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釋《周易》
06-02
發布日期:2011-11-11【周易文化】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聖人」。五十歲以後,他當了魯國的太宰,開始接觸到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的《周易》,從此對《周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愛不釋手,須臾不離,「居則在席,行則在囊」,「讀《易》韋編三絕」。他感嘆地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對《周易》給以充分肯定,並大加讚揚。《繫辭》中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大道,如斯而己者也。」指出《易》不僅包括宇宙變化之規律,也包括社會發展,創造事業的道理。他對《周易》的獨到理解,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唯一深諳《周易》並有獨到見解的人。孔子專門著述「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等文字即《易傳》,對《周易》進行歷史性的解釋,成為對《周易》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成為學《易》必讀之作,因而《易經》,成為五經之首。孔子書《易傳》,對《周易》的解釋,使只有五千餘字卜筮性的《易經》轉化為哲學著作,使之發生了質的升華。孔子釋《周易》之前,人們都以為《周易》為卜筮之書。文王演《易》把它視為卜筮之書。所以卦爻辭中多以吉、凶、悔、吝來判斷卦的好壞。孔子以《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七篇來解釋《周易》,範圍囊括天、地、人,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他透過其卜筮語言看到其真實內容,又透過其變化的現象看到其本質的屬性,揭示出很多自然和社會發展變化規律,顯示我國古代光輝的科學智慧和深刻的人文思想。它的取象比類,陰陽對稱,剛柔調和的整體思維,強調序列,注重節律的象數思維,表現了我國獨特的思維特點。它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發展觀;萬物變化日新,物極必反的矛盾轉化思想;仰觀俯察,窮理盡性的認識原則;人能「贊天地之化育」的主體能動性思想等,成為我國古代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指導原則。孔子在《易傳》中指出,卜筮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其內容則是以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我們應當看到卜筮形式之下的真實內容。又對蓍、卦、爻、辭作了精闢的哲學分析,來闡述《周易》中的哲學思想。比如在卦爻辭的解釋中特別重視「時」和「中」的作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時效性,先時或後時,都會造成失誤。「中」和「時」一樣,「中」是適中之意,反對過與不及,都會發生偏差,所以卦爻辭中的「時」和「中」都含有辨證法的思想。《繫辭》中每句話都表現哲學的色彩,比如「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等,就連《序卦》的六十四卦排列,也表現其必然性。《易》從伏羲畫八卦始,文王演《易》使之成為《易經》,但是不被人們理解,又經孔子釋《易》撰《易傳》,才被人們接受。《易傳》成為學《周易》的必備之書,只有通過《易傳》的解釋,人們才能弄明白《易經》的真諦。所以說《易經》成書「世經三古,人經三聖」。「三古」即伏羲遠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近古。「三聖」即聖人伏羲,聖人文王,聖人孔子。孔了釋《周易》,點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火炬,使《易經》的光輝穿透歷史塵埃,照亮了現在以及將來。孔子宣傳仁學「費力」,正是效法《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孔子的仁學「不討好」,但他從不放棄,正是效法《易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周易》系列第三講
※隨緣隨性,放棄也是一種快樂
※中國神秘文化,精心整理周易64卦之大象辭,歡迎收藏
※《易經研究系列著作集》◆周易梅花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