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研究

㈠論古練與今練在此書中,馬友清以個人的理解方式把練功的先後順序改變了。先由松功練起,再練勢功,後練樁勁功、氣功。但是讀者清仔細閱讀前文,再前文中很清楚地寫道:「但是吳先師在論述太極功的練功進級時,他所編排的程序是:先練勢功,再練樁勁功,再練松功,最後練至氣功。」馬友情個人認為這個程序的編排是因為吳圖南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練功實際需要所致。但是他完全錯了!他沒有考慮自己是如何練出功夫來的。在過去,正式的師徒關係已經確立,你就無法顛覆師傅的思想。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大家可以想像得到,馬友清當時也是完全按照吳圖南的練功方式進行練習的。有人認為順序顛倒無所謂,馬友清也許就是這種想法。他也許把自己最喜愛最得意的功法提到了首位!但是這種練功順序很可能在傳授當中給學生帶來終生的遺憾。在前面的吳圖南松功論當中,很明確地寫道:「松功之要,首在提舉,提舉愈高,下落愈速,有人不解提舉之理,以為非送工業,殊不知向上提舉猶如扛鼎,不能上安能下?向上不松,下安能松?」舉一反三,大家可能就比較明白為什麼當初吳圖南要如此編排練功順序了吧!練勢功對於初學者而言相當於松筋活骨、協調身體,樁勁功讓你培養元氣、增添本力、調練學力、打實根基,再練松功讓你把先天的自身不良條件反射卸下、拋棄多餘的死力、鬆開沒有鬆開的關節、鬆開沒有鬆開的肌肉、鬆開沒有鬆開的皮毛,最後再練氣功,讓氣可以遊走全身、通達百穴。所以練功順序是否應該改良,廣大讀者應詳加考慮!以此為論!㈡論松功在本門內練習松功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盲目的從師。這種習慣就好像現在的追星族一樣,明星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明星什麼表情他就什麼表情,明星什麼作派他就什麼作派。這樣是非常不可取的。師傅在給你演示功法的時候,因為他自身有功,所以練出來的東西與他不同,這是當然的。你不要刻意模仿。以單臂松功為例:我發現在本門之中,初學不久的門徒,有的人在松臂後刻意的在體測擺動,非常不自然。這是完全誤解了馬友清在書中所寫的內容,在馬友清沒有出書之前,有可能是師傅教導的問題。本人曾清楚地記得,自己在初練松功的時候,師傅曾經再三強調;「不要執著於提舉的上肢,要用意念層層松解,直至忘卻有肢體的存在,落與不落不再實體,而在心念。意達湧泉,其臂自落。落下之後猶如軟泥,但初學之人未能到達,所以不必強求,任其擺動,不加意念,不動肌力。直至停止。」所以當師傅在教學生的時候一定要糾正他的盲從思想,思想狀態和肢體要求一定要交待清楚。這才不失為一個明師!再有,松,不單單是向下的問題。松,可以向外、可以向上、可以呈現扇面平向向外、或呈現扇面豎向向外、有線松、有點松、有面松、有整體松、有局部松、有螺旋松、有環形松、有回落外散送、有上體外散送、空松、玄松、等等。真正的松功不再實體,但是初練的時候,必須從外在練起,達到忘我的境界之後才能有所體會。此篇只當作拋磚引玉之用!初學之人不可強求!一定要把時間重點放在最基本的功夫上加以刻苦訓練!真正的松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只有練習者親身感悟。一般人根本松不下來,但是他們體會不到,總是說:「我身上不緊吶?!」其實他是太緊了!練過幾年的人,認為自己鬆了,但是他這只是意松,還未達到真松的狀態。真松者無敵!㈢論勢功太極拳勢功共分兩種,一種是行功慢架,另一種是用功快架。行功慢架又分兩種,一種是吳式老架,另一種是馬友清傳授的新架。根據本人的親身體會以及本門前輩的自身體驗,在初學時尚可,久練傷骨。除非加練左勢。然而老架卻無此弊病。當初本人也不太相信,直至自己的骨骼發生問題才恍然大悟,因為本人練功夠狠,夠苦,所以自身的變化和骨骼的狀態可以自我體會。具體什麼問題,出在什麼地方,自己非常清楚。這要是練功不苦,志在健身的人,長期這樣鍛煉,等到身上有了感覺身體也就完了!幸虧本人體悟得早,加以改正。但是本人也是專學的新架太極,又不想重新練起,故自行把新架套路加以修改,中間把傷骨之勢,變為老架,但主要路數尚為新架。效果明顯,比較適合提高太極拳的內在。但是初學者,應該一絲不苟的從老架或新架練起,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就要在自己的體制之上加以修改和發展了。要讓所學得的太極拳適應自身,完全變成自己的藝術。用一句書畫大師的話說:「似我者活,像我者死!」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吧!一定要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太極拳也是一樣,神似者活,形似者死!有心繼承太極文化者應當認真對待!以上是行功慢架,下面再講一講用功快架。吳式的用功快架像行功慢架一樣,有別於楊式的用功快架。但是本質是一樣的,所有在先前練習行功慢架得來的學力,在用功快架當中完全都變樣了。要想學好用功快架必須有行功慢架的基礎,但是一定要跳出行功慢架的框框。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吳圖南所傳的吳式太極拳快架,區別於吳式當中其他的快架系統。絕非是大架改小架、慢架改快架。但是可惜的是沒有太多的影像資料。所有的影像資料和錄音資料大部分都保存在馬友清手中,雖然有一部分的資料在本門一位門徒手中,但是出於門規所束,不能私自將其公布,實屬可惜!雖然馬友清和李璉都分別出版了用工慢架的相應圖書,但是大都是針對本們學徒所作,有心自學的人很難理解其中三昧,好似雲里霧中一般!再有器械、推手、散手,都必須有良師親授,不然很難自學成才!尤其是推手和散手,變數很大,光靠自學很難達到完美,一不留神還會流於它處,不可改也!實屬憾事!所以對於有心鑽研的同道而言,一定要搞清真偽,學得一勢就練一勢,一勢成勢勢成!切記此言!㈣輪樁功無論內家還是外家,真正洞悉內功領域,都是從樁功開始的!樁功是武術門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法。為了使大家印象深刻,在這裡本人將一一舉例說明。1、《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作者陳炎林,書曰:「太極拳之樁步。分為馬步及川字步兩種。前輩練太極拳。必先練此兩種步法。時下盤有勁。不至漂浮。而後進習架子推手。方克有濟。良以此種步法。正如建造房屋之基礎。基礎若不穩固。試問極閣崇樓。高堂巨廈。又安能持載其上。惜現今學者。多不從此著手。以求漸進。初練即為盤架子推手。須知不經此步功夫。則下部無功。重心易失。固本編特揭而出之。以促學者之注意。而免盤架子時。腿部不能過於坐低。姿勢不能過於求其準確。推手時易犯一采即俯。一按即仰之弊。故欲練太極拳真功夫者。非先練樁步不可。此種練習。時間不拘長短。惟須持之有恆。習之有素。一月後既能見效。至煉之方法。分列於後。」2、《太極拳講義》作者吳公藻,書曰:「中定。伸屈開合之未發謂之中。寂然不動謂之定。心氣清和。精神貫頂。不偏不倚。是為中定之氣。亦道之本也。」又曰:「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穹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3、《大成拳》作者胥榮東,書曰:「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隨時隨地可以得到適宜訓練,須先從樁法做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得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飭神經,調息呼吸,溫養肌肉,使各細胞自然地發動,力由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體察其細微動靜。功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的妙趣。欲當拳功之秒用、應先致力樁法。」4、《曹氏八卦掌譜》作者廬景貴,書曰:「無極勢,兩腿直伸並立,…………斯為起始之勢,凡物皆由無而有,一切意向皆自此起,氣與勁自此運用,身手足自此起動,故曰無極勢。此勢練靜以養氣收神也,人不能靜,無學可為,故武術亦先從事於此焉。」5、《形意拳術抉微》作者劉殿琛,此書中隨只是草草一帶,但是把樁法一篇放在總論之尾,可見書者之用心。據本人了解,欲入形意門,先站三年樁。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可見樁法的重要。6、《通背拳法》作者武田熙,此書同上,但是在通背門裡把樁功叫做式架。有騎馬式、繃弓式、丁字式、透腿式,四種。此四式貫穿全書始末,可看其重要程度。所以說,樁法是武術的靈魂。當然了,也有不練死樁的。活樁就是一種。也稱之為動樁。但是效果比死樁略差,出功慢,易走偏!馬友清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所寫的部分樁功功法,本人將在此以一詳解,以供初學者自學之用。○1初四功單屏手、雙屏手此二功之重點在於,起勢抬掌同時雙腿下坐,之後如書上所示,抱肋、開掌、提腕、內收、垂肘、松腕、立掌、前推,收勢的細節書上說得也比較明確。馬友清沒有交代清楚的是,起勢的時候,雙掌的上體,與雙腿的下坐是同步的。馬步站好後,雙手應該與胸齊平。接下來一定要注意,雙手如同收勢,抓、擰、頂、扣,四勁齊發。雙拳變為拳心向上。這時,臆想雙肘托地,緩緩收於肋下。收勢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就是,收勢時雙拳變掌,回攏於小腹。然後雙掌前伸平開,目隨左手展於左肩外,隨即從左程扇形回視到右肩外,此時雙臂盡伸展於左右,眼神停於右肩外。接下來右手隨眼神外探,身隨手動,程右側弓步狀。雙手畫半圓回攏,眼隨右手,左腿自雙手回攏一起收回,一定要達到同步。眼神平視、雙手亦回攏到胸前、雙腿亦成並步。此時雙掌在胸前是虎口相對,然後徐徐下落,雙腿與雙手同步徐徐站起,不要用腿力,要臆想一線釣於發端,猶如吊線木偶,將自己慢慢吊起。雙手落於體測。歸於無極勢!以上程序非常重要,非本門門徒,無人知曉。另外,在初練此二功時,切忌貪意。意念不要太重,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一般放在1——3米之間最為適合。可以臆想掌心觸覺,也可以想像局部膨脹,或者是掌心外發電子屏障,猶如電子遊戲中所表現出的場景,但是意念不可太過,太過則滯。不及則泄。意念又不能太小,太小達不到目的。意念又不能太大,太大身上就開始發僵,很容易造成內傷!自己的意念達到全身飽滿又輕鬆、充實又安逸,這樣就可以了!單舉鼎、雙舉鼎這兩個功法書中寫得比較詳細,除了起勢和收勢沒有詳細描寫之外,還有一部分相當重要的內容沒有講到。第一是,再站樁時不要全身整力,全身透空,唯一的力點只有拳面和腳掌。可以定,也可以雙開對松。定的意念是拳面托舉一萬斤銅鼎,如拳面離地面兩米,就臆想銅鼎定在拳面之上,不得而下。全身輕鬆自在,腳掌撐地,拳面托鼎,其餘皆松。雙開對松的意念是,臆想以腳心、拳心發勁,將萬斤銅鼎高高托起,每次托舉合七七之數,不可動力,全應意念!第二是,肩部一定要放鬆。如果肩不放鬆,則血液循環不通。所以,手雖上舉,但是肩要下放。肩部下放,背部就會收緊,這是因為胯部略微前頂的緣故。這時要收胯下坐,上身要領不變,頓時周身舒暢。這時就出現了一個整身定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之下,在逐漸達到局部定的狀態就簡單的多了。左右開弓自學者不要盲目照學照練,最好是先從基本的射箭動作練起。動作猶如射箭,前手握箭柄,後手拉弓弦置於腋窩處。後手肘部與前手拳面齊平。照此練習,三月之後再按照書中的方法習練,則可事半功倍。○2中四功中四功主要是以松腰為主。第一個,霄壞雲泥。看上去有點象行功慢架當中的「提手上式」,但是實際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功法一手分天一手分地,意念在把脊椎節節拔開。書上把主要動作內容寫得比較詳細,本人就不做論述了。但是注意次功法非上肢局部動作,主要是拔脊椎!第二個,泰山升氣。這個功法有幾個書中尚未提及的要點。首當其衝的就是手,在書中馬友清之時說「兩掌心虛相對,十指接送開,勿攏緊。」此處就是不傳外人的典型寫法,含糊其詞,交待不清。其實在這裡,除了掌心含空之外,指尖也是不允許接觸的。手中中控部分猶如拔火罐,底寬上窄。再有,此功要慢蹲慢起,蹲時脊椎節節下落,起時從頭骨節節拔開。臆想與腿部肌肉無關。第三個,海底珍珠。這個功法與泰山升氣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功的要點在於松腰、沉肩、意念加重,要深、遠,對於腰、腿的負荷加重了。此處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腰前彎,不要讓脊椎回縮。意念隨在外,但脊椎不能丟。最後一個,揚鞭提斗。此功法又增加了難度。不但要遠放意念、松腰之外,更增加了展臂、松肋。手臂上伸,腰背必緊。所以手臂又要伸直,腰背又要鬆開,這可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重點,不要抬肩。肩要下落,臂要伸。這些都是非師不傳的!再有,有書的人不要照書上的照片練習,照片順序不正確,可能是排版的錯誤!○3高四功總的來說,這四門功法主要練的是腰胯部份。此四門功法本人細細看過,沒有什麼可以論述的。主要提醒各位不要練偏了,主要放在腰胯的骨骼與肌肉上,但不是收緊,而是放鬆。左右裕如(東擋西殺)、小撼山、大撼山、七寸考,這四門功法都是如此。七寸靠有個細節他沒有說清楚,中間必須要收勢,回歸泰山升氣的第二式,下蹲式。然後再向反方向出腿、出掌,再收勢,再換腿。㈤論勁功勁功看似簡單實際難而又難。沒有師傅在一旁指點,很難練的正確!既然馬友清已經出書立作,那就很可能有人照書用功。為了避免練錯練偏,本人只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指點一二了!不足之處還請海涵!彈抖做時把臂鬆開,不要與其他部位發生牽連。不要照書中所寫的練習。練時一定要一個是一個,練罷一個再練一個。每練完一個,整臂鬆掉,落於胯間。作罷,再起另一臂,做彈抖。練習時不要求數,愈松愈妙!最好是以小時計!不松則與外家無異!起手時走下半弧,收回時走九宮線,彈出時走上半弧。初練時意念在三米內,漸至遠處!切記!沾粘如書所示,馬步站好,做單手沾粘。左右互換。注意:提拳時,走內半弧,再走九宮線,做斜下45度角拋擲,如手握鉛球,瞬間開掌,意在掌心,臆想鉛球落地生坑,見坑拉回,如掀地三尺,地皮應手而起,吸至身側斜上45度,臆想將所吸物品納於掌心,做抓、擰、頂、扣,收於肋下。作罷,再起另一手。注意:如果你是右手,拋擲在左下角,吸至右上角。旋腕獻桃此功法唯一值得提及的一點那就是,千萬不要用小臂彈抖,勁在腕,不在他處,初學者尤須注意!扭轉下擖從這個功法的名字就很快能夠明白勁路的要領了。顧名思義,擖(念ka平聲)用刀刮的意思。只要理解了這個字,對於這個功法你就好練了。拿舔手此功顧名思義,一曰拿,二曰添。此功著重在添,手背之添勁,絕非搓打。一定要做到輕盈,脆快。拿時亦可用套勁。搓打(一聲雷、腦後風)本功是專練搓打之勁的一門功法,動作簡單易學,上手快。猶如用衣板搓衣,但是一定要區別於揉面之勁。與人之身體接觸,要遵循薄、順、短、脆、遠之五字原則。一觸即發。猶如輕划水面。但是練功時一定要真切,臆想掌面與物搓實。玉女投針此功法投要輕盈,後剁要脆。肩、肘、腕皆須鬆開。投時意念要遠,回剁時勁要脆、短。斬鋼截鐵如書所示,順步站好,不要用僵勁,意在斷物,但意不可在物之上,意要在物之下,透物、斷物,無意念此功難成!意念不對此功易偏!啄勁此功比較難煉,很多人因為練習此功而把身體練僵、練死,此功最忌傻練,肌肉在極度緊張的狀態下也能夠產生連打、震顫,好像與啄勁比較相似,但是一天一地,兩者有天壤之別!學者應多加註意。一切功法都要基於松之上。不松則無功,外家也。松是太極拳貫徹始終的重點、要點。杈子手(插手功、連三捶)此功實際上就是用功快架當中「攬雀尾」當中的「鳳凰三點頭」。此功練時一定要配合快架當中的「連枝步」,「連枝步」又稱「九宮八卦連枝步」。此功主要在點,點、擊、推、按,四勁當中的點勁。在太極重手當中一般是四勁連發,但在這裡只要點勁。點勁發出,可點胸,可點頸,活學活用,一式多變,指可變掌,掌可變拳,拳掌皆點。之可變式不可變勁。太極四腿第一腿,斜彈。第二腿,勾踢。第三腿,勾掛外旋。第四腿,盤踢勾掛。此為太極基本四腿。總的來講,太極四腿力發驚彈,如同手功彈抖。膝要活,踝要靈。四腿著重一個活字,發勁要脆,勁點要遠。他不多言!身步功九宮八卦連枝步、騰挪閃戰功,均為快架單操。故不多言!㈥太極氣功太極功當中的氣功,不同於一般的氣功。它是為練太極功而練的氣功,也是因為練太極功而產生出來的氣功。此功一共有四門,一曰,養。二曰,蓄。三曰,雲。四曰,使。初練養。蟬靜聽風書中那金萍所示的照片不太正確,應該雙臂貼耳,背平如板。呼吸自然,深長而慢勻。次練蓄。龜腹調息同上,書中那金萍所示照片不太正確,背不能下塌,而且手也要長,整個手掌要扣於腳面之上。腹部不能用勁,全身鬆開,呼吸自然,有練此功不能自然呼吸者,均為腹部起強勁所致。胯要開,肩要沉,胯不開,肩不沉,則手不能長!如練至呼吸自然,能連做1——3個小時者為佳。再練運。輕浮鼓盪書中只講了輕浮功和鼓盪功最泛泛的東西。實際上分輕勁、輕浮勁、和鼓盪勁三種。輕勁,在練功時臆想手掌微離水面,在左右擺動時水面顆顆水珠冒離水面隨於掌心。掌離珠落,掌至珠起。輕浮勁,臆想雙手置於水面,掌下水面微起波紋,如肉皮之褶皺。掌至紋起,掌過紋落。鼓盪勁,臆想手置於水面,頓時波濤洶湧,雙掌隨波濤鼓盪不已,起落無常,隨心所欲,氣勢磅礴。最後練使。內旋彈抖此功好似當初的自然功法,但是實質略有區別。自然功是不加節制不加意念,而內旋彈抖則是有意念引導的內功內動。自然功的自動在肌肉,而內旋彈抖在關節、穴位、內皮層與脈絡之間。非肌肉運動!太極功凌空勁凌空勁是將太極功法掌握精純之後,由離勁、空勁、鼓盪勁等各種高級技巧基礎上而練得的。具體程序如下:《凌空歌訣》露禪班侯夢祥間,三世心傳凌空難。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徹全豹反掌間。只因傳功皆口授,未嘗公開告世人。且幸恩師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驟全。我今說明其中義,節省時間又便穿。先須啄勁練到手,再練盪勁不費難。離空諸勁都學會,哼哈運氣亦練全。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得自然。此時再學凌空勁,堅持功夫一二年。手舞足蹈隨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凌空勁又叫失驚手是一種綜合氣勢。此功對瞎子無效,越是眼大有神,功力雄厚之人,越是有效。其實太極拳練的就是一個巧字。但是無功不巧!巧而無功終是徒勞!松是功,巧是用!渾然一體,水火濟濟。作者:周鶤
推薦閱讀:

轉載大六壬揭秘與現代應用研究五
明朱棣長陵風水研究圖解
道家內功法術研究(青龍山人)
得了高血壓,會短命?研究:高血壓想活過70歲,每天吃幾顆這個!
五行研究

TAG:太極拳 | 太極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