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秦惠王任用張儀做國相,用連橫政策對付諸侯的合縱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張儀先後去魏國四次,終於勸說魏哀王尊秦王為帝。接著,張儀以商於之地欺騙楚懷王,引起秦、楚兩國在藍田大戰,結果楚軍慘敗,被迫與秦國結為盟邦。 張儀又趁勢去威脅韓王,他說:「韓國的地勢險惡,百姓都居住在山區,趕上一年糧食歉收,就得吃糠度日。土地方圓不滿九百里,國庫沒有積存兩年的糧食。大 王的軍隊全國不足三十萬,而且還包括那些砍柴煮飯的雜役。如果除去防守驛站邊防的兵卒,現有的軍隊只不過二十萬罷了。然而,秦國的軍隊卻有一百多萬,有戰 車上千輛、戰馬上萬匹。那些勇猛的戰士,能彎弓射箭、揮戈上陣的,多得不計其數。那些精良的戰馬,一躍兩丈、賓士迅速的,也多得數不盡。山東六國的兵士披 甲戴盔,合在一起與秦軍作戰,秦國的士兵卻赤膊上陣,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拿著兵器,結果大敗六國的軍隊。秦國的兵士真像孟賈、烏獲那樣的古代勇士一樣勇 敢,他們攻擊弱小的國家,就像千鈞的力量砸在雞蛋上面,沒有不勝利的。而那些諸侯國們多數不衡量自己國家土地的狹小、軍隊的怯弱,反而聽信結黨營私的小人 的甜言蜜語,說什麼『聽從我的計策,可以稱霸天下』。沒有比這種不顧及長遠利益,而聽從短淺的意見的做法更貽誤國君您的了。假如大王不臣服於秦國,秦國會 派軍隊佔領宜陽,斷絕韓國通往上黨地區的道路,然後再向東取得成皋、滎陽,大王的國家便被分裂了。服從秦國,便能得到安定;不服從秦國,便遭受危險。如果 順從楚國,背叛秦國,就會招來仇怨,要想國家不滅亡,是不可能的。秦國最希望的事,是削弱楚國。如果大王西面侍奉秦國,而攻打楚國,秦王必定高興,大王也 能從楚國那裡得到土地,實在沒有比這計策更好的了。」 韓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張儀返回,秦惠王封賞給張儀五個都邑,封他為武信君。秦 王又派張儀去勸說齊王。張儀到了齊國見到齊王,對他說:當今天下論富足沒有能夠超過齊國的,朝中的大臣都是同姓父兄,人民眾多,富足安樂。但是,為大王出 計策的人,都是只求暫時的愉快,而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那些主張合縱的人遊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大的趙國,南面有韓國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 家,土地廣大,人民眾多,兵卒強健,戰士勇敢,秦國再強大也對齊國毫無辦法。大王讚許他們的說法,卻不衡量實際情況。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三次 都是魯國勝利,但是魯國卻因此而衰弱,隨之而滅亡了。名義上雖戰勝,而實際上卻亡國,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齊國大而魯國小啊!如今秦國和趙國相比,就 同齊國同魯國相比一樣。秦、趙兩國在漲水邊上交戰,打了兩次,趙國都戰勝了秦國。但是等到第四次交戰後,趙國損失了幾十萬軍隊,最後僅存下都城邯鄲。趙國 雖然名義上取勝了,但國家卻破爛不堪,這是為什麼呢?還是因為秦國強大而趙國衰弱啊! 「如今,秦、楚兩國已經聯姻,結為兄弟之邦。韓 國向秦國獻上宜陽、魏國向秦國獻上河外,趙國也在澠池與秦國會盟,割讓河間一帶地方侍奉秦國。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國,秦國必將讓韓、魏兩國攻打齊國南邊,讓 趙國的軍隊全力渡過清河,指向博關。這樣一來,齊國的都城臨淄將受到威脅,到那時,齊國想臣服也來不及了。望大王考慮一下吧!」 齊王說:「齊國地處偏僻,遠在東海邊上,從來就不曾考慮過國家的長遠利益,多虧您為我們打算。」於是,他答應了張儀提出的服從秦國的要求。 張儀便離開齊國,到趙國去勸趙王:秦國派遣我這個使臣,來給大王您獻上一個計策。大王率領天下諸侯來共同抗拒秦國,使得秦兵十五年不敢走出函谷關,大王 在山東各國聲名遠揚,秦國非常畏懼和佩服。這期間,秦國只能修治戰車,磨礪兵器,練兵習武;努力種田,積存糧食,防守邊境,不敢稍微有所行動,唯恐大王責 備我們的過失。如今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國已經攻下巴、蜀,兼并了漢中,佔領了東、西二周,得到了傳國的九鼎,防守著黃河南岸的白馬津。秦國雖處在偏僻荒遠 的地方,但心懷憤懣的日子已經很久了。 「現在,秦國有一支不算精良的軍隊,駐紮在澠池,正準備渡過黃河,越過漳水,進佔番吾,聚集到邯鄲城下,並準備效法武王伐紂的做法,在甲子這一天,與趙國交戰。秦王因而慎重地派遣我為使臣,來敬告大王。」 張儀接著說:算來大王最相信的,而且依靠他來推行合縱政策的人,就是蘇秦。蘇秦蠱惑諸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他想暗中顛覆齊國,卻使自己被車裂在刑場 上。現在各國諸侯無法再聯合為一體,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了。如今,秦、楚結為兄弟之邦,韓、魏都已經向秦國稱臣,成了秦國東邊的藩屬國。齊國也獻上生產魚 鹽的地方給秦國,這就等於斬斷了趙國的右臂。斷去右臂而和人爭鬥,失去同黨而孤立,趙國的危險是迫在眉睫啊! 「現在假設秦國聯合四國軍隊共同攻打趙國,趙國將不得不將土地分成四份給參戰的四國。我私下裡為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是和秦王在澠池會談,互相見面,在口頭上作個約定,請求軍隊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早作決定。」 趙王聽了,急忙解釋說:「先王在世的時候,奉陽君專權,蒙蔽欺壓先王,那時我還身居在宮內,跟隨師傅讀書,不參與國事。等先王去世後,我年紀還小,繼承 王位的時間還不長。後來,我也暗自揣摩,諸侯聯合而不服從秦國,不是國家的長遠之計。所以,我將改變以往的做法,準備割讓土地給秦國,以贖回以前的過錯。 我正在預備車輛,前去請罪,正好接到使者您明智的勸告。」 趙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於是張儀又動身北去燕國,去勸燕王,成功地說服燕王獻上五座城池,親秦棄趙,實現了連橫策略。 讀史有感悟 張儀憑一己之力說服六國,運用語言的藝術令人嘆服。善於觀察和揣摩各國國君的心理,加以區別地進行勸說是其成功之處。勸韓王時刻意對比韓國的弱小和秦國 的強大;勸趙國則利用外交方面的優勢,從全局分析。另外,緊抓住合縱聯盟的失敗對各國君主造成的心理影響,能恰到好處地找到各國君主最擔心之處,也是遊說 成功的基礎。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名臣名將】張儀的權變術和間諜術
※七十列傳之張儀列傳第十
※【戰國風雲08】 第九章 張儀欺楚: 戲耍楚王於股掌之中
※香辣點評——縱橫天下張儀,蘇秦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
TAG:故事 | 資治通鑒 | 張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