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了解的——農曆的來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是人們為了掌握農業生

產的時間,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

據說,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設計出一個根據太陽影子的移動來計算時間的儀器—日暑。可是,當陰天下雨沒有太陽的時候就不能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水又啟發了他,他又動手做了一個漏壺。時間久了,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變化的不規律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就帶著日唇和漏壺去見國君。祖乙非常高興,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建起了日暑台和漏壺亭,讓萬年專門測量日月規律、推算時間。多年以後,萬年經過長期觀察和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國君非常感動,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就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後來,人們又根據月亮的運轉制定出了月亮歷(又稱「陰曆,』)和陰陽合曆(又稱「農曆,』)。

在三種曆法中,農曆一直使用到今天。農曆,又稱「陰曆」、「夏曆」、「黃曆」等。它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曆,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個月,每個月的長短是從朔到望再到朔的一個周期,一年葉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曆,』:另一方面,又以太陽確定年周期。但實際上,太陽年周期和以月亮圓缺為周期的12個月是不一致的,大約每隔四年增加一個月,人們就把這個多出來的月增加到只有『.節」沒有「氣」(有關「節氣」的解釋見下)的那個月後面,這個月份就叫「閏月」。農曆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的天數根據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個月,中國農曆年平均一年有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天,和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十分接近。所以說,「閏月」的設置使每年的平均長度儘可能接近回歸年。

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陰陽合曆,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而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生產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所以人們根據太陽的運行制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現在看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巧。,太陽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出發,每前進150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0,可分為二十四節氣。古時候,人們還沒有類似的概念,他們是首先找出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和最短的一天,根據這兩點將一年進行24等分,並給每個等分取了個名字,得到二十四節氣。第1, 3""""""23等奇數為「節」,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卜第2, 4......24等偶數為「氣」,也就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現在人們已經把它們都合起來了。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了氣溫的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降雪的時間和強度,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第一次打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方便了人們的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推薦閱讀:

《今晚80後脫口秀》的來歷?
凈土的來歷
揭秘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來歷是什麼
五行的來歷及性質講解
元旦與春節的來歷

TAG:中國 | 中國人 | 農曆 | 了解 |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