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2)
轉載▼
分類: 太極名家 |
【轉】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2)
外家拳每有用剛勁衝擊敵人之手法,無不丟不頂之原則,所以初練拳時,須注重樁步。然腰腿亦貴能活,如腰腿全無工夫,休說是兩腳立在地上,全身堅立,穩不到如何程度,即釘兩木樁於地下,用繩將兩腳綁紮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嘗有武功純熟的人,兩腳或一腳立懸崖,壯士五六人推挽不動,觀者莫不侘為樁步穩實,其實與立懸崖邊之腳,並無何等關係,完全由於腰腿靈活,能將著身之力引向空處,太極拳論中所謂引動落空,術語謂之化勁者也。
越遇著強硬地方,越可以顯出力的效用。譬如槍彈炮彈,越是打在堅硬之處,越能發揮他的侵激力,此理是極易明了的。所以太極拳不以強硬為體,務必練成極柔極軟,以不丟不頂為原則,使敵人雖有大力,不能發揮。
如練習站樁,以敵人推挽不動為目的,豈不是與不丟不頂的原則相反嗎。若練太極拳有站樁之必要,則古人必早於推手方法之外,傳有站樁方法。常見有練太極拳之人,於推手的時後,在掤捋擠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礙,使不得按規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滯,不知應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礙之動作,術語謂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類推法不能沒有,僅可練習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為基本練習,好處在使練習的人容易明白粘走變化的方法,又能使觸覺增加靈敏。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則何以僅一部份工作,不能作基本練習呢?因為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工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手掤捋擠按四手,認真分析,不可茍且馬虎放過。
推手也是一個太極的圓圈,在一個圓圈之中,分出掤捋擠按四手,掤、擠為半圓,捋、按為半圓,本系聯貫而成。故一手忽略,則全圓因之破壞。在這四手聯貫成一大圓圈之中,於彼此皮膚接觸之處,每手又各成一小圓圈,每於小圓圈中,又分半圓為粘,半圓為走。兩手同時粘走,虛實須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雙重。兩手虛實分清後,便得注意到一手虛中之實,實中之虛,不然則一手之中亦犯雙重,其弊害與犯兩手雙重相等〈注二十五〉。無論練架與推手,皆須注意尾閭及脊樑,所有動作,蓄髮須於此。
脊樑須中正,不偏不倚,因動作不從尾閭發端,方足以身體運動四肢,不是以四肢牽動身體。尾閭有圓圈,則各部的圓圈,能粘能走。如尾閭不起作用,各部的圓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注二十六〉。在練太極拳不久的人,驟聞此語,必生疑惑。但依此練習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時。倘教授之人,不令學者於此等處注意,在天資聰穎,又能下苦夫的,或者有自行領悟之一日,否則將終身不知其所以然。故從來練習武術之人,貴能得名師,每有終年遊歷,意在求師訪友,即為此等處,非經指點不可也。
原來練外家拳的人,半途練太極拳,儘管在練太極拳的期間中,絕對不再練外家拳,而外家拳進步,比未練太極拳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來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手法作用了,原來苦於力陷肩背,不能變化成勁,條達於四肢的,也漸次變化,能條達了。練過若干日太極拳的人,改練外家拳,則深覺其動作之容易。因太極拳的動作,是全部的,非一部份的,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外家拳雖不一定限於部份之動作,然其動作皆有一定之目標,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臂膝,形式顯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簡單,練習時可以想像其如何致用,使練者容易發生興味,並容易覺得有顯著之進步。
太極拳一趟架式,始終一百餘手,其如何致用,有跡象可尋的甚少,縱可勉強附會,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氣連綿不斷,勁路集中之點無可尋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圓活之效,不拘內外家拳術,總以能圓活為第一要義,即以圓活二字,為拳術之要素,亦無不可。
故練外家拳的,改練太極拳,因陡增其圓活之程度,乃自覺其進步之倍速也。外家拳每有兩手同時打出,或出手同時踢足者,此與勁路集中之原理相背。太極拳之架式,表面此類手法極多,實際先後主隨,有條不紊,不過練習的人應該特別注意,教授的尤應在此等之處詳加解釋。某式兩手之中,以何手為主,以何手為隨。而一手之中,應何部份先虛,何部份後實,如何方能使勁路循環,成一完全無缺之圓。此等處略有疎忽,即犯雙重之病於不自覺,拳術何以忌雙重,其原因就是防礙勁路集中。人不患無勁,只患全身所有之勁,不能任意使之集中於某一點。費無數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豈可忽於雙重之病,自於勁路上加一層阻礙。
外家拳於練習及使用時,多有似側身減少敵方攻擊目標,而增加其出手之長度者,本為極合於拳理及力學之動作。惟太極拳不然,因其兩手成圓,互相救應,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經中所謂尾閭中正者是也。或謂以胸當敵,豈不與敵以便利攻擊之機會。我說人之一身,從頂至踵,何處非受人攻擊之地,只看人之技術如何。其所以練太極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敵人攻擊胸部的一種姿勢,練太極拳全部的方法,只惟想敵人不肯攻入其胸部,敵手一入胸部,則隨時隨地,皆為練太極的進攻之機會。
近有人為迎合淺見者的心理,任意將太極拳的架式,改為側身寬步,與外家拳同其姿勢。有時斬眉努目,幾乎握拳透爪,方自以為極兔起鶻落之致,殊不知於太極拳原理相去益遠。將來謬種流傳,必使太極拳盡失中正安舒之義,及內家溫和意味。
近人皆謂太極十三式為掤、捋、擠、按、采、、肘、靠八法,並左、右、前、後、中、定五者,此是勉強附會,斷不可信〈注二十七〉。掤捋擠按等不過八種手法,任誰專練太極拳的人,亦不能將此八種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個姿勢,來給人看。僅能按著推手的姿勢,略為分析。認真說起來,只能有這八個名稱,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於要提出這八個式來教授徒弟,供人練習,以我所認識的太極拳名家,都沒有這套本錢。僅可稱為八種手法,斷不能為八式,因為並無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當各有其妙法,至於前後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種拳術,無前後左右中定?太極拳的前後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對於一種技術命名,決不如此不按實際,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傳,或其名更變,非現在所流行之太極架式,可以名為十三式也〈注二十八〉。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術教師孟某,所擅長之拳稱綿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兩人推手法,用意頗似太極。
聞孟某少時,在山東河南之間,保鑣為業。富有膂力,尤善單刀,其名頗顯。孟年少氣盛,自負其技,睥睨儕輩。
一日攜鑣投宿於旅店,與同道者談武藝,有旁若無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鬚髮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視之意,現於顏色。孟不能堪,忿然謂叟曰:若龍鍾似此,豈亦能武,將毋倚老賣老,以為我沒奈何乎。
叟從容曰:強中更有強中手,武藝誰敢稱能,因見汝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覺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將何為?
孟益不能忍,必欲與叟較,叟亦不辭,孟方出手,已跌數步,意不測叟以何種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邁,恐其不勝撞擊,故出手未盡其長,至以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腳如被蛛網纏縛,有力無所施,欲跳脫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瀋,見叟張兩臂往複搓弄,如玩圓球,神氣閑逸,絕無尋常比試態度,孟始知非敵,跪請拜師。
叟曰拜師則可,但汝當棄所業,隨我經商。孟亟思得其傳,竟棄鑣業,從叟往來販運于山陜之間。才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盡其傳。
據孟在滬語人,其師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歷二年半,僅得其八,餘五路失傳。聞太極舊稱綿拳,孟所習者亦稱綿拳,復恰為十三路,我疑其即為太極十三式。
又江西於今盛行之字門拳,身手步法,酷類太極拳,架式亦為八路。又有所謂魚門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與太極尤相類,亦有兩人推手之法。
江西熊斗樞曾練魚門十餘年,前年與我相遇於漢臬,為言魚門拳以手手不離逼吸為原則,練時亦貴慢,貴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說出魚門拳來歷。
我國術派別繁多,無論全國,即一省之中,每有數十種架式,甚至一縣之內,亦有數十種。拳術界的現象如此,應該能人甚多,始有此創造能力。
我經仔細研究結果,知道此種之類拳式之流傳,並不一定傳自有創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個負盛名的教師,在二、三十年之中,傳出數十種拳式,雖皆託名傳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飛、或言達摩,且有托之孫悟空、彌勒菩薩者,其實手法皆大同小異,一趟拳架之中,合於拳理及實用者,不過三五手。
此教師者,何以如此其不焷煩,編造此種種類類之架式,無非為廣招徠計耳。
北方學拳拜師,無一定肄業時期,有力者延師至家,或寄居其師家中,三年五年,繼續練習之事,甚屬平常。
南方則多有限制,或延師來家,或由師自行設廠授徒,率以三、四十日為一廠,至多亦不過五十日,滿期則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繼續練習,即增設一廠,徒弟進廠之日起,至散廠之日止,其間必晝夜苦練,以求出廠後能致用,若徒弟學過二、三廠武藝之後,尚不勝未經練習之蠻漢,則其師為不名譽之甚。
如太極拳者,因不能計日有效,即其它理甚精審,法甚縝密之各種拳術,亦決難於百日之間,體用兼備。從來練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練二、三廠後,尚不能克敵制勝者,不怪其師藝不高,即疑其各不傳授。
為教師者,欲其徒計日收效,惟有將原有之拳術擱置,擇三、五便於應用之手法,加以轉折,及江湖賣藝之門面之動作,編造成一趟架式,而托之於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傳,其式單簡易練,天資畧高之人,十餘日即會,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廠後居然能戰勝蠻漢,師之聲譽因之雀起,從習者日多。但人情厭故喜新,一年半載後,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師潘厚懿,三十歲時即以教拳為業,壽至八十方死,前後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傳架式之不同,何止數十種,得其真傳者,不過十人。並非彼秘不教人,學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現在潘之徒弟,在各處當教師者,亦有數十人,輾轉流傳,四百年之久,名稱已屢變。又焉知孟某之綿拳,熊某之魚門拳,不與太極一脈相傳乎。
楊露禪至今不過百年,其所傳與陳績甫已相去甚遠,吳鑒泉得自楊家者,亦與楊澄甫有別,更奇者楊澄甫之兄楊孟〈夢〉祥同受家傳,而孟〈夢〉祥之太極,獨練斷勁,一手一手使勁放出,咯咯有聲,與外家拳無別,北平除楊夢祥一人而外,無第二人斷勁練太極拳者。
我曾問陳績甫,陳家溝練太極拳之人,是否有練斷勁一派,陳言無有。我謂如此尚好。太極一練斷勁,便失卻太極的原理,將無窮的用法變為有限的招數,於太極拳前途有害無利。我國人習性,多喜崇拜古人,鄙薄今人,因之對於武藝,雖富有創造能力之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亦不敢自承。皆托之古人秘傳,或夢中所傳授,此類事實之見於冊籍者,不一而足。張三丰所傳拳法,安知非其本人所創造,恐不足見重於時,而托之玄武大帝夢中所授。
今人練習武藝,朝夕從事,數年或數十年,尚難致用,如所期願。張三丰夜夢神授,且即以之破賊,古人智慧能力之相去,竟至此哉。
張三丰傳宋遠橋、張松溪等七人,並無傳詳記其手法。黃百家之內家拳法中,所載敬、勁、勤、緊、切五字訣〈注二十九〉,尊我齋主人所著少林拳術秘訣中,亦引為要訣。而現正流行之太極拳,反無此五字訣傳授〈注三十〉,我以為拳術應以理精法備,不違背生理及力學原理為標準,不必穿鑿附會,托之古人以相標榜。一若縫衣匠之供奉軒轅皇帝,木匠之供奉魯班先師,無端生出許多枝節。
南京國術館初開辦時,我適在漢口,從報端見其分武當少林兩門,各設門長。我當即斷其如此提倡國術,決無好果,並致書京友服務於國術館者,詳論其得失。藝術本不妨各有宗派,有宗派斯有競爭,有競爭斯有進步,惟武術不然。無論我國武術傳籍絕少記載,輾轉流傳,學者又絕少能通文學之人,某派傳自某人,久不可考,非如字畫文學等之派別,絲毫不容混亂。即算武當少林兩派,比較其它武術,冊籍上略有根據,然現在所流傳者,究竟是否確為武當少林兩派?且此兩派,又豈能包括中國武術?
江湖賣藝之流,以及武術授徒為業之輩,為迎合國人崇拜古人之習性,任意拉扯婦孺皆知之古人,認為祖師,以相號召。南方有齊家拳,謂為齊天大聖所授傳。又有彌勒拳,謂為彌勒菩薩所傳授。比較少林派傳自達摩祖師者,更妄誕可笑。彼輩此類知識,多得自師傳。並非現在賣藝及授徒者所仿托,故敬謹奉持,不以為妄,偶遇非難,莫不誓死力爭。因其如此,所以各門派之互相忌嫉,互相仇視,千古年來,不知生了若干事端,傷害了若干性命。在彼輩知識有限,且有籍古人以資號召之意,其標榜不足責,獨怪以提倡國術為志的張李諸公,亦不思打破此門戶派別之惡習也。
太極拳在武術中,為最有研究之興趣與價值者,提倡國術自應對之有相當注意,但萬不宜以太極為普遍研究之拳術。只可於國術館中,設一太極拳術專修之科,非有志深造,及資性聰穎者,不得入科練習。因其理太精微,法太複雜,無論天生身體如何靈捷,資性如何聰穎的人,亦非一年半載之練習所能致用。並且初學者練之不能發生興味。任何藝術,如研究者,對之不生興趣,即不能有所得。
練他種拳術,但能朝夕依法苦練,不須運用腦力,有相當時日,必有相當成功。練太極拳則非運用極細密之思想力,縱竭一生之功,亦不過偶然得著一部份作用,如練外家拳者之專善用某幾種手法而已。經中所謂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可見非能運用極細密之思想力者,不能練太極拳。
此與以上屏寂思慮之言,並不衝突,以上乃屏寂妄想之念。太極拳為內家拳術,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導引之術,但近之論太極者,多因其名為太極,遂以八卦五行生剋之理,陰陽變化之言,附會易理,則竊疑其理論雖高遠,於事實掤捋擠按等八法,並無一定格式。前已言之,何所根據。而擬之八卦,至前後左右中定在太極架式中,更無其名稱,且任何拳術,亦不能離此五者,擬以五行,尤以不倫不類。太極拳固注意陰陽變化,他種拳法何嘗不注重陰陽變化,太極拳自有其非他種拳所能比擬之長處,決不在此似是而非之玄理。
當科學昌明之今日,我等研究提倡,當應按照實際加以判別,不可震驚古人之言,或名流所斷論,遽予盲從。我於太極拳用功甚淺,但其方法及名稱尚能記憶,且嘗見深於此道之人,教授徒弟,實不聞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及所謂五行等有一定格式方位,能單獨提出,教人練習則此等名目之不能稱十三式,十三式之不能附會為八卦五行也。至明顯,不知與我同好者,亦有曾致疑於此,而欲從事研究,其所以然者否〈注三十一〉。
楊澄甫、吳鑒泉均以專練太極拳,有重名於北平。或曰楊澄甫善發人而不善化,吳鑒泉善化人而不善發,以是二人均有缺陷,各兼有其長,則盡太極之能事矣。
我曰事或有之,於理則殊不可通。因發與化似二而實一,不能發則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發。故經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過原來體格強壯,氣力充足之人,發人易遠而乾脆。
楊體魁梧,且嘗聞與其徒推手時,常喜自試其發勁,故其徒皆稱其善發人。吳為人性極溫文,且深於世故,不論與誰推手,皆僅守範圍,不逼人,不拿人,人亦無逼之拿之者。聞其在北平體育學校教太極拳時,學者眾多,皆年壯力強,與吳推手,任意進退,吳推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終未嘗一發,故人疑其祇善化而不善發。我謂若吳亦嘗發人,但發而不能動或動而不能遠,則疑其不善發人猶可,今吳始終未嘗一發人,證其平日溫文之性格,可斷其為不欲無端發人,拈人尤怨,非不善於發人也。
我以北來略遲,於楊吳二君,皆未謀面,然深信二君,皆為當今純粹練太極拳之名宿,絕未攙雜他種拳法,以圖討巧,其工夫火侯,實不可軒輊。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專練太極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負提倡國術者,不知物色人材,聞二君刻均不在首都國術館。
頃城當國時,幕中有宋書銘者,自稱謂宋遠橋之後人,頗善太極拳術,其時以拳術著稱於北平之吳鑒泉、劉思授、劉采臣、紀子修等皆請授業。
究其技之造詣,至何等程度,不之知也。宋約學後不得轉授他人。
時紀子修已年逾六十,謂宋曰,某因練拳者,一代不如一代,雖學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開誠相授,亦為斯技漏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辭老朽,拜求指教,即為異日轉授他人地也,若學後,不得轉授,某已年逾六十,將於泉下教鬼耶,遂獨辭出,其從游者,終無所得。
蓋宋某拳師之習氣甚深,其約人之不得傳授他人,即不啻表示不肯以技授人也。太極拳架式,各家所傳,皆有區別,然不論其手法及姿勢如何不同,其從首至尾,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滯,以滿身輕利,氣沉丹田為原則則一也。
依此原則,又能時時注意陰陽虛實變換,免除雙重之弊,雖無明師指導,亦自有豁然貫通之日。
練架式既練有真實工夫,則推手必容易進步,且不難出人頭地。如練架式不下苦工,專從推手中覓作用,天資縱高,亦不過推得兩手靈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長亦屬有限。
我自乙丑年五月,從事練習太極拳架式,迄今不過四年余,前後已四易架式。因每從一人研究,即更換其人所傳架式,當時亦頗認為有更換之必要,及練習既熟,始悟四種架式不同者,僅其外表動作,精神則絕少差異,其有因各人傳授之不同,而互相詆誹者,將未身經練習及入主出奴之惡習未忘耳。練太極拳者,每有存心輕視外家拳之習氣。論拳理。太極拳自較外家拳精細,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處,如練太極拳未練至能自由運用之程度,則尚不如外家拳遠甚,此番南京考試之結果,便可證明練太極拳者不如練外家拳容易致用也。
後言:是篇似著重於技擊方面,技擊者為練太極拳之目的,強身原為副作用也。如能照太極拳的不用力、全身松去練習,則能做到氣足而神充,技擊之巧妙即在其中,可得之於不知不覺也。
附錄:
注一:丁未年民前五年。注二:八卦、形意、太極均為內功拳。岳式散手及連拳為外功拳。 注三:為民國五一年。癸卯恐系癸丑之誤。癸丑為民國二年。 注四:太極拳於清末才由楊露禪自陳家傳到北平。當時京都大會及皇室的貝子貝勒等均從學也。 注五:乙丑年為民國十四年。 注六:上海有致柔拳社。北平有太極拳研究社。均系楊家一派。 注七:楊家拳套步狹。吳家拳套步寬。猶用筆之偏峯中峯也。 注八:太極拳各家架勢雖不同但內勁則一也。 注九:戊辰為民國十七年。 注十:許禹生於民國二十二、三年間任北平國術館館長。 注十一:積甫應為績甫。系福生老師之侄。後赴上海。
注十二:楊家起手一勢至攬雀尾中間有一式類似斜飛。吳家起手一勢至攬雀尾中間亦有一式類似手揮琵琶。此兩家攬雀尾前之一式。即陳家金剛搗碓。右腳蹬地不易練習演變為容易架式也。
注十三:河南陳氏太極系其祖傳自明末迄今世代相傳。其間架式雖經改變分為新老兩種。但名稱並未更改。余曾以楊吳兩家架式之不同及名稱之有異詢之福生老師。謂我家拳套歷代相傳並無稍改。更無變換名稱之事。外間所傳則不知雲。
注十四:余師教我推手亦祇有一個方法。即同邊活步的方法。此一方法實際上包涵楊家的四種方法在內。楊家不過將得自陳家的拆開成為四種由淺入深的方法。並非陳家的不如楊家的完備。
注十五:績甫家傳推手方法向君祇看未練。不怪其不知其奧妙也。
注十六:太極拳確屬頗難致用。尤其外間所傳之架勢可以真可以假。何以謂之真假。能領會太極拳之真意。處處做到家。當然可以練好真工夫。否則祇可謂裝腔作勢是假工夫也。
注十七:搬攔捶一式在陳家拳套內名為演手紅捶。演習時發勁。力由脊發出松凈。所謂發勁須沉著松凈。平時不練習至用時如何能使勁發出。難怪一般人覺得太極拳不能致用。聞吳楊兩家另有練發勁之手法。不過一般學者不練習耳。此又是將陳家之方法拆為兩段。上述發勁但並不是斷勁。我對於斷勁兩字是如何解說。惜文內無詳細說明。無從臆斷。我謂即使斷勁亦無防礙。蓋太極拳重要者在意。所以太極拳經論內有一句「勁斷意不斷」明乎此可以思過半矣。
注十八:臨陣經驗確是重要。不但太極拳如此。其它拳術亦何尚不是如此
注十九:太極拳練習要慢但不是越慢越好。且有人以練習時慢的程度來看工夫的深淺更為笑話。太極拳最要的為虛實分清。分清虛實並不一定要練得慢。如果練得慢而不能分清虛實。則慢有何益。反過來說如果能分清虛實而練得快。則快亦何妨。又分清虛實是不在動作。乃在意也。此點又為緊要。
注二十:練太極拳絕不用力即是秘訣。 注二十一:太極拳為動中求靜。靜坐為靜中求動。 注二十二:守竅不過專一之意。並無奧秘。 注二十三:滿身鬆散要為緊要。
注二十四:機會並非同眼睛可以看出的。機會是於我與敵人相接的地方感覺得來的。太極拳練到有了工夫。手上身上是有權衡對方之得機失機。我就可於感覺中得到。
注二十五:此段解釋虛實確屬精微明白。
注二十六:尾閭不起作用一句確是道出太極拳的源泉。但尾閭一點地方頗小。猶對人言:長江之源在青海。但人無法至青海探泉源。在長江取水則猶在青海取泉源之水也。故現在教人須將不容易明了。不容易理會的變為容易明了。容易理會的。則聽者自會明白。可事半而功倍也。其容易明了及容易理會者何。曰腰部是也。教人每一動作腰部要動。如何切實了當。如教他尾閭要起作用。他先要教你的尾閭動動給他看看。你決不能將尾閭動給他看。蓋尾閭之動作既渺小不能以肉眼去看。況且到功夫深時。甚至有動作之意而無動作之跡。如將此泉源引伸擴張。則以腰部為教人是何等的明白易懂。腰部如可起作用尾閭亦已於其中矣。
注二十七:太極拳十三勢乃現行之拳套。原為十三個大勢。太極拳原有三套架勢。一為長拳。二為十三勢。三為炮捶。
注二十八:十三勢是太極拳拳套之名稱也。
注二十九:內家張松溪五字訣為「敬」懈怠則神散。所以要有一敬字。「緊」散慢則過柔。故要有一「緊」字。「徑」太極渾無方。所以要有一「徑」字。「勁」因應隨自然。「切」粘貼如藥膏。
注三十:太極拳五字訣為「靜」。心要靜。「靈」身要靈。「斂」氣要斂。「整」勁要整。「聚」神要聚。 注三十一:十三勢是太極拳拳套名稱。並非十三個架勢。無可疑也。
分享:
0
喜歡閱讀(7)┊ 評論 (0)┊ 收藏(0) ┊轉載 ┊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 排行榜 圈子 |
---|
前一篇:【轉】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1
推薦閱讀:
※太極拳身法十要:運化太極不停息
※太極拳丹田內轉功法的基本特徵
※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一)
※太極拳與周易
※陳式太極拳意解(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