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熟讀周易是為了其中的占筮道理么?

《周易》本身的材料很少,只有六十四卦圖,代表六十四卦。《易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周易》每一卦有一句卦辭,說明此卦的卦驗(如元享利貞、利涉大川等等),每一爻有一句爻辭,說明此爻的處境與後果(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等)。如果用今天的方式印刷,《周易》全部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辭以及三百八十四句爻辭,大概只有二十多頁。現在的《易經》遠不止這些,是因為加上了《易傳》,《易傳》是一部注釋與解說《周易》的論文集,其學說源於孔子,成於孔子後學之手。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春秋時代的書,主要以竹子為材料製造。先把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用火烘乾在上面寫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少則八九個字,多則幾十個字,一部書要使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牛皮繩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方法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方法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方法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要通過熟牛皮繩將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才行。從「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行為描述看,孔子晚年讀《易》所花費的精力相當大,可見孔子喜《易》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據說,孔子經常廢寢忘食地研讀《周易》,導致穿竹簡的牛皮繩被多次磨斷因此有了「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說法。

孔子這樣「著迷」的行為,引起了弟子子貢的疑惑,於是提問:「夫子信其筮乎?」,即「老師,你相信占筮嗎?」子曰:「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途)而殊歸者也。」換句話說,孔子看重的不是《周易》中占ト的活動,而是《周易》中豐富多彩的封象、卦符、卦畫、卦形、卦辭、爻辭含的卦德。從這段故事看,孔子:「吾與史巫同塗(途)而殊歸者也。」的表白,表明了他與從事占ト占筮的「史筮」,採用的雖然是相似的做法(如說符解卦),但是達到的目的(判斷吉、分析事端、決斷疑惑等等)是不一樣的(即「同途而殊歸」)。

孔子及其後學編纂併流傳下來的《易傳》共7種10篇,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自漢代起,《易傳》又被稱為「十翼」。其內容包括卦爻辭、彖辭、象辭、文言、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等。

1.卦爻辭

即繫於卦形符號下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並人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2.彖辭

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封大旨。

3.象辭

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封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

4.文言

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用闡釋與拓展。

5.繫辭傳

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申說經文要領,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辦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

6.說卦傳

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產生於推展的重要依據。

7.序卦傳

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後半段自咸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

8.雜卦傳

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

孔子及其後學對《易經》符號全面解讀,使《易經》通俗化、大眾化、形象化,加速了《易經》在社會上流傳。

推薦閱讀:

孔子曰
孔子那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能從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角度來解釋下意思嗎?
為什麼說孔子是復古專家?
孔子的儒學為什麼會被後世帝王尊為治理天下的帝王之術?
《論語斬件》1.3 巧言令色

TAG:孔子 | 道理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