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A------中文導遊詞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下,因明代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於此,故稱十三陵。自明永樂七年(1409)開始建長陵,到清朝順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圓80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還有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叢葬宮女等。營建時間前後達200餘年,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選定在北京營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所以自從他登基起,就計劃者遷都北京,故而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其次,戰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殘餘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一個長期威脅。若身處南京,未免有些鞭長莫及,難以達到控制北方局勢的目的。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略意圖的舉措,這對明朝疆域的鞏固也的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決策影響可謂深遠。 永樂五年(公元l07年),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帶開始選擇「萬年吉壤」。先後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營等處,朱棣都不滿意。後來在江西術士廖均卿的推薦下,選中了昌平這塊風水吉壤。整個陵區東,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龍山,虎山分列左右,構成天然門戶。陵區大宮門正好建在兩山之間,門裡是一片開闊的盆地。整個陵區以長陵位關鍵,以大宮門一一長陵一線為中軸線。北面以天壽山為鎮山,東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風水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再加陵區內溫榆河從西北蜿蜒流向東南,形成陵區的抱水,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自永樂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長陵,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明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了二百多年,從沒間斷。十三陵以時間先後,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內還葬有皇后23人,皇貴妃1人,及殉葬宮人數十人。另外還有7座妃墳園寢和1座太監墓。由於十三陵中的第一個陵是長陵一一永樂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長陵的中軸線也就是自然成為整個陵區的中軸線。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遊世界之最」的評定中,專家學者對十三陵的判定語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世界遺產名錄》對它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的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了500餘年的世界觀和權力觀。」 (石牌坊) 石牌坊位於神道最南端,建於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區的標誌。石牌坊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體量巨大,其結構為五間六柱十一樓。其高14米,寬28.86米,是我國現存營造時間最早,建築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的石牌坊。牌坊的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和十六條雲龍的圖案。 (大紅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的正門,俗稱「大紅門」。門向南,分三洞,是陵區的總門戶。它位於虎山,龍山之間一高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門口左右立下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字。當時奉旨官員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皆由步行進入陵區,否則以大不敬論罪。《大明律》還規定,陵區內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動,否則以「謀毀山陵」論罪,且「山嶺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配從軍」。
(長陵神功聖德碑) 沿中軸線向北距大宮門0.6千米,就是長陵神功聖德碑碑亭。碑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築,正方形,四面劈門,高約三丈,建於宣德十年(1435年)。亭內是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的神功勝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長子一一仁宗朱高熾撰寫德神功勝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記述了長陵,水陵,定陵,思陵幾座陵墓的殘破狀況。碑東側刻有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碑西側刻有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論述明亡國的教訓得失。長陵的神功勝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沒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漢白玉華表。這四座華表為墓前標誌,也是附屬碑亭的裝飾性建築。 大宮門後的大道叫神道,又稱陵道。神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3公里,向北直達長陵陵門。在碑亭北側,各有一列石雕群,統稱石像生。在陵墓前設置石像生的儀制始於秦漢,以象徵死者生前儀衛。此後歷代君王沿用不絕,只是神獸形象和數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規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石望柱開始,其後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獅子,獬豸(xiezhi),駱駝,麒麟,馬,象,各四匹,兩卧兩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兩側。石獅的形象威武雄壯,凜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獅子為鎮物,用以驅區避邪;獬豸是傳說中象徵公平正義的神獸,它被認為「能辨曲直」,有「觸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著保護帝王的作用。駱駝為沙漠之舟,象徵運輸。大象聰明溫和,力大無比,象徵祥瑞,且帝王生前儀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古人認為如有麒麟出現,則是帝王有聖德,天下太平的象徵。在神道上設置麒麟有歌功頌德之意。石馬多被置於陵墓前,原因是皇帝生前儀仗中必有仗馬。石人6對,文臣,武臣,勛臣各四人,分別象徵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將軍和有功之臣。這些石聲像建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欞星門) 石聲像的北端是一座玲瓏別緻的欞星門。古人認為「聖殿之有欞星門,蓋尊聖門如天門也」。故用欞星命名的門成為一種象徵,比作天宮之門。此處欞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有火焰珠寶,因此又俗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風門。
推薦閱讀:
※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2017年見成效
※北京新政:京籍無房家庭適齡子女可在租住地入學
※人設完美的三源里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如何看待燕郊房價一個月下跌14% 炒房客甩貨出逃?
※傳承·匠心-經典寫實油畫全國邀請大展5月5號在三品美術館北京館開幕