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股災風雲錄7

(附錄三--香港股災篇2)香港股災災情實錄

  1、八二置地

  每一次股市大跌之後,定必帶來經濟衰退(也許我們可以說股市走在經濟的前頭,因預期經濟衰退而下跌),經濟衰退令到百業蕭條,房地產市道也受到影響。全世界最大的地產集團O&Y就是因為世界經濟年來持續的不景氣,結果令到該集團面臨倒閉的危機。

  這件事不禁令我想起八二、八三年置地的處境,當時港股從1,800點暴瀉下來,經濟陷入衰退,物業市道亦因為過分的投機而下跌,當時相信誰也不會料到,置地----香港這家歷百年不倒的最大地產集團,竟陷入一次財政危機!

  此事要從八二年二月十二日開始說起。當日中午是「香港地王」的投標截止時間,這地王位置就是現在的交易廣場現址,地政測量處列為「港島內地段八六六八號」,佔地十四萬四千多方尺。這地王投標的條件十分苛刻,投標者須先付二億元按金,中標後三十日內再繳付八億元現金作為「首期」,三個月內繳付地價至總額的六成,餘下的地價三十個月內付清。

  那時候,本港地產已現跌勢,九龍灣工業用地投標價不斷下跌,中環商廈也供過於求,租率已下跌二成,而且最優惠利率仍處於十六厘的高水平。招標結果只有三票投標,而置地竟然出價四十七億五千五百萬港元,第二標的投標者是長江實業,傳聞出價二十七億至三十億之間,第三標則是新鴻基地產及恆基兆業,出價約二十五億,結果置地「勇」奪地王!

  當時來說,置地的出價創下本港開埠以來投地的最高紀錄。由於當時股市持續下跌,地產市道不振,加上期間中資以低價投得美梨道停車場地皮,故此置地的出價便引來議論紛紛。有謂置地誌在必得,因為置地一直都壟斷性佔有中區大部分貴重地皮,為免第三者「冷手執個熱煎堆」,所以不惜出高價奪取。亦有謂置地有意托價,由於當時工業以及住宅縷宇價格大跌,只有商業大廈所受的影響最輕微,置地以高價奪得這幅地王,相對來說穩定了置地在中區其它物業的價格,同時也穩定了租值。

  置地是一間極富經驗以及歷史悠久的大地產集團,沒可能計錯數,箇中原因至今仍非我們局外人所能夠明了。當時置地在港以大好友姿態出現,除了買地之外,還收購香港電話公司和港燈公司,也許他們對香港前景過分樂觀了一些。

  可惜股市和物業市道的淡勢進一步惡化,因此令到置地的財政陷入困境,當年置地的全年業績就虧損了五億多元,而且沉重的利息支出使人擔心置地可能會「置諸死地」,有報章的軟性專欄說,置地的利息支出平均計算,每一分鐘就派了一千元出街,其利息的負擔可想而知。

  在這情況下,置地股價當然是如斷線紙鳶般下跌,最低潮時股價跌到只有一元多,其時有人作了個這樣的譬喻:「煙民每日吸一包香煙,就燒掉三股多置地。」

  當時怡和大班紐璧堅先生,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掛冠而去?

  

  2、八七置地

  八七年股災前,在市場「奮勇作戰」的老股民相信記憶猶新,當時股市已全線滑落,唯獨是一隻置地竟是逆市上升,使不少投資者錯誤判斷市勢,結果招致損失。有關置地被收購的消息,八八年後己完全沉寂下來。在此之前,有關這公司的消息甚多,增添本市熾熱的投資氣氛。

  置地易手的傳言,可追溯至八七年年中,當時日資財團與恒生銀行力爭中區舊消防地段,日資初露覬覦本港地產的野心。七月時,市場開始傳出日本某銀行有意買入「怡策」所持的置地,收購價每股大約八元。但這消息很快便沉寂下去,沒有進一步的發展。

  十月期間,收購置地的消息突然甚囂塵上,而且有不同的版本,眾說紛紜。其一是說另一日資財團想以每股十三元的價格收購置地;另一種說法是:本地幾間華資大地產公司,有意聯手買入置地,收購價更高達十六元。

  當時世界股市已開始從高峰迴落,但港股卻因置地事件而分散了投資的注意力,大家只熱中於「借艇割禾」,趁這消息賺取投機之利,忽略了市場存在的危機。結果不少投資者都在十月股災蒙受嚴重損失。

  股災過後,市場雖然滿目瘡痍,但傳言並沒有因而灰飛煙滅。直到八八年四月,由於已過了半年,有意收購者可避過以去年大跌市前之最高價對置地進行全面收購,於是消息又再廣泛流傳。

  當年五月四日,有關收購置地的若干行動,又傳再度部署,令置地股價由八元三角升至公元五角,翌日一度升至九元,以八元九角收市,兩天共升六角,當時股災後,僅半年,市場投資氣候仍差,因此,已是相當可觀的升幅了。

  當時,市場有傳聞謂華資財團由於沒法遂收購之願,故有意把所持的置地股份售與一日資大財團。但謠言很快地被怡策的行動所粉碎,五月六日,怡和、怡策和置地三間公司同時宣布停牌,稍後怡策宣布以每股八元九角半的價格,購入長江、恆基、新世界及中信四間公司共擁有的8%置地股份,耗資十八億三千四百萬元,消息公布後,大市急挫。

  置地一系股份復牌後,同樣難逃大跌厄運。

  怡策這次購回置地股份,以長實為首的一方有一項很特別的協議,就是承諾七年內這幾間公司不購入置地或怡和名下任何一間公司1%的股份。這附帶條件引起當時市場議論紛紛,不少人認為這是怡和大班凱瑟克對本港前途信心的明證,但當時我卻持不同的見解,在一份月刊中為文指出,「這協議只是令到凱瑟克面對九七問題,更加可以進退自如而已!」原因是這七年的協議只是限制了長實、新世界和恆基不得大量買入怡和系的股份,但假如怡和意欲出售自己手上的股票,那是可以隨時出售給任何公司的。

  最近,怡和更改本港的第一上市地位以及置地出售皇后大道中九號物業,一再證明怡和對九七的香港毫無信心,當時我的分析是正確的。

  當年的「七年之約」,期滿之時剛好是一九九五年,距離九七不足兩年的時間,華資大戶會否在九五年時又再策動另一次「買地」之戰?怡和安排協議期滿剛好在九七之前,是有心還是無意?

  

  3、優勝劣敗、股海淘汰

  每一次股市大崩圍之後,定必有許多上市或非上市的公司倒下來,被淘次出局,七三年的一次如是,八一年的跌市亦然。七三年大跌市後倒閉清盤的上市公司甚多,只可惜資料現在不少經已遺失,記憶所及,當時的「香港天線」、「山帝國」等都是其中的例子,由於那時候市場監管不善,上市公司的要求不嚴格,至令許多缺乏實力的公司亦能夠上市,才種下日後倒閉清盤的禍恨。當時就有外國分析家這樣形容香港市場:「一隻狗上市也有大把人排隊申請。」其瘋狂的情形可想而知。

  八一年大跌市之後,亦有不少上市公司接二連三地倒閉,其實這是十分正常的情形,就如年來美加以及日本經濟衰退,許多公司都出現財政困難,甚至全世界最大地產集團O&Y現在也面對極大的財務危機,所以當年不少上市公司被淘次出局正是自由經濟體系中優勝劣敗的必然結果,不值得大驚小怪。只不過當年由於「佳寧事件」牽涉的層面太廣,所以才對整體社會做成頗嚴重的仲擊,在這次大跌市中據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五間上市公司中,就有一間清盤破產。由這數字可知,當年小投資者在股市中誤觸「地雷」的機會是極高的。

  「佳寧」、「益大」、「僑聯」、「百寧順」、「海外信託銀行」、「香港工商銀行」、「好世界投資」等,相信老股民都不會忘懷這些名字吧?這些公司在八一年之前,也曾顯赫一時,為不少股民製造過無數個發達美夢哩!

  

  4、公司倒閉之因

  

  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無數公司相繼倒閉,甚至銀行亦出現連鎖性的倒閉風潮。不過,一九八七年港股雖然從4,000點大跌至2,000點,跌幅多逾五成,毫不遜於任何一次熊市,但這一次跌市過後,香港股市並沒有一間上市公司出現財政困難,更沒有倒閉停牌的情況出現,和過去跌市所出現的狀況相反,可謂異數。

  其實這情形我們不難理解。箇中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這一次跌市歷時極短,只有數天的時間,便完成了過去數年熊市的跌幅。而且跌市出現之後銀行像過住的作風般「落雨收遮」,收緊信貸,反而全世界利率多次向下調低,故此使世界經濟避過了一次衰退的危機。經濟沒有出現衰退,企業公司亦不致於因而倒閉了。

  至於八九年「六si事件」之後,港股雖然大跌,但這只是因政治問題引起市場的過敏性反應,而且這政治陰影很快便已過去,所以沒有對香港的經濟構成太大衝擊,股市中也沒有公司因而面臨倒閉停牌。

  一般來說,在經濟繁榮期中膨脹愈快,借貸愈大的公司,在衰退期間倒閉的危險愈大;由於這類公司積極進取,所以在牛市中升幅往往是最大的。換句話說,那些在升市中人人看好,具進取性的公司,在跌市裡將是最危險,最缺乏抗跌力的股票!

  

  5、市場傳說

  股市愈旺,市場流傳的謠言愈多;股市跌後,謠言也就銷聲匿跡了。為甚麼在升市中,市場的消息特別多?這些所謂「消息」的可信程度,大家可想而知。

  一般市場最常聽到的消息就是:「某某股睇X『蚊』!」「某某股的莊家說炒上去。」這些謠言就是市場的「消息百合匙」,無論套在哪一隻股票身上都合用。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波斯灣戰爭爆發前的一段市場消息。

  當時港股「六四」餘悸剛過,市場又再回復生氣,有一隻極泠門的四、五線股份突然不尋常冒升,每一隻股票的上升背後總有一個極美麗的故事惹人憧憬。該股其時盛傳一名灣富豪想將之「糟肥」,然後發展成為香港的旗艦股只。由於當時台灣人豪氣干雲,一擲千金,凡與台資沾上關係的股票皆不同凡響,所以此說頓時引來投資和投機人士的追捧,加上有點石成金的莊家做莊,故該股短短數日便升了四倍。

  其後該股從八元回落到五元。市場有更荒謬的傳言,傳言謂該富豪某天乘著自己的房車時,和司機說繼續買他的股票,並保證他會升上十三元,那司機隨即賣了自己的房子,全部買入該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人人爭相拋售股票,該股迅速打回原形,那富豪對該司機的承諾早就拋諸九霄雲外了。至今我仍然不明白,市場靈通人士怎知道那富豪與司機的談話?那司機不知道近況如何?

  

  6、「市之將跌,必有妖股」

  中國古諺有云:「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在香港股市中,「市之將跌,必有妖股。」

  不知道大家可相信否?

  七六年大跌市前,有一隻叫做「香港天線」的股票上市,據老一輩的股民說,這是一間替住戶安裝天線的公司。當時便有人取笑說連一根天線也可以上市,把貓只狗只上市也可以了。

  八一年這次牛市的末期,出現的「妖股」就是「佳寧置業」,此股實可說是香港股市的魔星,不少股民以及上市公司都被該股累至傾家蕩產,要是該股當年沒借殼上市,也許當時香港股市不會弄至那般境地!

  八七年港股升上近4,000點時,市場忽聞「大富豪夜總會」籌備上市,那時便引來議論紛紛,大家均十分好奇該公司的資產凈值怎樣計算?夜總會的小姐算是公司的資產嗎?算是流動資產?近日筆者與一位專替公司槁上市的朋友閑聊,他笑道:「如果大富豪可以上市,也許一個黑社會組織「XX會控股」也可以安排上市了。」

  無巧不成話,當大富豪上市仍在擾攘期間,股災就出現了,股災之後,大富豪的上市計劃也就胎死腹中,不了了之。雖然年來港股新上市公司頻密,但直到現在似乎還沒有甚麼稀奇古怪的公司上市這是聯合交易所現在的上市條例較以前更加完善嚴謹的結果?抑或是現在股市還沒到大跌的時候?

  假如你聽到甚麼古怪的公司準備上市時,小心就是離市的時刻。

  

  7、和黃派錢Vs怡和遷冊

  香港九七前途問題表面化之後,愈來愈多的上市公司把公司遷冊往百慕達註冊,現在股民對這行動已是見怪不怪,市場亦沒有對這些消息再作任何反應了。

  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本港哪一家上市公司首先作出這創舉?當時市場又有些甚麼反應?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香港四大行之一的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改在百慕達。當時怡和新任主席西門.凱瑟克解釋,由於怡和未來將大肆發展國際業務,所以需要一間國際性的控股公司。選擇百慕達群島作為控股公司的理由,是因為該處為英屬地區,沒有英國法律系統,如果怡和總部仍留在香港,恐怕將令其國際貿易夥伴失去信心。

  當時投資者對香港政治前途的消息反應十分敏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投以沒信心一票,因此怡和這石破天驚的創舉引起市場極大震撼。猶記得當日也是和記黃埔公布業績之日,李嘉誠似乎預知有不利股市的消息宣布,所以在怡和宣布之前,香港股市尚未開市,便搶閘宣布和黃每股大派現金紅利四元!這也是香港股市破天荒的創舉,李氏把二十億元現金送與每一位小股東,這慷慨的做法至今仍沒有哪一間上市公司可以做到。

  和黃派錢的理由是:「公司內部累積過多的現金,由於政府新財政預算案中規定,公司的利息收入需繳交利得稅,但如果派發給與股東,則可使這些利息避免納稅。為對股東公平起見,決定派發特別股息。」

  這消息對該股以及大市來說,應屬利好睏素,縱不利好,也不該利淡,消息公布後,和黃股價果然作出利好反應,迅即於開市後急升,但很快地便掉頭急跌,當怡和的遷冊也公布後,市場更是瀰漫著一片悲觀情緒。

  當日為星期三,股市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滑落,一度跌至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一成,和黃在良好業續以及大派紅利的支持下,亦不能幸免於難。翌日(三月二十九日)港股更是一片凄風苦雨,當日恒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由於當時投資者已到盲目悲觀的地步,和黃大派現金紅利,市場竟解釋作該公港的前景缺乏投資信心,董事局不再作出新的投資,因此把現金歸還股東了事!一項極之利好的消息竟可作出截然相反的詮釋,實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怡和與和黃在一天均有重大的宣布,當時市場人土均認為這絕對不是「實屬巧合」,怡和這重要的宣布事前定必會知會港府,李嘉識在本港的投資舉足輕重,事前當然不會不聽到「風聲」,所以和黃搶閘宣布派現金紅利,是希望減輕怡和公布所帶來的衝擊,只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始終未能夠力挽狂瀾於未倒!

  

  8、股海滄桑「百寧順」

  八一年港股熊市階段中,不知道大家可曾記得林秀峰和林秀榮兩兄弟?他們當時控有一間名為「百寧順」的上市公司,結果這間公司在股市的「熊」流中被淹沒了,林秀峰的地產王國美夢也就粉碎了。

  現在,且讓我們重溫這一個故事。

  百寧順(Bylamson)名字的由來,是紀念林氏已故的父親林炳炎(B.Y.Lam),直譯其意,百寧順中文應譯之為「林炳炎之子」,該公司前身是「嘉佑地產」,嘉佑地產是七二至七三年港股狂熱時一隻「蚊型垃圾股」,其資產以及盈利俱十分薄弱,因此股市大跌後,長時期沒有買賣。

  其後,另一間上市小公司「兆景祥」以廉價購入其空殼,八一年七月,百寧順(代理人)有限公司向兆景祥購入,代價約二千四百多萬元。買入後,嘉佑易名為百寧順,而且林氏兄弟開始注入資產,其中包括「美國銀行中心」大廈的五層縷,當時,林秀峰是地產界中的超級大好友,狂熱於地產買賣,當地產市道暴跌下來,自然是首當其衝了。

  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百寧順有限公司委託簡福貽測計師行把美國銀行中心十三樓拍賣,物業共一千三百平方公尺,連同四樓的三個車位拍賣,拍賣低價三千三百萬港元。兩年前,這層樓的成交價是四千六百萬元(平均每尺三千二百八十餘元),換言之,這物業的價格已下跌了近三成,可惜,當年高價搶回來的東西,今日賤價出讓依然乏人問津。其時百寧順的困境可想而知。除了地產投資失敗之外,百寧順多次與佳寧進行交易皆「著了道兒」,例如百寧順一家私有公司購入佳寧名下香港友聯銀行17.7%的股權,這宗交易尚未完成,百寧順就蝕了一億四千四百萬的訂金與對方。

  林秀峰曾經做過許多生意,而且十分轟動,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其中最熟為人知的是林氏家族投資「佳藝電視」,可惜最後該電視台宣布倒閉。

  當他們轉向地產界發展時,同樣做了一件極轟動財經界的大事----以十五億六千萬元買入「金門大度」----現易名為「美國銀行中心」----,然而當時「佳寧置業」剛從置地手上買入,買入價僅為九億九千八百萬元而已!

  「百寧順」以極不合理的高價買入多宗物業,因此令到資金極為緊絀,加上物業市道不景氣,令公司的資產凈值大幅下降,負債比率則大幅上升,故使公司走上破產邊緣。然而,林氏最大的致命傷是依傍著「佳寧」,佳寧面臨危機,「益大」更遭到清盤的厄運,同一條船的百寧順,又怎能獨善其身呢?

  百寧順借殼上市以來,似乎和虧蝕結下不解之緣,在八二年度公司蝕去了三百八十多萬元,在八三年度更虧損二億八千九百萬元,奇怪的是每年「錢照蝕,紅股照派」,八二年竟十送一紅股(但不派息),八三年更十送二紅股(同樣不派息),林氏兄弟在商場上雖然不能夠長袖善舞,但在股票上的計謀和把戲卻不賴!

  後來百寧順的債主銀行東亞追討債項,由於欠債一拖再拖未能清償,最後在八三年八月下旬申請停牌。

  

  9、八十年代銀行風潮

  

  九一年裡,香港股市的上升之中,以銀行股表現至為突出,主要的銀行股類如恒生銀行、東亞銀行以及永隆銀行等升幅逾倍,有「大笨象」稱號之滙豐亦有驚人升幅。踏入今年,滙豐公布內部儲備之後,大家驚覺到原來銀行過往一年穩藏了巨額盈利,所以銀行又再更上層樓,成為投資者搶購的目標。

  曾幾何時,銀行股成為投資者唾棄的對象,人人爭相拋售這類股票,有人甚至因為持有這類一直以為是最穩健的股票而傾家蕩產!

  八十年代中期,本港出現了一次「銀行風暴」,不少老牌銀行先後被政府接管或是倒閉,一間接連一間如骨牌般倒下。先有沒上市的「恆隆銀行」被政府接管,當時股票市場還鬧了個笑話,一些投資者誤以為該銀行和「恆隆地產」這隻股票有關,令到恆隆銀行出事那天,該股也受到盲目拋售,經過澄清後方才沒事。

  接著,海外信託銀行和工商銀行亦被政府接管,然後則發生「嘉華銀行事件」,據當時市場的路邊社消息謂政府也曾暗中伸以援手,破財十億。八六年初,老牌的永安銀行受到壞賬拖累,這間歷時逾半個世紀的世家銀行最終股權亦告拱手他人,被恒生所收購。

  還有,友聯銀行、新鴻基銀行、遠東銀行都先後被收購或參入國際大銀行集團,才得以生存下去。猶記得當時,人人聞「銀行」二字而色變,投資者不敢買入銀行股,市民卻依然敢存錢在銀行,原因是每一間銀行的倒閉,港府例必挽救,結果種下了後來「國商事件」的禍根。

  

  10、「海外信託事件」

  

  「海外信託事件」爆發時,確曾對當時的社會尤其是財經界產生極大的震撼,原因除了因為這是一間為公眾熟知的上市公司之外,在那時候來說,海托還擁有「香港工商銀行」以及「華人銀行」股權(前者也是一間上市公司),另外海托還擁有兩家財務公司,為香港的第三大銀行集團,故此其倒閉帶來的影響是廣泛性的。

  八五年六月六日傍晚,香港政府宣布海外信託銀行無力償還債項,當晚警方人員立即把灣仔海外信託銀行大廈封鎖,徹夜作出調查,並於出事當日在機場拘捕了身挾巨款和股票的該行董事總經理張承忠。翌日財政司便宣布由政府接管該銀行,使該銀行得以繼續經營,存戶分毫不損,不過該公司的股票卻立即停牌,其後論為「紀念票」。

  「海托」的倒閉,是因為銀行的壞賬太多,外貸款項沒法收回,其中不少是對銀行董事控制的公司的貸款。另外,銀行監理專員在接管該銀行時在記者會亦作出透露:「海托在八一至八二年間,曾向一位葉姓的人借出一連串巨款。」

  在美國聯邦調查局,香港警方商業犯罪調查科和廉政公署的追查之下,「多米尼加財務公司」創辦人葉樁齡從美國引渡回港,另外,海托多名董事都被警方提堂起訴。一直以來,銀行都給與市民作風穩健的印象,所以穩健的投資者大多會買入銀行股作為長線投資對象,甚至有些退休人士把退休金換來持有這類股份這些不幸的投資者他們怎樣安享晚年呢?

  

  11、「海託事件」餘波

  

  港府在「海託事件」中雖然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迅速接管了整間銀行,使存款客戶分文不損,事件不致擴大。可是股票投資者卻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的投資一夜之間盡付流水。

  事件並不只就此平息下來,還有小小的餘波。「海托」的小投資者認為政府的做法不公平,他們也該受到照顧,政府應該賠償他們的損失。於是乎,一群海托的小股東齊往維多利亞公園示威集會,情形就像「國商」的存戶一樣,不過他們並沒有像國商存戶般激烈。

  其實,大家都知道股票持有人就是該公司的股東,無論你擁有幾多股,都是公司的股東。公司出現了問題,應該由股東負責,假如是無限公司,公司任何的負債沒法清償,就會由股東承擔這責任。奇怪的是為甚麼公司出了事,身為股東的竟要他人承擔這責任?假如公司有利潤,是否該股東也同樣把利益轉嫁他人?最莫名其妙的是當時竟有律師伸張正義,替這群小股東出頭,可惜最後徒勞無功。

  另外,這事件還有一段小插曲,有一份報章,有一名以中國名酒為筆名的專欄作者,每日一股推薦股票,未知道此君行了霉運抑或另有別情,竟就在海托出事當日力薦讀者買入此股,甚麼偏低長線持有等字眼全都用上了,記得當日海托收市時最低做價還在三元以上。事發後該專欄當然是極之轟動,不少人均在議論紛紛。想知道此君究竟是何方神聖?

  翌日,該份報章這專欄依然,不過欄內卻沒了這位作者的文章,換上一幅漫畫,畫著中環康樂大廈搖搖欲墜,有人把一根大柱將大廈頂住!


推薦閱讀:

蕭灼基:思入風雲變幻 情在經世濟民
狄仁傑之神都風雲
邵氏嘉禾風雲
進則謀劃天下,退則著書立說:近代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

TAG:歷史 | 風雲 | 股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