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大學時期,我喜歡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講座。我喜歡聽嘉賓們侃侃而談,但是有一個環節我不喜歡。那就是提問環節,主要原因是我聽完就聽完了,很少會產生新的問題。當然,為了得到發給提問者的小禮物,我可以搜腸刮肚地提一個風牛馬不相及的問題,比如老師,您貴姓啊?這樣的問題有損形象,顯得有點弱智,為了一個小禮物讓人覺得我有點弱智,可不划算。原本作為提不出問題的人,我是不好評判那些積極提問的人,但我實在覺得大多數的問題和「您貴姓啊?」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講座這麼精彩,而我聽完了卻提不出問題來呢。演講嘉賓自然是沒有問題的,那問題就是出在我的身上咯。怎樣才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呢?我推薦讀讀布朗的《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剖析得很清楚,也很有可操作性。 1 論題是什麼?結論是什麼 提出一個好的問題的前提是得要先理解對方講了什麼。對方想要讓你接受的信息就是結論。論題就是討論中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論題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過去、現在、將來的描述是否正確提出的問題,稱為描述性問題;另一種是針對我們應當怎樣做、對錯及好壞提出的問題,稱為說明性問題。舉例來說,這隻小貓咪毛髮柔順,**甜美,真可愛。這裡結論就可以是:這隻貓咪很可愛。找到結論,論題也就很明顯:這隻貓咪可不可愛?這是一個描述性問題。如果是一個說明性問題就是:這隻貓咪為什麼這麼可愛? 2 理由是什麼? 一個完整的論證包括結論和支持結論的理由。理由是對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一特定結論的解釋。明確了論題和結論之後,緊接著是要找出理由,並一條條地列出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理由就有兩個:一是毛髮柔順;二是**甜美。 3 找出有歧義的詞句 有歧義的語句指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解釋的抽象詞語。如果雙方對於關鍵詞語的理解有所不同,那再怎麼交流也說不到一個點上。所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論證結構後,要確認關鍵詞語和句子是否被充分定義了,是否還可能有其他含義會導致對推理有不同的理解。還是之前的例子,「可愛」這個關鍵詞語就屬於歧義詞語。如果我覺得小貓的可愛與否主要取決於毛髮和聲音,那麼我支持這個論證。可如果我覺得小貓的長相決定了可愛程度,那麼我就不能認可這個論證。 4 是否存在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是人們認為值得為之努力去獲取,卻沒有明確表述的概念。比如,社會責任、個人責任、誠實、守信、勇敢等等都是價值觀。價值觀假設是指在具有干擾性的價值觀之中相對正確的,被人們接受並承認的信念。價值觀都是隱含在論證中的,需要進一步的挖掘。來看一個例子,女司機別了男司機的車,導致男司機差點衝出綠化帶,男司機打人雖然不對,但事出有因,可以理解。這段話中就隱含著「公共責任比個人責任更重要」的價值觀假設,這裡價值觀假設並不止一個,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雖然公共責任和個人責任是一組衝突的價值觀,但並不是水火不容,不會走極端。就像一個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是公共責任和個人責任,個人的價值觀是這線段中的一個點,或者這邊多一點,或者那邊多一點,各不相同。如果作者和讀者的點相差甚遠,甚至處於兩個極端,那麼就沒必要多費口舌了,除非一方能夠改變另一方的價值觀。 5 是否存在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是關於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觀念。它是連接原因和結論之間的橋樑。也就是只有接受了描述性假設,你才能從原因順利地推出結論。比如,第一個可愛小貓咪的例子,原因是毛髮柔順、聲音甜美,結論是很可愛。如果從原因推出結論,就會認為可愛就是毛髮柔順聲音甜美。就算這隻貓臉上有一道可怕的刀疤,只要毛髮柔順聲音甜美,還是可以歸為可愛的。 6 推理中是否存在謬誤? 推理謬誤很常見,也有很多種,包括人身攻擊謬誤、滑坡謬誤、妄求完美謬誤、移花接木謬誤、訴諸公眾謬誤、訴諸權威謬誤、稻草人謬誤、虛假的兩難困境謬誤、一廂情願謬誤、命名解釋謬誤、暈輪效應謬誤、偷換概念謬誤、竊取論點謬誤等。舉幾個常見例子,「我媽說……」是訴諸權威謬誤,長輩雖然社會閱歷豐富,但也不是都對;「調查顯示70%的民眾……」是訴諸公眾謬誤,大多數人認可的不一定就是對的;「你這人又不養貓,談什麼貓」屬於人身攻擊謬誤,罪犯也能說出幾句真理;「他學**好,人也不錯,應該不會說錯」屬於暈輪效應謬誤,優秀的人也會犯錯誤。 7 提供的證據可信度有多大? 證據包括直覺、個人經歷、他人證詞、權威意見、科學研究、調查證據以及案例等。可信度也大相徑庭。不能單純地說哪種證據可信度大,哪種可信度小,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直覺主要取決於經驗,比如開車問題上,老司機的直覺就比新手可信度大。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個人的經歷肯定比他人證詞可信度要大。人們在講述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地添加自己的看法。權威意見得看在專業領域的水平,以及是否存在利益關聯。比如整容醫生為了賺錢肯定說整容對身體無害啊。科學研究要看是否經過同行評議。研究中往往會存在許多偶然因素,也許這一次做是這樣,下一次又是那樣,經過同行評議後可以消除這些偶然因素。如果是科學實驗,還得看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案例和調查證據屬於抽樣調查,存在特殊性。調查證據要判斷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案例要看和當前的狀況是否具有可比性。 8 存在干擾性原因嗎? 當作者對某件事的原因作出某種解釋時,其他的一些解釋也是合理的。這就是干擾性原因。那麼作者給出的原因是真正的原因,還只是原因之一呢?並不是A和B有關聯,就一定是A導致B或者B導致A的。也可能是由於C的影響,使A和B相互聯繫;還可能是A與B互相影響。所以科學研究中為了避免產生干擾性原因,都會採用實驗組和對照組來確定到底是哪種關係。比如,調查顯示,早睡的孩子,成績都比較好。只根據這個,並不能斷定是否早睡能夠提高成績。或許是因為早睡的孩子都有高效學**的**慣,很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所以可以早睡呢。 9 統計數據是否有欺騙性? 統計數據是一個很神奇的證據,它就像孫猴子一樣,有八十一變,能千變萬化。主要是因為它有許多參數可以迷惑讀者。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數值、百分比等等,總有一種形態可以符合作者要求。統計數據顯示:本市每月平均工資是3456元。這裡平均是算術的、加權的、還是眾數,亦或是中位數。每中演算法傳遞的信息可都是截然不同的。再來看一個例子,數據統計顯示,本市今年DNA親子鑒定中居然有75%不是親生的。看起來75%似乎很可怕,可換算成數值可能就覺得沒什麼了,或者改成佔全體人數的百分比。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隱瞞是另一種的欺騙。我們在論證的時候總是挑有利於自己觀點的說,而主動忽略不利的證據。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個人視角不同,或者知識儲備有限造成的。所以不完整的推理存在是必然的。這就需要在支持或否定觀點之前,尋找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被遺漏了。比如,有人告訴你說,某種藥品能夠強身健體、強化骨骼、促進生長、遠離疾病。假定這個論證沒有問題,理由也會充分。但它遺漏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是否有副作用,副作用大不大。如果有強烈的副作用,再好也是白搭。 11 什麼結論才是合理的? 經過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理、驗證,現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了。結論並不是二維的,非黑即白,不是對就是錯。可以通過限定結論,並把結論放在上下文中來避免二維思維。限定結論要考慮:何時正確?何地正確?為什麼正確?儘可能地尋找多種結論,然後看和作者的觀點是否匹配來決定接受或者反對。讀完這本《學會提問》,我發覺之前的講座我純粹是去看猴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就沒有經過自己的思維,要能提出好的問題來,那才是有鬼了。

註:未知的未知均為個人原創!


未知的未知

飛鳥不急出品|微信號:unknown-unknowns要是乾坤大,也憐草木青

△長按二維碼可快速訂閱

推薦閱讀:

2.2 最大值、最小值問題(二)
賴昌星滯留加拿大達10年 引渡問題令世人矚目 問題 世人 加拿 賴昌星 移民 聯邦 程序 ...
年齡在二十四到三十之間的你,會遇上哪些問題?
敘利亞 「多國演義」下的亂局//安理會各方圍繞敘問題持續角力
高手經驗:網球技術中的常見問題及解答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