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八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38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一面,第四行,從小註十四段看起:
【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我們看這一段,這個文字雖然不多,把性相、理事這些真相,都為我們描繪出來。我們在生活當中,修持就是生活,如果說修持跟生活沒有關係,生活不是修持,那就錯了,用功也是在生活當中。生活能夠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好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那就是六道凡夫的境界;由此可知,與事實真相相應不相應關係最大。世尊在本經上教我們用功,是兩邊不著,空有兩邊不著。
但用此功,像前面跟我們講的大前提、大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墮偏空,如果無住而不生心,那就落空,與事實真相還是相違背。凡夫著有,這是墮落在欲界、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有。如果凡夫著空,有不執著了,有放下了,執著空了;四禪的無想天是著空,再往上面去,無色界的四空天也是著空。由此可知,著有、著空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佛在經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導我們,要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樣才能夠超越六道,這樣的見解圓融了,這樣的行持也圓融了,不偏於一邊。
「性相圓融」,性是體、是空;相是有。體性一定會現相,體性要不現相,這個體性就沒有作用,有體一定現相,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因此,相不能滅,相不能斷,十法界依正莊嚴只是相在轉變。諸位要知道,相會變不會滅,正因為這個相會變,所以佛教我們生心;我們生善心,相就變得好、變得莊嚴。道理在此地,為什麼教我們要生心。性相圓融,那就自在了。《華嚴經》上說,佛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薩,都是見了性的菩薩,用此地的話來說,都是性相圓融的菩薩;性相不圓融不能見性,圓融就見性,見性就圓融。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性相圓融就是理一心不亂;證得理一心不亂,一定是性相圓融,名字說的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沒有絲毫的差別,你就入無障礙的法界。無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跟我們講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無障礙的境界,這就得大自在。我們念《心經》,大概《心經》每一位同修都念過,而且都念得很熟,《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觀就自在。觀怎麼樣?無障礙。如果我們不會作觀,那就有障礙。如何作觀,我們在這個會裡面也講得很多,所謂作觀是轉變觀念,把我們從前那些錯誤的觀念、舊觀念,依照佛的開導,依照佛的指示,把它轉過來,觀就是這個意思。要轉凡夫的觀念為佛菩薩的觀念,這就對了,要跟佛菩薩的看法一樣。
所以在這個經文裡面,「言是名而言非者」,即非、是名,這樣的字樣在《金剛經》裡面看到很多很多句,前面也曾經介紹過,這種字樣裡面含義很深。說「是名」是從相上說的,說「即非」是從性上說的;佛為什麼用這個說法?處處顯示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句子是顯示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廣。說是名又說非,這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我們凡夫必須要等待事情過去之後,才知道假的,夢一場,那個覺太遲了。真正要覺悟的是現在,現在是不是作夢,是作夢一場,現在不住。我們這個經後面,佛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是說什麼?就是末後那個偈子「夢幻泡影」,實實在在是如此。過去是作夢,昨天是不是夢?想一想,昨天是夢。到講堂來之前是不是夢?過去了,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在過去當中你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得到,不但環境裡面那些東西你一樣得不到,身體都得不到。現代科學家很聰明,知道我們身體細胞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代替了。我們從大門口進來的時候,在這裡待了兩個小時出去,進來我這個身體跟出去我這個身體不一樣,你知道嗎?這個科學家曉得,為什麼?裡面細胞換了不少,不是原來那個樣子,換了很多。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人身體細胞整個換掉是七年,七年全部都換掉了,一個舊的都沒有,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七年變一個新的身體,你每隔七年是不是會更年輕一點?這個要注意,就好像一個老房子一樣,房子壞要換材料;聰明人怎麼樣?換新的,你的房子永遠常新,笨的人換舊的,愈換愈糟糕,你們懂這個意思嗎?你如果不是一年比一年健康,一年比一年容光煥發,你換的材料全是換舊的,你沒有換新的;你如果換新的,一年比一年年輕,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換新的,不要換舊的。懂得佛法的人就會,不懂佛法的人,都找舊東西、找便宜的東西,那就搞錯了。這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佛法學了是真管用,絕對不是說學了沒有用處,馬上就用得上。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圓融?圓融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實在講多說幾次也不妨礙。為什麼?你沒有圓融過來。一就融了,二就不融。性是性,相是相,那就沒有辦法圓融;什麼時候你覺悟了,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像《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講性,色是講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那就融了,真的融了。我們今天不是如此,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怎麼都融不起來。世尊在《金剛經》上,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真相是圓融的,真相是不二的。《金剛經》我們念得很熟,但是就是圓不過來,還是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幻有為什麼不離真空?它是一樁事情,它怎麼離?空有是一。因為幻相的體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圓融,這是講相非性不融。如果它體要不是真空,那每一個相都不能相融,怎麼可能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華嚴》最高的境界;理事無礙是性跟相相融,事事無礙是相跟相相融,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相跟相為什麼能夠相融?因為相之體都是性,同一個自性,所以相跟相也能相融。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諸佛菩薩,身土交融,特別是在《華嚴》裡面所看到的。一毛孔,毛孔是正報,一毛孔汗毛孔很細,裡面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它怎麼相融法?因為性相融。這是《華嚴》上講的事事無礙境界,實在說不只芥子納須彌,那是小事;毛孔含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個才真正不可思議,道理就是因為同一個自性,性相同,所以事事無礙,這是得究竟圓滿的自在。因為事實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壞,雖不能壞,不能著。為什麼不能著?它體是空的,體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相不能壞,就是因為相不會滅,只會變不會滅。所以相不能壞,也不能著。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礙現相。這兩句,幻有不離真空、真空不妨幻有,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多,用了很長的經文,說得非常詳細,值得我們作參考。「性非相不彰」,彰就是很明顯、顯著。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現相,性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因為它現相,我們就發現了,原來性在這個地方。這一樁事情,如果我們很難體會,我們可以舉個比喻來說。大家都會作夢,夢中的境界,剛剛夢醒的時候還很清楚,還都能記得。夢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的,現在人都知道,這是我們下意識變現出來的。沒有作夢的時候,意識心在哪裡?找不到。一現相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其實不作夢的時候也現相,什麼時候現相?打妄想就現相。是因為你太粗心了,你沒有留意,打妄想就現相。你想一個人,一個人的相,想一樁事情,有一樁事情的相。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對面坐著,你心裡在打什麼妄想,他都知道。他怎麼知道?因為那個相出來了,他看到了;他看到你在那裡妄想,現那個相。所以妄想有相。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前面跟諸位說過,這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我們感官裡面的現相,是帶質境的相,稍稍學一點唯識的會懂得,那是帶質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質相分,都是幻化的。本質相分就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對於一切的感覺的世界,是第六意識、第七識跟五十一心所相應的相分,心心所都有四分,都有相分,這個說起來非常微細,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屬於心理學。所以性必須現相,這個性才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性是空的,不應執著,它能現相,因此也不必把這些相破壞。實在講,不可能破壞的,沒有法子破壞的,這個一定要知道。「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要緊的是要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徹底明瞭、明白了,我們生活當中就會非常自在,完全與真性相應。我們佛門裡有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即性」,修是什麼?我剛才講了,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真心自性完全相應,這就是稱性起修,這就是全修即性,那個多自在!這就是轉凡夫的生活,變成佛菩薩的生活;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就在那個轉,經上跟我們講的作觀,作觀就是轉。再看底下這一段文:
【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
六十四到六十九節,這一段所講的就是六十四到六十九節最精最要之義。六十四段講什麼?我們要把它記住,經文是:「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六十五段所講的:「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換句話說,前面的經文教我們怎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三樁事情,你才是真正圓滿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第一個要離名字相,第二個要離言說相,第三個要離境界相。這個境界裡面有細相,細是微塵,微細相;有大的相,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大的境界相。佛又非常慈悲,最後說不能著身相,這是教給我們,身心世界統統都不執著,這叫做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最精最要之義。
【若不明此義,便非真解,如何能行。】
你要不了解這個意思,你怎麼能夠受持般若?怎麼能夠修般若行?般若要離相,身心世界要離,空有兩邊要離。由此可知,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絕對不是講把《金剛經》當作課誦,早晚念它一遍,我們就受持《金剛經》,不是這樣,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世尊在這一段經文裡頭,明白為我們開示,就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意思完全相同,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他講了三個,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相,跟這段經文完全相同。而這段經文,把心緣相講了三樁事情,就講得更圓滿了。外面境界,小而微塵,大而世界,再說到自己的身心,這統統都屬於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緣的,離心緣相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放下身心世界,就是這個意思。
【雖勤苦學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
這是講你對於般若沒有真正的了解,不知道真正受持,受是學習,你不曉得怎麼樣是真正在學習,那你是決定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還怕產生誤會,走入歧途而不自知。這個誤會、歧途裡面,最大的是惡取空,所以走到斷滅空去了,那就壞了,走到撥無因果,那個不得了,那變成魔。「反之,則一日千里,受用無盡。」反過來,就是你對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的方法又能認真去做,你的進步一日千里,進步的境界可以說天天不一樣。得什麼樣的受用?得無礙自在,得這個受用。像《心經》前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你得真實的受用,一切苦厄都沒有了。
【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
金剛般若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禪宗六祖惠能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金剛般若波羅蜜也是本來具足的,無有一法不是本來具足的。雖然本來具足,可惜我們迷了,無始劫之前就迷了,以為沒有;今天遇到世尊,世尊為我們一開示,我們覺悟了,這個原來我們自己有。有,當然可以證得,當然可以恢復。有而不能現前,原因在哪裡?有障礙,這個障礙我們講業障,你有業障,把你真心自性的般若智慧障礙了,如果把業障消掉,你自性的德能就恢復,又現前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
【即是清淨心】
般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我們想想前面,我們才念過不久,應該還能夠記得。江味農居士跟我們說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改變我們的觀念,用止觀的方法,那個方法叫智念,智慧。轉煩惱成菩提,這是一般的方法,總而言之,都不出這個原則,把我們的妄念轉成智念。淨宗念佛的方法,它不是的,它把我們的妄念轉成淨念。他又說,淨念比智念還要來得親切。我們再看這幾個字,你就更能體會,「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那就是智念,就是清淨心。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專修清淨心就是淨念,淨念比智念還要來得親切。親在哪裡,能不能體會得到?如果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門是從智慧修清淨心,淨宗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裡面生智慧,所以它來得更親切。心跟水一樣,佛法裡常常用水來比喻心。你看我們供佛,這個我跟大家講過很多次,你們家裡面有佛像,供養佛,沒有香花不要緊,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水要清淨,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這個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淨,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他不要喝,是給我們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們自己,用心要清淨、要平等,就是時時刻刻想著,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這個意思,這是修行的關鍵。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後面就結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報,聲聞、緣覺、菩薩、佛,代表這些,它都有意義的,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吃的,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譬如供燈,油燈、蠟燭,它表什麼?表捨己為人。我們佛弟子覺悟,我要犧牲自己,要服務社會人群,能夠捨己為人,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取這個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現在很少人懂得。認為我這是供養佛菩薩,佛菩薩喜歡就保佑我,你說糟糕不糟糕?全都變成迷信。這麼好的教育意義,都變成迷信,使社會上對佛教產生很深的誤會,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們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來問,我們說出給人家聽,他就明瞭了;不但不誤會,反過頭來佩服。所以修清淨心重要。
【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
不清淨的心,給諸位說,就有方所,為什麼?他心裡頭著相,你住在哪裡?我住在某路門牌多少號,他住在那個地方,你說他的心多小。清淨心是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清淨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人家說你住在哪裡?無所住,應無所住,佛教給我們的。有住就壞了,有住心量就小,無住這個心量才大,盡虛空遍法界那都是我的住處,哪有一個地方!住處無方所;起心動念就有方、就有所。用時無痕跡,我們凡夫用的時候有沒有痕跡?有,阿賴耶裡頭落印象,那就是痕跡。佛與大菩薩起心動念沒有痕跡,也就是說他阿賴耶裡頭不落印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以佛菩薩用心像鏡子一樣。我們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鏡子,佛菩薩用心跟鏡子一樣;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下,裡面就有痕跡,他有個印象在,所以無始劫以來天天在照,心裡頭一塌糊塗。你晚上睡覺作夢,做些奇奇怪怪的夢,那是什麼?那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亂七八糟。你就能夠發現,佛講得沒錯。聖人用心像鏡子,不但照的時候清清楚楚,去了的時候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何嘗落痕跡!不但是去了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都不落痕跡,那才叫清淨心。事情過去了,不再想它,那都不是清淨,那哪裡是清淨;清淨的時候,確確實實不落痕跡,那個心才自在。
諸位真正心到清淨心了,你的相貌永遠不會變,你二十歲學佛,你過二百年還是二十歲。為什麼?他心沒有變。我們人為什麼會衰老,相貌會變?那個念頭在變。你有念頭在,你用的是生滅心,清淨心是不生滅心,生滅就是不清淨。所以要曉得,清淨、平等是不生不滅心。所以它沒有方所,它沒有痕跡;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心才叫清淨。諸佛菩薩的相,我們沒有看到佛菩薩很老的相,沒有看到。我們畫無量壽佛,把他畫成一個老頭子,那是人畫的,無量壽佛不是那個相。你們去念念《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你看看阿彌陀佛有沒有長鬍子,沒有!那是我們眾生的虛妄分別,這個一定要曉得。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這兩句是禪宗的話,來形容,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淨心。「把不住」就是六根緣不到,攀緣不到,言語達不到,所以言語道斷;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處滅。「取不得」就是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執著。禪宗用這兩句話來形容,「心月孤圓」,後天是閏八月的中秋,心月就圓了,滿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了大地,萬象就是森羅萬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這就是: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的境界,都在你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比這個意思。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障礙在哪裡?你們想想,障礙就是分別執著。他說:我有覺,我覺悟了,我有照!其實他沒覺也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佛教裡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說有五個年輕人開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給他授記的,給他做證明,這幾個人開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磯講經,這五個人也要我給他授記,給他證明,說他開悟了。他們跑到我面前來,我說老實話,我不打妄語,我搖搖頭,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們很生氣說:仁波切上師都說我開悟了,法師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我就跟他說:我沒有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你看他那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痴慢都表現在面前,那開悟了嗎?那哪裡是開悟的樣子,簡直被人騙了。所以說有覺有照,你有就錯了,有就是分別,有就是執著,這就是障礙。有是障礙,那無呢?無又墮到無明裡去了。你說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去了。有無都不要,有無怎麼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那就開悟了,只要把有無當作兩樁事情,你怎麼也悟不出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的味道很長,什麼時候你歸到一,你的問題就解決,你就沒事了。如果你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時間還長遠得很,歸到一就沒事了。我說這個話很容易,做起來那就真難!它真難,沒法子,那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就歸歸看,你還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佛說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如果你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去了。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佛當年在世依言教,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要去做;觀照就是做,你要真聽話、真照做,然後你才能證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講的性相圓融、無礙自在,那是真相。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唯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在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釋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齊齊,表現穿衣的樣子;托缽,缽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隨便拿一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表現這個樣子?這叫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樣子。你們沒有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這是佛的大慈大悲,這一點我們要深深去體會。我們樣樣都守規矩、樣樣守法,嚴持戒律,是做給眾生看的,給別人做個好樣子,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學佛,說實在話,自己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自己沒有到解脫境界,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就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現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後,圓融之後,完全是利他,那沒有自利,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了。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這是錯誤的。世尊說這段經文,也是防止後來的佛弟子,聽了佛這一段開示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錯會了,這個錯會是有的,不是沒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朋友當中常常談話,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他聽了之後,把意思聽錯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聽,也常常出這個毛病,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可以說許許多多人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很糟了。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這就是錯解佛的意思。如果存著有覺照之智,就是前面講:我有覺,我覺得我覺悟了,我覺得我明瞭了,這個都錯了。錯得更大的,般若在哪裡?般若在《金剛經》裡頭、在《大般若經》裡頭,那更糟糕,更錯誤了。經裡頭沒有,言說、文字裡面都沒有。般若在什麼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那就沒錯了。哪裡在外頭!
【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
這是防止,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的,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這句話是防止這個誤會,告訴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經裡面,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這個金剛般若就顯示出來了。可見得金剛般若也不在文字裡頭,是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認識清楚。我剛才用最淺顯的比喻,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讓它來提醒自己,就會生智慧。佛前供的這一杯水,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杯水的意義;不是佛前面我們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觀。不能說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錯了;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們修六波羅蜜,這才對。甚至於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們看到,也是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這才行。看到油燈、蠟燭,一見到,燃燒自己,要照耀別人,佛前面我們會想到,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那你修個什麼?完全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了。
經,經也當作鏡子講,它的意思很多,《華嚴》講十種意思。我們每天照鏡子,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照鏡子是臉上有骯髒擦乾淨,馬上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我們心對於法相、非法相,對於空、有,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若有分別執著就是骯髒東西,要把它洗乾淨。每天早晚照鏡子,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不這樣修行,不這樣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剛?法法皆是。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回頭,這一回頭,心就清淨,清淨心裡面就放智慧光明。這兩句話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過去我過的是什麼日子,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日子;過去我做的是什麼工作,現在還是幹這個工作,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淨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兩邊都不著,豈不就是佛所講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我們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這兩句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什麼時候做到圓融,你就見性,要在這裡頭去練,練到圓融,練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發現是一不是二,那就恭喜你,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如果你見到一切法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要繼續不斷努力,向哪個方向努力?空有兩邊不著上努力。沒有別的辦法,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換句話說,就在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這個而行布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千萬不能夠搞錯,而行布施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這叫離一切相。
【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
本是講的體,性體;末是講的現相;邊際是講的作用。《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表體、相、用,本就是體,末就是相,邊際是作用。究竟通達,究竟圓滿的通達,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這是圓滿的見性,圓教如來果地上境界。「波羅蜜」是功夫到家,達到極處、達到圓滿,波羅蜜有圓滿的意思。怎樣才能達到?果能如是奉持。這段經文上所說的,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境界相,境界相是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不著身相,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還得而行布施,這個才行。單單不著,沒有行布施,就落空、就著空,那也錯了。
【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這個意思愈講愈深、愈講愈透徹,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體會,然後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就得真實的受用。世尊在無言說裡面為我們說出來了;雖說出來,要知道說而無說,那你真正般若智慧現前了。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把你自性裡面的般若引發出來;如其不然,釋迦牟尼佛雖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的心還是閉塞的,本有的智慧德能還是被業障障住,不能現前,不起作用,這是真正可惜。「境智一如」,境是色法,智是心法,就是《心經》裡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境是色,智是空,它是一不是二。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心境是一樁事情。智是阿賴耶的見分,境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自證分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它是一不是二,確實是一如。「非實有一法」,一法叫單一,絕對沒有東西是單一之法,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決定沒有一個單一之法。一切法都是從一個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法法皆般若之意;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像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看水,水裡頭是的;花,花裡頭是的;果,果裡頭是的,沒有一法不是的。只要你通達這個意思,統統都是;你不通達這個意思,你就樣樣都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擺在你面前也不是。這樣子說明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就證圓滿的佛果。本經佛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要證得諸法一如,你就是如來,你就成了如來。
【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
這是境界相裡面的大相跟小相。
【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
這樣你才能把境界相它的真相看出來。真相是什麼?小是緣生的,大也是緣生的。緣生無自性,正因為它無自性,所以小可以入大,大可以入小,事事無礙。我們現在現前,為什麼大入不了小?這個障礙從哪裡生的?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我們以為它是真的,以為它是實有,不曉得它是幻有,幻有沒有障礙;誤以為是實有,所以障礙生在這個地方。我們這裡有一道牆,就沒有辦法穿過。為什麼沒有法子穿過?你認為它是真的有,就壞了,你就過不去。如果你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這個牆你就走過去了,沒妨礙,這是真的事,不是假的事。圓瑛法師距離我們不遠,我們底下客堂裡還有老法師寫的一幅對聯在。圓瑛法師在《楞嚴經》序文裡面,就說了他自己一樁事情,證明事事無礙。他在寮房裡面打坐,心很清淨,大概突然有一樁事情找他,他就下了座,出了寮房;出寮房之後,他忽然想起來,我門沒有開,怎麼就走出來了?回頭一看,門果然關在裡面。他為什麼能出來?他那時候沒有想到這個門,沒有想到障礙,他就出來了,再一起這個念頭,門他就再進不去了。這是老法師自己親自的經驗,他寫在序文裡頭。我們今天牆壁為什麼過不去?有個牆怎麼能過得去,這就過不去了;如果把它忘掉,你一走就過去,就走過去,就這麼回事情。
可見得事事真的是沒有障礙,障礙起的分別執著,這個沒有法子。凡夫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想自自然然它就生起來。過去我在求學的時候,我們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有時候你作夢,有的時候知道自己在作夢,夢是假的。他說那個牆壁,你走走看,看能不能走得過去?一走果然走出去了。為什麼?知道那是夢,不是真的,牆壁居然就走出去了。所以教給我們可以從夢中來證明。如果你有執著,你在夢裡頭被人家關起來,還是出不去。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我現在作夢,夢是假的,我為什麼走不出去,那一走就出去了,就沒有障礙,道理在此地。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非常奇妙,不可思議,裡頭有真正的道理存在,不是沒有理論依據的,有道理存在的。緣生無性,這就是它的道理;當體即空,它哪有障礙!都是些假名、假相而已。
【則塵塵剎剎,莫非般若。】
塵就是微塵,境界裡面最小的;剎是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境界裡面最大的。說個大,說個小,裡面統統包括在其中,哪一法不是般若?所以見了性的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常常看到,「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謂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
這些是佛在經裡面常說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在一粒微塵裡頭,轉大法輪就是佛講經說法,佛的大道場,聽眾人數是無量無邊,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肉眼所看的,看得很少,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幾個凡夫坐在這裡。佛要在這個地方講經,天龍八部、鬼神、十方世界的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看那個會場,你們常念《地藏經》,《華嚴經》念的人少,《地藏經》念的人多。你看《地藏經》分身集會品,世尊講《地藏經》的時候,十方世界諸佛帶著他的侍者都來參加大會,那個會場殊勝莊嚴。哪能容得下?大小不二。所以維摩丈室,能容十萬師子座。他那個一方丈的房間沒有放大,人家的師子座沒有縮小,這就是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毫端是毛端;寶王剎,寶王是佛,佛剎,佛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在毛端上。這是說的事事無礙的法界。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十方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光明,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是真心,我們的真心自性,是含括十方世界。《楞嚴經》上,佛做了一個比喻,佛把我們的真心本性比喻作虛空,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比作雲彩,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曉得,我們的心性是多大,真的是無量無邊。佛經裡面常說,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我們真心自性變現之物。心性是能變,十方世界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十方世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又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這一句是講諸法一如那個境界,到諸法一如的時候,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末後說:
【皆境智一如之義】
凡是經上講到這些句子,都是一如的意思,諸法如義。上面是總結境界相裡面微塵跟世界,末後這一段總結身心。
【三十二相一節,是明般若無智無得。】
無智無得是講到最究竟、最圓滿。《心經》到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可以說是講完了、總結了。
【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
言語裡面顯示,這是不得已用這種句子,若不用這個句子,決定顯示不出來。為什麼?般若不能著相,也不能離相;著相不是般若,離相也不是般若。說般若,這有相;非般若,離相,豈不是空有兩邊不住。說般若是有,非般若是空,這一句話裡頭空有兩邊不住,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著了一邊都不行。說般若是有相,說非般若是空相,必須合起來說,空有兩邊不住,它的意思在此地。這一句話當中顯示覺性圓明,圓是圓滿,明是光明、明瞭,無能覺,無所覺。
【清淨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
心裡頭還有境界就不清淨,無論是言說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塵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都錯了,決定不能有境界;連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也不行,那你著了空相。怎麼辦?在一切相裡面若無其事,就好了,就沒事。一切相裡有相,若無其事不著相,那叫即相離相,這就對了。
【總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
這麼長的註解,給我們說明奉持這兩個字,就怕大家對奉持這兩個字發生誤會,所以囉哩囉嗦講了這麼多。如果誤會,我們《金剛般若》就白念、白聽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受用,一定要講清楚、要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確確實實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沒有一樣不自在。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說這個經,每說一段之後,都來做一次較量受持的福德,顯示出受持之人他得的真實利益。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比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之人,也就是前面所說,他確確實實能夠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而行布施之人。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說一個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我們看註解:
【寶施,是外財。】
前面講大千世界七寶,恆河沙數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那些寶施是屬於外財。
【今以身命施,是為內財。重於外財遠矣。】
外財是身外之物,那個容易捨,不難!捨身命布施這個難,這是內財。一切眾生把身外之物跟身體兩個做一個比較,沒有一個不把身命看得重,外財看得輕。所以捨身比捨外財,那個福報功德當然是更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一個身只有一條命,哪有那麼多命?恆河沙的身命布施,這就說明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
【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
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的菩薩常常修這個法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的時候,也曾經長劫以身命布施,真有!不只是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常幹的!
【其為難能也何如】
難行能行。眾生向菩薩索取的話,沒有不施捨的,要什麼都捨什麼,都給。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要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為什麼?對身不執著,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捨身,真的就像我們脫一件衣服給人一樣,不難!我們今天沒有入那個境界,把身體、身命看得非常之重,一絲毫也不肯捨,這就是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
【能捨,其福德之多也何如。】
這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報,以身命布施那個得福就太大太大了,三種福報都具足,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三種福報必定具足成就。
【然施相未忘,仍屬有漏,不出三界也。】
他布施,布施沒有能夠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給什麼人清清楚楚的,這個相存在,只要有這個相、有跡相,前面講「奉持金剛般若,心裡面不留一字,不沾跡相」,他這樣布施還是有跡相,心裡頭還有,這種福是有漏的福報。果報在三界,將來作大梵天王,大概就是修這種福報的,不出三界。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諸位讀《金剛經》,這些句子重複很多遍,從經開初到經末了,大概有七、八遍的樣子,我沒有仔細看,應當有七、八遍之多,有這麼多次的比較。特別要注意的,這裡頭「受持」兩個字,要沒有這兩個字,那就變成有漏的,就變成著相修福。受持《金剛經》的人,決定不著相,決定不留痕跡,每天認真努力在做,為一切眾生,心裡頭若無其事。真的,就跟照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鏡子裡頭確實沒有一絲毫染著;不但照完之後,鏡子裡頭沒有染著,正在照的時候就沒有染著。我們要學這個本事,這是諸佛菩薩用心。我們用心很糟糕,著相、留痕跡,著相。著相就造業,一般人還留個紀念,還要回味回味,每一次回味就又造一次,造得真多,不斷在造,這是我們讀《金剛經》才明瞭。
【受持四句偈,勝過恆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
這是什麼道理。前面的經文,三十六節裡面「因甫生淨信」,那是講剛剛生淨信,信心清淨。第五十四節裡面「因解慧增長。皆以寶施校勝。」先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然後是恆河沙數的恆河,再恆河沙的七寶布施。你看看,生信心,到以後真正了解,那個福報就增上。這個地方意思就更深,這個地方到受持,真正能夠奉持。
【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
他為什麼能夠捨身命?那樣很容易就捨身,他知道身不是真的,知道身也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跟在夢中作夢一樣。夢裡面夢的有一頭老虎要吃你,你忽然想到,我這是在作夢,我就學菩薩,老虎吃我,我就歡歡喜喜,我來餵你,不就沒事了嗎?你知道是假的,夢裡頭遇到一隻老虎吃你,嚇得一身冷汗,嚇起來,醒了還心有餘悸。那怎麼回事情?把它當真,不知道是作夢,如果曉得作夢,何不慷慨大方一點?就這個道理。我們把現實看成真的,不知道眼前這個境界相全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真相,你活得多自在、多快樂,得失心沒有了。今天賺了很多錢,也不會生歡喜,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輸了錢,被人騙了一大筆,笑一笑,假的,沒事了。你怎麼不開心?怎麼不快樂?所以人就不會老。天天在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憂能使人老,你怎麼老了?天天憂慮,人就老了;沒有憂慮,人就不會老。你想得太多,憂慮太多,不但會使你老,會帶給你許許多多的疾病,病也從這兒來的。心地清淨,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說那個多快樂。得失不關心,與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這一點,一點關係都沒有,確確實實沒有關係,不是勉強叫你做,事實如此。你說有關係,你搞錯了,那不是事實。事實確實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與事實真相就相應了。相應就自在,相應就無障礙。這是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
【其功行視前更為入裏,故以內財校勝。】
沒有法子再比喻、再比較,用內財來比較。今天就講到此地。
註:點擊標題藍色字體可直接跳轉閱讀。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四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六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七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八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九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一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二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三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四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五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六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七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八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九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一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二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三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四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五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六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七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八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九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一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二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三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四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五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六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七集)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金剛經讀誦
※說說陳家溝四大金剛的兒子們(二)
※消殺業得大富貴的金剛經
※中國歷代禁書題解(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