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32

編號032-a/133–十番顯見之四 顯見不失

經文: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這個世尊所問的都是意在言外,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實際上在前面,佛已經把倒與正是一體不二,無論是在體性上,是在事相上,都已經說出來了。可是阿難聽到前面一番開示,一下還是會不過意思來,那麼這個實在說來呢,也難怪。一切凡夫無始劫來迷失了本性,雖然天天用它,可是日用而不自知啊。諸佛菩薩雖然苦口婆心給我們點醒,聽了之後,不見得就能夠直下承當,聽了之後不敢承認。這就是迷得太深、太重,我們一般講啊,善根少、福德薄,才有這種情形。

那麼第一句:隨汝諦觀,】

這個意思是說,你的身與佛的身,現在都在眼前,既然佛叫作正遍知,你叫作性顛倒。這個顛倒名字啊,名一定要有實呀,究竟是哪一個地方叫作顛倒呢?這一段話裡面,含義是說,大凡一個物體名相,一個物有一個名,一個相也有一個號,名相呢,多半不會相雜的。所以這才叫阿難就名來找這個相。你比如說扇子,我們講扇子在哪裡呀?這裡擺著一個扇子,你會就扇子這個名字,把這個物找來;我們講某甲,某甲是一個人,你可以把他找來,能把這個人找來。佛就叫它顛倒,叫你把顛倒找來。在你凡夫身或佛身,你去把顛倒找來。這個不容易了!這個意思就是要叫阿難覺悟顛倒所在啊,在什麼地方?底下一段是: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不但是阿難,在會的那些大眾,除掉那些已經見性的大菩薩,他們明了啊;沒有見性以下的,權教菩薩、二乘聖者、凡夫外道,都找不到顛倒之相。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原因是不能通達萬法唯心的道理。我們常常讀誦大乘,這個萬法唯心或者是萬法唯識,我們聽得很習慣了,聽得耳熟了,是不是真正懂了呢?聽到這個名詞似懂非懂啊。你說不懂,也能夠描繪一番大道理來;你說真懂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事事顛倒,並沒有覺悟啊。

那麼要問了,那個覺悟的相是什麼相呢?給諸位說,覺悟的相是清凈相,心地是清凈相,決定沒有煩惱。如果我們心裏面還有煩惱現前,這叫顛倒相。顛倒才有煩惱啊,覺悟沒有煩惱啊,這是迷悟不相同啊。悟了給諸位說,不但沒有生死,也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悟了叫一真呢!悟的人沒有三世,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悟了的人,他住的是不二法門,萬法都不二,生佛也不二。

迷的人眼睛裡面有六道,有輪迴,有生死,有十法界。這是說迷悟之相不同。我們自己呀,要認真檢點檢點自己,咱們是迷還是悟?萬不可以把迷當作悟,那就壞了。迷沒有關係呀,迷,在努力的,那迷關總是可以打破的,不是打不破的。只要諸位明了這個理論,懂得這個方法,依教修行,破迷開悟是大乘佛法教學終極目標之所在,一定能夠達到的。這個意思,華嚴裡面也說得很多,楞嚴裡面也說得夠詳細。

如果真正明白萬法唯心,你就曉得,身心萬物啊,哪一物不是自己妙明心中所現之物呢?那麼你就明白顛倒在什麼地方了。顛倒在錯認了心外有法,這就是顛倒所以佛法與世出世間所有的學問,它都不一樣。不一樣的所在就是,世間法裡面所有學問,它是對立的、相對的。相對在佛法裡面就叫作顛倒,是相對的。佛法說法也說相對的,但是佛法那個相對啊,是立在非相對的基礎上來說相對的。

你比如說佛法講有能所,講有生佛,有佛有眾生,這個看起來好像也是相對的。但是佛法所說的佛與眾生是一不是二。佛法講能講所,能所也是一,也不是二。換句話說,佛法所研究的是自己研究自己,研究萬法還是研究自己,因為萬法是自己一心中所現之物。這一個觀念,世間所有的學術、一切宗教裡頭都沒有的,唯獨佛法裡面有。而且再告訴諸位,唯獨大乘佛法裡面才有。

大乘佛法,我們要以華嚴五教來說,小、始、終、頓、圓,要到什麼呢?小教裡頭沒有,小教裡頭是相對的,意思不一樣,大乘始教裡頭也不圓,到大乘終教裡面才有這個意思,究竟圓滿是在圓教裡面講,才是圓滿的意思。我們要想修學真正的智慧、真正的福報,一定要在圓教當中,才能夠修得圓滿。

那麼圓教的根性是最為難得,很不容易得到的。雖然難得,不是說不能得到。這個難得也不是指別人難得,別人是圓、是頓,是大、是小,與我不相關呢。問題是在自己,我們自己要怎樣得到圓頓的根性?這才是重要的。圓頓的根性是可以培養的我們如果明白了圓頓根性可以培養,我們就得了很大的安慰啦。為什麼呢?我們在這一生能夠遇到圓教,換句話就是說,我們與圓教就有緣。換句話說,我們一定也有這個善根福德,如果沒有善根福德的話,咱們遇不到這個因緣。

因緣既然遇到了,只要自己肯精進。這個道理,我們過去在講習當中也曾經說過,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哪一個沒有呀?人人都有啊。人人都有,在現前為什麼不得受用呢?現前我們缺少一個條件,我們不肯精進,我們懶惰、懈怠、放逸,所以無始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不能拿出來用。那麼由此可知,只要精進,何況圓頓根性是性具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哪一個人沒有圓頓根性呢?!人人都有啊。那麼熏成圓頓根性,是要發奮、努力精進,我們才能夠獲得。

熏習的工具就是大乘經典,尤其是經論當中屬於圓頓大法的。像我們現在所念的,《華嚴經》、《楞嚴經》、《六祖壇經》,咱們講堂現在講的這個三部,都是屬於圓頓大法。《大智度論》,《彌陀經疏鈔》,這個可以說是大乘終教的。所以我們講堂所研究的這幾部,如果我們認真長期在熏習,有三五年的時間,縱然不能到純圓呢,我們的根性也漸漸接近到圓教了。圓人解義就不一樣了,意思是圓的,不是偏的。圓人所修,一修一切修。

我們道場同修確實是很發心,最近有幾位同修提倡印這個《四十華嚴》,他們也有一筆基金,大概還不夠,因為這個份量是相當的大。那麼照我們從前原來的本子重印,跟原本一樣大。原來我的意思想要縮小一點,他們大概說縮小了,字太小了,看起來不舒服,還是要這麼大。哎,這麼大也好。那個是好多年之前印的了,我記不得是哪一年了?我記得我那一年印的呢,這個上中下三冊,每一冊成本是十塊錢,三十塊錢一部,現在大概漲了很多了,現在一定漲很多了。那麼諸位再去估估價去看去,希望這個印刷社要對我們特別優待一點,跟他好好的講,也是他們的功德了。

那麼我們這個書現在剩下來不多了,假如我們再要是能夠把它重刊,再印一千部的話,以後有這個機緣呢,我們現在是上午在講,一個星期是講兩次四十華嚴。上午講經,對於許多同修來說,有很多不便之處,有的上學,有的上班,有的家務事情避不開,所以每一天來聽經的,大概只有十幾二十個人,他們真是有特別的福報。那麼如果願意便利大眾呢,當然是在晚上講好。那麼我們現在每一個星期啊,晚上的時間還有一次,就是星期三有一次。假如說將來這部經,希望大家歡歡喜喜地,我們同心協力把它印出來,我們把這個四十華嚴改在星期三講。那麼本子呢,就可以用這個註解的本子。本子多了,大家都有,這就方便了。雖然不是從頭,是從當中講,沒有關係,因為這一部經啊,實在講呢分開來是五十三會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五十三部小部經。在小部講是文字少,意思可不小,啊,意思是華嚴圓極的大法。但是它是五十三會,每一會都是有始有終。

現在我們白天所講的,正好講到觀世音菩薩這一章。我勸勉同修們,你們要有時間呢,最好能夠在這個上午來聽,因為這一章非常之難得。觀世音菩薩跟我們這個因緣特別的密切,關係特別密切。《普門品》啊,講的機會很多,《耳根圓通章》偶然也有人講,可是《華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這一章的時候很少人講,這個合起來叫觀世音菩薩的三經。諸位要是真正學觀世音菩薩,要求觀世音菩薩加被的,諸位啊,一定要好好地讀這三部經。必須解義,依教奉行,觀音菩薩就常在我們身邊了。那麼這一章呢,我們也特別地細講。這一章經文,也比較上多一點,在一般說起來,比較上是多一點。那麼這是正好講到這個地方,我在此地給諸位報告一下。

那麼此地所講倒與正,就是迷與悟啊。如果用經中比喻來說,經裡面將本性比喻作大海,將海裡面的水泡,比喻作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確認大海是自己,這就叫正遍知;如果以為水泡就是自己,這就叫作顛倒性。我想上一次所講的,諸位必定還記得,佛問阿難,佛垂手、舉手,哪個是倒、哪個是正呢?佛垂手舉臂這個動作,就是叫阿難覺悟的啊。悟了以後,這就不必再說啦。如果還在這個手臂上分倒分正,這就是迷。

那麼亦如須菩提尊者,在石洞裡面打坐,不用根與識,普見如來法身,這叫正遍知啊,那就是經上講的是見性去見。見性是脫根、脫塵,也脫識的,這才是真實的呀。根、塵、識好比是水泡,大海好比是真性。根、塵、識是依真性而起的,沒有真性哪來的根塵識呢?!但是,離開根塵識,有大海在,大海是如如不動之體啊!水泡是時生時滅呀。生不離大海,滅還不離大海呀。諸位可以從這個比喻當中細細去體會去。

阿難尊者,他是用的根塵識,用自己的眼根、眼識,對如來的色塵,在色塵上分正分倒啊,這叫六識用事。六識用事就叫作顛倒性。由此可知,什麼叫作正遍知,什麼叫作性顛倒,我們大概總可以了解了。雖然了解了,我們自己依舊在性顛倒位中不能出離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我們並沒有徹悟、徹底地悟入啊。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這叫小悟。聽到有這麼個消息了,曉得有這麼一樁事情了。雖曉得,這樁事情不能夠現在就現前,現在我們依舊得不到受用,這就是我們啦,也是用六識用事。

我們現在看經,是用眼根眼識來看,不是用見性來看經啊。我們現在在講堂里聽法,是用耳根耳識在聽法,不是用聞性在聽法啦。如果我們現前看經用見性,聽經用聞性,那諸位就成佛啦。見性所見是色性,不是色塵啦,是見性啦,你看豈不是自己見自己嗎?!見性是自己,色性還是自己,不二法門啦。聞性聞聲性,還是自己聞自己。聞性是自己本人,聲性也是自己本人,何嘗有二呢?!不見性的人就是二,就是對立的。為什麼呢?耳識不是聲塵,耳識跟聲塵是二,不是一呀。眼識不是色塵,眼識對色塵是二,不是一呀。

那麼由此可知,六識用事啊,就叫作世間法,就叫作性顛倒。舍識用根,大家記住,是根中之性。我們一旦要會用根中之性,那就叫正遍知,跟那個須菩提石洞裡面,面壁參禪沒有兩樣。不用根、識,六根之性遍緣法界。一切剎土,一切眾生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啊,這就是經上所講的,性成無上道啊。我們同修要學著會用這一點,這叫真本事、真功夫。這真是一了百了啊。

無始劫以來,那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如果再要把這個機會要是錯過了,我們再能遇到這個機會,那是什麼時候了?不容易了。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句話一點都不過分,這種機緣非常不容易遇到。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這個機緣,所以既遇到,必須要精進,要努力,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解決問題,明心見性,在念佛要念到理一性不亂。

這一段說講到此地,請看底下經文: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我們一段一段來看,這個裡面含的意思,太多太多了。「佛興慈悲」,興是興起。諸位要曉得,佛的慈悲心是平等的,是普遍的。所以我們自己的心啊,跟佛心也是一樣的,我們的慈悲心,在座每一位同修,我們慈悲心,是盡虛空、盡法界、盡眾生界,不是外來的。為什麼在境界里,有的時候慈悲起現行,有的時候慈悲沒有了呢?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有答案,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啊,遇到緣它就現行了,不遇緣,雖然周遍呢,它不起作用。我常常舉這個像電波,那麼這個電視台的電波,無所不在,遍一切處啊,你要沒有個電視機,不把那個頻道撥對,雖然這個電波是充遍這個空間的,但是它不現行。你有這一台電視機擺這,頻道一撥對,那個影像立刻就現出來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我們自己的本心實在是是平等的,是清凈的,慈悲的,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本來是如此嘛。諸位要能夠信得過,我的真心清凈、平等、慈悲,跟諸佛菩薩確實是一樣的,一點都不懷疑了,給諸位說,你就是圓頓的根性。這個圓教跟一般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他信得過自己。小乘人就不相信,佛有慈悲,我沒有,我哪有慈悲啊!我心裡頭,一心都是煩惱,一腦袋都是惡念,他不相信他自己有慈悲。圓教的根性人相信,相信自己的慈悲心跟佛一樣大,決定沒有兩樣。

那麼佛在大眾遇到困難不能解決了,眼睛都登著佛,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佛在這時,大慈大悲流露,這個慈悲的相,流露出來了。

哀愍阿難及諸大眾。

哀憫他什麼呢?憐憫他們不曉得顛倒所在啊。不知道顛倒的所在,實在講就是不知道的真心的所在。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怎麼能開悟呢?那麼由此可知,佛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言辭,都是誘導大眾開悟的,都是啟發我們見性的。這一部經至始而終啊,我們講這個科判,每一個小科都是這一個意思。所以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就常常有悟處。雖沒有大悟,常有小悟就好。小悟積多了,就大悟;大悟積多了,就徹悟,就能夠悟入一真的境界。

大乘經典讀多了,熏習力量強了,不念經的時候,也開悟。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嘿,也開悟。熏習的功夫,力量到達這個程度,就是如此。那正是六祖所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啊,又說以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能大師是先天的底子厚啊,乘願再來的啊。我們這一生培養,培養個若干年,我們也能夠到能大師這個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常生智慧。於內於外,於自於他,看得清清楚楊,了了分明啊,一絲毫都不迷啊。這就是大自在,這是真正的解脫。

發海潮音,

這個海潮在此地是比喻,這個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候,佛說法的音聲比作海潮音,是比喻感應道交,而不錯過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門,說出來啊,聽者就能夠得利益,這就叫海潮音。海潮音這個意思,就是正適合這個時候,又適合大眾的程度。

遍告同會。普遍地告訴在會的這一些大眾們。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

佛所說法,無論是方便說,是稱性說,方便與稱性是一不是二,所以方便也是稱性。換句話說,佛的教誨、言辭,都是從一切種智裡面流露出來的,而眾生根性不同,隨類各解啊。圓教菩薩聽的,是圓頓大法;小乘聖者聽到的,是小乘的教法;我們凡夫人天聽到的,是教我們人天善道。這就是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這個一音就是同一個一切種智。

編號032-b/133–十番顯見之四 顯見不失

凡夫、小乘聽了這一句話也能聽懂,「一切唯心造」,就是業造的啊。權教菩薩程度高一點了,一切唯心造,什麼心呢?八識啊,識變的呀。圓頓性人所聽的,真心所現啊。佛是一句話,每一個人聽到,程度不同啊,解釋不同。對不對呢?都對。程度高的人解得深、解得遠;程度淺的人他解得淺、解得偏。但都對,都沒錯啊。所以佛的這個說法是圓的。

諸位想一想,這一句怎麼能做一個解釋呢?一句一種解釋,不能做第二種解釋,那是死的啊,那個言語是死的,不是活的呀。佛所說的每一句話,給諸位說,你要是把它解開來啊,無量無邊啦,不只這三種啊。怎麼說無量無邊呢?眾生的程度無量無邊。就是以這個一切「唯心造」這一句來說吧,五十一位菩薩,就五十一種不同的解釋。五十一位菩薩,這是歸納啦,實際上何止五十一類呢?無量無邊差別之類啊,「眾生隨類各得解」。諸位想想這個,佛法真正不容易呀。

我們今天講佛法的時候,就是來註解一下,談何容易?佛口裡說的是圓的,我們一注都是死的了,所以佛才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說的,圓滿之極了。佛在大經裡頭,又教給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啊。要什麼人來說呢?有修有證。換句話說,他自己必須是見了性,是入了不二法門。這樣的人,他來講佛法也是圓的。他雖然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也是證得個一分兩分呢。從圓教初住以上,就有一切種智,初住菩薩一分呢,二住菩薩兩分呢,到如來地這是圓滿呢。所以圓教初住以上叫分證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來講佛的經典決定不會講錯,只可以說他講的有淺深差別,決定不錯。為什麼呢?他有一切種智,所以這個經典在他口裡是圓的,不是死板板的。

那麼這一段是就過去世尊,常常教導大家,再提一提其中深奧的義理。這是因為阿難,以及與阿難程度相彷彿的這一類大眾,不能通達現前一念呢,不達色聲見聞之性本來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呀,等虛空遍法界。雖然說等虛空遍法界,還妙,沒有虛空之相啊,這就說的是真性。這是大家不明了啊,而誤認四大是自己身,六塵緣影以為是自己的心。這就等於前面所說的,棄絕大海,認一個水泡泡為自己。

佛在今天說,「我常說言」,不是在此地初說的,佛常常講啊。下面這個四句十六個字,給諸位說,就是一部《百法明門論》,也就是一部《瑜伽師地論》。你看看,展開來是一百卷的大論,在楞嚴會上十六個字說完了。色呢,就是講的色法,我們用百法來說。因為百法,諸位有許多都讀過,都聽過。百法是《瑜伽師地論》裡面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的,所以百法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是萬法歸納成的,那麼換句話說,就是萬法。為了講解方便起見,我們還以百法來講。

色心諸緣】,「色」就是十一種色法;「心」就是八識,八識心王啊;「諸緣」,這個諸是多啊,緣裡面又分能緣及所緣。能緣的是心,所緣是境界,所以說「色心諸緣」。及心所使,這個心所使,就是心王的使者,那是什麼呢?與心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這是唯心王所使的,所使,實際上就是指的相應的。第三句講諸所緣法,諸所緣法是指與心王不相應的二十四法。這個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以及六種無為法,也包括在「諸所緣法」這一句裡面。那麼由此可知,這個十二個字啊,就把一部《百法明門論》啊,包括無遺。那麼這個百法從哪裡來的呢?底下一句把真相說出來了。

唯心所現呢。百法包括了真妄、邪正、善惡,世出世間一切法。那麼這些法,都是我們自己一真本具法界的心性當中所現之物。能現的是真心呢,真心好像明鏡一樣;所現的是萬法,鏡子裡面的影像。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比喻實在是沒法,真相沒有法子比得出來。為什麼呢?鏡子照外面的現象,外面真有像映進去啊。真心現出的像,外頭沒有像啊。自己現的啊,外面沒有啊。實在找不到比喻,才用個鏡子。鏡子是只取鏡里的映像,不要去管外面的境界相。

從這個當中才能夠得到少分彷彿的意思。所謂是像,指這裡面的像啊,鏡子里的,像不離鏡,鏡不離像啊,鏡外無像,像外無鏡。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法就是指的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萬法沒有自體,自體就是真性。就跟那個鏡子像一樣,鏡子裡面的像沒有自體的,自體就是鏡子本身。

諸位要能從這裡頭入進去,受用不可思議。從此以後,你在開解、在修行上,都能得大利益。不悟怎麼樣呢?不悟,在境界里還是執著,還是心外有法,法外有心,心法對立,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這就是佛前面所講的顛倒性。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好,金剛經裡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眾生相是虛妄的,佛相也是虛妄的,沒有例外的。娑婆穢土是虛妄的,極樂清凈、華藏莊嚴,同一個虛妄。為什麼會有種種差別呢?要曉得,諸法無自性啊,無自性就是清凈平等的。我們自己迷惑顛倒,我們眼睛裡看一切法不平等,聞一切法不平等。病在什麼地方呢?病在自己的虛妄,虛妄分別執著,不在外境啊。因為外境無自性嘛,無自性就是沒有自體。他的自性就是真性,真性是清凈的,真性是平等的。所以一切相,它怎麼不清凈,它怎麼不平等呢?!總得要明了,要責怪自己糊塗啊,自己顛倒啊,自己不明了唯心所現。

所以百法是大乘入門的一門功課啊。大乘入門是指什麼人呢?是指圓教初住菩薩。這一部書,它教學的目標,就是叫我們從百法裡面悟出真性。百法就好比這個門啦,是智慧之門。曉得百法是唯心所現,就曉得萬法是唯心所現,你的智慧才開啊。拿般若的話來說呢,就是你證得了諸法實相;拿禪宗的話就是明心見性;凈土宗的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給諸位說這叫真實的成就,一點都不假啦。這個道理啊,佛是常常講,所以才說「我常說言」啊。那麼現在在楞嚴會又重新提一提,提醒大家主要是在後頭這一句: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那麼這一句呢,觸到了自己了。「汝身汝心」,好像這經上是對阿難,不是對我說的啊,那就又麻煩大了。諸位要曉得,佛正是對我們所講的。「汝身汝心」,就是指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的心。我們這個身,我們的心,從哪裡來的?是我們不生不滅、廣大清凈心中所現之物。這一句話裡頭,也含得有很深的意思。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一次,下個星期六啊,我們從這裡再往下講,細細地給諸位說。


推薦閱讀:

《楞嚴經》句偈摘錄 【乾隆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法師恭誦)
《首楞嚴三昧經》為什麼先於《首楞嚴經》化滅?
《楞嚴經》簡介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本(1)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