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為苦難眾生髮願,命里沒有的也能得到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07-17 21:15:29關鍵字:發願,願力,求發財,境緣無好醜,清凈心,覺悟,順境,善緣,快樂,念頭,學佛
【 點擊數:14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355集 2013年7月10日講於香港

學佛、修行就是修這個心的

  不是自己起心動念,誰起心動念?眾生起心動念。眾生想見佛,他現佛身;眾生想見菩薩,他現菩薩身。《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確確實實他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了,哪裡來的分別、執著?!這才叫「真」。

  跟我們有緣的人,這是很普通的現象,我們喜歡這個人,見到起心動念;我們討厭那個人,見到也起心動念。這個人是好人、是壞人,都在你的念頭。你的念頭一轉:這個人我要跟他接觸,為什麼?我在這個裡頭練不起心、不動念。我喜歡這個人,我要在他身上練不起心、不動念;我討厭的那個人, 我也在他身上練不起心、不動念。不看到?不看到,忘掉了。順境、善緣練什麼?練不生貪戀。逆境、惡緣練什麼?練不生嗔恚。正是練功夫的時候,好境界!所以會修行的,什麼境界都是好境界,都能幫助你提升。換一句話說,所有境界,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是幫助你成佛的、幫助你提升的、幫助你覺悟的;如果一生貪愛、一生怨恨,迷了,那就錯了!那他們幫助你什麼?幫助你墮三途。念頭一轉,它幫助我到極樂世界、幫助我成佛。由此可知,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好醜;「好醜存於心」,你的心好,外面都好,你的心不好,外頭都不好,這多重要!學佛、修行就是修這個心。心清靜了,外面境界全清靜了,順、逆都清靜,善、惡也清靜了;心不清靜,統統都不清靜。所以關鍵不在外面,關鍵統統在自己。古人講這個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人是什麼人?肯定是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說不出來。所以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全在自己,不在外境。千萬要記住,念頭裡頭最善的念頭,中國人講「止於至善」,達到善的極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

聖人願力的動機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

  他們也到人間來,也到下三道去,行菩薩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能現什麼身。為什麼能現身?他要借下一層的「識」,不是借別人的,自己的。也就是自己,我在這個層次、這個水平,眾生達不到。我要教小學生,必須要把自己降到小學程度,我才能夠對他,就這個意思;跟中學生在一起,我是中學生程度;跟大學生在一起,我是大學生程度。實際上,全部超越了。這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統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借識力」。自己雖然超越了,但是為教化眾生的時候,你說他多方便。

  釋迦牟尼佛跟凡夫在一起,凡夫「八識」、「五十一心所」,釋迦牟尼佛都要用,用得自在、用得自然,痕迹都找不到。正在用的時候,也沒有執著它。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能干擾佛菩薩嗎?不能!他不用你,不受干擾;用你,也不受干擾,這才叫真妙!是借力起作用,幫助眾生、成就眾生、利益眾生而已。那麼這個是不思議境界,「是故唯識難判也。」。

  「四、願力:願力者,即如來大願之力也。」

  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不可思議。這是大願最好的標準。

  「而此願力,非因愛見,不假思惟。」

  這個願力的由來,不是「愛見」。「愛見」是什麼?我們平常講慈悲心、憐憫心,看到眾生可憐,憐憫的心自然生起來了,所謂惻隱之心、愛心。不是這個。「不假思惟」,「思惟」是思考。境界現前,我要怎麼樣子來對待?用「愛見」、用「思惟」是凡夫,不是聖人,聖人沒有。

  聖人願力的動機是什麼?這個不可思議!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我們講性德。性德是什麼?性德就是愛,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出自於本性。

  ……

為苦難眾生髮願,命里沒有的也能得到

  佛菩薩的願力是從真誠的愛心裡頭髮的,這個力量就大了;我們凡夫這個願,是從慾望裡頭生出來的,力量很小。我學佛、我拜佛、我誦經,為什麼?我希望升官發財,希望佛菩薩保佑,這個力量就不大了。你能陞官、你能發財,你命中有;命中沒有,求不到。如果你發的是大心,不為自己,我為苦難眾生,要發這個心,命里沒有的,你也會得到,為什麼?這個心跟諸佛菩薩、一切天神相應,這些佛菩薩、天神真的會加持你,一般人說會保佑你。你能夠得到,因為你不是為自己。

  所以如來大願、如來這個大愛,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是純真真心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遍法界虛空界,是清靜的愛,是平等的愛,是覺而不迷的愛,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唯識」也沒辦法判別它。

  如來大願力我們有沒有?有!個個都有,你肯不肯發?肯不肯把我自私自利放下?我把這個愛,愛天下一切眾,愛全宇宙的一切眾生,你肯不肯?你肯發,什麼時候發,什麼時候就成佛了。發了以後退轉了,那又退回來了,這一步登天沒登上,又下來了;如果發了不退轉,那你就上去了。這是真正的佛法,這不是假的。學佛沒有別的,學佛就是學愛人、愛眾生,像佛一樣,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一切眾生,是一個平等心、是一個真誠的愛心,沒有差別。

  「五、法威德力:法威德力者,即如來應化威德之力也。謂此威德之力,乃是聖人不思議境界。」

  這一樁事情,也是不思議境界。「應」是感應,眾生有感,如來自然有應。極其微細的感,自己還不知道,佛知道,佛就有應,感化威德不可思議。下面舉一個例子:

  「如演一音,則普應群機。」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一天、每一時,往生到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往生的人來自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身相、不同的言語、不同的文字。佛說法,大家聽在耳里,都好像是通過翻譯說自己的語言,這個威德不可思議。為什麼佛能?佛沒有起心動念,他就能,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只要你見性了,性跟性自然就通了,像電腦一樣,自然通了,不需要去鏈接的。每一個人聽佛說法,都是聽自己的語言。我們跟這些眾生交流,我們說我們的話,他聽在耳朵裡頭是他們的話,妙啊!他說他的話,我聽在耳里,是說我們的話,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性是通的。「相」當中有隔礙,回歸到「性」,全通了,一絲毫差別都沒有。

覺悟的人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沒有不快樂的

  「施一法,則眾魔皆伏。」

  「施」是一個設施,用一法,一切魔統統伏了。這是什麼法,眾魔能伏?今天我們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真的是芝麻粒一小點,它算什麼?!今天地球上七十億居民,心想各異,煩惱不相同。有沒有一法能叫所有都能夠接受、都伏了?能!我今天早晨看到了,我看愛因斯坦附體的報告,沒看完,它大概將近有六十頁,我看了一半。他說只有佛法能通一切。「只有佛法」,這什麼意思?「佛法」,「佛」是什麼意思?「佛」是真誠、覺悟、慈悲。能不能叫這七十億眾生都伏?能!真誠就伏了。用真誠心、用真實智慧、用真實慈悲,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伏。我們中國老祖宗跟我們說的,《大學》裡頭的「三綱、八目」,就能叫天下人都伏了。「明德」,是真心;「親民」是慈悲;「止於至善」是智慧,「止於至善」就是中庸之道。用什麼方法來達到?用教育,「教學為先」。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成道,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出定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到八十歲圓寂,一生教學。教學就是大慈大悲,教學就是救苦救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苦」、「樂」怎麼來的?「苦」是迷失事實真相,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完全胡思亂想,全都想錯了,從這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一個覺悟的人,他一生生活在這個世界,無論這個世間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周邊的人是善緣還是惡緣,他沒有不快樂的,為什麼?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事實真相了解了,因果報應透徹了,他心是定的,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他有這個本事。他的生活是「戒、定、慧」,是「清靜、平等、覺」。我們凡夫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起惑、造業、受報,完全受外面環境的干擾,自己一點都不能做主,你說多可憐!

  學佛的人是最幸運的人,特別是念佛人,是最單純的人,心裏面只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能成就。這一句佛號裡面,真的念懂了、念通了、消化了,法喜充滿。一句佛號裡面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喜樂。自己得到解脫,也能幫助別人,像底下所說的:

學佛修行最忌諱的是念頭,不管是善念、不善的念頭都忌諱

  「利生無盡,功德難量,不與識法相應,是故唯識難判也。」

  那麼這是五種力。五種力明白了,我們來看看本經:

  「現約今經。」

  現在就這部經上所說的,我們來看:

  「法藏大士住真實慧。」

  他心裡頭有真實智慧,「真實」,是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什麼?「自性本定」。定生慧,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自然生起來了;心不定不行。心裡頭最忌諱的是念頭,不管是善的念頭、是不善的念頭,都忌諱,為什麼?因為自性裡頭沒有念頭,怎麼會有個念頭?!沒有念頭就成佛了,自性圓滿現前。但是這樁事情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無始劫來就起心動念,打妄想打成習慣了,不打妄想,就像變成嗜好吸毒一樣,這個東西是不好,可是不吸不行,不吸不能忍、忍不過。彌陀有個方法,教我們把所有的念頭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這個辦法好。叫我們一念不生,難!把念頭歸到阿彌陀佛,這個辦得到,所以救多少人!只要你肯干,真有效。不要念別的,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千萬要記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能見性,要知道,但是決定得生凈土。古大德有一句話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肯定開悟,為什麼?他會教,他的教學法非常高明,一切諸佛當中,他是教學第一。他想出這個方法也最妙,叫諸佛如來嘆為觀止。我們要記住、我們要相信,就這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到底。他住真實慧,真實心裏面流露出本具的智慧。

  「於無量劫莊嚴佛土。」

  那麼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建立才十劫,那麼「無量劫莊嚴佛土」,這是講法藏菩薩他沒成佛之前,他在諸佛剎土修行,菩薩要依靠佛,不能離開佛。他是佛弟子,肯定是一個老實、聽話、真乾的佛弟子。

推薦閱讀:

三歸傳授 一九九二年 凈空法師講於新加坡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七
勸學 凈空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二0九一卷——第二一00卷

TAG:苦難 | 凈空法師 | 法師 | 沒有 | 生髮 | 凈空 | 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