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解讀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  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就能聽到有關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更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孔子說:「學習以後,能經常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感到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養的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儘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力則學文。」——《論語·學而》  孔子說:「後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修行實踐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就再在書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說:「只知道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智慧。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孔子說:「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就可以擔當別人的老師。」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孔子說:「做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我不知道這怎麼能行。就像大牛車沒有輗,小馬車沒有軏,這車怎麼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時,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時,我對一切道理都能通達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時,我明白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我對聽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貫通、泰然對待了;到七十歲,我便隨心所欲,不會有越出規矩的可能了。」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孔子說:「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並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  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    不遷怒,不二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通常襟懷坦白心氣寬廣,小人則一般心氣局促憂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記在心,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些事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我不會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出來而又闡述不清的時候,我不去開導他。教給他一個方面,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多個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品德不加以培養,學問不精勤講習,聽到道義不能跟隨著去尊崇,有缺點不能勇於改正,這些就是我的憂慮啊!」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我並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歡古代文化,敏銳勤奮地學習追求而得來的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以實現整個人類的仁道為己任,不也厚重嗎?堅持到死才終止,不也長久嗎?」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孔子說:「做學問就像追趕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唯恐再落下。」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曾子說:「君子以學問來結交朋友,以朋友來輔助培養仁德。」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話一定要誠實可信,行為一定要堅決果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孔子說:「自身品行態度端正,無須號令就能自主施行;自身品行態度不端正,即使號令也不服從。」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孔子說:「(做事)不要求快,不要只看到小利。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看到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孔子說:「君子安詳而不驕橫,小人驕橫而不安詳。」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沒有才能。」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憲問》  孔子說:「所謂千里馬,不是稱道它的氣力,而是稱道它的德行。」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面對要施行仁德真理的事,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  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人沒有事先的謀慮,必定會有即時的憂患。」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少責備別人,就能遠離怨恨了。」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人能弘揚仁德真理,而不是仁德真理來弘揚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錯了不去改正,才叫做過錯。」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進行教育沒有對象的區別。」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一生中有三項事情應該警惕禁戒: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必須禁戒色淫;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禁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禁戒貪得無厭。」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說:「逝去的時光就像它那樣啊!日夜不停。」  


推薦閱讀:

南懷瑾名言名句
三國名句
100個千古名句,腹有詩書氣自華,漲知識!
名人名句
老子名句精選(自已喜歡2017.7)

TAG:經典 | 名句 | 論語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