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葬禮上的一點小區別
06-02
陳九最近在網上看到著名話劇藝人于是之葬禮的照片,頗為感慨。於先生的演藝生涯綿延半世紀,經典角色不勝枚舉,尤以話劇《茶館》中的王老闆為最。像他這樣的功勛藝術家已是一種符號,國家精神生活的符號,超越了自身。但他的葬禮,怎麼說呢,僅從照片上看,遠遠不夠莊重。雖說參加葬禮的名人非常多,但這些人的穿戴五花八門,羽絨服,牛仔褲,其風格色彩十分休閑,與葬禮氛圍很不協調。他們彷彿不是參加葬禮,而是下樓買菜,順便路過看看。連北京這些有頭有臉的名流都如此,想必今日中國的風氣大概也就這樣。禮儀之邦儀在何處?禮儀是文明的臉面,我們何時能重歸對禮儀的尊重?葬禮既是對死者的紀念,也是對生者情操的陶冶。我們不必恢復那些舊習俗,像孝子報喪,守靈,小殮大殮,最後入土為安,這些未必適合現代生活節奏。但起碼的,參與者的服裝要莊嚴肅穆,這是應該做到的。服裝是禮儀的基本部分,如果這都省去,難道我們的文明,真浮躁到連換件衣服的心境都沒有了,你忙什麼呀?我在紐約參加過若干次當地的葬禮,有朋友,有同事,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我的印象是,無論何種信仰,何種風格,最起碼的,參加者必須著裝正式,男人是深色西裝配深色領帶,女人是深色套裝或長裙,連孩子都不會湊合。有些教堂或墓園還提供深色的西裝,專為個別因疏忽而未及更衣者,隨手可借用後歸還。肅穆莊重的服裝體現了對死者的尊敬,也體現參與者的真誠祝願,這是不該省略的表達。我在紐約參加的第一次葬禮,是紀念九二老人魏菊峰。他曾任美國醫藥援華會的理事(The 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為中國抗戰提供了大量藥品器材。他也曾遊說馬歇爾將軍向中國提供武器和飛機,并力促陳納德將軍率飛虎隊援華。他沒有子女,死時孤身一人,是一位參加過重慶空戰的空軍老兵牽頭為他舉行葬禮。那時我是窮學生,沒有正式西裝,也沒覺得很重要,只穿件襯衣去參加葬禮。到現場才發現不對,人們都身著深色西裝或舊時的軍服,只我一人與眾不同,輕飄飄的,讓我猛感文化上的缺陷。幸好主持人借我一件西裝,才免遭異己之尷尬。同時,心中的崇敬莊重之情也因這件西裝油然而生,對死者的敬仰,對生命的期許,都有更豐富的感觸。禮儀源於人類的自尊。無論什麼時代,文明都需要禮儀,失禮則人離,而人離則眾叛,我們決不能濫到失去底線的程度。尤其在悼念偉人故去之際,對一切偉大的崇敬,都表示我們也希望偉大,我們不僅有今天,而且更有未來。這些含義,都需要通過某種禮儀體現出來,包括服裝。我們是漢唐子民,不是叫花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直擊涼山彝族人的「豪華」葬禮,一場葬禮要花幾十萬
※「狗葬禮」上主人「跪狗」是怎樣的荒謬
※禿鷲,讓你多了一種思考死亡的方式
※心靈在回蕩中澎湃
※緬懷張國榮逝世14周年 哥哥生前珍貴舊照及葬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