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痔瘡掩蓋大腸癌
便血是痔瘡和早期直腸癌的共同癥狀。(記者喬軍偉攝) |
●大腸癌常常「偽裝」成痔瘡、闌尾炎、腸梗阻等其他腸道疾病
●多數大腸癌源於腸道息肉的良性病變,減少腸道息肉發病能防止大腸癌的發生
醫學指導/解放軍458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施章時副主任醫師
文/記者莫冠婷
通訊員吳燕玲
78歲的林伯因痔瘡出血、疼痛難耐,終於下定決心去做痔瘡切除手術。然而,當醫生聽說林伯一天大便十幾次時,便建議他先做個腸鏡檢查。果然,檢查發現林伯腸道有息肉,經活檢最終確診為大腸癌。
專家表示,大腸癌常被誤診為痔瘡、闌尾炎或腸梗阻,患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出現大便性狀和顏色異常、腹瀉、腹脹腹痛、肛門部有墜脹感、嘔吐、原因不明的消瘦、貧血等癥狀時,或是大腸癌的徵兆。建議45歲以上的人士,特別是有家族息肉病的人士,每1~2年進行一次腸鏡、肛門鏡檢查。
發病:
八成大腸癌
發現時已是中晚期
今年10月在上海召開的第四屆中美大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研討會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大腸癌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僅為40%左右,而歐美髮達國家高達 61%。大腸癌在中國發病率很高,近年來大腸癌發病呈上升趨勢,在消化道癌症中排名第二位,在所有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排名第三位、死亡率排名第五位。
解放軍458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施章時表示,大腸癌的高發,和以下原因有關:
1.對體檢不重視。80%的大腸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大腸癌的早期癥狀和痔瘡等其他常見腸道疾病相似,因此常被患者忽視,等到癥狀嚴重再去檢查時,往往已是中晚期,而無癥狀的人定期做腸鏡篩查的極少。施章時說,大腸癌的確診並不難,做個肛門指檢或腸鏡檢查就能知道個大概。而一般單位體檢都有肛門指檢,但多數患者出於怕麻煩、怕尷尬的心理選擇不做,導致漏診。
2.飲食結構失調。常吃肉類少吃蔬果,特別是長時間吃腌肉、燒烤食品,招惹大腸癌的幾率大大增加。
3.久坐少動不愛鍛煉。久坐不鍛煉導致的排便異常會影響腸道的正常運作。
4.大環境的影響。如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居室裝修後甲醛殘留、工作超負荷等因素,都可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誘發大腸癌。
5.家族遺傳。有家族性遺傳病史的人士,大腸癌的發病率較高。
誤診:
痔瘡和早期直腸癌癥狀相似
施章時介紹,大腸癌常常「偽裝」成以下幾種腸道疾病:
1.痔瘡。便血是痔瘡和早期直腸癌的共同癥狀,多數患者是在「痔瘡」反覆治療後不見好轉才引起警惕的;部分患者由於時間拖得久出現貧血、身體消瘦等癥狀,此時直腸癌往往已是中晚期。「其實,痔瘡和直腸癌的便血還是有區別的。」施章時介紹,主要表現在:(1)痔瘡患者的便血顏色較紅,隨大便排出時滴出,排便後出血隨之停止;而直腸癌患者的血液和大便是混在一起的,便血還可能帶有黏液和膿液。(2)痔瘡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排便困難,而直腸癌患者由於腫瘤刺激,容易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的情況。(3)痔瘡患者的大便性狀一般變化不大,而直腸癌患者常出現排稀爛便。
2.闌尾炎。結腸腫瘤可直接壓迫闌尾根部,或腫瘤壞死直接波及闌尾造成感染,或腫瘤造成闌尾引流不暢,引起病菌繁殖,從而造成闌尾炎。闌尾炎患者經治療後病情反覆發作,特別是術後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低熱、貧血、腸梗阻和傷口不癒合等情況,應高度懷疑大腸癌。
3.腸梗阻。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不能順利通過,常表現為腹脹、腹痛、噁心嘔吐、排便障礙等。腸梗阻在通常情況下噁心嘔吐癥狀不明顯,如出現嘔吐,則小腸可能已受腫瘤侵犯。
預防:
發現1厘米以上息肉應及時切除
施章時介紹,如果出現以下癥狀,應高度懷疑大腸癌:1.大便次數增多(一天3~4次甚至十幾次)、大便性狀異常、拉血便、便秘與腹瀉交替;2.肛門疼痛、肛門部有墜脹感;3.痔瘡出血;4.貧血;5.無端消瘦;6.腹脹、腹痛、腹部有包塊;7.體檢時癌胚抗CEA偏高;8.腸道發現腺瘤性息肉;9.出現噁心嘔吐、肛門排氣不排便等腸梗阻癥狀。
「過半大腸癌患者都有息肉腺瘤樣病變。葡萄狀息肉患者若同時有家族性息肉病史,則患者的息肉癌變率可高達70%。」施章時提醒,做腸鏡檢查若發現有腫塊或息肉,就應警惕,及時處理以免危及生命:1.出現腫塊,則有80%~90%的幾率患大腸癌,首選手術切除,並對腫物進行活檢。2.減少腸道息肉發病能防止大腸癌的發生,出現腸道息肉的患者,其癌變的機會與息肉大小有一定關係,若直徑小於0.5厘米,則癌變率較低,建議密切觀察;若直徑超過1厘米,建議及時切除,若息肉直徑大於2厘米,惡變機會高達45%。施章時提醒,並非切除腫塊和息肉就完事了,進行切除手術後,應注意隨訪複查,以防複發。
由於大腸癌多見於45歲以上的患者,施章時建議,45歲以上的人士,特別是有家族性息肉病或大腸癌的人士,應每1~2年進行一次腸鏡、肛門鏡檢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