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索達吉堪布:佛陀開示的三種魔業

索達吉堪布:佛陀開示的三種魔業

發布:善因[全部文章] 日期:2012-3-4 20:44:00

分享到: 0

 

佛陀開示的三種魔業

索達吉堪布講述

節選自《般若攝頌》淺釋

一、以功德自詡之魔;

二、由名而來之魔;

三、以寂靜自詡之魔。

一、以功德自詡之魔:

自在種種諦加持,我得授記起慢心,執余菩薩予授記,當知住慢智淺薄。

有些菩薩在生活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或魔王的加持力,或者依靠上師三寶的威力,及其他因緣聚合之力,自在了種種諦實加持。比如說,讓別人的疾病馬上消失,遣除種種災難等。此時如果菩薩心裡想:本來這個人很可憐,但通過我的法力馬上讓他獲得了快樂,所以我是獲得授記的菩薩,或我應該具有如是功德。或者他想:我現在所作所為皆能利益眾生,其他諸佛菩薩在相關經論里肯定給我作了不退轉授記。總之,他認為自己是已得授記者,或者說是不退轉菩薩。若有這樣的執著,那就說明他安住於增上慢的狀態,是智慧淺薄或智慧沒有成熟的著魔者,並沒有真正獲得不退轉的果位。 對很多道友來講,懂得這些道理很重要,否則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自己的行為早已變成魔業。比如別人生病時,自己一加持馬上就好了,或別人有其他違緣時,自己一說諦實語或通過法力加持馬上就消除了,此時產生「我很了不起」的執著的話,這就是魔業。以前有一位佛友說:「我不懂佛法的時候是那麼野蠻,現在懂得佛法是那麼快樂。」所以,在沒有懂得佛法時,很多道理還是要盡量了解,否則很容易墮入增上慢,此時自己根本不能了知。當然,這也是相續中有增上慢的人不能獲得解脫的原因。宋朝法天譯師翻譯的《妙法聖念處經》[ 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里說:此經大意與《正法念處經》同。]中說:「一切諸眾生,若生增上慢,如被枷鎖縛,不得於解脫。」所以不管任何人,千萬不要有增上慢。若有增上慢,就已經被鎖住了,根本不能得到解脫。 有些佛友因為自己沒有聞思,在修行過程中稍微出現一些境界,或者說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共能力,就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了,最終也做了許許多多違法的事情。如果真正懂得佛教的真理,在自己心裡產生這些執著時,就會認為自己差得很遠。《大智度論》里說:「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其中,「得出」指獲得解脫,「法印」指像四法印中的空性一樣,乃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所以,我們有時候認為自己的修行,乃至上師所講的全部都沒有問題,但在行持的過程中卻很放逸,甚至行為都不如法,那就與佛道南轅北轍,或者說已經誤入歧途了。在世間當中,智慧淺薄的人經常著魔,但自己根本不能發現,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二、由名而來之魔:

名因生魔至近前,說此即汝及父母,汝祖七代之間名,汝成佛號乃是此。頭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聞此驕慢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下面講由名稱而招來的魔。 有時候魔王波旬變成佛陀、帝釋天、婆羅門、比丘、在家男女等形象,或身著他們的裝束來到菩薩面前授記說(因為突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也講了很多有道理的話,所以很容易生起信心):你叫什麼名字,你父母叫什麼名字,你父母的父母叫什麼名字……整個七代之間的名稱全部一個一個地說出來。然後還迎合他的意樂說:再過多少年,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況下,你將成佛,那時你的佛號叫什麼,你度化眾生的數量是多少;你現在的修行境界也很不錯:包括具有頭陀行的功德、所守持的清凈戒律、思維的法義、所修的法等別人知道不知道的很多情況都一一道來,以及未來自己如何獲得功德,也講得清清楚楚;前世受了什麼樣的戒,造了什麼樣的業,有如何的智慧、法力等,也一個一個地講出來。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信心,認為它說的是對的:我馬上要成佛了……並生起傲慢。由此可知,這就是智慧淺薄的著魔者。 現在世間有些著魔的人經常講:你的前世是什麼,我的前世是什麼。甚至還說在五百年前、一千年前、一億年前,你在這個地方變成什麼,當時我對你如何好,你對我如何如何。在他們編造出許許多多虛幻世界後,有些智慧淺薄的人也覺得確實是這樣。在歷史上,這樣的事非常多,現在也有。 在《大藏經》中,有一部經叫《佛說魔逆經》,這是西晉法護翻譯的。裡面通過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答,講了很多魔事。後來文殊菩薩降伏魔王波旬,並通過法力加持,讓魔王顯現佛陀的形象宣說了很多魔事及其他法要。 還有,《維摩詰所說經》中講:持世菩薩在寂靜地方靜坐時,有一次魔幻變成帝釋天的模樣,帶著一萬兩千個天女前來頂禮。當時持世菩薩認為是真正的帝釋天,於是告訴它:享受這樣的五欲沒有多大意義,應該觀修無常等佛理。後來魔說:我帶這麼多的天女,不是為自己,而是想她們對你做承事。持世菩薩說:對我這個在寂靜地方苦修的比丘來講,並不需要這些女人,因為根本不適合。他話還沒有說完,維摩詰就出現了,說:這不是帝釋天,是魔王波旬。當時魔王波旬特別害怕,準備離開,但被維摩詰神變力鎖住。維摩詰說:你剛才不是要將這些天女全部供養給菩薩嗎,現在為什麼不供養我?魔王全部作了供養後就離開了。然後維摩詰對一萬兩千天女傳法,她們都獲得了不同的果位。 這個故事說,有時候魔王波旬會以帝釋天的形象出現。就像這樣,現在世間當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發財、勾招他人等,也在自己根本不知道別人前世後世的情況下隨便亂說:你跟我前世是夫妻關係,或者說是母子關係、父子關係……或者說你跟我有特別的因緣,等等。現在外面很多佛教徒經常這樣說,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常說神通。在這個時候,沒有聞思過的人就很容易上當,比如:「我的上師或某某佛友太慈悲了,我們很有緣,在我還沒有說話的時候,他就說我們前世如何如何。」其實這並不是正法。 所以希望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千萬不要做這些非法的事情。即使業力深重不能修法,或因前世因緣及今生能力有限不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也不要利用佛法、破壞佛教,作為佛教徒這太不應該。但有些人,包括在佛教界有一定名氣的人,往往以說神通、打妄語等方式來欺騙他人,這是特別不好的現象。對真正的佛教徒來講,他會嚴守戒律,也會用清凈的佛法來饒益眾生。不可能像華智仁波切所說那樣:前世所有功德、境界全部忘了,只能記憶前世的關係等似是而非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些行為,否則很容易著魔。特別是沒有正知正念、智慧淺薄的人,經常會遇到邪師。佛經裡面也說,末法時代邪師紛飛。當然,我更希望廣大佛教徒今後都不要這樣。 大家也清楚,上師如意寶建立佛學院以來,根本不認定任何活佛。其實法王應該有無漏的智慧和神通,也知道很多眾生的前世,但為什麼不認定呢?因為這樣認定對未來的佛法不利。這一點他早已用智慧眼照見,所以一生中從來沒有認定哪個是活佛、哪個不是活佛。正因為如此,現在我們做很多弘揚佛法的事情也非常方便。對隨學法王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注意。特別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根本沒有必要去談。 但現在有些佛教徒太可笑,本來自己任何道理都不懂,卻敢在網路和其他資料上,隨便用一些造業的語言說:藏傳佛教如何如何不好、漢傳佛教如何如何不好……可能他們只會說過失,根本不會弘揚佛法。其實,對真正皈依佛門的人來講,不應該口頭上說為主,因為說再多也不一定起什麼作用,而應在實際行動中做一些事情,對當前來講這很重要。如果每位佛教徒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每天都行持善法,對整個社會乃至人類來講,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我們看不見的很多惡趣眾生為主的有情,也會直接或者間接得到利益。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每天都在網上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就不一定得到真正的利益。現在很多佛教徒特別無聊,任何善事都不做,天天都造口業,天天都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這毫無意義。在學習這麼殊勝的般若法門後,自己的相續應該有所調整,每個人都要用智慧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如果沒有以佛法來調整身心,完全用外面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要獲得解脫就很困難。 我每一次到大城市都有不同感覺,即越來越覺得人們在瘋狂地追求著物質享受。比如,以前一個人有一輛車,大家都覺得很了不起。但現在一輛車根本不滿足,一定要兩輛車、三輛車。如果一家人中每個人都有好幾輛車,那整個社會的痛苦自然就越來越多。因為地盤這麼小,而人的慾望卻永無止境。所以,一直讓慾望膨脹,根本沒有實在的意義。 一般來講,佛教主張生活不墮兩邊,因為太窮了也不行、太富了也不行。所以,有吃有穿、生活夠用就可以了,即一定要有滿足感,這就是佛教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知分寸,一直拚命往前趕,短暫人生幾十年都耗在這上面,就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希望廣大佛教徒都能通過殊勝的般若法門來觀察自己的相續,以及整個世界人們的行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成功人士,但若沒有好好觀察自己的行為和貪慾,也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問問別人,看看自己的行為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那個時候或許能明白很多道理。

三、以寂靜自詡之魔。

依於極靜村落城,深山靜林阿蘭若,自贊毀他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可能大家也清楚,寂靜分為外寂靜和內寂靜,即外境遠離憒鬧、內心遠離種種尋思分別念。但很多菩薩或發心者,在得到所謂的寂靜後就產生傲慢心,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靜應該具足,哪些寂靜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實利益。 本頌講:有些住於極其幽靜的村落、大城市(其實有些大城市,尤其是個別西方國家的大城市非常寂靜。前一段時間,華盛頓旁邊來了一位佛友,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共同認為:以前法王去西方時,華盛頓有一個道場很寂靜,雖然它在城市裡面)、深山、山洞、岩石窟、阿蘭若[《翻譯名義集》云:「阿蘭若,或名阿練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論翻閑靜處。天台云: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或翻無諍,謂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聚落五里處也。肇云: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故佛贊住於阿蘭若。應師翻空寂。苑師分三類:一達磨阿蘭若,即華嚴之初,謂說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冢間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所不及處;三名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磧(遷歷切)之處也。」]、靜地、森林、樹林等處的菩薩,在心裡這樣想:我現在在人跡罕至的寂靜地閉關靜修,時常能安住於自己的空性境界當中,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月燈三昧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經典中一直讚歎的。(寒山大師、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對寂靜處都有讚歎文,特別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作了廣泛讚歎。)也就是說,他因外寂靜在相續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後就開始自贊毀他:我現在正在遠離一切散亂之處閉關實修,也能入於空性的定,而處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亂,一點修行也沒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靜地的修行人,認為他們很散亂,煩惱分別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這樣詆毀他人,雖然自認為居住在寂靜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實際上已經著魔了。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他已產生極大的分別念去執著。 其實,從嚴格來講,有時候自認為很清凈、很了不起,也不一定修行很好。就像《入中論》的講義里所講的一樣:自認為戒律清凈,是第一破戒。《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說:「迦葉!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別解脫戒,善知禁律於微細罪深生怕怖,恆依學處、說戒清凈,身口意業具足無犯、食離邪命。此有其過,所以者何?執自功能,成戒取故。迦葉!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所以,經常將自己跟別人比較,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勝過他人,就是智慧淺薄者。 有些人說:我們是實修道場,實修特別重要,你們聞思,著重學習、研究、探討,這種做法不殊勝,應該放棄。當然,認為修道極其殊勝,從對自己所行持的佛法或境界有信心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若以此詆毀他人就不合理。當然,若真正達到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就很了不起。佛陀在《般若二萬五千頌》里也說:「修行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如果我們真的到了這樣的境界,那持戒也沒有、犯戒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散亂也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也沒有。就像《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里所說那樣:「無犯亦無持,無縛亦無解。」若我們真實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非常好,但對很多人來講,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對別人的善行還是要盡量隨喜。 好幾年前,我在漢地時,去過一位比較著名的漢地和尚的阿蘭若。他的阿蘭若很寂靜,門口上寫著幾個大大的字——阿蘭若,旁邊有泉水,還有鮮花、樹林,真是鳥語花香,極其殊勝。他對我特別好,一直泡功夫茶,在佛法方面我們聊得很開心。但他經常讚歎自己:我住於寂靜的地方,時常安住在空性當中;對其他個別居士或道場卻持否定態度,經常說他們不太合理。當然,真正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在有密意、有必要時,也會說別人的過失,這也是有功德的。但若因為自己住於寂靜地方,就經常讚歎自己、看不起別人,那就不太好。 其實,若因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修行別人做不到,就看不起別人,甚至經常在講課等時自贊毀他,那就犯了菩薩戒。如果故意詆毀他人,果報也非常嚴重。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平時都要觀清凈心,這特別重要。若觀清凈心,只有利益、沒有危害。所以,若我們有機會、有因緣住在寺院里天天聞思修行佛法,同時了知許多人修行不精進、懈怠散亂、煩惱深重,最好觀想為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的化身,最起碼也要生起悲心。確實,很有可能這些眾生在我們面前示現,他們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要詆毀他們。雖然從我們的分別念來看,其行為的確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過患之言,這對自他都有利益。 可是,我們很多人因為修行不好,經常愛說別人的過失。有些雖然在聽課時,會產生以後再怎麼樣也不說人過失的決心,但這種心念只能堅持幾天,過一段時間就忘得一乾二淨,完全恢復到原來愛說過患、愛看過失的狀態。若能經常翻閱大乘經論,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沒有特殊必要,比如沒有說別人的過失,別人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增長,一說過失,對他決定有意義,那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誓言、發願,修行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開示:斷除魔業的方法

--------------------------------------------------------------------------------------------------------------------------------------

索達吉堪布:斷除魔業的方法

發布:善因[全部文章 ] 日期:2012-3-4 20:42:00

分享到: 0

 

斷除魔業的方法—索達吉堪布講述

索達吉堪布《般若攝頌》淺釋

斷除魔業的方法

索達吉堪布講述

節選自《般若攝頌》淺釋

為了避免魔業,應依止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即外攝持和內攝持。

故勇意尋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如患為愈依良醫,無懈怠依善知識。

對於希求正道或佛法者來講,在生死輪迴中,魔王波旬的干擾會紛紛出現。為什麼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經常會出現魔障或違緣呢?有些經論裡面說:非常懈怠者,魔眾不會理他;非常精進者,魔眾沒辦法傷害他;中等者,經常會出現生病、生煩惱、發生意外事故等障礙,而這就是所謂的魔障。那應通過什麼方法來對付、戰勝它們呢?這個問題,諸佛菩薩在相關大乘經論中有詳細闡述。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魔業,應依止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即外攝持和內攝持。 這裡首先講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尋求微妙菩提的意樂、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應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毀自相續的我慢(從廣義上講,所有驕慢和為自己獲得快樂、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屬於我慢;有時我慢也可稱為增上慢)。在修學過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對修行就會帶來不利,所以應首先摧毀我慢,這樣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識。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以《華嚴經》中所講到的四種想來依止,即:「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這個偈頌前面全部是「於」,後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詩學來講,這是一種修飾法。意思是說,把自己當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識當作醫王,把善知識所說的妙法當作良藥,把精進修持當作解除病痛的治療方法。記得《竅訣寶藏論》里,也講了轉為道用的六種想:「殊勝上師作為明醫想,道友護士實修療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藥想,獲得果位作為病癒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後,應無有懈怠地精進依止善知識。按藏文的意思來講,所謂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說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師稱為善知識。而誰認真依靠善知識,他就不會墮入外道或惡道當中。因為,通過上師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正道,同時也知道什麼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對修行人來講,這幾個問題極其重要。為什麼在末法時代的時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們根本沒有想依止善知識,即使依止了善知識,但因自己福報、因緣不具足,在短暫的時間中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世間八法或種種瑣事就會干擾他們的心,最終修行一無所得,全部一敗塗地。在如今這個社會,這種現象經常出現。 所以,我們應按照前輩高僧大德的傳統和做法,首先拚命尋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這特別重要。在得到之後,也不要對他產生輕慢之心,否則過患無量無邊,這在《金剛手灌頂經》中有廣泛宣說。如果不但沒有輕慢,還經常以極大的恭敬心、歡喜心和清凈心來依止,自相續就能得到無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乃至開悟的境界都能獲得。為什麼佛陀經常在有關經典裡面講:依止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這裡。 另外,《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中講:「求善知識應當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數往請問,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樂清凈,四者尊重愛法。」第一,應數數前往善知識那裡,去請問有疑惑、有爭議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能偷懶,若稍微有一點點不理解,或稍微有一點點事情,就對善知識起邪見、隨便離開,那就不合理,相反應以最大的精進恭敬依止上師。第三,在依止的過程中,無論是善道友的諄諄教誨,還是善知識所傳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樣,以感恩心和歡喜心來接受,而且應把他們的語言當作真正的佛語那樣來享用,並對治自己的煩惱。千萬不能像末法時代的有些人那樣,上師說一句就產生很多邪見,一方面這與自己前世的罪業有關係,另一方面這也是不好的習慣造成的。所以,若產生這樣的噁心,當即就要剷除。第四,對善知識要有尊敬心,還要喜愛佛法。如果不喜愛佛法,天天都吃喝玩樂,或做其他事很有歡喜心,善知識就會不高興。因為上師是希求解脫者,對他來講一切世間名聞利養都毫無興趣,所以若有人對佛法歡喜若狂,善知識必定會歡喜。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三種歡喜中上等者是法供養,即應儘力以法供養讓上師生起歡喜心。當然,供養錢財,給上師打水等,也能讓上師歡喜,但最好是法供養,因為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能以此方式讓上師生起歡喜心,一切魔眾、障礙都會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勝道中永遠不退轉。 現在很多人,剛開始因某種因緣趨入大乘佛法,後來就因自己福報不夠,或周圍的因緣不具足,最終從大乘道中退失,之後還惡口罵上師和佛法,造下無量無邊的彌天大罪,這根本沒有必要。在千百萬劫當中,人身極為難得、也極為罕見,但它就像閃電一般,若我們在得到的時候,依靠它造惡業,就特別可惜。有時候,我看見世間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種種惡業,內心就為他們的行為惋惜。但也沒有辦法,因為眾生業力現前時,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難救護,所以只好默默發願或將善根迴向給他們。

菩薩入佛大菩提,具波羅蜜依善師,隨彼等說修行地,二因速證佛菩提。

這裡講,趨入諸佛出有壞大菩提的菩薩要依止內外善知識。那什麼是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呢?隨從佛菩薩而為他眾宣說大乘道者,就是所謂的外善知識;相續中具足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內善知識。所以我們要依止這兩種善知識:一個是諸佛菩薩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現的善知識,我們平時所說的善知識,就是隨順諸佛菩薩宣講大乘佛法的人,這是外攝持,也叫外善知識。其次,他們所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說是自相續的智慧,這是內善知識,也叫內攝持。有些論典裡面說:從廣義上講,外善知識就是所依止的上師和道友,或一切對你開示的友伴和老師;而內善知識,則指自相續經常祈禱上師三寶所獲得的加持,或信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內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個人要想修行成功,內在的因緣和外在的因緣都不可缺少。如果我們有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就不會退到外道的修道當中去。依靠這兩種因緣,在很快的時間中就可趨入正道: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等清凈剎土,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為什麼呢?就像《釋量論》里所講的一樣: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即因果規律如是。 在其他論典中,也有內外攝持的講法。如《現觀莊嚴論》云:「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棄捨所治品,應知為攝持。」其中,「心不驚怖等」,指內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說無性等」,指大乘善知識開示空性法門等;「棄捨所治品」,指徹底拋棄這兩種攝持的違品;「應知為攝持」,指應當了知以上兩者是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或內攝持和外攝持。跟《般若攝頌》的所詮義一樣,《現觀莊嚴論》也把內外攝持分開:一個是內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這是內善知識;第二是宣說大乘甚深廣大法要的上師,這叫外善知識。依靠這兩者,我們的修行就會順利完成。 漢地也有內外善知識的說法。《六祖壇經》裡面講:「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按照《六祖壇經》的觀點來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識來獲得開悟或解脫無有是處,還應認識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裡面所講的一樣,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識,他們的開示或指點肯定需要,但最關鍵的是自己內在的認識或悟性,這更重要。所以我經常跟智悲學校的學生說:要老師天天都守著你,這是不可能的,自己應該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覺性。佛陀在有關經典里也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實,人自己守護自己、自己觀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確,智者有自我控制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別人來維護,沒有別人的支持和教導,很快就會掉落下去。 對在座很多道友來講,外在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為,若沒有依靠好的上師和道場,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處大城市當中,外在的誘惑特別可怕,自己的防護能力又極其薄弱,這樣想守住自己的清凈心,就有一定的困難。我以前看過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開示,他說:美國紐約的人磕一百個頭和尼泊爾的人磕十萬頭的功德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人特別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時,甚至十八小時,而尼泊爾的人很清閑,在這麼忙碌的時間中,空出一段時間來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實,這就像佛陀時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條戒,跟末法時代的比丘守持一條戒的功德無二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生活很清凈,沒有那麼多外在事物的吸引或誘惑,而現在人的環境誘惑太多了,自然在環境越來越惡劣、修持越來越艱難時,認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為末法時代無比濁惡,我們就要在一個清凈的道場或環境里,依靠外在善知識來守護自己的心相續,這樣就不會有大的困難。 但最大的困難,若沒有正知正念,在特別惡劣的群體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作為佛教徒,在有因緣、有機會時,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應在內心深處有所體悟。比如學中觀,就要把中觀所講的內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學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樣,它們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義,內心一定要了解,乃至與法融為一體。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個環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動搖你的心。從以前的歷史事件中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因為已經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續融合在一起,所以無論遇到任何運動、學潮,自己的心始終不會改變。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說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時,馬上就會隨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驗,內在一定要有證悟空性的境界(即內善知識),這非常重要!這次講《般若攝頌》,相信個別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諸佛菩薩的加持,最終已經懂得了它的殊勝與深奧。這樣以後,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就不可能輕易捨棄這種境界。若很表面,覺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種歡喜心,就像聽故事一樣,那在遇到外在強大的誘惑,或自己出現違緣時,就無法轉為道用。

過去未來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燈日輪勝導師。

可能有人會想,或有這樣的疑問:外面的諸佛菩薩或具有法相的上師是善知識,這是眾所周知、共同承認的,但你們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善知識,它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怎麼會成為善知識呢?善知識應該有眼有鼻,怎麼空性變成善知識呢? 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剛才講了,依靠上師等的大乘玄妙開示,最終自己獲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們是善知識或引導者。其實,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出世的拘留孫佛、迦葉佛等無量無邊佛陀,未來出世的彌勒佛、勝解佛等無邊無際的佛,以及現在在十方剎土中已經示現成佛、正在宣說妙法的無數佛陀,他們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般若空性。《大般若》裡面也說: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母,以方便為父。還說:三世一切諸佛皆學般若波羅蜜多,最終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其他辦法。 在世間當中,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的人相當多,但有沒有依之成佛的呢?沒有。如果有,愛因斯坦、榮格等科學家、理論家、思想家早就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們研究一輩子,最終還是以凡夫的身份離開人間。有時候我這樣想:現在世間很有名的人,或對人類社會具有巨大貢獻者,雖然他們對人類創造了很多財富,應該說做了一些有實際利益的事情,但因沒有學般若,離開世間以後就會變成一般的眾生,不可能有進步,所以學般若很重要! 為什麼沒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呢?因為,只有通達等凈無二或現空無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薩果位的機會。一切如來也講:對步入大菩提者來說,般若波羅蜜多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幾種比喻來說明:宣示人無我如同光明,宣示法無我如同明燈,宣示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同太陽,宣示獲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勝導師。佛在《大方等大集經》里也說:「般若波羅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來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與加持,很多人都會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們在即生中學般若空性很有意義和價值。 以前,我去過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應該說裡面的老師和學生都很聰明,可以說各方面的世間知識無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錯。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聰明智慧沒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門或菩提心法門,對他們生生世世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們卻將畢生的精力用在電腦、交通學、文學等世間學科上面。雖然在即生中,這些東西能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風光,但在斷除種種內心的煩惱和痛苦,讓自己趨入光明正道方面,一點一滴的意義也沒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間的高等學校時,我就會生起悲心。 當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他們也很成功。但從佛法的視角來分析、判斷時,他們因為沒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續的黑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在的物質再發展、再進步,人類也不一定能健康發展。因為,人類的慾望越來越膨脹、永無止境,而外面的物質也跟著發展,是絕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慾望無有止境,比如:有一萬元就想十萬元,有十萬元就想一百萬元,有一百萬就想一千萬,有一千萬還想一億,有一億還想一百億,有一百億還想一千億……看看世間上的富翁,在了解了他們短暫人生中的追求目標後,就會感到他們極其可悲、可笑,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佛教的偉大與殊勝。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沒有入心時,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難遣除。有一個故事這樣講:一位老師看到一個學生在打瞌睡,就下來問:你為什麼老閉著眼睛?學生說:老師!您講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維著。老師又問:那你為什麼一直打盹?學生說:老師!您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點頭。老師說:那你為什麼嘴裡流出口水?學生說:哎呀,老師您不知道,您講得太好了!我覺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來了。不知我們這裡個別道友是不是這樣?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認真聽法。

 

--------------------------------------------------------------------------------------------------------------------------------------

達真堪布:自心的幻化不可思議

發布:心修[全部文章] 日期:2012-3-6 17:35:00

分享到: 1

 

我們平時修行的時候,所有的境都一樣,如果你去執著這些境,這些境都是你的障礙;如果你不去執著這些境,它們都不會障礙你。在對境面前,你是否被傷害、被障礙,完全看你自己怎麼對待,怎麼運用。

如果你有修行、有智慧,不去執著,你懂得了這些真相和真理,所有的境都是你的助緣,都是你的方便,都能成就你。如果你沒有修行、沒有智慧,沒有懂得這些真相和真理,所有的境都是你的違緣,都能傷害你。若真有修行了,你面對的一切都是好事。如果你覺得還有不好的地方,那時你要好好地看看自己的心,你會發現自己有誤區,有做錯的地方,再仔細觀察調整一下,肯定會明白,原本所謂的逆境也會成為你的助緣。

我們修行的時候肯定要去面對很多問題與狀況,但你都不要害怕。有時候你會感覺特別想修行,也有的時候會感覺什麼都不想做,這都是一定要經歷的過程。你覺得修行沒有什麼進步與成就的時候,其實正是有進步、有成就的時候。就像旅途時乘坐的客車,有時候要翻山,有時候要過橋,有時候要鑽洞。翻山的時候會顛簸,過橋的時候會有危險,鑽洞的時候也會有黑暗,但是這都是必須要經過的路途。堅持一下,過去就好了。如果你害怕,不敢去面對這種狀況,你永遠也不會達到目的地。

修行的時候還會出現很多現象:有時候看見光,有時候看見黑影;有時候看見佛,有時候看見魔;有時候聞到香味,有時候聞到不好的氣味。這些也都很正常,不要去執著。你去執著那些好的征相,比如佛光、佛境、好聽的聲音等,它們也會變成你修行的障礙。如果你太執著,最後把自己毀了,變成瘋子、傻子、走火入魔。面對不好的那些現象也是,你看見鬼了,看見黑影,聽見不好的聲音,聞到不好的氣味,也不要去執著,最好不要動心。如果那時你心動了,立刻祈禱上師三寶。這都是自心的顯現,自心的變化,不要當事,這是很正常的,自心的幻化不可思議。

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不但在你的眼前會出現不好的現象,在你的身體上也會出現不好的征相,比如頭痛、犯病、暈沉、不舒服等,這叫翻業障。在你真有修行、真有智慧的情況下,這不是有病,而是祛病;不是有魔,而是祛魔。如果你沒有修行,也不要害怕,不把它當事,它就不會傷害你,一瞬間、幾分鐘、幾個小時、幾天就會過去。你越執著、越擔心、越害怕就越有事。這是一種表法,也都是對你的考驗。

所有的一切都是表法。如果你有智慧,都是你的助緣;沒有智慧,都是你的障礙。任何眾生都有佛性,你若有智慧,你把他當成佛、當成菩薩,他就是你的佛、你的菩薩,你去接觸他、容納他、融化他,他就會成就你,就會幫你解脫痛苦。你把他當成魔、當成惡人,他就是你的魔、你的惡人,就會傷害你。這些都是自己的心,真的是不可思議。

 

---------------------------------------------------------------------------------------------------------------------------------------------------------------------------------------------------------------------------------------------------------------------------

達真堪布:把自己放在最低處

發布:清凈乃空[全部文章] 日期:2012-3-17 10:08:00

分享到: 2

 

達真堪布:把自己放在最低處

不管身在何處,不管與什麼樣的人接觸、交往,都要把自己放在最低處。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的時候,實際上你在最高處;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的時候,實際上你在最低處。

現在這個年代,好多人都是裝模作樣,表面上都很禮貌,看似很尊重他人,實際上都是虛情假意。作為修行人不能這樣,應該誠心誠意,真摯真誠。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場合,不管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尊重他人,要奉獻愛心。不管是對窮人還是對富人,不管是對高貴的人還是對低賤的人,不管是對親人還是對仇人,不管是對好人還是對壞人,不管是對善人還是對惡人,都要一樣恭敬、有愛心。

分別念是一種煩惱。諸法的本性是平等的,是一樣的。有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的分別,這是自己的執著與煩惱。諸法的本性是清凈的,並沒有那麼多是非、衝突、好壞,都是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業力。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才會真正地恭敬他人,才會對人有真正的禮貌,才能真正地為他人獻愛心。現在的社會也講愛心,也講禮貌,但是哪有真正的愛心與禮貌呢?

有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盡一份孝順得一分利益,獻一份愛心得一分利益。什麼叫真正的敬愛與禮貌?就像剛才說的,時時處處當中,你都能把自己放在最低處,都能誠心誠意、發自內心地尊重他人,奉獻愛心,這才是真正的敬愛。真正做到了,能積累無量的功德與福德。內心真正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還有什麼可難的?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在上師面前,在領導面前,在父母面前,在親朋好友面前我們也許能做到,但是在其他人面前就不一定了。這不是真正的恭敬!不管與你交往的是什麼人,如果你都能夠做到恭敬,這才是真正的恭敬。在街上遇到乞丐討飯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態?有沒有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我們內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們經常想的是:他們是乞丐,在討飯,自己最起碼也比他們強——都是這種心態。

我們作為修行人,面對那些經常造惡業的人,內心也經常自然而然地想:我修行再差,也比他們強。然後開始輕視他們,看不起他們。若是你有看不起的人,就說明你的慈悲心不夠;若是你有看不慣的事,就說明你的智慧不夠。若是有圓滿的智慧,你就會知道: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哪有看不慣的事,哪有看不起的人呢?在佛的境界里,在大德、大成就者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

 

----------------------------------------------------------------------------------------------------------------------------------------- -----------------------------------------------------------------------------------------------------------------------------------------
推薦閱讀:

佛陀的金玉良言
釋迦牟尼之前的過去七佛的佛法,都是何時而滅,因何而滅?
(98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念佛共修開示文字版第八集
昄投佛陀座下
佛陀直接講的佛法有什麼?

TAG: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