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典論·論文》——蘇雅莉老師講義

第九課 典論論文 蘇雅莉老師編撰壹、作者介紹曹操次子,文武雙全1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共有二十五個兒子,長子曹昂在建安三年(西元一九八),與曹操南征穰城時,被張繡所殺。(丘遲與陳伯之書:張繡剚刃於愛子)。曹丕是次子,卞氏(娼女出身,但見識過人)所生,與曹植是同胞手足。曹丕出生時天空有青色雲氣,圓如車蓋,終日不散,望氣的人認為是帝王的徵兆。2曹丕在其所著典論一書的自序中述說自己五歲時即學射,六歲學騎,八歲而能馬上彎弓射物。曹操每有征戰,曹丕亦必相從。和張繡穰城之戰時,長兄曹昂死難,曹丕以十齡小戰士,因善騎射乃得逃歸,可見他自小即擅武藝。3曹操在軍事倥傯中,猶手不釋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所以曹丕自幼亦勤於誦讀詩書,舉凡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畢覽。又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恭言謹行,恢宏德度,在曹操面前塑造一個謹厚盡孝可託大事的形象。兄弟相爭,奪魁篡位1曹操廿五子中,曹操最鍾愛的是幼子曹沖,可惜早夭;操曾言:「此乃吾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兄弟同為卞夫人所生,曹彰勇識過人,意氣雄厲,為軍事將才;曹植才高八斗,文采斑斕,為文學翹楚。曹操非常欣賞二人,曹丕雖是嫡長子,但卻遲遲未被冊封為魏王太子,原因就在此二人受到曹操的器重,他們成為曹丕爭奪太子之位的勁敵。不過,曹植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飾,飲酒不節,加上行事莽撞,屢次觸犯父王所定之法規;相對之下,曹丕砥礪節行,努力著述;結交黨羽,壯大實力;逢迎父親本人及周遭人物。在曹丕「御之有術,矯情自飾的刻意經營下,最後終於在30歲時達成被立儲的心願。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和丞相的職位,同年篡漢自立,在位七年崩,卒諡文帝。2曹丕篡位後,耽心兄弟奪其權位,於是嚴厲的監控兄弟們的交往,規定諸王不得滯留京師,並派監國謁者監視諸王。其中任城王曹彰、東阿王曹植,是他最耿耿於懷的二人,因此一再加以迫害。世說新語即記載: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閤共圍棋,並噉(音ㄉㄢˋ,同「啖」,吃)棗,文帝以毒置諸棗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音ㄒㄧㄢˇ,光腳)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殺我東阿。」(尤悔篇)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濾去豆瓣)以為汁。萁(音ㄑㄧˊ,豆梗)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文學篇)政治的無情、文學的深情1曹丕的抱負遠不及曹操,他沒有父親的雄才大略,孫權曾評道:「丕之於操,萬不及也。」即帝位後,在軍事上並無特殊成就,雖曾二度征伐東吳,但都無功而返,未能渡江。在位期間,嚮往漢文帝的無為而治,輕刑罰,薄賦稅,糾正濫告誣告,禁止宦官和外戚干政,不準厚葬,並廣為室屋以居學者,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政治措施。但整體而論,政治和軍事,成就並不突出,陳壽《三國志》所給予的評價為:「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彊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意謂曹丕在文學上確實有過人之處,但待人處事恐怕是量狹器窄,缺乏恢弘氣度與遠大眼光。2雅好文學:曹丕雖貴為帝王,但也重視文學,和建安七子都有不錯的交情,常常與他們「行則連輿,止則接席」,像孔融被曹操殺死後,丕以重金向天下廣徵孔融文章;陳琳、徐幹、劉楨、應瑒因瘟疫亡故後,曹丕也將他們的遺文編撰成集,所以曹丕可說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導人物。3從〈與吳質書〉可見出曹丕對「建安七子」的深情。….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 一時俱逝, 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另外,《世說新語傷逝篇》中記曹丕悼王粲時,「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曹丕曹植兄弟之文學評價鍾嶸的《詩品》將曹植詩列為上品,而曹丕只得中品,原因是他認為曹丕的詩「率直如偶語」,這恐怕是受當時崇尚華麗之風的影響(如陶淵明的詩倍受後人推崇,鍾嶸也只列為中品)。唯《文心雕龍?才略篇》有較公正客觀之評論。「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這是說一般人見曹丕以帝王目之,多少會忽略其文學造詣,而曹植人生之路坎坷,作品便更令人推崇。但看過曹丕〈燕歌行〉及〈典論論文〉後,相信也會佩服曹丕的文學才華。色衰愛弛,賜死甄宓昭明文選李善注記載,曹植與甄宓,一見傾心,但是曹操卻將甄宓許配給曹丕,曹植甚為失望,晝思夜想,廢寢忘食。甄宓死後,曹丕故意將甄宓睡過的枕頭送給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不覺落淚。有一次,曹植經過洛水,正思念甄妃,忽然甄宓迎面而來,對他說:我本有心相託…。言畢即不見蹤影。曹植又悲又喜,於是寫了感甄賦,後來明帝以為﹁感甄﹂二字不妥,乃改名為洛神賦。甄宓本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曹丕帶兵先入鄴城,一見甄宓,驚為天人,請求娶甄氏為妻。當時甄氏二十二歲,曹丕十七歲,曹植十三歲。甄氏二十二歲歸曹丕,到曹丕篡漢為帝,其間經過了十六年。甄氏為曹丕生了一子一女,子即曹叡,後來繼承帝位而為魏明帝。甄氏是一位明敏仁德,事親至孝,極為可敬的后妃。只因曹丕另有了年輕的寵姬郭夫人、李夫人、陰夫人等,就在讒言之下被﹁賜死﹂,﹁賜死﹂之後,還令披髮覆臉,並且在口中塞糠,然後入殮,用意在使她在陰間無臉見人,有苦難訴。甄宓因讒言被賜死,令被髮覆面,以糠塞口。某次,曹叡跟曹丕出獵,見子母鹿,曹丕射殺了母鹿,叫曹叡射小鹿,結果曹叡不從,還說︰「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曹丕由此想到甄后,內疚起來,遂立叡為太子。貳、題解補充先秦兩漢對文學的看法:淪為經、子的附庸,例:子游、子夏列「文學科」,不是因為擅寫文章,而是熟諳經籍上的典故。又《論語》裡對「文」的解釋,多為「經學典籍」之意。(1)〈典論論文〉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典論論文〉為我國第一篇文批專論,成於東漢末年。丕筆下的「文」,即文章作品,異於先秦時期的認知。在曹丕之前,已有不少文學論文,如詩大序、班固兩都賦序、離騷序、王逸楚辭章句序,但或僅就一部書,或僅就一種文體立論;典論論文則討論到多種文體與多位作家,並且論述了作家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文學的作用與地位等問題,篇幅雖不長,卻較全面的討論了文學的相關問題。*文氣說:〈典論論文〉首先將「氣」引用作為文學評論。曹丕認為,文學家先天具有的「氣」,是產生不同成就、不同風格的根本原因,並把這一觀點運用於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論,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風格論的基礎。此後,劉勰繼承了曹丕的觀點,他在文心雕龍體性篇說:「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又說:「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更進一步補足曹丕文氣說的內容。唐代的韓愈繼承孟子培養「浩然之氣」的思想,主張由儒學的修養,達到寫作文章「氣盛」的目的,他在答李翊書中說:「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宋代的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清代的桐城派講的「文中之氣」,也與「文氣說」一脈相承。*肯定文學的獨地位,曹丕認為「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大大提升文學的社會價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兩漢時期,由於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人學者多以研習經書為貴,詩賦等文學創作不受重視,被蔑視為「雕蟲小技」,文學創作者則被看成「言語侍從之臣」,與「倡優」、「博弈」之徒同等。曹丕則明確指出:寫作文章也是一種經理國家的大功業、傳世不朽的大事業,應該和其他功勞事業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靠著文學作品,不須要「假良史之辭,託飛馳之勢」,作家即可傳名於後世。(2)帶動建安文學風氣:建安十五年(二一○),曹操建銅雀臺,十六年命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丕為太子,時年三十一。這六、七年乃建安文學的高峰期。鍾嶸詩品序論及建安時代文壇局勢說:「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鬱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敘及一般所稱的「建安七子」說:「始文帝為五官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粲與北海徐幹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瑒字德璉、東平劉楨字公幹,並見友善。」建安是一個政治混亂、兵禍連年的時代。當時文人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直到建安十年(二○五)北方初定,留在曹魏根據地鄴城的文學家始稍獲喘息的機會。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曹操自己也深愛文學,這提供了曹丕兄弟良好的文學條件與典範,父子兄弟都愛好文學,又實際參與文學活動,並有質量俱佳的文學創作,於是一時蔚為風氣,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建安時代」。這段期間,天下未定,曹操長期在外征戰,曹丕以儲君的地位,成為當時鄴下文學活動的實際領袖,無形中推動了一個時代的文風,實為中國文學的一大功臣。※補充說明:建安文學興盛的原因建安時代在政治上是個衰世,但在文學上卻蓬勃發展,取得很豐碩的成果,而「建安文學」也是歷代文人稱許和學習的對象。建安文學能夠得到卓越的成就,原因有以下幾點﹕社會動盪的影響東漢自黃巾起事後,接著經董卓之亂、州牧割據,戰禍擴大至大半個中國。人民或死於戰亂,或離別家園,社會混亂不堪。建安時代的文人處於這樣的一個時代中,親自經歷過顛沛流離,感受到現實的慘酷,作品便真切而成功地寫出這種現實﹕記敘時事,描寫離亂,反映人民疾苦。《文心雕龍.時序》論述建安文學﹕「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這段話正確地說明建安文學受到時代背景的重大影響。學術風氣的轉移漢代自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在思想領域中便居於統冶地位,文學只是附庸於聖賢經典、道德教化之下的工具,並無獨立地位,文學發展(尤其在詩歌方面)大受阻礙。東漢未年的動蕩,引起思潮的改變﹔政治的腐敗和不公,使人們對官方的儒家道德忍想和政治學說感到懷疑。文學創作也相應地擺脫經學的束縛,而得到自由發展。東漢末年,作家不再把文學視為解釋經義的工具,而用文學來反映當前的社會現實,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這時期的文學在內容上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在風格上流露嶄新的面貌。兩漢文學的發展成果在辭賦方面,兩漢文壇當然以鋪張揚厲的辭賦為主流,但抒情小賦卻正在東漢未期逐漸發展,如張衡《歸園賦》、趙壹《剌世疾邪賦》,都是著名的抒情小賦。建安文人正是繼承這條道路發展賦體,如王桀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便是這類作品。在詩歌方面,兩漢文人不以詩見稱,但民間詩歌卻大放異彩。兩漢民歌經由樂府機構搜集記錄下來,給予文人很深遠的影響。樂府雖是雜言詩,但仍以五言為主,所以東漢文人開始寫作五言詩,班固《詠史》便是早期的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更出現了號稱「五肓之冠冕」的《古詩十九首》。建安時代,詩人大量運用的,正是源自樂府民歌的新興五言體。所以建安文學的盛況,可說是承繼前代而得的成果。文學批評理論的建立漢代文學雖已有相當大的成就,但仍只屬經學史學的附庸。東漢末年,由於文學的發展和社會思潮的轉變,文土比前人更重視文學的地位、價值和作用,因而文學批評和理論也開始出現。這時最著名的是曹丕的《典論.論文》,文中明確地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指出文學具有不朽的價值。曹丕還同時從理論上探討各種文體的要求和特點,作品的風格與作者氣質才性的關係等問題,這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先出現的文學理論,而且建安文人對當代作家作品也經常提出評論。《典論.論文》對「建安七子」的評論,曹丕《與吳質書》、曹植《與楊德祖書》等,都是討論文學的著名書信,足以證明這段時期文學批評的風氣十分興盛。建安文學的發展,和這時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是有很密切關係的。曹氏父子提倡文學:見上述(帶動建安文學風氣)參、國學視窗「三曹」比較曹操曹丕曹植字號字孟德,小字阿瞞子桓子建為人☉有雄才,好任俠,多權詐,許劭評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嘗自賦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典論自敘說:「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天資聰敏,十餘歲即能頌詩屬文☉不自彫勵,飲酒不節重要經歷☉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漢獻帝時任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赤壁之戰遭孫劉聯兵火攻,敗回北方,天下三分☉死後尊為魏武帝☉曹操次子,篡漢,都洛陽,國號魏,世稱魏文帝☉雅好文學,為建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曹操第四子,年輕時頗有大志☉魏成立之後,受曹丕、曹叡父子壓抑☉晚年封於陳,死於陳,諡號思,世稱陳思王軼事☉與楊修同時經過曹娥碑,有「乃覺三十里」之嘆☉接見匈奴,匈奴使者有「床頭捉刀人」之嘆(《世說新語》)☉與曹植有「煮豆燃萁」之事(見《世說新語》)主要成就☉與曹丕、曹植大力提倡文學,促成建安文學之興盛繁榮。☉建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樂府詩蒼勁悲涼☉鍾嶸《詩品》列為下品☉詩人兼文學批評家☉〈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論☉〈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詩風清麗委婉☉鍾嶸《詩品》列為中品☉擅長詩、賦、散文。五言詩成就最大,體現「建安風骨」☉被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鍾嶸譽之為「建安之傑」「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列為上品☉詩以曹丕稱帝為界,前期情調樂觀開朗,後期沈鬱悲壯。主要著作〈短歌行〉、〈蒿里行〉、〈苦寒行〉〈典論論文〉、〈與吳質書〉、〈燕歌行〉〈洛神賦〉〈七哀詩〉〈贈白馬王彪〉及後期之作建安七子姓 名經 歷曹丕評論其他評論著 作孔融字文舉,時稱孔北海、孔少府。漢獻帝為北海相,後被曹操殺1.體氣高妙,有過人者2.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如〈薦彌衡表〉辭采華麗3.文不持論,理不勝辭4.孔融之文雜以嘲戲,如〈與曹操論禁酒書〉以詼諧語氣譏刺曹操。孔融孝廉,但談嘲戲孔北海集陳琳字孔璋。為曹操記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1.長於章表2.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3〈飲馬長城窟〉詩藉秦代征丁築長城事,揭露漢末人民受繇役繁重之苦章表殊健,微為繁富陳記室集阮瑀字元瑜。曹操辟為司空軍謀祭酒,其子阮籍、姪阮咸並為竹林七賢之一1.長於章表2.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書記翩翩,致足樂也阮元瑜集王粲字仲宣,與曹植並稱「曹、王」,官侍中1.長於辭賦,其初征、登樓、槐賦、征思,雖張、蔡不過2.其他體裁文章,均不及辭賦3七哀詩寫由長安避難荊州途中所見飢婦棄子慘狀,反映漢末亂象。4登樓賦寫在荊州登麥城城頭,抒發思鄉之情與懷才不遇的愁恨。七子之冠冕王侍中集徐幹字偉長,為曹操僚屬1.長於辭賦,其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2.辭賦時有齊氣,其他體裁文章,均不及辭賦徐偉長集應瑒字德璉。曹操辟為五官中郎將文學其詩賦和而不壯應德璉集劉楨字公幹。與曹植並稱「曹、劉」,曹操辟為丞相掾1.其詩賦壯而不密2.長於五言,曹丕謂其詩「妙絕時人」3《贈從弟》詩藉詠物以言志鍾嶸詩品列為上品劉公幹集補充故事:有關建安七子之事蹟(一)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漢獻帝時因為反對董卓專權,貶為北海相,後人稱為孔北海。其為人耿直不阿,晚年常與曹操不同調,例如曹操因事想殺士族楊彪,孔融卻挺身為楊辯護;嘲弄曹操北征,反對禁酒令等,終於難逃殺身之禍。後世傳為美談的除了有「孔融讓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外,孔融被捕時,二個年幼兒子的表現也令人讚賞,尤其是「大人豈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的沉著氣度,更見孔融家風的不凡。曹丕喜好他的文章,「體氣高妙,有過人者」;傳世作品中如薦彌衡表,文辭流暢華美。*世說新語中的孔融: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雋才清稱(才智出眾,聲譽清高),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即孔子),與君先人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累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煒(ㄨㄟˇ)後至,人以其語語之。煒曰:「小時了了(聰明伶俐),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煒大踧踖(ㄘㄨˋ ㄐㄧˊ,侷促不安)。註:李元禮:李膺。東漢桓帝時任司隸校尉,反對宦官專權,糾劾奸佞,太學生譽之為「天下模楷李元禮」,士大夫都把得到他的接待視為莫大的榮譽,稱之為「登龍門」。後於靈帝黨錮之禍中遇害。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南朝梁劉孝標注引《魏氏春秋》曰:「融對孫權使有訕謗之言,坐棄市。二子方八歲、九歲,融見收,奕棋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見執。』二子曰:『安有巢覆而卵不破者哉!』遂俱見殺。」(二) 陳琳:字孔璋,初時為避董卓之亂投靠袁紹,袁紹命其作討伐曹操的檄文。後來袁紹兵敗,陳琳降歸曹操。曹操責備陳琳說:「你當初為袁紹寫檄文,只要寫我的罪狀就夠了,怎麼罵及我的父親甚至祖父呢?」陳琳謝罪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愛才心切,並未怪罪,後來甚至還升他為「司空軍謀祭酒」。陳琳歸附曹操後,曹操的軍國檄書都出自其手。他擅長章表書記,三國演義記載:陳琳的檄文傳至許都,曹操正因頭風病發而臥病在床。曹操一見檄文,出了一身汗,頭風頓癒,從床上一躍而起,回頭對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曹洪回說:「聞是陳琳之筆。」(三) 王粲:三國志王粲傳: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倒屣相迎:因急著迎接客人,而將鞋子穿倒了。後用以喩熱情迎接賓客。(四) 阮瑀:阮瑀字元瑜,在章表書記的撰寫上和陳琳不相上下,曹丕在與吳質書中稱讚他:「書記翩翩,至足樂也。」可惜阮瑀早亡,留下孤兒寡婦,令人同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就是阮瑀次子。阮瑀文思敏捷,傳說曹操曾命阮瑀寫信給韓遂,當時曹操隨即外出,阮瑀隨從,只好在馬上草擬文稿。呈交曹操閱讀,曹操讀罷屢次想刪修,卻不知該從何下筆。(五) 劉楨:早年曾在曹操丞相府任秘書,後來改派到曹丕門下任事。有一次曹丕宴請諸文學侍從,於酒酣耳熱、舉座盡歡之際,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中眾人皆拜伏在地,只有劉楨目不轉睛地看著花容月貌的甄氏。曹操知道此事,認為他態度輕薄,狂放不敬,劉楨險些被處死,幸虧有人出面說情,劉楨才得以免死,被發配做苦役。(劉楨平視)世說新語言語篇記:「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 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法令刑律)?" 楨答曰:" 臣誠庸短,亦由陛下(指魏武帝曹操)綱目不疏(法網嚴密)。"」魏晉南北朝之文學批評作者內容及文學主張典論論文魏曹丕1論文為典論之一篇,故稱典論論文,開我國文學批評之先河。2 「七子」之稱始見於本文(即後世所謂建安七子、鄴下七子)3主張「審己度人」的客觀態度,才能避免文人相輕、貴遠賤近的毛病。4 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觀點,認為作家的才性與作品風格有密切關係5對於文體的區分,主張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6我國文學向與經史混淆,至典論論文出,強調文章的價值,始給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突破儒家思想束縛,表現文學自覺的精神。文賦西晉陸機以駢儷的賦體行文,論思想和藝術的關係,各種文體的特點得失,以及修辭音律等。篇中重要主張如下1內容形式兩全:為文不但要重視內容,形式音律以及修辭方面也不可忽略。2情感與想像的重要:有真實的情感,作品才有活躍的生命;必須經過想像力的組織與創造,作品始能達到藝術的成就。3反模擬:文學之所以有永久的生命,是因為在表現方面具有獨創的精神,所以行文不宜抄襲模擬。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1全書凡十卷,五十篇,以儒家思想為本,尊五經為文章典範,原道、徵聖、宗經三篇為全書綱領2在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方面均有獨到卓越的見解,對後代之文學批評影響極大。3全書以駢文寫成,為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的專書。詩品南朝梁鍾嶸1全書凡三卷,所論的範圍主要是五言詩。2品評漢魏至齊梁詩人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冠以小序,每人又加以評論。3對各家詩歌風格之論析,往往極其中肯,但有些詩人的品級則有爭議:如曹丕、陶淵明、鮑照、謝脁列為中品;而曹操列為下品。4為我國最早的詩評專論,開後世詩話之先河,昭明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1魏晉以後,文人開始注意文章總集的編選,選家往往通過文章的去取體現他們的文學觀點,因此這些總集同樣具有文學批評著作的價值。其中以昭明文選最具代表性。2《文選序》裏談到選文的標準:經史諸子等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於詞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亦即只有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合乎文選的標準。(史部只選論、贊、序等部分)3選錄自先秦到齊梁的詩文辭賦,全書凡六十卷,為我國最早詩文總集。肆、補充文選:一、曹植<與楊德祖書>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僕少小好為文章,迄至於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讚其文。夫鍾其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歎者,畏後世之嗤余也。【翻譯】我小時候就好作文章,一直到現在,已二十五歲了。對於當代的作家,我也可以大概說一說。當年各地著名的作家,在漢南特出的王仲宣,在河朔文名遠播的陳孔璋,在青州擁有盛名的徐偉長,在海隅文名卓著的劉公幹,在大魏起家的應德璉,在上京眼界甚高的你。那個時候,人人都自以為是稀世的奇才,像是自己拿著靈蛇的明珠、抱著荊山的璧玉那樣自寶自珍。我的父王於是便設下彌天大網,把這些作家都羅致了來,如今是完全聚集到本國裡了。不過這幾位先生的文學造詣,還不能算是最上乘,並沒有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就拿陳孔璋的才氣來說,他本不擅長辭賦,然而卻常自己以為能夠有司馬長卿相同的風格;這正是好比畫虎不成反像狗呢。前陣子我曾寫信諷刺他,誰知他反而寫文章極力說我稱讚他的作品。從前鍾子期聽了俞伯牙的琴音,能分辨出什麼意思,到現在人們還稱道他;我也不能隨便讚嘆人的,怕的是後世嗤笑我呀。……(刪去部分章節)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劉季緒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呰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息乎?人各有好尚:蘭芷蓀蕙之芳,眾所好,而海畔有逐臭夫;「咸池」「六莖」之發,眾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翻譯】要有南威美女那樣的容貌,才有資格談論女人的美麗;要有龍淵寶劍那樣的鋒芒,才有資格議論斷割的銳利。劉季緒的才氣,還趕不上那些作家,然而他卻好隨便詆毀批評文章,胡亂挑剔好壞。古代田巴在稷下,詆毀五帝、三王、五霸的時候,一天就折服了一千人;可是遇到魯仲連一發言,就駁得他一生閉上了嘴。劉先生的巧辯,不如田氏;如今的仲連,並不是沒有,他還能不住口嗎?人都各有所愛好,像蘭、茞、蓀、蕙這些芳草的香味,是眾人都喜歡聞的,然而海邊卻竟有願意天天聞到臭味的人;像咸池、六莖 黃帝、顓頊時的音樂,是眾人都喜歡聽的,然而墨翟卻竟有反對音樂的言論,人的好惡愛憎,又怎麼可以相同呢?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此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書不盡懷!植白。說明:<典論論文>有很多地方,都是針對曹植<與楊德祖書>而發的,如:(1)曹植自炫其才,妄詆時人,且輕鄙文學,自謂「不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丕則強調「文人不必相輕」,並以為「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2)植譏陳琳「畫虎不成反為狗」,丕則反譏植「家有敝帚,享之千金」。(3)植暗示要放棄「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丕則以「唯幹著論,成一家言。」回應。凡此種植,皆可看出與曹植針鋒相對,互別苗頭的用心。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1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2寄他方。賤妾煢煢3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霑衣裳。援琴鳴絃發清商4,短歌5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6。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注釋】:1慊慊: 失意不平貌。慊,ㄑㄧㄢˋ。2淹留:久留。3煢煢:孤獨貌。4援:取,拿過來。鳴:撥響,使動用法。清商:琴弦有四調,即慢宮、慢角、緊羽、清商,商調清而急促,多表現幽怨之情。5短歌:古以長歌、短歌表示歌聲的長短。長歌高昂激烈,短歌急促低微。6夜未央:夜深而未盡的時候。7爾:你們,指牛郎、織女。獨:副詞,加強詰問語氣。限:阻隔。梁:橋。河梁:此處偏指「河」,即銀河。【賞析】:《燕歌行》為樂府舊題。燕是北方邊地,歷來征戍不絕,使得親人離別,不能團聚,所以《燕歌行》大都用來寫離別之情。曹丕的《燕歌行》共二首,通常指其第一首,即本詩。本詩被公認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在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同時,它本身就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是曹丕的代表作。本詩寫了一位思婦思念遠游在外的丈夫的心理活動,委婉曲折,如泣如訴,可說是用人物自己的口吻寫的一篇內心獨白。全詩十五句,按其感情脈絡和心理變化,可分為五個層次,即感秋——盼歸——思君——遣愁——恨天。【翻譯】:秋風蕭瑟天氣涼爽,草木凋零白露變為寒霜。成群的燕子都辭別歸巢,大雁也向南飛翔;想起您仍客遊在外,我不禁愁思斷腸。一般遊子都心懷愁怨思念故鄉,您為何還要長期寄居他鄉。我孤單的守著空房,愁悶來時想念您不能忘懷。不知不覺淚水沾濕了衣裳,拿起琴來撥動琴弦發出憂傷的曲調。短促的節奏、細微的聲音,無法表達我哀怨的情感,皎潔的月光照在我的床上。星斗銀河向西流轉,夜已深沉。(我不禁要問)牽牛與織女隔著銀河遙遙相望,你們到底因為何罪被銀河阻隔無法見面呢?三、王粲七哀詩(三首之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賞析】:王粲詩歌的代表作品就是《七哀詩》三首。這裡所選為第一首,作於漢獻帝初平三年(192),逃難去荊州的途中。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一把火焚燒了洛陽,驅百姓與眾官西遷長安,十四歲的王粲亦隨父王謙西流長安。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計使呂布殺死董卓,旋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人長安殺王允。少年王粲以才學名震西京,曾被司徒所辟,又詔授黃門侍郎。但其目睹時局的混亂皆辭而不就,於初平三年南下荊州避亂,依附劉表。年僅十七歲便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活。在南下的途中,詩人所見戰亂造成的一片殘敗淒涼的景象,心中悲情難抑,寫下了《七哀詩》第一首。全詩可分三層。第一層詩人先以概括的筆法交待時局背景,然後寫了自己避難去荊州親戚朋友悲戚難舍的送別場面。第二層詩人先高度概括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然後推出了「饑婦棄子」的典型事件的特寫。第三層以詩人離開長安的感傷而結束詩篇。四、贈從弟(三首之二)    劉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賞析】劉楨的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讚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寫得豪邁凌厲,頗有「挺立自持」、「高風跨俗」 的氣概。
推薦閱讀:

老師,這是從殺格嗎?
周嘉榮老師宗筋療法之腹部療法經驗_隨覺入明
該如何嚴懲逼女生裸體的老師?
(1)【胡小林老師】百善孝為先

TAG:論文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