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筆談|圍手術期補充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

朱明煒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2018,38(3):266-270

摘要

外科病人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常較高,攝入不足和胃腸功能減退是主要原因,可導致術後併發症增加和住院時間延長,規範的營養支持治療可改善臨床結局。圍手術期營養支持首選腸內營養(EN),以維護腸屏障和免疫功能,耐受性問題是導致EN難以實施或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較長時間能量和蛋白質供給不足可導致病死率和併發症發生率升高,補充性腸外營養(PN)的核心是在EN的基礎上聯合PN,既維護腸屏障功能,又能較快到達目標餵養量,滿足機體代謝需求,進而達到改善臨床結局的目標。圍手術期補充性PN的對象是EN不能滿足60%以上能量需求的病人,低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評分≤3分或危重症病人營養風險(NUTRIC)評分≤5分病人建議術後7 d啟動;對於術前高營養風險(NRS2002評分≥5分或NUTRIC評分≥6分),術後48~72 h開始。補充性PN處方中添加谷氨醯胺和ω-3脂肪酸可優化外科病人臨床結局,多腔袋的應用可減少血流感染,適合外科術後短期補充性PN病人。

作者單位:北京醫院普外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100005

E-mail:zhumw2013@163.com

營養支持療法(nutritional support therapy)包括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兩種營養干預方式,是20世紀重要的醫學成就之一,由於其首先應用者是外科醫生和外科病人,一段時間也被稱之為「外科營養(surgical nutrition)。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營養支持療法已成為臨床的常規治療手段。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脂肪乳劑銷售總量>3000萬瓶,使用PN的中國病人>500萬例,其中圍手術期病人居多數,在規範化應用的背景下,會使更多的病人臨床受益。

1圍手術期營養不良的危害

營養不良是外科病人經常伴隨的臨床徵象,其原因主要是各種疾病導致的攝入不足,胃腸功能損傷或減退,手術創傷應激,術後併發症以及其他治療的不良反應如腫瘤病人的放化療等。Jiang等[1]對15 098例成人住院病人的調查發現,普外科病人營養風險發生率為33.9%,筆者調查65歲以上老年外科病人營養風險可達53.7%。最近的研究顯示成人住院病人營養風險(NRS2002)和中度以上營養不良(SGA)發生率分別為40.12%和26.45%,其中腫瘤外科病人中度以上營養不良發生率為32.4%[2]。

術前營養不良可使體內多種蛋白質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等水平降低,進而影響機體器官功能和免疫功能。手術創傷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產生炎性反應和免疫抑制,分解代謝旺盛而合成代謝能力顯著下降,影響細胞組織修復和器官功能恢復。創傷還可致腸黏膜萎縮,屏障功能損害,通透性增加,不但影響消化吸收功能,還可導致細菌和毒素易位,增加感染髮生率,嚴重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住院病死率。筆者對7122例成年病人的多中心調查發現,存在營養風險(NRS2002評分≥3分)對比沒有營養風險者(NRS2002評分<3分),總併發症發生率分別為6.90%和1.52%,感染併發症發生率分別為3.15%和1.75%,ICU住院時間分別為3.93 d和2.61 d,住院時間分別為14.02 d和13.09 d,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總醫療費用分別為3.39和3.00萬元(P=0.005)[2]。Sun等[3]發表包括9項研究的系統評價,也證實有營養風險者總併發症,感染併發症,病死率顯著高於沒有營養風險者,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

營養支持療法是圍手術期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其目的在於改善外科病人營養狀態和免疫功能,合理的營養干預還可減輕術後應激反應程度,減少蛋白質分解代謝和痩組織丟失,改善氮平衡,維護腸屏障功能,進而達到改善臨床結局的目標。Jie等[4]研究發現,對於存在營養風險的病人,給予營養干預可使總併發症發生率降低7.8%(28.1%和20.3%),感染併發症發生率降低8.4%(18.9%和10.5%);近年包括15項研究3831例手術病人的系統評價證實,對於營養不良者,營養干預可顯著減少術後併發症(Z=3.47,P=0.0005)和感染併發症(Z=2.82,P=0.005)[5]。因此,建立在篩查和評定基礎上的規範營養支持療法,可減少外科病人因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帶來的危害,優化其臨床結局,部分病人還可達到節省醫療費用的衛生經濟學目標。

2補充性腸外營養的優點

圍手術期營養支持首選EN,主要源於EN可維護腸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等重要作用,多項研究證實,對於外科危重病人,EN可顯著降低病死率(Z=2.32,P=0.02)和感染併發症發生率(Z=4.16,P<0.0001)[6]。但是,多數外科病人術後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損傷或不能使用,對EN的耐受性較差,導致EN不能實施或能量供給嚴重不足,Heyland等[7]在201家中心3390例ICU病人的調查發現,有74.0%能量攝入未能達到目標量的80%,同時蛋白質的供給只有目標量57.6%;國內26家ICU進行的多中心調查發現,如果僅給予EN,只有31.8%的外科病人能夠達到目標餵養量[8]。外科重症病人長時間能量及蛋白質供給不足,可導致機體瘦組織群消耗,影響合成代謝,損害組織器官功能,進而惡化臨床預後。文獻[8-9]的研究證實與正常攝入者比較,能量攝入不足的危重病人院內感染髮生率(P=0.046)和病死率(P=0.014)更高。

補充性腸外營養(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是指EN不足時,部分能量和蛋白質需求由PN來補充的混合營養支持治療方式,與既往的聯合營養支持治療的概念基本一致。圍手術期SPN的優點就是在EN維護腸屏障功能的基礎上,通過PN滿足病人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快速糾正營養不足或維持營養狀態,以期達到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改善臨床結局的目標[10]。Weijs等[11]針對843例接受機械通氣的外科危重病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按能量供給達到目標量的比例80%以下、80%~90%、>90%~100%和>100%分為4組,結果發現,能量供給在80%~90%組的病死率最低;按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不同分為4組:<0.8 g/kg、0.8~1.0 g/kg、>1.0~1.2 g/kg和>1.2 g/kg,結果發現,每天蛋白質供給≥1.2 g/kg的病人病死率最低,顯示適量的能量和蛋白質補充是改善臨床結局的重要因素。Heidegger等[12]研究發現,對EN不能達到目標餵養量60%的危重病人,進入ICU後的第4~8 天給予SPN,能量供給近100%達標,與繼續EN比較,SPN組的28 d院內感染率顯著降低(P=0.0338)。近年更多的研究得到類似結論,可能源於EN的能量供給少於目標量的60%時,直接影響外科病人營養狀態和器官功能,繼而導致併發症增加,此種情況下,SPN突顯其較快提高能量和蛋白質供給的優點,進而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代謝,維護組織細胞器官功能,促進重癥狀態下自噬的修復。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關於SPN的專家共識推薦:需要營養支持治療的病人,如果EN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質低於機體目標需要量的60%時,通過SPN可增加能量及蛋白質的攝入量,滿足病人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減少或避免負氮平衡和餵養不足的發生,可改善病人的臨床結局。

3圍手術期補充性腸外營養的方法

圍手術期SPN的應用,首先需要確定能量和蛋白質供給的目標。受營養狀態、代謝能量、疾病嚴重程度(包括手術創傷程度)、年齡等因素影響,不同外科病人的能量供給當然不同。間接能量測定是獲得目標量的「金標準」,但此方法多用於科研,受設備缺乏和技術影響,臨床實用性不高;經典的Harris-Benedict公式進行能量需求計算,75%的病人可能會出現餵養不足或過度餵養;目前歐洲和中國等學會指南[1]推薦的非肥胖病人能量供給104.6~125.6 kJ/(kg·d),臨床應用較為普遍,外科危重症病人的能量供給在目標量的80%~90%時,臨床受益較多,而過度餵養與餵養不足一樣,都會增加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

術前存在嚴重營養不足,如符合6個月內體重下降>10%~15%、體重指數(BMI)<18、主觀全面營養評定(SGA)為C級、血清白蛋白<30 g/L(除外肝腎功能損害情況)等情況之一,多國指南建議如為擇期手術應進行10~14 d的營養干預,以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1]。由於術前營養不良多為攝入不足導致,胃腸功能減退也影響營養素的消化吸收,管飼EN理論上較好,但實施困難,如較短時間需要達到目標餵養量,SPN聯合口服營養補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ONS)是較為理想的術前營養支持療法。

關於術後SPN的啟動時機,特別是針對危重病人,多項臨床研究帶來不同的結果。EPaNIC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後8 d啟動SPN與術後48 h啟動相比,減少了多種併發症發生率和住院時間[13],但由於其60%為心臟手術和排除了BMI<20的病人,其結論存在爭議。隨後進行的2個研究提示對於EN供給少於60%的危重病人,較早實施SPN可減少感染等併發症[12,14]。研究結果的相互矛盾,可能與疾病類型、嚴重程度、術前營養狀態的不同有關。Jie等[15]研究發現NRS2002評分在3~4分的低營養風險病人給予營養支持,臨床受益不明顯;而對於≥5分的高營養風險病人給與營養支持,其感染和非感染性併發症發生率均顯著降低。Heyland等[16]的研究顯示,NUTRIC評分≥6分危重病人,其營養支持療效也明顯優於5分以下的病人。由此可見,針對圍手術期不同病人,SPN的啟動時機應遵循以下原則:術前低營養風險(NRS2002評分≤3分或NUTRIC評分≤5分),術後7 d EN未能達到60%目標餵養量時;術前高營養風險(NRS2002評分≥5分或NUTRIC評分≥6分),術後48~72 h EN未達到目標量時;目前國內外臨床營養學會在此問題上的認識基本一致。

4優化補充性腸外營養的益處

谷氨醯胺是非必需氨基酸,為體內快速增長細胞的能量來源,如腸黏膜上皮細胞和免疫細胞等;近年的系統評價證實,外科術後病人的PN處方中添加藥理劑量的谷氨醯胺雙肽[0.5 g/(kg·d)],可降低病死率和感染併發症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17]。來自於魚油脂肪乳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下調機體炎性反應和維持細胞膜的穩定性,減少創傷後線粒體和細胞損害,維護器官功能的作用;包括2010-2016年19項隨機對照研究和1170例外科病人的系統評價發現:魚油短期干預可降低感染併發症發生率(RR=0.44,95%CI 0.31~0.64,P<0.0001),減少手術後住院時間(MD=-0.85,95%CI -1.67~-0.03,P=0.04),不影響病死率(RR=0.42,95%CI 0.07~2.63,P=0.36),不影響住院總費用(MD=-216.6,95%CI -718.9~285.7,P=0.40)[18]。

「全合一」是SPN的推薦應用模式,包括醫生處方後在靜脈藥物配置中心(PIVAS)完成的 「自配型」和工業化生產的 「多腔袋」兩種形式,後者有減少處方和配置差錯、少雜質和微生物污染、節省人力資源和使用方便等優點,在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和瑞典)使用量超過其PN處方量的80%。一項超過7萬例病人的隊列研究發現,多腔袋對比自配型可顯著減少血流感染的發生率(P<0.01)[19];另一項前瞻隨機對照多中心EPICOS研究[20],多腔袋組血液感染、中央導管相關血液感染人數均顯著低於配製組(P=0.03和P<0.0001)。可見多腔袋這種標準化的腸外營養解決方案,對於病情較為穩定和需要短期PN治療的外科病人,能夠保障安全,改善臨床便利性,使營養治療效果最大化。

5結語

「篩查、評定、干預」是圍手術期規範化營養支持療法的關鍵步驟, 「篩查」是確定營養支持的對象, 「評定」是了解其營養狀態和代謝能力, 「干預」包括EN和PN兩種方法。SPN的核心是在EN的基礎上聯合PN,把握好應用對象和時機,既維護腸屏障功能,又能較快到達目標餵養量,滿足機體代謝需求,進而達到改善臨床結局的目標。

(參考文獻略)

(2018-01-10收稿)


推薦閱讀:

第十一講專題講解對仗合掌
酒單上的杯賣酒該怎麼選?
《盤點2011,將問責進行到底》專題報道之四:問民間借貸亂象:是誰惹的禍?
【小年專題】大夢堂詩友慶小年詩詞選
專題 | 羊鮮暖冬 | 南方羊肉

TAG:手術 | 營養 | 支持 | 治療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