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古蜀國三星堆遺址出土銅器欣賞------上篇

通寬17.2、通高34.8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人像為二號坑B型中唯一一件平頭頂戴冠頭像,其頂蓋與頭像分鑄。人像所戴頭冠為回字紋平頂冠,腦後髮際線較高。其面容消瘦,雙眉似皺,表情凝重肅然,威嚴直透而出。其頭冠究有何具體含義,今已不詳,估計其所代表的身份等級可能高於其他無冠者頭像,執掌著較大的政治宗教權力。

通高12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人首鳥身像原鑄於小型銅神樹樹枝端部。該像為平頭頂,頭戴頍,面帶面罩,臉形方正,大耳高鼻,其雙眼呈外凸狀,與縱目面具眼球造型相類似。其鳥身較短,參考與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同樹另一枝枝端人首鳥身像,可知該像現殘斷的雙翼原當呈寬展狀,尾羽構型亦當為分叉相上下捲曲狀。

這種人首鳥身像除見於小型銅神樹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銅神壇最上層的「盝頂建築」上額正中也鑄飾有此像。古人有「以上為尊」、「居中為尊」的說法。人首鳥身像出現在銅神樹樹枝端部與銅神壇頂部正中,顯然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人首鳥身像所代表的當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宙斯一樣。在中國周朝以來的神話中,眾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黃帝。三星堆時代早於周朝,那麼,人首鳥身像指的是誰呢?我們曾指出,人首鳥身像造像當與古蜀遠祖有關,可與古史神話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鳥王」帝顓頊發生聯繫,就其神職內涵象徵而言,該像很可能是「中央之神」併兼有太陽神神職的最高權威象徵物。當然,這僅是我們的初步看法,尚待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尊造像當是古蜀先民諸神崇拜中的主神。

寬138、高66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風的要算青銅縱目面具。縱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兩型。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一是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而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二是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向兩邊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A型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麼誇張,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B型面具就是這件有「千里眼」、「順風耳」之譽的大型青銅縱目面具。其形象特徵為: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樑,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其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補鑄有精美的額飾,可以想像,它原來的整體形象當更為精絕雄奇。

超現實的造型使得這尊造像顯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靜穆、威嚴正大之氣給人以強烈威懾感。它是天神還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其誇張的雙眼與雙耳,是視通萬里、耳聽四方的神異能力的象徵?古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徵即為「其目縱」。在中國上古神話中,還有一個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其形象特徵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縱目面具的造像依據很可能與古史所記述的蠶叢和燭龍的形像都有關。同坑出土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或許與「燭龍」神話有更密切的聯繫。目前,對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認為它表現的是蜀族始祖蠶叢外,尚有幾種不同意見:或認為它應是獸面具,或認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鵑鳥的翅膀,其形象應是古史傳說中死後魂化為杜鵑鳥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認為它是太陽神形象,等等。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件面具既非單純的「人面像」,也不是純粹的「獸面具」,而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體量、極為誇張的眼與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它應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樹榦殘高359、通高396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Ⅰ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採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榦頂部及龍身後段略有殘缺。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銅樹底座呈穹窿形,其下為圓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成,三面間以內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座上鑄飾象徵太陽的「☉」紋與雲氣紋。樹鑄於「神山之巔」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勢。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全樹共二十七枚果實,九隻鳥。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

關於這株銅樹的內涵,目前在學術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將銅樹界定為「神樹」,則是共識:一種意見認為,這株銅神樹的造型與內涵應與《山海經》中記載的「建木」相關,銅樹是古蜀人溝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通於天人之際的特殊宗教權力被古蜀國神權政治集團所獨佔的情況。與此相對的觀點則認為青銅神樹並非建木,從其構型分析,更多的與《山海經》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種意見認為,青銅神樹具有「社」的功能,與載籍所記「桑林」一致,應為「社樹」。一種意見認為,銅神樹為古蜀人的宇宙樹,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神樹起源於古人對日暈現象的認識,代表東西兩極的扶桑與若木。

這裡,我們對這株銅神樹作一簡要分析:銅樹上鑄有九隻鳥,有何具體寓意呢?在古代「十日神話」中,太陽的運行是由自在飛翔於天宇的鳥背負而行,這是先民對太陽東西移行現象富有想像力的『解釋』。古代很多民族都將鳥的形象作為太陽的象徵,這在文化人類學資料中有大量的記述。中西考古資料中也有不少鳥日並見的圖像。三星堆銅樹上所鑄的神鳥當即神話中金烏(即太陽)的寫照。三星堆神樹三層九枝及其枝頭分立九鳥的形象,符合「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這一最為顯著的特徵。銅神樹鑄飾九鳥,或原頂部有一隻鳥,也可能製作者表達的構型意圖是另有一隻鳥在天上值日吧。同時銅神樹也具有「建木」的特徵和功能,載籍描述建木有樹葉、花卉、花果與「黃蛇」,銅神樹的形式構成中同樣有花果與神龍,而銅神樹它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古史神話傳說中所謂「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徵這是一株挺立於大地中心的神樹。

因此,我們傾向於認為三星堆神樹應是古代傳說中扶桑、建木等神樹的一種複合型產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通天」。神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神靈藉此降世,巫師藉此登天,樹間攀援之龍,或即巫師之駕乘。

三星堆神樹是中國宇宙樹偉大的實物標本,當可視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絕,天人感應,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話意識的形象化寫照。三星堆神樹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話意識中具有通靈、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國宇宙樹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偉大的實物標本。

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銜群像的最高統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不論是從服飾、形像還是體量等各方面看,這尊大立人像都堪稱它們的「領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銅人像與之相比,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就全世界範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雕像系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複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為其作法的道場——神壇或神山。

這尊「紀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徵什麼身份呢?目前,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青銅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時又是群巫之長。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古蜀神權政治領袖形象。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其形象酷似漢語古文字中「屍」字的字形,應將其解讀為「立屍」。這種觀點所提到的「屍」,大體來說,具有主持祭神儀式的主祭者和作為神靈象徵的受祭者的雙重身份。與之相對的觀點則認為該人像與古文獻中所謂「立屍」或「坐屍」的內涵截然不同。我們傾向於認為,他是三星堆古蜀國集神、巫、王三者身份於一體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之象徵。

人像身佩的方格紋帶飾,當具有表徵權威的「法帶」性質。其衣服上的幾組龍紋裝飾似有與神靈交感互滲的意義,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師的法衣。他手中是否原本持(抱)有某種法器?有人認為是琮,有人認為是權杖,有人認為是大象牙,還有人認為是類似彝族畢摩(祭司)的神筒或簽筒,也有人認為他是在空手揮舞,表現的是是祭祀時的一種特定姿態。

古蜀歷史早已偃旗息鼓,無言的文物拋給人們的是難解的文化之謎……

寬:2.5~4.3、通長20.4~21厘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共出土青銅戈61件,其形制均為十字形。按其形態的相對變化,共分五種類型。

三星堆十字形青銅戈的援呈細長等腰三角形,兩側有鋸齒或連弧狀刃口。一般認為,這種銅戈可能是西周至戰國時期巴蜀三角援無胡式銅戈的祖型。就器物分類而言,銅戈屬「青銅兵器」,但從三星堆銅戈呈薄片狀、不大具有殺傷性這點看,其應屬仿實戰兵器製成的禮儀用品。推測三星堆十字形銅戈是在宗教儀式表演活動中用作儀仗,以壯其隆儀。此外,在古蜀人的祭祖請神儀式中,也可能使用這種銅戈作驅邪之法器。

牌飾背部上寬17、下寬17.6、高34、通高46.4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青銅人身形器整體造型頗似一無頭無手之人體,古怪莫名,用途難測。此器上部如穿衣袍之人身,下有雙腿,腿前內凹,下端飾凸弦紋。器身滿飾圖案,主題紋飾為兩組倒置的變形鸛鳥紋。上組為兩鸛鳥,下組為三鸛鳥,布列緊密,鳥喙長及等身,風格縝密奇古。該器所飾鳥紋應非一般裝飾,應與古蜀的鳥崇拜有關,器身所飾鳥圖像或系神鳥之象徵?

此器是三星堆文物中最神奇的器物之一,究竟如何放置才是製作者與使用者的本意,讓今人難得其解。如依鳥紋的正看面,安放時似應腿部向上,腿部頂端的凸弦紋可繫繩而用於懸掛,當是三星堆神廟中的祭祀物品之一。

長14、寬4.9-5.6、厚0.2厘米 三星堆遺址出土

A型。銅牌形製為呈圓角的長方形。牌面形式處理為鏤空花紋圖像,牌面中心為一主幹,兩側有五對10個「S」形的鏤孔,空隙處飾20個三角形鏤孔和4個彎月形鏤孔。一般認為,該銅牌的圖像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獸面紋。

通高35.4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此為二號坑Ⅱ式銅圓罍,器型略顯瘦高。器物為方唇窄沿,器口與器頸、腹部皆平直,近底處弧形內收,圈足稍外撇。頸部飾三周凸弦紋,肩外緣補鑄四個卷角簡化羊頭。肩部、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扉棱,上下對應,將紋飾四等分。肩部與腹部上沿飾象鼻龍紋,腹中部主紋獸面紋的正中起一淺凸棱,主紋兩側系以扉棱為中軸的倒置獸面紋,其下為目雲紋飾帶。圈足飾雙列式目紋。1987年湖北沙市近郊出土的一件銅罍的形態特徵與這件銅罍極為相似,頗具比較研究價值。

通高45.5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該器為Ⅴ式銅圓尊。其肩外緣補鑄三個卷角羊頭,與三立鳥相間,羊角之間也有一立鳥。尊肩部飾象鼻龍紋,以雙鉤雲雷紋為地。腹部主紋為以雙夔龍合構而成的獸面紋,兩側為以扉棱為中軸的倒置獸面紋,地紋亦為雙鉤雲雷紋。器圈足上部環周飾以凸弦紋,其下主紋為虎耳龍紋組成的獸面紋,兩側仍為以扉棱為中軸的倒置獸面紋,以雙鉤雲雷紋為地。其整體風格莊重典雅,頗為美觀。

圈足高12、殘高43.3厘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器肩上鑄高浮雕的三龍呈蠕動游弋狀,龍頭由器肩伸出,龍角為高柱狀構型,龍眼渾圓,身飾菱形重環紋。尊腹部為三組相同的花紋,主紋均為高浮雕的虎與人。虎頸下鑄一人,人頭上對虎口,人物曲臂上舉,兩腿分開下蹲。這與商代人虎合體卣的圖像很相似。這種主題的圖像可能是表示人對虎的崇拜,並由此獲得虎的力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結合。該銅尊出土時,器內裝有經火燒過的玉石器殘片、海貝和銅箔飾件等,說明銅尊入坑前曾作盛物獻祭之用。

這件具有明顯中原色彩的商代銅尊在安徽阜南等地也有發現,是從類型學上確定一號坑年代的重要標尺之一。

殘長:43.4、寬:13.05厘米

三星堆遺址出土

這件器物系三星堆遺址出土。銅虎巨頭立耳,張口露齒,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翹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狀,光素無紋,另一面全身鑄有虎斑紋凹槽,槽內由小方塊綠松石鑲嵌填充平整。銅虎前後腿部拱面有半環紐,應是用以套穿繩線或銅絲,以便懸掛。其造型以簡馭繁,氣韻生動,不僅說明蜀人對虎的觀察相當仔細,也表明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

推薦閱讀:

誰能介紹一下古蜀歷史?

TAG:遺址 | 三星堆 | 三星 | 古蜀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