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台四教儀》可以配合會性師父講的《天台四教儀》MP3--02

註:學《天台四教儀》可以配合會性師父講的《天台四教儀》MP3,

下載網址是http://www.tiantaizong.com/down/view.asp?id=32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

別信並圓五品位。見思初伏在凡居。

果位須陀預聖流。與通三四地齊儔。

並連別住圓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

圓別信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

同除四住證偏真。內外塵沙分斷伏。

八之十信二惑空。假成俗備理方通。

齊前別住後三位。並連行向位相同。

別地全齊圓住平。無明分斷證真因。

等妙一覺初二行。進聞三位不知名。

四教儀緣起

宋修僧史僧統贊寧通惠錄雲。唐末吳越錢忠懿王治國之暇。究心內典。因閱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之句。不曉問於雪居韶國師。乃雲天台國清寺有寂法師善弘教法。必解此語。王召法師至詰焉。法師曰。此天台智者大師妙玄中文。時遭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中國教藏殘闕殆盡。今惟海東高麗闡教方盛。全書在彼。王聞之慨然。即為遣國書贄弊使高麗求取一家章疏。高麗國君乃勅僧曰諦觀者報聘以天台教部還歸於我觀既至就稟學寂公於螺溪。終焉大教至是重昌矣。觀能探索大本錄出四教儀之文成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義。

下卷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後至孤山圓法師校勘刊板但行今上卷之文者蓋由辭句簡要義旨易明。學者誠資之可了其一化大綱豈曰小補之哉。下卷則破斥南北古師文義浩漫故得以緩之。如此文末指雲自從此下略明諸家判教儀式。抑可見後卷之大略也。王為寂師建伽藍螺溪之上。曰定慧院進號凈光大師。追謚九祖並東還教藏悉付於師。教門中興實基於此。而韶公適與智者同姓乃又毘贊宗乘且居鄰佛隴人咸疑其為智者後身雲。

四明草庵法師道因教苑遺事雲。昔智者禪師剏放生池于海涯。其放之也必為授歸戒說大法。然後縱之海中。智者滅後。至唐末中國天台之道浸息。而海東高麗新羅諸國盛弘此教扶宗繼忠法師雲。智者緣在此方。而教敷于海東者。此必放生池中諸魚聞教稟戒報生者爾然聞此說者。頗譏以為誕殊。不知教理有憑也。流水十千天子即脫魚報。豈外此乎。

明萬曆九年冬沙門智覺於凈業堂校梓

刻天台四教儀引

客歲拙園成名其堂曰凈業屬卧痾余日因從三四凈侶。掩關結夏其中。三時禮課求生西方。宴坐焚香研精藏典。鐘磬間發白雲乍留鳥低飛而親人。草蔓生而沒徑。[袖-由+臾]遺巍闕機息漢陰意欣欣甚適也已僧真覺者。自武林來進余以天台之學。余首肯焉為留旬日。剖析教觀大旨。余若有悟入者遂合掌佛前願世世奉揚台宗凈佛國土。蓋凈侶同時發心永為主伴矣。台教源流具四明盤公所譔佛祖統紀。而四教儀者則高麗沙門諦觀稟法華玄文而錄出者也。書凡二卷。上卷明一家判教之義。下卷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今所傳者上卷耳。言約義該實為台教之關鑰。學者了此則一化大綱思過半矣。南天竺沙門蒙潤有集注三卷。亦精核可喜近吳中有刻本焉。掩關凡兩月既出則復濫世罔遂不能保凈戒。啖酒肉近妻子如曩時。客有幼迷於他鄉者。一旦人告之曰子之家在某所。父兄宗族墳墓田宅種種可念也。其人即留滯不能遽返。豈作他鄉人哉。今歲春。余且以一命棄青山行有日矣。因追前志舍貲刻四教儀一卷。併科文行於世同志者。其遂執鑰洞關以窮海藏。令一家教觀如日輪當午川流赴壑。即余留滯他鄉可藉以懺悔矣。其勉之哉。其勉之哉。

   壬午春佛歡喜日病居士馮夢禎譔

天台四教儀

高麗沙門諦觀錄

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言五時者。

一華嚴時。

二鹿苑時(說四阿含)

三方等時(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三昧金光明勝鬘等經)

四般若時(說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等諸般若經)五法華涅槃時。

是為五時。亦名五味。

言八教者。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

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如是等儀散在廣文。今依大本略錄綱要。初辨五時五味及化儀四教。然後出藏通別圓。

第一頓教者。即華嚴經也。從部時味等。得名為頓。

所謂如來初成正覺。在寂滅道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

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為圓機說圓教。處處說行布次第。則為權機說別教。故約部為頓。約教名兼。

此經中雲。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時)涅槃雲。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一乳味)法華信解品雲。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此領何義。答諸聲聞在座如聾若啞等是也。

第二漸教者(此下三時三味。總名為漸)次為三乘根性於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游鹿苑。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示從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後。木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初在鹿苑先為五人。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

若約時則日照幽谷(第二時)若約味則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二酪味)

信解品雲。而以方便密遣二人(聲聞緣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此領何義。答次頓之後說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即破見思煩惱等義也。

次明方等部。凈名等經。彈偏折小。嘆大褒圓。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故言對教。

若約時則食時(第三時)若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信解品雲。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此領何義。答三藏之後次說方等。已得道果心相體信。聞罵不瞋。內懷慚愧心漸淳淑。

次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此般若中不說藏教。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約時則禺中時(第四時)。

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四熟酥味)信解品雲。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此領何義。答明方等之後次說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空生身子受勅轉教。即是領知等也。

已上三味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

第三秘密教者。如前四時中。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

第四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則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

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義理只是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齊此。

次說法華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又言廢權立實。又言會三歸一。言權實者。名通今昔。義意不同。謂法華已前權實不同。大小相隔。

如華嚴時。一權一實(圓實別權)各不相即。大不納小故。小雖在座如聾若瘂。是故所說法門雖廣大圓滿。攝機不盡。不暢如來出世本懷。所以者何。

初頓部有一粗(別教)一妙(圓教)一妙則與法華無二無別。若是一粗。須待法華開會廢了。方始稱妙。

次鹿苑但粗無妙(藏教)。

次方等三粗(藏通別)一妙(圓教)。

次般若二粗(通別)一妙(圓教)。

來至法華會上。總開會廢前四味粗。令成一乘妙。諸味圓教更不須開。本自圓融不待開也。但是部內兼但對帶。故不及法華淳一無雜。獨得妙名。良有以也。

故文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行一)但為菩薩。不為小乘(人一)世間相常住(理一)時人未得法華妙旨。但見部內有三車窮子化城等譬。乃謂不及余經。蓋不知重舉前四時權獨顯大車。但付家業唯至寶所。故致誹謗之咎也。

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第五時)約味則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訶般若出法華(五醍醐味)

信解品雲。聚會親族即自宣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與家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此領何義。答即般若之後次說法華。先已領知庫藏諸物。臨命終時。直付家業而已。譬前轉教皆知法門。說法華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而已。次說大涅盤者。有二義。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盤。故名捃拾教。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然若論時味。與法華同。論其部內。純雜小異。故文雲。從摩訶般若出大涅盤。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

問此經具四教。與前方等部具說四教。為同為異。答名同義異。方等中四。圓則初後俱知常。別則初不知後方知。

藏通則初後俱不知。

涅盤中四。初後俱知。

問將五味對五時教。其意如何。

答有二。

一者但取相生次第。所謂牛譬於佛。五味譬教。乳從牛出。酪從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亂。故譬五時相生次第。

二者取其濃淡。此則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謂二乘根性。在華嚴座不信不解。不變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聞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轉凡成聖。故譬轉乳成酪。次至方等聞彈斥聲聞。慕大恥小得通教益。如轉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勅轉教。心漸通泰得別教益。如轉生酥成熟酥。次至法華聞三周說法。得記作佛。如轉熟酥成醍醐。此約最鈍根具經五味。

其次者。或經一二三四。

其上達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實相。何必須待法華開會。

上來已錄五味五時化儀四教。大綱如此。自下明化法四教。

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羅藏(四阿含等經)。二阿毘曇藏(俱舍婆沙等論)。三毘尼藏(五部律)。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大智度論雲。迦旃延子。自以聰明利根。於婆沙中明三藏義。不讀衍經。非大菩薩。又法華雲。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依此等文故。大師稱小乘為三藏教。此有三乘根性。

初聲聞人依生滅四諦教。言四諦者。一苦諦。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言二十五有者。

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

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

(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並梵王天成十五。四禪四空處成二十三。無想天及那含天成二十五)別則二十五有。

總則六道生死。

一地獄道。梵語捺洛迦。又語泥黎。此翻苦具。而言地獄者。此處在地之下。故言地獄。謂八寒八熱等大獄。各有眷屬其類無數。其中受苦者。隨其作業各有輕重。經劫數等。其最重處。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經劫無量。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二畜生道。亦云旁生。此道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互相吞噉。受苦無窮。愚痴貪慾作中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三餓鬼道。梵語闍黎哆。此道亦遍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廟神。無福德者。居不凈處。不得飲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無量。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四阿修羅道。此翻無酒。又無端正又無天。或在海岸海底宮殿嚴飾。常好鬪戰怕怖無極。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五人道。四洲不同。謂東弗婆提(壽二百五十歲)。南閻浮提(壽一百歲)。西瞿耶尼(壽五百歲)。北欝單越(壽一千歲命無中夭。聖人不出其中。即八難之一)。皆苦樂相間。在因之時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

初欲界六天者。

一四天王天(居須彌山腹)

二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已上二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

五化樂天。

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

次色界十八天分為四禪。

初禪三天(梵眾梵輔大梵)

二禪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禪三天(少凈無量凈遍凈)

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已上三天凡夫住處。修上品十善坐禪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處。上之九天離欲麁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坐得禪定故得禪名)

三無色界四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已上四天只有四陰而無色蘊。故得名也)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非想天。雖然苦樂不同。未免生而復死死已還生。故名生死。

此是藏教實有苦諦。

二集諦者。即見思惑。又雲見修。又雲四住。又雲染污無知。又雲取相惑。又雲枝末無明。又雲通惑。又雲界內惑。雖名不同。但見思耳。

初釋見惑。有八十八使。所謂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已上利使)六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已上鈍使)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十使具足。集滅各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道諦八使。除身見邊見。四諦下合為三十二。上二界四諦下。余皆如欲界。只於每諦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為五十六。並前三十二。合為八十八使也。

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也。

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

三滅諦者。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為七科。一四念處。一觀身不凈(色蘊)二觀受是苦(受蘊)三觀心無常(識蘊)四觀法無我(想行蘊)

二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已生惡令滅。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三四如意足(慾念進慧)

四五根(信進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根名)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舍)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然如前所列四諦名數。通下三教。但是隨教廣狹勝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不同耳。故向下名數更不再列。然四諦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諦為世間因果(苦果集因)。後二諦為出世間因果(滅果道因)。問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耶。答聲聞根鈍知苦斷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與位。

初明聲聞位分二。

初凡二聖。

凡又二。外凡內凡。釋外凡中自分三。

初五停心。一多貪眾生不凈觀。二多嗔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痴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二別相念處(如前四念處是)。

三總相念處一觀身不凈。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中間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資糧位)。

二明內凡者有四。謂暖頂忍世第一(此四位為內凡。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上來內凡外凡總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


推薦閱讀: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八講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十七講
出馬出道師父真的沒欠你什麼!
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到底是誰?從創世開始的秘史人神佛道之戰

TAG: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