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清修悟大道  真傳真盤承太極――追憶陳氏太極拳大師楊文笏先生

清凈清修悟大道真傳真盤承太極——追憶太極拳大師楊文笏先生出處:《少林與太極》文/許獻傑 王洪恩 馬 鷹 謝國平先師楊文笏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師從陳式太極拳宗師陳照奎學藝,為師爺陳照奎入室弟子。先生天資聰穎,習拳刻苦,得師爺拳學之精髓,承師爺太極之衣缽,是當代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先生篤信佛學,深諳易理,精通岐黃,尤擅性命雙修,竭畢生精力參悟拳學之奧秘、詮釋尚武之精神,拳械及內功深厚精到,尤以散打實戰著稱於世。先生是一位能將陳式太極拳技藝風格淋漓展現、歷代太極大師神功絕技完美再現的當代傑出代表人物,對陳式太極拳系統的完整傳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先生於201 1年8月駕鶴西行,享年70歲。他的離去,令武林同道欷歔不已,感嘆太極拳界少了一位名師高人;他的辭世,使徒弟學生悲慟泣涕,痛感人生失去一盞武學修為的指路明燈。先生畢生致力於陳式太極拳的弘揚和傳播,因材施教,對每個真心學習太極拳的學生都關懷備至。在他身上盡顯前輩大師的風範。在先生去逝1周年之際,我們將跟隨先生學拳的點點滴滴整理出來,結合我們多年來習拳的體悟寫成文字,以緬懷先生的授業深情,告慰恩師的在天之靈。功技合一 完整系統當年陳式太極拳前輩陳發科功夫純正,已臻化境,他定居北京後公開傳授陳式太極拳,為在北京傳授陳式太極拳的第一代宗師。其子陳照奎承其衣缽,並一生致力於陳式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全國各地門徒眾多,其中造詣深者不乏其人。但由於歷史機緣等諸多原因,能得其全盤功法的只有少數幾位弟子,我師楊文笏先生為其中佼佼者。我們河南天中一支的弟子跟隨先生學習長達13年之久,先生向我們系統傳授了古樸原始的陳式家傳頭趟架子三盤九種練法、二趟炮捶全部內容以及單雙推、定活步等九種推手方法及太極劍、十三桿、散手等技法,內功方面傳授了基礎的功法如神功樁、太極棒、午陽屯底功等,系統的功法如抖杆子、金剛八式、羅漢十八樁、太極五樁等,以及專項修習秘功,此外還有坐功、卧功及葯功。上述系統內功,以前是陳氏家族歷代傳習中只在嫡傳子孫中口耳相傳的,對他人秘而不授。師爺陳照奎通過多年對先生的觀察和考驗,感到先生天資聰慧、習拳刻苦,且心地篤厚,日後定能成為德藝雙馨、光大門戶的可塑之材,遂產生惜才收徒之意,逐步把陳式家傳內功系統地傳授給了先生。先生尊師重道,勤思善悟,不負師望,數十年苦練不輟,終得拳學真髓,成為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之人物,在門內享有極高的聲望。昔日陳發科大師初到京城,武林中人慾與之交流武技,大師演練一勢金剛搗碓,最後一震腳房瓦作響、牆灰下落,震驚武林。師爺陳照奎任人用磚石砸其胸腹,他運用丹田內轉之功內勁搠發,沾黏點小圈轉關將磚石反彈出丈余,眾人折服。有一次我們陪同先生游山歸來,先生興緻甚高。我們請教氣達梢節的問題,先生右手中、食二指一伸,指尖隆起成鼓槌狀,隨手向旁邊的桌子插去,桌面立時被插出一洞。先生告訴我們: 「只有練成氣達梢節之功,方能實施叼拿點穴之術。」先生神勇皆為長年修鍊陳式家傳內功所得。先生自蒙師爺悉心傳授以來,便矢志不渝以承傳太極為己任,窮其一生來體驗和印證太極神功,並且帶出一批具有一定功力的徒弟。可惜我輩愚鈍,能正確理解陰陽合一、功技並重者甚少,能完整傳承這套內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體用兼備 尤重實戰歷代陳式太極拳先賢在其練功過程中,都非常重視健身養生與技擊實戰的辯證關係,亦有相當多的功法持松靜自然之態內蓄精氣、固本培元,如太極五樁等,健身與防身、練拳與練功,陰陽合一,相輔相成,並行不悖。先生要求我們在鍛煉過程中必須遵守這個法則。突出技擊,注重實戰,是先生的又一大特點。先生曾說: 「在過去動蕩的年月里,技擊不行、手上沒功夫是出不了門的。」對於有些練習者只練拳不練推手,或只在圈內推手而很少與其他門派交流,先生認為是不可取的,這樣不利於太極拳水平的提高。先生年輕的時候手上的功夫就十分了得,當年在京城圈內人士中只要一提「西城小楊子」無人不嘖嘖稱讚。先生對我們也很注重實戰能力的培養。我們河南天中一支的徒弟多是少時練武,學習了許多門派的武功後改練太極拳的,也曾先後向多位太極拳名家學習過,所以有一定的實力。先生教我們的前六年主抓單勢練習,每天單勢發勁都在干次以上。在1 3年的學習期間,先生無論是教我們盤架子還是給我們改拳正架,都要求我們每天同時進行大量的單勢操練,在拆拳說手、練功散打期間要求更是嚴格,以至有些體力稍差的徒弟一提單勢練習心裡就發怵。閃戰騰挪是太極拳散打對身法、步法的重要要求。記得有一年學習步法時,先生給我們示範以一御眾的八方步,在三間相通的大房裡,先生忽前忽後、取左進右,八個方位無論哪個一躍步都能貼近牆壁,速度之快令我們瞠目結舌。我們有幸親眼目睹了武林中傳說的「前進一丈,後退八尺」的真功夫,也印證了陳照奎師爺在單勢練習時一再強調的「單勢是出功夫的關鍵」的名言。我們曾就太極拳散打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這一問題請教先生,先生認為,在高科技、現代化的社會裡,雖然散打的防身作用越來越小,但其獨特的健身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散打與拳架、器械共同構成的健身功用適用範圍廣泛,受到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及身體狀況的人群的共同喜愛,太極散打可以在人體快速運動的條件下,提高反應速度、協調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從而顯著提高身體素質,特別適合青年人及渴望提高太極拳整體水平的人練習。太極拳散手與盤架子是相輔相承的關係。架子裡面包含的技擊方法,如果沒有散打來實踐也將漸失真意,久而久之太極拳將會蛻變為一種舞蹈,從而使其健身範圍縮小,健身價值逐漸丟失。散打水平的高低,是對太極拳技藝整體掌握程度的一種真實反映。散打修鍊內容十分複雜,特別是心理意識、丹田內轉、氣血運行等內在變化以及伴隨出現的一些特殊功能和感受,目前科學技術還難以完全解釋,所以把這門技藝完整地保留下來,供後人探索研究,對開發大腦智慧、挖掘身體潛能、探究未知的人體奧秘有重要的意義。深明拳理 圓活不拘先生和師爺陳照奎性格相近,說話談得來,因此深受師爺器重。在師爺多年離京外出授拳期間,均是先生照料場子。先生不但在拳理方面得到師爺的系統傳授,而且還得到許多法不傳六耳的家傳口授秘訣,因此先生的理論基礎起點高,再加上先生精通易理、善於實踐總結,所以先生深明拳理,圓活不拘。無論是盤架子或是推手,當我們遇到問題請教先生時,先生總是首先從太極陰陽大道講起,結合自然界的一些變化,然後再講拳法的一些細節要求。先生認為,拳中的部分細節要求針對性較強,初學者如果理解不正確、運用不恰當便會出偏,所以一定要用太極陰陽大法來指導,如常見的左右雙重問題、上下對拉問題、前後開合以及單擺浮擱妄動問題。先生對拳學道理爛熟於心,變通無拘,解疑答惑時往往脫口而出,切中要害,直指根源。有一次,我們幾個師兄弟就練高架好還是低架好各執己見,請教先生,先生笑著脫口而出: 「認為練高架好的到樹上去練,認為練低架好的就坐到地下練。」先生將「仰之者彌高,俯之者彌深」的太極推手原則巧妙應用到評判拳架上面,一句順勢借力的說笑使我們明白了孤陽或獨陰都是對太極大道的片面認識。先生指出,盤架子的高低要結合習拳練功的不同階段,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高度,如主練意氣時宜練天盤走高架,主練腰圈和丹田內轉時宣練中盤走中架,主練根節筋骨時宜練地盤走低架,妄說練拳高架好或低架好都是孤立片面、拘泥執著的表現。古法授拳 因材施教大凡習練陳式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拳架有高、中、低三種架子,在系統學習時分為學拳、改拳和拆拳三個階段。其實陳式家傳授拳方法是非常講究的,經過十幾代人數百年嘔心瀝血總結出來的授拳方法有一套系統完整的體系。先生認為,其實天下武學招式的用法都是相通的,只有如何修鍊才是各門派的秘密所在。先生講解拳理時常採用傳統的數理法,遵天人合一之理,循陰陽數理之規,而且絕不空洞說教,每每說手伴隨。講天地人三才,同時講應用時如何做到三才合一;講六合,除了講解上下相合、橫相合、斜相合,同時講解內外三合的關係以及六合法在實用時的益處。練習預備式時要求含胸塌腰、心氣下降,但初學者往往處理不好束肋與中正的關係,會出現彎腰的弊病。對此先生明確指出: 「兩脅之氣宜順卯酉沉于丹田,不宜行子午。」在講九宮功法時,先生感嘆道: 「書(指《陳式太極拳圖說》)上面把圖都畫出來了,但是現在能掌握其具體內容的人太少了。」並叮囑我們一定要用心學習,切勿使之失傳。先生通曉佛學,對於授拳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會有針對性地採用一些佛家教學方法,如當頭棒喝法。一師弟練拳出現兩膝外翻之病,先生見狀並不言語,突然躍步上前,用右擦腳快速輕踢其膝內側,師弟受先生擊打和氣勢逼迫,反射性地將兩膝合了起來,我們也頓悟到練拳時為什麼要求「兩膝常常里合,兩腳常常里扣」,真乃「醍醐灌頂」,使得我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先生第一遍教我們頭趟架子時,對於所教的式子先是邊講動作要領邊示範三遍,並且特別囑咐我們只能看不能練,因為手腳一動就會分散注意力。然後先生領著我們練三遍,最後邊看邊糾正讓我們每個人單練三遍。說是練了九遍,其實每個人練習時先生都在講解,這樣連練帶看再聽何止九遍,所以大家都能很快理解學會。在第二遍改拳正架時,先生更是嚴格按照傳統的教拳方法的要求,一勢不會不教二勢,每個分解動作一定要到位才算過關,同時緊緊圍繞修鍊纏絲勁的主題,特別是腰圈和丹田內轉反覆操練,須左三百遍、右三百遍。先生寓拳於功,寓功於拳,內外雙修,練養並蓄,引導我們拳理拳法和功法同長並進。我們有時看先生授拳十分辛苦,不願先生過於勞累,當先生問我們明白與否時,我們師兄弟雖不太清楚也順口回答「明白了」,先生馬上就指出「你們不明白」。先生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 「習拳如同做學問,不能有絲毫的馬虎。你們的師爺是河南人,我是真心想把功夫回傳給河南,以此感謝他老人家對我多年的栽培之恩。當年我是怎樣學的,現在我也怎樣教你們,再辛苦我也樂意。」出於對師爺發自心底的感恩和懷念,先生把傳承太極拳學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指引我們這些懷著太極之夢的後學之輩展翅高飛。生活即拳 無動不太極俗語說: 「曲不離口,拳不離手。」這句話用在先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先生一生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修道,潛心練拳。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一日三餐、行走坐卧,還是雲遊訪友、與人交談,先生都離不開拳學。先生把世間萬物與拳學規律相參悟,印證著陰陽變化之玄機,生活在太極大道的光芒之中,享受著悟道明理帶來的愉悅。先生不嗜煙酒,並要求我們不能吸煙。先生吃飯講究素食,不食葷腥之物,三餐有規律,不過量。陪先生進餐時,先生告訴我們,用手拿食物時「展臂必用下塌外碾之法,逆纏出勁;屈臂須行沉肩墜肘之功,順纏入勁」。先生歷次來河南授拳,我們師兄弟白天上班,先生就在房間內練習靜功。每每與我們交談時,先生也是雙盤打坐,講起拳來中、梢兩節動作十分靈活,可感知其內氣鼓盪、氣勢逼人。先生體息前必練卧功,無論寒暑持之以恆。先生來河南授拳多是冬季,由於室內外溫差較大,我們有幸得以觀察先生是如何將拳學要領應用到穿脫外衣方面的。先生用小圈旋腰轉脊,兩臂依次纏繞,螺旋伸屈兩臂於袖洞之中。先生講 「生活中的動作也要盡量按照練拳的要領來做,這樣上功才快。」我們陪同先生外出,所到之處先生結合觀看內容給我們講解師法自然、萬物皆可為拳之道,教我們如何借鑒和吸收其他傳統文化的精髓。觀看書法時,先生提示說:書法起筆講究「逆入平出」,即橫畫直落筆、豎畫橫落筆,與練拳時要求進退轉換、往複摺疊、欲右先左、逢上必下的道理相通;書法結構要求重心平穩、筆斷意連,與推手時強調保持平衡、勁斷意不斷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對人體內在的要求,如心專氣凝、貴乎沉靜、去除雜念、血脈相通,也正是我們練習內功的基本要求。觀看雜技時,先生要求我們不能只看熱鬧,還要用心觀察雜技藝術是怎樣保持平衡的,並指出人體向四個方向傾倒的原因,啟發我們在推手時如何保持好自身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有一年我們到北京學拳,在先生家吃飯時,師母講了一件先生年輕時學拳的事情。當年先生向師爺陳照奎學習十三劍法十分投入,吃飯時腦海里還在思考劍法,不時地用筷子練習。師母囑先生去廚房拿餐具,先生進去多時未出來,師母過去一看,原來先生正用筷子練習劍法,早巳忘記了吃飯的事情。正是這種自年輕時就養成的勤于思考、刻苦練功的良好習慣,使得先生站在了拳學高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日食三餐動弧圓,陰陽大道伴師眠;歲歲晨鐘與暮鼓,承傳太極遂心愿」。這正是對先生一生勤學苦練、弦歌不輟、嘔心瀝血、無私育人的真實寫照。「丹青難寫是精神」,先生一生簞食瓢飲,窮心武學,抱元守一,內心豐盈,碧血丹心,青史留名。太極亘古,大道永恆 偉哉吾師,永存心中!


推薦閱讀:

孫式太極拳學11
練太極拳巧用波浪勁
徐曉冬和雷雷的比武,說明了什麼?苗青
論陳式太極拳陰陽、剛柔的養生與實戰意義
[轉載][轉載]太極拳源出武當道人張三丰

TAG:太極拳 | 大師 | 先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