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知無垢光尊者·竅訣寶藏論釋(下部)

【全知無垢光尊者·竅訣寶藏論釋(下部)】

(2011-04-07 11:13:37)

【全知無垢光尊者·竅訣寶藏論釋(下部)】

   全知無垢光尊者 著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以六決定脫離輪迴法:實相自性超離意識境,本基之時無有心念法;耽著感受乃輪迴法故,   修道之時不修覺受法;清凈行境無有輪涅故,得果之時無有利眾生;自證未被心染實相基,   遠離所知境故離戲論;諸法無想無執真實道,尋覓思憶所緣皆遠離;不緣體相究竟殊勝果,   通徹無礙自明離偏墮。誰知此理乃大瑜伽士。   我們應了知決定脫離輪迴之六法:一應了知諸法究竟實相的本來自性超離了分別意識的境界,因為在本基之時本來無有任何心念之法。二應了知耽著苦樂的感受無一不是輪迴之法,故於正行的修道時根本不修覺受之法,而是寂滅一切耽著。三應了知在我們修行達到清凈行境之時,無有輪涅的差別之法,一切凈與不凈本來都是大平等之性,故在獲得究竟果位之時,無有利益眾生的勤執與相執,因為能利眾生的佛與所利的眾生本體無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皆是一味一體之性,本基中本無任何差別之法。四應了知我們本來的自證智慧未曾被分別心染污過,是究竟實相的本基,遠離一切所知諸境,故本離一切戲論。四應了知自證智慧從未被分別心染污過,因為實相本基遠離一切所知境,本離一切戲論。五應了知諸法的本體是本來無想無執的,在這樣的真實道中一切尋覓、思維、憶念等所緣悉皆遠離。六應了知法界不緣任何體相,本空離根故,一切有相皆是虛妄,回歸此法性境界即是我們所要獲證的殊勝之果,因為通徹無礙、自明自證的本體是遠離有無等一切偏墮的。誰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誰就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殊勝大瑜伽士。   開示證悟自性之六法:了知他聲皆是師竅訣;了知現境即是無實幻;了知執心離根如虛空;   了知覺性無障赤裸裸;了知真義超離意識邊;了知修理趣至基盡地。誰證此理密意虛空性,   無有所作本來任運成。   演示證悟自性教言之六法:一應了知外界所有的音聲都是上師的竅訣,我們觀念它就能起到對治我執煩惱和增上智慧的作用。二應了知一切現境虛幻無實,唯是緣起假立之法,是如夢如幻般的本體。三應了知我們能執著諸法之心也如大虛空般是本空離根的。四應了知通徹的覺性本體是無有任何遮障而以赤裸裸的方式存在的。五應了知諸法的究竟真實義是超離意識等邊執戲論的。六應了知修行的究竟理趣是引導自己詣至本基——滅盡地。誰能證悟此理,則彼之密意智慧廣大如虛空,無有任何所作的心性本體也是本來任運自成的。   開示斷除魔障之六法:捨棄上師依止諸惡友;捨棄菩提進入輪迴道;捨棄自利表面行利他;   捨棄正法追求世八法;捨棄靜處步入憒鬧境;捨棄無二跟隨相詞句。如是之人已被魔加持,   永入歧途今生來世苦。   開示認知魔障并力行斷除之六法:一是有些業障深重的人,非但不恭敬有恩於己的上師,而且還隨意捨棄,偏偏要去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惡友,當知這就是遭魔的現相而力行斷除。扎嘎仁波切這樣說過:「若人喜歡談論親友、財富等引生貪心以及談論怨敵等引生嗔心的話題,那麼我們就可以肯定地判斷這種人是惡友。若人喜歡談論上師三寶的功德以及言談慈悲心等話題,我們也可以肯定地判斷這種人是善友。」二是有些業障深重的人,憑藉往昔的福德因緣雖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卻不依此努力成辦生死大事,反倒捨棄難遇的菩提正道而信步進入輪迴狹道。當知這也是遭魔的現相,我們應當勵力斷除。三是初發心的修行人切莫捨棄對自己有利益之事而表面妄談利他,也不要以虛偽的行為去利他,應當先以自利為主逐步依次第修行。如果修行人連一些軌正言行、人格的基本法要都修不好,就捨棄自利的修行,而以表面行為去利益他眾,這也是遭魔的一種現相。四應了知千百萬劫中難遭難遇的就是正法如意寶,若人已遇殊勝正法而不好好修行,反倒捨棄了正法,努力追求世間八法,這也是遭魔的現相。五是修行人應依寂靜處修行,如果捨棄寂靜處而步入充滿憒鬧的境地,則也是一種遭魔的現相。六應了知與如意寶一樣的無二智慧非常難得,修行人若捨棄殊勝的無二智慧而跟隨一些表相的詞句、詩歌等,則也屬於是一種遭魔的現相。如是顛倒而行之人已被魔王波旬加持了自己的身心,彼將永遠趨入歧途而感受今未來世的無量痛苦。   專心致志巡視之六法:巡視放縱行為如狂象,是否已入可怖淤泥中?巡視現空無二之見解,   是否已為我執魔帶走?巡視覺性光明之童子,是否已經跟隨迷亂徒?巡視加持根本敬信稼,   是否已遭邪見霜打落?巡視菩提解脫道明燈,是否已被貪慾風吹動?巡視上師無死甘露法,   是否已經摻雜懷疑毒?是故專心巡視極重要!   我們應當專心致志巡視之法有六種:一應善加巡視觀察我們自己的行為,若經常放縱行為,則如掙脫韁繩的狂象般必令自己步入恐怖危險之境,大象一旦深陷淤泥就很難獲得解脫,同樣,修行人若不具正知正念,放縱自己的三門,造諸惡業,則墮落到惡趣的淤泥中也是很難獲得解脫的。二應經常巡視我們相續中生起的現空無二之無上見解,看它是否已為我執惡魔帶走了?如果被我執魔帶走,則應揮舞智慧的寶劍來斬殺我執惡魔,勢必將無二正見從惡魔手中奪回來。三應經常巡視我們的覺性光明童子(甚深大圓滿的見解),看他是否已經跟隨迷亂之徒遠去?也就是說我們剛剛認識的大圓滿見解應時時持守,若不經常熏修則很容易被迷亂分別心所障蔽。智悲光尊者這樣說過:「初學者認識的大圓滿見解,如同雲中的太陽般很容易被烏雲障蔽。」四應經常巡視能令我們獲得加持的根本,即觀察恭敬信心的莊稼是否已遭邪見冰霜的襲擊而毀滅,義即修行人一定要穩固自己的恭敬與信心,如是才能獲得修行的大豐收。如果於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稍有退失,則應通過懺悔和觀念上師的功德與恩德等方法努力生起恭敬信心。否則,不僅無義荒廢了自己的寶貴人身,且造下了無間墮落的罪業,豈不哀哉?五應經常巡視在菩提道中為我們引路的解脫明燈——正知正念,觀察它是否已被貪慾等無明之風所吹動?因為這是依靠善知識教言而點然的能照棄痴暗的明燈,一旦熄滅,甚為可惜!六應經常巡視上師為我們垂賜的無死甘露法,看它是否已經摻雜了懷疑的毒素。如果摻雜了分別邪心的毒素,則本來純凈的甘露妙法對自己的熾熱煩惱也無任何作用。如云:「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是故我們對此等六法專心巡視觀察並善加取捨是極其重要的。   不證真實本義之六法:生執不證無生離心故;實執不證空性離境故;作執不證無作離作故;   思執不證無二離思故;耽執不證離邊離方故;行執不證戲論離戲故。不執有實體相實相義,   不思通徹本性離妄念。   具執不能證悟真實本義之六法:一是修行人如果生起執著,則不可能證悟本來無生無滅的境界,因為真如本性超離一切心識。二是若修行人未遠離對一切迷亂境現的實有執著,則不能證悟空性的本體,因為空性遠離一切能境與所境。三是若修行人有勤作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本來無作的究竟實相,因為實相遠離一切能作所作。四是若修行人有思維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法性無二的本體,因為法性遠離一切分別尋思。五是若修行人有耽執之相,則不能證悟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法界本體,因為法界本離一切方隅。六是若我們對修行生起執著,則不能證悟戲論的真實本體,因為它的本性遠離一切四邊八戲。不執著諸法實有等體相,才能真實了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義是不思一切、通徹赤裸、本離一切分別妄念的本性。   觀察實相本面之六法:自證通徹無改之本性,非為庸俗亦非無記法;非為妄念亦非能所取;   非為對治亦離諸斷治;非為他見各別自證境;非為自體亦離諸所緣;恆具本性然難證此密,   超越悟與不悟周遍性。誰知此理精通實相義。   我們應當了知觀察諸法實相本面之六法:自己所證悟之通徹無改的本來覺性本具六種特點,即覺性非為庸俗法,亦非無記法;覺性非為分別妄念,亦非能取所取;覺性非為對治法,亦非能對治與所對治的綜合性,離諸斷治故;覺性非為依其他因緣所見,而是聖者各別自證的境界;覺性非為實相的自體,離諸所緣故;覺性雖然恆具如此本性,然而一般凡夫卻難以證悟此奧密,諸如我們所謂的如來藏存在等,雖然體性存在,但卻並非是在意識面前安立存在,而是無漏聖智的境界。故覺性已經超越了悟與不悟,也就是超越了一切有局限的境界,是周遍萬有的本性,是語言難以表述的,是分別意識難以思量的。誰能了知此理,誰就能精通諸法究竟實相的本義。   宣說現前自性之六法:分別之時自明清然住;無念之時不滅明然住;顯現之時自明燦然住;   執著之時皆明昭然住;入定之時無邊清然住;散住等時無障凝然住。了知此要趨至瑜伽頂。   宣說能現前諸法自性之六種竅訣:一是無論在生分別念還是顯現外境執著時,我們首先要依上師明示的竅訣來認識心的本性,認識之後諸法無不融會於心性之中,且時時都在大圓滿的境界中自明清然而安住(在產生分別念的同時,認識其本性,當下安住,即為清然住)。對此若未認知,對上師也無恭敬信心,則修行也很難證得此境界,故應恭敬祈禱根本的傳承上師。二是當我們處於心性無念之時,既不是真實入定,也不是掉舉昏沉,而是在自性不滅的境界中安住,如是即為明然住。三是當顯現外境山河大地等色法之時,我們若心無執著、自明顯現地安住,則為燦然住。四是當產生能所二取執著之時,能明了其本性而安住者為昭然住。五是我們在入定之時,若無有任何分別念和邊戲執著,則為清然住。六是當自心於外散安住平等之時,也即於既無外散,也無安住,無有障礙的境界中安住則為凝然住。了知此等要訣的修行人即能趨至大瑜伽的頂峰。此中「然」字盡攝了不可言思的本義境界。一般來說,認識分別念本性的境界稱為清然;認識無分別念的本性而安住無念境界時為明然......總而言之,無論有分別念還是無分別念,凡是在安住時所了達的心性不同層面的境界即以與之相應的專用名詞來相似表述。   不顧一切修持之六法:應當不顧疲倦饑渴苦;應當斷絕人境等牽連;應當不顧怨親與名利;   應當放下五根境貪執;應當不顧贊毀破立語;放下對治動念自消失。具足此等成就菩提道。   我們應當了知不用顧忌一切而修持之六種法:一應不顧一切困頓、疲倦、饑渴、寒熱等痛苦而精進聞思修行。二是為了我們的修行不受任何違緣的阻礙,首先應當斷絕人際交往與親友等牽連,遠離充滿誘惑的環境,有關自己故鄉、親朋的一些瑣事牽連亦要斷除。《扎嘎山法》中說:「有些修行人該修的法不修,卻整日為家人擔憂,因而家裡稍有一點風吹草動的事情發生,就會給彼修行人添難,必定會讓他來處理所發生的麻煩事情。這不能說明彼人修行很好,而是他對家人的貪執太重,故家人也認為他不該修行而該幫助家裡,這實際上是對修行人很大的侮辱。」是故為了避免修行中出現閑岔,我們應不顧一切地斬斷牽連。三應痛下決心捨棄一切,既不要顧忌怨敵的損害,也不要顧忌親人的眷戀與自己的名聞利養,但求清心寡欲,粗茶淡飯充饑以滋養色身,專心致志於菩提大業。四應放下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境的貪執,若不了認貪執境的本性虛幻無實而執迷不悟者,一定會受到它的欺惑,以致感受無量痛苦。因分別心的慾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若能知足少欲,必定樂在其中。五是不要顧忌別人的讚歎、詆毀以及破立是非等語言,因為這些來自於分別心的語言不是增上貪心就是增上嗔心之因,要知道「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故當將此等贊毀破立的言語置之度外,或視若空谷回聲,絲毫也不理睬。六是我們最終要放下一切對治法,因為能對治之法與所對治的分別念都不出邊執戲論之縛網,都是現前本性的一種障礙,故修行達到一定境界時,要放棄一切對治法,令諸動念自然消逝於法性的本體之中。若能具足此等修行要訣,則一定能成就菩提正道。   不離六度修持之六法:布施莫受吝嗇敵干擾;持戒莫為破戒匪摧毀;安忍莫被嗔恨刃刺穿;   精進莫為懈怠鐐束縛;禪定莫為散亂毒混入;智慧莫被愚痴暗障蔽。斷除六種違品而修法。   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離六度波羅蜜多而修持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遇到前來乞討的可憐眾生而作相應布施時,切莫受到吝嗇怨敵的干擾與阻礙,應當廣發悲心、長伸妙手、發放布施以滿足眾生所求。二是我們應當以正知正念來持守自己所受的種種戒法,切莫令自心相續那清凈的戒體被破戒的盜匪所摧毀。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時時防護自己的根門,守持清凈的戒律。三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縱然遭受別人的無端損害、謾罵、誹謗、侮辱等,也應當理智地修習安忍,坦然地面對一切,切莫讓嗔恨的利刃刺穿自己忍辱的鎧甲。四應了知精進是生起福慧二種資糧共同的根本因,只有依靠精進才能成辦修行的道業,因此,我們為解脫生死輪迴而精進修行時,切莫被懈怠的鐐銬所束縛。五是當我們在修習禪定時,一定要謹遵上師的竅訣教言如法禪修,切莫讓散亂的毒素乘虛混入,否則,禪修的真實境界就無法成功地趨達。六是心相續中所生起的殊勝智慧,切莫被愚痴的迷暗所障蔽,比如太陽被烏雲遮蔽,那時再強大的光芒也無法顯現其本能作用。是故我們應依各種善巧方便來遣除心相續中的一切迷暗,以令智慧的光芒普照三界。當知斷除六度的違品而修行對於我們每個修行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宣說六無機緣之自性:不見苦性之人無解脫;護情面者滅迷無機緣;聞思為名利者無實修;   造罪業者善趣無機緣;懈怠之人證受無機緣;有邪見者修法無機緣。遠離此無機緣極關鍵。   宣說六種無有機緣之自性:一是若人不見知輪迴苦性而顛倒執取,以苦為樂則根本不會產生出離心,如是之人必定無有解脫的機緣。二是若人不具正確知見,整日顧頭護尾,以護親友情面而虛度時日,這種人慾滅除迷亂也無有機緣,因為他們沒有聞思修行的機會。三是若人為求名聞利養或居其它不良目的而聞思經論,則無有實修的機緣,因為他們不是為求解脫而聽經聞法,心術不正故不可能真實起修。所以我們在聞思修佛法時,端正自己的發心是很重要的。四是若人造諸罪業,如誹謗上師、辱罵僧眾、損害眾生等,非但毫無悔悟之心,而且繼續深造更為嚴重的罪業,這種人不用說獲得解脫,就是欲轉生人天善趣的機緣也根本得不到。五是若人於修積善法功德方面毫無興趣,整日只顧吃喝玩樂,做任何事情都懈怠懶惰,從來也不欲實修佛法,那麼這種人要想獲得一些修證的覺受也無有機緣。六是若人於上師三寶、因果等不生誠信反而助長邪見蔓延,這種不依教樹立正見之人慾實修佛法也無有機緣。因為在邪見的大地上不可能生長修持正法的莊稼。修行人遠離此等無機緣之因而創造修行的順緣是極其關鍵的。   修時觀心方便之六法:時而觀察安住穩固心,誰知遠離生住滅本性,心性獲得自在修習要;   時而觀察覺受之本面,誰知不住無有外境執,喜心自現不生證悟要;時而觀察功德增情形,   誰知不滅幻化自解脫,獲得無生功德行為要;時而觀察入定法性義,誰知自然大樂本清凈,   諸法等性轉為道用要;時而觀察自住之覺性,誰知遠離輪迴二取性,斷定勝義唯一性之要;   時而觀察未修之覺性,誰知見修無作通徹性,直視證悟法身本面要。具足六要善緣瑜伽士,   法盡境界滅心真喜悅!   修行時所需要之六種觀心方便法:有時候我們應觀察既能安住而且又非常穩固的心,誰能確知心性是本來遠離一切生住滅的本性,誰就掌握了令心性獲得自在的修習要訣;有時候我們應觀察所修證之明樂無念等覺受的本面,誰能確知一切覺受本來不住之性,誰就無有對外境現相的執著,這就是喜心自現、本來不生不滅的證悟要訣;有時候我們應觀察自己的信心、悲心、菩提心等修行功德不斷增上的情形,誰能了知此諸功德是自性不滅的幻化顯現,而且其本性也是自然解脫的,誰就獲得了本來無生功德之行為要訣(從有相功德到達無相功德);有時候我們可觀察入定境界中的法性本義,雖無能現與所現的聯絡心識,然一旦安住也能如實認知,誰能確知自然大樂智慧本來清凈的體性,誰就已掌握了將諸法等性轉為道用之要訣;有時候我們可觀察自然安住的覺性本體,誰能確知自然安住之境是遠離輪迴中的能所二取之體性,誰就已掌握了斷定勝義唯一法界本性的要訣;有時候我們可觀察尚未實修過的本來覺性,誰能確知一切見修都是本來無作、通徹赤裸的本性,誰就已掌握了直接透視證悟法身本面的要訣。具足如是六種要訣的善緣大瑜伽士,一定會速詣法性盡地的究竟境界,如是自然寂滅心與心所的執著,真喜悅!   斷除惡劣秉性之六法:受苦吝者不積後世糧;無信不依師者無法財;不勤修者不得菩提道;   貪親友者中陰不見性;有我執者不能摧四魔;貪心重者一地坐不住。積六惡業果報自承受,   是故行持善業極重要。   我們應當以六種法要來斷除惡劣秉性:一是有些人縱然感受缺衣少食的貧窮痛苦,心裡仍就吝嗇不已,從來不以上供下施的方便法修積後世的善法資糧,這樣他們來世會面臨更為貧窮的痛苦。《入中論》云:「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是故我等修行人應斷除慳吝之心,勤修布施自利利他。二是有些人於上師三寶無恭敬與信心,亦不依止上師聞思佛法,他們的精神世界必定是一片荒蕪,無有少許佛法聖財作支柱,故只能在迷迷糊糊中喪盡一生寶貴的時光。喬麥仁波切說:「住於靜處卻不事修行而奔忙瑣事者,是低劣的修行人。」三是不精勤修行者必定不能獲得菩提正道,因為一切菩提都是建立在精進的基礎上。呷當派格西常說:「上等精進者,得上等成就;中等精進者,得中等成就;下等精進者,得下等成就。」若人根本無有精進而欲獲得菩提,則必定是遙遙無期的。四是貪戀親友之人因迷亂習氣深厚,故在中陰界中不能現見自己的本性。如果我們在臨死時能捨棄對親友、財富的執著,一心祈禱上師三寶,那麼憑藉自己的恭敬信心和平時受持的密法竅訣,在中陰的境現中就容易了認心的本性而獲得解脫。五應了知具有我執之人不能摧毀天魔、煩惱魔等四大鬼魔,若我們能削弱我執以致滅盡我執,則諸煩惱、痛苦、魔障均能逐漸乃至徹底消失。藏地俗語亦有「我執愈重者魔愈多」之說,故修行人應當極力斷除我執。六應了知貪慾心深重的人在一個地方是很難長久安住的,他們往往行隨心轉,事事欲辦卻所辦不成,心性漂浮不定,想得多做得多,可惜總是有始無終,今天住在這裡,明天住在那裡,到頭一事無成。積累上述六種惡業之人,其痛苦難熬的果報唯有自己承受,是故我們應當斷除一切惡業、行持一切善業,牢記此教言極其重要。   宣說六種應當之自性:初當生起厭離出離心,不喜外境一心修正法;其次當知休息自心法,   知於佛身語意中放鬆;複次當令心得大安慰,且得證悟確信無憂慮;再次當得殊勝大樂果,   現前本來清凈之果位;爾後當令他人得安樂,以四事業引導諸有情;再後即當安住不退地,   現前任運自成之手印。以六應當修行極重要。   宣說六種應當依修之自性:一是初期修學佛法的人,首先應當生起真實無偽的厭離心,即了知輪迴的苦性和萬法的無常,這樣逐漸就不再喜歡世間的外境法,行者一旦滅除對物資受用以及名聞利養的希求心,這樣就能安住靜處一心修行正法。二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我們還應了知能令自己無始以來疲倦已久的心靈獲得休息之法,也就了知應怎樣於佛之身語意(妙法)中坦然放鬆。我們若能經常觀修佛的身像、思維法語、安住法性無別的意境中,就能寂滅我們的無明分別心,也就真令疲乏之心在法味中安然休息了,同時也能獲得極大的功德。三是如果我們的心能與佛之身語意相應,則能獲得極大的安慰,並且自心也能獲得殊勝的證悟與確信,徹底斷除一切疑惑,無有少許憂慮之心。四是當我們通過修行而證得殊勝覺受時,即獲得了真實而殊勝的智慧大樂果,最終能現前大圓滿中本來清凈的究竟果位。五是在我們獲得真正的大成就時,就能令他等眾生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換句話說,也就是以息增懷誅的四大事業來饒益有情,引導眾生趨入解脫正道。六是最後我們即當安住於永不退轉的究竟本地,屆時能現前任運自成之手印(事業),如布瑪莫扎在成就大光身以後,暫時安住法界,待時機成熟時就顯現化身來利益眾生。我們依上述六種應當修行之次第而行持是極其重要的。   未得究竟道用之六法:若觀未修動念之本面,了知妄念自性本面時,所現定於無生剎解脫;   若觀修習所生之意識,了知苦樂因緣平等時,定於取捨等性中解脫;若觀正行無漏無生性,   了知心性諸現自性時,則定通達無生之心性;若觀出定意識之本面,了知心性外境無二時,   則趨入定出定無二性;若觀後行動念之本面,了知所生煩惱自滅時,則定詣至心境本基中;   前行正行後行相合觀,了知三者無跡如鳥跡,則定證悟三時自性要。若知此理心識現法性。   我們在修行尚未獲得究竟時,應該了知能轉為道用之六法:一是如果觀察自己未曾修過的分別動念之本面,則在通徹了知此諸妄念自性的本面時,內外一切所現定於本來無生的剎那中自然獲得解脫。二是如果我們去觀察通過修習某法所產生的意識本面,則在了知一切苦樂因緣本來平等時,一切取捨定於大平等性中自然解脫。三是若我們去觀察正行無漏智慧本來無生的本性,則在了知心性諸現都是本來的自性時,一定會通達本來無生的心性本體。四是我們若觀察出定後得位的意識本面,則在了知心性外境本來無二無別時,畢竟能趨達入定、出定本來無二的本性。五是我們若觀察後行(迴向)起心動念的本面,則在了知內心所生起的煩惱能自然滅盡時,一定能詣至心境的本基之中。六是我們若觀察前行、正行、後行之綜合性,則可了知三者的時位概念即如空中的鳥跡般均無痕迹,爾時一定會證悟過去、現在、未來三時自性之關要。若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則一切心識都會顯現為法性本體之等性智慧。   宣說功德圓滿之六法:畏懼輪迴痛苦尋依處;以信調伏自續隨佛學;見大福德布施積二資;   精進鞭策日夜勤行善;知慚有愧為法願捨命;具有妙慧境心現法性。具足此等趨至輪迴岸。   宣說能圓滿一切功德之法有六種:一應畏懼三界六道輪迴的一切痛苦,以此激發我們的出離心,從而尋求能解脫一切痛苦的依怙處——上師三寶。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違緣與痛苦時,切莫心生怯弱而應勇猛祈禱、皈依上師三寶。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曾經這樣說過:「我們於夢中遇到違害與恐怖時,若能憶念、祈禱上師三寶,則一切不悅之夢境皆能立即消除。」二應以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來調伏自心相續的無明傲慢等煩惱,從而依隨佛陀的遺教精進修學。三應在現見大福德的對境前依靠布施來積累福慧二種資糧。四應提持正念,並以精進心來鞭策自己日日夜夜勤苦行持一切善法。五應樹立知慚有愧的品格,為求佛法或為了佛法的興盛,縱然捨棄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我們平時就應立下堅定的誓願:「寧捨生命亦決不捨棄上師三寶!」六應具有殊勝的妙慧,若我們能以智慧來破除一切邊執戲論,則一切外境與心識均能自然顯現為法性的本體。具足此等功德之人則能趨至解脫輪迴的究竟彼岸。   盡心儘力修持之六法:儘力捨棄今生瑣事泥;儘力令現邊解脫智光;儘力清除無明愚痴暗;   儘力生出證相之苗芽;儘力清醒二取迷現夢;儘力獲取三身果寶珠。此乃聖妙教言當牢記。   我們應當盡心儘力修持之法有六種:一應竭盡全力捨棄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諸如滅敵護親、求取名聞利養、積增財富、工商農務等如淤泥般污濁的瑣事。二應儘力令自心相續顯現邊解脫的智慧光芒。邊解脫者,即無論生起任何分別意念,都能當即解脫有無是非等邊執戲論,不受任何束縛與執著的痛苦。三應儘力清除無始以來的無明愚痴之迷暗,令清明的智慧本性無餘現前。四應儘力讓自心相續出生修行證相的苗芽。從諸法本體而言,雖沒有什麼可執著的,然其緣起的證相卻是不可磨滅的。如具有大悲菩提心之人,看見可憐眾生自然會生起難以堪忍的大悲心,禁不住熱淚盈眶;若我們的相續中真正生起證悟法性的智慧,則於任何煩惱都會自然解脫,上述都是絕非造作的無為證相。五是為了不再沉睡迷夢,我們應儘力以智慧去清醒能所二取的迷現夢境。也就是要認清二取本性,滅除分別實執,不再顛倒執取。六應盡一切力量修行以獲取三身無別的菩提果——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的如意寶珠。此等乃為聖者最勝妙之教言,我等修行人應當牢記在心。   修學殊勝斷除之六法:斷除身體顛倒之行為;斷除口中無義之言語;斷除意識妄念之散收;   斷除欲妙平庸之貪執;斷除散亂憒鬧之牽連;斷除顧及他心之情面。誰具此等修法定如理。   我們應當修學殊勝行為而斷除六種不如法行為:一應時時刻刻以正念攝持相續,令行為如法、威儀具足,即行如風、站如松、卧如弓、坐如鐘,乃至在作禮佛、繞塔等善法時皆應斷除身體的一切顛倒行為。二應令我們的口經常以美語讚頌他人之善德,或持誦經咒等,切莫口吐惡言穢語,當盡量斷除無有意義的言語。如果我們所說的言語能增上他人的信心、悲心、精進心等,則說得愈多愈好;如果是出言不遜、謗人、謗法等說是道非之言,那就最好閉嘴禁語為妙。雪域諸大德都異口同聲地說過「口是造業之門」。我們再翻開《百業經》、《賢愚經》等教典,則不難窺見口業有多得不可言喻的過患,不得不令人膽戰心驚。因此修行人應萬般謹慎自己的一切言語。三應斷除意識妄念的外散與內收,因為自己未來的事業,並不是以分別心可以判斷的事情。若整日胡思亂想,一個妄想後,又生其它妄想,這樣不斷地外散內收交替循環,則令光陰無義虛喪豈不可惜!四應斷除色聲香味等世間欲妙的平庸貪執,若能以殊勝菩提心、無上密法及無漏智慧的境界來攝持貪執則可將之轉為道用,否則即當斷除一切庸俗執著。五是作為修行人我們身要威儀寂靜、心要清凈無染,如果身行散亂,心則很難得到清凈,顯然這就會導致修行的障礙,故應斷除散亂與憒鬧的牽連。六應斷除顧及他人種種情面之心,只要自己如理如法地行持,就不必在乎別人想什麼,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來做事。因為世間庸人的想法與修行人的心境本來就是格格不入的,前者追求今世,後者追求來世,追求的目標不同故行為一定會有極大差別。誰能具足此等修法,則一定會如理行持。   束縛欲求網中之六法:欲求遠離戲論之真義;欲求空樂無二雙運義;欲求無緣如空清凈義;   欲求空性智慧精藏義;欲求覺性光明之密義;欲求本來解脫自然智。見片面義如盲人摸象,   即是耽著我見相有實,故當擺脫執相我見網,無有是非自證離邊執,斷定廣大邊解脫之義。   此外,我們還應斷除一切欲求之貪執心,就算是欲求善法,到一定的時候也會變成束縛的網罟,如是我們應當認知束縛在欲求網罟中之六法:一應了知當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若過分欲求獲證能遠離諸邊戲論的真實義,則實際上彼已落入了執著網罟,故此過分的欲求是應斷的所破法。因為離戲的真如實義並無堪忍自相存在,從離實執的角度而言,它本非心所境界,而是超離能求所求的大無為法,故凡是來自於心所的執求必定應成所破法。二是當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若慾望執求空樂無二的大雙運義,則也落入了一種束縛網,我們應當斷除此網的束縛。三是若修行人特別慾望執求無緣如虛空的清凈本義,則亦未出束縛之網。四是若修行人特別執求空性智慧本來一味的精藏義,則也落入了一種束縛網。五是修行人若執求覺性光明之密義,則也落入了一種束縛網。六是修行人若執求分別念本來解脫的自然本智,則也是一種束縛。因為這些都是我見的片面之義,口中雖然說的是高深境界,心中卻樹立起一種自相的所緣境而特別執求,如是即同盲人摸大象般僅僅能猜測了知而不會獲得真實的體證境界,也就是說,這些心所的遍計執求都是強烈耽著我見的主觀意識,若認為某一所緣存在自相實有而執求,則愈執求愈會墜落在自編的縛網中,難得解脫的機會。是故我們應依上師的竅訣來擺脫執一切相的我見網,因為從最究竟的見解來說,諸法本來無有是非真偽之別,也無實質性的能證所證之境界,其各別自證的境界是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故執求都是戲論,我們應如是斷定廣大邊戲自然本解脫的真實義。   實修自然滅盡之六法:外境所取之識自然滅;內在能取分別自然滅;秘密二取之識自然滅;   憶念空性執著自然滅;究竟覺受本體自然滅;入定出定輪翻識自滅。圓滿此六詣至法界地。   了知在實修過程中能自然滅盡不凈心行之六法:一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於外境所取之不清凈識就能自然寂滅。二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內在能取的分別識也能自然寂滅。比如以前對外境的美色、財物等的貪執心很強烈,通過修行就能逐漸斷除這些執著心。三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於秘密二取和合的有緣識也能自然寂滅(斷除單空的執著)。四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為破除實執煩惱而憶念空性的執著也能自然寂滅,能如如不動地安住在光明離戲的境界中。五是通過實修至究竟時,我們於某些覺受之本體也會自然寂滅。六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於入定、出定輪番交替的意識也能自然寂滅,因為修行到一定境界時,入定出定均無任何差別。扎嘎活佛在對修行人的教誡中說:「上等修行人圓滿見修行果,如雪山獅子般能得把握確信;中等修行人分四種,其一即是以恭敬信心經常觀修上師、祈禱上師、永遠不退失恭敬與信心;下等修行人不具任何見解,經常處於茫然無記的寂止中,如冬眠於洞中的旱獺一般沉睡。」能圓滿此六種功德的瑜伽士,畢竟能詣至法界之本地。   以不超離實修之六法:自身不離佛陀之壇城;語言不離利眾之佛語;意識不離法身之密意;   飲食不離甘露之供養;行住不離如幻之事業;實修不離法性之真義。誰以此六不離而修學,   即是享用勝密之寶藏。   我們應當了知不超離實修之六種法要:一要令自己的身體不離佛陀的身壇城,從密法而言,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普賢如來的壇城;從顯教而言,自身修為佛或將佛尊觀在自己面前,這些都是不離佛身壇城的修法。二要令我們的語言不離利益眾生之佛語(經教),也就是說我們口中的言語應該都是教化人心的經論教句。三要令我們的意識恆時都不離所證法身本體的密意,或處於明樂無念的境界中,或安住自己修證的覺性密意之中。四要令自己在飲食時也不離觀念甘露供養本體無二的如來壇城之修法,如將上師觀在自身受用輪中廣作供養。五要令自己在行住坐卧時均不離如夢如幻的事業,也就是說無論對什麼事情均無任何貪執,處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六要令自己的一切實修均不離法性之真實義,也就是說應以大中觀或大圓滿的見解來攝持我們的一切實修法。誰能不離此六要而修學,即是享用了最勝密法之精要寶藏。   開示輪迴自性六比喻:一切無有實質如幻師;種種迷亂顯現如夢境;現時無有自性如水月;   賢劣苦樂變化如浮雲;受與未受無常如露珠;自生自滅猶如水中泡。以此調心修習極重要。   開示輪迴自性之六種比喻:一應了知輪迴中的一切天地萬物都無有絲毫實質性,如同幻化師的魔術戲法一樣都是從本來無有之中變現出來的。二應了知世間的種種事物都是因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成熟而顯現的,如同夢境虛幻無實。三應了知一切器情諸法皆如水中月影般現而無有少許自性。四應了知一切賢劣、苦樂都在瞬息變化,如同空中的浮雲般毫無定準。五應了知我們對苦樂的感受與未感受都是無常的本性,彼能所二取之境即如清晨草尖上的露水珠一樣,不一會兒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六應了知輪迴諸法由緣起和合而自然生起,轉眼又復自然滅盡,如同水中泡沫一般隨因緣緣起之變化而幻生幻滅。此諸觀修皆能調伏自心相續,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如此竅訣而修習是極其重要的。   開示涅槃自性六比喻:外境匯於心性如陽光;心性不為過染如泥蓮;功德自成如同摩尼寶;   自明無障如離雲日月;無偏周遍明空如虛空;世俗無增無減如大海。誰知此理獲得本來地。   開示涅槃(心性本體)自性之六種比喻:一應了知一切外境顯現都能融會於心性無別的本體中,如同太陽的光束無一不歸攝於太陽的本體。二應了知心的本性本來不為任何過患所染污,猶如蓮花雖從淤泥中出,但卻從不為任何淤泥所染,仍然是那樣嬌艷美麗。三應了知心性功德是遠離一切勤作而任運自成的,如同依靠摩尼寶而勿須勤勞也自然能得到一切財富受用一樣。四應了知心性本來是自明自證而無有任何障礙的,如同遠離了一切雲霧的日月那樣赤裸光明。五應了知心性周遍法界而毫無偏頗,是明空大雙運的本體,如同虛空本來周遍人事萬物等一切處。六應了知心性本體悟時不增、迷時不減,就算在世俗諦凡夫的觀現世量和聖者的凈見量面前也無增減之相,猶如大海,表面上看似波瀾起伏、浪濤洶湧,而實際上大海的本體是根本無有增減的。同樣妄現的分別意識雖有煩惱、痛苦以及安樂等相,但實際上心的本性恆時無有變遷。誰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誰就能獲得真實本來之堅地。   以極重要勸自之六法:自作決定入法極重要;自勸勉已行善極重要;自勸勉已對治極重要;   自勸勉已苦行極重要;勸已修法究竟極重要;勸已度化眾生極重要。此乃共同教言當銘記。   自己勸勉自己極為重要之六法:一是若自己選擇的修行道路是正確的,且對自他都有利益,則勿須諮詢任何人,應當自己作決定去行持。華智仁波切云:「修行之事於父親不用商量,於母親亦不要啟問。」是故拿定主意而儘快趨入佛法修行是極其重要的。二是在修行的漫長旅途中,我們應明辨善惡是非,自己勸勉自己努力行持一切善法,力斷一切不善法是極其重要的。三是當我們生起無明煩惱的時候,應自己勸勉自己依修對治法來懺除業障,這也是極其重要的。四是當我們安享富樂、受用之時,更重要的是應當自己去勸勉自己跟隨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的足跡苦行。五是我們既已出家修行,就應立下志願,盡形壽受持清凈戒律,為成辦自他二利精進修法,直至究竟成就,期間更為重要的是應自己勸勉自己無論修什麼法都要持之以恆,切莫半途而廢。六是我們既已成為佛子,就應當行持佛陀的事業,此時自己勸勉自己勇於荷擔如來家業——精勤度化眾生是極其重要的。此等乃為共同殊勝之教言,我們應當銘記於心。   心與行善相融之六法:反覆觀察所行善或惡;調伏庸俗平凡分別念;恆時恭敬專心而祈禱;   依照經論所說而奉行;當以證悟定見轉自心;所行當以無相密意攝。如是而行成就菩提道。   我們應當了知心與行善相融之六法:一應反覆觀察自己身口意三門所行是善法抑或惡業。比如修習禪定,修者就當通過發心與見解等條件觀察所修是解脫之因還是無色界之因;所持誦的咒語也應觀察彼是諸佛菩薩的還是普通仙人所偽造的;所做之事應觀察彼是有利於眾生還是有害於眾生。這些身口意的行為都一定要反反覆復地觀察,正確取捨。二應依教調伏我們那庸俗平凡的分別念,經常提持正念不令忘失。三應恆時對上師三寶生大恭敬與信心,專心祈禱,以求早日與上師心心相印。四應依照諸佛菩薩經論中所說的教誡奉行,毫不違逆。五應以自己所證悟的定解正見來轉依攝持自己的心相續。六是對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法功德不可太執著,當以無相的密意(智慧)來攝持,如是一切功德皆善無窮盡。如是行持者必定能成就菩提正道。   諸修行者不墮之六法:無信田地不生安樂果;無智凈師不遣無明暗;未行妙法苦海常洶湧;   不行十善失去法根本;不離瑣事縛於懈怠籠;不具慧眼墮入輪迴澗。不墮此中勤修極關鍵。   諸修行人不能墮落之六法:一應了知無有信心的田地終不能生長安樂的芽苗花果,故修行人首先應於上師三寶生起誠敬的信心,因為他們是一切快樂的來源。二是我們所依止的上師應當具有殊勝的智慧、清凈的戒律以及清凈圓滿的傳承。如果上師無有智慧也無清凈傳承,則不能遣除弟子心相續中的無明痴暗,無有加持力與懾服力的上師就沒有能力調伏眾生。而對修行人來說,若無上師指點迷津,則於高深莫測的經論教義也很難理解明了,是故我們應尋覓並依止具德、具智的殊勝上師。三是我們只有精勤修持佛法才能獲得解脫的大安樂,若不行持妙法,則會因輪迴苦海之波濤常時洶湧而難以抵達幸福安樂的彼岸。四是我們應當行持十善業道,因其是正法的基礎,修行人若不行持十種善業,則將失去正法的根本,如是亦就不配稱名佛子。五是修行人若不棄離世間瑣事,則會將自己束縛於懈怠的牢籠之中。因此我們要遠離一切瑣事而精勤修持能得解脫的正法。六是我們若不具足智慧的眼目,則不知正確取捨法與非法,如是盲目行事,將會墮落到更險的輪迴深淵中。是故修行人時刻皆應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讓自己墮入此等生死的險境,為免此患而精勤修行正法是極其關鍵的。   未作怎能希求之六法:造罪怎能不受惡趣苦?未行善法怎能得善趣?未斷煩惱怎能凈迷亂?   未積二資怎能獲佛果?追求今生怎得後世樂?未行正法怎能不流轉?雖欲希求然卻不現實。   未造善法之因,怎能希求獲得安樂之果,此理以六種因果事理可作宣說:一是不知取捨而恣意造諸罪業之人,怎麼能不感受三惡趣的痛苦呢?二是若人整日渾渾噩噩,懈怠懶惰,三門從未行持十種善法,則怎麼能獲得人天善趣的安樂呢?三是放逸無度又不具備正知正念之人,無論生起什麼分別妄念都不善觀其性或加以對治,如是未斷無明煩惱,怎麼能凈除二取執著的迷亂顯現呢?四是若我們未曾修積福德與智慧二種殊勝資糧,則怎麼能獲得圓滿斷證功德之佛果呢?五是若修行人整日周旋於世間瑣事中貪求名聞利養,則怎麼能獲得後世究竟三解脫的安樂呢?六是若我們未曾行持能截斷生死源流的正法,則怎麼能不在輪迴苦海中流轉呢?雖然世間人都欲求享受快樂,然因不具足其相應的條件,故只能成為極不現實的奢望。   獲得善趣安樂之六法:具有往昔所積之善業;現今三門無偽正直住;於諸眾生無有損害心;   誠信業果斷惡而行善;信解真實了義之正見;具有敬信精進而修法。善趣喜樂已握手掌中。   我們應當了知能獲得人天善趣安樂之六法:一是如果具有往昔所修積之善業功德,則於今世自然會因一定的福報轉生善趣而坐享安樂。二是假如我們想要確保福德萬無一失,且不斷增上,則於現今之世,就應勵力讓自己的身口意三門行善無虛偽,如理如法地正直安住。三是我們應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對任何一個眾生都不能有絲毫損害之心。四是我們應對因果深信不疑,並依據聖教量來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如是在誠信業果不虛的基礎上令自之身口意三門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就自然能獲得善趣的種種安樂。五應依聞思智慧來信解大乘並生起真實了義的殊勝正見,如大中觀正見或大圓滿正見。六應對上師三寶具有恭敬與信心,同時精進修持能獲得真實解脫的正法。如是履理如法行持則一切善趣的歡喜與安樂都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墮入惡趣眾人之六法:恣意生嗔性情極粗暴;詆毀善法讚頌罪惡業;各種手段欺他具諂誑;   見他圓滿生起嫉妒心;貪圖財物吝嗇無施心;蔑視他人我慢傲心大。誰具此等前途為惡趣,   受無量苦無有解脫時。   我們應當了知構成墮入惡趣條件之六法:一應了知若人不具善意、性情粗暴而又蠻橫不講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恣意生起大嗔恨心,那麼這種人將來必定會墮入惡趣而感受無量痛苦。二應了知若人愚不及可、不辨善惡而顛倒取捨因果,在與一些惡友交談之時,經常詆毀善法,如妄談殺盜淫等無罪,行善積德等無義,則此人將來必定會墮落到惡趣深淵。三是若人具足諂誑狡詐之品性而經常以各種手段來欺惑他人,那麼此人將來必定會墮入惡趣。四是不忍別人超勝自己之人,見到他人事事都很圓滿時,就會象阿修羅一樣生起難以堪忍的嫉妒心,表面上雖有可能對功德、事業等圓滿之人諂諛奉承,暗中卻會卑劣地詆毀或加以陷害,當知這種人必定會墮落惡趣。五是貪圖財物又愛財如命之人擁有再多的財物也毫不滿足,對上師三寶和貧苦眾生也毫無施捨之心,非常吝嗇的緣故,這種人將來必定會轉生為餓鬼。六是不懂謙卑處事之益、從不自生慚愧且經常蔑視他人、目空一切、我慢傲氣之心只增不減者,等待他的也是惡趣的無量苦受。具此等惡劣品性者之前途一定是以惡趣為彼岸,感受無量痛苦而無有解脫的時機。   修解脫道妙法之六相:以大敬信依止智者師,廣聞博思圓滿至究竟;若無加持依怙於此世,   為魔違緣欺故敬三寶;於諸親怨未生厭離前,不出惑泥當離貪嗔魔;未以正念哨兵所攝持,   墜入惡趣澗故不放逸;不具修法軍隊不能勝,輪迴敵故勤行善凈罪;未以無緣攝持有為善,   不能成佛故當具智慧。如是精進則速成菩提。   我們應當了知修行解脫道妙法之六種征相:一應以極大的恭敬與信心來依止具有智慧的上師,在智者上師面前長久地廣聞博思經論教義,直至自己的學業成就圓滿究竟為止。二是我們若無具加持的上師三寶作依怙主,則於此五濁惡世中定會為邪魔鬼怪等違緣所欺惑,鬼魔作祟必然會障礙行者修行的進程,因此我們應尋覓、依止具德上師,一心恭敬、至誠懇切地祈求上師三寶賜於加持並作護佑。三是修行人若於自己的親友與怨敵未生起厭離之心,在此之前則不能出離煩惱的淤泥,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當遠離貪嗔之魔,力求達到怨親平等的境界。四是如果我們經常妄失正知正念,或未以正念的哨兵來攝持我們的一切行為,則一定會失足墜入惡趣的深淵,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時時應當提持正念,令身口意三門不放逸而謹慎行持。五是我們若不具足實修佛法那強有力的軍隊,則根本不能戰勝輪迴的大敵軍——貪嗔等我執分別心。是故我們應當精勤行持一切善法,以此功德來凈除一切罪障與過患。六是我們在實修佛法的過程中如果未以無緣之空性智慧來攝持,則僅憑一些分別心的產物——有為善法,根本不能成就佛果,是故具足殊勝的無緣大智慧至關重要。如是精進行持者,必定會速成菩提。   精勤積資行善之六法:恭敬聖者具大功德故,供師本尊空行極重要;饒益有情具大功德故,   悲心救護苦眾極重要;無偏修法具大功德故,精進聞思修行極重要;利益他眾具大功德故,   發心講法作眾依怙親;無相無緣具大功德故,斷除我執我慢與相執;修持實相具大功德故,   修成究竟義之三寶尊。若如是行速成正等覺。   宣說精勤修積資糧、行持功德之六法:一應了知若人恭敬聖者菩薩,則能獲得極大加持,因彼具有殊勝之大功德,自己的上師、密秘依修的本尊以及空行是我們獲得加持、成就、悉地的根本源泉,故恭敬供養此三根本極其重要。二應了知以大慈悲心饒益一切有情之善舉具極大功德,是故廣發大悲心去救護一切苦難眾生極其重要。三應了知具足正確知見、毫無偏頗地修持佛法具足極大功德,如是之故,對於修行人來說精進地聞思修行是極其重要的。四應了知經常利益他眾者,無論施予財利還是法利都會獲得極大的功德,所以我們應當廣發菩提心為有緣的眾生講經說法,甘作眾生的依怙主與至親。五應了知在修法之時不可著相而求,當修持諸法本無自相、無緣大空性的本體,此修具大功德故,我們應當斷除一切我執、我慢(認為有我的增上慢)與相執。如是行持者即便只是一念觀修也會獲得無量功德,乃至摧毀輪迴的根本。《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六應了知修習諸法的究竟實相——光明如來藏具極大的功德,所以我們應當圓滿修成究竟真實義之三寶尊(法身本體)。若修行人能如是行持此等妙法,則必定速成正等正覺的果位。   自己毀壞自己之六法:不聽慈心相告教言者,如龜出言墜落毀自己;造惡業後欲求快樂者,   如服毒者求樂毀自己;捨棄上師依止惡友者,如棄送者入敵毀自己;放棄佛法而搞世法者,   如棄王位放牧毀自己。不成此六種人極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自己毀壞自己之六法:一是若不聽取他人本懷善意而慈心相告的教言,則會自取毀滅。比如乾涸湖邊的一隻烏龜乞求兩隻天鵝帶它去遠方有水的湖泊,烏龜計謀自己咬住木塊中部,兩隻天鵝各抬木塊一頭。臨行前,天鵝忠告烏龜切莫說話,就這樣天鵝載著烏龜飛上了天。當它們越過一座村莊時,一群孩童拍手誇讚天鵝聰明,烏龜聞言大為不悅,為明示此是自己想出來的主意而開口,結果它落得從高空墜落摔死的慘境。二應了知欲通過造惡業來令自己快樂的人終不會有好結果,比如有些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殺生,或為獲得更多的財物而偷盜,或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而行淫,其實此等都是具罪的惡業、痛苦的根源。再如有些人接受不了精神上的痛苦,想一死了之,妄想通過服毒的方式來求得快樂,此愚昧之舉只能是自取毀滅,且會令相續苦苦增上。三應了知捨棄自己的上師而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惡友也是自取滅亡之舉,如同捨棄了好心護送自己度過險境的大勇士,反倒去與兇狠殘暴的怨敵結伴而行者一樣,必定是自己毀壞自己。四應了知若人熱衷於世間八法而放棄佛法不修,則也是自取毀滅之舉,如同國王棄離自己的王位,去作賤民放牧般終將毀壞自己的前途。(此六法在藏文原版就缺兩法)為防自己變成此六種自取毀壞之人,我們鑒往知來、時時警省自己是極其重要的。   自我忠告不為之六法:莫入城市依止寂靜處;莫成剛強三門極調柔;心勿粗暴一心向正法;   勿成無愧履行所立誓;勿破誓言恭敬師道友;莫為苦惱心境當放寬,住於舒適之處極重要。   宣說自我忠告——修行人不應作為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應告誡自己切莫趨入充滿憒鬧的城市,否則觸境生心而難以抑制貪嗔等煩惱的生起,因為妙色美境的千姿百態都很誘惑人心,此等均為散亂身心以致墮落之因。故修行人鐵定心志依止寂靜處專一修行很重要。二是修行人首先應通過聞思樹立正知正念,增上殊勝的智慧之後依教調柔身心,切莫令自己成為剛強難化的眾生,否則會受到眾人的駁斥與蔑視,而且也得不到諸佛菩薩和善知識的呵護與攝受,故令身口意三門極其調柔很重要。三是修行人應當性情和善、恭敬上師、慈悲眾生,切莫縱任自心易怒粗暴、無理取鬧,而應調柔身心,威儀寂靜,一心趨向正法修行。四是修行人應具足知慚有愧的品格,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以自己的身份來衡量,相宜則為之,不相宜則莫為。對於自己所立下的一切誓言都應履理而行,總之,要極力棄惡從善,使自己成為知慚有愧、講信用的人。五是我們既已接受灌頂,趨入密乘,就一定要提持正念,千萬不要破毀誓言。雖然密乘誓言條理繁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即是恭敬上師、團結道友,也就是說彼此要互相尊重、關愛。六是修行人要懂得自我調解,無論遇到什麼違緣,皆內觀心性,切莫為某種苦惱所困擾,應心境坦然放寬,安住於能令身心舒適的地方,漸漸的一切苦惱都會煙消雲散,如是善加調解心境極其重要。   慎重思維可惜之六法:深恩老父大恩之上師,忘記可惜故當敬祈禱;深恩老母六道有情眾,   受苦可惜故當引樂道;自己暇滿難得此三門,空耗可惜故利他行善;殊勝道友賜悉地本尊,   棄離可惜故恆敬相伴;勝子自然智慧美童子,迷失可惜故持法性地;祖傳家寶心性摩尼珠,   遺失可惜故當慎珍愛;若持永久王位此重要。   我們應當慎重思維最為可惜之六法:一應思維對我們恩深似海的老父親——大恩根本上師,他能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是沉溺生死苦海眾有情的依怙主,如果忘記了這樣的大恩上師,的確非常可惜,是故我們應當經常憶念上師、恭敬祈禱上師,否則我們所修行的道業便不會有成功的時候。二應思維生我、養我、教我做人的大恩老母親——六道眾生,如今她們沉溺輪迴,飽受著無量痛苦,如果我們不念舊情,忘恩負義地將她們置之不理,這樣不僅枉負自己修行的初衷,而且也是不仁不義、非常可惜的事情,故應履行初心,廣發大願、不辭勞苦地將一切老母有情引至安樂道中。三應思維暇滿人身難得而易失,若人在萬難之中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卻未能好好地利用起來修行善法,反而放縱身口意三門——渾渾噩噩地造諸惡業,如是空耗珍貴的暇滿人生是非常可惜的,是故我們應當依此珍寶人身精勤地利益他眾,行持一切善法。四應思維在我們的修行生涯中,殊勝的菩提道友和賜予悉地的本尊對每位修行人來說都是不能缺少的,如果棄離他們而獨立前進則是非常可惜的,是故我們應當恆時恭敬本尊以及菩提道友,並且與他們生死相伴、永不分離。五應思維修行人最殊勝的兒子,即是自然智慧——美妙童子(認識本來的覺性),對此如果不數數地如實熏修或以分別心加以改造,使他迷失而不知去向,則是非常可惜的,是故認識本來覺性、如實受持此法性之堅地很重要。一般來說為能穩固自己的出離心,偶爾需要修習無常觀、不凈觀、痛苦觀等,但於獲證究竟的解脫來說,心性觀尤為重要,故應日日不斷地熏修。六應思維我們無始以來代代相承的祖傳家寶——心性摩尼寶珠是很難現前的,一旦現前就應當善加護持,如果將它遺失了,則是非常可惜的。也就是說,我們依靠上師傳授的竅訣而認識自己心的本性以後,要經常如實地修鍊,否則就很容易被無始以來深重的迷亂習氣所障蔽,故對此心性摩尼寶珠不斷地修持很重要。修行人若欲受持永恆無有變異的王位——普賢如來的果位,則此等修要竅訣極其重要。   法未修成受苦之六法:投生三有痛苦雖不欲,然如以土堵水必承受;年邁腐朽老苦雖不欲,   然如花遭霜打必承受;劇烈難忍病苦雖不欲,如魚彈熱沙中必承受;自他愛別離苦雖不欲,   然如駱駝失崽必承受;怨魔加害之苦雖不欲,然如雛為鷂捉必承受;強烈死亡之苦雖不欲,   然如風中殘燭必承受。思維此等後當勤修法。   我們還應當了知法未修成而導致繼續受苦之六法:一是未事修行之人必定會投生在三有輪迴中感受痛苦,雖然眾有情皆不欲此苦受,但業力尚未消盡之前誰也無法擺脫,如同以泥土去堵塞暴流之水般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是沒有真實的修行功德,就必須承受三有中不欲的痛苦。二是很多未能修行的人在身強力壯、青春美滿之時心情很快樂,而於年邁腐朽之時的老苦,雖然不欲感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不斷地的衰竭,就必須一步步邁向老年,如同艷麗的鮮花遭受冰霜的襲擊般必須承受衰邁的痛苦。三是對於身體感受的劇烈而難忍的病苦,法未修成之人,誰都不願意感受,雖然不欲感受病苦,但卻如在熱沙中彈跳的魚一般必定要承受業力所感的痛苦。四是未能修行之人,無論自己別離親密相處的他人還是他人離別自己,誰都不願意感受此等愛別離苦,雖然不欲,但也必須面臨悲歡離合這一難抹掉的事實,如同駱駝失子般必定會承受這無常定律所致的痛苦。五是未能修法之人誰都不願意遭受怨魔的加害,都希望自己一生平安,快樂無憂,但在業力現前之時也必須接受這一痛苦的事實,如同雛雞被鷂鷹捉走般必須承受痛苦。六是未能修持佛法之人,誰都不願意感受被死神強烈奪走生命之死苦,都想健康長壽或長生不老,但四大假合之軀,必定會有肢體分解的時候,如同風中的殘燭般必須承受生死交關時那種氣息瓦解的痛苦。思維此等無常的真理以後,我們應當以此來鞭策自己精勤修持佛法,積累善法功德,以資徹底解脫一切痛苦的困擾。   雖欲無法擺脫之六法:家人親友雖欲恆不離,相依相伴然卻定別離;美妙住宅雖欲恆不離,   長久居住然卻定離去;幸福受用雖欲恆不離,長久享受然卻定捨棄;暇滿人身雖欲恆不離,   長久留世然卻定死亡;賢善上師雖欲恆不離,聽受正法然卻定別離;善良道友雖欲恆不離,   和睦相處然卻定分離。今起該披精進之鎧甲,詣至無離大樂之寶洲。於諸深生厭離道友前,   無有正法乞人我勸勉。   當知雖欲持執而又無法擺脫的六種無常法:一應了知對家人、親友的和樂歡聚,我們雖欲天長地久、永不分離,為此亦曾海誓山盟地要患難與共、相依相伴,然而無常的猛力襲擊卻是誰也無法抗拒或擺脫的,無論您們情誼多麼深厚、相聚多麼的和睦歡樂、如何的難分難捨,都必定有別離的這一時刻現前,不是陰陽兩隔,就是天各一方,這樣的愛別離苦是所有凡夫都必須接受的事實。二是對美妙悅意的住宅,很多人心裡雖欲長久居住,永不離開,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無常一來臨,您就不得不接受這無情的事實,只能是滿懷悲愁地離開美好的樂園。三是對一切幸福的受用、美滿的生活,很多人心裡雖欲永遠擁有,且少許也不願離開,然而無常來臨之時卻一定要捨棄。佛經中也說:「一切有漏的財富是自己、盜賊、水、火等五家所共用之物。」四應了知暇滿難得的人身是憑藉千百萬劫中的福德因緣而獲得的,凡是得此美好人身者,都欲長久留存世間而不願別離,但是脆弱不堪的軀殼不可能持續很長的年月,生死存亡無不取決於自己造作的善惡業緣,一旦無常來臨,就必定會死亡,將如野狗般獨自漂泊於中陰那恐怖的狹道和曠野之中。五應了知凄苦可憐的眾生對自己的賢善上師具有強烈的依賴心,他們心裡雖欲永遠跟隨上師、恆時不離左右,一心承侍上師,依止上師聞思正法而修行,然則不期而至的無常是毫不留情的,總有一天師徒定會含淚別離,各奔東西,故只能珍惜、抓緊依師修行的美好歲月。六是對於善良的道友,有些人心裡雖欲永不分離,願在菩提道中恆時相伴、和睦相處、攜手並進,然而無常來臨之時卻一定要分離。當我們了知無常的真理後,就應立下堅定的誓言,從今日起披上精進的鎧甲修持能獲得解脫安樂的正法,勇往直前直至大樂的殊勝寶洲——清凈剎土。在這裡無垢光尊者很謙虛地說,於輪迴深生厭離心的諸道友面前,自己雖然是無有正法的乞人,但也真誠地以此教言勸勉。   不想自然而得之六法:拋棄無有必要輪迴法,涅槃安樂不求自然得;以無偏信精勤行善法,   幸福安寧不求自然得;所為皆依上師言教行,甚深教授不求自然得;以四無量修鍊自相續,   利眾事業不求自然得;斷除貪心儘力積資糧,受用財富不求自然得;修持無離無合佛密意,   迷現我執自然而然滅。依教修行自然得如是。   不用妄想而自然會獲得所欲之法有六種:一是只要我們能徹底拋棄無有任何必要的輪迴法(貪嗔痴等分別心所攝之法),則於寂滅的涅槃安樂不用強力執求,也能自然獲得。二是若我們能以無有遍計的大信心精勤行持一切善法,則於一切幸福安寧等快樂不用執求也會自然獲得。三是只要我們能謹依上師的言教而行持,則於甚深的教授竅訣不用執求也會自然獲得。四是若我們能經常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來修鍊自心相續,則於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不用刻意執求也會自然獲得圓滿。五是我們若能徹底斷除一切貪慾之心,盡心儘力地修積善法二種資糧,則於一切財富、受用等均不用執求也會自然獲得。六是若我們經常修持無離無合之佛陀密意——心性本體,則一切由迷亂習氣顯現的我執均能自然而然地滅盡。凡是能如理依教修行之人都自然會獲得如是殊勝功德。   善加思維應當之六法:於此輪迴迷現法厭惡,當如見到屍糞般反感;警惕一切不善諸惡業,   當如新媳入門般小心;於非法業生起後悔心,當如服毒之人憶痛苦;斷除煩惱具有懾服力,   當如獅子神威具對治;所生妄念能夠自解脫,當如鹽入水中自溶解;了知法與非法之差別,   當如天鵝之喙具智慧。具此六者相應諸正法。   善加思維後應當生起的感受有六種:一是若人思維萬法的本性,則於輪迴中由迷亂習氣成熟而顯現之法會深生厭惡之心,其限度當如見到屍糞泥般生起反感,這樣才能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二是若我們能了知苦性與其來源,則一定會警惕身口意三門的一切不善業,無論是自性罪還是佛制罪都會一併清凈地受持,不令毀損,其限度當如剛進門不久的新媳婦般小心謹慎。三是我們應於前所造作的惡業生起後悔心,發誓不再造惡業,其限度當如服過毒藥之人,每每憶及當時的痛苦,心裡便恐懼萬分,是故從今以後再也不會有這種愚昧的行為。四是我們若欲獲得永恆的快樂,則於對治無明煩惱要具有一定的懾服力,其限度當如雪山雄獅在一切野獸中具有大威神力般,不論生起什麼煩惱,皆能以強而有力的對治法一一摧毀。五是對自相續中所生起的一切分別妄念,我們若能依教了認其本性則能自然解脫,當如鹽傾入水中般自然溶解。六是我們應通過聞思的智慧來了知法與非法之間的差別而正確取捨,當如天鵝之喙能於水乳相融的汁液中無誤分取純奶般具足大智慧以明辨取捨善惡之法。凡能具足此等六法之人必定會相應一切正法,乃至獲得殊勝成就。   大瑜伽士所需之六法:見解如王故需持本地;行為如臣故需知行時;戒如門衛故需能應付;   智慧如仆故需具全能;妄念如雲故需自消失;德如倉庫故需恆充滿。若具此六任運成二利。   大瑜伽士所需要之法有六種:一是彼之見解應如國王執政一般需要持執本地,國王如果捨棄了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則有萬民起義之厄。同樣我們密乘行者所樹立的究竟見解一定是心性真實的面目,故需持本地。二是大瑜伽士的行為應如大臣一般,即大小諸事需要逐一行持,並且要相應機緣。首先要了知何時應行共同解脫法、何時應行不共同方便法等,並且時時處處以悲心護念眾生,不令生起邪見而契時契機地示現相應見解的行為。三是大瑜伽士的戒法應如同保護國王的門衛一般,需如理應付一切非法敵賊。正如蓮花生大士所云:「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四是當如同家中精明能幹的奴僕般,大瑜伽士需要具足世出世間全能的智慧。五是大瑜伽士相續中生起的妄念當如同空中的浮雲一般,需要令其在智慧陽光下照射而自然消失。六是大瑜伽士的功德應如倉庫般需要恆時充滿。大瑜伽士若具足此等六法之相則能任運成辦自他二利。   欲成國王善修之六法:欲成長官王勸自修法;欲成勇士王摧煩惱敵;欲成人王下達教法令;   欲成威力王伏我執魔;欲成富王積二資糧財;欲成醫王除自過痼疾。知此理者則成人天師。   凡是欲成為佛法國王的人都應當善修六種法要:一是若人慾成為眾生的長官,甚或長官之王——佛法的傳揚者,則應勸勉自己修持佛法,令自己具足一定的內證功德和殊勝法相等很重要。二是若人慾成世出世間的真正勇士,甚或勇士之王,則應徹底摧毀煩惱的怨敵,如是方能名副其實。三是若人慾成為人中之王,則應負起責任,為一切眾生下達教法的令箭,引導眾生走向解脫。四是若人慾成為具大威神力之王,則應降伏一切我執之魔。五是欲成富翁之王者,應精勤修積福慧二種資糧之勝財。六是若人慾成為眾生的大醫王,則應徹底斷除自己的一切過患和煩惱痼疾。若人能了知此等道理,就一定會成為人天之殊勝大導師。   謹慎提防怨敵之六法:於法起信心生出離時,親友情感之敵易出現;斷除一切輪迴瑣事時,   貪戀纏綿自敵易出現;行持正法布施食財時,他人傳誦慢敵易出現;實際修行甚深教言時,   三心二意疑敵易出現;顯現覺受增上暖相時,喜執有緣之敵易出現;開啟種種功德之門時,   貢高我慢之敵易出現。提防易現之敵極關鍵。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謹慎提防容易出現之六種怨敵:一是當我們於正法生起信心,對輪迴生起出離心時,往往容易出現來自於親友情感方面之怨敵魔障,以致阻礙自己生起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和厭離輪迴的出離心,是故我們一定要認知此諸違緣的本性,立斷對親友情感等的牽連,堅持自己的志願,履行自己的選擇。二是當我們欲斷除一切輪迴的瑣事時,則於父母、妻兒等親友的貪戀之情容易纏綿不斷地出現,有些人往往會因此墜進這種親情眷戀纏綿的幻網之中難以自拔。自方情感的怨敵就會這樣來阻礙自己的道心,是故我們應以智慧的寶劍來斬斷眷戀的情絲。三是我們在為行持正法而布施衣食等財物時,他人往往會四處傳誦自己的功德,我們有可能會因此而沾沾自喜,若不提持正念,我慢之怨敵就容易出現。四是當我們欲實際修行甚深教言之時,疑慮之怨敵魔也容易出現而百般阻礙,因此自己往往會變得三心二意而難以真實用功。諸如懷疑自己修法能否成就,或法有什麼問題等等,總是困於疑慮之網而難以擺脫。五是當我們因修行而顯現某種覺受或增上暖相時,往往不能以空性正見或如夢如幻的境界來攝持,總是喜歡執著某種境界的緣相,甚至自以為修行很好而歡喜,如是執著有緣境相的怨敵就容易出現。六是當我們能開啟信心、出離心、大悲心等種種功德之門時,貢高我慢之怨敵也容易出現,因而會認為誰也比不上自己。作為修行人,在漫長的修行旅途中,恆時提防容易出現的分別執著等怨敵是極為關要的。   諸修行者修持慈心時,披上安忍鎧甲六教言:終生修法圓滿是勇士;三門趨入善法是信士;   無有諂誑虛偽是善士;了知斷絕邪道是智士;以法度過人生是明士;大慈大悲利他是菩薩。   當學一切聖者之威儀。   無垢光尊者諄諄告誡諸修行人,在修持慈悲心等法要時,一定要披上安忍的鎧甲,如是有六種教言:一是我們若能在寂靜的地方終生修法乃至究竟圓滿,則可稱為真正的大勇士。如果修行人有始無終或半途而廢,此人即為大懦夫。三是我們的身口意三門若能真實趨入善法,自心與佛法相應,則可稱為佛教真正的大信士,佛子稱號當之無愧。三是為人坦誠、無有諂誑虛偽等狡詐行為而仁慈厚道之人才是世間的大善士。四是若人秉性正直、明辨是非真偽、了知並斷除邪道之行,則可稱為真正的大智士。五是完全以佛法來度過自己的人生旅程者乃為真正的明智之士。如果不以正知正念來防護自之根門,以善惡摻半之行度過人生,甚或完全以非法行為來度過人生者,確實是枉來人間走一遭,難得的珍寶人生在他們身上便成了禍害的根源,如是甚為可惜。六是能以大慈大悲之心廣利他眾者,才能稱為真正的大菩薩。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修學一切聖者之殊勝行為、秉持如法之威儀。   脫離痛苦網罟之六法:已獲難得人身且遇法;幸逢具相上師生敬信;斷除輪迴瑣事無憒鬧;   受持甚深教授無道障;行持善法度日無懈怠;大樂任運自成離執著。具此六者不會生苦惱。   能令我們脫離輪迴痛苦網罟之六法:一是我們既已獲得了暇滿難得的人身,且幸遇了殊勝佛法,此即解脫輪迴網罟的一大有利條件,故應依教實修。二是我們憑藉往昔的善緣力而幸逢具有法相的上師,並對上師生起了極大恭敬與堅定的信心,這也是解脫輪迴網罟的一大因緣,故應珍惜。三是我們勵力斷除了輪迴的一切瑣事,無有世間的憒鬧散亂身心,可一心安住寂靜處,當知這也是解脫輪迴網罟的一大因緣。四是我們受持著大小乘的甚深教授,步入了修行的光明坦途,且無有任何道障違緣,當知這也是解脫輪迴網罟的一大因緣。五是我們唯以行持一切善法、修積功德而度日,如是精進用功,無有懈怠即為解脫輪迴網罟的一大因緣。六是若我們的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大樂智慧則能任運自成,且遠離一切二取執著,當知這也是解脫輪迴網罟的一大因緣。凡是具足此六條件的修行人必定不會產生苦惱的心境。   開示表明教授之六法:誰厭靜處獨自呆不住,知其未曾實修住心法;誰與多人不能共相處,   知其無巧方便性情劣;誰依上師然未斷非法,知其未得師德與加持;誰不調柔驕傲我慢高,   知其未悟實相無體驗;誰若輕視教言極懶惰,知其未入解脫轉輪迴;誰重自利無有大悲心,   知其無大乘道與發心。依此外相推知內在德。故望勿入非法之歧途。   開示依外表能明識教授之六種法要:一是誰人若於寂靜處生起厭煩心,並且獨自一人根本呆不住,總是想方設法地東逛西遊到處竄門,以此外相便能推知彼未曾實修安住心性之法門,故心如逸馬喜歡遊盪。二是誰人若與多人不能和睦地共同相處,整日與人爭執不休,以此外相,則能了知其無有隨順他人的善巧方便與智慧,而且性情也很卑劣。三是誰人雖已依止上師,然若未斷除身口意三門的非法行為,以此外相就可推知其尚未獲得上師之功德印持和意傳加持。四是誰人若不調柔自心相續,反而顯得更加驕傲,生大我慢,以此外相便可推知其尚未證悟諸法實相之本體,甚或無有任何修行體驗或覺受。五是誰人若輕視上師所明示的修行教言,且自己也非常懶惰,以此外相便可推知其未具足真實的出離心,也未趨入真實能解脫之正道,將來必定會老路重走——繼續在生死苦海中輪轉。六是誰人若過於重視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念眾生諸苦,無有絲毫大悲心,以此外相便可推知其未入大乘佛子之正道,也不具大乘菩薩之發心。依靠此等外相便可推知我們內在有無功德,是故衷心地期望諸修行人切勿誤入上述之非法歧途。   宣說成為枉然之六法:不畏惡趣積累罪惡業,難得暇滿人身成枉然;入佛門後貪嗔執偏袒,   真實義之信心成枉然;若以聞思詞句生我慢,證悟實相智慧成枉然;放棄甚深密宗實修法,   無要精進苦行成枉然;捨棄無二雙運勝智慧,修習執邊現空成枉然;放棄住山靜處修正法,   游於城鄉悉地成枉然。是故不成枉然極關鍵。   宣說成為枉然(浪費、虛喪、毀壞、失去)之六法:一是有些世間人被邪知邪見熏習而變得麻木不仁,他們根本不畏懼惡趣的痛苦,內在無毫許善心,外在更不會造少許善業,總是胡作非為,積累很多罪惡之業,這種可憐又可惡的眾生雖然得到了比如意寶還珍貴的暇滿人身,但也成枉然,他們不僅無義空耗,且利用此身造就了迅速下墮三塗的惡業,如是豈不哀哉?二是已經趨入佛門的修行人理應依教調伏自之根門,熄滅一切煩惱噁心。若不依教如理行持,反而滋生貪嗔痴等煩惱,並且妄執偏袒等邪見也日趨嚴重,甚至充滿自心相續,那麼此人對上師以及佛法真實義之信心皆成枉然,他們已毫無意義地浪費了此珍貴的信心。三是若不懂聽經聞法是調伏無明分別心的方便,僅以聞思一些經論的詞句作資本而增長我慢之心,認為自己廣學多聞很了不起,鸚鵡學舌般演講時也是口沫橫飛,乍一看似乎講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但因滋生我慢等邪見的緣故,那麼此人即便是擁有證悟諸法本來實相的智慧亦成枉然。四是如果放棄了甚深密宗的實修法,僅依無任何上師明示的修法,盲目地精進行持一些勞苦無望的「要訣」,這樣縱然經歷再大的苦行仍無意義,枉然苦行而已。五是我們應當以殊勝的信心和精進心相合上師的竅訣教言而行持,如是一定會證悟明空無二的智慧。如果捨棄無二雙運的殊勝智慧,反倒耽著邊執的現分或空分等修習,那麼這種修持也成枉然,只能是無義地浪費珍寶人身。六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依止寂靜處,如果放棄住於深山、岩洞等寂靜處修習正法之機會,反而遊逛於城市、鄉村等憒鬧處,則求得悉地亦成枉然,而且此行還會成為毀壞悉地之因。是故作為修行人,令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成枉然是極其關鍵的。   追循前輩足跡之六法:若想根除罪障與習氣,且觀無基離根之心性;若想尋覓所欲如意寶,   持之以恆勤修甚深道;若想證悟實相義法性,且觀尋而不得自性住;若想實修教言入自心,   則調自續爾後實修持;若想誠心如理修正法,則棄今生斬斷耽著藤;若想速得前輩之偉跡,   觀彼行為真心修正法。此等乃是竅訣精華要。   追循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足跡之六法:一是我們若想根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障與習氣,則應直觀無基離根之心性本體,且觀真如本性也是懺悔法門中最為殊勝的懺罪要訣。二是我們若想尋覓並獲得宛若如意寶一樣的證悟智慧,則應持之以恆地沿循甚深密法之要道而精勤修習。三是我們若想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義——法性本體,則應依教直觀以分別執著尋而不得之諸法本性,並於此法性中本然安住,(心性本體無論怎樣尋覓,能尋與所尋均了不可得,此不可得實際即是最殊勝之獲得。)如是自然安住則能證悟諸法實相之本義。四是我們若想實修佛法,且令上師的教言融入自心,也就是令自心與法相應,則應調整自心相續,待心稍得調柔時仍應相續不斷地依教實修,這樣逐漸就能令心與法完全相應。五是我們若想誠心誠意地如理修持正法,則應勵力捨棄今生,因為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本非修行人應行之事,且是障道的違緣。如是捨棄今生以後,進而再力揮智慧的寶劍斬斷耽著人事萬物的藤蔓。六是我們若想迅速獲得如前輩高僧大德之偉跡般的修證功德,則應觀修彼諸殊勝行為,即前輩們是如何夜以繼日地修行,我們也應如是真心地修持正法。當知此等乃為修行竅訣精華之要訣。   不符共同規律之六法:自之種種惡行已具全,望悅他眾非行者作法;自之諂誑虛偽已具全,   望悅三寶非行者作法;不於靜處精進而修持,埋怨正法非行者作法;口頭慈悲實際為私慾,   望成利他非行者作法;心中執我口頭說空性,望得解脫非行者作法;心有我見口頭言離邊,   望證實相非行者作法。是故勿毀佛教總法軌。   我們應當了知不符合佛教共同規律之六法:一是若人不行持善法,且已具全身口意之種種惡行,然而卻企望取悅他眾以得名聞利養,則絕非為修行者之作法,因為只有棄惡從善才能真實地饒益眾生。二是自己不如法行持,且採用諂誑、虛偽等方式邪命養活,為謀取利養,以狡詐心不擇手段地欺騙眾生,具足上述劣行之人若企望取悅上師三寶,則絕非修行者的作法,其所欲也是根本不可能成辦的。三是修行人本應依止寂靜處修行,如是才能獲得真實法利,若不於寂靜處精進用功修持正法,反而隨心所欲地到處遊逛,令身心放逸散亂,這樣當然不可能獲得修行的驗相。如此不察己過,反倒埋怨正法種種不是之行為,絕非修行人的作法。四是心裡無有慈悲善心,僅在口頭上高唱慈悲之歌者,實際上都是以滿足自己的私慾為目的。以此行為若企望成辦利益他眾的廣大事業,則絕非修行者之作法。五是若人心中我執非常堅固,而於口頭上卻說"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不要執著」之類的大話,這種人一旦遇到逆緣或稍有不順之時就會憤慨萬千、大發雷霆。以口頭上的空性而企望獲得解脫也絕非修行者的作法。六是心中充滿了我見,卻於口頭上妄言一切都是遠離邊執戲論的,以此企望證悟諸法究竟實相,也絕非修行者的作法。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千萬不要以虛偽狡詐的惡行來毀壞佛教總體的法規。   極其善妙吉祥之六法:佛法住世獲得人身時,應該迅速脫離輪迴壕;聞思精華實修之此時,   正法應該融入自相續;出現種種痛苦違緣時,應該毅然精進修正法;六聚門中顯現六境時,   二取顯現應該自解脫;修習見修行義之此時,應該無偏修鍊覺性力;成辦永久大計之此時,   應該勤修慈悲之教言。若未以修佛法獲把握,死時死主亦會恥笑汝。   極其善妙又非常吉祥之六法:一是我們今生幸遇佛法住世,並且也獲得了如珍寶一樣的暇滿人身,此時就應該依此人身精勤用功修行,以資迅速脫離遍布烈焰之輪迴壕。二是我們今已依止了具有法相的上師,並聞思了大乘佛法的精華義,這足以供我們實修之用,此時就應該將契應自己根器之正法融入自心相續,成為心裡的無盡受用。三是在日常生活中,若自己的心理或生理上出現某種痛苦與違緣,此時就應該善觀其性,克服困難而毅然精進修行正法。作為修行人,以為眾生拔苦予樂的大悲心和引領眾生走向解脫的豪情壯志而言,即應勇敢地面對一切痛苦,並善於將之轉為道用,切莫心生怯弱而在痛苦等逆境面前低頭,是故我們應肩負起弘法利生這一神聖的使命而勇往直前。朋友,如果您能勇敢地迎難而上,那麼就連魔王波旬也會對您畏懼三分,往後絕不敢肆意違害於您。四是若六聚識的根門顯現色聲香味等六境時,就應觀其本性,坦然安住,之後自然會解脫於二取之迷亂顯現。五是當我們分別修習見、修、行次位之法義時,就應毫無偏袒地數數修鍊本來覺性之妙力。六是當我們在成辦自他二利這一永久的大計劃(獲證究竟涅槃)時,應該恆時勤修增上穩固慈悲心之教言。倘若我們獲得暇滿人生,卻又未以實修佛法而獲得修證境界和生死把握,則於臨命終時,前來相迎的死主閻羅軍也會恥笑我們。如同經常往詣寶洲取寶之商主,已到寶洲,卻一無所獲、空手而返,這樣不僅人們會譏笑他,而且也會為他感到惋惜。   矛盾可笑不成之六法:自己尚未獲得自在前,令他自在矛盾又可笑;尚未成辦自利能力時,   想成他利矛盾又可笑;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作上師矛盾又可笑;自如乾燥皮革不調柔,   想調他心矛盾又可笑;自忙今生無有證悟見,教他修法矛盾又可笑;自尚未斷庸俗之行為,   令他如法矛盾又可笑。不染如是過患極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既矛盾又可笑而且也不能成辦之六種法:一是有些人自心相續充滿苦惱,身口意尚未獲得調順與自在,在此之前卻妄言要令他眾獲得自在,並解脫他等眾生的一切苦惱,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實際上也是不可能成辦的。二是有些人尚未具足成辦令自己獲得生死解脫等利益的能力,諸如信解因果、觀修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等出離心的境界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等力都很微弱或根本無有,卻妄想成辦令他眾獲得生死解脫等利益,則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三是有些人自己尚不具足善賢弟子應具的法相,卻痴心妄想去作他人的金剛上師,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四是有些人自己的性格非常頑固,宛如乾燥又堅硬的皮革般毫不調柔,卻還要妄想去調柔他人的心相續,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因為佛陀說過:「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滅,難令他寂;自未調順,豈能調他。」五是有些人自己整日忙從於牟求今生的衣食、利養等瑣事,心相續中也根本無有證悟法義的見解,卻還在口頭上教令他人要捨棄世間八法,一定要精勤用功修行等,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六是有些人自己尚未斷除世間那庸俗不良的行為,卻教令他人為人正直、正確取捨善惡,一定要如法行持等,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首先要內觀心相續,令自己不染濁如是過患是極其重要的。   慎重勉勵修法之六法:若想捨棄無義世間事,生信心時立即放下之,縱作無有完時如水紋;   若想前往寂靜處修持,生此念時即去勿耽擱,爾時未去拖延違緣多;依上師時當依教奉行,   自我表功無被攝受時;觀心性時當無改自住,未住改造無見本面時;尋功德時當持之以恆,   性急輪番德無圓滿時;至盡地時當獲實相果,他處尋覓無有獲得時。   慎重勉勵自己修行之六法:一是若自己真想捨棄無有意義的世間瑣事,一旦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就應立即放下萬緣。比如,當您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進而想出家修行時,就應毫不猶豫地去成辦,若不立即放下世間諸事,就算是以最大的精勤去勞作,也永遠無有完結的時候,如同水中的波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總是此起彼伏、沒完沒了的。二是您若想前往寂靜處修持佛法,生起此念之時就應立即行動,切莫耽擱、推遲。倘若因某種顧慮而拖延時間,則會出現摧毀自己意願的諸多違緣。三是我們在依止上師時應恭敬地依教奉行,毫不違逆上師之意趣。如果心術不正,以上師來裝點自己的門面,對外宣揚「我是某上師的弟子,現正為上師作什麼大事」等來自我表功,則將失去被上師攝受的機會。四是我們在依教直觀心性時,切莫以分別心去妄加改造,應當在無改本性中自然安住。若未如實安住,反以分別執著加以改造,那麼就無有現見心性本面的時候。五是我們在尋求任何一種功德時,都應持之以恆,夜以繼日地不斷尋求,至到圓滿為止。如果不能恆時堅持,或性情非常急躁,總是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如一些初入門的行者,往往欲在一剎那間圓滿一切功德,或喜憂輪番而修,開心時即求功德,不開心時就不修積功德,這樣修積功德則永遠也無有圓滿的時候。六是當我們通過修行而詣至滅盡地時,就應當獲證諸法的實相果位,如果未能安住本地,而於他處尋覓佛果,則永遠無有獲得的時候。   修持實相對治之六法:不居高位住於低微處;不作大官居於賢低位;不求名利摧毀我執山;   不貪私慾勝利當知足;觀心善惡不看人喜怒;六識不散外境觀心性。具此六者修法切要點。   我們在修持諸法實相時需要依靠的對治法有六種:一不應居崇高的地位,應經常安住於低微之處,為人謙卑和善,默默無聞地謹慎修行。二不能貪著權勢而去作眾人之官員,應經常依止於賢善上師座下,將自己放在最低位置,恭敬地侍奉上師。三不應希求名聞利養,而應經常依修上師的教言竅訣來摧毀我執這一惡見高峰。四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既不能貪著私慾,也不能執著勝利與失敗,而應精勤依修知足少欲的竅訣。五應經常觀察我們自心的善惡分別之念,善則隨喜,繼續努力,惡則呵斥,力行斷除,切莫看他人的喜怒哀樂而隨境所轉。六應正攝根門,令六識聚不散於外境而直觀心性。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都應具足此六修法中最為切實的要點。   開示了義竅訣之六法:若具誠摯敬信心祈禱,定會證悟心性得加持;若知自然無作中放鬆,   定會出現自明無二智;若觀二取體相分別念,定會無改無染自解脫;若知迷現妄念住本地,   定現自明無念之智慧;若以方便認識覺性基,定現不動離戲任運性;若無懈怠持久恆精進,   定現地道功德之暖相。   開示了義竅訣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若具有誠摯無偽的恭敬與信心而祈禱上師三寶,則一定會獲得殊勝加持,並且可以因此而證悟心的本性。二是我們若能了知諸法是自然而無有勤作的本體,並於此中坦然放鬆,則一定會因此而出現自明自證的無二智慧。三是我們若能依教觀修能所二取之體相,則一切分別念定會在無有改造和無有染著的本性中自然解脫,此即如蛇結自然解開一樣理所當然。四是若能知道一切迷亂顯現的妄念是本來安住於本地的,則一定會顯現自明無念的智慧。五是我們若能以上師所明示的方便法要來認識覺性之本基,則一定會顯現不動、離戲、任運、自成的法性本體。六是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若無懈怠懶惰之心,且能恆時持久地精進用功,則一定會顯現五道十地之功德和暖相。   開示實是教言之六法:狡猾欺他實是欺自己;勝利獻他實是獻自己;殘暴害他實是害自己;   如何利他實是利自己;嫉妒謗他實是謗自己;利他積資實是自積資。懂此者少實踐者更罕,   是故自心當修此實義。   開示實際應是教言之六法:一是若修行人以狡猾噁心欺騙他人,則實際上是欺騙他自己,因為業果不虛,惡終有惡報。二是我們若將一切勝利和安樂奉獻給他人,則實際上是在利益自己,善有善報故。三是若人以殘暴卑劣的手段來損害他人,則實際是在殘害自己,世間人也說「害人唯害己」。四是我們如何以善心去利益他眾,其結果實際上即是在以如是同樣的方式利益自己,世間人也說「利他成自利」。五是如果修行人以噁心嫉妒並誹謗他人,則實際上是在誹謗他自己,世間人也有「凡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之說。六是我們若無疲厭、精勤地利益他眾,想方設法使他們多多積累資糧,則由清凈意樂的緣故,修行實際上是在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在當今世道中能懂得此等甚深義理者很少,而能依此理實踐者卻更為罕見。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令自己的心修習此等真實義。   宣說無有用途之六法:無敬信者悲憫不能攝;無智慧者聞思亦無用;無誓言者不能得悉地;   不聽從者教誨亦無用;秉性劣者正法亦無用;不報恩者饒益亦無用。   宣說無有任何用途之六法:一應了知對於無有恭敬與信心而剛強難化之人,僅以悲憫心是不能攝持的。因為善根相對尚未成熟或對上師三寶根本沒有信仰者,他們乃至業力未消盡之前,就算是佛陀親臨也不能度化。二應了知對於無有智慧之人來說,若僅以聞思經論的方式來教化則無用。本來聞思佛法可以啟開我們的智慧,同時也能調伏他們內在的分別妄心,如是等等,有很大的利益,但對於無智而愚昧之人來說,聞思經論卻成了他們的負擔和壓力。三應了知若修行人未守持密乘的根本誓言,如懷恨上師、捨棄密咒手印、謾罵道友甚或反目為仇、互相算計、作害等破毀誓言之人,則絕對不能獲得成就的悉地。四是固執己見、我行我素極強之人,若不聽從上師的教言,總是違逆佛規而行,那麼對這種頑固不化之徒無論賜予多麼殊勝而高深的教誨亦無用,好像在石頭上倒水一般毫無變異。五應了知秉性惡劣而無慚無愧之人,無論造作何等傷天害理的惡業也毫不在乎,根本意識不到自己違越了正法之規。所以,再殊勝的正法對這種卑劣之徒來說也無用。六應了知對那些不知恩、不報恩、甚至恩將仇報之人,施予再大的饒益亦是無有任何用處的。一般人格賢善者,有時雖暫不能回報有恩於己之人,但在他心裡會牢記受人恩惠之事,如是知恩、念恩,待有朝一日機會成熟時定會加倍報答。   開示法有阻礙之六法:若未見內煩惱之怨敵,外之上師教授有阻礙;若未拋棄今生之瑣事,   實修成就之時有阻礙;若未斷老後苦之顧慮,誠心精勤修法有阻礙;若自內心未生起定解,   敬信正法上師有阻礙;若未斷除輪迴罪惡行,聖者大悲引導有阻礙;若未捨棄頑固之實執,   無有偏袒教授有阻礙。   開示對修持佛法有阻礙之六法:一是修行人若未見知自己內心煩惱這一大怨敵,縱任妄心而不善加調伏,則於外在求受上師之教授會有一定的阻礙。二是修行人若未拋棄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而耽著不舍,則於實修法要而欲獲得成就之時機會有一定的阻礙,甚至會有導致前功盡棄的過患。三是修行人若未斷除對自己年老體弱等種種痛苦之顧慮,則於誠心精勤修法會有一定的阻礙。因為過多的憂慮會分散我們專一修行的精力。四是若修行人自己的內心於正法未能真實生起殊勝的定解,則欲從內心真實地敬信正法與上師也會有一定的阻礙。因為凡夫表面上的信心不能持續長久而且極易退失。五是修行人若未斷除輪迴中的種種罪惡行為,則於接受聖者菩薩們的大悲引導也會有一定的阻礙。六是修行人若未捨棄對世間法、我與我所等頑固的實執心,則欲直接受利於無有偏袒的密法教授會有一定的阻礙。故應了知我們的分別實執心是一切過患痛苦的根源,若無實執心,則於整個大千世界皆盡毀壞,自己仍會泰然自若地面對,絕不會受任何痛苦的困擾。   失望且誠可笑之六法:居不居住尚且不一定,籌劃住處失望誠可笑;享不享用尚且不一定,   積蓄財物失望誠可笑;穿不穿著尚且不一定,勤制衣服失望誠可笑;食不食用尚且不一定,   忙碌尋食失望誠可笑;相不相處尚且不一定,交友成婚失望誠可笑;孝不孝敬尚且不一定,   珍愛子孫失望誠可笑。目睹世人迷亂行為時,失望可笑之處極其多。   我們應當了知既會感到失望,而且也會感到可笑之六法:一應了知對修行人來說,我們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園,隨處參學修行故隨處是家,又因諸法無常的本性,我們誰也不能確定自己可以永遠在某一處長久居住。若人不觀無常的本性,甚或不了知此無常之理而精心籌劃、建造、裝飾自己的住處,則真是令人感到失望又可笑的事情。二應了知對於世間上的一切物資受用,自己能不能享受得到尚且是很難肯定的,若修行人不觀無常,反而日日夜夜精勤於積蓄財物資具,則真是令人感到很失望又可笑的事情。三應了知無常總是不期而致,自己所擁有的衣服能不能穿得成尚且不一定,若修行人還不知滿足地縫製衣服,則真是令人感到很失望又可笑的事情。四應了知對自己所擁有的食物,我們能不能食用尚且是很難決定的,若還要忙忙碌碌地為尋求食物而虛喪光陰,則真是令人感到失望又感到可笑的事情。五應了知我們能不能與親友長久相處尚且是很難肯定的,若還要交結親友、成辦婚姻等事,則真是令人感到失望又可笑的事情。六應了知子女對自己能不能施行孝養尚且不定,若還要過分地因珍愛子孫而生貪嗔等煩惱,則真是令人感到很失望又可笑的事情。在目睹世間諸人的這些迷亂行徑時會發現,真實令人感到很失望又可笑之處,除此六法外尚有很多五花八門的事例。   開示必需教言之六法:世間瑣事必需儘力拋;無明黑暗必需儘力清;二取建築必需儘力拆;   證相功德必需儘力增;雙運智慧必需儘力現;三身寶珠必需儘力獲。   開示修行人必需力行之教言有六種:一應了知世間瑣事是引生貪嗔等煩惱之因,故修行人應盡一切力量拋棄世間的一切瑣事。二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黑暗一直籠罩在我們智慧的虛空中,是故我們必需儘力將它無餘清除。三應了知能所二取之機是一切痛苦、過患的根源,所以我們必須儘力拆毀能所二取的一切建築物。四是為能獲得殊勝成就,我們就必須竭盡全力增上修行證相的一切功德。五是為能解脫一切邊執戲論,我們必須儘力現前明空雙運的大智慧。六是為能使斷證功德究竟圓滿,我們必須儘力用功修行,以資獲得法報化三身無別的如意寶珠。   開示遺憾教言之六法:雖然棄俗出家已多年,仍不知戒開遮真遺憾;雖然進入佛門已多年,   仍需始學善業真遺憾;雖然趨入大乘已多年,仍不接近發心真遺憾;雖然聞思佛法已多年,   仍未趨向實修真遺憾;雖然修持佛法已多年,仍未生起證相真遺憾;雖稱證悟見解已多年,   仍未滅盡實執真遺憾。此等先造建築已竣工,爾後再奠地基真稀有!觀察可笑思維心失望,   故依聖者聞思修佛法。   開示令人深感遺憾之六種教言:一是有些人雖然棄俗出家已經過了很多年,但卻仍不知道佛陀所制戒律的開遮持犯,這真是很遺憾的事情。二是有些人雖然在形式上皈依而進入佛門已經有很多年月了,但聞思修行卻一點也未深入,仍需如剛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一樣學習一些基本的善業之法,這真是很遺憾的事情。三是有些人雖然從形象上趨入大乘佛法已是很多年了,但其內心、外行仍不接近大乘應發之無上菩提心,反而以私慾心造作損人利己之事,這真是很遺憾的事情。四是有些人雖然在表面上聞思佛法已經很多年了,但卻仍未趨向實修真是很遺憾的事情。五是有些人雖然一心專註地修持佛法已經歷許多年月,但在心相續中卻仍未生起少許修行中不同層面的證相,這真是很遺憾的事情。六是有些人雖在口頭上稱自己已證悟見解很多年了,但內心仍未滅盡對內外諸法的實執心,這真是很遺憾的事情。上述諸人的作為就像先將一切建築完全竣工,之後再行奠定地基一般真是很稀有(太過顛倒之行)!如是觀察彼等行為矛盾又可笑的事例,進而思維彼等里外違逆的錯舉,心裡真是感到很失望。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謹慎地依止聖者菩薩們精勤地聞思修行。   開示法性自具六要點:未觀未察本面自然見;未思未除輪迴本清凈;未斷未解執著自解脫;   未尋未修五身任運成;未舍未取功過自離邊;未作未勤事業自然成。誰知此理通達精華要。   開示自然本具法性之六種要點:一是從究竟實相而言,我們既未作觀尋,也未以分別心伺察,僅以無念坦然安住,就自然能現見心性本面。二是究竟法性中,補特伽羅未加分別尋思,亦未執著要斷除輪迴諸法的垢染,其實也沒有可斷除的垢染,因其本性本來就是清凈無染的。三是觀待眾生分別心而言,雖有能斷所斷等迷亂顯現的差別所相,但從究竟實相而言,既未施予能斷的智慧,也無所解開的束縛,一切內外執著的本體本來就是自然解脫的。四是勿須刻意尋覓,亦不用刻苦修行,五身無別的本體都是任運自成的。在《大圓滿願詞》中從安住本體真實義的角度亦作了如是宣說,「尋找和修持都是徒勞無義的」。五是若從顯現方面而言,雖要明辨善惡因果而正確取捨,但從究竟實相而言,本無功德與過失的差別與自相,法性中既未捨棄過失,也未取受功德,一味等性的本體是自然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六是當我們詣至究竟本地之時,未以造作,也未勤行,一切因地與果地的事業都能自然成辦。誰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誰就通達了無上精華之密要。   上師精通教言之六法:精通令無信者生信心;精通令學取捨之道理;精通修法切合諸要訣;   精通遣除違緣障礙法;精通宣說雙運耳傳法;精通惡緣轉為道用法。   作為上師應當精通之教言有六法:一是上師應當精通令無信心者生起信心的種種方便法。二是上師應當精通令依止自己修學的弟子明辨善惡取捨的一切道理。三是上師應當精通一切實修法,並且要切合不同的殊勝要訣,對斷除煩惱方面亦要有藥到病除的功效,也就是說上師需要有事理圓融的殊勝方便。四是上師應當精通能遣除修行中的一切違緣障礙之方便法。五是上師應當精通智悲雙運的耳傳法要,並為具法相的弟子宣說。六是上師應當精通在修行中能將一切惡緣轉為道用之方便法。   理當依止上師之六法:平常疾病尚需依醫生,除輪迴疾理當依上師;恐懼險地尚需依送者,   救脫中陰理當依上師;商議大事尚需依長輩,永久計劃理當依上師;爭論訴訟尚需依長官,   為滅惡緣理當依上師;船客赴岸尚需依船夫,渡過苦海理當依上師;商人赴海尚需依商主,   成就菩提理當依上師。   弟子理當依止上師,如是之教言有六種:一應了知人們在感受平常易患的風寒感冒等疾病時,尚需依靠醫生對症下藥才能消除疾病,那麼我們為解除輪迴痼疾,理當依靠慈悲而有方便法的上師,如是才會得到令輪迴痼疾痊癒的辦法。二應了知世間人在前往藏有虎、狼、毒蛇等恐怖的險地時,尚需依靠勇士護送,那麼我們為能救脫獨往中陰界時那充滿打打殺殺等險惡的境地,理當依靠具大威神力的上師,這樣才能脫離中陰險境與恐怖。三應了知一般人在商議世間的普通大事時尚需依靠有豐富人生閱歷的長輩指點迷津,之後才能作決定,那麼我們為了成辦生死大事——獲得無上涅槃這一永久的大計劃,理當依靠上師的智慧及其教言,這樣才能順利地成辦自己的一切意願。四應了知普通世間人的一般爭論、訴訟等事情,尚需依靠長官來公正判決,那麼我們為能滅除無始以來與輪迴糾纏不清的惡緣,理當依靠具有殊勝正見、秉公無私的上師,只有這樣才能滅除一切惡緣。五應了知乘船過渡的旅客為能順利抵達岸邊,尚需依靠精通航行的船夫,那麼我們為能渡過生死大苦海,理當依靠具足智悲等善巧方便的上師,這樣才能從生死的此岸,順利到達解脫的彼岸。六應了知一般商人慾赴海中取寶,尚需依靠具有智慧和方便的商主,那麼我們為能成就菩提如意寶,理當依靠具有智慧和方便的上師修行,只有這樣才能圓滿斷證功德。   宣說請看教言之六法:請看現今疾病之苦痛,思維能忍三惡趣苦否?請看囚犯勤逃出囹圄,   思維輪迴各獄摧自否?請看今生奔波求衣食,思維今失永恆稼穡否?請看短暫相處惡友過,   思維能忍難處眾生否?請看普通險地多謹慎,思維墜入惡趣深淵否?請看現世夫妻亡悲痛,   思維離開永久之佛法。如是思維趨向三有岸。   宣說修行人應當觀看之教言有六法:一是請觀看一下現今正在感受疾病痛苦的眾生,若對此病苦我們也難以忍受,則應思維地獄、餓鬼、傍生三惡趣的劇烈痛苦,自己能否堪忍?二是請觀看一下被囚禁在監獄中的罪犯,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逃出囹圄,欲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如是我們也應思維自己被囚禁在輪迴的監獄中,為何不設法出離?難道自己甘願承受輪迴各獄痛苦的摧殘嗎?三是請觀看一下人們僅為追求今生的衣食受用亦整日勞累奔波,我們也應思維而今自己若不修積善法功德,常時懈怠懶惰,甚或非理妄行,難道要故意失壞能令自己獲得永恆解脫的莊稼嗎?想一想世間人為暫時衣食也要勞苦無望地奔波,那麼我們為獲得永恆的無盡受用——解脫的安樂就更應該精進用功。四是請觀看一下,僅與卑劣惡友短暫的相處,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可估量的過患,那麼我們就應思維自己與世間很多惡劣眾生相處的狀況,其過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難道我們能堪忍與更多的世間眾生相處嗎?因而我們應當速疾解脫輪迴的一切過患。五是請觀看一下當我們行於普通險地時,也是倍加謹慎、小心翼翼地行走,唯恐跌落到溝崖之中,我們也應思維墜入惡趣深淵的痛苦,如是更應該小心謹慎的行持。若還不如法行持,難道甘願讓自己墜入惡趣深淵受苦嗎?六是請觀看一下現時世間的夫妻,不管他們離別還是死亡,都是悲痛萬分,我們也應思維倘若離開自己永久需要依靠的佛法,難道不為此而感到痛苦嗎?況且善惡之緣組合的夫妻在共住之時,一般不會有快樂,而佛法帶給我們今未來世的都是清涼的安樂。如是思維以後就能激發我們對三有輪迴的出離心與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以及修持佛法的精進心,我們只有這樣行持才能迅速趨向三有之安樂彼岸。   宣說實修竅訣之六法:猶如空中升起璀燦日,實修明空自然之智慧;猶如須彌山巔見群山,   現見心性詣至密意頂;猶如至金洲時不得糞,散亂外境直指為法性;猶如微風散於晴空中,   妄念體相自然而消失;猶如所射兵器成花雨,一切顯現道用為法身;猶如獅子三力自圓滿,   等性勝伏一切希憂相。誰知此理通達最深要。   宣說實修佛法之六種竅訣:一是猶如在虛空中升起光芒萬丈的璀燦日一般,實修明空無二的智慧也能自然顯現在自心相續的虛空中。二是猶如詣至須彌山的頂峰時,一切環繞之群山盡收眼底一般,現見心性本體時,即詣至了如來密意之頂峰,故一切諸法皆能通徹無礙地了達。三是猶如到達了黃金的寶洲不可能得到糞土一般,將一切散亂的外境直指為法性游舞時,也不得毫許穢濁之自性法。四是猶如微風消散於晴朗的虛空中不復存在一般,於本來法界的虛空中現前赤裸的本性時,一切分別妄念之體相也會自然消失。五是猶如具神變者能將所射出的兵器都變成花雨一般,通過具德上師以竅訣方式直指本性的教言,我們也能將一切貪嗔痴等顯現都如實轉為道用,如是一切都能顯現為法身智慧。六是猶如雪山獅子的三種妙力自然圓滿一般,等性智慧也自然能勝伏一切希求與憂慮之相。誰能了知此理,誰就能通達最為甚深的無上密要。   轉為道用歸納之六法:器情迷現直指為凈相;輪迴直指痛苦生悲心;眾生直指父母生慈心;   因果直指緣起守三戒;四灌直指三門修生圓;現相直指心性悟法性。若具此六則無歧途障。   此將轉為道用之法歸納為六種:一是將器世間和有情世間的一切迷亂顯現直指為清凈的體相。二是將三界六道輪迴直指為痛苦的本性,從而對迷亂中顛倒執取故沉溺輪迴苦海的眾生生起大悲心,發誓為拔除他們的痛苦而修持佛法。三是將一切眾生直指為我們累世的父母,他們因無明愚痴而不知正確取捨善惡諸法,雖欲離苦得樂卻造諸惡業,以致為種種痛苦所逼,欲樂不得。是故我們應對無量父母有情生起大慈心,儘力給予他們所欲求的安樂。四是將世俗中的因果直指為緣起性,造善業必定會得安樂,造惡業必定會受痛苦,這是因果的自然定律,為此我們應當守持別解脫、菩薩、密宗三乘戒律。五是將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灌頂直指為清凈身口意三門所實修的生圓二次第,當如是轉為道用。六是將一切現相直指為心性游舞之自性,從而了悟法性本體,如實證悟後一切顯現都會一味無別地融入法界。修行人若能具足此六種修行要訣,則決定無有歧途等迷障。   不甘懈怠要點之六法:別等有朝一日至靜處,自心遠離二取極重要;別等將從教言中得到,   尋深方便道法極重要;別等積蓄生活之用品,隨得知足維生極重要;切勿拖延耽擱修正法,   立即捨棄瑣事極重要;別等積資凈障得證相,強力實修深法極重要;別等次第而尋得地道,   穩修心性三身極重要。若實修此則成菩提果。   修行人不應自甘懈怠懶散要點之六法:一是既然我們已發心修行,則當立即成辦此事,不要等待將來有朝一日才詣至寂靜處修行,故令自心遠離能所二取的執著是極其重要的。二是切莫痴心妄想地等待將來在某一教言中得到什麼利益,而應於現在所得到的竅訣中精勤尋求甚深方便道的法要,這是極其重要的。三是切莫痴心妄想地等待將來發財而積蓄豐富的生活用品,應該隨緣所得,以知足少欲的修養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是極其重要的。四是我們修行應該當機立斷,切莫拖延耽擱修持正法的時間,是故立即捨棄一切瑣事的羈絆極其重要。五是修行人切莫等待將來積資凈障後獲得什麼證相與功德,從現在起就抓緊時間以強力精勤實修甚深法要是極其重要的。六是切莫等待將來依次第經歷三大阿僧祗劫而尋得地道等功德,我們應該穩固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精勤修鍊心性本體以現前法報化三身之果位是極其重要的。我們若能如實修鍊此等要訣則一定會速成菩提。   修學要點實義之六法:為利眾生堅持菩提心;為積二資安住波羅蜜;為修智慧精通諸法語;   為修禪定居於寂靜處;為舍諸行行持頭陀行;為成勝果恆時敬上師。誰安住此趨入大乘道。   宣說修學要點之實義有六法:一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應堅持菩提心,如是才能真實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二是為能修積福慧二種資糧,我們應當安住六度波羅蜜多而修持,如是才能如意成辦一切所欲。三是為能修習一切智慧,我們應當精通佛陀所宣說的出世間諸法之要義。四是為能很好地修習禪定,我們應當居住於無有憒鬧的寂靜處。五是為能徹底捨棄世間的無義諸行,我們應以行持十二頭陀行來約束自己。六是為能成就最殊勝的果位——正等正覺,我們應當恆時恭敬上師,因為上師是行者獲得成就的根本,只有恭敬上師才能獲得加持,只有依上師的加持才能了達並證悟法性之要義。誰人能安住此等要點並依之實修,誰就能直接趨入大乘殊勝之正道。   詳細宣說住道之六法:身心無動之故寂靜道;自他無惱之故合理道;自性無悔之故善妙道;   修成功德之故真實道;行事圓滿之故成就道;往昔修鍊之故任運道。住此六道之人得安樂。   詳細宣說修行人應當住道之六法:一是我們若恆時安住於佛法正道中,則能令身心穩重無動搖,如是之故可稱為寂靜道。二是若能善調自續,同時如法行持,既不擾亂他人也不損害眾生,自他皆無煩惱,如是則可稱為合理道。三是若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問心無愧,如是心無悔意,並如理如法行持則可稱為善妙道。四是若我們修成出離心、信心、大悲心、正見等殊勝功德,如是之故則可稱為真實道。五是若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終,則一切所欲皆能圓滿成辦,如是之故可稱為成就道。六是我們往昔已有修鍊故,今生無需勤作亦能安住任運自成之道。如是住於此六道者,皆能獲得一切所欲之安樂。   諸大乘士所行之六法:欲求佛法趨至法性中;欲利眾生應機宣說法;欲證自心滅盡貪嗔痴;   欲得智慧求大資糧道;欲利有情隨機而投生;欲解脫道依止上師尊。如是而行即學佛法者。   宣說諸大乘信士所應行持之六法:一應了知凡是欲求真實佛法者,就應當以趨至法性中為根本目的。二應了知凡是欲利益他等眾生者,則當為眾生應機宣說佛法。三應了知凡是欲證悟心性本體之修行人,首先就應當依教精勤地滅盡貪嗔痴等煩惱諸障。四應了知凡是欲獲得超越世間的無漏智慧者,首先就應當求得五道中的大資糧道,如是方能親自往詣十方諸佛菩薩面前聽聞佛法,以此就能開啟自己本然的智慧。五是具足一定修證功德的大菩薩若欲廣利有情,則應隨順眾生根機而投生到合適的地方,以便力行度化眾生的廣大事業。六應了知凡是欲獲得解脫道者,就必須依止一位具有法相的至尊上師。如是而行持者,即是真正學修佛法之人。   需要心靜教言之六法:積累善根需要心寂靜;勤行正法需要心寂靜;無上菩提需要心寂靜;   發心利他需要心寂靜;恆修法性需要心寂靜;厭離出離需要心寂靜。誰如是行趨入佛子道。   需要令心寂靜之六種教言法:一是我們在積累任何一種善法功德時,切莫胡思亂想,亦不應萌生不清凈的發心,而需將自己狂亂的心寂靜下來。二是當我們在精勤行持不同層次的正法時,也需要令自己的心寂靜下來,一心一意地修持很重要。三是當我們在行持無上菩提時,也需要令自己的心寂靜下來,毫不散亂地專意修行菩提正道很重要。四是當我們在為無量父母眾生的利益而廣發大心時,也需要令自己的心寂靜下來,一心為利眾生而行持。五是我們欲恆時修習法性,首先也需要令自己的心寂靜下來,一緣安住,若心有散亂則本來的法性難以現前。六是當我們厭棄輪迴而生起出離心之時,也需要令自己的心寂靜下來,如是才能令出離心更穩固。誰能如是行持,誰就已趨入了佛子之道。   詳說語言教授之六法:宣說眾生行為無盡語;細說浩如煙海法理語;贊說佛陀功德之語言;   詳說無盡大乘之語言;十方虛空法音遍布語;宣說輪迴滅亡涅槃語。誰具此六即是佛長子。   詳細宣說語言教授之六法:一是宣說眾生的行為、業力、苦樂感受之無盡語言,這個能力只有諸佛菩薩才有,故聖者可隨順各趣不同眾生的意樂而宣說其相應能接受的語言。二應了知詳細宣說的即是浩如煙海之法理語言。三是贊說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之語言。四是詳細宣說大乘菩薩的八十種無盡法之功德語言。五是能周遍十方虛空之法音,即無論人與非人、天龍、夜叉等一切眾生都能獲得法利之遍布語。六是宣說能摧毀以致輪迴滅亡之涅槃語。當知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的法語,本具無量功德與加持力,我等修行人應當虔心受持,誰能具足此六種法語,彼人即已成為諸佛之大長子。  細說身體幻化之六法:為度人類幻化為人身;為度惡趣幻化非人身;為度非天天人現天身;   為度小士幻化聲緣身;為度大乘幻化菩薩身;為利自在菩薩現報身。圓滿功德諸士任運成。   詳細宣說諸佛菩薩的身體幻化各種身相來度化眾生之六法:一是諸佛菩薩為度化人類眾生,則幻現為人的身相來善巧方便地引導眾生。二為度化地獄、餓鬼、傍生這三惡趣的眾生,諸佛菩薩則幻化為與其各趣眾生相同的身相來引導眾生。三為度化非天(阿修羅)與天人,諸佛菩薩則幻現為天人的身相來引導眾生。四為度化發心修學小乘道的士夫,諸佛菩薩則幻現為聲聞、緣覺的身相來引導眾生。五為度化發心修學大乘道的士夫,諸佛菩薩則幻化為大乘一至十地菩薩的身相而引導他們趨向彼岸。六是為利益獲得自在的清凈三地(八、九、十地)之大菩薩,諸佛則化現報身的形相來為他們施予方便善巧之甚深法。上述引度眾生的善巧方便,對圓滿斷證功德之諸大士來說都能任運成辦。   宣說一切佛子之六首:為聚人天世間之眾生,頂禮具德上師佛子首;為令三寶傳承不間斷,   攝持如來法理佛子首;為成三千世界之主尊,誠信清凈深法佛子首;為將眾生安置菩提道,   度化一切有情佛子首;為能成就無上之正法,安住智慧度為佛子首;為能以諸三界作供養,   迴向一切善根佛子首。具此六者成就勝壇城。   宣說一切大乘佛子之六種首要條件:一是為能集聚人天世間之諸眾生,我們應當恭敬地頂禮具有殊勝功德之上師,此為大乘佛子首先應具足的條件。二是為令三寶的傳承(種姓)永不間斷,以致能一直延續至盡未來際,我們應依靠能攝持如來所宣說的法句義理,也就是說應依止能廣弘佛法、延續法身慧命的大乘菩薩,這是成就大乘佛子首要條件之一。三是為了自己將來能成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依怙之主尊,我們應誠信清凈源流之甚深法要,也就是說應為眾生廣發大慈悲心及無上的菩提心,令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乘佛子。四是為能將一切苦難眾生安置於菩提大道中,我們應精勤度化一切父母有情,這也是成為大乘佛子的首要條件。五是為令自己成就無上甚深之正法(現證法性本體),我們應安住於智慧波羅蜜多中,這亦稱為大乘佛子應具的首要條件。六是為能以三界中的最勝資具於上師三寶前廣作供養,我們應依靠殊勝的迴向儀軌,安住於三輪體空的境界中將一切善根與功德廣作迴向,此亦稱為大乘佛子應具的首要條件。凡是具足此六者之修行人皆能速疾成就最殊勝之壇城。   一切佛子所具之六耳:聽聞美言惡語不破立;不求美言不詆毀惡語;耳聞菩薩事迹生歡喜;   聽無暇處披上大悲鎧;聞贊佛陀發起精進心;知十方世諸音為谷聲。如是佛子當具此六耳。   宣說一切大乘佛子所應具足之六種耳識:一是具有一定修證功德之大乘菩薩,在聽聞別人對自己的美言讚歎或惡語詈罵、無故譏諷等語言時,能坦然安住,不加分別破立之相。二是具有一定修證功德之大乘菩薩,既不希求別人的美言愛語,也不以惡語詆毀、傷害任何人。三是真正的修行人在耳聞某某大菩薩真實而感人的事迹時,內心會數數地生起大歡喜心。四是真正的修行人當聽聞到正在八無暇等處受苦的父母眾生的事迹時,則會堅定地立下誓願,披上大悲心的鎧甲,勇猛精勤地救渡眾生。五是真正的修行人在耳聞讚頌佛陀無量功德之偈語時,內心會數數發起大精進心而進取無上的斷證功德。六是真正的修行人了知十方世界的一切音聲皆為空谷回聲一般毫無實質,故經常能安住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如是作為大乘佛子的我們也應令自己迅速具足此六種極為殊勝的耳識。   宣說一切佛子之六眼:能見世間色法為肉眼;能見眾生種姓為天眼;能見有情根機為慧眼;   如理見諸法故為法眼;無有障垢故為無礙眼;能見法界故為遍知眼。具此六眼成辦眾生利。   宣說一切大乘佛子應具之六種眼識:一是能現量見世間一切色法之眼為肉眼。二是能現見眾生屬何種姓以及宿世的作為等事之眼為天眼。三是能現見諸有情根機之利鈍並知契機當施何種法要之眼為慧眼。四是能如理現見一切諸法之眼為法眼。五是無論見什麼色法,均無任何障垢之眼為無礙眼。六是能現見法界本體之眼為遍知眼。具足此六種眼通者皆能任運成辦一切眾生的利益。   宣說一切佛子之六手:誠信佛陀故為信心手;能滿乞願故為布施手;遣除懷疑故為聞法手;   救度眾生故為獻樂手;為眾傳法故為無吝手;積資供佛故為承侍手。具此六手之人現法光。   宣說一切大乘佛子應具如手一般極其重要之六法:一是誠信佛陀具足圓滿功德和無量加持力,此乃信心之手。二是用自己的財富來滿足乞丐們之意願,此為布施之手。三是為遣除心相續中存有的懷疑而精進聞思經論,此為聞法手。四是以大慈悲心救度苦難眾生,令他們離苦得大樂,稱為獻樂之手。五是為消除眾生的無明迷暗而傳授佛法光明,故為無有吝嗇之手。六是為積累殊勝的資糧而以上妙供品供養諸佛菩薩,故為承侍之手。凡是具足此六種手之人皆能顯現正法的光明照耀一切世間。   一切佛子所具之六足:圓滿宏願故為持戒足;攝菩提法故為精進足;圓滿行事故為誓言足;   遵師言教故為隨順足;聞法不厭故為智慧足;細緻而行故為慎重足。具六足士定證得佛果。   一切佛子所具如足一般之六法:一應了知諸菩薩圓滿具足四宏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故說具有持戒足。二應了知諸菩薩以三輪體空之智及無緣大悲攝持一切菩提分善法,並歡喜逐一修行故具精進足。三應了知諸菩薩圓滿行持誓願中的一切事業,從不虛願故具誓言足。四應了知諸菩薩能謹遵上師的一切言教,從不違逆少許故具隨順足。五應了知諸菩薩在聽聞佛法時,縱然是遇到饑渴寒熱等苦,或歷時悠長皆無厭煩之心,如是之故即稱為智慧足。六應了知諸菩薩在成辦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會細緻入微地觀察抉擇,正確取捨後便鍥而不捨地行持,從不粗心大意故為慎重足。具足此六足之士夫必定能速疾證得佛陀果位。   魔不能害盔甲之六法:救護眾生慈愛之盔甲;圓滿行事宏願之盔甲;救度有情大悲之盔甲;   遣除無明智慧之盔甲;具大乘心安忍之盔甲;現行善法方便之盔甲。一切佛子行道之助伴。   我們應當了知一切鬼魔不能違害、如同盔甲一般安全之六法:一是以弘法為事業、利生為己任而救護一切父母眾生,並賜予他們無限的安樂,此為慈愛之盔甲。二是不論自己專事聞思修,還是身體力行地廣利有情,只要能圓滿行持自己意願的一切事業就奮勇精進決不退屈,此為宏願之盔甲。三是不忍眾生苦楚,一心救度有情脫離險境,精勤地為他們拔苦予樂,此為大悲之盔甲。四是依靠聞思經論教法的方式來遣除自他一切眾生的無明痴暗,此為智慧之盔甲。五是具有大乘菩薩之胸襟,心寬量廣如太虛,能怡然修持六度萬行,並且是勇往直前毫不退失,此為安忍之盔甲。六是身口意三門毫不放逸地精勤行持一切善法,此為方便之盔甲。此六盔甲是一切佛子在學道修行過程中根本不可缺少的殊勝助伴。   宣說持執兵刃之六法:斬斷二取持執等性刃;斬斷煩惱持執智慧刃;斬斷邪命持執正命刃;   斬斷破戒持執凈戒刃;斬斷吝網持執布施忍;度化眾生持執無厭刃。具此六刃斬斷三有藤。   宣說修行人應當持執如同兵刃一般之六法:一為斬斷無始以來流轉輪迴的根源——能所二取的執著,我們應當持執現空大平等性的利刃。二為斬斷心相續中的貪嗔痴等煩惱,我們應持執智慧的利刃。三為斬斷依邪命養活的非理行為,我們應持執正命如法的利刃。四為斬斷身口意三門破毀戒律的一切惡行,我們應持執清凈戒法之利刃。五為斬斷貪得無厭而所得不舍之吝嗇網,我們應持執廣行布施之利刃。六為廣泛地度化一切有緣的眾生,我們應持執無有疲厭之利刃,即恆時堪忍野蠻眾生對自己的邪行、反抗、製造違緣等一切難行之事。具足此六種利刃者,則能斬斷三有輪迴中的一切藤蔓。   超勝一切教言之六法:雖知眾生本是正等覺,然為度眾而廣積二資;雖知一切佛剎如虛空,   然為修鍊剎土猛精進;雖知利眾當無厭煩心,然不捨棄無我義之相;雖知具神通者能幻變,   然當於法界中不動搖;雖知不舍殊勝菩提心,然當生起如來之智慧;雖以說法滿足眾生願,   然不離開法性之境界。具此眾人能得如來果。   我們應當了知超勝一切之六種教言:一是從實相本體分而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雖從見解上已了知一切眾生本來即是正等覺佛,但從現相上仍存在很大的差別,眾生由未認識心性本體而顛倒執取,被無明翳障遮蔽了本來的佛性,故於三有輪迴的苦海中輾轉受苦,我等已發大乘菩提心之行者就應該為度化眾生而廣泛修積福慧二種資糧。二是雖然我們已知道一切佛剎毫無實有自性,如同虛空一般清凈無有變異,但我等眾生因暫時的無明翳障而不得真實現見,是故為讓自己早日現見諸佛清凈剎土之本面,我們應當勇猛精進地修鍊清凈剎土之法,如修凈土法門、蓮師凈剎法等。雖然凈土無處不在,但未經修鍊,仍是不能顯現的。三是我們雖然知道在利益眾生之時不應有任何厭煩心,而應耐心、孜孜不倦地廣行饒益之事,但與此同時也不能捨棄無我空性義之相,也就是說在成辦利他之事的過程中,不能生實執心,而應安住如夢如幻的境界修行。四是我們雖然知道具有大神通力者能幻變各種形相,並能以各種方便來饒益有情,然而也應安住於法界的本體中不動搖而修持,否則便與世間魔術沒有差別。五是我們雖然知道不應捨棄殊勝之菩提心,而且此心亦是利眾之根本,但是我們還應當在此基礎上生起如來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因為只有獲得究竟佛果之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利樂有情。六是從顯現上我們雖能以講經說法來滿足一切眾生的意願,但還應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此等行為,時時在不離法性的境界中安住。具足此等要訣之修行人皆能獲得普賢如來的果位。   了知魔業斷除之六法:利他怯懦心煩意又亂;小利喜悅一事亦不忍;懷疑正法捨棄微妙法;   不利眾生求自得解脫;怕自流轉捨棄菩薩行;不發大願而想滅煩惱。此六乃是魔業當遠離。   了知一切魔業之相併力行斷除之六法:一是我們在成辦利他事業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怯懦的心境,甚或心煩意亂,則應了知此乃魔業所致,進而力行斷除。二是自己在獲得一些小便宜時喜悅萬分,而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卻不忍耐著去成辦,或釋為當看見別人因獲得小利益而生起喜悅時,自己心裡不能忍受,這都是魔業現前的徵兆,我們應當力行斷除。三是若人在聞思修的過程中疑信參半,經常懷疑正法對自己修行是否有益,或自己能否有成就等,以致捨棄微妙正法,當知這也是魔業現前的徵兆。四是若修行人不以善心利樂眾生,時時唯求自己獲得解脫,產生這樣的私慾心也是魔業所致,我們應當力行斷除。五是若修行人畏懼自己在輪迴中流轉的痛苦,絲毫不顧念眾生諸苦,這樣捨棄菩薩的殊勝行為也是魔業所致,我們應當力行斷除。六是若大乘修行人不廣發弘法利生的大願,而僅求自己滅除心相續中的煩惱,則也是魔業所致。當知此六種狀況都是魔業現前而引起的,所以我們應徹底遠離。   得師加持驗相之六法:發起無上圓滿菩提心;了知一切魔業而遣除;聞大乘法勵力而行持;   於輪迴中利他無厭倦;說聲聞法不執其勝妙;縱證密意亦當勤修持。此乃一切佛子所應行。   了知獲得傳承上師加持必生內證驗相之六法:一是若我們已在自心相續中真實發起了無上圓滿的菩提心,則應了知這是自己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殊勝驗相。二是若我們能了知自己不如法的一切作為都是魔業所致而勵力加以遣除,則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三是在聽聞大乘教法時,若自心法喜充滿,並能勵力不懈怠地依教行持,則說明這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四是我們於輪迴苦海中廣事利益他眾之偉業時,無論遇到多大的難度和違緣均無厭倦之心,並能勇猛精進地廣利有情,說明這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五是我們在為他人宣說聲聞教法時,若能了知自己所說之法實為度化眾生之方便途徑,根本不會執著其為最勝了義之法,確信最了義之法唯有能成就佛果之大乘法,能如是明辨者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六是縱然自己內心已證悟了諸佛菩薩的究竟密意,然於外在的行為上亦精勤修積二種資糧,如是廣利有情,不捨棄絲毫善法,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當知此等乃為一切佛子所應行持之法。   欲求說法之人六種魔:於無怙者不賜正法魔;輕視堪為法器弟子魔;為求財物說法又是魔;   於非法器傳授深法魔;於求勝乘者說小乘魔;不隨根機隨意說法魔。不為此等魔欺極重要。   欲求為他人說法之人易遭六種魔境:一是若法師捨棄可憐無怙的眾生,而不為他們傳授佛法,則可推知此法師已著了不賜予正法之魔境。二是有些弟子本來是大乘根機,然上師卻不予重視,反而輕視如是堪為法器的弟子,這對上師來說也是著魔之相。三是若修行人發心不正,非以利樂眾生為等起,僅為追求財物等而說法,則也是著魔之相。四是若上師不能明辨弟子的根機,而於非法器者隨意傳授甚深法要,則也是著魔之相。五是若上師於契求勝乘法要之利根者宣說小乘教法,則也是著魔之相。六是若法師不隨應眾生根機的差別而籠統隨意地宣說佛法,則也是著魔之相。作為傳揚佛法的法師,努力令自己具足殊勝智慧而不為此等魔業所欺惑是極其重要的。   弟子當斷邪魔之六法:棄善知識依止罪惡友,是著遠離示道怙主魔;捨棄大乘聞受小乘法,   是著步入歧途邪道魔;棄解脫道尋世間學問,是著所作所為顛倒魔;不樂投生希求自涅槃,   是著退失發心鎧甲魔;自未曾聞詆毀微妙法,是著錯亂取捨之惡魔;不知善惡取捨法非法,   是著無明黑暗籠罩魔。諸法器者斷此極關鍵。   我們應了知作弟子者當斷除之六種邪魔法:一是修行人如果棄離了真正的善知識,反而去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罪惡深重的道友,這種人即是著了遠離開示正道怙主之邪魔。二是如果捨棄了大乘教法及其發心,反而聞受一些小乘教法,這種行為便是著了步入歧途邪道之魔。佛在《攝集經》中說:「何人捨棄大乘而趨入小乘道,其罪較犯菩薩根本戒尤重。」三是如果修行人隨心所欲地捨棄真實的解脫正道而尋求有漏的世間學問,這種人即是著了所作所為顛倒之魔境。四是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如果不樂意隨緣投生到眾生所需要的地方去履行自己的意願,反而捨棄菩提心,像小乘阿羅漢一樣希求自己獲得涅槃,只顧自己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這種人是著了退失發心鎧甲之邪魔。五是如果自己從未聽聞過大乘的殊勝教法,也根本不知道法義,反以粗狂之心詆毀殊勝大乘的微妙法門,這種人即是著了錯亂取捨之惡魔。六是若不能正確了知善惡差別,也不知取捨法與非法,時時處處非理蠻幹,這種人即是著了被無明黑暗籠罩之邪魔。凡是受持教法或堪為法器者,勵力依教斷除這六種魔境極其關鍵。   不為魔業所害之六法:斷除我慢恭敬善知識;斷除嗔恨讚歎他人德;斷除懈怠勤修甚深義;   斷除偏執尋覓諸佛法;斷除漸次趨入雙運道;斷除瑣事修持精華義。誰具此六能摧毀魔軍。   了知謹慎行持、不為魔業所害之六法:一是謹慎自己的身業,我們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應當斷除貢高我慢之心,謙卑處事,和藹待人,恭敬承侍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識。二是謹慎自己的口業,也就是要斷除對他人的嗔恨心,不隨意揭露他人的過失,也不以惡語謾罵他人,而應經常隨喜並讚歎他人的一切功德。三應斷除懈怠懶惰之陋習,勤修甚深法義。四是修行人不能分宗別派,應依無垢的教理教證斷除對宗派及不同法門的執著,理智地尋覓一切佛法而廣聞博學。五是當我們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即應儘力斷除漸次的修學方式而趨入無上智悲雙運道之方便途徑。六應勵力斷除世間的一切瑣事,一心修持佛法的精華義。誰能具足此六種修要,誰就能有力地摧毀阻礙修道的一切魔軍,並且能順利地成辦一切修行道業。   學大乘者破戒之六法:捨棄三寶欺騙應供處;捨棄凈心虛偽而行持;於諸佛子惡語而中傷;   他人行善令生後悔心;嗔恨嫉妒趨入勝乘者;趨入方便智慧脫離道。恆當策勵捨棄此六法。   修學大乘之行者因不善加註意而容易破毀戒律之六法:一應了知滋生邪見而捨棄上師三寶和欺騙上師、僧眾、父母等應供處,都是破毀菩薩戒法的行為。二應了知若佛子因煩惱而捨棄出離心、信心、大悲菩提心等清凈心,並以虛偽狡詐的方法而行持,則會導致毀犯菩薩戒法的過患。三應了知若佛子不善護自之根門,惡口謾罵、無端諷刺挖苦、惡語中傷發心菩薩或聖者菩薩都會導致毀犯戒律的過患。四應了知若佛子見到他人在行持某種善法時,非但不生隨喜心,反而挑拔離間,妄說一些令對方生起後悔心的語言,諸如見別人受戒,挑拔說「可能你沒有得到清凈圓滿的戒體吧」,或見別人做某件善事,妄說此舉不會有什麼功德等,都是毀犯菩薩戒的行為。五應了知若佛子以邪噁心嗔恨並嫉妒趨入勝乘道之修行人,也會引來毀犯戒行的過患。六應了知若佛子持有偏見,僅僅以趨入大悲心等方便道而修,不求智慧等甚深道,或僅求智慧而不行方便等都是毀犯菩薩戒的行為,所以大乘行者要努力趨入智悲雙運之正道。作為大乘修行人,我們應當恆時策勵自己捨棄此等不如法的六種行為。   行利他時出現嫉妒謗,於彼不生厭煩之六法:思是自己毀他異熟果;思是凈惑惡業大方便;   思是揭露諸過之教誨;不作評價思如犬吠聲;思成安忍對境增善業;認識本面無跡空性幻。   思維此等斷除嗔恨心,不喜以及厭心行利他。   在依教發心並行持利益他眾之事業時,往往容易招來別人的嫉妒和無因毀謗,為此我們應依各種方法來善修安忍。在此特意宣說於嫉妒、毀謗絕對不生厭煩心之六法:一是如果遇到別人以嫉妒心對我們妄加誹謗,此時即應思維這是自己往昔毀謗過他人的異熟果報現前了,當深生懺悔心清凈累世罪業。二是當遇到別人的誹謗時,應思維對方是為自己消業障的善知識,依之即是清凈無始以來所積惑業的一大方便法,故應安然忍受。三是在受到別人的誹謗時,應思此是揭露自己諸多不良過患的殊勝教誨,理應歡喜納受。四是我們在遇到他人誹謗時,不用對他人的語言作好壞等評價,亦不用猜測所言是否有根據,而應思維此誹謗的言語如同犬吠之聲一般,根本不用理會。五是我們在遇到他人誹謗時,不用心生煩惱,而應思維此是能成就我們安忍波羅蜜多的殊勝對境,並能依此增上諸般善業功德。六應認識誹謗與嫉妒的自性本面,其聲的來處與去處無有痕迹,都是空性幻化的本體,若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坦然安住,不生執著之心,一會兒誹謗就會銷聲匿跡。我們可以依靠這種種思維來斷除易怒的嗔恨心、不喜心、厭煩心,坦然安忍一切不悅耳的語言,更加精勤地行持廣利他眾的事業。   安忍眷屬惡行之六法:於其反以大悲心攝受;於諸其他眷屬無希望;思維事情前因及後果;   思維自己業力及外緣;與誰交往皆以此類推;一切觀為如夢如虛幻。厭煩惡眷依此六對治。   能使自己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對一切卑劣眷屬的非理惡行善增安忍之六法:一是上師在遇到一些惡劣眷屬對自己製造違緣的時候,非但不對此眷屬生嗔心、捨棄,反而於彼生起大悲心加以攝受,如同父母對待身患惡疾的孩子般更加慈愛他。二若眷屬對自己不行恭敬反而變本加厲地製造諸多違緣,但也不能喜新厭舊地捨棄此眷屬而希求其他眷屬。三是如果眷屬對自己不行恭敬反而非理製造違緣,則應思維此諸事情的前因後果,有可能是他們的業力深重或有邪魔作害等其它原因所致,這樣便能如理忍耐一切不順逆緣。四是在遇到惡劣的眷屬製造違緣時,應思維此是自己的業力現前或某些不良外緣所致,當念往昔聖者菩薩們亦曾受到別人的諸多誹謗,何況我這一普通凡夫,受點違緣是情理之中的事。五是如果自己所攝受的眷屬非常惡劣,則應思維此等充滿無明煩惱的眾生普遍都是心胸陝隘、鼠目寸光、辦事不可靠等等,無論與誰交往皆應以此類推,可知根本沒有必要與這區區小事計較。六是如果自己的眷屬很惡劣,則應將一切觀為如夢如幻的境界而修,不生執著心,一切隨緣。是故一旦發現自己對惡劣眷屬生起厭煩心,就應多方思維,儘可能依靠此等對治法來根除厭煩心,並數數於彼諸眷屬生起大慈悲心,誨人不倦地加以攝受,坦然安忍是極為殊勝的。   恆常念誦願文之六法: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中,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願我出生立即遇正法,   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願我能令上師生歡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願我悟法後修精華義,   彼生越過三有之大海;願我能為眾生傳妙法,成辦他利無有厭倦心;願我能以無偏大事業,   令諸有情一同成正覺。恆時持誦此六發願王,福德功德無量等虛空。   我們應當恆以六法來念誦發願文:一願我從即日起乃至生生世世中,都能獲得具足七種功德(種姓高貴、形色姝妙端嚴、長壽、無病、緣份優異、財勢富足、智慧廣大)之人天善趣。二願我乃至尚未獲得佛果之前,無論轉生何處,出生之際就能值遇佛法,並具有如理修持的自由。三願我的一切所作所為皆能令上師生大歡喜,以致更加慈悲地攝受我,常常撫慰我那顆飽嘗輪迴苦水的孤苦心靈,時時為我開示修行的殊勝要訣。同時也願自己能恭敬地依教奉行,於日日夜夜中不斷地行持正法。四願我得到上師的慈悲攝受,並且真正在依教了悟法性本體以後能勤修無上密法之精華要義,令自己即生越過三有輪迴之大苦海而趨至究竟安樂的彼岸。五願我能安住慈悲菩提心的基礎上,具足無畏的大能力以便為一切父母眾生傳授依之能獲得解脫的妙法,並於成辦他利的過程中無有絲毫的厭倦心,能以最大的涵養和耐力來成辦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六願我能以無偏廣大的事業來令一切有情一同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修行人若能恆時持誦此六種殊勝的發願王,則一切福報功德便會無間增上,量等虛空,不可窮其邊際。   受持法藏教授之六法:無有虛偽尋求微妙法;誠摯恭敬正法而修持;為他傳法且贊法功德;   於說法者生起本師想;恆以恭敬承侍依上師;無有厭倦受持正法藏。此乃一切佛子之妙行。   受持法藏教授之六法:一是修行人應當斷除虛偽狡詐的行為,誠實不欺地尋求無上解脫的微妙法門。二是我們應以誠摯的信心來恭敬上師與正法,因為只有依止上師精進修持才能獲得殊勝加持。三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而且因緣也具足的基礎上,我們應為他眾傳授契應根器的佛法,並且大力讚頌佛法的殊勝功德。四應在觀修清凈心的基礎上將一切宣說佛法的上師觀作本師佛陀。我們依據嘎瑪巴「傳法時十方諸佛都會融入傳法者相續」的教誡即可明識此理,故作如是觀想是極其應理的。五應恆時以恭敬心來承侍上師,依止上師毫不違逆。六是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應無有厭倦心地歡喜受持一切正法教藏。此等乃為一切佛子的殊勝妙行。   以六無量接引諸眾生:實踐欲他離苦之悲心;實踐欲他得樂之慈心;實踐不離得樂之喜心;   實踐無有親疏之舍心;實踐令入有緣之法門;實踐三輪體空無緣法。修學增長發心義重要。   具大悲菩提心之人應以六種無量心來接引有緣眾生離苦得樂:一應實踐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痛苦之悲無量心,如云:「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正如此願,我們即應依之身體力行。二應實踐願一切眾生獲得一切安樂之慈無量心,如云:「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在發此願的同時即應盡自己的能力幫助眾生獲得安樂。三應實踐願一切眾生獲得一切順緣、永不離開一切利樂之喜無量心,如云:「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四應實踐願一切眾生無有親疏貪嗔之舍無量心,如云:「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也就是說我們作為大乘佛子就應令自他一切眾生徹底捨棄對親友的貪執心和對怨敵的嗔恨心,當一視同仁,平等相待一切眾生。五應實踐令一般根器的眾生趨入有所緣相的種種法門,諸如修信心、悲心、出離心甚或生圓二次第等法。六應實踐令根器稍利的眾生修習三輪體空、無有緣相的殊勝法門。總之,為增長自己的發心,我們修學此等教義是極其重要的。   謹慎修持佛法之六種:慈目而視一切諸有情;如理了知應行不應行;如理證悟大菩提智慧;   為利有情不舍輪迴眾;自性無念不為輪迴染;若想成佛精勤而修法。此乃一切佛子圓滿行。   宣說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應當謹慎之六法:一是我們平時應慈眉善目地看待一切眾生,如《入行論》中所云:「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念我依於彼,乃能成佛道。」若以怒目斜視他眾,則會感招不可愛樂的果報。二是我們應當依教如理了知什麼是應行之法,什麼是不應行之法,明了其界限而正確取捨。三是我們應通過實修佛法來如理證悟大菩提(諸法真實義)之智慧。四是為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故,我們永遠都不能捨棄沉溺輪迴苦海的一切可憐眾生。五是自性無念的本體剎那亦不曾為輪迴的一切過患所染濁。六是我們若想成就殊勝的佛果,則應精勤實修佛法。此等乃為一切佛子應當圓滿行持之妙法。   斷除違緣障礙之六法:孤陋寡聞莫入城市中;不具戒律莫受他人敬;未護根門之人莫視女;   未入定者切莫散外境;身心粗者莫住不合處;莫以邪命偽裝式維生。未斷此六將為魔所欺。   斷除違緣障礙之六法:一是如果自己不具足廣聞博學的智慧,而是一個孤陋寡聞的人,那麼就不要趨入憒鬧的城市中去修行,以免身心被染濁而隨境所轉。二是如果自己不具足清凈戒律等功德,則切莫接受他人的恭敬與供養,因為連一分清凈戒律的功德尚不具足之人,不堪為應供之福田,沒有資格受取信徒的供養。三是尚未調伏自心相續,而且也不能善護自之根門的修行人應攝心正念,切莫隨意觀看女人那誘惑人心的千姿百態,以免因染污心而毀壞自己的修行。四是尚未獲得禪定功德之人應提持正知正念,切莫令自心散亂於色聲香味等五花八門的外境中,以免因放逸無度而生違緣。五是性格不夠隨和、身心極為粗暴之人,切莫住於不適合自己性格的地方和人群中,以免觸境動怒、造諸惡業。六是作為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詐現威儀等五種邪命來偽裝自己的行為,更不能依此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作者告誡我們,凡是未能斷除此六種非理行為之人將會為魔障所欺惑,故當勵力加以斷除。   教誨斷除六種惡劣友:不依一切順世外道徒;不依追求今生之凡夫;不依無慈自利聲聞眾;   不依無利他心之緣覺;不依求財積財散亂者;不依貪圖名聞利養者。若依此者將比其更劣。   我們應當聽受教誨而力行斷除與六種惡劣道友的往來:一是絕對不能依靠順世外道的信徒或具有與他們相同邪惡知見的人,因其不承許前世後世等因果原理,乃為大邪見者,故應棄離這種惡道友,而依止具有正見的善知識。二不能依靠唯求今生衣食等利養的普通凡夫,因其不可靠亦不可信,故當依止無私利眾而求來世的大善士。三不能依止不具大慈悲心而唯求自我解脫獲得阿羅漢果的小乘聲聞眾,而應依止具有大悲菩提心的大善士。四不能依止無有利他心、唯依十二緣起法自行解脫而獲證阿羅漢果之獨覺,應當依靠恆時利益眾生、永不退失發心的大菩薩。五不能依靠希求財富和喜歡積累財富而散亂身心、虛喪光陰之人,應當依止喜歡修積聖者七財之大善知識。六不能依靠無有真實出離心、喜歡貪圖名聞利養的假修行者,而應依靠具足出離心、真實修持出世解脫法的修行人。我們若不善加取捨而感情用事地盲目依止上述此等非為究竟的善知識,則不能獲得無上菩提,甚至將使自己的人格、發心、修行等變得比所依之惡友更加惡劣,為能避免這些弊端,我們理應善加取捨。   宣說重要功德之六法:證無我時憫有情重要;信空性時警因果重要;住寂滅時離三有重要;   發布施時不求報重要;守戒律時無慢心重要;居靜處時減資具重要。若具此六如是成正法。   了知宣說重要功德之六法:一是當我們證悟無我的空性時,自然會悲憫苦惱眾生,此時以大悲而修持最為重要,如果修行人僅於口頭上說自己證悟了無我空性,而內心卻毫無大悲心,則此證悟應當值得懷疑。二是在我們真正信解空性本義之時,一定要以警惕善惡因果為重。三是若我們真正安住於寂滅能所二取的境界時,則當以遠離三有的煩惱和瑣事為重。因為真正獲得寂滅果位時,於三有的瑣事絕對無有任何貪執。四是在發放布施時,絲毫不希求異熟果報是極為重要的。五是在守持清凈戒律時,無有我慢之心極為重要。六是身居寂靜處修行時,知足少欲而減少資具極為重要。若我們能具足此六法而行持,則必定能如是成就正法。   修行正法必要之六法:學習自己他眾之智慧;斷除所攝眷屬之懷疑;護持佛教受持微妙法;   了知取捨不入顛倒途;了知高低差別入深道;了知宗派之義斷歧障。諸說法者當知此等理。   我們應當了知在修行正法時非常必要之六法:一是經常修學串習自己與他眾心相續中的智慧。二是儘力斷除所攝眷屬心相續中的一切懷疑。三是儘力護持佛教,以理智來遣除他人的邪見,並於心相續中受持佛教之微妙法門。四是了知善惡因果之差別,並正確取捨,千萬不要趨入顛倒因果之歧途。五應了知佛陀為契合千差萬別根器所宣法門之高低差別,並趨入佛法的甚深要道。六應了知佛教內各大宗派的意趣本義,既不妄駁他宗也不建立自宗,當斷除一切沒必要的破立歧途。諸說法的上師和自修之人都應了知此等道理而如法行持。   值遇一切佛陀之六法:守持三種清凈戒律者,修習一緣等持佛陀身;精進恭敬念佛供贊佛;   散亂行事之時觀心性;雖無煩惱亦願投三有;毫不散漫精勤行善法;殊勝意樂清淨髮善願。   勤行此六蒙受佛攝受。   如同值遇一切佛陀一樣之六法:一是守持了三乘清凈戒律之人,在此基礎上若修習一緣等持之佛陀身相,則與值遇佛陀沒有任何差別。二是我們以大信心來恭敬佛陀,精進念修佛號、供養讚歎佛陀,這也與值遇佛陀沒有差別。三是當我們以散亂心行持某件事情時,若能直觀心性本體,則也與值遇佛陀沒有差別。四是自己雖然無有煩惱,並且已經得到生死自在與把握,完全可以安住於寂滅的境界中,但卻不能滿足於自我安享寂滅的狀態,而應廣發大願倒駕慈航,意不容辭地投生到三有輪迴中去廣行救度眾生的事業,這即等同值遇了無量諸佛。五是若我們身心毫不散漫,並能精勤地行持一切善法,則也與值遇佛陀沒有差別。六是若修行人具有殊勝的意樂,則無論成辦什麼事情心都非常清凈,如是經常為利有情而廣發善願,也與值遇佛陀沒有差別。凡是能行持此六法之人,一定會蒙受佛陀的攝受。   縱遇命難不舍之六法:不舍利他圓滿菩提心;不舍能仁所宣之妙法;不舍漂泊輪迴之眾生;   不舍凈障積資之善根;不舍引道上師本尊眾;不舍修證聖果之深道。   修行人縱遇命難也不能捨棄之六法:一是永不捨棄利益他眾的圓滿菩提心。二是永不捨棄能仁(佛陀)所宣說之殊勝妙法。三是永不捨棄漂泊輪迴苦海中的一切父母眾生。四是永不捨棄清凈障垢和積累資糧之善根。五是永不捨棄引導我們趨入正道之上師及本尊眾。六是永不捨棄修證無上聖果之深要道。   成為強力對治之六法:如何貧窮亦不舍善行;如何賢善亦不輕劣者;雖無人勸亦為他引道;   雖然利他亦不圖回報;雖受加害亦無報復心;以正知念行持對治法。   我們應當了知能成為強力對治之六法:一是無論我們如何的貧窮亦絕不捨棄對一切善法的行持。二是無論自己成為如何賢善之人,亦絕不輕視下劣之人,並滿懷慈悲心、盡己所能幫助他們。三是我們既已發了殊勝菩提心,雖然無有他人的勸勉,但也應盡心儘力地引導他人趨入解脫的正道。四是雖然我們白天黑夜都不斷地在利益他眾,但卻不能貪圖絲毫回報的善果。五是雖然我們有可能遭受他人的加害和無端誹謗,但自己的內心也不能產生絲毫的報復之心。六是我們經常應以正知正念來行持一切煩惱心的對治法。   成就菩提之法六方便:慈悲觀待一切諸有情;如理了知諸法之本性;雖無煩惱亦轉世利眾;   利眾之事永遠不放棄;精勤求得佛陀之智慧;了知一切無緣如虛空。此乃迴向菩提方便行。   成就菩提之六種方便法:一是經常以慈悲心來觀待一切有情,儘力令他們離苦得樂。二是通過聞思經論教典以及上師的教言,我們應如理了知一切諸法的本性。三是修行人就算獲得生死無懼的把握,能自在地取證寂滅之涅槃,且無有絲毫煩惱,亦不會無自在地流轉生死輪迴,但基於大悲菩提心的緣故,亦應轉生世間成辦利益他眾的事業。四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無論遇到多大的違緣,也永遠不放棄這種神聖的職責。五是我們應當精勤聞思修行,以資求得佛陀的無上智慧。六應了知一切諸法的本體均如大虛空一般無任何所緣。當知此等乃為將一切善根迴向菩提之方便行徑。   宣說六大方便之次第:微善轉成大善之方法,少許迴向以及作隨喜;小事修成廣大福德法,   令他發菩提心入正道;遣除他人心懷嗔恨法,以四事業隨順利眾生;引導普通眾生學佛法,   言合意語施衣食受用;令已入道之士成熟法,傳其信解之法贊大乘;令已成熟之人解脫法,   詳說甚深廣大切要法。具此六者利他無困難。   宣說六種次第之大方便法:一應了知能將些許微小善業轉成大善業之方法,即是將自己所造善根廣作迴向,於他人所造善根亦誠心隨喜,這是猛增善根的唯一方法。二應了知能將小事修成廣大福德之方法,即是令他人廣發菩提心而趨入解脫正道,如是僅以隻言片語也會積累無量功德。三應了知能遣除他人心懷嗔恨煩惱之方法,即是以息增懷誅四大事業來攝受他眾,恆時隨順一切眾生。四應了知能引導普通眾生修學佛法之方法,即是言說一些令對方合意的語言並施捨一些衣食受用等資具。五應了知為令已入正道者成熟相續之方法,即是為其傳授一些信解次第法的殊勝教理,並大力讚歎大乘佛法之功德,令他人生起出離心、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功德。六應了知能令已成熟心相續之人獲得解脫的方法,即為彼等詳細宣說甚深、廣大方面切要之竅訣法。其成熟也可詮釋為灌頂,解脫法詮釋為密法的教言竅訣,也就是說當為已入大乘道者授予灌頂、讚歎密法之功德、傳授修要竅訣。若能具足此六方便法,則成辦利益他眾的事業就無有困難和違緣。   不隨順者入道之六法:令其隨順自行且調柔,贊他隨喜順從令入道;聲稱您若如理修正法,   我將提供順緣令入法;有時亦以暴力現怒容,稍許加害令其入正法;揭露過失好心相呵責,   進行試探如理令入道;利益他人至其報恩時,不求回報而令其入道;於諸有緣眾前現神變,   以此清凈方式令入道。佛子當以方便利他眾。   能教令不隨順者趨入正道之六法:一是對於剛強難化之人,若我們經常和顏悅色地相待,多方善巧令其隨順,而且我們自己的行為也恆時保持調柔,並經常以美言讚歎彼之功德,常生隨喜,百般順從,這樣逐漸就能令彼相續得到調化而趨入正道。二是為令對方趨入正道,我們還應善言相勸,提供所需資具,勉力他不要有後顧之憂,諸如聲稱您若能如理修持正法,我將為您提供修行中的一切順緣(衣食受用等資具),通過如是方便法亦可令不隨順者趨入正法之道。三是為能令對方真實趨入正道,有時候上師可顯以暴力、怒容等方式稍許加害,如對某些不如法行持者罰以扣發生活費、暫時取消聞法資格等方式令其痛改前非而令趨入真實正道。四是為能令對方棄惡從善、趨入真實正道,我們甚至可以公開揭露彼之過失,善懷好心呵責他的非理行為,令他倍感羞愧,試探他是否生起大慚愧心,有懺悔心者即能如理趨入正道。五應以各種方法去利益未入正道之人,乃至他們有報恩的能力時亦不求取絲毫回報,仍以善言勉力他們好好聞思修行,如是令其趨入正道。六是為能令對方趨入正道,有修行能力之人可於諸有緣眾生面前顯示神變等希有威力,以此清凈的方式令其趨入正道。是故大乘佛子當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利益他眾。   修學廣大意義之六法:恆思饒益輪迴諸有情;以無嗔害慈心待諸眾;以無愚昧方便度眾生;   以無嫉妒同等賜安樂;以無我慢唯一行他利;以無吝嗇廣施善資糧。具此利樂有情極重要。   我們應當修學具有廣大意義之六法:一應恆時思維自己當如何饒益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父母有情,以什麼方法才能令他們離苦得樂等等。二應在日常生活中儘力斷除嗔恨、邪惡等一切害心,常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三應廣聞博學一切經論教典,通過聞思來增長自己的智慧,更要以無愚昧的方便法來度化一切眾生。四應保持心境平和,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我們也應常生隨喜心,毫無嫉妒地於有緣諸眾同等無偏地賜予安樂。五應為人謙卑和善,以無我慢之心唯一精勤地行持利他的廣大事業。六應無私奉獻,以無吝嗇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於可憐的眾生廣泛布施資具受用而善修一切資糧。我們若以此六種方法來利樂有情則能獲得很大的功德,具足這六種竅訣而行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徹底根除我執之六法:如諸佛陀作為我依怙,我當儘力成為彼等伴;如佛子眾作為我依怙,   我當作彼助伴行他利;如諸護法作為我友伴,我當協助彼等履諾言;如諸佛法成為我依怙,   我當成為法伴慎修持;如慈悲主成為我助伴,我當成彼助緣勤行善;如勝上師成為我怙主,   我當利益眾生成怙主。當深思維恭敬而修持。   徹底根除我執之六法:一是如同諸佛如何作為自己修行的依怙主一般,我也應當隨學諸佛的一切殊勝行為,根除我執,以無我的精神儘力成為彼等之友伴。二是如同大乘佛子如何作為我們的依怙主一般,我也應當以無我的精神成為彼等之助伴而廣行利他事業。三是如同世出世間諸護法神如何作為我們在菩提道中的友伴一般,我也應當協助彼等盡心盡責地履行曾經許下的一切諾言。四是如同諸佛法如何成為我們終生的依怙一般,我也應當儘力成為法的伴侶而謹慎地修持一切佛法。五是如同慈悲的大德高僧們如何成為我們菩提道中的助伴一般,我也應當儘力成為彼等弘法利生的助緣而精勤地行持一切善法。六是如同殊勝上師如何成為我們的依怙主一般,我也應當以無我的精神儘力隨學上師的殊勝行為,精勤地利益他眾,讓自己也成為一切眾生的依怙主。為此我們應當深深思維此理,發自內心地恭敬上師及諸佛菩薩而修持一切正法。   宣說清凈自性之六法:清凈聞思無偏證密意;清凈見解通達雙運義;清凈修習二取自然清;   清凈行為自相續無垢;清凈證相圓滿諸妙力;清凈悉地趨至法性界。若具此六精通大乘義。   宣說清凈自性之六法:一應了知清凈無垢的聞思即是毫無偏頗地證悟佛教各大宗派之究竟密意,既不妄立門戶之見,也無宗派之諍,諸宗意趣都能融會貫通。二應了知清凈的見解是通達明空或智悲雙運一味的本義。三應了知清凈的修習是能所二取自然一味無別地消融於法界之本體中,遠離分別尋思,安住本然。三應了知清凈的行為是自相續毫無垢染,一切所想所行都是出自於清凈智慧的指使,沒有無明分別心的染污。四應了知清凈的證相是圓滿具足成辦自他二利之諸妙力。五應了知清凈的悉地即是趨至無改無作之法性界。若能具足此六清凈法,則就精通了大乘之本義。   修持重他勝己之六法:取捨自他見聞如此行,不顧自己所受之痛苦,為除他人痛苦而精勤;   不顧自己所享之安樂,為令他人安樂而精勤;不顧自己五毒分別念,為摧他人煩惱而精勤;   不顧生起自己之智慧,為使他人生智而精勤;不顧凈除自己之二障,為凈他人二障而精勤;   不顧積累自己之二資,為積他人二資而精勤。如是而行速疾成自利。   我們應當修持重視他眾勝於自己之六法:一是正確取捨自他見聞覺知之諸法而如是行持,不顧慮自己所感受的一切痛苦,一心為消除他人的痛苦而精勤行持,這就是菩薩的行為。二應了知不顧慮自己所享受的安樂是否會失去,一心為令他人獲得安樂而精勤者是菩薩的行為。三應了知不顧慮自己所感受的五毒分別念的困擾,一心為摧毀他人的煩惱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為。四應了知不顧慮自己能否生起智慧,一心為使他人生起智慧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為。五應了知不顧慮能否清除自己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一心為清凈他人的二障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為。六應了知不顧慮能否積累自己的福慧二種資糧,一心為他人積累二種資糧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為。如是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脫離苦」的偉大精神而行持者,將速疾成辦自己的殊勝利益。   密意難以揣測之六法:心想我當歸納而行持,一切佛子無餘之行為;心想我獲菩提時成辦,   一切善逝所有諸事業;心想縱為一一之眾生,我於無數劫中寧受苦;心想一切佛子不能行,   極難利眾事業我行持;心想無量剎土一剎中,行持佛陀無數之事業;想我若未圓滿此等行,   則已欺矇諸佛及佛子。恆時披上六種大鎧甲。   了知密意難以揣測之六法:一是心想我當歸納一切諸佛菩薩的殊勝行為,即一心利他,行持一切佛子無餘之殊勝行為的密意很難揣測,了知後若依之行持則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二是心想當我獲得菩提時,應成辦一切善逝如來所有的一切殊勝事業,即弘法利生,引導有情脫離三有苦海,趨向安樂彼岸。三是心想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縱然是在無數劫中感受痛苦也心甘情願,出生入死也再所不惜。四是心想即使是一切佛子不能行持之法,諸如面對剛強難化的眾生要施於種種方便善巧之法,循循善誘,耐心引導,當然也要經歷種種苦行,如是等等,別人做得到的我要去做,別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去做,總之,一切一切極難利眾的事業我皆行持。五是心想我應在無量剎土的每一剎土中行持無量佛陀無數無邊的廣大事業。六是心想我若未能圓滿此等殊勝行為,則已欺矇了諸佛及佛子。所以我們應恆時披上六種殊勝行持的大鎧甲,勇猛成辦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   諸魔不能勝伏六盔甲:漁夫屠夫農民及軍人;商人僕人僅為維生故;飽嘗寒熱饑渴捨生命;   無有懈怠恆常奔波行。見此六例當為無量眾,勵力修持難行之菩提。   此外,我們尚應披上諸魔不能勝伏的六種大盔甲:我們經常看見漁夫、屠夫、農民、軍人、商人、僕人等僅僅為維持他們自己的生活,也要飽嘗寒熱饑渴等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有些為了些微薄的衣食受用而捨棄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僅僅為了生活竟然也如是無有懈怠而恆常奔波忙碌。見到此六種事例以後,我們應當為無量眾生暫時或究竟的利益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勵力修持凡人難行之無上菩提道。心中有如是偉大誓願者更應該精勤努力地行持。   斷除六魔教授之六法:若舍發心利他解脫道,追求自利聲譽名利魔;自相續處平庸之狀態,   辯論聖者斷證剛強魔;一緣等持拖延而修持,羨慕希望得果懈怠魔;棄離所依深山寂靜處,   謀求利潤積財貪慾魔;捨棄聞思教理竅訣後,盲修瞎煉冒充愚昧魔;自之過失隱藏於內心,   他人無過亦說嫉妒魔。自心不著惡魔極關鍵。   能斷除六魔之殊勝教授法:一是如果某人捨棄了利益他眾的殊勝發心及解脫道,而一門心思追求利益和聲譽,則說明彼人已遭到名利之魔的襲擊。二是若人已歷經多年的苦修,但其自心相續少許也未調柔,仍然處於一種平庸的狀態,絲毫沒有上進的表現,在口頭上卻言辭激昂地辯論聖者菩薩所斷與所證之真偽、大小、了義、不了義等差別,則說明此人已遭到了剛強難化之魔的「加持」。三是若修行人放逸懶散,對一緣等持之法也是明日復明日地拖延而修持,如是不精勤用功修持任何法,心裡又非常羨慕已得聖果之人,並且也希望自己獲得聖果,則說明彼人遭到了懈怠懶散之魔的毒害。四是如果我們棄離修行所依之深山等寂靜處,謀求一些貿易的利潤而拚命積累財富,則說明自己遭了貪慾之魔的引誘。五是若人捨棄聞思經論、教理、竅訣,自己盲修瞎煉卻還冒充自己修行很好,這種人則是遭了愚昧之魔的腐蝕。六是若人將自己的一切過失隱藏於內心深處,總以一些虛偽狡詐的行為來佯裝善妙,而於他人的過失卻添枝加葉地混攪一壇,即便他人沒有過失也會瞎編亂造地大肆宣揚,這種人則是遭了嫉妒之魔的陷害。作為修行人,我們應恆時提持正念,令自己的心不著邪惡之魔是極其關鍵的。   不為過患所動之六法:不為聲緣所動如山王;不為妄念所動如虛空;不為利養所動如聖者;   不為病苦所動如大地;不為饑寒所動如大海;不為魔障所動如烈火。誰具此六住於勝乘義。   了知不為任何過患所動之六法:一是我們應當為眾生的利益而無私奉獻,切莫為聲緣二乘自了漢的發心所動搖,作為大乘佛子就應有獨特的氣魄,即廣發大心穩如山王,絲毫不為他緣所動。二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注意切莫讓自己的心為貪嗔痴等分別妄念所動搖,當如清凈的虛空一般毫無染濁。三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自心相續千萬不要為世間的任何利養所動搖,當如聖者菩薩一般不被誘惑。四應注意不要為任何病苦所動搖,當如大地般安然穩住,縱經滄桑亦別來無恙。五是不可為饑渴寒熱等困苦所動搖,當如大海般平靜怡然。六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可為任何魔障所動搖,當如熊熊烈火般盛燃不熄。誰能具足此六法,則可安住於殊勝大乘道之本義。   宣說極為重要之六法:成辦自利他利極重要;利益低下眾生極重要;了知眾生恩德極重要;   利樂作害之人極重要;利眾較供養佛陀重要;棄自樂遣他苦極重要。此等乃為大乘大宗旨。   宣說對於大乘修行者來說極為重要之六法:一是以成辦自利和他利比較而言,成辦利他之事業是大乘佛子極為重要的發心與行為,這實際上也是最為究竟的自利。二是以對高尚眾生與低下眾生作利益兩者比較而言,利益地位低下而可憐的眾生是極為重要的。三應了知一切眾生對我們成就菩提方面而言有相當大的恩德,如是知恩而修持是極為重要的。四是作為修行大乘道的人來說,經常去利樂對自己作害的人是極為重要的,這樣才能實修怨親平等,而且危害自己的人能成就我們的忍辱波羅蜜多。五應了知供養佛陀和利益眾生兩者比較而言,以慈悲心利益眾生是極為重要的,眾生歡喜則佛歡喜,究竟來說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六應了知捨棄自己的利樂,力行遣除他人的痛苦,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殊勝行為。上述此等乃為大乘佛子修行過程中應奉行的最大宗旨。   極大恩德教授之六法: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脫道害者恩德大;厭離痛苦令己遇正法,   獲得永樂痛苦恩德大;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獲得無畏鬼魔恩德大;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   獲得利樂嗔者恩德大;猛烈惡緣令己遇正法,獲無變道惡緣恩德大;他人勸告令己遇正法,   獲精華義勸者恩德大。平等報恩善根迴向彼。   對自己有極大恩德之六種教授:一是雖然我們經常會遭受某種意想不到的危害,但經歷這樣的遭遇卻能令自己值遇正法,基於獲得解脫之道的緣故,作害的怨敵對我們的恩德很大。二是因厭離世間的某種痛苦而祈求上師三寶加持,能令自己值遇正法,通過修行會獲得永恆安樂的緣故,此痛苦對我們的恩德很大。三是非人所作的種種違害亦會令自己值遇正法,以致獲得大無畏的境界,故鬼魔對我們的恩德很大。四是由於人們的嗔恨能令自己值遇正法,通過修行而獲得了殊勝的利樂故,嗔恨自己的人對我們的恩德很大。五是由於猛烈的惡緣可以令自己值遇正法,通過修行而獲得永無變異之正道故,諸惡緣對我們的恩德很大。六是他人的善言勸告可以令自己值遇正法,通過修行能獲得證法之精華本義故,勸誡者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是故對上述此等有恩於己的眾生,我們應當平等無偏地施行報恩,並將自己的一切善根迴向彼等,普願他們離苦得樂,直至成佛。   危害道用推理之六法:受害值遇上師害道用;怕苦趨入佛門害道用;令生菩提心故害道用;   利眾積資凈障害道用;觀自本面證悟害道用;增上地道功德害道用。勸行善故危害轉道用。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可將一切危害轉為道用,如是推理之法有六種:一應思維我們正是在遭受某種違害時才對上師三寶生起了歸投之心,並值遇上師,獲得攝受,當如是將一切害緣轉為道用而修。二是某些修行人由於畏懼世間諸苦而趣入佛門修行,這種暫時的違害也轉成了修道之用。三是通過自己所受諸苦來觀念眾生所受諸苦,自己希求離苦得樂,眾生亦復如是,這就能令自己生起大悲菩提心故,苦害等違緣也成了修道之用。四是我們通過違害的折磨而知萬法無常、虛幻無實的本性,為出離生死得證佛果,自己知道精勤廣利眾生,修積一切善法資糧,清凈一切障垢,故害緣也可成修道之用。五是當他人為我們的修行製造違緣時,若觀自己心的本面,即可從違緣中解脫並能依此獲得真實證悟。六是我們通過違害的磨鍊而精勤修行,能增上一切地道諸德,故害緣也成了自己修道之用。勸令行持善法的緣故,修行人將一切危害轉為道用是極為殊勝的。   成辦他利功德之六法:作為救脫諸畏護送者;作為防護魔障守護者;作為遣除疾病之醫生;   作為遣除魔緣之勇士;徹底根除一切業煩惱;圓滿二資獲得菩提果。功德無量等同虛空界。   成辦他利能獲無量功德之六法:一應發心作為救脫眾生一切畏懼的勇士,如是為苦難眾生能賜予無畏布施,成為彼者護送者,伴隨他們度過難關,當知此行亦能令自己獲得無量功德。二應發心為有情防護魔障,盡一切力量給予眾生幫助而作為彼之守護者,如是能獲得無量功德。三應了知發心作為遣除眾生身心疾病的醫生,亦能獲得無量功德。四應發心作為遣除魔緣之勇士,為眾生遣除魔緣助一臂之力。五應發心徹底根除自他一切眾生之諸業煩惱,此修能獲無量功德。六應發心成辦自他二利,修積圓滿的福慧二種資糧,證得究竟菩提果,如是行持者能獲得等同虛空界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高度讚歎功德之六法:無餘摧毀一切大罪業;備受一切佛陀之讚賞;斷除輪迴成就諸利樂;   得菩薩地成為應供處;成為無量眾生之商主;圓滿暫時究竟之二利。   高度讚歎殊勝功德之法有六種:一是能無餘摧毀一切大罪業者功德無量。二是所作所為如理如法,備受一切佛陀之讚賞者,功德無量。三是能徹底斷除生死輪迴,成就自他究竟之諸利樂者功德無量。四是證得大菩薩之地道功德,堪為人天之應供處者功德無量。五是以大悲菩提心為修行的根本前導,成為無量父母眾生的大樂商主者功德無量。六是圓滿暫時與究竟的自他二利者功德無量。   宣說抉擇實相之六法:實相無有遷變如虛空;實相不動無滅如大海;實相無念滿願如寶珠;   實相以緣不同如冰片;實相明空無垢如明鏡;實相無偏周遍如芝麻。以此六相抉擇極重要。   宣說抉擇我們所證悟的究竟實相有六法:諸法究竟的實相本體無有遷變,其本性不動無滅、無念滿願、以緣不同、明空無垢、無偏周遍,此等分別喻如虛空、大海、寶珠、冰片、明鏡、芝麻一般。以此六相來分別抉擇是極其重要的。以上是總說,下面分別解說。   第一猶如虛空之六法:無有偏墮之故如虛空;無有偏向之故如虛空;無有寬窄之故如虛空;   如有高低之故如虛空;無有形色之故如虛空;出現諸輪涅故如虛空。   第一實相本體猶如虛空之六法:實相無有偏墮、偏向、寬窄、高低、形色、輪涅等差別所相,如同大虛空。   第二猶如大海之六法:實相廣大無邊如大海;無實通徹深奧如大海;難以測度無量如大海;   二邊不動清澈如大海;廣界不滅自明如大海;妄念波濤自解如大海。   第二實相本體猶如大海之六法:實相廣大無邊、無實通徹而深奧、無量而難以測度、以有無等二邊不可動搖1,清澈通透、廣界不滅而自明、妄念之波濤能自然解開,此等諸性即如深廣無垠的大海。   第三猶如寶珠之六法:無念滿足所欲如寶珠;滿願亦無偏墮如寶珠;實相自性清凈如寶珠;   妙力中現莊嚴如寶珠;明清無有戲論如寶珠;一切法界一體如寶珠。   第三實相本體猶如寶珠之六法:實相無念滿足所欲、滿願而無有偏墮、自性清凈、妙力中現莊嚴、明清無有戲論、法界一體如同摩尼寶珠。   第四猶如冰片之六法:未證顯現輪迴如冰片;感受六道痛苦如冰片;證悟獲得佛果如冰片;   成就寂樂三身如冰片;基中無有輪涅如冰片;依緣顯現異相如冰片。   第四實相本體猶如冰片之六法:未證實相顯現輪迴、感受六道痛苦、證悟實相而獲得佛果、成就寂樂之三身、本基中無有輪涅、依種種緣起而有種種現相,此等如同冰片。   第五猶如明鏡之六法:實相基中明故如明鏡;無有障蔽離垢如明鏡;游舞不滅現故如明鏡;   體相無二之故如明鏡;無念明性住故如明鏡;自明本來清凈如明鏡。   第五實相本體猶如明鏡之六法:實相之本基中明明朗朗、無障離垢、游舞不滅而顯現、體相無二、無念明性本住、自明本來清凈故如明鏡一般。   第六猶如芝麻之六法:佛性遍布眾生如芝麻;顯現生死因果如芝麻;心性現於外境如芝麻;   境念解脫心性如芝麻;若修則現法身如芝麻;果位不復成因如芝麻。若知此理精通實相義。   第六實相本體猶如芝麻遍油性之六法:佛性周遍一切眾生、顯現生死因果、心性現於外境、境念解脫心性、修則顯現法身、果位不復成因如同芝麻與油性的關係一樣。若我們能了知此理,則可精通證悟實相的本義。   斬斷二現耽著之六法:以夢比喻顯現直指心,猶如夢醒自然無顯現,凈除無明自心亦無有,   依此滅除外境之實執;以幻比喻境心證妙力,了知顯現皆空迷亂相;以影像喻直指心自性,   了知顯現空性離二取;以煙霧喻直指心游舞,依此證悟境現自消空;以彩虹喻直指心莊嚴,   如融空中解脫自現智;以水晶喻直指心自相,心性自相解脫無二智。   我們應當了知能斬斷耽著二取顯現之六法:一是以夢喻之理將一切顯現諸境直指為心的自現,猶如蘇醒睡夢時,一切夢境自然消逝一般,同樣,只要我們清除了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自分別心之種種迷亂顯現也就自然消失,了達此喻理後即能滅除對一切外境的實執心。二是以幻化喻境而證悟一切二取之法都是心之妙力妄現而假有的,如是了知一切顯現都是迷亂之境,其本性皆為大空性。三是以影像的比喻來直指心的自性,了知一切顯現都是遠離二取等邊執戲論的,本體皆為空性。四是以煙霧的比喻來直指的心性,了知一切顯現都是自心幻化游舞之相,依此便能證悟一切境現自然會消融於空性本體中之自性。五是以彩虹的比喻直指心性本來莊嚴之自性,如彩虹自然融入虛空般,一切無明皆可自然解脫,且自現為法身智慧。六是以水晶的比喻直指心的自相,當知心的自相本來即是解脫的自性,無二智慧也如水晶自性般如是而存在。   六種直指所攝之六法:義阿賴耶無二離偏向;彼中迷現輪迴之自性;迷現迷執自心之幻變;   從中脫離無基修妙力;境心自滅解脫為智慧;智慧自凈本來執堅地。此六正法總綱極重要,   僅僅了知自然得成就。   宣說六種直指所攝之六法:真實義之阿賴耶(如來藏)沒有能所二取之耽著,遠離一切偏向方位;在尚未了認此義之際,彼阿賴耶迷現為輪迴之自性;其正在迷現、迷執之時即是自己心的幻變顯現,實際上所現根本無有一個實有的自相,皆如空中彩虹顯而無有自性;欲從此迷現中獲得解脫者,應了認心的本性,修持心的妙力;一切外境與心念自然寂滅而解脫為自然智慧,如經陽光的照射後,彩虹會自然消融於虛空中一樣,眾生在本基中無實而顯現,正在迷現之時為眾生,一旦認識其本性後,則一切虛妄境現皆會融入法界的本基中,證得普賢如來的果位;最後證達智慧本自清凈之自性而持於本來之堅地。此六種直指之竅訣乃為正法之總綱,故對行者來說極為重要,僅僅了知此理也會自然獲得成就。   究竟深義三身六直指:第一任運自成之直指:水晶明鏡以及太陽光,明性自性本性三種性,   法身自性清凈之本性,猶如無垢水晶本潔凈,報身本體光明之自性,猶如清潔明鏡中影像,   化身現相無內外本性,猶如日月照射至十方,此等本來任運自成故,莫從他尋當知自本具。   這裡將究竟深義之三身分別直指為六種修要竅訣。   第一即是任運自成的直指竅訣:以水晶、明鏡、太陽光這三種比喻來顯示明性的法身、自性報身、本性化身三種性。其中法身自性清凈的本性,猶如內外透明、無垢的水晶一般本來潔凈無暇;其報身本體光明的自性,則猶如清潔無垢的明鏡中顯現影像一般,清澈瞭然、顯而無有自性;其化身在所化眾生面前顯現的無有內外之別的本性,則猶如日月普遍照射於十方世界一般,沒有南北方隅之別。此三身無別的功德在每一眾生的心相續中都是本來任運自成、自然本住的緣故,我們切莫向外尋覓三身的本體,應當了知每一眾生自性本具三身功德,只是被忽然的無明障垢所遮蔽,暫時不能現前,一旦消除了無明障垢,此覺性本體則如日離雲霧般赤裸地顯現出來。   第二寶珠不滅之直指:自性清凈為本體法身,光明不滅為自性報身,智慧不滅為大悲化身,   自具彼性如力士寶珠。   第二即是以寶珠不滅的方式來直指本性:我們心的自性本來清凈故為本來的法身(本體空性);其光明不滅則為自性報身(自性光明);其明空雙運之智慧不滅則為大悲化身(大悲周遍)。如同大力士自然具足如意寶珠一般,每一眾生自己本具彼三身本性。   第三太陽自現之直指:如同日輪通徹無分別,覺性智慧無念為法身,如同不為雲遮自明凈,   五門頓然明清為報身,如同光線射向一切處,顯現六境不滅為化身,如同晨起日出自證中,   本具三身當知其本面。   第三以太陽光自現的比喻來直指本性:如同日輪的光芒通徹而無有任何分別一樣,覺性智慧本來無念故為法身;如同日輪不為雲霧遮蔽而顯得自然明凈一樣,眼耳等五根門的境現本來都是自然明清的,此頓然所現之性乃為報身;如同日輪的光線沒有彼此分別,且能普遍照射一切處所一樣,色聲香味六境顯現而不滅,此乃為化身;如同旭日東升一般,當我們證悟瞭然明清、自現之心性本體時,會很明清地知道自心本具三身無別的本體,當如是了知其真實本面。   第四以日直指現法界:如空清凈法性法身中,如日自現光明之報身,自性無二覺空之化身,   自己具有當知其本面。   第四是以日輪的比喻來直指凈現之法界:如同在萬里無雲的清凈虛空中自然顯現璀燦的日輪一樣,清凈法性之法身大虛空中自然會顯現光明燦然的報身,日輪放射出自性無二的大光芒,即如自性覺空無二的化身。如是三身無別的本體每一眾生本來具有,我們應當了知其為自心之本面。   第五喻義因三之直指:喻如虛空清凈之法身,乃為超離一切偏墮性,義即光明自凈之報身,   乃為本來自成無為法,因即自光顯現之化身,乃為令生誠信自明燈。   第五即是以比喻、意義、因三種方式來直指本性:比喻即是如清凈的大虛空一般,本凈之法身乃超離一切偏墮之性;意義即是光明自凈之報身乃本來自成之大無為法;因即是自性之光所顯現的化身乃令眾生生起誠信之自明燈。   第六法界覺性之直指:如空法界本凈即法身,如界本體光明即報身,如離方位覺空即化身,   自證性中本來已成故,莫於他尋尋亦無得時,未知此理如鍊石成金,天盲尋金日為雲遮蔽,   無足登梯盲人去佛堂,猶如黑暗之中升明月,雖似明亮然卻具痴暗,是故慎重無誤抉擇後,   穩獲心性之義極關鍵。   第六即是法界覺性直指之竅訣:法界本凈、本體空性即是法身;自性光明不滅即報身;遠離方位等分別執著、覺空無二顯現即化身。此三身之本性在自證的本性中本來已成故,切莫於外在的他處尋覓,縱然向外去尋覓亦無有獲得的時候。   尚未了知此等義理而於外尋找佛性者,如同欲將石頭煉成黃金、天生為盲眼之人尋找黃金或濃雲蔽日、無足者登梯、盲人去佛堂等一般是決定不能成辦的事。此等猶如在黑暗中升起的明月,月雖似明亮然卻暗淡無光。是故我們依教慎重無誤地抉擇此理以後,再通過修習穩獲心性之本義是極為關要的。   入定出定不離六密意,當以六種比喻而了知:第一空中微風比喻示:猶如虛空明凈智慧中,   實修動念解脫自明性,體驗通徹無執之覺受,未知此理一緣之等持,如同風中殘燭不堪緣。   無論入定還是出定均不離如來的密意(法界本體),此理當分別以六種比喻來了知。   第一是以空中微風的比喻來加以明示:若我們在猶如虛空般明凈的智慧中精勤實修,則一切起心動念都會自然解脫於自明自知的本性之中。也就是說我們在入定出定中觀看自心時,一切動念會自然消於法界,如微風融入虛空般,爾時自然會體驗到通徹無執的一種殊勝覺受,而且無論出現什麼違緣均無所畏懼。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而僅修一緣等持,則如風中殘燭般縱有覺受也不能穩固地保持多久,並且很容易消失,或根本不能面對所遭遇的某種違緣而隨外緣所轉,絲毫不能堪忍。   第二清晨日出比喻示:實修離明蔽邊之本性,體驗自凈明清之智慧,未知此理如同患瘟疫,   昏沉掉舉遮障實相義。   第二是以清晨日出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實修遠離一切明與蔽之邊的本性,結果就能體驗到自凈明凈的智慧境界。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則如同罹患瘟疫的病人般必定會處於昏沉掉舉的狀態中,如是無疑會遮障一切實相本義。   第三無風油燈比喻示:實修毫不動搖境心義,體驗未經改造大等性,未知此理如同不孝子,   座間修習需時無用途。   第三是以無風擾動而盛燃油燈的比喻來加以明示:實修毫不動搖境心之本義,也就是說自己的心既不隨內之分別念所轉,也不隨外境色法等所轉,這樣就能體驗到未經改造的大平等性的智慧境界。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則如同不行孝養的孽子不聽召喚一般在座間修習需要之時卻顯得無有用途。我們若能修持不隨境心所轉的本義,令心獲得自在,達到一切住平等性的境界,善緣逆緣無不平等,心無分別執著,這樣則如很守孝道的賢子一樣,隨叫隨到,一呼百應。   第四虛空廣界比喻示:實修普明無邊平等性,體驗離希憂執之密意,未知此理精進墮險地,   如同斷翅小鳥飛空中。   第四是以虛空廣界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實修心性普明而無有邊執戲論的大平等性,便能體驗到本來即遠離希憂諸執的真實密意。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而盲目地精進修鍊,則有墮落險地的可能,如同被折斷翅膀的小鳥飛在空中一般定有墜落之危險。   第五大海波浪比喻示:實修自融自現法界性,體驗生住滅與法性融,未知此理基中執二取,   無法脫離破立之對境。   第五是以大海波浪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通過實修自心的一切分別動念皆自然融入法界而自然顯現的法界本性,便能體驗到一切法之生住滅與法性融會一味的境界,因為法界本來就是一味一體的。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而於本基中執著能所二取,則無法脫離破立之對境。   第六小溪入海比喻示:實修識聚自融自心性,體驗多者一味一明點,未知此理無法滅妄念,   如同芥子灑落於地面。若知如是竅訣切要修,則如大海深廣瑜伽士,未知此理如小溪乾涸,   見修行皆不能勝外緣。   第六是以小溪匯入大海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若將六識聚自然融會自心本性而實修,便能體驗到多者本來一味、唯一明點的境界,一切都是法性游舞的顯現,多現為一、一現為多等互不相礙。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則無法滅除分別妄念,如同芥子灑落到地面而難以撿凈。   若我們能了知如是竅訣切要而修持,則各自的智慧境界將如大海般深廣無垠,亦堪為大瑜伽士的稱號;若我們尚未了知此等義理,則如小溪乾涸般,自之見、修、行皆不能勝伏外緣,且修無所成、不得自在。   獲得見解本地之六要:第一無有二取之見解,獲得自證無二之本地,六境空性遠離所取邊,   智慧自明遠離能取邊,無能所取遠離二取邊,邊解唯名遠離非二邊,證此理者於何皆無執。   我們應當了知獲得見解本地之六要:第一若我們能樹立無有能取所取諸邊之見解,依此便能獲得自證無二的本地。色聲香味等六境本來為空性故遠離所取之邊;智慧本來自明故遠離能取之邊;無有能所二取故遠離二取共識之邊;一切邊本自解脫故唯是名稱而已,亦即遠離了非二之邊。凡是能證悟此理之行者,於何時何境皆無任何執著。   第二遠離有無常斷見,依之獲得自地之竅訣,是自然智慧故離無邊,無分別念垢故離有邊,   無境離名之故離二邊,現而游舞故離非二邊,當知大全解脫本解脫。   第二是介紹遠離有無、常斷諸見之竅訣:我們依此見解修習而獲得的自然本地之竅訣即是現前自然智慧,如是之故遠離無的邊;無有任何分別念垢染的緣故離有的邊;無有境現、本離名稱之故遠離二俱邊;現而游舞故遠離非二俱之邊。當知此為大全解脫本解脫。   第三獲得遠離生滅地,如空生其不成離生邊,游舞不滅之故離滅邊,生時無生遠離二者邊,   能見不成遠離非二邊,當證自性清凈一法界。   第三是介紹獲得遠離生滅諸相之本地:猶如虛空,生法之基本來不成立,故遠離生的邊;覺性的游舞不滅故遠離滅的邊;生時無生故遠離二俱之邊;能見本來不成立故遠離非二俱之邊。我們應當證悟自性本來清凈的一真法界之實相。   第四獲得遠離現空地,自性光明之故離空邊,無有分別念故離現邊,無有破立之故離二邊,   無有所緣故離非二邊,當知大平等性自解脫。   第四是介紹獲得遠離現空本地之竅訣:自性光明不滅故遠離空之邊;無有任何分別念,本體空性故遠離顯現之邊;無有破立之相故遠離二俱之邊;無有任何所緣故遠離非二俱邊。當知此乃大平等性,而且是自然解脫的。   第五獲得遠離常斷地:所現本體空性離常邊,空性顯現種種離斷邊,現空無離無合離二邊,   見者本面凈離非二邊,一切本來未生持本凈。   第五是介紹獲得遠離常斷之本地:諸法所顯現的本體皆為空性故遠離常有之邊;空性中緣起和合而能顯現種種故遠離斷滅之邊;現空無別、本無離合故遠離二俱之邊;見者本面本來清凈故遠離非二俱之邊。當知一切法的本體本來從未產生過而如實護持本凈。   第六獲得遠離賢劣地,未墮高見清除賢勝執,未墮劣見清除斷噁心,未墮二見二執自地空,   未墮無二遠離一切邊,若未了知如是大見解,不能自離出現歧途障,低劣見解不能增境界,   是故持地竅訣極重要。   第六是介紹獲得遠離賢劣邊執之本地:未墮高見者能清除賢勝的執著;未墮劣見者能清凈並斷除噁心的執著;遠離賢劣之見而未墮二見與二執者,其自地本空;未墮無賢劣之二邊者遠離一切邊執戲論。若行者未了知如是殊勝的大見解,則不能自離賢劣之邊執而必定出現修行的歧途之障,況且僅依低劣的見解也不能增上修證的境界,是故護持本地的修行要訣對我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妄念轉為助緣之六法:心識道用自消如微風,內心現出自然之智慧;動念道用自凈如閃電,   顯現一切動念自明智;憶念道用自清如濁水,顯現憶念自然佛意趣;諸分別念道用為法性,   內現無有取捨之密意;執著道用自盡無對境,自現無基所見消失智;自相道用明凈明界伴,   內現明然無跡之智慧。如是實修之諸瑜伽士,即從分別念中顯現智,如同乾薪之中燃大火,   一切現為助伴極關鍵。   了知能將妄念轉為修行助緣之六法:一是若我們能依教將心識轉為道用而直觀其本性,則一切分別念將如虛空中的微風一般自然消失,爾時內心自然現出自然之智慧,而且分別念消失與智慧生起是同時的。二是將一切起心動念轉為道用,也就是說當我們直觀動念之本性時,一切動念會如閃電剎那消失在虛空中一般自然清凈。同樣直觀正在動念之心,則一切動念剎那皆消融於心性本體之中,所顯現的一切動念無不成為自明自證的智慧。三是若將一切憶念轉為道用,即直觀憶念之本性,則如渾濁的水自然會澄清般自然清凈。爾時一切憶念都會自然顯現為佛陀的密意(認識心性本體,即是上師佛的智慧密意)。四是若將一切分別念轉為道用——直觀其性,則一切分別念都會自然消融於法性本體之中。爾時於內在即可現前無有任何取捨的真實密意。五是若將一切內外執著轉為道用——直觀其性,則能自然滅盡一切執著,並且再也沒有任何可執著的對境存在。爾時自然顯現無有所見之基的本性,如對山河大地等法雖有所見,但無執著,也就是處於一種有相無執的境界,如是自然現前消失執著的智慧。六是若能將內外諸法的自相轉為道用,即直觀其性,則諸法自然是明凈無垢的,故能成為光明法界的助伴,因此內在也自然現前明然無跡的智慧。能如是實修的諸瑜伽士,即能從一切分別念中顯現智慧,如同在乾薪之中盛燃大火一般,修行人應將一切內外顯現轉為道用——直觀其性,使之成為修行的得力助伴是極其關鍵的。   安住法性境界之六要:調整風脈明點各自要,身即依照禪定之六法;解脫庸俗平凡迷現要,   了知器情乃為佛壇城;自然生起大樂境界要,即閉下風而修寶瓶氣;安住無念法性境界要,   舌尖上卷勿觸二上齶;自明智慧清凈虛空要,雙目直視一卡虛空處;本來智慧任運自成要,   心性無改放鬆明清住。具此法者安住法性中,故具緣者應當精進修。   了知安住法性境界之六要訣:一是我們在修習圓滿次第時,當依教調整體內風脈明點各自要點,身要即是依照禪定的六法(結跏趺坐、身體端直、眼睛垂視鼻尖、頭部微俯、舌抵上齶、兩手等印)。二是在修習生起次第時,我們應修習解脫庸俗平凡、迷現的要訣,依教了知一切器情世間乃為諸佛之清凈壇城,當如實觀修。三是我們要想自然生起大樂智慧的境界,所依要訣即是持閉下風而於內觀修寶瓶氣。四應了知安住無念法性境界的要訣,即是將舌尖往上卷,但勿抵觸上齶,當如是修鍊。五應了知自明智慧清凈於虛空之要訣,即是雙目直接注視自前距離一卡遠的虛空。六應了知本來智慧任運自成的要訣,即是於心性無改、自然放鬆中明清而安住。具足此等法要者皆能安住於法性的本體之中,是故,具善緣的行者皆應精進實修此要竅訣。   安住法性境界之六法:當以六種竅訣而了知,依靠三時無別之竅訣,斷除二執分別心念邊,   不憶過去不妄想未來,現在無執之中坦然住;依靠燕子入窩之竅訣,斷除希憂分別心念邊,   現在之心無生亦無滅,不散等性之中放鬆住;依靠士夫舍事之竅訣,斷除執著依處分別邊,   心性實相無改平等中,遠離所緣平等一味住;依靠大鵬翱翔之竅訣,斷除懷疑二執分別邊,   斷心識邊自然本性中,廣大平等一味而安住;依晨日出清凈之竅訣,斷除種種境現分別邊,   不攝根門不破動念中,六聚悠然放鬆而安住;依靠相執自凈之竅訣,斷除種種妄念分別邊,   於所顯現諸境無取捨,無改本性之中如理住。如是住者無二性中住,定現邊解脫之廣意趣。   了知安住法性境界不離之六法:此六法當以六種竅訣來分別了知。一是依靠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無別這一竅訣來斷除二執分別心念之邊,即不憶念過去、不妄想未來、不執著現在,當於如是無執著的境界中坦然安住。二是依靠燕子入窩般的竅訣來斷除希憂分別心念之邊。燕子在入窩前,首先善加觀察,待遣除一切險疑後才安然入窩,同理,我們通過聞思來觀察而斷除其違品後,才可無憂地安住修習。我們現在的心即是遠離一切分別念、無生無滅的本性,故當在毫不散亂的大平等性中自然放鬆地安住。三是依靠大士夫舍事之竅訣來斷除一切執著所依處之分別邊,亦即我們應當在心性實相無改大平等性中,遠離一切能緣所緣而平等一味地安住。四是依靠大鵬翱翔的竅訣來斷除一切懷疑二執之分別邊,亦即我們應當在斷除一切心識邊執之自然本性中以廣大平等一味的方式而安住。五是依靠清晨日出一般清凈的竅訣來斷除種種境現之分別邊,亦即不收攝根門,也不破除動念,我們應在此不破立之明清中,以六識聚悠然放鬆的方式而安住。六是依靠相執自凈之竅訣來斷除種種妄念之分別邊,亦即於所顯現的諸境中無有任何取捨的執著,並在無改之本性中如理安住。如是安住者即等同於在無二本性中安住,也就決定能現前邊解脫之廣大意趣。   宣說修行共過之六法:明清不分無念茫茫然;特意修明偏墮智慧方;散射內收片面執著心;   未證內明迷迷茫茫狀;未徹斷定跟隨懷疑轉;三門改造迷亂成妄念。如是六過所生諸障礙,   求真義者當斷而修持。   宣說修行中顯密共許之六種過患:一應了知若明清不分地處於無念茫茫然的狀態,則是修行的一種過患。二應了知特意注重修持明念諸覺受而偏墮於智慧方面,不行持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法,也是修行中的一種過患。三應了知當自心稍有向外面散射之時,便立即以強力內收,這種片面的執著心也是修行的過患。四應了知若修行人未能生起內證功德,只是處於迷迷茫茫的狀態之中,則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過患。五應了知若行者未能徹底斷定法性本義,也就是對正法沒有生起真實定解,僅僅跟隨分別懷疑而轉,則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過患。六應了知若不能認識迷亂的本性而將身口意三門加以改造,則一切無不成為分別妄念的境界,這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錯處。對於如是六種過患所產生的諸般障礙,欲求真實義者應當力行斷除,如是而修持很重要。   宣說修道歧途之六法:四無色界作意之修行;執持世俗無因果斷見;執持二取不變大常見;   境現視為怨敵或荊棘;一切歸心自證自明修;分別識聚視尊離真義。萬勿墮入此等六歧途,   亦勿超離法界平等性。   宣說修道中易入歧途之六法:一應了知在禪修之中,若行者不遠離四無色界的作意而修持,則即步入了修行中的歧途。二應了知執持世俗中無有因果的斷見也是一大歧途。三應了知若執著能所二取諸法為永恆不變、常有自在之法,那麼執持這種大常見即是修行的一大歧途。四應了知若將一切境現視為怨敵或荊棘樹般遠離,則也是修行中的一種歧途。五應了知若將一切諸法歸屬為心,而除了自明自智的心性本性以外,一切均無,如是執心識為實有而修持即是修行中的一大歧途。六應了知若將分別識聚視為實有的聖尊,並且離開了本體空性的真義而修持也是修行中的一大歧途。明了上述之理,作為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誤入此六種歧途,也不要超離法界大平等之性而修持。   出現六過糾正之六法:猶如雲消空中糾正法,所現一切種種心幻變;自性悉皆凈於法性空,   猶如賊至空室糾正法,分別妄念本體無自性,生起之時未生無識別,僅僅放鬆則無所斷法;   猶如冬林著火糾正法,觀察所生境念之本面,從而現為法性之助伴;猶如毒為咒攝糾正法,   無生境界之中滅妄念;猶如民見國王糾正法,五毒生時認識自放鬆,從而徹見法性義本面,   猶如船上烏鴉糾正法,所生掉舉除開法性外,別無去處境界中安住。以此六要所生諸憶念,   自性自凈自清解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在修行中容易出現的六種過患,當過患出現之時即應依六法加以糾正:一是猶如雲消散虛空中一般的糾正之法,即所顯現的一切種種法皆為心之幻變,故可將其分別心的自性悉皆清凈於法性的虛空之中,當如是以此糾正自己修行的過患。二是猶如盜賊進入空屋而無有憂懼一般的糾正之法,即應了知一切分別妄念的本體無有自性,當我們生起分別妄念之時,其心念本體就是本來未生而無有識別的,若僅僅坦然放鬆而修持,則無有任何所斷法。三是猶如冬季林木著火一般的糾正之法,即我們在觀察所生分別念的本面時,會發現一切心念無不現為法性之助伴。有如林木枝葉無不成為著火之因,同樣,分別心亦無不成為證悟法性之因。四是猶如毒物被咒語攝持後即可成為妙藥一般的糾正之法,即若以無生的境界來攝持一切諸法,則自然能寂滅一切分別妄念,並能使之悉皆顯現智慧的本性。五是猶如臣民面見國王而威力自竭般的糾正之法,在我們生起五毒煩惱之時,當下即應認識其本性而自然放鬆,這樣就能現前法身智慧,以致徹底現見法性義之本面。六是猶如船上烏鴉不敢遠翔一般的糾正之法,即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航行的船上有一隻烏鴉,它只能在船上往來盤旋而不敢獨自遠去,同樣,我們所生起的一切掉舉等分別心,除法性以外也別無歸處,唯於法性的境界中安住。以此六種要訣所生之諸般憶念,當知其自性是自然清凈、自然解脫的,了知此理是極為重要的。   真實證悟確信之六相:鎮懾一切功過無怯懦;自心法身住於肉身中;不貪輪迴利他無厭倦;   通達唯一明點無歧障;諸魔法性無有違緣懼;苦樂皆空希憂取捨無。通達此理眾人悟實相。   當我們對諸法自性生起真實的證悟時,可通過六種確信之相來了知:一是當真正的證悟智慧現前之時,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一切功德與過患皆不產生大的執著之心,已獲自在之故能鎮懾一切功過,對自己接下來必走的修行道路也不會有怯懦之心。二是自心光明之法身本住於自之肉身中,密宗稱之為童子瓶佛身,對此觀點我們依佛陀第三轉法輪所宣說之教義或《寶性論》的教義即能遣除一切懷疑而真實無誤地了達。三是當我們真實證悟法性之時,對輪迴不會再產生貪執之心,能勵力實行弘法利生之事業而無厭倦,錢財在眼前便如糞土一般,名譽也不過是過眼雲煙。四是當我們通達覺空無二的法性真實義之時,則所現諸法皆是唯一的法界明點之性,修行過程中的違緣、歧途等障皆能轉為道用。五是一切外在之魔緣皆為法性之游舞,證悟此義之行者皆不為任何魔緣所害,縱然天魔、死魔等一併現前亦不會產生絲毫畏懼之心。六是真實證悟法性時,世間的一切痛苦與快樂都成為一味大平等的空性,無執故無希求、憂慮與取捨。對於上述之理,若人人都能通達則眾人皆可依之證悟諸法實相。   真實獲得穩固之六量:現有諸法幻化自現故,恆時出現無自性道相;煩惱本體本來清凈故,   五毒自滅顯現自明智;功過本來現為大智故,顯現取捨二念自清性;證悟精華之義無他現,   是故妄念現於法性中;心性寶珠自己獲得故,遠離死遷恐怖無畏懼;現見自心法性正覺義,   是故脫離精進希憂縛。如是瑜伽之士即正覺。   我們尚應了知生起真實證悟並獲得穩固之六種正量:一是所證已經獲得穩固的修行人,在他們面前現有的一切諸法皆是幻化之游舞自現,無有毫許堪忍之自性,並且恆時能出現無有自性的一切地道之功德與證相。二究竟來說,任何一種煩惱其自性本體都是本來清凈的,如是之故,在貪嗔痴等五毒自然生起而又自然寂滅的過程中即能顯現自明自證之智慧。三就諸法本性而言,一切功德與過患本來就顯現為大平等的智慧故,顯現在我們面前的取與舍這兩種觀念也自然清凈於大法界的本性中。四是修證已獲穩固的行者,其所證悟的精華之義即密宗最究竟的深義,此外再也無有其他清凈與不清凈的顯現,是故妄念皆消融與無生無滅的法界本性中。五是自證獲得穩固者,自己已認識心性本體,穩獲此證悟之摩尼寶珠之故,遠離死亡、遷移、恐怖而無任何畏懼。六是自證獲穩固者現見自心之真實本性、法性正覺之義,是故已脫離修法精進與否以及希求解脫而憂慮墮入輪迴之束縛幻網。具足如是六種穩固正量之瑜伽士即為正等覺。   已得密意境界六確信:證悟諸法離邊中觀道;證悟現空雙運大光明;證悟一切等性之大樂;   證悟無二唯一之明點;證悟任運自成離方義;證悟本凈本性究竟義。彼等無有欲證之意念,   於證悟時無有自詡心,故為幻化離喻瑜伽士。   我們應當了知已得大圓滿密意境界之六種確信:一是證悟諸法遠離一切邊執戲論,並恆時能安住於離邊之中觀道中。二是證悟了現空或智悲雙運之大光明,完全了悟了心性自現不滅之本性。三是證悟現有之輪涅諸法皆是大平等的本性,一切功過、賢劣、多少、好壞等都達成一致,平等無別,能安住如是等性之大樂境界。四是證悟一切現有之法皆是無二無別,全都是唯一之法界明點自性。五是證悟覺性任運自成、遠離一切方隅之義。六是證悟諸法本性最究竟的實相義自然本凈、無作無改。   已了知得密意境界的六種確信,在實修之時,我們對彼等應無有欲證悟之分別意念;於證悟之時亦不會洋洋得意地在人前自詡。自明自證的境界只有證悟者最明白,那是離一切言思而無法用比喻明示的,即如啞人嘗到糖的甘美滋味一般,歡喜在心裡而無以表達。如是證悟之行者故可稱為幻化離喻之瑜伽士。   如是證悟解脫六方式:正當顯現一切外境時,現即解脫如冰化為水;明知內在覺性諸法後,   知即解脫如水融入水;中間動念二意散射時,散即解脫如空中閃電;一切假立名聲傳出時,   名即解脫如同空谷聲;所持宗派承認之正時,彼即解脫如虹消空中;所修之果成就即解脫,   猶如如意寶珠滿需欲,自性自解對治自清凈,無名離境密意任運成。如是上根即生得解脫。   如是證悟法界本性而獲得解脫有六種方式:一應了知山河大地、有情眾生等一切外境正在顯現時,顯現的當下即是解脫,有如冰融化為水,冰與水二者之本性乃一味無別,此外在冰上怎麼也尋找不到一個異於水的自性。二是我們明然了知內在種種覺性諸法之後,在了知覺性本面的當下即現前解脫,這好比將一盆水倒入水池中,水相互交融後再也找不出一盆水單獨的自性,水與水本體無二無別。三應了知中間剎那生起的動念,亦或修行不能專一行持而顯三心二意,這樣的念頭正在散射時,其散射的當下即現前解脫,好比空中的閃電,電光划過夜空閃現的同時便頓然消失。四應了知世間一切名聲皆是假立而無實有自性,當一切名聲或其它響聲傳出之時,在名聲顯出的當下即是解脫。別人對我們作的讚歎,即如空谷的回聲一般虛幻無實,讚歎之聲剎那即失,皆為迷亂之顯現,去尋找時如何亦不得其實有自體故當下現前解脫。五應了知我們所持執的宗派觀點之自性,正在承認自宗與他宗的觀點之時即現前解脫,好比空中顯現的彩虹於剎那間消失於虛空,此時如何亦尋找不到先前所見彩虹之實相。六應了知我們通過修持所證道果之自性,在成就的當下即現前解脫,猶如如意寶珠一般能滿一切眾生的需求與欲願。上述六種證悟方式極為殊勝,依自性自解脫與自性自清凈的對治,遠離一切名言、境現的執著,並且分別念的密意境界又是任運自然而成的。我們依上師的殊勝教言已明知諸法自性,以及自己的迷亂,故於迷亂的當下認識自心之本性極為重要。如是上根利智之人聞此竅訣並依之實修即生就能獲得解脫。   當知中根法性中陰時,獲得解脫二種之六法,第一捨棄肉身之六法:內外一切聚於自心時,   即是遠離所取之外境;心性集於智慧之中時,即是遠離能取之心性,覺性智為習氣包藏時,   地風融入水大身無力,出現糞便之時當超度;水風融入火大身肢顫,面容積塵口水鼻涕滴;   火風融入風大口鼻干,喪失體溫口鼻無光澤,此時溫度若集於腳掌,則墮地獄密處轉惡鬼,   臍間傍生心間投生人,喉間非天集眼生天界,熱散頂上則得無上果;一切風風融入神識時,   外氣急促不能向內吸,神識不清眼自光燈失,外氣中斷神識入光明,內氣中斷身心相分離,   彼身留世智慧現法界。此等即是初現隱沒式。   此外,我們尚應了知中根行者依竅訣在法性中陰時獲得解脫的二種六法(共十二法)。   第一即是捨棄肉身之六法:一應了知當自身內外、上下一切明點聚合於自心之時即是遠離所取之外境的時候。二應了知最後心性集於智慧之中時即是遠離能取之心性、覺性智慧之力被無始之習氣包藏而頓現黑暗之時。三應了知當地風融入水大之時身體便顯得四肢無力,當體內大小便失禁而出現糞便之時即應及時超度。四應了知當水風融入火大之時,身體四肢便會顫慄不止,面容也會積滿穢濁之塵埃,同時流出口水與鼻涕。五應了知當火風融入風大之時,自己的口與鼻都會顯得異常乾燥,並且喪失身體恆有的溫度,口鼻皆失去往日擁有的亮麗光澤。此時應注意溫度流失的方位,若發現體溫由上往下降,最後集於腳掌部位,則說明彼人將會墮入地獄;若體溫最後集於密處,則說明彼人將轉生為惡鬼;若體溫最後集於臍間則彼人將轉生為傍生;若體溫最後集於心間,則彼人將轉生為人;若體溫最後集於喉間,則彼人將轉生為非天;若體溫最後集於眼部,則彼人將轉生至天界;若體溫最後集於頭頂而散去,則說明彼人獲得了無上解脫之果。如依破瓦而往生者皆屬獲無上果之人。六應了知當一切風風融入自之神識之時,外氣便顯得異常急促而不能向內吸氣,神識也變得迷亂不清,眼睛自有的光燈完全喪失。當外氣完全中斷之時,其神識便會進入光明的境界,當內氣完全中斷之時,身體與心識便相互分離開來,彼之虛假肉身留存於世間,自性智慧則現入法界之中。這即是最初所顯現的隱沒方式。   第二六法根機解脫理:宣說六種根機之第一,上等根機之中利根者,不現中陰心身分離時,   自明顯現法性大勝觀,住於遠離戲邊境界中。此說第二種六法——不同根機者獲得解脫之理:   首先宣說六種根機中的第一種,即上等根機之中利根者,他們於命終時不顯現中陰境界,當其身心分離之時,自然能顯現自明大法性的大勝觀,安住於遠離一切戲論邊執的境界中而獲得解脫。   第二上根之中鈍根者,於三剎那之中得解脫,身心分離第一剎那中,顯現自明無念大法身,   第二剎那顯現報身光,第三剎那解脫光明後,安住如空等性法身中。   第二種為上等根機之中鈍根者,他們將於三剎那中獲得解脫。在身心分離的第一剎那中,彼之境現中自然顯現自明、無念之大法身的本性;在第二剎那中將顯現報身之光明;第三剎那解脫於光明之後便安住在如是大空、平等的法身境界中。   第三中根之中利根者,一或三禪定日處昏厥,彼者醒後顯現智慧光,身之自光語言之自聲,   意光線相顯現五日時,知身語意本面而解脫。   第三種為中等根機之中利根者,他們在臨終的一個禪定日或三個禪定日中會處於昏厥的狀態。待彼等醒覺之後就自然會顯現智慧之光明,當彼身體自有之光芒、語言、自然之聲音以及意識的光線諸相顯現至五日之時,便能通徹了知身語意之本面而獲得解脫。   第四中根之中鈍根者,三或五禪定日處昏厥,彼醒顯現五智之光明,不生懼怕無畏自現解。   第四種為中等根機之中鈍根者,他們在臨終前的三個禪定日或五個禪定日中會處於昏厥狀態。待彼等醒覺之時就會顯現五種智慧之光明,爾時,不生任何懼怕之心,無畏而自然現前解脫。   第五下根之中利根者,三禪定日之中處昏厥,彼醒顯現五智之光明,經過五日智慧顯現沒,   光中現境聲中出光線,光線之中顯現妄念時,滅盡昔日外境財人念,同時應當憶念昔正法,   覺醒對治自明無執著,智慧自現中陰現解脫,法界之中現前菩提果。   第五種為下等根機之中利根者,他們在臨終前的三個禪定日中會處於昏厥的狀態。待彼等醒覺之時,亦會顯現五智之光明,這樣的智慧光明顯現須經歷五天的時間,慧光隱沒的同時,光中出現種種境界,聲中又出現種種光線。當光線之中顯現妄念之時,自會滅盡昔日對外境美色、財物以及人的貪念與執著,此時應當憶念往昔聞思之正法,覺醒時若能依佛法竅訣來對治則自明而無有執著,以致於智慧自現之中陰境界中現前解脫,究竟於大法界之中現前菩提果。   第六下根之中鈍根者,一禪定日神識昏厥中,清醒現智一日而隱沒,彼者認為以前身存在,   諸根具足無礙游各處,身心分離尋找境住處,隨業力入不同之胎門,獲得具有七德人身後,   值遇深法彼生得解脫,若是罪業極其深重者,不現中陰身心分離時,自現迷惑顯現地獄處,   造罪中等中陰住片刻,爾後感受其它二惡趣,善惡平等中陰時較長,七七四十九日中停留,   爾後隨其業力而投生,即是法性中陰隱沒時,二種鈍根轉世中陰現,是故今當斷惡修善法,   獲得心性本地極重要,此乃有利教言當銘記。   第六種為下等根機之中鈍根者,彼等在臨終的一個禪定日中,其神識處於昏厥狀態,清醒之時現前智慧,歷經一日而隱沒。此時彼者會認為自己以前的身體至今尚存,並且眼耳鼻舌諸根也圓滿具足,故能無障礙地雲遊於世間一切處所。當身心分離之時便開始尋找適合安住的處所,隨業力的牽轉而進入不同的胎門轉生。若人生前修積善法並獲得過灌頂,則可有選擇性地投生,如是獲得具有七種功德(種性善良、形色端嚴、長壽、無病、緣份優異、財物富足、智慧廣大)的人身後必定能值遇甚深正法,並於彼一生中得到解脫。若亡者是罪業極其深重之人,則其不顯現中陰境現,也不經歷身心分離之時,自現皆為迷惑而直接墮入地獄。造罪中等之人將在中陰境界中小住片刻,爾後,便去感受其它二惡趣的果報。所造善與所作惡業平等之人在中陰境界中呆的時間較長一些,一般會停留七七四十九日,爾後隨其各自的業力而投生。這些即是法性中陰境界的隱沒時,二種鈍根轉世中陰的情況,了知此等惡怖之境現,我們應提高警惕,從今日起立即斷除一切惡業而勤修一切善法,儘快令自己獲得心性之本地是極為重要的。這是對自己最為有利之教言,故當銘記於心。   上述不同根機者獲解脫的情況,要想更詳細地了知,可參閱《上師心滴》。   宣說現前究竟果位時,所現真實菩提之六法:離諸二取迷亂習氣後,迷現迷執入於法界中,   如同晴天日輪清凈時,第一具二清凈法身者,法界中現法性光明智,離戲光明廣大周遍性,   任運自成本凈中解脫。   宣說我們通過修行而最終現前法報化三身果位之時,所現前的真實菩提果之種種功德,在此歸攝為六法。現前菩提果位時,我們已徹底遠離了能取所取的迷亂習氣,凡夫地及有學道時所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以及二障習氣已得清凈。爾後,一切迷亂的境現以及迷亂的執著皆盡消融於大法界的本性中,即如秋高氣爽晴朗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烏雲更是不見蹤跡,日輪則顯得分外明清、凈潔,現前「萬里無雲萬里空,萬里無雲萬里光」的境界。對此證悟的境界,也許有人會持懷疑的態度,認為眾生於本基之時乃清凈無染之性,後來卻為無明障垢蒙蔽真性而起諸迷亂境現流轉輪迴,此時雖依殊勝竅訣通過精進實修、凈障而回歸自性之本地,這樣得果以後我們是否還會繼續迷亂呢?答案是肯定的,現證究竟菩提後絕不會再迷亂!因為眾生的無明煩惱諸障經過大空性的對治力而斷完後決定不會再復生,對此勿庸置疑,在《經觀莊嚴論》以及《大幻化網》中對此有詳盡的解說。   首先宣說第一種功德:我們現前菩提果時將於內明法界宮中圓滿法身的功德。爾時,具足二種清凈,即自性本來清凈和暫時的客塵垢障清凈,並於法界中自然現前法性之光明智慧,那是離一切戲論、自具光明本性、廣大周遍的,此性非為因緣所造作而是任運自成,且與一切諸法之本性無二無別,我們必定會在這種本凈一味無別的大法界中獲得究竟的解脫。   第二清凈圓滿受用身,彼中於諸十地菩薩前,顯現猶如彩虹五部佛,圓滿妙相隨好極耀眼。   第二種功德是受用報身那清凈而圓滿的功德。報身的形象如彩虹一般顯而無有自性,因其為自現所顯,故只有在十地以上的菩薩面前才能顯現,並且顯現為五部佛(不動佛、寶生佛、無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盧遮那佛)的形象,具足圓滿的三十二相好以及八十隨好,光彩奪目,極為耀眼。   第三猶如月影之化身,現於一切所化水器中,事業受生殊勝化身等,隨順不同根機而示現,   乃至六道各趣存在間,利眾事業不可思議也,依此三身所具六智慧:法界性智法性無遷變,   大圓鏡智自明普現基,平等性智一味無分辨,妙觀察智如所盡所見,成所作智事業不可思,   任運成智無為法性者,離喻如來一切智慧主,如摩尼寶無念成諸事。   現證菩提所獲之第三種功德是猶如月影一般之化身功德。從究竟真實義來說,法、報、化三身實為一體,無有分別,然於各趣眾生前因所化清凈不清凈的緣故而示現三身。此化身顯現即如月亮映照在百千萬數不同的水器中成形一般,如是化身亦應眾生千差萬別的根器而示現種種。所謂佛陀之事業化身也即技藝應身,乃為佛陀為教化眾生而示現的種種能工巧匠的化身。如為教化樂神乾達婆,佛自化為樂師,演奏乾達婆琴。無論以何種形象出現,都是為了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示現。受生化身也即生應身,為如來示現種種受生的化身以教化有情,如示現生為帝釋天、斑鹿、飛禽、水、橋、樹木等等變化之身,此等顯現皆為利益眾生不可思議之幻化。殊勝化身如釋迦牟尼佛於千百萬娑婆世界示現能仁而度化有情。如是等等不可思議之化身無量無邊,皆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機而示現,而且從無間斷,乃至輪迴未空之際,六道各趣存在期間,其化身利益眾生的事業永遠是不可思議的。   依此法報化三身亦自然圓具六種殊勝智慧。一般來說,法身之智慧主要為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報身智慧為法界性智等五種智慧,化身智慧為無二等性之智慧。然於本論中作者歸攝為六種:第一種為法性無有遷變之法界性智;第二種為如明鏡一般一切自明而普遍顯現之基——大圓鏡智;第三種為一味一體、無有分辨之平等性智;第四種為妙觀察智,即觀待勝義之如有所智以及觀待世俗之盡所有智;第五種為成所作智,即能顯現各種形象利益眾生,其事業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第六種為佛陀法身智慧——無為法性之任運自成智。此六種智慧遠離一切比喻、言說,也是如來一切智慧中最為主要的,就象摩尼寶珠一般雖然無有欲利益眾生等念頭卻自然能利益眾生成辦諸事。   第四眾前生起大悲理,發心發願積累二資糧,任運自成智慧力所生;第五如何生起大悲理,   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逢遇外境生起大悲心,受他勸請祈禱生悲心。   現證菩提果所獲得之第四種功德即在眾生前能生起無偽之大悲心。如是之理即行者於學道修道時,發起了殊勝的菩提心,並發願利樂一切有情,同時也精勤地積累了圓滿的福慧二種資糧,最終此功德便由任運自成之智慧力而產生。   第五種即了知如何生起大悲心的道理,有的於自相續中自然而然地生起大悲心,有的逢遇外境,見到可憐而堪悲憫的眾生故生起大悲心,有的受他人勸請或祈禱佛菩薩而生起了大悲心。   第六以悲利眾之方式,乃為有依無依本體三,定具此等斷除偏袒者,法身無阻無依行利眾,   以發心愿之力凈障礙,於眾生前現色身饒益;報身智慧大悲自現故,有依利益凈除十地障;   本性利益事業法界身,息滅有無增損之性中,於諸所化眾前隨意現,種種化身行持諸事業。   依宗派見有依利眾生,即於究竟圓滿之佛地,成就身智而行利眾事;無依如彼成就無毀滅,   然如仙人所造之靈塔,依靠願力如是而顯現,本性亦行自他之二利,如同彼二有無增損解,   無二無別本性身之中,如理相應安住而利眾。此等三者實則一體故,應當精通如前所說理,   依此擺脫有無邊執網,如是獲得無上菩提果,縱是具有信心凡夫人,亦依共同不共殊勝道,   精勤依次向上可證得,任運自成如意之功德,故勤修解脫道極重要。   第六法宣講現證菩提果者以悲心利益眾生的方式,分有依、無依、本體三種決定斷除偏袒的方式。一者為法身無有阻礙,無有能依所依地施行利眾事業,以最初堅定的誓願之力已清凈一切障礙,故於清凈的眾生前顯現報身,於不清凈的眾生前顯現化身,如是顯現色身而對眾生作饒益;二者報身的智慧、大悲皆自然現前故,有依利益眾生、並凈除十地菩薩諸般障礙;三者本性利益眾生的事業遍一切處,此法界身在息滅了有、無、增、損之法性中,於一切所化眾生前能隨意顯現種種化身來行持弘法利生的諸般事業。   依照宗派的觀點,也分為有依、無依、本體三種。有依利益眾生的方式,是在現證究竟圓滿佛果時,以成就身智而利益眾生。無依是以如有依般成就身智,但不具備能生滅的智慧,然而亦如仙人所造之靈塔(寂天菩薩《入行論》中所載:古印度有位仙人建造了一座可對治龍病的靈塔,此後依靈塔便遣除了許多眾生患龍病的痛苦),仙人逝去已久,但因彼之發願力,靈塔仍能為眾生作利益——勝伏龍病。同樣的道理,現證菩提者雖無毫許執著,但也因他們先前的發願力而能顯現種種形象度化眾生。本體的方式亦行持自他二利事業,如同有依、無依一般,解脫於一切有無、增損之邊,住於無二無別的本性身之中,如理相應眾生根機,以安住的方式而利益眾生。此等三者實際無有分別,乃一味一體之自性故,我們應當精通如前所說之理,依此殊勝教理即能擺脫有無諸邊之執著網。如是欲獲得無上之菩提果者,縱然是凡夫,只要具有信心,亦可依共同及不共同之殊勝解脫道,精勤不懈依次第向上修持而證得任運自在如意之功德,是故對於我們每一位修行人來說勤修解脫道極為重要。   思維當今惡世增厭離,人壽無常渾噩而空耗,學問無窮學亦無盡頭,是故日夜當修密宗法。   今生瑣事死亦無完時,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紋,死時是否有用當慎思,今起當修解脫之菩提。   將成如何誰亦不可定,怎有安樂無畏之把握?是故現今自由自在時,應該前赴永樂解脫處。   以下是尊者對我等有緣弟眾的勸誡。我們應思維於當今五濁興盛之惡世,造諸惡業者眾而奉行十善者寡,這樣思維即能增上自己對現世之厭離心。觀察思維一下人壽的無常,哪有閑功夫遊戲世間,然而世間眾人卻在渾渾噩噩中空耗自己珍寶般的人生,那是多麼的可惜啊!再者,世間諸般學問即如晴朗夜空中的群星一樣無窮無盡,不管你怎樣學習都難以抵達學海之盡頭,是故我們從今起就應日日夜夜不間斷地勤修對自己切身具實利的無上密宗之法。   再看看我們今生所從事的諸般瑣事,即便到自己此生命終之時亦不會有完結的時候,一件事情作完,馬上又會新出另一件,乃至更多的事,思此慮彼,彷彿每件事都很重要,如是此起彼伏就如水中的波紋一般連綿不斷。然而我們兢兢業業所作的一切瑣事到自己臨終時是否會發揮作用,對此應當反覆慎重地思維,所以從今天起,我們就應實修能令自己得到解脫的菩提大道。   現世諸事以及自己今後的去處將會變成如何光境,對此誰亦不能肯定,那麼我們虛喪光陰又怎麼會有獲得安樂而無任何畏懼的把握?是故,趁自己現今自由自在之時,就應該前赴永遠具足安樂的解脫處。   死時拋棄今生之身體,以及受用親友等一切,誰亦無用獨自而前往,此時於誰皈依當慎思。   如今此情此景不久住,天翻地覆死主降臨時,爾時自己何為指望誰?是故現今即當修妙法。   是否智者有無修行等,死時方曉當儘力行善,修持精華心性本來義,善趣喜樂任運自成也。   在死亡之時,我們必定會拋棄自己今生貪執的身體、財食等諸受用,以及難捨難分、深深眷戀的親朋好友。此等一切對自己獨自前往中陰界誰都顯得無有用處,此時,我們應當皈依誰?應該向誰祈求救護?這些自己都要仔細慎重地思維。   如今的此情此景——暇滿人身、美好生活、聞思佛法等皆不會長久地留住在我們的身邊,天翻地覆之時死主驟然降臨,爾時,自己應該怎麼辦?又應該指望誰來幫助自己脫離困境?所以從現在,從今天,我們即應勤修解脫妙法。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就應看他是否有修行的功德與證相等,但這些對於個人來說只有等到死亡降臨時自己才會知曉,是故我們應當勵力行持一切善法,尤其應修持甚深精華之心性本來義,如是善趣諸般喜樂皆能任運自在地成就。   解脫妙地珍寶宮殿中,如來前方相迎且享受,自證殊勝智慧圓菩提,無邊恆久無變大樂義。   無有正法乞人我勸言,此乃有利心語記心間。如是法理功德寶藏論,每一六法亦成精華義,   著此如意寶珠教言藏,為利諸修解脫之信士。   每一位修行人在圓滿斷證功德,而赴往解脫妙地珍寶匯聚之如意宮殿之時,諸佛如來也會前來迎接。屆時,我們即可共同享受自證之殊勝智慧、圓滿的菩提果,以及無邊、恆久、無變之大樂精華義。   在此,尊者很謙遜地說自己沒有什麼修行和功德,是無有正法的乞丐,儘管如此,我(此處之我以及下文中之我皆指無垢光尊者)也要以這些勸言勉勵諸位密乘行者,因為此等都是有利自身修行之心語,故當牢記於各自心間。   本論可謂法理論、功德論,亦或寶藏論,每一種六法都可成為甚深精華之義。作者著此如意寶珠般之殊勝教言藏,其目的即是為了利益修持解脫道之廣大信士。   以此善根願我與眾生,無餘趨至如來藏本地,成為圓滿斷證之功德,任運自成二利之法王。   願我亦於今起生生世,不厭三有利益諸有情,於諸聖者前聞正法藏,如是修持令諸佛歡喜,   縱得菩提亦不舍眾生,雖住輪迴亦不染過患,引見聞憶觸者趨菩提,以此願令佛佛子歡喜。   為諸具緣者宣甚深法,令諸無緣者播法種子,勤勉修持實修達究竟,以此願令怙主師歡喜。   竅訣寶藏論——具多聞如來經典財富、以聞思修智慧修鍊深廣義之勝乘瑜伽士龍欽繞降撰著圓滿。   尊者以撰著此論的善根而作殊勝的發願:願我與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皆能因此善根而無餘趨至如來藏之本地,願大家都能圓滿一切斷證功德,任運自在地成為能作自他二利事業之大法王,亦願我從今起於生生世世中不厭離三有而恆時於六道中利益一切有情,並能經常在聖者面前聽聞正法寶藏,因為只有這樣如理修持才會令諸佛生起歡喜心。縱然我已得到無上菩提的果位也決不捨棄眾生,屆時雖然常住輪迴利益眾生卻不會染著三有之諸般過患。願能接引見過我、聽過我音聲、憶念過我、接觸過我的人普皆趨向菩提大樂洲。以此善根還願諸佛及佛子都生起歡喜心。   此為具緣眾生宣說之甚深竅訣法,對於無緣的眾生,也能令他們播下勝法的種子。我真誠地勸勉一切行者,希望他們能精勤修持,最終趨達究竟之堅地。以此善根也願我的怙主上師們生歡喜心。   全論釋竟 願增吉祥!   後記   本書誕生的緣起,應當追溯到去年秋季。滴水成冰的酷寒已經開始大肆進軍喇榮聖地,在戰勝了疾病困繞與各種內外嚴寒的情況下,鄙人發心為諸有緣者宣講全知無垢光尊者為後人留下的珍貴寶藏之一--《竅訣寶藏論》。   也許是由於深切體會到聞法機會實在來之不易的緣故,大家齊心協力地克服了難以想像的種種艱辛。其間,部分道友懇切要求將錄音整理成冊。雖然本人智慧淺薄,在講解中難免有疏漏之處,但考慮到此法對指導修行人實修,具有不可超越的重大意義,故置個人顏面於不顧,毫不遲疑地欣然應允。   於此五濁惡世,人們都在為自己的功名利祿而奔忙,能發心實修者實在萬不得一。儘管如此,很多實修者卻因為缺少實修竅訣的緣故,在修行過程中始終不得要領,儘管多年夙興夜寐、持之以恆,卻落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結果。最終導致自己從修行的前線中敗下陣來,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有多少希求解脫者望穿雙眼,延頸鶴望,期盼著能在修行的茫茫征途上,有一盞耀眼的明燈啊!   大遍知無垢光尊者實在不愧為末法時期的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他以博大精深的智慧、言近旨遠的言辭,通幽洞微的觀察,為後人開採了這個令人欣喜若狂的竅訣寶藏。   由於修行者的根基不一,相應的指導方式也應千差萬別,要想攝集八萬四千法蘊之精髓,為眾口難調的修行者找到一種萬全之策,實在並非易事。尊者別具匠心,以針對不同境界的三百六十多種六法,有的放矢,因勢利導,開出了千百劑修行之方。字字發人深省,句句餘味無窮。處處流露出異生凡夫即使絞盡腦汁,千思萬想也難以企及的境界,不得不令人口服心折、拍案叫絕。尊者儘管在文中洋洋洒洒,千叮萬囑,卻萬變不離其宗,無一不是為修行的前程廓清迷霧、掃平障礙,實在不愧為希世寶藏的名稱。   無論你是修習何種法門,都能在此寶庫中找到彷彿是為自己量體裁衣、定身製作的秘訣。如果你能依照此中言教有條不紊地修習,也就算是踏上了通向光明的通衢大道,獲得解脫果位也就為期不遠了。我於此誠摯地提醒大家,切莫將珍貴竅訣視為秋風過耳,對之毫不理會,最終與送上門坎的解脫良機失之交臂。望諸位信士能對此文再三進行讀誦對照、反覆思維,力求真正通達其含義。   《竅訣寶藏論》既無自釋,本人也未曾聽聞過有前輩高僧大德對其進行詮釋的有關論典。所以,在翻譯、講解、注釋過程中,都曾遇到過一系列的艱難。通過大量翻查資料、虛心向各位大德請教,雖然解決了不少難題,但個別偈頌的翻譯,還是不得不採用直譯的方式,故其詞句的闡釋,憑藉個人理解,仍然有牽強之感。雖然在講解之時,所涉及的內容較廣,但因為擔心篇幅過多,令人生厭,故此釋僅僅按照字面進行了簡略注釋。此外,本釋也省略了一些涉及甚深修法,不宜公開的內容。整理成文之後,鄙人也頗費了一番功夫進行增刪修改,直至比較滿意之後,才敢戰戰兢兢地付之犁棗。若有欠妥之處,還望各方有識之士海涵。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相信各位有緣者依憑堅定的信心,藉助這座為迷途眾生打造的指路燈塔,即能將內心深處潛在的光明智慧充分地開發出來,獲得自然本覺的果位。願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令其生生世世不離正法光明,最終獲得圓滿菩提勝果!   索達吉眺望明月有感而發 二零零三年中秋佳節於蓉城   1不動:在古人的概念中,八弓以下的海水是靜止不動的。故以此比喻不可動搖之實相。 根據師承選自堪布文集有關資料謬誤處敬請諸大德同仁善知識指正為盼 拉瑪久美仁增多傑 頂禮 鳴謝 願法益普澤 和南祝吉祥
推薦閱讀:

眾說紛紜的納粹寶藏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教言寶藏》第三十課(十三)即生證得佛果捷徑道,即是諸乘之頂無上法(二)

TAG: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