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經絡學

這篇文章很好,收藏吧,要好好學學......(一)、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我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二)、中 醫 五 行 學 說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大自然宇宙,從大自然中發現有五種基本的物質存在,用這五種基本的物質來推理與演繹,事物之間的相關聯繫,中醫把它歸類於五行:金木水火土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五行五季五臟陰經六腑陽經五官五色五味五志五體五液木春肝肝經膽膽經目青酸怒筋淚火長夏心心經小腸小腸經舌赤苦喜脈汗土夏脾脾經胃胃經口黃甘思肌肉涎金秋肺肺經大腸大腸經鼻白辛悲皮毛涕水冬腎腎經膀胱膀胱經耳黑咸恐骨骼唾金的作用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功能木的作用具有生長、升發、條達的功能水的作用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事物的作用火的作用具有溫熱升騰的性質土的作用具有承載、生化受納的性質肝與膽相表裡主經開竅於目心與小腸相關聯主神開竅於舌脾與胃相表裡主肌肉開竅於唇肺與大腸相關聯主皮毛與宣發開竅於鼻腎與膀胱相關聯主骨開竅於耳五臟受水谷之津、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入心為血入脾為涎入肺為涕入肝為淚自入為唾(入腎)五液皆屬咸五液是津液灌注於外竅而成五味:甘入脾有補中益氣,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養胃和脾之功效 酸生甘有收斂固澀、增強消化、保護肝臟、幫助消化 苦入心有清熱解毒,除濕與利濕的作用,下瀉的功能 辛入肺有發熱、發汗理氣行血散發之功能 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與血液滲透,保持新成代謝的功能,通便下瀉。五臟失衡表現的癥狀肝:口乾口苦,心情鬱悶,手腳發麻,煩躁易怒,肌肉跳動,眼睛視力下降,月經不調,皮膚髮青,眼周長黃褐斑,(塊狀)心: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敏感,心律不齊,口舌生瘡,五心煩熱,心神不寧,口乾舌燥,皮膚容易發紅或蒼白,易長暗瘡,毛孔粗大,脾:疲勞乏力,肌肉鬆弛,氣血虛弱,消化功能下降,身形消瘦或虛胖,容易出現胃炎,胃痛,胃寒,腸炎的皮膚偏黃無光澤有眼袋,鼻以下容易出點狀的斑點肺:五心煩熱,容易出現呼吸道的問題,易感冒,肺活量小,慢性支氣管炎,咽炎,聲音嘶啞,皮膚蒼白,易在額部長暗瘡,易過敏,易脫皮,容易毛囊炎,腎:失眠多夢,頭暈耳鳴,生殖器官功能降低,記憶力降低,月經不調,更年期提前,腰酸背痛,易出現骨骼的問題,尿頻尿急,皮膚偏黑黃,毛孔粗大,容易有黑眼圈,臉部容易長深黑色的蝴蝶斑。五行相剋五行相生,相互滋養,相互維持,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剋,相互晦辱,相互管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二)、十二經絡整體概念與組成經絡學說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針灸、推拿、氣功等醫療實踐為基礎,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和藏象學說,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其間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著經絡學說的形成。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一、 (1)、經絡的概念: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是指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路徑。「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幹。「絡」有網落的含義為經脈分出的小支。經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2)、經絡對人體的作用 :1、聯繫臟腑、溝通內外2、運行氣血、營養全身3、抗禦病邪、保衛機體。二、 經絡的組成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來組成。經絡包括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12經絡別、12經筋、12皮部;絡脈包括15絡(就是12經脈+任督二脈+脾之大絡)、浮絡和孫絡。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連體表。12經絡包括:手三陰經 : 1、手太陰肺經。。。。。。。。。。。。。。。。。列缺2、手厥陰心包經。。。。。。。。。。。。。。。內關 3、手少陰心經。。。。。。。。。。。。。。。。。通里 手三陽經 :1、手陽明大腸經。。。。。。。。。。。。。。。偏歷 2、手少陽三焦經。。。。。。。。。。。。。。。外關 3、手太陽小腸經。。。。。。。。。。。。。。。支正足三陽經: 1、足陽明胃經。。。。。。。。。。。。。。。。。。豐隆 2、足少陽膽經。。。。。。。。。。。。。。。。。光明 3、足太陽膀胱經。。。。。。。。。。。。。。。。飛揚足三陰經 :1、足太陰脾經。。。。。。。。。。。。。。。。。。公孫 2、足厥陰肝經。。。。。。。。。。。。。。。。。。。 3、足少陰腎經。。。。。。。。。。。。。。。。。。。大鐘 4、脾之大絡。。。。。。。。。。。。。。。。。。。。。。大包奇經八脈包括:1、督脈2、任脈3、沖脈4、帶脈 5、 陰維脈6、陽維脈 7、陰蹺脈 8、陽蹺脈第2節 經脈系統(一) 十二經脈總論1、十二經絡的命名12經絡的名稱包括3個部分:手足、陰陽、臟腑。手足:指的是經脈的循行分布,「手——經」絕對不會在足上分布,「足——經」也絕對不會在手上分布。12經脈根據陰陽分為:陰經、陽經。陰經之中有分為太陰、少陰和厥陰;陽經之中分為陽明、太陽、少陽。三陰三陽是陰陽氣的盛衰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就是少陰,在次就是厥陰。陽氣最盛的就是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最後就是臟腑:「六臟」是心、肝、脾、肺、腎、心包。 「六腑」是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2、12經絡的表裡屬絡關係12經絡組成6對錶里經組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驚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三焦經足少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3、12經絡的走向手足三陰三陽經的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 足三陰經從足走胸,足三陽經從頭走足。4、12經脈的分布12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幹四肢,縱橫全身。(1) 手三陰經在上肢內側分布規律:肺經在前線、心包經在中線、三焦經在後線。由此可以聯想到的是肺的體積最大接下來就是心包,最小就是心臟了。(2) 手三陽經在上肢的外側分布的規律:按照它們的表裡關係我們也知道了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那麼顧名詩意也是按照前、中、後對應就可以了。(3) 足三陰經在下肢的內側分布規律:脾經在前線、肝經在中線、腎經在後線,那麼脾位於中焦、肝腎之上,所以就按照了這三個臟腑的高低來排列順序。(4) 足三陽經分布在下肢的外側和後面;也是按照表裡的關係聯想到了下面的胃經、膽經、膀胱經。所以同樣的也按照前、中、後的順序在下肢的前面、外側和後面分布。5、12經絡的流注順序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三焦經——手少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經絡按照胸——手——頭——足——胸的流向來循環不息的。6、經絡的作用(1)、肺經主治:咳嗽、氣喘、少氣不足、咳血、掌心熱、傷風、胸部脹滿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和手臂前端痛、肩背部寒冷及疼痛等頭面、喉、胸、肺病和經脈行部為的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中府、列缺、少商|)。(2)、大腸經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的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合谷、曲池、迎香)(3)、胃經主治:腸鳴腹脹、水腫、胃痛或下垂、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身體虛弱、咽喉腫痛、胸(如乳腺炎等)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胃腸病和和頭面五官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足三里、地倉)(4)、脾經主治:胃脘痛、食則嘔、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脹痛、厥冷等脾胃病、婦科病(痛經、月經不調、盆腔炎、前陰病)和下肢癱瘓、風濕性關節炎等經脈循行部位的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三陰交、血海)(5)、心經主治:心絞痛、心跳過速或過緩、口渴、目黃、肋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心、胸、神志病和經脈循行的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神門、通里)(6)、小腸經主治:小腹痛、腰脊痛、耳聾、目黃、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熱病、以及肩肘痛等經脈循行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後溪、聽宮)(7)、膀胱經主治: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頭痛、以及背、股、臀部和下肢部、腰等病症。對呼吸、生殖、泌尿及其所經過的病症都有所幫助。(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至陰及各腧穴)(8)、腎經主治: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腰痛下肢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婦科、前陰病等症。休克、中暑、中風等也有幫助!(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太溪)(9)、三焦經主治: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和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病症。(10)、膽經主治:膽炎、膽絞痛、口苦、目疾、頭牙痛、額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肋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風池、天池)(11)、肝經主治:腰痛、胸滿、嘔逆、遺尿、小便不利、小腹腫等肝病、婦科(如痛症及炎症類的病)、前陰病和頭痛等經脈循行部位病症。(該經絡上主要的保健穴位是:章門)各經絡的運行旺時:晚上11—1點膽經、凌晨1—3點肝經(進入優質的睡眠有利於肝臟的解毒)、早晨3—5點肺經(肺不好常在該時段咳醒,建議少吸煙或吃太涼的食物)、早上5—7點大腸經(有便必排勿忍)、上午7—9胃經(一定要在吃時段吃早餐對胃消化好)、上午9—11點脾經(用腦最好)、中午11—1點心經(午飯後休息半個小時利於保護心臟)、下午1—3點小腸經(利於小腸對營養的吸收)、3—5膀胱經(多喝水利於排毒)、5—7點腎經(勿耽誤在酒席上,少大魚大肉)、晚上7—9點心包經(勿燥,對心臟好)、晚上9—11點三焦經(休息,進入安靜狀態利於三焦協調平衡)。(補充:穴位與經絡的關係——每一條經絡如公交車路線,而穴位就如公交車路線上的站點。人體急救穴位包括:少商、人中、合谷等人體重要保健穴位包括:合谷、足三里、水溝(即人中)、內外關、百會、太陽、湧泉。)二、案例分析(疾病名稱——發病癥狀——解決方法)(一)、痛經一般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二類。原發性痛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最常見於25歲以下未婚未產的婦女,大多在初潮後6—12月發病,大多到育齡、婚後會緩解,甚至癥狀消失。  繼發性痛經有明確的病因,常見於育齡婦女,特別是30歲後的已婚婦女,其生殖器官發生了器質性病變,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增大、活動受限、有壓痛;附件增粗或片狀增厚、有壓痛。須到正規醫院看醫生,通過對症治療好原發病,才能消除癥狀。   祖國醫學(中醫)認為,痛經是經血不暢、氣滯血瘀所致,「不通則痛」是中醫最根本的觀點。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多,病機複雜,反覆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後,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癥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癥狀。其發病之高、範圍之廣、周期之近、痛苦之大,嚴重影響了廣大婦女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的質量。如何用經絡解決痛經的問題:脾經、腎經與其密切聯繫(如:當痛經時,我們經常會拿熱水袋來敷小腹來緩解痛症,是因為小腹有我們人體的重要穴位如;神厥穴、氣海穴、關元穴等,這些穴位都是腎經上的穴位。)所以我們必須打通這條經絡。方法:推經絡、敲經絡、點按三陰交、血海、太溪穴等。(二)、妊娠引起的肥胖,有人稱作母性肥胖綜合征(Maternalobesity Syndrone),是指婦女由於妊娠時因下丘腦功能紊亂引起代謝障礙特別是脂肪代謝障礙。由於婦女在妊娠時由於下丘腦功能發生變化以及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常發生代謝紊亂,脂肪合成增加,孕婦在妊娠中期以後多數食慾增加,活動減少,故易造成能量攝人大於消耗,剩餘能量以脂肪形式儲存體內造成肥胖。如何用經絡解決該肥胖問題:脾經、胃經、肝經有密切聯繫所以我們必須打通這條經絡。推經絡、敲經絡、點按足三里、地倉、三陰交、血海、太溪、章門穴。(三)、胸部問題(如A、乳腺增生、B、扁平胸、C、下垂胸) A、 現在有小葉增生的女性呈直線增加的趨勢,雖然形成原因很複雜,但有基本的一點因素是激素水平紊亂,全身氣血運行不順暢,與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有很大關係。  B.  產生原因一種是先天發育不良,稟受於父母先天精氣不足導致氣血不足,經絡不暢,而造成的胸部,輕度、中度、重度扁平;另一種是後天水谷欠缺,由於攝取,運輸,轉化等一系列機能不良運行,青春期營養攝取不足,導致胸部得不到足夠的營養,造成胸部扁平。  C.  下垂的主要一種情況是產後乳房下垂,因為懷孕時乳房漲大,產後的皮下脂肪減少,皮膚變得鬆弛,乳腺萎縮,且胸大肌和結締組織也因為疏於運動及按摩保養而喪失彈性。也有部分女性急速減肥,致使乳房內脂肪層急劇減少,也容易產生乳房下垂的現象。另外,因年齡和地心引力原因,身體機能衰退,雌性荷爾蒙失控及失調,以及青春期荷爾蒙失控,乳房發育過快,也會導致乳房下垂變形。如何用經絡解決該肥胖問題:脾經、胃經、肝經、大腸經有密切聯繫所以我們必須打通這條經絡。推經絡、敲經絡、點按足三里、地倉、三陰交、血海、太溪、章門、天溪、「春節將至,您有沒有制定新年健康計劃呢?」
推薦閱讀:

人體經絡簡介
疼痛與經絡丨別和「痛經」做朋友
經絡穴位功效
十九、中醫經絡特色講解—膀胱經2
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十二經絡時辰表

TAG:中醫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