夾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上身前屈,胸部緊貼膝部,越貼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屈膝,大小腿夾緊,越夾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重心前置,使腳腕拗緊,越拗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頭部往胸部扣緊,越扣越緊,心中默數81次,靜靜用勁不放鬆。81次後,全身蜷成一團。靜靜用勁,心中默數81次。功畢。(十二)放鬆式自然姿勢,兩腳輕跳,兩手輕抖,全身肌肉放鬆,心理上放鬆。練功結束。說明:1.本功分三段練習:第一段為虛練,以氣練力;第二段為實練,以力練力;第三優練力入髓。2.第一段以氣練力,注意對爭,即身手對急,手下壓時身上鑽,手前推時身後拉,手上舉時身下沉,手後推時身前拉,總之,對爭才能使力量成為一個整體,才能生出勻稱之力。3.第二段以力練力,注意動作要「柔和」,這樣,既可快速提高力量,又使力量變得如水一般的充滿活力。4.第三段練力入骨髓,是使練得的力變成你自己的本力,這就是所謂的「娘力」,也是你日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實力!5.體力欠佳者,開始練習可以先練第一段,待有成後接練第二段、第三段。或者,乾脆只練第一段,對強身健體,增強實力也有莫大的好處!6.體力佳者,在完成24次的基礎上可酌情加練次數,以每次練功後稍有倦意為止。7.本功貴在堅持,堅持者有神效,不堅持者無效!8.練習本功不會出偏!功理:㈠依據1.第一個依據:以氣練力。傳統中醫、2傳統武術都認為,「氣足而力生」內氣足了,力量也就大了。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是有道理的。武術中所說的「氣」,往往包含兩塊,一是呼吸之氣,一時內氣,呼吸之氣可以轉化為內氣。我想,一個人如果加深了呼吸,加大肺活量、采氧量,那麼,他的新陳代謝肯定要旺盛一些,新陳代謝一旺,人的精神(內氣)就足了,力氣自然也就大了。2.第二個依據:松與緊的辯證關係。在研究中,我發現意的松、緊,形的松、緊,都會在生理上產生作用,所以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某個部位一緊,那裡的新陳代謝就旺,古人說這是「氣之所至」所致,我認為是有道理的。3.第三個依據:練力入髓。有人認為脈胳、筋膜都閉氣時,氣不得竄的話,它就會慢慢「滲入」骨髓。這種說法是否科學,尚待考證。㈡兩個概念:娘力和本力。一個人天生的力叫娘力,意思是這個力是娘給的。「娘力」大的人往往健壯,「娘力」小的人往往虛弱,「娘力」是一種先天之力。本力是我生造出來的一個詞,大意是「原來就有的力」,「本來固有的力」,這種力是持久保有的。本力可以後天練出來,這種「本力」,對習武者而言,真正的含義應該相當於「實力」。㈢結構第一段,以氣練力;第二段,以力練力;第三段,練力入髓。㈣部1.第一段,五個動作,分別是兩手向下、向前、向上、向側、向後五個方向,其實五個方向並無特別意義,所以,這五個技術動作可以合併為一個動作。這一段的訓練中,對形體結構的要求,是微有些對爭,即手向下壓時頭上頂、手向前推時身後拉、手向上推時尾椎下墜……這樣形成一個爭力。形成爭力一是符合武術技術的規範,二是避免單向失重。傳統功法中是沒有這個要求的,這個要求我是從軌跡拳和大成拳中套過來的。這一段訓練對肌肉鬆緊的要求是:全身放鬆,手腕崩緊,這樣,全身的氣血都往手腕跑,手腕自然力量大增,「腕力」是「神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很多人是有共識的。用意念把呼吸之氣化作內氣,往手臂末梢走,就行了。我這樣分析,大力神功第一段根本無奧秘可言。2.第二段,源自於軌跡拳學的功態訓練,一是練手的支撐力,二是練腿的支撐力,三四是練腰的支撐力。「流水練法」(即慢動作)無論是武術訓練還是訓練,都是最常見的。3.第三段,練力入髓,其原理,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4.本功的結構還是符合生理需求的,第一段是虛練,第二段是實練,第三段是死練,運動量其實很大,但相對第一段較小,第二段和第三段偏大。5.練力本功的學員已逾萬數,普遍反映效果好。長力快,精力旺。15天大見成效!48天超乎想像!每天僅5-10 分鐘!本功法成功的秘密:可以達到:全身肌肉結實勁爆 ,打擊力象電一樣穿透威力無比 ,全身包括內臟都得到鍛煉,可承受訓練有素者的拳打腳踢 ,是無武術基礎及心地善良的成年人不可不讀的一防身教材。【其功效如下】渾身各部肌肉迅速飽滿凸出,體形日趨挺拔健美,瘦弱者變強壯,肥胖者變結實,潛能激發身體內外部臟器功能明顯改善,精力旺盛,體力充沛,腦力活躍,連續工作、學習不疲勞,生產效率空前提高!是治療現代人富貴病與城市病的高效良方,並且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全身爆發力猛增,打擊力象電一般穿透迅猛,震蕩強烈,拳、肘皆可擊斷堅硬紅磚1-3塊(體壯者可達4-5塊)!在危急情況下使用,可以迅速將歹徒擊倒、擊昏,使期徹底喪失戰鬥力!身體具備過硬的抗打能力,軀幹各部(除面部、襠部)均能承受拳腳重擊,甚至憑籍強大的功力反衝將對手手腕震斷!全方位形成「有感即應,一觸即發」的快速反應能力,獲得強大的實戰動手能力!鍛練出其他學習不易造就的堅強鎮定的意志品質;敏捷思維判斷的快速反應能力;長時間集中精力的專註力與耐力;克服困難與迎接挑戰的自信力;控制自己情緒變化的自我控制力以及良好完善的個性、人格與氣質!藉助中國傳統內功的神奇作用,迅速改造人體機能與結構,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本功法迅速改造人體的三大秘密武器改造運用現代科學對中國傳統內功核心秘密進行深入研究,就能高效爆發受訓人強勁潛能,奇蹟般塑出強韌的身體!15天內,身體均能隨著拳腳重擊,內氣膨脹飽滿,肌肉迅速結實凸出,體形健美,力量猛增數倍,能激發大腦,內臟、神經功能急劇提高,精神旺盛,體力劇增,構成強大的內部支撐,發力強勁,打擊力象電一般穿透迅猛,震蕩強烈,拳肘皆可擊碎塊堅硬紅磚!足以頃刻間擊倒歹徒,使歹徒喪失反抗能力!=抗打力訓練:將發力訓練與抗打訓練融為一體,通過「抗打力訓練」 訓練出來的力量,具有強大的實戰性。這種抗打力絕不同於目前流行的許多硬氣功那種死抗硬打,它可以在任何身體狀態下完成。無論任何時間遭到打擊,只要意識一到,鼓盪之間即可將對手的力量抵抗住,功深時還可以憑藉強大的鼓盪力將對方的手腕震斷。這是一種「活性抗打力(說明:「抗打力訓練」是一種強度很大的訓練方法,一般人初學者每次訓練不可超過3分鐘,即使是功力較深的時候最多每次只能練習10--15分鐘。抗打力訓練法:第一段: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1、雙腳開立,與肩同寬或大於肩,雙膝微曲,全身挺直保持輕鬆,準備開始。2、雙手從體前向上方抬起,至頭頂伸高,仰頭看手,同時鼻子深長吸氣。3、雙手從體前下落,再向下、向後劃弧伸直,同時雙腳跟抬起,這一過程用鼻呼氣。但不要 呼完,留少許,閉氣1秒。4、雙手握拳從兩肋下以爆發力向前衝撞而出,兩拳相對,雙肘夾緊雙肘,兩腳跟同時落地震腳,重心突然下沉曲蹲,同時以鼻猛然噴氣,噴氣時咬牙怒目,全身繃緊,體內似有膨脹爆炸的感覺。隨即放鬆。5.雙手向上伸出,重複以上2--4的動作, 反覆練習平均約每3--4秒完成一組。第二段: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1.開立式2.雙手向後劃弧伸直,兩腳跟上抬,鼻腔深吸氣。3.雙手握拳經雙肋腋下向前方用爆發力衝撞,: 重心猛然下沉,腳跟震地,雙肩下沉用力束緊,全身瞬時隨鼻腔猛烈噴氣極力繃緊,體內震蕩,咬牙怒目,然後隨即放鬆。4.雙手後劃,提腳跟,重複以上2-3動作, 反覆練習。平均約每兩秒完成一組。第三段: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1.開立式。2.雙手向兩側分開,手心向前。3.雙手向前身體中線合攏,呈雙掌心相對狀,高與肩平,同時提腳跟,吸氣。4.重心突然下沉,雙腳跟震地,雙掌以掌跟內側往回摟擊腹部,同時鼓盪,噴氣,全身繃緊,咬牙怒目,體內震蕩。如此反覆練習。5.分別摟擊心窩與兩肋要領同上。=爆發力訓練:通過全身緊張用力,使肌肉強度,筋腱韌性,神經緊張力得以強化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使身體適應在異常狀態超負荷的緊張運動以及在短暫的時間裡爆發出連續的的強大打擊力。它是以所調發的身體能量向各部位進行靜力性傳送,從而使力量得以在體內快速的流動,形成良好的動力傳送與支撐結構。並有效的改造肌體的內外部功能,使之達到最強狀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開立式:請參看「抗打力訓練」中要求。第一動:雙手自體側輕鬆上抬,同時以鼻深吸氣,當舉至頭頂時,雙手手心向下,指尖想對,猛然下壓到小腹部位,掌指上翹,.同時以鼻猛噴氣,咬牙怒目,重心突成高馬步,全身用力崩緊,尤其是雙手不可鬆勁。第二動:接上動,保持高馬步不變,不鬆勁以鼻短短補吸一口氣。然後雙手以肘關節支點,猛然向肩部彈起,腋下夾緊,雙肘夾緊,兩大臂緊貼住兩肋,手心向前上方,同時以鼻猛烈噴氣,全身仍保持崩勁不松。第三動:接上動,不鬆勁以鼻補吸一口氣,雙掌掌心向前,以爆發力猛然向前推出,同時以鼻猛噴氣,振肩拔背,全身尤其是雙手保持崩勁不松。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第四動:接上動,短促以鼻補吸一口氣。 然後雙手猛力外旋,雙肘內夾, 手心向上似向身體中線合力砍夾。同時以鼻猛烈噴氣,全身保持崩勁不松。第五動:接上動,雙手交疊,任意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手心向下往胸口收攏,此時以鼻補吸一口氣。然後以爆發力自下而向前上方劃弧切,振臂送肩,同時以鼻猛烈噴氣,全身保持崩勁不松。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第六動:接上動,以鼻短促補吸一口氣。然後雙手以爆發力向身體兩側劈開,同時以鼻猛噴氣,全身保持崩勁不松。第七動:接上動,不鬆勁以鼻補吸一口氣。然後雙手以肘關節為支點從兩側猛彈向雙肩上部,雙肘儘力夾緊。兩肘尖向上挑,同時以鼻猛烈噴氣,全身保持崩勁不松。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_=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第八動:接上動,以鼻補吸一口氣。然後雙手用爆發力向前方摔出,力貫掌背,雙肘向內夾緊,同時以鼻猛烈噴氣,全身保持崩勁不松。第九動:接上動,以鼻補吸一口氣。然後雙手收回,爆發力猛然下壓至小腹部,同時挺直雙腿,從高馬步還原成直立,以鼻猛然噴氣。之後放鬆一下全身,準備下組動作聯繫.=打擊訓練:有的人認為聯繫格鬥不需要打沙袋,說那樣會失去天然本力並使手腳僵硬而產生傷疾。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武斷的。因為他曲解了打擊沙袋的真正涵義,脫離了格鬥的現實要求,使訓練落入了虛無主義的陷阱實際上,但凡有過打擊訓練經驗的人都知道,打擊訓練的目的是通過拳,肘等部位與對抗物(沙袋)的發力接觸,來建立手臂關節的支撐與固定能力,從而使身體內爆發的巨大能量得以通過固定的渠道傳送到對方體內,產生強大的打擊效果。如果不進行打擊訓練,手臂的內部支撐軟弱,體內的力量再大,也無法有效的發放到對手身體上,打擊一定是無傷害性的。而且由於對方強大的反作用力,很容易使自己的腕關節受挫,非但不能制敵,反而傷了自己。有過格鬥經驗的人都知道,許多練拳者都存在有個毛病,即看上去發力時很強勁,可就是打人時產生不了強大的效果,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沒有建立一個堅固的力量傳送桿,無法使長期訓練積累的能量通過強有力的渠道突擊到對方體內。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在與同伴的對試中體驗,看看是不是這個道理。本功法的打擊訓練,是通過拳肘打牆袋而聯繫的。由於牆袋的固定性。使其阻抗力大於懸掛的沙袋,是專門用來進行打擊訓練的良好阻抗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由輕到重的擊打,仔細體會手臂內部的支撐力量,感覺腕,肘,肩關節在阻抗力作用下的支撐張力。擊打的節奏不要太快,要一下一下地來,而且身體要保持一定的持續力量,不要鬆鬆垮垮的。要注意力量從腳上向手上的傳導感覺,提高手與腳的同步性以及身體與擊打發力的一致性。 很注意的一點是千萬不要猛擊暴打!!!!!!!1:運用直拳進行左,右交替擊袋練習。2:運用栽拳進行左,右交替擊袋練習。3:運用挑肘進行左,右交替擊袋練習。4:運用蓋肘進行左,右交替擊袋練習。

P.203[易勁經(上)].劉天龍.掃描版P.215[易勁經(下)].劉天龍.掃描版
推薦閱讀:

【專題講義】旋轉下沉的意義及練習方法
【詩歌專題複習】——遺民詩人
精進專題神經篇——肩胛背、胸長神經
[轉載][專題]1980
帶狀皰疹專題講座 - Qzone日誌

TAG: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